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重區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可以自己做核酸 2025-05-16 00:50:13

北京重區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5-06 12:06:50

『壹』 北京行政區是如何重新規劃的

北京市行政區將重新規劃,其中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並,西城區與宣武區合並。據悉,四區合並規劃早已上 (8)(3)評論此篇文章

其它評論發起話題相關資訊財訊論壇請輸入驗證碼報國務後,並在本周內獲得的批復。

經濟觀察網7月1日消息,北京市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並,西城區與宣武區合並已成定局。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並之後,仍命名為東城區,西城區與宣武區合並之後,仍命名為西城區。

據傳,新東城區區委書記由原東城區區委書記楊柳蔭擔任,新東城區區長由原崇文區區長牛青山擔任。至截稿止,新西城區的區委書記、區長任命記者尚未確定。

兩周前,關於四區合並的消息就已經在四區領導幹部間流傳,據悉四區合並規劃早已上報國務後,並在本周內獲得的批復。

『貳』 地理上分析,什麼原因使得北京成為首都和超大城市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有利於農業發展。
歷史悠久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
交通便利,科技發達,服務業、旅遊業發達。
作為首都,首都的功能吸引大量優秀人才。

『叄』 北京這次嚴重的空氣污染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

其實這次霧霾的原因相當復雜。
一是污染源。就北京的本地污染而言,汽車尾氣和燒煤的貢獻同樣重要,兩者都可以直接排放PM2.5。而且,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燃煤排放的SO2等以及大氣中的臭氧等成分在陽光(主要是紫外線)的作用下,也可以合成出大氣細顆粒物。此外,北京周邊工廠林立、農村地區燒煤燒柴等,也產生了大量的PM2.5,在這次霧霾事件中,PM2.5的區域傳輸也為北京貢獻了不少污染物。
二是擴散條件。這個就不用多說了,最近一段時間西伯利亞高壓較弱,無法帶來較強的冷空氣。再加上京西、京北燕山山脈余脈的阻擋,使污染物的擴散變成了一件難事。還有一點,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區在小范圍內成為低壓,污染物向城市匯集,這樣更不利於擴散。
真心說一句,遷都吧,遷到個人口稀少的地方吧。

『肆』 北京多區已達空氣重污染,冬季為什麼污染更嚴重

這是和中國北方冬季獨特的氣候條件有著很大的關系的,每年冬天天氣寒冷,需要有需要大量的煤炭進行供暖,而這些煤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飛機,所以說北方很多地方就會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而且北方冬天大風天氣比較少,所以說空氣流動比較小,污染物就會長期停留在大氣上空難以驅散,所以就會導致更為嚴重的污染。

其次,對於北方的冬天來說,氣溫相對較低,而與此同時風也比較小。對於大多數地區來說,沒有了風,大氣上空的污染物也就很難隨風吹散,所以說就會停留在大街上空到最後形成霧霾,而對於北方來說大風天氣越少,在這個地區所會產生的空氣污染就會越嚴重,所以說對於大多數地區來說,空氣質量是和大風天氣有關的,如果刮風天多,空氣質量就會好一些。

『伍』 北京出現重度污染,這次污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只有天更藍、水更綠,人類才能夠持續生存下去。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提倡,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促進發展。北京出現重度污染,這次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氣壓比較低,濕度比較大,而且溫度的變化比較大,導致污染不能夠及時的消散。

我們都知道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我們以後要將這大好河山留給我們的子孫,而不是留下一片狼藉。

『陸』 北京等地或達嚴重污染是怎麼回事

北京11月2日電 據環境保護部2日消息,11月4日至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北京市6日可能達到嚴重污染。

北京市11月4日空氣質量以輕度污染為主,5日至7日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其中6日可達到嚴重污染。自7日晚間開始,受冷空氣影響,空氣質量逐漸好轉。

環保部已向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人民政府通報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信息,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啟動相應級別預警,切實落實各項減排措施,緩解重污染天氣影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目前環保部派駐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的各強化督查和巡查組,將重點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啟動和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

『柒』 北京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機動車增長過快

20年前北京每增加10萬輛汽車,大約需用4年;10年前,每增加10萬輛汽車,僅需要2年。2002年一年就新增汽車27.6萬輛。

2、市區吸引人群的機構過密

與國內外其他大城市不同,北京城市道路是以皇城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呈棋盤狀格局,在中心地區很容易形成交通擁堵。

3、幽靈堵車

源於不同的車速以及一些司機的「壞習慣」,如急剎車、多餘的變道。一輛汽車突然改變車道將導致其身後所有的車輛減速,這種十分細微的速度變化一經放大將帶來連鎖效應。

這是城市道路上發生的「蝴蝶效應。由於不同車輛的加速不同步,當一條路排滿車的時候,即使行駛速度有一點點的波動,也會被逐漸放大。

(7)北京重區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2018年北京疏堵的一些亮點

1、東直門樞紐設值機設施

2018年開工建設京張高鐵清河站配套交通接駁設施,推進豐台火車站、星火火車站配套交通接駁設施建設。研究市內交通樞紐與民航機場的快速接駁方式,推進北京新機場麗澤航站樓配套交通接駁設施建設,探索在東直門綜合交通樞紐內設立值機設施。

2、開通景點循環擺渡專線

規范核心區旅遊客運秩序。研究採取特許經營模式,加強旅遊客車管理,實施遠端定點上下客措施,提高車輛周轉效率,減少佔路停車候客現象。組織開通核心區旅遊景點循環擺渡專線,滿足遊客出行需求。

3、健全職住平衡對接機制

完善共有產權住房銷售和公租房配租保障措施,健全職住平衡對接機制。研究制定鼓勵以租賃方式解決職住平衡的相關政策,增加中心城區、高密度就業區租賃住房供給。

『捌』 我國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原因是什麼

缺水使人們更加迫切地甚至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水資源。因此,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連年斷流;七大江河之一的松花江江底去年曾長出楊樹苗;船隻在安徽境內的淮河幹流里不能通行……我國城市缺水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劇。嚴重缺水使人們不得不把目光從地上轉移到地下人們同時也在過量地開采地下水,不管有意或無意,這種帶有掠奪性地開采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果--漏斗區的大量出現。

華北有世界面積最大的漏斗區

地下漏斗俗稱地下水盆地,目前中國華北平原地下水盆地達到十幾個,總面積至少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已基本連成一片,中心水位年年下降,有的地方開采井深達數百米左右。華北地區是中國最乾旱地區之一,許多地方十年九旱。位於此地的河北省可利用水資源量只有170億立方米,而年均用水量則達200多億立方米,工農業生產嚴重缺水造成該地區大量超采地下水。

過量超采地下水,造成這一地區地面下沉、土地裂縫和塌陷等惡果。有關資料顯示,河北八個供水區地面沉降區從200毫米到1000餘毫米不等,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有的市中心下沉1.6米之多。

北京的情況也令人憂心忡忡,由於地表水不夠用,嚴重超采地下水使北京市地下水位僅去年一年就下降了2米。目前,北京平原地區已經出現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密雲水庫也出現了自修建以來首次水庫出水量大於入庫水量的異常情況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浙江嘉興市的地下水位已由原來60年代的接近地表下降至負45米,地下水超采導致的嘉興市區地面沉降從60年代就開始了,近年來仍以每年2至2.5厘米的速度遞增。

有關專家表示,大漏斗不僅伴隨著地面沉降,也預示著這一地區未來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問題。伴隨著地下漏斗的產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鐵路路基、建築物、地下管道等下沉開裂,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現危機。

中國的水「缺」到哪裡去了?

按總水量說,我國擁有水資源總量為27210億噸,居世界第六位。既然水多,怎麼還嚴重缺水呢?個中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客觀原因是:一、我國特殊的地理、地形、氣候等特點,水資源時空分布十分不均;二、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多自然耗水也多,而且人均用水量就會降低;三、工農業需水量巨大。

主觀原因最主要就是各地存在嚴重的浪費情況。其中有工農業用水利用率差和重復利用率不高而產生的(其中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可達70%~8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到55%(含鄉鎮工業),而發達國家是75%~85%。);有居民用水過多浪費而導致的;有與水有關的其他行業無節制用水而導致的(如洗車業,上海50萬輛機動車,一年要"洗"掉兩個昆明湖)。

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中,有個「用水大戶」--抽水馬桶。有一份全國衛生間用水測算報告指出,如果按現時使用抽水馬桶的數量8000萬只,每隻存水量約15公斤,平均一戶3人計算的話,全國每天馬桶用水量將達1440萬噸,每年約為52億5600萬噸。按一個中型自來水廠日產水約8-10萬噸計算,全國抽水馬桶每年要用掉144個中型自來水廠的產水量。

我們如何找回「缺」掉的水?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嚴重製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而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前後,中國用水總量將達到每年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而中國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億至9500億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極限。為了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現在全社會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在未來幾年內,北京將調整工業結構,走內涵型發展道路,一些高耗水的企業將被淘汰,新上的工業項目將採用最先進的節水工藝。農業方面,將減少糧田面積,發展「高效農業園」、「養殖小區」和「專業村」。

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三地區因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72位人大代表為此集體提出議案,江蘇省政府最近決定在蘇、錫、常地區限期全面禁采地下水。

深圳還考慮利用海水作為城市居民區生活雜用水和沖廁用水,兼作城市消防系統用水。

大連市對節約用水做出更嚴格規定:桑那浴如繼續營業,將被沒收營業執照;建築工地使用自來水,將被查封或吊銷施工執照。

各地農業區發展並推廣應用了新的灌溉技術,大大降低了用水量並提高了利用率,節水效果明顯。

為了解決華北用水緊張問題,中央政府正准備實行「南水北調」計劃,「南水北調」一共三條線:東線工程將從長江下游引水,滿足山東、天津和河北東部地區的供水;中線工程計劃從長江的支流漢江引水到京津地區,主要供京津和京廣鐵路河北省、河南省沿線城市的用水,並改善華北地區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西線工程將從大渡河、雅礱江、通天河調水到黃河上游,供寧夏、內蒙古、陝西等西部地區用水。其中中線工程即將開工。據了解,此項工程建成之後,每年的調水量達到了380到480億立方米,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玖』 為什麼北京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了

污染嚴重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口過於密集。

其次,由於北京近些年的發展,城市不斷的在向周圍擴張,一些原本周邊不是很發達的城市也呈現出了人口高度密集的狀態,而人的密集必然會伴隨著環境的損害,那些綠水青山的鄉村之所以環境好是因為綠色植被的充足以及人口較少,但是在人口密集的北京卻沒有這么多的綠植覆蓋率,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鋼鐵叢林,高樓大廈。

『拾』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這個問題也是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坦率地說,也是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這次攻關項目核心任務也是要說清這個問題。為了全面搞清楚區域重污染成因,攻關項目設計了相互印證的綜合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字模擬相結合的閉合研究技術體系,建成國內最大的區域空天地一體的綜合立體觀測網,實時跟蹤重污染過程發生、發展、傳輸和消散,動態掌握污染大氣當中的組分變化情況和污染來源,從污染物排放情況、化學轉化、氣象條件變化、污染傳輸四個方面,全面闡明了區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

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區域重污染天氣的發生: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數不一樣。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區域內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於取暖的原因,比平時額外增加大約30%的排放量。總體來說,區域內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應該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攻關項目在「2+26」城市布設了109個采樣點,採集了5.8萬多個樣品,在線測定了49萬條化學組分數據。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來源解析表明,工業和民用散煤、柴油車對區域PM2.5的貢獻分別達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貢獻最大的三個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來源。在工業源中,鋼鐵焦化行業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水泥行業。

二是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大家知道,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還有一部分是由於排放到空氣中的氣態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過二次轉化,在空氣中形成細顆粒物,我們把這部分PM2.5叫二次轉化的PM2.5。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不斷深入,一次組分佔比明顯下降,由空氣中污染物轉化成顆粒物的二次組分佔比不斷上升。2013年以來,二次組分佔比逐漸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從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間,顆粒物組分以二次污染物為主,比例能達到60%甚至更高。區域內氮氧化物和VOC的濃度高,會在大氣中發生快速的光化學反應,導致大氣氧化性總體處於高位,這是促使空氣中氣體污染物轉成二次PM2.5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氣氧化性比倫敦、東京等城市大約要高出2-3倍。這么一個高氧化性,也導致了區域重污染期間二次轉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氣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動氣態污染物轉成PM2.5,同時也會在夏天推動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氣氧化性,是下一步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點和關鍵點,有「一石雙鳥」的效果。

三是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了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這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因此客觀上存在著一個「弱風區」,同時在這個區域的上空,對流層有一個「暖蓋」的結構。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這主要是相對其他地方而言,本身這個地方的擴散條件就差,因此導致環境容量較小。受氣候變化的影響,2000年以來,區域環境容量整體呈現下降態勢。另外,環境容量還呈現季度和月度差異,這個大家好理解,夏天為什麼空氣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空氣擴散條件好。另外就是每個月、每年也因為氣象因素的變化有不同。總體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環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環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環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風速小於2米/秒,逆溫導致的邊界層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對濕度高於60%,大氣環境容量就會進一步減少50%-70%,因此極易誘發重污染天氣。第一個因素是排放多。同時由於這個區域西邊北邊都是山,環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減少一半,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現重污染。

四是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各城市平均貢獻率大約是20%-30%,重污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了35%-50%。大氣污染治理開始階段,往往因為本地排放比較多,本地源對本地的環境質量影響比重是比較大的。隨著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佔比逐步減少,外來輸入逐步增加。攻關項目對2013年以來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間,區域傳輸對北京市PM2.5的平均貢獻率大概是45%左右,個別過程可以達到70%,污染物在區域主要有三個傳輸通道,這也是這次攻關項目經過研究觀測得出的結論。一個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鄲、-石家莊-保定-北京一線,這個通道傳輸頻率最高,輸送強度最大,重污染過程平均的貢獻率約20%,個別重污染過程可以達到40%。第二個通道是東南通道,就是山東中部-滄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線。第三個通道是偏東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這條線。

這是這次研究對區域秋冬季重污染成因得出的四個主要原因。這四個原因相互疊加,造成了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當然,我們治理更多的還是要針對人為排放,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這樣的話,即便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不會再發生重污染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