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建福州長樂有多少回族
擴展閱讀
薊縣和哪個縣劃歸天津的 2025-05-23 01:18:26
福州哪裡有手機賣 2025-05-23 01:08:50

福建福州長樂有多少回族

發布時間: 2022-06-22 05:37:28

㈠ 回族有多少人

雲南回族人口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522046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6%。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回族人口中居第六位,在全省少數民族人口中居第八位。
雲南省是我國回族人口分布的主要省份。據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雲南全省回族共有64萬多人,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回族人口中排行第
6位,是我國南方諸省、自治區中回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省。在雲南各少數民族人口中,回族也是一個較大的民族,在雲南少數民族中排行第3位。
=========================================================================

回族是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亞細亞人與中國漢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
據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回族人口為981.68萬。截止目前,人數已超過1000萬,僅次於壯族,是我國除了漢族以外分布最廣的民族,其中以西北地區居多。他們工作生活在全國各地,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從天山南北到黑龍江畔,從蒙古草原到天涯海角,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從偏僻的小山村到繁華的大都市……全國2000多個縣,縣縣都有回族,有「回回遍天下」的說法。

㈡ 回族有多少人口啊

回族有11377914人口。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回族的人口數為11377914人。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回族人口的分布特點

「大分散,小聚居」是回族分布的鮮明特點。

這一特點早在蕃客東來、回回人東遷之際便已顯露出來。

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有數以萬計的回族兒女先後參軍入伍或考入各類大專院校,轉業或畢業後分配到全國各地工作,使回族的分布更加廣泛。根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回族總人口為8602978人,全國絕大多數的縣、市都有分布,是除漢族外,分布最廣泛的民族。

盡管如此,回族還是有自己較為集中的居住地區,即西北、雲南等地。其它地區,回族居住的情況雖然分散,但人們還是在大分散的客觀形勢下,盡量爭取小的集中。

因此,凡有回族居住的地方,無論城鎮鄉村,總是一片片,一塊塊地集中在一定地段、街道、山村或寨子,很少有回民獨家村。而且多分布在交通線上或靠近交通線,以保持著與鄰近地區的聯系。

小集中,使回族人民雖歷經六七百年的風雨考驗而未被吞噬湮沒,反而日益發展壯大,成為中華民族的一支重要力量。

㈢ 回族有多少人口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回族的人口數為11377914人。

回族:

回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

民族分布

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從南北來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區,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較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在56個民族中,回族按省區市顯示出的人口分布離散度僅次於漢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這表明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關於回族分布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小聚居」的特點集中體現全國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區,回族以連片聚居為特點,反映在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回族

㈣ 回族有多少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回族人口有10586087人。

以下是回族的相關介紹: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981.68萬人(2000年,不包括台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回族

㈤ 回族有多少人口2019!

截止到2020年11月份,2019年回族的人口還沒有官方進行統計。不同的地區,回族人數不一樣,以寧夏為例,2015年,寧夏常住人口為6668211人,男性人口為3398120人,女性人口為3270091人,回族人口為2403890人。

寧夏以2015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全區1%人口抽樣調查。這次調查以全區為總體,以各縣(市、區)為子總體,採取分層、二階段、概率比例、整群抽樣方法,最終樣本量為21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3.12%。

(5)福建福州長樂有多少回族擴展閱讀:

調查結果顯示,全區22個縣(市、區)常住人口為6668211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11月1日零時的6301350人相比,五年共增加366861人,增長5.82%,年平均增長率為1.14%。男性人口為3398120人,佔50.96%;女性人口為3270091人,佔49.04%。

15-59歲人口為4473036人,佔67.08%;60歲及以上人口為819523人,佔12.2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12119人,佔7.68%。家庭戶人口為629920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9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3.17人相比,減少0.18人。

㈥ 福建有多少人

[2005年末,全省總人口為3535萬人

編輯本段]福建人口

【概況】
根據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全省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人口城鎮化不斷提高,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人口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家庭規模繼續縮小,婚姻關系穩定。
【人口增長】
2005年末,全省總人口為3535萬人,比上年增加24萬人,增長0.68%。全年出生人口40.9萬人,出生率為11.60‰;死亡人口19.8萬人,死亡率為5.62‰;人口自然增長21.1萬人,自然增長率為5.98‰。與上年相比,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基本持平。
【人口性別構成】
根據人口抽樣調查統計,男性人口占總人口的50.4%,女性人口佔49.6%,人口性別比(女:100)為101.4,總人口性別比基本正常;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為115.7。
【人口城鎮化水平】
全省城鎮人口167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7.3%;鄉村人口186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2.7%。城鎮人口所佔的比重較上年的46.0%提高了1.3個百分點,是近五年城鎮化率提高最快的一年。「十五」期間,全省人口城鎮化水平累計上升了5.3個百分點。
⊙人口統計
2006年末全省年末常住總人口3558萬人,凈增人口23萬人。出生人口42.56萬人,出生率12.00‰;死亡人口20.39萬人,死亡率5.75‰;自然增長率6.25‰。
⊙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福建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少數民族分布很廣,歷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個,漢族人口居多;53個少數民族人口為58.38萬人,佔1.7%。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達35萬人左右,佔全國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萬人以上。全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寧德地區,其次為福州市,再次為泉州市,其中上萬人口的縣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羅源、晉江、惠安、連江等。
⊙文化程度
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舉辦獨立學院(民辦)10所。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2萬人,在學研究生2.28萬人,畢業生0.46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17萬人,在校生46.13萬人,畢業生9.50萬人。 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3.01萬人,在校生57.18萬人,畢業生15.13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7.41萬人,在校生78.04萬人,畢業生20.18萬人。初中招生52.37萬人,在校生165.03萬人,畢業生60.23萬人。普通小學招生41.24萬人,在校生269.
22萬人,畢業生52.61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52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 87.11萬人。。

㈦ 福建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截止到2021年,福建人口3973萬人。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長6.28%,年平均增長率為0.61%。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9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6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5%,比上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

自然資源

陸地海岸線3752公里、全國第二,可建萬噸級泊位深水自然岸線501公里、全國領先,水產品人均佔有量全國第二,水力資源蘊藏量華東地區首位。

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2年居全國第一。「雙世遺」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福建土樓景色怡人,三坊七巷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毛茶產量、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居全國第一,大紅袍、鐵觀音、白茶等名揚中外。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