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八一水庫多少庫容

福州八一水庫多少庫容

發布時間: 2022-06-26 04:29:55

『壹』 倭肯河的治理開發

四新水庫,位於七台河市鐵山鄉四新村南側,並因此而得名。壩址建立倭肯河左側一級支流,茄子河幹流的上游。四新水庫興建於1975年。經過3年施工,於1978基本完成了土壩與輸水洞工程。壩長579米,最大壩高9.9米,上游坡度1:3,下游坡度1:2.5。輸水洞為1.2×1.2米漿砌石方拱,洞長48米。輸水洞啟閉閘門部分為豎井式,輸水洞最大輸水能力3立方米/秒,啟閉設備為5噸手搖啟閉機。四新水庫集雨面積48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0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89萬立方米,設計水田灌溉面積2000畝,可養魚5萬尾,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綜合利用的小型I水庫。
萬寶水庫:位於七台河市桃西鄉小六隊東側,壩址建在倭肯河左側一級支流萬寶河幹流上。萬寶水庫集雨面積2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綜合利用小型I水庫。設計菜田灌溉面積3680畝,可養魚10萬尾。保護村屯、礦井各一個。1958年動工興建,1983年基本建成。設計標准為50年一遇,校核標准為500年一遇。萬寶水庫為均質土壩,設計最大壩高9.5米,壩長327米,壩前坡比1:3,壩後坡比1:2.5。輸水洞為壩下圓函管,直徑0.8米,長45米,輸水洞為取小型為塔式,設計最大泄量3.12立方米/秒。設計總庫容為13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2.1萬立方米。1981年對萬寶水庫土壩東端與山接壤部進行防滲處理,因土質不實,在8月2日晚間特大洪水襲擊下,造成垮壩。1982年對垮壩段進行了維修。萬寶水庫地處市中心區,風景秀麗於1985年交給城建部門著手興建青少年樂園。將發揮水庫防洪、灌溉、養魚,旅遊等多功能的綜合利用。

桃山水庫:位於倭肯河中上游,七台河市市區境內桃山腳下,水庫由此而得名。水庫興建於1958年8月,到1961年末共完成工程量27萬立方米。1976年開始續建,於1981年再次停止緩建,於1989年10月第一期工程完工。 1991年5月交付使用。主堤長514米,頂寬8米,高25米,積雨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庫容2.6億立方米,為市區每年提供23.60萬立方米工業和生活用水,可灌溉農田12.7萬畝。
吉興河水庫,位於大四站境內,距勃利縣城25公里。地址建在倭肯河一級支流的吉興河上,水庫上游積水面積86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18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的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1956年開始清理地基,1958年施工,1965年末,水庫各項工程全部竣工,受益鄉(鎮)有大四站、吉興、倭肯。水庫有養魚面積1000畝,其中魚種池57畝,新魚池3畝,越冬池15畝。有果園、鹿場、木耳營、石場、炸葯廠、運輸、種植業、造林等多種經營項目。
互助水庫,位於距勃利縣縣城東北12公里青山鄉境內互助村。積水面積184.5平方公里。總庫容1500萬立方米,是灌溉、防洪兼養魚的綜合性的中型水庫。1958年經合江水利局設計批准,3月破土動工。在小五站、青山、搶墾和杏樹等受益鄉中,抽調600名民工參加施工。共投工143.74萬工日。投資447.64萬元。最大受益能灌水田9000畝,水庫有2處53畝養魚越冬池和孵化池,每年可養魚繁育200萬尾魚苗。
向陽山水庫,是一座大型水庫,位於樺南縣八虎力河支流柳樹河與小八虎力河匯河處,距縣城9公里,因在完達山西麓余脈向陽山腳下故得名。地理坐標東經130°41′,北緯46°11′,流域面積865平方公里,庫區面積40平方公里,小八虎力河與柳樹河匯流處寬度3000米,其地勢東北高,西北低。壩址面積高程160米,地形比降1/600,下游可發展水旱田25萬畝。是以灌溉為主兼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向陽山水庫總庫容為131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300萬立方米,死庫容550萬立米,調洪庫容為7350萬立方米,汛前限制水位169.2米,溢洪道最大淺量1070萬立米/秒,灌溉洞最大泄量60立方米/秒。電站裝機2台,容量500千瓦,設計工程量土、砂、石方72.9萬立方米,國家總投資876萬元。興建期於1958年6月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到1962年,歷經4年。
共和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位於樺南縣縣城北30公里,明義鄉共和村東北1.5公里處,因靠近共和村而得名。地理坐標東經130°25′,北緯46°23′。水庫攔截來財河支流雙龍河水,流域面積167.7平方公里,占來財河流域面積的27%,是控制來財河的重要工程。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總庫容為3.59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318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農田7.5萬畝。水庫於1958年6月15日破土動工,先後經歷了興建期、續建期、再續建期三個階段,經歷23年,於1980年7月25日全部竣工。
金沙水庫,是金沙鄉辦的一座小型水庫。壩址位於樺南縣金沙村北1公里處,流域面積為48.5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8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191.5萬立方米。壩長650米,壩高8.8米,設計灌溉面積1.05畝,1981年實灌300畝。養漁水面960畝,防洪效益保護村莊1個,人口600人,保護農田1300畝。該庫興建於1956年,中間停工20年,後於1979年國家投資5萬元,水庫終於建成。共完成土方11萬立方米。
團結水庫,是一座小型工程水庫,壩址在雙龍河上游樺南縣明義鄉雙龍河村西南,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設計庫容230萬立方米,實有庫容98萬立方米,堤高8.6米,溢洪道堰頂寬23米,最大淺水量135秒立米,輸水洞淺水量為5.2秒立米,設計灌溉面積0.45萬畝,實灌面積1500畝,養漁水面375畝,完成土方1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5萬元,1973年興建,於1978年建成。
幸福水庫,水庫壩址樺南縣柳毛河鄉幸福村東溝(因工程量大歸鄉管)。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設計水容204萬立方米,實有庫容30萬立方米,設計壩高5米,實有壩高3.5米,輸水洞淺量1.2秒公方。溢洪道是臨時性工程。該水庫尚未完工,目前只能養魚,不能灌田。1956年動工,1957年土壩合攏蓄水,完成工程量2.47萬立方米,用工27000個,總投資7萬元。
新生水庫水庫,壩址在樺南縣三合鄉新生村東1公里處,流域面積為34平方公里,庫容192萬立方米,壩高4.24米,設計灌溉面積0.6萬畝,1974年開工,實際完成壩高4米,土方1.5萬立方米,蓄水10萬立方米,灌溉水田600畝。
達連泡水庫水庫,壩址在樺南縣大八浪東的太平溝,始建於1958年,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設計庫容115萬立方米,實有庫容20萬立方米,壩長450米,壩高6米,完成工程量土方4.6萬立方米,只建了閘門,還沒修建溢洪道。
八一水庫,建在樺南縣七虎力河上游右岸的一小支流上,「八一」大隊北面,故名。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庫容73.5萬立方米,壩高6米,設計灌溉面積0.6萬畝。該庫於1973年7月開工,1980年10月竣工。土壩、溢洪道、輸水洞已建成,養魚10萬尾。
九龍水庫該庫壩址在樺南縣閻家鎮的小溝中,流域面積6平方公里。設計庫容30萬立方米,壩高5米,蓄水1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16萬畝,實灌面積160畝。該庫於1958年開工,尚未完成。
振興水庫,是樺南縣二道溝鄉辦水庫,在鄉西1公里處振興溝中,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設計庫容61萬立方米,已蓄水5萬立方米,壩高7米,斷面窄小,坡度不夠,標准低,質量差,輸水網未完成。
興隆山水庫,位於依蘭縣道台橋鎮北7.5公里處,屬道台橋鎮管轄,庫址南、西、北三面環山,東為平川,水源為倭肯河流域的興隆山溝。水庫以灌溉為主。兼及養魚。1957年10月到1968年12月修建,1975年工程續建,增加庫容200萬立米。1976年,安全加固。1978年修建溢洪道。水庫有南北向土質壩一條,高7米,長650米,壩頂高程140.4米,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洪量37.1立米/秒。設計灌溉面積2.250畝。歷年灌田多達3000畝。1986年灌溉水田2250畝,旱田1440畝,經費自給有餘,多次受省、市表揚。
自衛水庫,位於依蘭縣平原鄉東1.5公里處,歸平原鄉管轄。原為1處大泡沼,四周漫崗,靠多條山溝集雨流入,屬倭肯河流域,因靠自衛屯而得名,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養魚。於1966年4月興建,土壩合壟。1975年受益。1983年、1984年對大壩滲水和前翼牆進行補修。水庫集雨面積14平方公里,現有水面644畝。有東西走向土壩一條,長900米,高5.5米,壩頂高程131.5米,最大泄洪量14立米/秒。輸水道最大流量0.4立米/秒。有效灌溉面積,水田1000畝,旱田1500畝。
勝利水庫,距依蘭縣湧泉鄉東北4公里,屬湧泉鄉管轄,庫址在勇勝,勝利之間,倭肯河支流水域。水庫以灌溉為主兼植樹造林、養魚。1973年8月由湧泉鄉調集民工修建,1978年完工,用工16萬個,完成土方1.5萬立米,石方7822立米,混凝土方890立米,用鋼材7噸,水泥1164噸,木材66米。國家補助投資22.55萬元。有土質壩1條,東西走向,全長930米,其中利用自然山頭建附壩430米,壩頂寬4米,最大壩高8.8米。庫區集雨面積40.5公里,水面424畝,總庫容480萬立米。輸水量0.5立米/秒,溢洪道寬40米,最大泄量120立米/秒。有效灌溉面積4470畝。 勃利縣灌溉事業始於偽滿,居住在倭肯河沿岸的朝鮮族群眾.在倭肯河上壓壩種植水田。後來,各村屯的漢族群眾也聯合壓壩種植水田,使倭肯河形成自然的小灌區。1949年,將倭肯河岸偽滿遺留下來的安樂、勃信、東明、金剛、杏鮮、民主、大陽、富興、合成、三成、中江等經營村的小灌區,收歸國營茄子河、碾子河、吉興河等仍為民營。1953年國營灌區進行整頓合並,歸為杏鮮、富興兩個灌區,加上民營灌區,形成了倭肯、中鮮、吉興河、碾子河、茄子河5個灌區。經過多年變動。到1985年,全縣定為倭肯、中鮮、吉興河、互助4個萬畝國營灌區,民用灌區46個。農田灌溉面積10.25萬畝,其中水田7.87萬畝。
倭肯灌區,位於勃利縣縣城西北部,系倭肯河左岸,總長24公里,平均寬度1.8公里,灌區面積為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9.5萬畝。灌區受益單位有吉興、雙河、恆太、永順4個鄉(鎮),35個村。最早建於1937年(偽康德4年),倭肯灌區系全縣工程較大的灌區,工程建設維修持續年限長,共完成工程量154萬立方米,其中土方152.6萬立方米,漿砌石7237立方米,干砌石3575立方米,鋼筋混凝土2801立方米,混凝土583立方米。投資總額為247.4萬元。
中鮮灌區,位於勃利縣倭肯河上游左岸。灌區長度為32.5公里,平均寬度為15公里,工程式控制制面積為5.4萬畝。工程受益有長興、青山、搶墾、杏樹、倭肯5個鄉(鎮)。中鮮灌區建於1931年(民國20年)4月,由個體聯合修壩,自流引水,工程標准較低。1953年,建立中鮮灌區管理站,著手合並整頓攔河壩。到1955年5個壩合並為2個石堆壩。乾渠長24.8公里,全區共有支渠25條,長28.9公里,灌溉面積可達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
吉興河灌區,位於勃利縣倭肯河左支流域內。早在解放前金山屯河兩岸群眾用簡易辦法壓壩種植水田,面積約5000畝。1954年著手對吉興河灌區進行管理,將原來25個水壩合並成8個,節約用水。擴大水田面積。灌區受益有大四站、吉興和倭肯3個鄉(鎮)20個村,灌溉面積可達1.5萬畝,總投資133萬元。
互助灌區,位於勃利縣縣城東北部,倭肯河支流小五站河流域內,系水庫供水灌區。灌區范圍有青山鄉的青山、青峰、互助、太升、石子山、龍頭、勃信、建設8個村和勃利縣良種場,總面積3.23萬畝。灌區為東、西兩條於渠,東乾渠是互助灌區的主要受益區,水庫竣工當年受益。一直保持受益面積在7000畝左右。
通鮮灌區,位於縣城南12公里的通天二林場以北,是鎮郊鄉通鮮村自營。利用太平嶺與段家嶺問小溪水,一條1500米長的引水渠,可種水田600畝。新城灌區位於縣城西北部牡佳鐵路西側,是勃利鎮新城村自營。工程只有兩條農渠,種植面積為1530畝,灌水田650畝,水源由碾子河水庫供水。朝陽灌區是杏樹鄉朝陽村自營,是自然水流入的小型灌區,灌區面積1050畝。除自然灌溉之外,從1958年開始擴大水田面積,抓了機電井建設,以補充水源不足。1985年底,共打農田灌溉井1196眼,經過實地普查。現在成用的583眼。農村的旱田灌溉井(包括菜田灌溉井)375眼,主要分布在丘陵漫崗和鎮內菜田。水田補水井208眼,主要分布在倭肯河兩岸灌區內和大、小水田灌區。這些灌溉井在春旱年頭發揮了作用,保證了旱田和水田適時播種。
向陽山灌區,位於樺南縣中、西部,東起向陽山水庫,西至倭肯河,灌區東西長50公里,南北平均寬8.6公里。灌區橫跨柳毛河、樺南鎮、八虎力、三合、民主、梨樹、土龍、慶發8個鄉、鎮及曙光農場、縣原種場,共計54個村屯,農戶1.1萬戶,6萬口人,1.3萬名勞力,佔全縣人口的21%。區內總耕地面積49萬畝,引水灌溉水田面積1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20%。向陽山灌區是開發較早的老灌區。
共和灌區共和灌區位於樺南縣縣城北30公里,共和水庫為灌溉水源。灌區東起共和水庫,西至柴家溝,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4.5公里,跨樺南縣明義、金沙、五道崗、土龍4個鄉鎮。共和灌區改名為「鳳岐」灌區,1958年擴建了乾渠,改為共和灌區。干、支渠長56.3公里,完成土方8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38.5萬元,到1985年實際灌溉水田面積0.20萬畝。
大鮮自流灌區,該灌區是引倭肯河水源。建於1941年,由日本人大八浪開拓團包攬這項工程,強迫中國人「勤勞奉仕隊」300人施工,1942年完成修建乾渠長6公里,土方10萬立方米的工程任務。同時,修建進水閘一座,淺水洞一座,節制閘一座,涵洞三處,灌田6000畝。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逐年擴大水田面積種植,對大鮮灌區進行了擴建:乾渠延長10公里,加寬到8米;擴建鐵路涵洞,擴大水田面積0.7萬畝。新修渠道13條,長達59.4公里。完成土方8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61萬元。受益有大八浪、閻家、公心集三個鄉鎮13個村。到1985年實灌溉面積0.60萬畝。
永久自流灌區該灌區位於樺南縣七虎力河中下游右岸。歷史較早,建於1912年,原名叫「李明稻地」,解放後改為永久灌區。渠首為柳石欄河壩,引水量為1.5秒立米,水田面積最高時達到6000畝,支渠6條,長13.2公里,攔河壩2座,農道橋4座,控制閘3座,完成土方8.6萬立米。雖然幾年來國家只投資9600元,但該灌區自流引水,投資少,效益高,既方便群眾,又有利於國家,是一處造價較低、收益較大的灌區。到1985年實灌面積0.60萬畝。
五一灌區該灌區位於樺南縣七虎力河中上游右岸,是一開發較早的灌區。1937年興建。當時只有20餘戶朝鮮族人在此種水田。因河水不足,於1959年,這些朝鮮族又遷到梨樹公社河南大隊。土地移交給五一大隊經營,改為旱田。1974年興修水利,恢復五一灌區。修渠道10餘條,長26公里,完成土方1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0.21萬畝,國家投資補助2.3萬元,到1985年實灌面積0.21萬畝。
愚公灌區此灌區位於樺南縣八虎力河上游,屬自流引水灌區。建於1940年(原名光明灌區),由日本人徵集勞工修建,乾渠一條長7公里,完成土方5立方米。水田有120垧,建進水閘一座,淺水閘一座,倒缸吸一處,由日本人經營。解放後,擴建了乾渠工程,由駝腰子鄉光明、金缸、金勝、良種四個村經營。因無專管機構和專人管理,原有工程全部沖毀。1965年,縣水利科協助擴建灌區工程,改名「愚公」灌區。修干、支渠9條,長23.5公里,完成土方1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2萬元,水田面積發展到0.03萬畝。
金沙灌區位於樺南縣金沙鄉西北部,金沙河的中下游,地勢較陡,排水條件良好,以金沙河為容泄區,灌區跨前金沙、石金沙、李家、肖正、工農五個村屯,現有耕地面積1.3萬畝。1970年開始動工,到1985年完成用水干、支渠12條,長23000米,防洪堤2條,長10000米,支渠以上建築石物15座,堤防閘4座,河道上的公路橋2座,總計21座,完成總土方14.46萬立方米,完成總投資15.25萬元。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其中水田1.1萬畝,除澇面積0.23萬畝,到1985年實灌面積0.3萬畝。 澇區治理
西部澇區指勃利縣頭道河子、雙河和二道河子,當時,群眾集資興建排澇工程。1964年在頭道河子完成排水渠一條長6公里,二道河子澇區完成排水干,支渠5條長14.8公里,雙河澇區完成排水干,支渠3條長15公里。1965年為便於規劃,統一治理。經水利部門設計,國家投資,社會投工開始進行綜合治理。至1985年興建排水乾渠1條。總長365公里,田間渠16條,總長322公里,堤防總長54.4公里,截留溝12公里。橋涵617座。
碾子河澇區位於勃利縣地域中部,系倭肯河左支碾子河流域。澇區范圍,南至淺山截留溝,北至倭肯河,東西兩側分水澇區內有勃利鎮、鎮郊、搶墾、青山4個鄉(鎮)的23個村屯,澇區面積21.6萬畝,易澇面積4.46萬畝。整個防澇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從1963年開始施工,修築了碾子河左右岸防洪堤,排水總乾渠,截留溝等5項工程。第二期從1966年施工,初具規模。但未達到十年一遇的設計標准,有排水乾渠一條長17公里,防洪堤35公里,橋涵20座。
連珠河澇區位於勃利縣縣城西部,倭肯河左岸支流連珠河流域,區轄有大四站和杏樹鄉,22個村,澇區總面積為17.7萬畝。1964年縣水利科設計,同年秋天由鄉(鎮)組織人力施工。到1985年,澇區建成乾渠1條,長21公里;修截留溝3條,全長210公里;修橋涵700座。
防洪堤
勃利縣倭肯河防洪堤工程,截止1985年修堤長度50公里,保護村屯7個,耕地8.65萬畝,荒原3.78萬畝。
樺南縣倭肯河堤防位於倭肯河右岸的大八浪、閻家、公心集、土龍、慶發3個鄉鎮,與左岸勃利、依蘭的堤防相距1-1.5公里。該堤上自大鮮閘,下至樺依公路,堤長64.03公里,另有無堤段10.4公里。為便於堤防管理、養護,按行政區劃分為5個獨立段,即鐵東、鐵西、公心集、土龍、慶發段進行管理。鐵東段由大八浪鄉的大鮮閘至牡佳鐵路,堤長15.86公里;鐵西段由牡佳鐵路至公心集山,堤長20.8公里;公心集段由公心集山至紅土崖子,堤長14.07公里;土龍段由紅土崖子至陳小山,堤長2.77公里;慶發段由陳小山至樺依公路,堤長10.58公里。由於有些構造物未建,一遇雨季內水項托,河水倒灌,防洪標准僅達5-10年。保護農田5.5萬畝,荒源1.9萬畝,可耕地1.85萬畝,村莊4個,2700人。
依蘭縣倭肯河堤堤防沿倭肯河兩岸修築而成,左岸起自安興水庫排洪閘北500米處,經由安興、愛國、永合至縣城東造紙廠南止,長70.6公里。右岸自戰勝村起,至西興村止,長36.2公里。保護農田10.4萬畝,荒原1.4萬畝,村屯8個。

『貳』 八一水庫現在能釣魚嗎,收費嗎

八一水庫那兒不能釣魚,看到你掉一條鰱魚一群給黑社會得人罰你三百元,你放掉也不行,有關部門也不說管一管!專坑外地人

『叄』 月河的主要支流

觀音河,發源於秦嶺南坡老鴉坑,流經葯王、八廟、天星鄉,在楊家壩口注入月河。流程35.76公里,集水面積97.65平方公里,流量1.015立方米/秒,河床比降14‰。河道迂迴曲折。

觀音河位於漢陰縣縣城以北,是月河一級支流,觀音河因上游有觀音崖,下游有觀音峽,寓意該條河流有觀音菩薩庇護,長年風調雨順,百姓生活安康,故而得名觀音河。觀音河屬月河一級支流、漢江二級支流,發源於漢陰縣觀音河鄉雙龍村老娃坑,流經觀音河鄉、城關鎮,在漢陰縣城西匯入月河。流域面積97.65平方千米,河長35.76千米,平均比降13.98‰,多年平均徑流量0.3418億立方米。觀音河流域地處北亞熱帶邊緣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程度差,兼有暖溫帶和中溫帶山地氣候特徵,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913.3毫米,多年平均氣溫15.1℃,最高氣溫40.1℃,最低氣溫-10.1℃,多年平均風速1.7m/s,最大風速17米/秒。流域內有耕地1230公頃,人口1.45萬人,建有中型水庫一座,庫容1552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兩座,庫容24萬立方米,堰塘14口,引水式發電站3座,水位站一處。據史料記載,觀音河發生最大洪水在1965年7月11日,洪峰流量為179立方米/秒。觀音河地處中高山區,高程363米—1200米,河谷形態呈不對稱型,兩岸階地不甚發育,連續性差,河流上游平直,下游彎曲。地層岩性屬中上寒武統、雲母石英片岩、綠泥石白雲母片岩、千枚岩及硅質岩等。流域內地質復雜,大部分為破碎片麻岩裸露,土壤多為沙壤土,植被一般,森林覆蓋率達60%,因山大人稀,人為耕種25度以上坡耕地,毀林開荒,造成嚴重水土流失。1980年,漢陰縣人民政府為治理觀音河流域嚴重水土流失,改變觀音河流域內群眾貧窮落後的局面,先後投資200餘萬元,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對流域進行大規模治理,以毀林開荒治理為重點,以經濟和生態效益為結合點,防治與開發相結合,完成初步治理面積1173公頃。2000年,在觀音河上游又實施了以坡改梯為主的流域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公頃。據統計,1980—2001年治理期間比以前26年平均來沙量減少了50%。1985年實測年均來沙量10.64萬立方米,1990年實測平均來沙量9.31萬立方米,2004年實測來沙量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5%,流域內人民群眾勤勞朴實,糧食自給自足,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農民純收入達到1597元。如今的觀音河風景秀麗,景點眾多,有安康市以農灌為主第一大水庫——觀音河水庫、觀音岩、水圍寨、峽溝曉月、龜蛇相峙、天鵝飲水、雄獅聚會、水彈琵琶、葯王廟等旅遊景點散布其間,逐步成為人們旅遊休閑度假之地。
洞河,是源於本縣境內的笫二大河,由上游青泥河、中河、沈壩河三條支流在三清觀交匯後稱洞河,又納張山溝、王家河、姚灣溝、朱家溝、夏家溝諸水,於澗池鎮軍壩東側注入月河。流經鐵佛、蒲溪區9鄉(鎮),全長58.6公里,境內集水面積311.75平方公里,流量3.174立方米/秒,河床比降22.1‰。
青泥河,月河支流,漢江二級支流。發源於秦嶺余脈椿樹樁,由上游樓房河、梨樹河在漢陰縣古鎮雙河口交匯後稱青泥河。自雙河口以下,沿途接納馬家溝、賴家溝、紅岩川溝、松樹溝、岩星溝、火漂沙溝、冷水溝、陡溝、大篆溝、康家溝、大灣溝、袁家溝、劉家溝、東溝、麻柳樹溝、岩窩溝、石家溝、小長溝、大長溝、藍家灣溝諸水,在漢陰縣龍埡鎮三清觀附近與中河、沈壩河交匯後稱洞河,經澗池鎮軍壩村東側入月河。青泥河流程58.6千米,流域面積433平方千米,河床平均比降22.1‰,流經漢陰縣雙河口、龍埡兩鎮,沿岸有兩個鎮機關、兩所中學及10餘所小學。青泥河由兩岸溝溪涓涓細流匯成,源遠流長,長年水量較為豐沛,枯水期較短。由於集水面積狹窄,沖積堆積壩子較小,整個流域內水田水澆地不足萬畝,水量保灌略有富餘。1994年,漢陰縣積極實施「引青濟觀」工程,經安康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勘察論證設計,在龍埡鎮三柳村與柳林村結合部、青泥河右側山腳鑿一引水隧洞,引青泥河水入觀音河,彌補觀音河水庫蓄水不足。陝西省水利廳、陝西省計劃委員會批准立項,納入國家以工代賑工程實施。「引青濟觀」隧洞工程共耗資100萬元,歷時1年全線貫通。隧洞長1020米,高1.8米,寬1.5米,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相當於又修了一座觀音河水庫。時任陝西省副省長徐山林親蒞視察,欣然命筆,題寫了「引青濟觀,造福人民」八個大字。
中河,屬漢江流域月河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瘦豬嶺南麓。中河全長41.7千米,流域面積128.42平方千米,平均比降26.9‰,流向北南,自發源地以下,沿途接蠟瀧、白揚、黑龍洞、羅漢洞、紅岩、糯米等六條5平方千米以上溝溪和19條1平方千米以上溝溪匯集而成。中河由北南流經漢陰縣石條街、鐵佛寺、龍埡三鄉鎮,在龍埡鎮三清觀附近與青泥河、沈壩河交匯後稱洞河,經澗池鎮軍壩村東側匯入月河。 流域內有耕地39250畝,人口1.35萬人,建有小二型水庫2座,庫容20.6萬立方米,堰塘480口,引水渠道178條/196千米。 中河地處中高山區,高程1470米—532米,流域內水系發育良好且分布對稱,地勢北高南低,區域內群山疊嶂,溪溝縱橫,河谷切深,山高路陡,人煙稀少,水平梯地較少,人為耕種25°以上坡耕地,毀林開荒,造成嚴重水土流失。近年來,國家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將25°以上陡坡地退耕還林,森林覆蓋率由原來60%達到如今的85%。2008年國家投資,村村通達水泥硬化公路、電力、電話(網通)覆蓋率達100%,流域內群眾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生產生活大步提高,遠觀近看,山青水秀,規劃區內樓房一幢幢,街道整齊干凈,溝溪水清送北京。
沈壩河,發源於安康市漢濱區境大河區元潭鄉五台山。由北向南流經元潭、沈壩兩鄉,於沈壩鄉大坪村流入漢陰縣境並匯入洞河(洞河在漢陰縣澗池鄉軍壩村匯入越河)。河流全長24.43公里,流域面積114.06平方公里,河床比降2.05‰,多年平均流量1.2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383億立方米。河谷在沈家壩一帶比較開闊,早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就修有頭堰渠引水灌田。建國後於1983年改建為混凝土滾水壩,有效灌溉面積220畝。
恆河,原名衡河,發源於安康市漢濱區葉坪區橋亭鄉崖屋溝腦,流經葉坪、大河區,於恆口區千工鄉大王廟出峪,至恆口鎮東端匯入越河。全長113公里,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內含漢陰縣26.2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5.94‰。據恆河楊家營水文站止1983年22年觀測資料:多年平均徑流量3.1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15億立方米(1962年)。1957年7月18日,最大流量為1520立方米/秒,水力蘊藏量為0.2萬千瓦。恆河水利、水力資源較豐富。明嘉靖十年(1531年)繼興建了著名的千工堰後,又陸續興建了萬工堰和永豐堰。1957年建成了恆惠渠,設施灌溉面積2.48萬畝。1961年後,開始利用恆河水力資源,在葉坪、大河興建小水電站.
傅家河,發源於安康市漢濱區境內東鎮鄉王莽山爛泥湖。蜿蜒南行,流經茨溝、五里兩區,至五里周家營附近匯入越河。全長68.3公里,流域面積45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44‰。多年平均徑流量1.38億立方米,水力蘊藏量0.45萬千瓦,是安康第二大境內河。河口土地平坦肥沃,宜興水利。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峪口(今河西鄉小壩)修建了大濟堰,1966年將其合並、改造、擴建成東西頭壋、二壋,灌溉面積增至8380畝。1958年冬,又在上游松樹壩興建八一水庫,總庫容1174.2萬立方米,設施灌溉面積6.3萬畝。

『肆』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結構

5.7.2.1 河流水面

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開挖河流常水位岸線之間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壩攔截後形成的水庫水面。石家莊市總面積為20118.13公頃,占石家莊市水域面積的34.81%。為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二級地類中所佔比重最大的一類用地。辛集市、井陘礦區、裕華區、新華區、橋西區無河流水面,石家莊市其他各縣(市、區)均有分布。境內的主要河流有大沙河、磁河(木刀溝)、滹沱河、洨河、槐河、羜河等。其中,滹沱河是最大的河流,為崗南、黃壁庄水庫提供主要水源。

在石家莊市各縣、市、區中,平山縣河流水面最大,達4945.84公頃,占石家莊市河流水面總面積的24.58%;其次是井陘縣,為2064.32公頃,占石家莊市河流水面總面積的10.26%。晉州市和橋東區河流水面最少,分別為45.93公頃和59.48公頃,僅占石家莊市河流水面總面積的0.23%和0.30%。

5.7.2.2 水庫水面

水庫水面指人工攔截匯集而成的總庫容≥10萬立方米的水庫正常蓄水位岸線所圍成的水面。據調查匯總,石家莊市水庫水面總面積為15319.38公頃,占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總面積的26.51%。受地形和建造水庫技術要求的限制,分布極為集中,主要分布於山區7縣(市)和井陘礦區。平原區縣(市、區)均無此類水面。平山縣水庫水面最大,為9004.23公頃,占石家莊市水庫水面總面積的58.78%;其次是靈壽縣和鹿泉市,其水面面積分別為2404.58公頃和1293.39公頃,分別占石家莊市的15.70%和8.44%。面積最小者為井陘礦區,面積為2.46公頃,占石家莊市水庫水面總面積的0.02%。

據調查,石家莊市境內有大小水庫228座,塘壩1100餘座。其中,4座大型水庫為崗南水庫、黃壁庄水庫、橫山嶺水庫、口頭水庫;8座中型水庫為八一水庫(蟠龍湖)、紅領巾水庫、石板水庫、下觀水庫、燕川水庫、白草坪水庫、南平旺水庫、張河灣水庫。其中,崗南水庫位於滹沱河中游,平山縣崗南鎮西北部,控制滹沱河山區流域面積的68%,總庫容15.71億立方米,興利庫容7.8億立方米,是全省17座大型水庫之一。黃壁庄水庫位於鹿泉市黃壁庄鎮西部,控制滹沱河流域面積7500平方千米,總庫容為1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4.64億立方米,也是全省17座大型水庫之一。橫山嶺水庫位於靈壽縣岔頭鄉馮溝村附近,總庫容2.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98億立方米。口頭水庫位於行唐縣口頭鎮北一千米處,總庫容1.06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16億立方米。中、小型水庫、塘壩亦在山區佔有重要地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應有作用。

5.7.2.3 坑塘水面

坑塘水面指人工開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萬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線所圍成的水面。石家莊各縣(市、區)的坑塘水面有自然窪地形成的,也有人工取土形成的,除橋西區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有該地類。石家莊市坑塘水面總面積為2394.20公頃,占石家莊市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4.14%。其中,鹿泉市坑塘水面面積最大,為439.57公頃,占石家莊市坑塘水面面積的18.36%。其次為平山縣和辛集市,分別為400.62公頃和240.92公頃,占石家莊市坑塘水面面積的16.73%和10.06%。面積最小者為橋東區,僅為5.36公頃,占石家莊市坑塘水面面積的0.22%。

5.7.2.4 內陸灘塗

內陸灘塗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間的灘地;時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灘地;水庫、坑塘的正常蓄水位與洪水位間的灘地,不包括已利用的灘地。石家莊市內陸灘塗面積10189.14公頃,占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總面積的17.63%。主要分布於河流兩岸。石家莊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由於徑流量變幅大,河水漫流,以及上游建水庫截流,下游無水等原因,易在平坦地區形成較大面積的灘塗,滹沱河是石家莊市灘塗面積最大的區域,其次是大沙河、慈河等灘塗廣布。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連年乾旱,河道斷流,大多灘塗經過平整改良,整理改造成農田和林地,成為農田和林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陸灘塗面積在各縣(市、區)中,差異較大,面積最大者為新樂市,為2365.87公頃,占石家莊市內陸灘塗面積的23.22%,面積最小者為井陘礦區,為6.63公頃,占石家莊市內陸灘塗面積的0.07%。還有部分縣(市、區)無此類用地。

5.7.2.5 溝渠

溝渠指人工修建,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用於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護堤林。石家莊市有溝渠面積7919.66公頃,占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總面積的13.70%。石家莊市各縣(市、區)均有此類用地,主要分布於山區各縣(市、區)和辛集市,其餘分布在平原各縣(市、區)。

石家莊市溝渠面積面最多的是辛集市,為291607.27公頃,占石家莊市溝渠面積的22.01%。其次是鹿泉市、靈壽縣和井陘縣,面積分別為996.91公頃、934.42公頃和904.90公頃,分別占石家莊市溝渠用地面積的12.59%,11.80%和11.43%。最少的是高邑縣,僅有溝渠16.07公頃,占石家莊市溝渠用地面積的0.20%。主要灌溉渠道有石津灌渠、綿右灌渠、西躍渠、綿全渠、人民渠、引崗灌渠、源泉灌渠、引黃灌渠、綿左等大型灌渠。這些渠道是石家莊市地表水輸送各地的主要命脈。

5.7.2.6 水工建築物

水工建築物指人工修建的閘、壩、堤路林、水電廠房、揚水站等常水位岸線以上的建築物用地。石家莊市水工建築物面積為1854.01公頃,占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總面積的3.21%。除橋東區、橋西區和辛集市外,石家莊市各縣(市、區)均有分布。平山縣面積最大,為277.47公頃,占石家莊市此類用地面積的14.97%;其次是新樂市和深澤縣,分別為205.98公頃和183.42公頃,占石家莊市水工建築物用地面積的11.11%和9.89%。井陘礦區面積最少,僅為0.19公頃,占石家莊市水工建築物用地面積的0.01%,其次是裕華區和新華區,分別為0.43公頃和5.26公頃,占石家莊市水工建築物用地面積的0.02%和0.28%。

石家莊市水域及水利設施類型面積及分布情況見表5.26。

表5.26 石家莊市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二級類型分布統計表單位:公頃

『伍』 登雲水庫拍婚紗是哪一家

這幾天

福州的天氣真是好得不像話

日麗風和

讓人神清氣爽!

趁著下一個雨天還沒到來

一起去尋找福州春天的浪漫吧!

福州依靠閩江

大大小小水庫自然多不勝數

這些水庫不僅是攔洪蓄水的利器

還成為眾多福州人的散心好去處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福州有哪些美到窒息的水庫吧!

↓↓↓

柯坪水庫

藏在鼓嶺深處的人間仙境

說起柯坪水庫,那真的是綠水環抱青山,群山在碧水中。一片優美寧靜,蔚藍碧綠,恍如仙境。

它藏在鼓嶺山群中,38萬立方米蓄水容量,雙曲拱壩,兩個泄洪口,落差十幾米,壩頂水溢流形成大瀑布直瀉而下時,漂亮之極。

沿著大壩逛一逛,欣賞別人眼中如畫的夕陽西下,不談遠方,只享受現在。

在叢山峻林中,一汪碧波墜落山峰,寧靜的像喀納斯湖。這里清風薄霧,遠處有山,樹上有花,微風清揚,一切都是那麼剛剛好

當然,除了柯坪水庫,鼓嶺本身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間仙境,春天的鼓嶺,春光旖旎,灼灼鮮花盛開,些許涼意讓身體慢慢蘇醒,更是在在俗世的紛亂中留存一顆尋常的心意。

地址:福州市晉安區鼓嶺

交通:

1.公交線路:公交線路63路和193路均有在柳杉王公園停靠

2.自駕:市內驅車上三環以後一路都有明確的標牌通往鼓嶺風景區。推薦將車停在柳杉王公園的停車場,步行沿鼓嶺農貿市場岔路口而下,有條山間小道,大概走上十幾分鍾

登雲水庫

青山環抱的天然氧吧

登雲水庫是1955年建成的,同樣位於晉安區,就在柯坪水庫的不遠處,所以很多福州人會選擇兩個水庫一起遊玩。

登雲水庫的總庫容為333萬立方米,同樣它就是個釣魚的好去處。

它周邊還有著一大片的草坪,同樣也是吸引眾人的原因之一,可野餐、可拍婚紗照。簇簇的蘆葦,飛奔的狗狗,燕子低飛,白鷺掠過,搭配陽光,在這野餐春遊好不愜意。

春雨後的登雲水庫,綠色剛剛冒出枝丫,嫩得晃眼,撲面而來的初夏的味道。還未泄洪的水庫就佇立在眼前,泛著褐色和綠色的湖面飄起薄薄的晨霧,一邊警示著未知的危險,一邊又散發著水墨畫般的吸引力。

水庫旁邊山翠水秀,沿溪旁石階登山,到觀瀑亭,還可以欣賞觀賞蛇山瀑布景觀。

地址:福州市晉安區登雲村

交通:

1.公交線路:在市內乘坐64路公交車,至登雲新村站下,從村道前行,經三環路橋下穿過,路邊石階登上三環路面,左拐小路行500米就到登雲水庫大壩。

2.自駕:從福州市區出發進入北三環路,行駛至登雲路之後到達目的地。

八一水庫

三大公園包圍的世外桃源

福州八一水庫系因駐軍參建而名,1957年10月動工,1958年建成,至今已有六十年歷史!

總庫容為310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壩,長500米,高20.6米,壩頂高程為51米,頂寬2.6米。壩頂加設防浪牆,壩腳砌石加固。大壩東端建一溢洪道,長444米,寬頂堰設4孔大閘。

最大泄洪量為每秒442立方米。輸水涵洞設在壩東,長120米,洞底高程37米,最大流量每秒1.5立方米。1961年和1976年,曾先後兩次對大壩和溢洪道進行加固。渠道分東、西、中3條乾渠,總長度為16.2公里,灌溉面積4000多畝。

除了有這些硬實力以外,它還因為周圍風景優美而出名,它離福州市區僅僅5公里,周圍有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福州動物園、福州兒童公園三個公園環繞

它的水質清澈、干凈,周圍綠樹環繞,空氣清晰,還有一條2600米長的木棧道。

在去年二月,八一水庫還吸引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它們在水庫旁自由自在地展翅高飛,一周辛苦工作的心情彷彿就像它們一樣得到了釋放。

為什麼說它是周末出遊的聖地呢?除了有這些美景可以欣賞,周邊還提供了燒烤、劃船、垂釣等娛樂活動,非常適合全家出行。

如果還不能滿足你,那就去森林公園看看桃花吧!相信三月的它們不會讓你失望的~

地址:福州市新店鎮北部赤橋溪南段

交通:

1.公交線路:可乘坐54路、102路、72路、84路、87路等公交線路直接到達。

2.自駕:從福州市區出發開車到福飛北路——直行到往北峰方向的分叉口左拐——經過兒童公園——右拐會看見動物園(可在動物園旁邊停車),然後只需要步行100米即到八一水庫。當然也可再往前直開到森林公園門口處停車。

春天對於福州來說,是難得可貴的

趁著周末的好天氣

來一次與福州水庫的邂逅!

讓好心情飛一會~

『陸』 東遼河的開發利用

東遼河二龍山水庫以上,支流建有八一、三良、椅山、金滿等4座中型水庫。二龍山水庫庫區周圍,孤山河支流楊樹河上游建有歡欣嶺水庫。在二十家子河中游建有二十家子水庫。卡倫河,小遼河、溫得河、雙山灌區二排乾的中上游分別建有卡倫、楊大城子、川頭、雙山等4座中型水庫;興開河上游建有玻璃城子水庫。
二龍山水庫,也叫二龍湖,位於吉林省四平市東部,地處遼河流域,總庫容1762億立方米,水面面積103平方公里,屬丘陵型水庫,是吉林省管第一大人工水庫。二龍湖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跨2省3市5縣,距長平高速公路僅25公里、四白公路15公里。這里漁業資源、旅遊資源、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水庫於1943年在天然形成的二龍湖修建水壩,建成後改名為二龍山水庫,是集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發電、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歡欣嶺水庫,位於大孤山鎮歡欣嶺村何家屯,東遼河三級支流楊樹河上游,始建於1956年,1968年擴建。設計總庫容235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93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97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60萬畝。2005年立項的除險加固工程,總投資2922.96萬元,2006年開始施工,當年全部完工。
雙山水庫,位於雙山鎮西南。1958年夏季建庫時,以民兵訓練和勞武結合的形式施工,故命名「八一」水庫。因省、市內重名者較多,故改名為雙山水庫。水庫建於雙山澇區二排干支幹—東排干(東總干)上游,集水面積77.4平方千米。水庫除攔蓄崗坡水外,並在雙山灌區引水乾渠長發節制閘接修引水渠長10千米,引東遼河水補源。雙山水庫是以防洪除澇、灌溉、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中型水庫。水庫總庫容為165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4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00萬立方米。水庫樞紐工程由1-8號均質土壩、2座泄水涵洞組成,形成5個連通的庫區。
川頭水庫,位於雙遼市東北部的秀水鄉川頭村東,故命名川頭水庫。水庫建在東遼支流溫德河(雙山澇區的一排干)上游,集水面積184平方千米,是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中型水庫。總庫容1455萬立方米,防洪庫容830萬立方米。工程樞紐由一、二、三號均質土壩及3孔2×2米混凝土大涵洞組成。
駱駝嶺水庫,位於卧虎鎮孤店村與玻璃山鄉巨寶村之間,距駱駝嶺車站較近,取名駱駝嶺水庫。水庫建在永卧澇區一排干下游,距平齊鐵路400米,屬新開河流域。水庫集水面積170平方千米,是以防洪治澇災主,結合灌溉、養魚等利用的多年調節中型水庫。水庫工程樞紐由土壩及泄洪組成。
聚龍潭水庫,座落在東遼河一級支流烏龍半截河上,該水系發源於海撥620米的烏龍山脈,庫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
楊木水庫,位於遼河源頭,距市區14公里,距長春80公里,是全市最大水庫。全庫區水面10平方公里,周邊長25公里,兩岸群山環抱、風光秀麗,生態環境良好,建庫10年來吸引遊客達50萬人次,旅遊業已有一定基礎。
八一水庫,位於吉林省雙遼市雙山鎮南部,長鄭開發帶南端。壩長5248米,庫容為1650萬立方米,庫內可供遊客垂釣和快艇游覽。八一水庫幅員遼闊,東西長5公里,南北3公里,總面積95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565公頃。5庫相通,如同天然湖泊,構成五大連池獨特景觀,被雙遼市人們譽為「八一湖」。「八一湖」旅遊風景區內有風景涼亭、排樓等旅遊建築物,有機動船、豪華遊艇、鐵船、橡皮船等交通游覽設施。 雙山灌區,位於東遼河右岸。渠首在公主嶺市桑樹台鎮冷家屯南,從東遼河引二龍山水庫水自流灌溉。灌區包括雙遼縣的雙山、新立、柳條、雙遼農場、雙山鴨場及公主嶺市的桑樹台鎮。灌區東西長35千米,南北寬9千米,呈條帶狀,灌區控制面積為290平方千米。地勢東高西低,海拔高程在136.0-109.0米之間,地面平均坡降1/2000。區內土壤以粘、壤土及鹽鹼土為主。沙壤土分布在北部的崗坡腳下,面積為9平方千米。因受崗坡承壓水影響,地下水位高,常發生漬澇;粘壤土分布在南部東遼河沿岸,面積240平方千米,土質肥沃,受洪、內澇危害,表土支下為粗砂層,無雨易旱;鹽鹼土分布於粘壤土與沙坨之間,面積41平方千米土粘重,低窪易澇。雙山灌區始建於1938年,到1945年8月15日,僅建成渠首攔河壩、進水閘、引水總乾渠及5孔涵洞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配套灌區的引排水渠道和涵、閘、橋等建築物工程。1985年灌區實灌水田2140公頃,占規劃面積的72%。2000年灌區實灌水田36500公頃,占規劃面積的100%。
舒家灌區灌區位於卧虎鎮東方紅村、山場村,地處機關報開河左岸,渠首在舒家屯。1934年敖吉附近的朝鮮農民在清河(新開河)上修柳壩引水種水穩。1938年種植水稻的已達百餘戶。1949年,命名為舒家民營灌區。1953年新開河洪水較大,柳條攔河壩多次被沖壞。為了保證灌溉用水,1956年將柳條攔河壩改建為粘土斜牆堆石壩,壩子游左端建進水閘一認,並擴建了2條引水乾渠,在郭家店建進水閘1座,將引水總乾渠開挖至任家子。水田面積由土山鄉(1956年轄東方紅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紅旗鄉。當年灌水1080公頃,實收450公頃,總產1125噸。
1958年大旱,水田草荒,水田面積下降。1960年大澇,科爾沁左翼中旗提出新開河攔壩影響旱田排水。1961年春,雙遼縣從維護民族團結出發,將攔河壩拆除。1962年改用水泵提水灌田。每公斤稻穀需抽水費1元,群眾反映成本高。
1964年在上舒家建3台機組的揚水站1座,安裝55千瓦電動機3台,35.56厘米流水泵3台,供水量仍滿足不了灌田需要,於1965年又在殲吉增建兩台機組,抽西遼河水補充水源,種水稻70公頃,供水量仍不足。從此灌區廢棄。1956年建攔河壩至1965年建電灌站,共投資32。4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97萬元,群眾自籌6.4萬元,貸款15.04萬元。
太平灌區,太平灌區位於東總干與西總干匯流處,利用雙山灌區長發渡槽下游尾水提水灌溉。提安裝5台機組,裝機總容量230千瓦,抽水能力為1.6立方米/秒,水泵為35.56厘米混流泵,設計灌溉水田面積200公頃,旱澆面積840公頃。灌區工程有引水渠、進水閘、渡槽、排水閘等工程。
排水站工程由太平公社負責施工,工程於1966年4月20日開工到7月20日,完成混凝土144立方米,石方474立方米。1966年秋、冬兩季修引水渠1條,長2千米,完成土方152500立方米,混凝土24立方米,共用工4.85萬個。
引水渠道是凍土施工,未夯實,堤高4至5米,底寬20米。經多次試畫供水,坍方、決口現象十分嚴重。1973年又在東、西總排干匯流處建1座7孔節制閘,過路涵等工程,改變送水方向計劃灌二排干右側東明、王家大隊的旱田。完成土方4500立方米,石方674立方米,漿砌石254立方米,混凝土375立方米,石方674立方米,漿砌石254立方米,混凝土375立方為,用工2.92萬個。投資30.52元。
彭家館灌區彭家館灌區位於雙山灌區一排干下游,包括柳條公社的青溝、萬斤、王合、豐寶、小凌等5個大隊,耕地面積1801公頃,水源為雙山灌區1-8排支尾水414萬立主米,溫德河徑流量59.3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為1313公頃。
1956年於一排干入東遼河口上游500米處,建一座柳條滾水低壩,並帶插板,種水田30公頃。因影響一排幹上游排水,1957年攔河壩拆除,灌區作廢。1958、1963年、1970的發生工程,完成混凝土780立方米,塊石1700立方米,土方4500立方米,用人工4.5萬個。
1973年修引水干支渠,5認橋及電話線路、護坡等工程,完成土方62800立方米,塊石510立方米,混凝土46立方米,用人工3.18萬個。1974年修支渠進水閘43座、節制閘13座、涵洞14座、橋3座,完成土方32000立方米,石方1130立主米,混凝土35立方米,漿砌石990立方米。國家補助材料費37.65萬元。
1982年大旱,旱澆面積402公頃,其中青溝大隊147公頃,萬斤大隊79公頃,王合大隊59公頃,豐寶大隊17公頃。旱澆的作物每公頃產7500公斤,未澆的農作物減產50%左右。1991年擴建了進水閘,並完善了橋、涵洞等小型配套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到2000年,水田面積已發展到350公頃。
張成憲灌區張成憲灌區位於東明鎮,靠提取東遼河水灌田。在東遼河主河道沒有浮船式提水泵站。選用4台14寸離心泵,泵型為35OS16A,4×55千瓦。浮船頂面尺寸為14×4.8米,高1.2米,底面尺寸為11.6×4.2米,設計吃水深度為0.6米。田間配套工程有5座進水閘和2座渡槽。工程總造價70.4萬元。於1990年1月初設計,主要設計人員有楊景會、王有王鳳傑、於海庫、鍾汝金、丁明亮。3月9日開工,主要施工人員有王鳳傑、鍾汝金、丁明亮。於5月1日一次試抽成功,5月7日正式抽水泡田,當年泡田200公頃。1995年—1999年,由於東遼河春季流量不斷減少,2000年出現段流,張成憲灌區僅有水田80公頃,插秧後都打井灌田。
小型電灌站全縣建小型電灌站36處,總裝機808千瓦,只灌些小麥,解決社員細糧,1985年拆毀。

『柒』 八一水庫位於哪裡呢

福州八一水庫:該水庫位於福州市新店鎮北部赤橋溪南段,距城區5公里,因駐軍參建而名。1957年10月動工,1958年建成。
邢台八一水庫:八一水庫位於邢台市邢台縣皇寺鎮,距離邢台市約25公里。因駐軍參與水庫建設而名。
長春八一水庫:位於高新南區錦湖大路以南,超凡大街以東,繞城高速路以北。下游為永春河。水庫西岸為高新區,東岸為南部新城。因八一村是當年的軍墾基地而得名。

『捌』 邢台水庫都有哪些

邢台水庫有:邢台八一水庫、邢台市東川口水庫、亂木水庫、馬河水庫、臨城水庫(岐山湖)、東石嶺水庫(秦王湖)、峽溝水庫、野溝門水庫和朱庄水庫。
1、邢台八一水庫
位於邢台市區西北方向大約25公里處。
2、邢台市東川口水庫
位於邢台七里河上游,壩址在邢台縣東川口村東,距邢台市城區23公里,控制流域面積84平方公里,總庫容77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02萬立方米,以灌溉,防洪為主,灌溉耕地面積4.4萬畝。
3、亂木水庫
又名子龍湖。位於邢台市臨城縣西豎鄉汦河南支賽里川下游,亂木村南。
4、馬河水庫位
於內丘縣中部小馬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94平方公里,總庫容2609萬立方米。防洪標准為100年一遇設計。
5、臨城水庫(岐山湖)
始建於1958年8月,1960年完成主體工程並開始攔洪蓄水。臨城水庫位於子牙河系滏陽河支流的泜河中游,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84平方公里,總庫容1.713億立米。
6、東石嶺水庫(秦王湖)
位於大沙河上游,壩址在沙河市東石嶺村西1公里處。控制流域面積169平方公里,庫容為7320萬立米,興利庫容2541萬立米,調洪庫容3570萬立米,最大壩高82.2米,壩頂長度256米。
7、峽溝水庫
位於沙河西部的峽溝村(又稱霞溝村)。峽溝,顧名思義,位於太行深山的溝岔峽谷中,當地有「十里峽溝不見天」之稱。在峽谷中有一水庫,因在峽溝村而命名為峽溝水庫,1961年建成,是沙河市西部山區唯一人畜飲用水庫。
8、野溝門水庫
邢台市邢台縣西部山區的野溝門村南,距離邢台市區約40多公里。
9、朱庄水庫
位於河北省沙河市綦村鎮朱庄村附近。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滏陽河支流沙河上的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城市供水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樞紐工程,控制流域面積1220k㎡,工程等級為Ⅱ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