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進士最多的縣
據載,中國封建社會從隋朝至清朝末年整個科舉時代,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18個縣,其中福建省佔4個。而莆田一縣的歷代進士,竟多達1433人,因而雄踞福建省進士縣的榜首,其次為晉江、閩縣(今福州)和建安(今屬南平市)。又據載,宋代所取進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個是莆仙人。不僅如此,單在宋代,莆仙人中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賦魁、別試第一名的人數,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狀元的有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遠1人;以賦魁天下者有鄭厚、劉夙、林旖、吳鑄疇、鄭從甫、葉大有等6人;為別試所第一名的有宋椿、林慮、林益嚴等3人,可謂占盡天下科舉風流。
更為奇特的是,莆田行民不但創造了中國科舉史的奇觀,還留下許許多多至今還廣為流傳的科甲佳話。諸如「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後裔,有九個官至刺史)、「一門五學士(唐黃璞進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館職)、」一科兩狀元「(1076年文武狀元分別為莆田人徐鐸和仙遊人薛奕所得)、」魁亞同榜」(1138年,莆田人黃公度、陳俊卿同時中狀元和榜眼),故有「析榆未三里,魁亞占雙標(黃公度、陳俊卿)」和「龍虎榜頭孫嗣祖(指宋徐鐸與其祖唐徐寅均為狀元)、鳳凰池上北聯兄」之類美談,如此等等。
正由於莆田有如此壯觀的科舉成就,加上學術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獻名邦」(宋度宋贊語)、「閩越之地,鄒魯之邦」(宋真字敕字)、「興化多進士」(宋王安石贊語)、「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贊語)、「比屋業儒,號衣冠盛處」(宋游酢贊語)、「家習詩書,多出魁人韻士,為中州冠」(宋張友贊語),「莆田,文物之邦」(宋黃公度贊語)、「莆邦文學號鄒魯」(宋黃灝贊語)等美譽著稱於世了。
② 在古代,福建籍進士 狀元共有多少
唐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貞元七年(791年)
林簡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晉江 開成三年(838年)
林滋 閩縣 會昌三年(843年)
林勖 閩縣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長樂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長樂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長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袞 閩縣 大順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岡孫 興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興祖 福州路羅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順 興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節 福州路寧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雋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壽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鄉試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顯 長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賜 長樂
永樂九年(1411年) 林志 閩縣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時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統三年(1438年) 林僑 長樂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寧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東海 莆田
隆慶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狀元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環 興化府莆田 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長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閩縣 永樂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興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龍溪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鄉試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龍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選 同安
嘉慶九年(1804年) 林鳳翹 長樂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揚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緒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林傳甲 侯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閩縣
乾隆元年(1736年)詔試博學宏詞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代
狀元 林鴻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閩縣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以上為福建方誌委員會撰
宋代福建龍溪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曼 龍溪 慶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龍溪 慶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林訏 龍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彥質 北宋徽宗崇寧五年
林觀國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龍溪 紹興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龍溪 紹興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彥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龍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復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頤 漳州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
林孟肅 龍溪 慶元二年丙辰
林嶸 龍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載周 龍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龍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幾 龍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馬辛 龍溪 紹興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聖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黃中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夢翼 龍溪 隆興元年癸未
林雲 龍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諭 龍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龍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師德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龍溪 開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龍溪 嘉定元年戊辰
土
林蒙亨 龍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龍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慶忌 龍溪 紹定二年巳丑
元代進士表(龍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進士表(龍溪)
林(瑤)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統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順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應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萬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禎四年辛未
林夢官 崇禎七年甲戌
林時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進士表(龍溪)
林雙鯉 乾隆元年丙辰 --龍溪縣志記載
補充:
漳州府進士
林瓊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統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濟 明憲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憲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順四年
林文煥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應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紹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區籍歷代進士表
林執善城門城門宋開禧元年(1205年)
林桶蓋山吳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龍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碩亭江長安明永樂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門林浦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林孔茲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順八年(1464年)
林瀚城門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於亭江長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門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纘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門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機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門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烴城門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門城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林雲銘城門林浦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
林聞譽城門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門林浦清乾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銓城門林浦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吳庄清嘉慶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賡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長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福建莆田: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福建泉州:
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
③ 江南歷代狀元有哪些
略微統計了一下十二個古代科舉大府的歷代進士與狀元人數。以清末的名稱為准,此十二府是:吳地的蘇州府、常州府、嘉興府;越地的杭州府、紹興府、寧波府;皖南的徽州府;江右的吉安府、撫州府;福建的福州府、泉州府、興化府(今莆田市)。
為此參閱了甚多資料,各種資料說法不一,統計標准也有出入。我一般採取其中較為可信的說法,譬如公布於政府官方網站的數據。雖然依舊不甚准確,但至少可以確保大致數量,進士數量的上下誤差當在100以內。
不少統計是基於現今地市的轄境,我不甚贊成。行政區劃亦是歷史的產物,其大小流變亦反映城市之興衰。而且,歷史上的政區認同感不應用今日之認同感替代。故本文所統計的是歷史行政區轄境內的進士與狀元人數。故海寧縣算入杭州府,餘姚縣算入紹興府,婺源縣算入徽州府,金壇縣、溧陽縣皆不算入常州府。而今日不存在之歷史行政區,則歸入今日相應的行政區,譬如太倉州歸於蘇州府、嚴州府歸於杭州府、建昌府歸於撫州府。
本文統計的進士都是文進士,狀元都是文狀元。
統計過程如下: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人,狀元12人。其中餘姚進士634名,狀元5人。從唐至清,今舟山市轄境內進士共44人,無狀元。故寧波歷代進士共1893人,狀元7人。
今紹興大市境內歷代有進士1965人,加上餘姚634人、蕭山299人,共2898人,狀元19人(含餘姚5人)。
明清蘇州(含太倉)進士共2575人,加上嘉定134人,共2709人;再加上宋代進士638人,共3347人。唐、五代、元數據不詳,若全部相加,根據唐代蘇州科舉先抑後揚的大致走勢,總數應當不會少於3600,但不會多於4000。
今常州市區與武進縣從唐至清共有進士1546人,其中狀元9人。無錫縣(含清代的金匱縣)歷代進士共540人,其中狀元6人。自宋至清江陰曾先後出進士415人。從唐代起,宜興見於史籍記載的進士有385人。靖江明清時屬常州府,共出進士34名。全部相加,常州府歷代進士總人數為2920,其中共有狀元15人。這一榮譽今天當為錫常兩市共有。
嘉興地區的進士,據統計共有1947人,減去海寧366人,共1581人;共出狀元9人。
杭州地區歷代有登科進士3036人,狀元15人(含海寧)。減去蕭山299人,加上海寧366人,則有3103人。
自唐至清,福州考中進士者共4100人,其中僅宋代就有進士2303人。福州狀元共有26人。
莆田歷代進士,莆田縣有1470人,仙游縣有657人,興化縣有88人,總共2215人,其中狀元10人。
自唐至清,泉州計有進士2316人(宋代1484人,明代552人,清代254人),其中狀元11人。
吉安歷代進士共有2936人,狀元16人。
從宋至清,撫州(含原建昌府地區)進士共2450人,其中狀元5人。
徽州六縣歷代共有進士共2081人(宋代740人,明代446人,清代664人),其中狀元24人。
以上數據,多少與真實情況有所出入,僅供參考。筆者唯一有把握的是明代各府的進士人數。
下表是數據匯總:
歷代進士總數 明代進士人數 狀元人數
福州府 4100 606 26
蘇州府 近4000 872 54
杭州府 3103 461 15
吉安府 2936 817 24
紹興府 2898 828 19
常州府 2920 591 15
撫州府 2450 369 5
泉州府 2316 552 11
興化府 2215 473 10
徽州府 2081 446 24
寧波府 1893 543 7
嘉興府 1581 427 9
其實南昌府的科舉業績亦不可小覷,當與寧波、嘉興在伯仲之間,可惜缺具體的數字。
數字不一定精確,望諸公不吝雅正。不過,還是可以得出幾條結論,或者聯想:
1. 近世中國之人文淵藪,全面偏向東南半壁,大致形成吳、越、江右、閩四大人文群落,而徽州是連接吳越與江右之橋梁。
2. 並非只有經濟昌盛的地區科舉才昌盛。明清之江右、福建、皖南遠不及江南諸郡繁華富庶,讀書同樣蔚然成風。所不同者在科舉之外,江南還有發達的市民文學,此為贛、閩、徽諸郡所罕有。
3. 宋代學術最盛者,首推中原(伊洛之學),南渡後則浙東(呂祖謙、陳亮、葉適之事功之學)、江右(陸九淵心學)、閩中(朱熹理學)、湖湘(胡安國之洛學傳承)、蜀中(兼收並蓄理學各家)五分天下,三吳不能及也。宋代詩文最盛者,首推中原、蜀中、江右、南渡後則浙東,三吳亦不能及也。蒙古入侵後,湖湘、蜀中滿地膻腥,浙東人文僅余紹甬。明以降,三吳後來居上,遂執天下人文之牛耳。
④ 全國各省古代進士數量分別多少
一、江蘇蘇州:
這個城市不用細說,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科技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僅明清兩代蘇州進士792名,崑山271名,太倉208名,吳江180名,常熟366名。蘇州進士名人:范仲淹、范成大、錢謙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狀元)。
二、浙江杭州:
文化僅次於蘇州的地方,進士數量與蘇州相當。明清進士1034名,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杭州進士數量肯定最多。杭州進士名人:沈括、於謙、袁枚、龔自珍。
三、江蘇常州:
據說古代人才數量排名中國第四。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文科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數字不包括常州的屬縣(以上數字其實僅僅是當時的武進地區,現在的常武地區)。趙翼,陽湖人(今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試時本來排在第一名,陝西王傑第三,但乾隆認為江南的狀元太多,而當時正對西北用兵,需要重視西北,陝西從未有過狀元,所以兩人試卷對換,王傑成為清代唯一的陝西籍狀元。雖說狀元與探花相去不遠,但從此兩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王傑青雲直上,趙翼卻諸事不順,最後只當了個兵備道,他後來遂辭官主講安定書院,精研詩文、史學,成為一代詩文家、詩論家、史學家,有《甌北集》。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
四、福建福州:
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五、浙江紹興:
據歷代府、縣志書《選舉》進士名錄輯錄,僅紹興市區及紹興縣就有1216名,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紹興進士名人:賀知章、陸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
歷代進士約3000名。其中廬陵縣(今吉安市區)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進士名人:歐陽修(省元,即會元)、文天祥(狀元)、楊萬里、解縉。
七、浙江寧波: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縣進士693名,餘姚436名。餘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進士出身,其父王華為明成華十七年(1481)狀元。創建「天一閣」藏書樓的范欽,鄞縣人,也是明代進士。
八、福建莆田: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九、福建泉州:
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十、安徽徽州:2000名左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據光緒歙縣進士許承堯《歙事閑譚》,僅清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的248年間,歙縣本籍、寄籍進士就有290多名;休寧本籍、寄籍文科狀元16名。
十、江蘇無錫:
明清無錫(含錫山、惠山、崇安等市區)進士400名,宜興240名,江陰歷代文進士415名,以上數字說明無錫為何能進入排名。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
⑤ 福建的一個地級市,是如何做到,出了21位狀元,22位宰相的呢
狀元和宰相在中國古代社會里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們往往是讀書人和官員的最高榮譽。一般來說,這些人的分布都是比較散的,但是,福建一個普通的地級市裡,卻出了了二十多個狀元和宰相。這個地方,就叫做莆田。
而到了明清兩代,政府都執行海禁政策,做生意很不方便,賺的錢少了,他們也就沒那麼多錢去發展教育,所以讀書人的數量也就比不上宋代。
而有名的蔡京、陳文龍等人也是出在莆田發展良好的宋代的。
所以說,一個地區如果想要發展教育,就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人們沒有錢讀書的話,學校也開不好。而如果每個人都能讀書上學,不用為了學費發愁,那麼當地的學校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⑥ 古代進士省份排名
第十名
浙江寧波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從唐至清,寧波歷代進士共計1893人。歷史上出現過「一王、三相、七十二進士」的西月湖畔(今海曙)之史氏,並傳為佳話。進士名人中,有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王守仁,著名藏書家范欽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第九名
安徽徽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徽州六縣歷代共有進士共2081人,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進士名人中,有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凌唐佐等。
徽州呈坎景區
第八名
福建莆田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進士2308名。曾有「一戶六進士」之美譽,宋代王安石也有「興化多進士」之贊語。進士名人有:歷史學家、大學問家、文學黃璞,愛國忠君的林道楠,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的劉克庄等。
莆田九龍谷
第七名
福建泉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文化積淀深厚,計有進士2316名。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曾以對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來表達對泉州人文的贊嘆。進士名人中,有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曾公亮,12歲寫出萬余言《范蠡傳》的蔡復一,協助康熙帝平三藩、收復台灣的李光地等。
泉州開元寺
第六名
江西撫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撫州(含原建昌府地區)進士共2450人。這里「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進士名人中,最知名的當屬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曾鞏等。
撫州大覺山
第五名
江蘇常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常州號稱「千載讀書地」,歷代進士總人數為2920。常州自古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有著濃厚的讀書學習氛圍,歷史上以「科名之盛」著稱。進士名人有:「東林八君子」中敢於上疏直諫的錢一本,清代詩人、史學家趙翼等。
常州天目湖
第四名
浙江杭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杭州地區歷代有登科進士3036人。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致使杭州進士數量眾多。進士名人有:有唐朝詩人賀知章,因《夢溪筆談》而聞名的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明代政治家、詩人於謙,愛國詩人龔自珍等。
杭州西湖
第三名
福建福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福建福州共有進士3200多名,出現過「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進士名人中,有大敗倭寇、驅趕荷蘭入侵者葉向高,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等。
福州雲頂景區
第二名
江蘇蘇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江蘇蘇州共有進士3600多名。蘇州進士名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等。
蘇州拙政園
第一名
江西吉安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這也許還只是保守說法。從各種官方史籍的記載中可推算,吉安自開創科舉制度以來,共有進士將近4000名。吉安曾有「一門九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之美譽,於眾多「進士之鄉」中摘得桂冠,實至名歸。進士名人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詩文創作大家楊萬里以及明朝第一才子解縉等。
⑦ 全國哪一個縣進士最多
由陳建才主編的《八閩掌故大全》記載,全國共有18個千名進士縣,其中,福建省佔了4個。這4個縣分別是:晉江,歷代進士1299人;莆田,歷代進士1433人;閩縣(今福州),歷代進士1159人;建安(今建甌),歷代進士1107人。
⑧ 歷史基礎雄厚的北方在科技考試中表現為何不如南方
古代史中,大部分的古代王朝都是土地面積遼闊的大一統國家,但是國家的管理自然也是離不開各層官員,而說道官員的選拔,又要提到始於隋代的科舉制。科舉制可以說是古代時期官制史上的最大進步,除了最大程度的做到了「寒門出貴子」,也改變了無數的底層百姓學子的一生命運。
不過以總體來看,科舉好歹也是存在了1300年,所謂存在即合理,而統治者需要以科舉維護自己的統治,而考生們也心甘情願的做出這種服務。而寒門出貴子說明的也是這個道理,即使封建社會缺乏法制,科舉仍是人們心中的努力方向。
明清之後,科舉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愈發嚴重,所以還沒等清政府被推翻,科舉就率先被廢了。
⑨ 福建狀元村有哪些進士
唐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貞元七年(791年)
林簡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晉江 開成三年(838年)
林滋 閩縣 會昌三年(843年)
林勖 閩縣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長樂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長樂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長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袞 閩縣 大順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岡孫 興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興祖 福州路羅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順 興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節 福州路寧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雋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壽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鄉試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顯 長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賜 長樂
永樂九年(1411年) 林志 閩縣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時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統三年(1438年) 林僑 長樂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寧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東海 莆田
隆慶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狀元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環 興化府莆田 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長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閩縣 永樂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興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龍溪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鄉試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龍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選 同安
嘉慶九年(1804年) 林鳳翹 長樂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揚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緒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林傳甲 侯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閩縣
乾隆元年(1736年)詔試博學宏詞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代
狀元 林鴻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閩縣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以上為福建方誌委員會撰
宋代福建龍溪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曼 龍溪 慶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龍溪 慶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林訏 龍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彥質 北宋徽宗崇寧五年
林觀國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龍溪 紹興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龍溪 紹興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彥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龍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復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頤 漳州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
林孟肅 龍溪 慶元二年丙辰
林嶸 龍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載周 龍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龍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幾 龍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馬辛 龍溪 紹興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聖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黃中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夢翼 龍溪 隆興元年癸未
林雲 龍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諭 龍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龍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師德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龍溪 開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龍溪 嘉定元年戊辰
土
林蒙亨 龍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龍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慶忌 龍溪 紹定二年巳丑
元代進士表(龍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進士表(龍溪)
林(瑤)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統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順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應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萬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禎四年辛未
林夢官 崇禎七年甲戌
林時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進士表(龍溪)
林雙鯉 乾隆元年丙辰 --龍溪縣志記載
補充:
漳州府進士
林瓊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統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濟 明憲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憲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順四年
林文煥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應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紹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區籍歷代進士表
林執善城門城門宋開禧元年(1205年)
林桶蓋山吳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龍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碩亭江長安明永樂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門林浦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林孔茲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順八年(1464年)
林瀚城門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於亭江長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門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纘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門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機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門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烴城門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門城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林雲銘城門林浦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
林聞譽城門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門林浦清乾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銓城門林浦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吳庄清嘉慶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賡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長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⑩ 福州籍英雄故事
福州籍英雄故事:
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歷官翰林編修、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虎門銷毀。
該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戰爭爆發不久,林則徐被構陷革職,發往新疆戍邊。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獲起用,歷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加太子太保。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在奉命鎮壓拜上帝會起事途中,病逝於潮州普寧。
後世紀念
林則徐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馬鞍村金獅山。墓為林則徐夫婦與父、母、弟、弟媳的合葬之所。
墓前有清咸豐元年(1851年)朝廷派官員致祭時立的《御賜祭文》碑和《御賜碑文》碑。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