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州長樂以哪些產業發展為主
在剛剛制訂出來的「十五」計劃中,福州市明確提出:今後五年將大力發展以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福清融僑開發區為主的電子信息工業基地。2005年,規模以上電子工業增加值計劃增長至135億元,年均增長16%;以閩侯東南汽車為主的汽車製造業及配件生產工業基地,包括汽車工業在內的機械工業增加值計劃增長至100億元,年均增長25.6%;以長樂兩港工業區為主的紡織工業,增加值計劃增長至170億元;以閩清陶瓷為主的新型建材業,將從2000年的46億元增加至76億元;以連江、平潭和福清為主的海洋水產生產基地,預期「十五」期間水產品深加工品的比重每年增長10%以上,至2005年水產品加工產值達85億元;以羅源為主的食用菌和花卉生產基地,建設集生產、銷售、科研和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花卉市場;以永泰和平潭為主的山海旅遊特色產業基地,力爭實現2005年國際旅遊創匯2.5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達50億元。同時,在優先抓好縣級大城關建設的基礎上,集中抓緊福清龍田鎮等12個縣域次中心鎮和長樂金峰鎮等18個特色鎮建設,使之成為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無論是擴展中心城市,還是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從整體上做大福州經濟。為此,福州市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區域內部產業分工與協作,統籌推進,著力構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縣域三個層次的梯度發展格局。圍繞壯大六大產業基地規模,各縣域經濟主動對接中心城區的產業轉移和輻射,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經濟。通過舊城改造、新區開發、興辦工業園區、建設專業市場、完善基礎設施等建設,提高縣域城關人口增長,加速產業的集聚,使之成為集中工業、商貿、科技和人才優勢和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環福州中心城市的縣域經濟,並由此形成良性互動的經濟大循環。
『貳』 有人知道福州旅遊業的現狀急用
福建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
[摘要]在闡述福建旅遊業發展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福建旅遊業應持的發展戰略以及在WTO框架下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福建;旅遊業
一、福建旅遊業發展條件與發展現狀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與浙江、江西、廣東交界,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海陸兼備,具有較好的旅遊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從旅遊區位來看,福建是連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華中地區及台灣旅遊網路的紐帶,在開展閩—台—港—澳、閩—澳、閩—江—浙—贛旅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沿海山區省份,福建的地質、水文、生物環境頗具特色,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全省共有2個旅遊度假區,9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19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全省海岸線長3300km,居全國第二,其中合適開辟為浴場的沙灘300km[1];氣候條件較好,四季均可開展旅遊;全省森林面積超過66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首位[2]。
福建歷史悠久,文化獨具魅力,人文景觀多層次、高品位,既有歷史文化名城,又有大批國家級、省級的自然保護區,所有這些奠定了福建省旅遊業的堅實基礎。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省的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方面,在「堅持社會化辦大旅遊」的方針指引下,我省建成各類星級旅遊飯店240多家,全省累計批准設立的旅行社340多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8家[2];另一方面,通過武夷山旅遊區、媽祖文化精品工程、永定民俗文化村等旅遊重點項目的建設,開發優勢旅遊資源,不斷完善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融觀光旅遊、民俗宗教游、購物娛樂游、文物古跡游等為一體的格局,使我省旅遊業擁有相當規模的國際、國內市場。
2000年,全省共接待海外遊客161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29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9%和17%;國際旅遊外匯收入8.9億美元,旅遊總收入304億元,增長21.9%,佔全省GDP的7.77%;旅遊接待、旅遊創匯2項指標連續12年保持全國第四位[2]。旅遊業在我省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就其發展而言,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和不足。
二、福建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扶持力度不夠,管理體制不順
近幾年來,福建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輕工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所以,重視輕工業經濟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而旅遊經濟則相對被忽視。雖然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在投資、金融、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但與旅遊業發展實際需要相比仍顯不足。1997年省政府下發的《關於加快旅遊重點產業發展若干規定的通知》,其中不少優惠政策已經失效,有的根本沒有執行。如發行旅遊債券、彩票,允許稅前還貸、預算調節金減免等。此外我省尚未形成直接有效的管理體制,行業多頭管理問題較為突出,旅遊行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許可權不明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旅遊行業作為經濟活動,有其自身的運作規律,不能單靠行政方法干預。行政管理與旅遊經濟不協調,旅遊管理部門間不協調,旅遊監管部門職能模糊。
(二)旅遊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差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省旅遊業異軍突起,前後設立了近400家旅遊企業,但除了省中旅集團、廈門旅遊集團等少數幾家旅遊集團公司外,還未出現其他競爭力強的大型旅遊企業,全省旅遊業呈現「散、小、弱、差」的狀況[3]。其中,多數旅遊企業的市場意識不強,經營管理落後,企業缺少活力。另外,我省旅遊從業人員中,精通旅遊業務、懂得市場營銷、熟悉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的人員不多,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我國加入WTO後,隨著各項條款的不斷生效,國外大型跨國旅遊集團進入中國市場,我省的旅遊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三)旅遊產品結構單調,缺乏特色,規劃不合理
旅遊業涉及行、游、住、食、購、娛等多個方面,幾乎覆蓋了從傳統服務業到現代服務業的所有行業和門類,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從總體上看,旅遊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失調,如交通、住宿、餐飲等雖然基本能滿足旅遊市場的需要,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飯店結構不合理,從價格定位上很多都將其目標消費群定位在國外遊客和國內富裕階層,而適應國內一般遊客群消費水平而價格適中又具有令人滿意的服務水準的賓館飯店則少之又少。旅遊商品缺乏特色,沒有創意。就全國范圍而言,在北京的街頭隨處可見上海的檀香扇、竹箸;在昆明也能買到北京的茯苓餅甚至烤鴨。同樣,在福州的大小超市隨處可見廈門的鼓浪嶼餡餅,閩北的「八大幹」,幾乎沒有什麼差別;許多遊客想買到一份既有紀念意義、又物有所值的特色旅遊商品,都未能如願。我省區域旅遊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旅遊項目單一,旅遊活動內容枯燥,景點規劃不合理。
在資源開發上只側重自然旅遊資源,而忽視人文旅遊資源;在人文旅遊資源中,偏重於歷史遺跡,如朱熹故居等,而忽視民俗、民風的挖掘;在自然旅遊資源中,偏重於知名度高的名勝,如武夷山風景、廈門鼓浪嶼等,而忽視潛力較大的其它景觀的開發,如瞿同山水等。這樣,難以適應旅遊者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地區性旅遊規模偏小,對正常的遊客群體來說,只需一二天就可將景色盡收眼底,這樣對餐飲、賓館等旅遊配套設施的拉動作用不大,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旅遊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仍是工業和農業;(2)旅遊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資金和勞動的投入;(3)在全省旅遊收入構成中,長途交通等所佔的比重較高,並且呈上升趨勢,而購物、飲食、游覽、娛樂等收入彈性高的項目卻處於較低水平[2]。
(四)旅遊規劃短期行為居多,生態資源破壞嚴重,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旅遊業一直被認為是「無煙工業」,這使許多從業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都認為旅遊行業無污染,對環境無影響,不存在環境問題,以致於在修葺旅遊景點或開辟新景點時常常對旅遊環境進行建設性破壞或破壞性建設。當前,我省旅遊開發對生態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已相當突出,在一些地區旅遊性污染與環境損害已相當嚴重,環境已給福建省旅遊業帶來負效益。如福清市的石竹山風景區,隨著遊人的日益增多,人們競相在那裡大興土木,興建賓館飯店等旅遊服務設施。其中有的賓館飯店與石竹山的主要風景點——仙公廟連接在一起,並把仙公廟擠到一邊,而喧賓奪主。這樣既有礙於遊人對風景區的觀賞,又破壞了石竹山風景的傳統特色。又如,我國惟一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庵,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前幾年當地群眾為採石蓋房,在草庵周圍大量開山採石,不僅破壞了草庵的觀賞景光,而且採石場剩餘的危石搖搖欲墜,危及草庵[4]。所有這些都使風景旅遊區的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大大降低了旅遊價值。另外,我省不少旅遊區的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少風景名勝古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前幾年人們對武夷山的森林進行掠奪性砍伐,使其精華——九曲溪的水位急劇下降,嚴重影響武夷山的旅遊業[4]等等。一些遊客隨手扔垃圾、隨意刻字等不文明行為也影響了我省的旅遊景點的可觀賞性。
(五)一些景區對遊客缺乏合理的引導,旅遊資源負荷過重與閑置並存
每一個景區都有一定的容量,這里包括遊客的心理容量與景區的容量。旅遊風景區對遊客的接待能力和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旅遊區內的遊客過於擁擠,人流疏散不開,必然會踐踏風景區的綠化地、花圃、園林,甚至造成旅遊設施、旅遊吸引物的破壞。如到廈門鼓浪嶼的遊客必然要上日光岩,但要登上日光岩僅有一條鋼梯或石階小路可通,遊客必須在這條僅50多cm寬的通道里擠上擠下,一個個磨肩擦背,擠得水泄不通。這樣,既對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又大掃遊客的游覽雅興,同時又危及著人身安全。再遇上「五一」、國慶等旅遊黃金周,更是遊客如潮,使日光岩不堪重負。然而廈門島除了集美外,杏林、海滄等地卻遊客稀少,資源閑置。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我省旅遊業的發展。如何消除這些不利影響,使旅遊業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已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對策
(一)政府應加強對旅遊業的扶持力度
政府應將旅遊業作為福建省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從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市場開發等政策上予以扶持。要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發展旅遊,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旅遊景點建設,組建旅遊企業集團,給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待遇。支持具備條件的旅遊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票等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建立旅遊業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有效機制。支持旅遊企業的合並與控股,實行優質資產與優質業務重組,鼓勵兼並,規范破產,組建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改變我省旅遊企業「散、弱、小、差」的局面。要大力培育跨部門、跨地區、多元化、市場化、網路化經營的旅遊企業,提高我省旅遊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交通航空、賓館飯店、文化娛樂、會議展覽等相應設施,以增加旅遊客流量,提高地市的知名度,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強旅遊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管理
資源與環境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關系,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旅遊、建委、環保、林業等部門應嚴格執行國家、地方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與條例,高度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禁止一切對旅遊資源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待開發旅遊資源也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防止對旅遊資源的建設性破壞。對旅遊資源要分階段進行合理開發,對稀有的、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要以保護為主,科學地、有限度地加以利用。要根據旅遊區的環境容量調節遊客流量,重點旅遊區要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輻射區,嚴格控制核心區遊客的人數,保持在遊客的心理容量和環境容量之內。充分發揮福建森林覆蓋率高、海洋面積廣、氣候條件佳的優勢,大力開發森林旅遊、海洋旅遊、農業旅遊等生態旅遊產品。建立嚴格的旅遊產品審批制度,景區景點、飯店餐廳、交通設施和其它旅遊服務設施的設計規劃、開發建設,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落實環保措施,防止建設性破壞。另外,要大力倡導文明、環保和衛生旅遊,提倡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講究衛生、回收垃圾、保護動植物,使遊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親近、了解和保護大自然。在全社會開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普工作,提高旅遊管理者、經營者、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的環境、生態和綠色旅遊意識。
(三)從「大福建」角度進行旅遊區域規劃,建造福建省旅遊網路
以各個地區的資源特色為基礎,以交通區位為依據,以「產品互補、客源互流、利益共享」為原則,充分發揮旅遊中以城市,即廈門、福州、武夷山等旅遊節點的幅射作用,構建我省旅遊區、旅遊帶相結合的旅遊新格局,建造我省旅遊新網路。
1.以品牌旅遊產品或以著名旅遊城市為中心,建立旅遊區。以武夷山為中心的閩北綠三角生態旅遊區;以太姥山為中心的閩東山海風光旅遊區;以福州為中心的閩中休閑文化旅遊區;以廈門為龍頭的閩南金三角商貿海濱旅遊區;以永定土樓文化為主導產品的閩西客家文化旅遊區[5]。
2.在建立旅遊區的基礎上,根據我省的自然、人文特色構建旅遊帶:構建從寧德至漳州的東部海濱旅遊帶;從福州至武夷山的閩江沿岸旅遊帶;從武夷山至龍岩的西部山嶽旅遊帶;連接廈、漳、泉至龍岩的南部山海旅遊帶[5]。這樣,我省的旅遊區、旅遊帶點線相連,縱橫交錯形成特色的旅遊網路。
(四)開發特色旅遊項目、專題旅遊項目,以品牌戰略支撐我省的旅遊產業
從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商務旅遊異軍突起,康復旅遊倍受青睞,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文化旅遊前景廣闊,探險旅遊漸成氣候,遊船旅遊走向大眾,主題旅遊展露生機。就全省范圍來講,應根據各個地區原有的產品特色進行重新設計、規劃和組合,形成我省特色的旅遊產品。如武夷山綠色度假、鼓浪嶼琴島漫遊、湄洲灣媽祖朝覲、土樓客家文化探源、崇武惠安女風采等福建省特色品牌旅遊產品。同時,將現有景點中具有相同美學價值或類似性質的旅遊景點結合在一起,推出某項專題旅遊產品。或將一些特色反差較大的旅遊景點或旅遊項目組合在一起,推出新的專題旅遊產品。如利用廈門每年一度的「98貿易洽談會」開展商務旅遊,結合鷺島風光旅遊、集美陳嘉庚墓的訪古考察游等,形成別具特色的鷺島風情旅遊。同時結合廈門的特色產品,如鼓浪餡餅、同安煎蟹等,讓旅客在觀賞美景的同時又一飽口福。
(五)加大旅遊促銷宣傳的力度,積極開拓旅遊客源市場
俗話說「衣食足,思旅遊」。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外出旅遊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商務旅遊強勢發展。內地山區的人嚮往海邊景色,沿海地區的人嚮往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情趣。所以,我們要利用遊客的心理特點,在宣傳方式上要藉助各類展銷會、交易會、洽談會等載體,精心策劃一些有特色又有轟動效應的宣傳促銷活動;積極爭取承辦一些國際、國內活動;充分利用各種媒介,互聯網站、網頁進行宣傳,積極推進網上促銷,提高促銷的效率。同時,要加強橫向聯系,搞好區域合作(包括省內外),強化聯手促銷,特別要加強閩、浙、贛、粵等相鄰省份的聯系,實現客源互享。把山區的遊客引到沿海,如廈門、湄洲灣等;而把沿海遊客吸引到武夷山、金湖、玉華洞等地。另外,福建省是著名的僑鄉,880多萬華僑和外籍閩人遍布世界各地。福建和台灣一水之隔,閩台同根,源遠流長,現有祖籍地在福建的台灣同胞約佔台灣總人數的80%以上[6]。
福建省鄰近港、澳,回歸後,來閩經商、投資、游覽觀光的港澳同胞日益增多。所以應根據僑胞的思鄉情結,策劃一些精品文化旅遊項目,吸引僑胞來閩觀光旅遊。同時應加強與國外大型跨國旅遊集團的聯系與合作,擴大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主要是歐美日韓等國),提高我省旅遊區的國際知名度,吸引國外遊客。
四、加入WTO對我省旅遊業的影響與對策
旅遊業是關聯性與依託性很強的產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我省旅遊來說,既是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從當前我國明確開放的3個領域來看:金融業的擴大開放,方便海外資金的進入,方便旅遊支付,彌補我省旅遊服務缺項,提高整體服務競爭力;信息產業的擴大開放,將推動電子商務系統的發展,從而促進我省旅遊項目的現代化、市場營銷的國際化和網路化,擴大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進口汽車關稅的降低,將使多年來困擾旅遊產業發展的旅遊用車問題得到解決。但是加入WTO後國際旅遊企業集團將以更大的靈活度與自由度進入我省旅遊市場。國際旅遊企業具有資金優勢、管理優勢、服務水平優勢,給我省旅遊企業的「小、散、弱、差」的現狀帶來嚴峻的考驗,使我省旅遊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同時加入WTO後,我國境內居民出入境也變得更為自由,這使得原來對西方文化的好奇轉變為現實的行動,使我省面臨著客源流失的危險。所有這些,都要求省政府加大對旅遊行業的扶持力度,給旅遊業創造更為寬松的發展條件;要重點突出建設一批具有我省特色、代表我省水平的旅遊項目;要對一些有條件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之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運營機制;要加快國有資本從旅遊競爭性行業退出,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企業法人主體。旅遊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盡快融入到旅遊大環境中。
『叄』 全國所有城市旅遊收入排名、全國各省旅遊收入排名請告知
2011年全國各省旅遊總收入排行榜(統計中)
名次 省區市 接待遊客總人數(人次) 同比增長 旅遊總收入(億元) 同比增長
1 江蘇 4.1億 14.10% 5580 19.10%
2 廣東 4860 26.00%
3 浙江 3.36億 3900 18.00%
4 山東 4.15億 3700 21.00%
5 北京 2億 15.00% 3210 16.00%
6 上海 2億 3000
詳見 http://travel.people.com.cn/GB/16964715.html
『肆』 福州是的特色經濟是什麼
福州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億紡織城等特色產業帶。
福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城市」等稱號。
『伍』 國慶假期各個省份旅遊收入達到了多少
在國慶中秋連續的八天假期里,全國各省遊客出遊意願十分高漲,由此各省旅遊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甦。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8-2019年,江蘇國慶假期旅遊收入也位居冠軍寶座,旅遊收入分別為578.62億、631.27億。根據江蘇省文旅廳介紹,在節日前夕,推出10條運河主題精品線路、5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以產品精、服務優的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為遊客走向青山綠水間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陸』 據福州市旅遊局的最新統計:2005年春節黃金周期間,福州市旅遊總收入達到1.310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
小題1:B 小題2:D 『柒』 那對比說是福建經濟好還是福州經濟好阿,
福建是省,福州是省會城市。兩者是相比恐有不妥。 『捌』 福州的經濟 福州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定位在福建發展和海西建設全局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解放初到1978年,福州市經濟先後經歷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平。改革開放後,福州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78-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2%,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6.8:47.2:26調整優化為2007年的10.9:46.7:42.4,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億紡織城等特色產業帶。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化纖、汽車及配件、塑膠製品、光電、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產業體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經濟增速已連續7年達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8.29億元,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97.3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82.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409.37億元。 貿易、旅遊 『玖』 福州永泰有哪些旅遊景點 城東南塔山公園有烈士墓、聯奎塔。蓋洋赤嶺闇亭寺景區。白雲鄉姬岩(雞岩)濃蔭覆翠,雲霧繚繞。樟洋棋桿院里村高蓋山(名山室)有紫蓋峰、龍嶺池、飛升台諸勝。葛嶺方廣岩有天泉閣、玉泉洞、「一片瓦」、脫凡樓等景,為閩山勝地。名勝古跡還有城峰太原灘唐代石刻「清流戲鳳」,赤錫溪門桃源洞,嶺路青雲山青龍瀑布、狀元洞、水簾宮、八仙崖、雲天石廊、玉女相思岩、鯉魚潭、神谷、天池(古火山口),塘前小雄溪龍潭瀑布、鋪錦灘、莒溪尺五樓,嵩口壽春寺、德星樓、祭門司遺址、林帶溪石刻,梧桐教忠寺、岩侖洞、宋狀元鄭僑墓,樟城重光寺,富泉力華瑞應寺,同安鳳凰寺、清涼白鶴仙山、極樂寺,長慶下祭寺(能仁寺)、文昌閣(奎光閣)、龍門石刻。 2008年,永泰縣成功創建全市第一個、全省第五個「中國優秀旅遊縣」,被評定為「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鎮舉辦「中國永泰趕墟節」。青雲山入選「福州十大名片」。旅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御溫泉酒店建成並對外營業;大樟溪休閑娛樂中心部分項目已對外營業;彌勒之里理療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部分景區周邊開辦了多家農家飯店。全年全縣接待遊客93.8萬人次,增長38.8%;旅遊業總收入2.78億元,增長43.3%。 永泰赤壁景區: 赤壁景區佔地23平方公里,計劃投資1億元
嵩口古鎮位於福建永泰縣的西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元乾的故鄉,同時是永泰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嵩口鎮區有60多座明清時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屬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達百座以上。 『拾』 福州晉安 弘揚壽山石文化 構建海峽西岸特色產業基地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中共福州市晉安區委書記陳吉 福州市晉安區位於福建省省會福州東北部,面積552平方千米,人口51萬,是福州市面積最大的城區。壽山石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彩石,獨產於福州市晉安區北峰山區,其質地精緻細膩,瑩徹通靈,色彩絢麗,形、色、質、紋俱佳,無愧為「八閩名石」、福建「省石」和中國「國石」候選石的稱譽。近幾年來,壽山石工藝品被指定為2008年奧運會特許產品,壽山石產地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壽山石雕刻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晉安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壽山石)之鄉」稱號,顯示出壽山石文化的神奇魅力,也預示著壽山石產業的美好前景。 1995年胡錦濤同志在福州欣賞壽山石雕並與藝人親切交談 一、獨一無二的特色資源,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 壽山石是1.35億~1.5億年前晚侏羅紀火山運動的產物,得天然造化,素有「天遣瑰寶」之美譽,又因其柔而易攻的特性,成為上乘的雕刻材料。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化,壽山石與中華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歷史久遠、博大精深的壽山石文化,堪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一)特性突出 壽山石雕將傳統的詩、書、畫藝融入其中,透射出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精髓,蘊含著博大的歷史文化內涵。從1500年前的南朝至今,壽山石雕刻已形成了圓雕、薄雕、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工藝,創作出許多傳世佳品,歷來是人們收藏和鑒賞的珍品。自宋以來,有關壽山石文化的各類專著、畫冊多達300餘種,詩詞、游記、文論更是不計其數。 (二)地位獨特 在古代,以壽山石製作的印璽是權力的象徵,明清帝、後均對壽山石情有獨鍾,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咸豐等皇帝都收藏有許多用壽山石刻成的印璽,乾隆皇帝的田黃石「三鏈章」更是無價之寶。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壽山石及其石雕藝術都很喜愛並賦予了極高的評價。 (三)影響廣泛 壽山石以其特有的優異品質,通過石雕工藝品這個載體「,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睞。著名書畫家劉海粟、趙朴初、華君武、關山月等都為壽山石所感染,留下了諸多贊美壽山石的題詞和詩篇,著名的金石篆刻家潘主蘭稱贊壽山石斑斕秀色和優異品質時發出「迥非筆墨能盡其名狀」的感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台灣《工商時報》、澳門《澳門日報》、新加坡《星報》等海內外新聞媒體經常專題介紹壽山石及其雕刻藝術。尤其台灣同胞特別偏愛壽山石,據了解島內民間收藏的壽山石價值達數十億元之巨,如今壽山石文化已成為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往的重要橋梁。 壽山石礦區全景圖 二、方興未艾的寶石經濟,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 1996年,福州市晉安區成立後,在「建設新城區,開發大山區」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充分發揮壽山石產地和壽山石雕發源地的雙重優勢,把「弘揚壽山石文化,發展壽山石經濟」列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切實抓緊抓好,形成獨樹一幟的壽山石產業開發、建設、保護和文化研究體系,從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 (一)逐步完善以壽山石文化為龍頭的旅遊體系 壽山石的故鄉——北峰,一塊山清水秀、文物薈萃的土地,由於交通閉塞,長年「養在深閨人未識」。為弘揚石文化、發展石經濟,晉安區著力打造壽山石文化品牌,以壽山石文化旅遊為切入點,在壽山石產地建設融自然、人文、鄉土風情和石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壽山石大觀園,相繼建成中國壽山石館、壽山古街、壽山石觀光洞、田黃探寶溪、善伯洞風景區、壽山瀑谷、壽山溪漂流及壽山石原石交易市場等景區景點,營造了「出門旅遊看特色,福建特色壽山石」的良好氛圍。2003年,壽山石文化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六大文化品牌之一,壽山石文化旅遊躋身福州四大旅遊品牌行列。憑借壽山石文化品牌的獨特魅力,帶動了北峰旅遊業的發展,古老的壽山石產地北峰成為廣大遊客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30萬人,旅遊總收入逾3000萬元,在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東南亞、港澳台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商務考察團以及遊客在這里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大開眼界、不虛此行」、「壽山歸來不看石」,成為眾多遊客的切身體會。晉安區還通過承辦中國(福州)首屆壽山石文化旅遊節,舉辦兩屆中國壽山石文化博覽會和壽山石雕刻藝術「十大新秀」評選及「相約在石都」文藝晚會等壽山石文化藝術展示活動,全面推動壽山石文化藝術發展,為壽山石文化旅遊推波助瀾。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二排左五)與壽山石雕工藝美術大師們合影 (二)推動形成壽山石產業體系 壽山石素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在近年競評「國石」中日益凸顯出來。隨著壽山石的大量開采和雕刻工藝的日臻成熟,一個集開采、加工、銷售、收藏、文化研究於一體的壽山石產業體系逐漸在海內外形成。就晉安區本身而言,鼓山鎮樟林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全國彩石的重要集散地,2005年全村從事石雕業的達3000多人,其中近一半來自全國各地,該村新建成首期5000多平方米的「樟林石雕城」,目前170多間店面已全部開業。鼓山鎮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的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經營面積17500平方米,入住商家達125戶,成為福州市最大的集壽山石學術研究、雕技培訓、精品展覽、雕刻創作、經營銷售、原石交易等功能於一體的壽山石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此外,壽山石產地也有不少農民從事壽山石雕刻業和銷售業,壽山村商貿街開張的壽山石原石和工藝品商店有近百家,芙蓉石產地宦溪鎮也形成了芙蓉石銷售市場,壽山石產、購、銷的興旺情景和繁榮景象在中國傳統工藝百花園中實為少有。據統計,僅晉安區目前從事壽山石雕產業的人員增至5萬人,石雕業年產值可達數十億元,福州市晉安區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已經全面形成,並成為晉安區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增長點。 福州市人大副主任、晉安區委書記陳吉(左一),區長王明光(右一)等研究壽山石特色基地工作 (三)健全壽山石資源開發保護體系 近年來,壽山石產地堅持開發與保護並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搶救、修復礦業遺跡,加強壽山石資源的監管保護,讓這個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得到永續利用,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遺產。作為「十個一」工程之一,壽山石觀光洞建成並對外開放,為參觀者開啟了一扇全方位「透視」一億多年來壽山地區地質變化、壽山石形成過程以及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特殊「窗口」;2002年5月首屆中國(福州)壽山石文化旅遊節期間,建築面積3032平方米的中國壽山石館和佔地40多畝的壽山石文化中心廣場順利落成,壽山真正成了海內外壽山石收藏愛好者的「朝聖聖地」;2003年3月1日,由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並經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的《福州市壽山石資源保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壽山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根據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帶動一支產業,繁榮一方經濟,營造一種環境」的要求,晉安區制定出台了《壽山石文化博覽館建設規劃》和《福建壽山國家礦山公園總體規劃》,擬建的壽山石文化博覽館規劃用地26畝,建築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擬建的壽山國家礦山公園則由三個園區和十四個景區組成,總面積將達202平方千米。據勘探結果表明,在壽山村周圍方圓200平方千米內所儲藏的壽山石及其母礦葉蠟石的儲量達2500多萬噸。由此可見,壽山石產地的資源潛力巨大,發展壽山石產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2003年晉安區壽山石文化經濟研討會暨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壽山印社授牌儀式 (四)建立壽山石文化研究體系 2001年,經福建省文化廳批准,晉安區成立了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馮久和、林亨雲等20多名雕刻藝術家和理論家擔任研究員。2005年10月,台灣印石藝術收藏協會暨兩岸交流訪問團一行20多人來晉安區,與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壽山印社等壽山石文化機構進行有關壽山石文化藝術的學術交流,氣氛濃烈,成果甚豐。幾年來,《中國壽山石文化大觀》、《壽山石學術論文集》、《中國壽山石論文集》、《中華瑰寶壽山石》、《壽山石典藏》等專著和畫冊先後面世;第一首壽山石主題歌《人見人愛壽山石》廣為傳唱;第一部全面介紹壽山石文化的六集紀錄片《中國壽山石》在中央電視台連續播放。所有這些讓壽山石立足國內、走出國門的有益探索,成就了今天令我們頗感自豪的事實: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有壽山石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文化。 三、謀劃科學的發展思路,落實可行的規劃措施 福州市晉安區建設壽山石特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會條件和雄厚的物質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悠久的歷史文化、適合的社會環境、豐富的人才資源等,都是其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十年來,福州市晉安區一直致力於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不斷推動壽山石產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現今晉安區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壽山石產業基地,而且在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海峽西岸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一)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的總體思路 圍繞「弘揚壽山石文化,構建海峽西岸特色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基地全面建設,促進壽山石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主動作為,用政策保證和必要的引導性資金扶持壽山石產業;堅持保護性開發,用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壽山石產業;立足長遠發展,用規模經濟效應模式引領壽山石產業;打造產業鏈條,用產、供、銷一體經營形式推進壽山石產業;文化涵養經濟,用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壽山石文化產業,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市場與產品的互動,資源與效益的整合,不斷完善壽山石開采、加工、銷售三大示範園區建設,實現產業基地的跨越式發展。 2005年海峽兩岸壽山石文化交流座談會 (二)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和今後工作措施 1.制定壽山石產業近、中、遠期發展規劃。要從把壽山石產業建設成為福州市晉安區第一特色產業的高度,來謀劃基地不同時期的建設工作;要汲取外地同類產業基地建設的發展經驗,結合晉安區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科學制定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劃,減少壽山石產業發展的人為主觀性、隨意性、盲目性,實現「有計劃的市場」和「有市場的計劃」。 2.拓寬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資金渠道。爭取省、市政府的重視,使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列入省、市兩級政府經濟發展大規劃中,從而獲得省、市政府的財政支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吸引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較高藝術眼光的客商來晉安共謀壽山石產業的發展大計。 壽山石作品——鳥語花香 3 .挖掘整合壽山石的歷史文化內涵。壽山石文化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應利用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的科研平台,邀請經濟界、文化界、藝術界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討,為壽山石文化做出一個明確的定位,形成一條清晰的文化主線。在這一基礎上,通過舉辦研討會、展拍會、藝術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壽山石文化進行挖掘、整合和提升。利用多種宣傳媒體展示福州名片——壽山石的迷人魅力,提高壽山石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愛石、賞石、玩石的群體,讓壽山石成為地方旅遊、特色文化的核心標志。 4.保護開發壽山石資源。根據國家地質勘查部門探明的壽山石資源儲量,制定壽山石資源保護性開發措施。實行壽山石礦山企業開采許可證制度,通過資源合理配置和企業有效整合,收購周邊的小礦並歸於國有壽山石企業,從根本上控制濫采亂挖、掠奪性開采現象的發生。綜合資源現狀與市場發展等因素,制定資源開發的科學預算規劃,實行每年限量開采。同時提高雕刻設計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針對不同石種特點和表現題材,因料施藝,因題施藝,多種經營,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2006年晉安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陳吉書記、王明光區長與第二屆壽山石雕刻藝術「十大新秀」座談 5.打造壽山石文化旅遊產業鏈。「出門旅遊看特色,福建特色壽山石」,要充分利用福州市晉安區先後被授予「壽山石民間藝術之鄉」、「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首批國家珠寶玉石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礦山公園」等稱號的有利時機,加大旅遊文化建設力度。以壽山「國石館」為中心,修建壽山石主題公園;在壽山溪邊和觀光洞旁進行摩崖石刻建設,修建兩畝半「田黃石」景區,建設壽山石礦山公園旅客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觀光洞旅遊設施。把壽山石產業與旅遊業開發結合起來,使之與觀光、購物、休閑融為一體,拓寬旅遊附加功能,形成壽山石旅遊產業鏈。 6.拓展壽山石節慶文化功能。讓中國壽山石節成為壽山石文化與旅遊、招商、購物等活動有效結合的載體,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形勢發展,不斷豐富壽山石節的形式和內容,把壽山石節辦成一個經典的品牌盛會,打造成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賞石展會。通過舉辦壽山石節,進一步搭建與海內外經貿溝通的平台,揚壽山石之名,推進壽山石名牌戰略進程。 7.籌建中國南方寶玉石大市場。積極引進巴林、青田、昌化等名印石與和田玉、岫岩玉等名玉石,以及大漠戈壁石、靈壁石等奇石產石地來晉安區建立交易場所,促進各種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市場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建成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寶玉奇石市場,使福州市晉安區成為海峽西岸的石文化中心和產業基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8.推動特色產業基地間的交流合作。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經過十年的建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生機,得到了政府、協會和企業的認同。為使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緊跟國內外寶玉石產業的發展潮流,必須加強國內外特色產業基地間交流與合作。晉安區委、區政府將定期組織人員到先進地區學習取經,藉助他們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解決本區在基地建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關鍵問題、重點問題、瓶頸問題。同時加強海峽壽山石研究院與藝術大專院校的合作,培養壽山石雕刻和鑒定的後備人才隊伍。 四、十年建設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鑒的有益啟示 我們在十年的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和認識。 (一)在科學發展中激發活力 建設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是一項十分具體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工作。在過去的建設進程中,晉安區發揮了應有的主導作用,將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之中。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切實做到基地建設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使源遠流長的壽山石傳統民間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二)在政府引導中搭建平台 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建設工程。除了有壽山石行業內人士的積極推動外,還需要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牽頭,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包括香港、台灣、東南亞等海內外壽山石愛好者共同參與這項工作。在過去十年中,晉安區黨委、政府不遺餘力地在整合政府、行業和社會資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宣傳平台、貿易平台、交流平台和信息平台,為基地建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在行業聯合中營造氛圍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改革開放機遇,不斷把地方特色資源融入到全國乃至世界性市場之中,才能發展建設好特色產業基地。晉安區始終全力支持和參與「中國國石」評比活動,大力推進和發揮行業優勢,做好對中國壽山石等各類玉石的整體包裝、推介和宣傳工作,進而為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氛圍和工作基礎。 (四)在載體建設中打造品牌 發揮壽山石文化千年積淀的優勢,擴大壽山石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一直是晉安區實施「建設新城區,發展大山區」的工作的重中之重。過去十年中,晉安區在弘揚壽山石文化、打響壽山石品牌方面注入了大量的資金,還積極爭取省、市支持,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腳踏實地建成了中國壽山石館、壽山商貿古街、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樟林石雕村等一大批基地設施,為特色基地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和資源保證。 (五)在強化保護中增強後勁 「中華瑰寶」壽山石是十分珍稀的自然礦石資源,由它引發生成的壽山石文化也是一種資源。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對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晉安區社會各界十分注重壽山石資源的有效保護,通過政協提案、社會宣傳和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促成省、市人大和政府出台壽山石資源保護政策,加強了對壽山石礦區的監管保護。目前,全區開采壽山石的礦洞已縮減至10個,不及1998年總量的十分之一,既有效地保護了資源,又確保了資源的永續利用。 目前,建設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把和諧文化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國土資源部、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及福建省和福州市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抓住當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機遇,全力推動壽山石產業基地持續、協調、有序、有效發展,努力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和諧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壽山石館依山就勢,背山面溪,建築外觀採用福州民居特色。展廳分三層,一層為壽山石文化歷史展館;二層為壽山石原石展館,薈萃壽山石原石100多個品種,體現壽山石1千多年開采歷史;三層為壽山石名家名雕精品展館,展館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歷代名人名家代表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