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兆元光電廠區多少人

福州兆元光電廠區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7-03 08:41:28

㈠ 閩侯縣的經濟發展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預計數,下同),比增13.5%;公共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74.1億元,比增17.7%,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7.9億元,比增2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0億元,比增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74元,比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12235元,比增13%。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位次從第91位躍升到第86位,連續四年成為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經濟發展「十佳縣」。同時,連續七屆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獲評「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中國根藝之鄉」。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從1998年起進入福建省「十強」縣行列,2001至2003年連續三年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2004年首次進入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第77位,2008至2009年連續兩年成為福建省唯一的「經濟實力十強」、「經濟發展十佳」雙優縣,2007、2009、2010年度在福州市績效管理中獲得「優秀」名次,2010年和2011年都成為福建省的「經濟實力十強」、「經濟發展十佳」、「縣域科學發展十優」的三優縣,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
閩侯是福建省主要產糧區之一。有耕地34.5萬畝,沙洲淤積地1.5萬畝,林木蓄積量1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2%。北部中低山為林、茶區,中部低山丘陵為糧、漁、果、防護林綜合區,南部沖積平原為糧、漁、牧多種經營區,西南部中低山丘陵為林、果混合區。1949年,全縣雙季稻播種面積18萬多畝,單季稻17萬多畝,糧食總產量5.36萬噸,平均畝產88公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經濟得到振興。1989年,糧食總產達19.84萬噸。境內果木、蠶桑、橄欖、六月麻、馬鈴薯5個萬畝基地建設頗具規模。茉莉花、蠶桑的產量都佔全省總產一半以上。199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9.57萬畝,總產量達21.17萬噸,被省政府授於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年,種植蔬菜21.5萬畝,產量28.34萬噸,肉類總產量2.40萬噸,水果產量4.6萬噸,水產品產量2.54萬噸,禽蛋8486噸,奶產量4228噸,農業總產值達13.33億元。
2011年全年,閩侯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2.35億元;新培育6家省市副食品基地、2個精緻農業發展示範區,全縣55家龍頭企業和重點基地創產值20億元,帶動農戶增收6.2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險加固山塘水庫21座,新發展大棚設施農業1400畝,補充耕地2027畝,實現占補平衡,「五新」推廣、氣象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得到強化。
青橄欖基地2000畝有,如 閩侯冰冰青橄欖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銷售 ,采購等, 民國時期,閩侯地方工業十分落後,僅有幾家打鐵鋪、榨油坊。1949年,閩侯縣工業總產值只有225萬元,是年,創辦閩琅電廠,為全縣第一家地方國營企業。1956年後,辦起造船、磚瓦、角梳、鐵器、橡膠、紡織、蠶絲、印刷、皮鞋等生產合作社和公私合營企業,工業總產值為1429萬元。1958年又辦縣鋼鐵廠、通用機器廠、電機廠、農械廠、糖廠、錳礦等大型工業企業,同時將一大批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包括食品、機械、化學、紡織、建材、木材加工、非金屬礦產加工等八大行業,改為地方國營工業。1961年,壓縮基建投資規模,部分工業企業下馬關閉或合並建制。裝機容量8400千瓦的大目溪水電站和年產萬噸的磷肥廠等骨幹企業先後建成投產,使閩侯縣工業初具規模。1966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15家,職工3400人,工業產值1776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 許多工廠被迫停工停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給閩侯縣地方工業注入新的活力,1988年全縣擁有機械、化工、建材、紡織、電子、食品、美術工藝等企業270多家,職工1萬多人,總產值1.7億元,比1978年翻了兩番多。主要工業品有風機、電線、橡膠管帶、飲料酒、滌綸噴膠棉等,其中創部優產品3項,省優4項,市優12項。1994年,全縣鄉集體以上工業企業246家,工業總產值12.42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
2011年全年,閩侯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540億元,汽車、機電、工藝、建材、食品等支柱產業分別完成規模產值233億元、80億元、55億元、60億元和36億元,新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8億元。「兩區三園」承載功能不斷提升,青口投資區創產值310億元。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一、二期投產企業達71家,產值突破60億元。海西高新園18個項目動建,中青創投、山亞科技即將封頂。生物醫葯和機電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兆元光電等項目動工建設。 歷史發展 唐代,閩侯縣官系府城所在縣,不設縣學,到宋時始設縣學,有閩縣、侯官、懷安三縣學。還創立私立或官立的書院。元朝開始,出現社學、私塾。明清時書院得到大發展,私塾遍及鄉村。清時,今境內有古靈、新唐、淘南、文山、湖山等書院。清末,部分私塾發展為小學,形成私塾與學校並存的局面。
1949年縣內有中心小學65所、國民小學122所、私立初級小學2所。1952年,共設26個小學輔導區,57所中心小學、190所公立小學、2所私立小學。1956年底,有幼兒園79所,在園幼兒5328人,教職工163人;小學458所,學生53249人,教師1222人;中學6所,學生2765人,教師181人。1965年,有小學610所,中學15所,幼兒園140所。「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受到嚴重沖擊,學校一度停課,到1969年春復課。閩侯教育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大學城 多所福建高校入駐閩侯上街鎮,構成了福州大學 城。大學城西鄰福銀高速公路, 北臨京台高速公路,東鄰316國道, 是福建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分為校園區、公寓區、科技園區、教師公寓區、共建區、保留社區、安置社區、生態廊道區、中心共享區等9個區域。大學新區組建以基礎學科為支撐,應用學科為主體,高新技術學科為重點的20多個學科(群),形成理工類學科為主,學科優勢特點明顯的辦學體系。新區還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形成省會中心城市新興的科教區。 截至2012年,進駐上街大學城的高校、主要中學如下: 上街高新區大學城入駐學校名單(排名不分先後)學校名稱辦學層次屬性福州大 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211工程福建師范大 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中醫葯大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醫科大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工程學院 本碩 福建省屬閩江學 院 本碩 福州屬福建江夏學 院 本科 福建省屬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本科 獨立學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 公立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 校 高職 公立福州第一技工學校、省機械學校 中專 公立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高職 私立福建福州一中高中公立福建閩侯六中高中公立 歷史上閩侯農業技藝雖有一定發展,但長期仍停留在男耕女織落後狀態,直至民國31年,始有趙爾隼在境內大部分洲村辦私營農場,推廣南特號、一條香、金早水稻等新品種,引種岱字、德字棉花新品種,並進行水產、果樹科研實驗。
50年代,農村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比較活躍,1952~1953年水稻專家李森惠在荊溪關中村進行水稻高產試驗。1966年,曾在南通公社召開中國和福建省的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交流會和現場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科協在中小學建立500多個科技興趣小組,共製作「三小」(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作品400多件(篇)。榮獲省科協授予「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縣」稱號。同時,把科技成果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在農業方面,60年代,選育水稻品種117種,其中晚稻品種「紅晚52」,在中國推廣面積達百萬畝,獲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進步獎。1978年,評出104個獲獎項目,其中36項獲地市級科研成果獎。1985年始,在農村實施「星火計劃」,至1994年,全縣共實施星火項目130多項,總投資約4000多萬元。在工業方面,開發省優、市優產品,一部分科研成果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衛生巾等原材料熱熔膠產品,1990年獲「中國婦女兒童四十周年博覽會」銅獎。 總體規劃 閩侯規劃打造「生態閩侯、山水江城」,並將形成「一心、兩翼、三區、五城」的縣域空間發展布局。
「一心」,是指閩侯縣城核心,為綜合服務及生活功能區,包括甘蔗街道和竹岐鎮區;「兩翼」,指南翼、北翼。南翼相對較「重」,以發展傳統的製造業、商貿物流業為主,包括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等鄉鎮。北翼相對較「輕」,以發展生態旅遊、養生度假、文化休閑等新興綠色經濟為主,包括白沙、鴻尾、小箬、大湖、洋里、廷坪等鄉鎮;「三區」,是指將山區依據自然稟賦和發展潛力劃分為生態旅遊區、休閑養生區、文化創意區,設定產業准入門檻,重點發展生態型、高端型產業;「五城」,是指閩侯大縣城、上街大學城、南嶼科技城、南通商貿物流城、青口汽車城。截至2013年4月,閩侯縣城新區的市民廣場、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閩都民俗園等項目已基本建成。這里將作為大縣城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閩侯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一帶」、「五區」的布局結構是閩侯大縣城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一帶」,即閩江濱水休閑帶。閩侯將利用閩江的山水景觀和親水空間,形成生態休閑、親水娛樂和高檔居住區相融合的發展地帶。「五區」,即將甘蔗片區作為大縣城的主城區;竹岐片區作為綜合居住片區;關源片區作為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延伸產業園區,發展創意及高科技產業;金水湖片區依託優美的湖光山色,發展成集旅遊、觀光、房地產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打造新縣城的「世外桃源」;白沙片區則是小城鎮綜合改革區。 建設詳情 截至2012年底,閩侯縣城新區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廣場等項目基本建成,舊城改造安置房已封頂10幢,縣實驗幼兒園新園主體工程完工。四個試點小城鎮全年實施56個項目,完成投資55.8億元,青口體育館、中央公園和南嶼「兩園區」安置房等項目處在建設中,荊溪科技文體中心、綠地公園和白沙第二供水工程、116縣道改造等項目基本建成。
基礎設施方面,螺洲大橋南連接線、新南港大橋等一批重點項目處在建設中,旗山大道東半幅(南嶼段)拓寬工程、邱陽河道路、南通新自來水廠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閩江下游南港南岸防洪排澇工程持續實施。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白沙孔元和南通洲頭精品示範村建設啟動,投入7500萬元實施山區道路提升改造,投入5418萬元保障10.7萬人安全飲用水。「造福工程」、農村改廁、廣播電視村村通及新一輪農網改造等年度任務完成。 古代,閩侯城鄉群眾靠中葯、青草葯治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當時境內馬尾由英國人辦一家「聖教醫院」,西醫、西葯開始傳入閩侯。民國27年把戒煙院改為閩侯縣衛生院,此後西醫逐漸發展。但廣大農村仍然嚴重缺醫少葯,各種病魔肆虐,1949年,年均死亡率高達30‰,人均壽命只有3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政府開展防病滅病工作,1952年消滅鼠疫和天花,霍亂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傳染病得以預防和治療。50年代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80年代治理臟、亂、差,90年代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活動,血吸蟲病、絲蟲病、麻風病等基本被消滅。1985年初,閩侯縣被列為中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第二周期婦幼衛生示範縣,婦幼保健工作得到極大的加強和發展。1990年縣人均壽命為70.1歲。1993年閩侯縣被評為福建省省級衛生縣城。1994年,全縣婦幼、孕婦管理村達195個,佔66.3%;孕產婦系統管理2361人;保健管理5437人,保健覆蓋率98.4%;兒童「四苗」單苗接種率達99.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農村三級醫療網路日趨完善。至1994年底,醫療衛生機構有縣直屬單位6個、工業及其它系統36個,全縣15個鄉鎮設有中心衛生院3個、衛生院11個、村醫療點423個,行政村醫療點覆蓋率100%。全縣有醫務人員1701人,病床577張,增添B超等各項全套先進醫療器械設備8台,擴大醫療服務新項目130多項。 閩侯民間傳統體育有武術、游泳、龍舟等,並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武術源遠流長,清代就有武進士29人,出了武狀元宋鴻圖、武探花林培基。民國時,南嶼人周子和的虎形拳傳入日本,成為當今日本沖繩上地流空手道的始祖。陳春官是閩侯縣羅漢拳、香店拳的傳人之一,1957年、1960年、1962年三次參加省武術觀摩表演賽,均獲表演獎。1980年縣武術運動員參加福建省傳統武術比賽獲第三名。
閩侯溪河網布,具備游泳運動和龍舟競渡的良好條件。群眾性游泳渡江活動踴躍。1958年端午節,成立縣第一支女子龍舟隊。1979年縣業余少年體育學校游泳隊赴福州比賽,獲男女團體總分第一名,及個人18項冠軍。1986年閩侯縣男、女龍舟隊參加省龍舟調賽,尚干男隊獲第一名,並赴日本參加長崎龍舟選手賽,獲第二名。1988年6月,青口男子龍舟隊參加福清國際龍舟邀請賽,獲第二名;祥謙女子隊獲表演賽第一名。1989年9月祥謙女子龍舟隊參加武漢國際龍舟邀請賽,獲600米、1000米團體亞軍。1990年閩侯籍游泳運動員張曉峰在全國城市運動會上榮獲4枚金牌,同年10月,參加全國游泳錦標賽,又獲金牌1枚。
全縣機關、農村、學校,普遍開展籃球、排球、乒乓球、棋類、跑步等體育活動,學校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准》活動的施行面達100%,達標率達93.6%。1994年,閩侯縣被評為省《鍛標》工作先進縣。 在閩侯傳播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道教是最早傳入閩侯的。漢代的介琰,受元一無為之道,隱於方山(今閩侯五虎山)。佛教始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在侯官縣越王山(今福州)建紹因寺。天主教傳入閩侯,始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基督教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傳入甘蔗。這些教派由於不同時代統治階級的倡導或抑制而有盛有衰。閩侯縣解放時(1949年8月17日),道教、佛教均已衰落,大佛寺和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仍有宗教活動,尚有天主教、基督教教徒2186人。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宗教活動基本停止,寺院教堂大部關閉或改作他用,教徒銳減。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縣政府加強對宗教工作的領導,健全宗教機構,充實宗教幹部,各教派先後恢復活動。1993年,縣成立佛教協會,有會員556人;開放基督教堂(點)38個,有教徒1.6萬人;天主教堂(點)7個,有教徒近3千人;在冊道教宮觀18座,道士50餘人。

㈡ 想知道: 福州市兆元光電在哪

南嶼

㈢ 大樟溪的流域概況

戴雲山,曾名迎雪山、佛嶺。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脈。走向為北東~南西和北西~南東,由大戴雲、小戴雲和中尖、白鹿貢、蓮花池貢、牛皮尖、大格貢(海拔均達1660米以上)等七座山峰組成,遠望僅見五峰,似蓮花。主峰大戴雲位於北緯25°40′,東經118°11′。1985年5月16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包括九仙山,隸屬德化縣人民政府。保護范圍位於上涌、赤水、雷峰、大銘四個鄉交界處,總面積145957畝,約佔全縣總面積的1/23。自然保護區內地勢一般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山體坡度都在40°~60°之間。
德化縣於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置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萬,轄18個鄉鎮、202個村(社區)。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德化縣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區,全縣地勢較高、地形復雜,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5℃,年均無霜期260天左右。境內資源豐富,擁有「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山多,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福建第二大山脈戴雲山主峰橫亘境內,是典型的山區縣;現有林業用地272萬畝,有林地257萬畝;林木蓄積量1245萬立方米,占泉州市的55%;森林覆蓋率77.3%,位居泉州市首位。水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為我省多雨區之一;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國平均水平的3.8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產品80%以上外銷,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出口縣(市)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先後榮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小水電之鄉」、「中國瓷都·德化」、「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早熟梨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等稱號。1996年以來,多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居福建省各縣(市、區)第14位。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70.18億元,公共財政總收入14.92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01億元。
永泰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境內群山林立,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西南部的東湖尖為全縣最高,海拔達1681.9米。全縣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沒有平原,僅有城關、嵩口、葛嶺、大洋、白雲等山間小盆地。縣城至省會福州市區62公里。永泰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為14.6~20.1攝氏度。年日照時數為1445~2193小時,年均無霜期296天。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年均蒸發量為1570.7毫米,相對濕度為79%。境內干濕季節分明,3~9月為多雨季節,10至翌年2月為少雨季節。永泰縣水系發達,大樟溪發源於德化縣,橫貫西東。由於徑流量和落差都較大,淡水資源充裕,為發展水力發電、農業灌溉、工業用水以至人畜飲水等創造了有利條件。永泰山高林密,是福建省36個林區縣之一,綠化程度達93﹪。是著名的「李果之鄉」、「武術之鄉」、「建築之鄉」。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4A級旅遊區青雲山,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姬岩,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蓋山名山室,有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天門山等,是全國優秀旅遊縣。永泰歷史悠久,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縣,縣名永泰。簡稱為永,1964年改簡稱為樟。永泰人民世代以農為本。曾生產出「埔埕李干」、「溪洋青梅」、「永福白菜」、「嵩口筍干」、「梧桐塗柿」、「蓋洋香菇」、「姬岩茶葉」、「埕頭糟菜」和「富泉羊」、「同安豬」等聞名省內外頗具地方特色的產品。特別是胭脂李、芙蓉李,飲譽全國。用李果加工成的嘉應子,早已海外知名。1980年以後,鄉鎮工業企業異軍突起,除傳統的服裝縫紉、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鑄造等行業外,發展了工藝美術、化工、機械等新的行業。特別是2000年後以馬洋工業園區、城峰工業集中區和塘前工業走廊為龍頭,工業企業在全縣各地開花,至200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1173家,其中產值在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有61家,全縣工業年總產值為250317萬元,是1950年的22.04萬元的11357.4倍,是1978年1724.81萬元的145倍。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呈月牙形拱衛省城福州,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閩侯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於此,創造了「曇石山史前文化」,被稱為「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設冶縣至今,歷為王都、省、郡、路、州、府駐地。閩侯縣風景秀麗,境內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全省八大旅遊品牌之首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國家森林公園旗山及漢族地區重點寺院、「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寺等多處旅遊勝地。南嶼雙龍、白沙湯院和荊溪光明等地是著名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地;縣內盛產柑桔、荔枝、龍眼、橄欖四大名果,是「中國橄欖之鄉」。地形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後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西南部山地屬戴雲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境內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唐朝韓渥詩道:「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境內年降水量1200~2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已成為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依靠豐富的腹地資源,該縣注重以園區建設帶動工業發展,初步形成了「兩區三園」的工業發展格局。青口投資區屬省級汽車工業園區,是省市重點打造的汽車生產基地,以發展汽車為主,有245家企業,2010年全區實現產值260億元。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涵蓋荊溪、甘蔗、竹岐、白沙等鄉鎮,規劃工業用地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2家,竣工59家,2010年全區產值突破40億元。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位於上街鎮,入駐37家企業。福州生物醫葯和機電產業園位於南嶼鎮,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引進兆元光電、海寰生物等22項項目。

㈣ 有人知道兆元集團嗎聽說是個大公司

兆元集團介紹

一、企業概況
兆元集團,成立於10餘年,是全國領先的優質房產品開發及一流的城市運營商,以優質的產品品質和服務品質引領行業,致力於打造成為一家大規模的綜合型集團企業。
兆元集團將始終以「一切為了質量、一切為了市場、一切為了客戶」為價值理念,不斷滿足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營造美麗建築,創造美好生活。立圖將國際化高端品質的房地產產品奉獻於世界。

二、企業文化
公司成立之處以「一切為了質量、一切為了市場、一切為了客戶」為經營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制度管人,立足自身,扛鼎躬耕。公司的每一個項目都承載著誠信、務實、精細、品質,一直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地打造優質產品,將國際化高端品質的房地產產品奉獻於社會,提高石家莊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企業架構
歷經9年的發展,兆元集團擁有員工870人、子公司近13家,集團企業構架如下:

四、發展歷程
→2010年6月 河北兆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3月 河北兆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
→ 2012年9月 河北正昊投資有限公司成立
→ 2014年3月 河北榮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
→ 2014年8月 石家莊豐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
→ 2016年9月 河北新悅匯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成立
→2016年11月 在南非投資設立Helderzicht Development (Pty )Ltd(海德置地有限責任公司)
→ 2017年5月 成立河北兆偉建築勞務分包有限公司
→ 2017年10月 浙江兆元投資有限公司成立
蚌埠市兆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
→ 2018年3月 南非投資成立Hyder Properties (Pty) Ltd(海德建設發展有
限公司)
→ 2019年3月 河北兆盛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成立
→ 2019年6月 煙台芝罘灣文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
→ 2019年8月 河北兆來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 2020年12月 雲南兆盈房地塊開發有限公司
五、地產公司及項目介紹
(一)河北區地產公司及項目介紹
河北兆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自2010年進入石家莊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至今已深耕新華區近十年,開發項目情況如下:
1. 林蔭大院項目:2010年6月與石家莊市新華區政府合作,啟動首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林蔭大院項目;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00萬平米,總投資額約60億元,由住宅、商業、幼兒園及其它公建配套組成。林蔭大院位於石家莊新華區,鄰近水上公園,地處和平西路與泰華街交口西北角。規劃由住宅、商業及其它公建配套用房組成。林蔭大院由三個區塊構築成集居住、辦公、商業購物、文化娛樂、酒店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開發建設過程中連續多年獲得「石家莊最具影響力樓盤」、「最值得期待的項目」等榮譽稱號,屢創銷售佳績;項目作為石家莊市高端品質標桿社區,業界口碑良好,業主好評不斷。已於2017年底全部入住。

2. 林蔭橡樹園項目:林蔭商務廣場項目是河北兆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繼「林蔭大院」項目後,全新打造的「門戶型」商業綜合體。地處新華區核心,泰華街與市庄路交匯處(林蔭大院項目對面),項目的開發建設,延續了企業品牌的精髓與創新,彌補了新華區核心區位商業發展的空缺,著力打造林蔭大院精裝小房子,項目將居住、辦公、學區、購物、娛樂等融於一體,為河北省會帶來全新的居住、辦公體驗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商業項目林蔭學舍位於石家莊北站核心區域,總建築面積約18萬平米,總投資額約20億元。

3. 秀河小區保障房項目:2012年至2015年,積極參與石家莊市新華區保障性住房項目。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0萬平米,現已全部交付入住。贏得了各級政府及廣大業主的一致好評!

河北兆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自2011年初與石家莊市欒城區戰略合作,啟動縣城核心區域舊城改造項目。成立河北兆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深耕欒城九年,至今分別開發了:
1. 財富中心項目:總建築面積約50萬平米,總投資額約30億元。由住宅、商業及其它公建配套組成。現住宅已全部交付入住;商業綜合體均已開業且商業氛圍濃厚,已成為區域內最好、最核心的商業中心。

2. 柴武台歷史文化公園項目:項目位於欒城區,由兆和公司代建。總佔地面積約150畝,總投資近2億元。項目規劃以公園環境、文化保護為重點,成為市民休閑放鬆、品讀歷史文化的好去處。

3. 林蔭春天項目: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5萬平米,總投資額超過40億元。其中一期總建築面積約15萬平米,已於2019年6月底全部交付入住;
二期總建築面積約35萬平米,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二)安徽區地產公司及項目介紹
蚌埠市兆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2019年開發位於懷遠縣渦北新區「禹都府」項目。按照懷遠總體規劃,結合現有的城市肌理和未來的城市化進程,鑄就一個領先懷遠人居的榜樣住區。
「禹都府」佔地面積為55640㎡,總建築面積為148573.5㎡,由12棟高層及部分沿街商鋪組成。外立面採用現代簡歐風格。社區採用集中式綠化,中央花園面積達14000平米,除去超大綠地草坪外,還設置了慢步塑膠跑道、兒童游樂場、籃球場等眾多戶外游樂休閑設施,讓居於其中的人感受在自然中運動的樂趣。社區安全採用智能化立體保衛系統,從社區門禁系統、單元人臉識別系統、車輛自動識別系統、紅外線電子監控系統等一應俱全。建成後的「禹都府」必將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卓越的產品力和完善的物業服務成為懷遠人居的榜樣。

(三)海外地產公司及項目介紹
河北兆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成立兩家南非海外公司,分別是:Helderzicht Development (Pty )Ltd(海德置地有限責任公司);Hyder Properties (Pty)Ltd(海德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2018年初啟動海外第一個開發項目The heights,佔地2公頃,2019年初已經全部交付入住,實現銷售收入1.8億蘭特。
2019年4月啟動開發第二個項目92 on new,佔地5公頃,目前在建在售,預計2021底前交付入住,全部開發完成,實現銷售額7.5億蘭特;
2019年10月份開工建設第三個項目Midridge Park,佔地2.2公頃,目前處於規劃審批階段。
海外公司發展的願景是,前五年立足約翰內斯堡,從2024年開始在南非全域鋪開,同時尋找機會將投資拓展至南部非洲其他國家!

(四 )雲南地產公司及項目介紹
雲南兆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12月10日,主開發德宏州盈江南部新城區塊,佔地130畝,純住宅產品,目前土地掛牌前准備工作。

(五)文旅地產
2020年與國家級文旅項目鼻祖靈山集團、小鎮項目締造者杭州藍城聯手打造大拈花灣文旅康養項目。
大拈花灣項目 總投資200億元,將構建拾心之境、生命方舟、五音樂歌、雲水長街四大精品,以文旅匠心之作貫穿馬山、周鐵兩岸,集聚人氣,構築錫宜一體化的橋頭堡,推動文旅產業與新技術、新領域、新經濟的融合創新,構建一個極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心靈度假目的地,打造無錫文旅又一張新名片、新經典。
大拈花灣力爭於2023年一期建成。項目全部建成開放後,年遊客量將達到500萬人次,解決近1.2萬就業崗位,集聚3到4萬產業人口。

(六)小鎮項目
2018年浙江金華市浦江縣仙華山與浙江藍城合資打造醉美坡地小鎮項目。
小鎮佔地1580餘畝,總建築面積約10萬方,坡地構造、充分留白,中式院子,理想棲居。以書畫產業為核心,集田園、頤養、度假等於一身的姿態啟卷當代都市田園生活。

㈤ 有跟兆元光電一樣的廠嗎

全國各地當然有跟兆元光電一樣的廠,還很多,分布在全國各地,如果有業務往來,建議你到網上去搜,然後到實地去考察,再決定要不要業務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