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有多少人口
福州市 面積12153平方千米,人口608萬人鼓樓區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 56萬。台江區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倉山區面積 146平方千米,人口 39萬。馬尾區面積 248平方千米,人口 16萬。晉安區面積 567平方千米,人口 28萬。福清市面積1932平方千米,人口121萬。長樂市面積 724平方千米,人口 66萬。閩侯縣面積2130平方千米,人口 61萬。連江縣面積1191平方千米,人口 61萬。羅源縣面積1079平方千米,人口 25萬。閩清縣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 30萬。永泰縣面積2243平方千米,人口 35萬。平潭縣面積 371平方千米,人口 38萬。
❷ 福州2022人口總數是多少
2022年的人口數據沒有統計,只有2021年的數據,根據2021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福州市常住人口達到842萬人,比2020年增加10萬人。福州市2021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3%,比2020年提高0.5個百分點,排名僅次於廈門,位居全省第二。
福州人口的民族構成:
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相對比較集中,有羅源縣霍口鄉和連江縣小滄鄉2個畲族民族鄉。有民族行政村85個,其中畲族村79個,主要分布在羅源、連江、永泰、晉安、福清一帶;回族村5個,分布在福清市一帶;滿族村1個,分布在長樂區。有民族自然村358個,其中羅源縣151個、連江縣55個、永泰縣76個、福清市29個、晉安區14個、閩侯縣8個、閩清縣2個、長樂區1個、馬尾區1個。
❸ 馬尾區的行政區劃
民國期間
民國38年境內仍屬林森縣,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琅岐)均屬第三區。馬江鎮設10保、126甲;閩亭鎮設11保、174甲;嘉登鄉設12保、178甲。共計33保,478甲。 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8月15~17日,馬江鎮、閩亭鎮、琅岐鄉相繼解放。是時,區公所址在閩安鎮,轄有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仍設33保。1949年12月,馬江鎮、閩亭鎮劃為閩侯縣第三區,閩琅鎮為第二區,設區公所,為縣派出機構。1950年,境內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權。1950年4月22日,第二區劃設1鎮6個鄉,第三區劃設2鎮8鄉。
2013年馬尾區轄三鎮一街(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羅星街道),共62個村委會、13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公理 。 馬尾位於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軍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門戶。
這一帶正是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三江交匯的地方,三江自閩安鎮、長門流入東海。東南臨江與長樂市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西與晉安區鼓嶺鄉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區內地形總趨勢呈西北高(海拔標高500~800米),東南低(海拔標高1~10米)。海拔標高10米以上低山丘陵山地佔73.18%,海拔標高10米以下平原區佔16.82%。琅岐鎮則為中間高四周低,最高白雲山海拔標高275米,平原區海拔標高1.5~3.5米(海拔標高,高程均為黃海高程系)。
地質構造處在中國東南沿海華廈系第二復式隆起帶東緣福州盆地東側,屬江口溺谷海灣型游沙堆積,區內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40米,自山邊沿江增厚,基岩為變質火山岩和花崗岩。 民國36年(1947年),全境總人口61101人。其中,漢族61099人,占總人口99.99%,滿族、苗族各一人。1952年,全區總人口78563人,其中,漢族78548人,占總人口的99.98%,少數名族有滿族9人,苗族5人。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155862人,其中,漢族155543人,占人口總數的99.79%;13個少數民族總共318人,佔全區人口總數的0.20%;與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對比,除侗族、瑤族人口保持不變外,蒙族增加6人、回族增加51人、藏族增加2人、壯族增加13人、滿族增加14人、白族增加1人、土家族增加4人、畲族增加175人、布依族增加1人,與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苗族減少121人,黎族、高山族各減少1人。
漢代,馬尾境內已有民居。兩晉、南朝至唐,北方漢人紛紛南遷。明代倭寇之患,影響境內人口的增長。清代,閩安設左右兩個標營,官兵1500人,將弁兵員大都攜眷定居,逐漸成為當地住民。同治年間創辦船政,匠工達2600人,人口增加。清末境內(已含亭江、琅岐,下同)已建村莊62個。
民國時期,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人口銳減。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口有所增加。民國34年(1945年)年底,人口57970人。民國38年3月,增加至60697人。
1950~1959年,出現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2290人,平均出生率為29.34%。1960~1961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出生人口從1959年的2209人,下降到1961年的1036人,同期出生率從26.33%下降到12.94%;而死亡率從1959年6.52%上升到1961年9.18%。196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僅4.88%。1962~1973年,是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達3268人,平均出生率33.18%,比第一次高峰期每年平均增加978人。1974~1986年,貫徹落實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長,出生率迅速下降,年出生人數從1973年的3922人下降到1986年的2337人,同期出生率從34.46%下降到16.81%。1987~1994年,計劃生育成效明顯,出生率下降,從1987年的14.22%,下降到1994年的10.80%。但由於人口再生產的慣性作用,這一時期年平均出生2361人,仍比1986年增加24人,出生人數和出生率出現不協調的情況。1997年,馬尾區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馬尾常住人口為231929人。
1997年,馬尾區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馬尾區人口數為231929,所佔比重為3.26%。 (公路)
民國17年(1928年),福建省公路局開始籌建福(州)馬(尾)公路。民國19年,福州市段(南門至水部)路基及部分路面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初,省公路工程處削低望樓山,填平君竹港西段,建成從中岐(馬尾舊鎮)直通羅星塔的公路。1973~1976年,全線改建為瀝青路面,路基寬7.5~9.0米。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福州至馬尾公路改建成一級公路。104國道福州至馬尾段總長19.3公里,路基寬23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各寬7.5米,路面為碎石鋪底,瀝青混凝土鋪面,橋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0年10月1日,全線正式通車。1995年5月,馬尾君竹至長安段公路按一、二級標准進行拓寬改建,鋪設水泥混凝土路面,寬24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寬8米。1997年建成通車。
(鐵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中期,福(州)馬(尾)鐵路的路基工程動工修築。1959年已完成大部分,因受投資資金限制,無法鋪軌。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福馬鐵路。9月動工,組織民工修築路基續建工程,橋涵、鋪軌工程由南昌鐵路局第一、二工程團鋪設;通信、信號工程由福州電務段負責,房建工程由福州建築段施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車。該支線從福州東站接軌,終點是馬尾青洲。全長21.25公里,全線共有小橋15座,長277.8延米、涵洞38座。鐵路道口22個,其中有人看守的11個,無人看守的11個。 (航道)
馬尾港航道屬河海相通航道,自馬尾至福州萬壽橋為閩江內河航道,馬尾至閩江口入海處為通海航道。
從馬尾(羅星塔)至閩江口七星礁,全長50公里(包括川石島至外攔門沙15公里),航道狀況復雜。馬尾至川石島長35公里,兩岸多山丘石岩,河面寬窄相間。1988年1月,一期整治工程竣工後,基本能乘潮通行萬噸級海輪。1991年實施通海航道二期整治工程,1997年,乘潮可通航2萬噸級海輪。
(碼頭)
清代及其以前,馬尾地區沒有建設專門碼頭,海輪進港均停泊在羅星塔錨地(12個泊位),以小船盤駁。民國25年(1936年9月),在羅星塔下右傍岸興建石砌駁岸碼頭,設置兩道鐵引橋和兩艘浮船,可供4000噸級、吃水14尺(合4.66米)的海輪靠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馬尾地區碼頭設施仍處於落後狀態,1959年,羅星塔浮碼頭(民國25年建造)修復1座。至90年代已初具規模。
❹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尾鎮下屬村有哪些
馬尾鎮 面積152.2平方千米 人口3.8萬人(2004年) 代碼350105100位於閩江下游北港北岸,與長區、13個行政村:~001_旺岐社區、~002_馬江社區、~003_船政社區、~201_六江村、~202_中洲村、~203_上德村、~204_新馬村、~205_朏頭村、~206_下德村、~207_儒江村、~208_快安村、~209_魁岐村、~210_快洲村、~211_雙協村、~212_建坂村、~213_龍門村。
❺ 馬尾區的歷史沿革
西周時,境內屬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西漢時屬東冶。東漢時屬侯官。晉代屬原豐縣。從隋代至清末,屬閩縣。民國時期,歸閩侯縣管轄。
唐乾元元年(758年),長樂郡改為福州,領閩縣、侯官等8縣。閩縣設115鄉,今馬尾地區部分歸閩縣晉安鄉,部分歸閩縣安仁鄉。晉安鄉設合浦里(今閩安、亭頭)、海濱里(今英嶼、東岐、長安)、海畔里(今琅岐);安仁鄉設勝殘里(今馬尾)。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今馬尾地區分別歸晉安東鄉和安仁鄉。晉安東鄉原為晉安鄉,區劃同唐時,設海曲里(壺江、川石)、海畔里、合浦北里、合浦南里,安仁鄉下設永盛北里(原勝殘里)。
元明時期,馬尾地區仍為閩縣晉安東鄉和安仁鄉。海曲里、海畔里合為嘉登海曲里。明萬曆八年(1580年),改嘉登海曲里為嘉登里(今琅岐),改合浦北里為江右里(今亭江),改合浦南里為江左里(今閩安)。安仁鄉永盛北里改為永北里(今馬尾)。
明憲宗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從泉州移設福州,琉球商人紛紛經馬尾赴榕,馬尾港的地位更為突出。
清代末年,閩縣撤鄉建區,共分為11區,今馬尾地區分別屬於琯江區、馬江區、嘉嶼區。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被迫開辟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國兵商船來福州均停泊於馬尾港。1866年,洋務派在馬尾創辦船政,聘法國人建廠製造輪船,次年創辦船政學堂,馬尾成為中國近代科技隊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礎。
1984年4月在馬尾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首期開發面積4.4平方公里,後經國務院批准,1985年1月23日,正式設立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1989年5月國務院批准在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福州台商投資區,面積1.8平方公里。建國後至90年代末全區總面積274平方公里,轄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和羅星街道,總戶數4.41萬戶,人口15.5萬人。
1991年3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馬尾科技園。1992年11月19日國務院批准在馬尾設立福州保稅區,面積1.8平方公里,1993年1月18日正式運營。1993年1月,國務院批准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沿閩江北岸向快安延伸,面積擴大至10平方公里。1993年1月1日,馬尾區與福州開發區「兩區合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行政機構。1995年12月15日馬尾街道更名為羅星街道。
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馬尾區轄羅星街道和馬尾、亭江、琅岐三鎮,面積從原來的76平方公里擴大到274平方公里,區內的福州港於1996年8月經交通部批准作為海峽兩岸定點直航試點口岸。2000年琅岐設立經濟區。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個村。據區國土資源局統計,2006年末全區土地面積189.96平方公里。至2006年末馬尾區轄羅星街道和馬尾、亭江兩鎮,全區戶籍人口9.26萬人,12個社區,35個村委會。
❻ 有沒有關於福州馬尾地區的詳細資料
一、馬尾區 馬尾區概況: 馬尾區面積約為13.5平方公里,人口約12萬人左右,其中有約1.25%身居海外。它地處閩江口,依託地下位置的優越,成為福建省會福州市的一個重要通商口岸和引資渠道,特別是近年來黨對沿海開放地區的政策的傾斜,使馬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1、居民的生活水平 馬尾區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水平發展,據區委會公布的數據:戶年約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占總戶的約20%。戶均面積約100平方里,人均約18平方米。各類現代化的家用電器的普及為87%左右。各類休閑設施也較齊全。 2、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馬尾區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舊時代有了很大的增長,各類院校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區的各個行政村,其中師大二附中做為省級重點中學,源源不斷地向高校輸送高質量生源。還有二十四中做為市級重點職業中專,也不斷地向當地企業輸送掌握一定技術的技術人員。 3、各類區政設施 自建區以來,區委就十分重視區政設施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區委以投入數億資金用於區政建設,現在馬尾區中已有的IC卡電話亭數百處。 二、各類人文景觀 1、磨溪位於鼓山東側快安村,是有名的游覽景點。磨溪原名龍溪,全長期25 華里,發源於鼓山,清道光年間沿溪處處磨坊,故名「磨溪」。其中有「情侶岩」、「南宮拜石」、「羅漢巡山」等景點。 2、羅星公園位於馬尾羅星山,面積2.33米。羅星塔俗稱磨心塔,是一座空心石塔,高31.5米,塔座直徑8.6米,原為古代港口航海燈塔的標志,是以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之一,世界郵政地名稱為「中國塔」。 3、昭忠祠位於馬尾馬限山東南麓,是中法戰爭馬江戰役烈士埋骨處,後山岩壁上有「仰止」、「鐵心同心」等摩崖石刻。墓西是馬限山炮台遺址。 4、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最早的高等教育學府,也是中國海軍的搖籃,航空事業的發祥地。近代中國第一艘軍艦「萬年青」號在馬尾竣工下水,1919年,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雙桴雙翼「甲型1號」在馬尾起飛。 5、另有一些名勝,如: (1)馬江忠魂: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遺址。 (2)浮礁岩馬:馬尾馬限山前江有一長型礁岩叫馬礁,落潮時像一匹駿馬。馬尾因此得名。 (3)七星祝壽:馬尾紅山村後山上有七塊岩石,猶如少女婷婷玉立。 以上各類人文景觀經區政府的多年保護,重修,已成為人們節假口游覽的好去處。 三、馬尾區各大開發項目 馬尾區在近內已經先後完成了各類工程的開發: 1、江濱大道的建成,江濱大道全長8.公里,由馬尾區羅星塔至金牛公園,使從馬尾區到市區的時間大縮短,並加快了馬尾區有經濟發展。在江濱大道靠江邊,風景優美,空氣怡人,成為人們晚上散步、休閑的好去處。 2、位於青州的青州大橋的建設正在進行中,據施工單位的總工程師稱,青州大橋有望在國慶期間正式開放通車,屆時,從馬尾區出發到長樂國際機場的行程將大大縮短為只需15分鍾。再也不用從市區繞道前往了。 3、位於青州的新港區與舊港區的萬噸級貨運碼頭已經與世界上數十個國家通航,據稱報告稱,新舊港口的年吞吐量達到數千萬噸。另外新港區將會成為台灣與祖國大陸三通的試點口岸,屆時閩台兩岸的文化交流將進入歷史性階段,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盡了一份力量。 4、而位於港區對面的保稅區不但提供了倉儲、貨運的全面的、快捷的各項服務,還在保稅去內形成保稅制度,為招商引資立下了汗馬功勞。 5、即將動工的羅長高速公路(羅源至長樂)也將延伸至馬尾區,為馬尾區的經濟騰飛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6、白眉水庫的興建徹底解決了當地居民和企業的生產用水。 7、做為三星級賓館的「海上明珠」,內部完善的設施,周刊的服務,使投資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從而進一步改善了投資的款環境。 8、新建的「馬江醫院」內部環境優雅,設備齊全,毫不遜色於市大型醫院。從此,馬尾居民足不出區,就可以享受到優質、保障的醫療服務。 9、新建成的游樂場使馬尾區居民的休閑內容更加豐富多采。 10、商貿街的建成引來的許多充滿希望的商家,使馬尾的經濟更加繁榮。 11、位於快安村的著名的「中華映管」,專門生產電子顯象管,號稱「百億電子城」,也是全面最大的由外商投資的電子城。另外附近又有許多大中型工廠,如:JVC、多多良、元斗、東聯等等,為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增添了許許生機。 以上的各項工程使馬尾成為了一個海陸空立體化的沿海城市,從而使馬尾區成為了福州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樞紐。綜上所述馬尾經濟開發區在黨的政策下,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已經開發成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馬尾區的經濟發展將更上一層樓。
❼ 馬尾港的介紹
馬尾港(又稱馬江)系淡水良港,位於福州東南、閩江兩分流——台江、烏龍江會合處,水路西至福州16.4公里,東距閩江口26.6公里。
❽ 目前福州的常住人口有多少
全市常住人口為7115370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09%,佔全省的人口比重19.29 %,人口密度為581人/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1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635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63萬人,佔51.02%;女性人口為348萬人,佔48.98%。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03萬人,佔14.49%;15-59歲人口為522萬人,佔73.42%;60歲及以上人口為86萬人,佔12.0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8萬人,佔8.21%。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40萬人,佔61.9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0萬人,佔38.05%。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37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3萬人。具有市外戶籍的遷入人口為123萬人。
❾ 福州市五區人口2021總人數是多少
福州市有六個區,2021年六個區總人口341萬。
2021福州省區總人口是,倉山區一百一十四萬人口,鼓樓區六十六萬人口,晉安區九十八萬人口,台江區四十四萬人口,馬尾區三十萬人口,長樂區七十六萬人口。福州城區共計六個區,總人口是三百四十一萬,在全國屬於人口密度較大的,大型省會城市。
福州的戶別人口與性別構成
1、戶別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2817830戶,集體戶246255戶;家庭戶人口7438133人,集體戶人口85313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2.64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2人減少0.28人。
2、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251512人,佔51.28%;女性人口4039756人,佔48.72%。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5.24,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16提高1.08。
❿ 我要福州市的每個區域的人口,謝謝 急。。
福州市轄5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福州市 面積12153平方千米,人口608萬人
鼓樓區 面積 35平方千米,人口 56萬
馬尾區 面積 248平方千米,人口 16萬
晉安區 面積 567平方千米,人口 28萬
福清市 面積1932平方千米,人口121萬
長樂市 面積 724平方千米,人口 66萬
連江縣 面積1191平方千米,人口 61萬
羅源縣 面積1079平方千米,人口 25萬。
閩清縣 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 30萬。
永泰縣 面積2243平方千米,人口 35萬。
平潭縣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