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明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擴展閱讀
北京熱飲加盟多少錢 2025-05-21 11:18:48
從湖州到杭州有多少公里 2025-05-21 11:16:15

明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5-29 23:16:52

㈠ 明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現代北京的奠基者——永樂皇帝朱棣

朱棣將當時的北平改名順天府,並定為陪都,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他父親朱元璋將鳳陽定位陪都的事跡,想要以此彰顯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是朱棣進行了大規模投入建設,最後更是冒著政治風險,將首都遷到順天府,就顯然不只是僅僅處於政治層面上的考慮了。

實際上,即使是在朱元璋時期,雖然他將南京定為首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慮傳統的河南地區的洛陽,以及陝西的長安。尤其是長安城,在明代不僅建設了不亞於南京的城牆,當地的秦王府,更是參照南京故宮所建。那麼為何最後永樂不選擇洛陽或者長安,而是選擇順天府北京呢?

▲北平雖然是朱棣龍興之地,但卻又不是他遷都於此的最大原因

永樂皇帝作為一個擁有極高軍事素養的皇帝,其實他遷都順天府這一決定,實際上正是出於他對於北京軍事地位的注重。北京雖然在防禦上,沒有像南京一樣的長江天險,但是北京本身,幾乎處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在北京向北不遠,就有包括燕山、軍都山等一系列山脈。這些山脈的存在,可以說組成了北京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線,但與此同時,這些山區距離北京城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在戰爭時期,尤其是當時被明朝視為心腹大患的蒙古軍隊南侵時,如果在北部山區的明軍未能成功阻擊敵軍,那麼北京城仍然有充足的時間,准備迎接敵人的進攻。甚至,北京以北的一系列城市和衛所,也可以起到阻敵的作用。

▲今天的北京地形圖

與此同時,北京的戰略價值也非常的重要。本身北京就是華北地區通往蒙古和遼東的必經之路,與此同時,北京實際上也是整個華北平原,甚至可以說,是當時整個明朝東部的門戶。因為北京作為當時河北最大城市,同時也是毗鄰蒙古的最大城市。一旦北京脫離中央的掌控,那麼也就意味著,敵人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整個華北地區橫行。一直到長江,都難有能夠長時間阻攔敵人的天險或城市。甚至如果是像蒙古軍隊那樣以騎兵為主,完全可以延著大運河一路南下,繞過一些堅城,最後直達明朝前首都南京。可以說,這幾乎就是朱棣靖難之役中的戰略方針,因此朱棣自然也不會想讓自己的子孫,也重蹈建文帝的覆轍。

▲明清大運河

而作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南北樞紐——京杭大運河,則可以說是朱棣另一條,或者也可能是更為重要的遷都原因。京杭大運河從北京直到杭州,因此將北京作為首都,在很大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保衛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免得有向朱棣他自己一樣的敵人,利用這條運河。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則是當時整個明朝的資源分配。京杭大運河的目的,就是在將江南地區的物資輸送到北方,以維持整個北方的社會發展。

尤其是從軍事角度來講,想要在北方維持抵禦蒙古的龐大軍隊,沒有江南地區的物資,更是無從著手。但是在明初首都位於南京的情況下,以此產生的龐大行政消耗,無疑會降低江南地區,對於北方物資的輸送量,因此造成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滯緩。從而這將導致明朝中央對於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區,管理上的鬆弛。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講南京作為首都,難以維持明朝對於北方的控制

幾乎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作為傳統首都的洛陽。洛陽和北京一樣,同樣需要依賴江南地區的物資,因此一旦這里作為首都,那麼和南京一樣,都會降低北方尤其是邊疆地區,物資的補充。至於長安,非常遺憾的是,處於本身的地形的限制,江南地區的物資在明清時期難以運往長安。而當時長安周邊,也就是過去的關中平原,伴隨著常年的農業過度發展,在唐代,就已經難以維持一個完整的首都行政和經濟體系,因此更加不能考慮在內。而北京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同時將這里作為首都,便可以以北京的中心,將來自江南的物資分配到邊境地區,以此做到對整個北方更加牢固的控制。

▲北京成為首都,對於明朝的邊境防禦來說,是福卻也是禍

但正所謂世上沒有十全十美。北京作為首都,雖然有著很多軍事上的益處,但是相應的,明朝遷都北京,卻也給明朝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北京的位置過於靠近明朝和蒙古的邊境,這無疑導致了明朝在北部邊境地區的人口,從遷都開始便出現了不斷激增的情況。這一方面增加了當地環境方面的壓力,同時也讓蒙古和明朝邊民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尤其是到明代中後期,伴隨著明朝邊民數量的激增,很多人甚至逃亡到蒙古一邊,他們所擁有的技術,以及對明朝軍事部署的了解,對明朝邊軍帶來了非常大的威脅。

▲明朝邊境人口的增加,讓明蒙之間的矛盾變的難以調和

而且北京本身作為首都的重要性,也迫使明朝不得不以北京為中心,格外加大軍事資源的投入,因此對於整個明朝的邊防建設來說,無疑會給財政帶來更大的壓力。對於曾經是首都圈的江南地區來說,遷都無疑帶來了非常巨大的隱患。由於這一地區自永樂遷都以來長期沒有軍事威脅,並且失去了首都政治作用後,經濟和政治軍事地位發展並不協調,最終導致了在明嘉靖時期的大倭亂中,倭寇們在江南地區如入無人之境。

▲嘉靖時期的倭寇之亂,一方面就是明朝遷都的後遺症爆發

當然,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這一舉措,對於中國歷史來說,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清朝入關之後,依然使用北京來作為首都,也基本上是基於以上理由。而以上種種更讓這座城市給整個中國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無論這些影響是好還是壞,它們終究構成了我們的歷史和影像著今天的生活。

㈡ 明朝為什麼要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後來為何又想要遷回去

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城之前,不少人都向崇禎皇帝建議,先退守南京,再試圖東山再起。然而崇禎說什麼都不願意,最終寧願選擇殉國,導致明朝滅亡。不禁讓人想像,如果當時崇禎決定退守南京,那明朝是否會多延續幾十年呢?

眾所周知,明朝首都原是南京,是朱棣登基後,才決定遷都北京,而當時那裡還叫北平。南京既然是朱元璋選擇的都城,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呢?我認為,這要從公、私兩個方面來分析。

二、朱棣不想留在南京,是不願面對篡位的事實,以及戰爭下的無數亡魂。而朱高熾從小接受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他對於朱棣的北征不感興趣,於是想將國都遷回來,專心文治。

三、朱高熾從小身體不好,加上肥胖給他帶來很大困擾。他從小在南方生活,已經習慣了這里的飲食和氣候,到了北方以後,他一度水土不服,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所以還是覺得遷回去比較好。

然而朱高熾遷都的事情,還沒有落成,他就已經去世了。如果他能夠多活十年,可能就遷回南京去了。他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後,更加贊同朱棣的政策,也就放棄了遷都的計劃,北京依然是首都。

㈢ 明朝原先定都南京,為何後來遷都北京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隨著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動歷時三年多的"靖難之變"。最終兵變成功。當所有人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決定,改變了大明朝此後200多年的國運。朱棣宣布:在北京建立故宮,落成之日,遷都北京。開啟了大明王朝新的篇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愧於一代有節氣的帝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朱棣此舉遷都,保證了大明朝後200多年的基業。可以說明智之舉。

㈣ 明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駐地,朱棣自分封到成功奪取皇位這二十幾年間,在北京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而北京地區對於他的忠誠,在靖難之役中已經通過了重大考驗。放眼全國,就這里對自己最為有利,這是其一。
其二是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後,因為建文帝在南方文人中威望極高,他發現南方的文人集團對自己並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級特務統治,對建文朝的遺老們大殺特殺,還要重新選定各部門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強調中央控制的皇權社會,官員數量損失,很可能意味著皇權政治運作的癱瘓。同時,朱棣也注意到在他起兵謀反的數年裡,在北平和南京之外,還有很多握有兵權的藩王和地方大員沒有幫助建文帝平亂,但他們同樣也沒有想幫助朱棣的靖難軍,更多是出於擔憂自身結局的考慮。在他成為皇帝後,這些人就直接轉化為潛在威脅。在這種形勢下,有什麼比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其三是北京作為明朝的國都是遠優於南京的,可以憑其軍事中心的地位,通過大運河等媒介對江南的經濟中心予以有效控制,進而將其政治控制達到全國的范圍。對於清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所考慮的經濟問題,確實是限制北京作為都城的一個關鍵。但是,明朝的統治者與歷代一樣多「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一旦國家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必然經濟掠奪多於經濟建設。北京及其周圍地區完全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君不見燕王朱棣以三府之地力抗天下之師。北京作為首都受到的經濟瓶頸完全是明朝統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這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弊病之一,勞民傷財以至於亡

㈤ 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呢

在我國歷史上,遷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動的遷都,也有被動的遷都,有的遷都很成功,有的遷都卻很失敗。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可以說是主動的,也是比較成功的。他為何要遷都呢?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還派出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兩大古都進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備將國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陽。不過可惜的是朱標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後沒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剛剛37歲的朱標就病死了

朱標可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來希望他成為一代名君的,結果卻先走了。老朱很傷心,遷都的事再也沒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過遷都的事,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6年後,朱元璋也帶著遺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後遷都,或許有完成父親遺願的成分在裡面,不過卻沒有遷到洛陽或西安,而是遷到了北京。

㈥ 明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是正確的舉措嗎

明成祖朱棣要減少靖難之役對他的負面影響,且考慮到北方游牧民族時常南侵的問題,所以決定遷都北京。在當時看來,這個決定是沒有錯誤的。

在朱棣看來,遷都北京不僅對他個人有好處,對明朝的江山社稷也有好處。有明一朝,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的瓦剌、蒙古等游牧民族。遷都北京,可以震懾宵小;有天子坐鎮,可以鞏固北方的軍事防線,讓他們投鼠忌器,不再肆意南侵。

㈦ 明朝後來為什麼將首都遷到北京了呢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設南京為首都,並將兒子裡面比較有才乾的朱棣封為燕王,領兵坐鎮北京,以防蒙古反擊,靖難之役,燕王造反成功,奪得帝位,但卻沒有在南京稱帝,而是將都城遷至北京,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是蒙古的威脅並沒有解除,朱棣知道北方禍患的嚴重程度,不敢放鬆,而且北方驕兵悍將也只有他可以彈壓得住;另外,南京畢竟是建文帝的根據地,朱棣怕在南京禍起蕭牆,北京則是自己的根據地,容易防範;北京有元大都的舊皇宮,稍加修繕就可以使用,於是朱棣就把都城遷到了北京;

㈧ 為何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元璋過世後,於1399年從北平起兵靖難。1402年,他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稱「明成祖」,這便是聞名後世的「靖難之役」。朱棣即位後,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做出最大的決定,便是從南京遷都於到北京。

在歷史上,一個王朝選擇都城,一般都要綜合考量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各種因素,畢竟,都城的選擇絕非兒戲,事關國祚。

當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時,他的根基和大本營位於江南,所以把都城定在南京。南京城背靠長江,地勢險要,自古就是龍盤虎踞之地。它不僅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而且盛產糧食,的確是都城的上佳選擇。

但是!南京地理位置遠離北方,不便於對付元蒙的殘余勢力。他們依然賊心不死,時刻圖謀恢復對中原的統治和佔領,經常發兵南下騷擾明朝邊境。朱元璋深以為惡,積極採取了各種補救措施,可惜都沒有太好的效果。甚至於,朱元璋當時都有心遷都長安或者洛陽,以加強對於北方地區的統治。

同時,開始大范圍移民到北京周邊進行屯墾,加強對北京地區的經濟和農業開發,使該地的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這樣,經過十年的興建,遷都北京的各項條件已經成熟。

1421年正月,朱棣御駕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賀,正式把大明的都城遷到了北京,南京成為留都並且昭告天下:

「並建兩京,用南京之財富,會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

朱棣遷都北京,這是明朝史上的一件大事,遷都北京後,明朝大大加強了北方的軍事力量,這對於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全,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重大的意義。

歷史證明,朱棣遷都北京的決定是正確的。

㈨ 明朝時期為什麼一定要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僅僅過了三年,朱棣距離正式遷都北京又進了一步。這年七月,以淇國公丘福為首的大臣們向朱棣建議,希望朝廷同意修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這個所謂的“建議”,究竟是大臣們自己突發奇想,還是朱棣私下安排,已經很難說得清了。

不過,對於大臣們的這個建議,朱棣可是愉快的採納了。很快,朱棣就開始修建北京城的工程。史書記載,從永樂七年開始,朱棣讓太子留在南京建國,自己跑到北京住下來,而北京正式成為大明都城,要從永樂十九年正月開始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