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建福州長安有多少人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摘枇杷最好 2025-05-18 01:03:26

福建福州長安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7-04 20:11:16

A. 跪求:長安縣有多少人它的地域是那些

quvpwofgwbnufypyj

B. 長安汽車公司一般多少個員工

長安汽車的工廠基本上據我了解的話有1萬多人,在這1萬多人裡面還分生產線,比如五六千人啊,然後技術中心研究院開發的有1000多人。

C. 福建人在西安有多少人

最少幾萬人。
西安,(簡稱「鎬」),古稱長安、鎬京。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西安是陝西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全市總面積為10108平方千米。西安市是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世界歷史名城,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亦是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民國16年(1927年)11月25日,陝西省政府議決設立西安市。民國33年(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為陝西省轄市。

D. 長安城人口多少外來的居民有哪些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京師,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唐長安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4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面積最大的都城。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顯示出古代漢族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後這里被後梁太祖朱溫下令拆毀,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簡介
唐代長安城
唐長安城,隋朝稱之為大興城,其興建於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為隋唐兩朝的首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偉壯觀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國古代最宏偉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統王朝的宏偉氣魄。為體現統一天下、長治久安的願望,城池在規劃過程中包攬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法天象地」,帝王為尊,百僚拱侍。為容納更多的人口以及遷徙江南被滅各國貴族以實京師的宏偉計劃,將城池建設得超前邁古,面積達84平方千米,隋唐陪都洛陽城的2倍;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古羅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後幾百年間,她一直是人類建造的最大都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唐王朝的建立後,對唐長安城進行了多方的補葺與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趨合理化。龍首原上大明宮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統治者更加佔有高亢而優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龍首原上,俯瞰全城,更顯一代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度與風范。

2歷史背景
唐長安城
公元581年2月,楊堅受禪代周稱帝,國號大隋。由於楊堅是以北周舊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這座自漢興以來已歷780年之久的舊都城已不再適合新的大一統王朝的需要。首先,漢長安城歷時已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咸鹵,難以飲用。其次,漢長安城北臨渭水,由於渭河不時南北擺動,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險。據《隋唐嘉話》記載:「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大興。」 因此楊堅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開鑿運河連接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李淵起兵造反,攻大興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改大興宮為太極宮。因太極宮地勢較低,而長安城盛夏氣溫很高,異常燠熱,使得住在太極宮有「湫濕」,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在長安城北禁苑中的龍首原高地,為其父李淵修建避暑行宮,最初叫做永安宮。不料工程進行到一半,太上皇李淵就溘然長逝,永安宮的建造隨之中斷。後來唐高宗李治又以未完成的永安宮為基礎,進行大規模的再建工程,使之不再是一座離宮別殿,而是作為象徵帝國無上皇權而使用的正式皇宮,並改名大明宮。太極宮很快就被大明宮所取代。中唐時期隨興慶宮的修建又帶來街東里坊的變遷。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時期,長安城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人口約有50萬(有資料顯示,長安城的人口極勝階段超過10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3選址與初創
唐長安城明德門復原圖
新的城址選在哪裡?當時文帝君臣並不想離開關中,另建新都只是出於對漢長安城本身的不滿,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對於新都的選址,經過一番認真的調查之後,文帝選在了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龍首原的南部原區與之以北漢長安城所征地本是相連一體的一塊原區。從地形條件來分析,由於秦嶺山脈在西安城南折向東北,造成西安地區的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發源於秦嶺山地的灞河、滻河和潏河等,均受到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今西安東南地區,趨向西北入渭。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區的平原,使其成為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相對而言,只有灞、滻、潏河之間的這塊平原最為開闊,東西寬約17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以龍首原為分界線,形成南北兩個不同的地形單元。

4布局
漢長安城選取了龍首原北地勢最平坦的一塊,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備放棄漢都
唐長安城 位置
,另擇新址,龍首原南區就成了首選之地。龍首原南這塊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區所在地,它相對於北區來說,地勢相對起伏較大,愈向東南,地勢愈高。但是原面開闊,面積更廣。選作都城更有迴旋的餘地。而且更便於從東西兩面引水入城,解決城市用水的問題。同時原南依靠山原,將都城與渭河遠遠隔開,再無洪水沒都的危險。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以隋朝幅員之大,地域之廣,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確是經過了縝密考慮的。隋大興城較漢長安城面積大一倍以上,這和龍首原南開闊的地形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延續發展而來,由此也可證明隋唐長安城在城址選擇上的正確性。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僕射高熲為營建新都大監,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太府少卿張煲為監丞,開始營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宮室。同月,隋文帝遷入新都。自決策建都到遷都,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里、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當快捷。這一方面由於新都規劃完善,組織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新都不少宮殿、官署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如唐玄宗開元初年,長安太廟坍毀,大臣報告說:因為它原是前秦苻堅的太廟,隋文帝遷建於此,故年久朽毀。不管怎樣,如此龐大的鴻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仍然體現出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唐長安城-修繕與擴建 大明宮模型圖唐朝建立後,對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唐王朝漸趨鼎盛。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初隋朝這種過於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漸被打破而改變。大的變更是伴隨著兩大宮殿的增修而產生的。
首先,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極宮東側郭城的北牆外修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上,高爽清涼,可以彌補太極宮地勢比較低下的缺憾。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再加擴充,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而氣魄之宏偉則超過之。高宗以後,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到太極宮按照禮制行事。大明宮由於建在長安郭城以外,它的宮城正門丹鳳門就開在郭城北牆之上,南面恰對翊善坊,坊牆阻礙宮門。因此,為了開通丹風門街,於是分翊善和永昌兩坊,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四坊中間打通了一條直通皇城延喜門與郭城通化門之間的東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東比原來多出了兩坊。
第二個重大改變仍然在唐長安的街東。那就是隨著興慶宮的修建而帶來的街東里坊的變遷。興慶宮的位置本為隆慶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與兄弟同居此坊。開元二年(714年),為避玄宗李隆基諱,改隆慶坊為興慶坊,並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將興慶宮的規模又加以擴大,於是侵佔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勝業坊的東牆也因興慶門外街道加寬而l司西退縮,使原來「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變。同時也因這些改動均集中於街東而使朱雀街兩側東西對稱的形制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總之,從大興城到長安城經歷了隋初創建與唐代增修的兩個發展過程。經過這一歷程,長安城建築更加宏偉壯麗,城市規劃日臻完善,成為中國古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唐長安城裡坊碑刻里坊和東市鳥瞰復原圖
唐長安是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根據考古實測,從東牆的春明門到西牆的金光門之間,東西寬為972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從南牆的明德門到北牆的玄武門偏東處之間,南北長為865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兩相比較則東西長出1070米,周長約35.5千米,面積84平方千米。全城建築分三大部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宮城位於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宮城之南,外郭城則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展開。
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 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比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羅馬城的7倍。長安城內共有三個建築群:位於北部正中的是宮城,為皇帝和皇族所居;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
整座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1]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皇權的威嚴。之後,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
天人合一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徵。「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傑作亦不例外。
宇文愷將龍首原六坡與《周易》的乾卦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規劃,終於成就了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周詳、制度謹嚴、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E. 古代城市的人口規模有多少,長安城有多少呢

現在有很多人口規模非常大的城市,有的城市人口甚至達到千萬以上,那麼,封建時代的城市人口規模大概有多少呢?這個結果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小很多。

這種超大規模城市的出現其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在農業時代,按照當時的生產條件,工商業發展水平,絕大多數城市的規模不可能特別大,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大都市”,城市人口規模也比現在想像的要小很多。

對了,大家也不要高估現代城市的人口,由於我國行政區域的“特殊性”,將地級單位以“市”稱呼,所以說到城市人口,很多人就習慣性把整個行政區里的人都算上,這其實也不對,現在我國的地級市其實有些類似於古代的“府”或“郡”,是一個以比較大的城市(市區)為中心,加上周圍小城市,鄉鎮,農村合起來的一級行政單位。

比如以蘇州為例,現在的蘇州市人口是1072萬,市區人口大概670萬,連片主城區人口大概是360萬左右。

江戶城,19世紀中期

還有名古屋,1889年名古屋設市時有人口157496人,1934年,名古屋市人口突破100萬人。

這還是特大城市,其它一些城市更少,比如日本東北中心仙台市,現在人口也超過了一百萬,但 1889年這個地方剛剛設置為市的時候。全市面積僅17.45平方公里,人口也就只有86,000人。

九州島都市福岡,現在有150多萬人,而1889年設市時,福岡市有人口50,847人。

不過,一旦到了工業時代,人口增長就非常快,以日本為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很慢);1932年,京都市人口突破100萬人;1920年時,隨著市域擴大,大阪市人口增加到2,114,804人。

這就是工業化的力量,在封建時代,這種聚集人口的速度根本不可能。中國在工業化後,城市規模也擴得特別大,

比如剛剛舉的江西的例子,現在江西南昌城人口近300萬了,九江城和贛州城的人口也超過的百萬,比起之前都擴大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而杭州,廣州呢?那人口就更多了。

F. 唐代首都長安城有多少人口

唐朝時,長安城市人口密度在5600~21400人每平方千米之間。
1、 唐朝長安城的土地面積
唐長安是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根據考古實測,從東牆的春明門到西牆的金光門之間,東西寬為972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從南牆的明德門到北牆的玄武門偏東處之間,南北長為865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周長約35.5千米,面積84平方千米。全城建築分三大部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

2、唐朝長安城的人口
唐代長安的人口數量問題一直是一個爭論的焦點。
韓愈在《論今年權停選舉狀》中稱「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唐代詩人的吟詠中常有「長安城中百萬家」的說法。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二》載,「唐京兆府戶口數為三十三萬四千六百七十戶,九十二萬人」。雖然《唐書》之《地理志》記載「天寶元年京兆府人口數詩一百九十六萬余」,與《通典》記載的人口數量有很大出入。但由於《唐書》撰寫於唐朝滅亡後的後晉時期,而《通典》是時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所以 唐朝時長安城市人口以《通典》所載的「九十二萬人」為據。
嚴耕望對唐長安人口的估計最高,其估數為170—180萬。他將長安人口分為宮廷人口、中央政府官員額、京師禁衛軍、寺觀人口、外人僑寓、一般市民、流動人口,然後分別按唐前期和後期來做統計,但結果是各項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重合,因此,重復統計便是其研究中的最大問題。鄭顯文的估計最為保守,認為唐長安人口在50—60萬之間。鄭氏認為,以往推算長安城有百萬以上的人口,都是籠統的過高推算。應該首先弄清唐代每戶居民的口數以及唐長安城內的戶數。

3、綜合資料,可知當時長安城的人口密度在5600~21400人每平方千米之間。而如果根據古長安實測面積及《通典》的人口記載,在長安為83.1平方公裡面積上,有九十二萬人在此定居生活。據此計算, 古長安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11071人。

G. 長安城巔峰時期,究竟有多少人

雖然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相對最為和平和美好的社會,基本上不愁吃穿,國力強大可保自身平安無恙,同時智能時代的到來也讓人受益良多。但是,還是會有人嚮往古時候的生活,尤其是像大唐盛世這樣的繁榮,確實很吸引人。雖然不能回到過去,但是了解過去總歸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長安城的建築也都十分精巧。每個角落都是滿滿的設計感,即便是現在的建築大師親眼看到也會嘆為觀止,自愧弗如。正是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長安一直是無數人嚮往的地方。甚至在當時有不少外族人乃至外國人,因為羨慕那裡的繁華而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學習,生活。

但是,朝代更迭是無法推翻的規律。長安因為唐朝的強盛國力而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宏偉壯觀且城內系統最先進的大都市,但是隨著安史之亂以及唐朝走向衰敗,這座令人無比嚮往的大城市最終還是被歷史的風塵掩埋於地下。雖然很無奈,可是卻沒有辦法留住裡面的一草一木。

H. 長安城在我國歷史上,人口最多的時候能有多少人

嚴耕望等人對長安人口估計最高,他們認為長安城最多有170到180萬人;鄭顯文等的估計則最為保守, 認為唐長安人口僅有50到60萬。此外,還有70萬、80萬、100萬等說法。

長安城究竟有多少人?為什麼關於不同學者關於長安人口的估算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


03 對百萬的質疑

雖然在不同的論述中,學者都運用了一定的史料和計算方法來支撐自己的結論,但因為材料的限制,這些推算也受到了一些質疑。比如有人就運用《舊唐書·地理志》中關於天寶年間全國人口的統計,估算出長安城每戶人口在六口人左右,推翻了張永祿人口百萬的推測。

其實,除了部分學者在計算中出現的如重復計算、理解不當等明顯的問題外,結論存在如此大差距的主要的問題出在不同人對於長安每戶人口估計的不同。比如佐藤武敏和武伯倫將長安城設定為每戶5口,鄭顯文設定為6口,李之勤設定為7口,龔勝文設定為8口,張永祿則假設為10口等。如果這樣計算,即使是運用同樣史料,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

有人曾在論文中明確承認,今天關於唐代長安城人口數量的推算具有極強的臆測成分。假如將來我們要在這一問題上的認識進行進一步的突破,除了發現更有利的史料外,採用更加科學和具有說服力的方法也是不可少的。

I. 長安城內人數達多少萬

唐朝長安城市轄區人口達到兩百萬人,城牆內就超過一百萬。唐朝前期以後常態下關中的糧食供給就一直不能完全自足,需要依賴大運河轉運至渭河,戰時只會更加嚴重。相比而言明清北京城面積要小,人口自然也少。明代時北京城人口剛抵七十萬(萬曆年間),清代中期超過百萬,但是那時全國人口已經逾億。唐時長安城周圍駐軍雖在全國算多,比如神策軍曾達到十五至十八萬,但是城市面積達到可怕的84平方公里,是北京的一倍半,又處於平原之上,防守起來戰線拉長之後兵力就分散了。況且本來神策軍所負責的駐防範圍則不僅僅是長安城,而是整個關中京畿地區,兵力分散就更加嚴重。因此可想而知,在戰時這么多人口可不是一般小城在守城戰時能夠安分凝聚的。市民人口大於部隊數量,又沒吃的……
城築得太大的一個後果就是戰時防守很難組織,守備軍隊人數要夠,調動要快,其成本遠比在關中四塞的四個關卡進行防守要高。因此廣義上的長安就是整個關中組成的京畿地區。恰好關中四個方向均有險可守,東門潼關,西門散關,北門蕭關,南門武關,就天然形成了一個城防體系。所以實際上整個關中地區是一座大「城」,歷朝歷代也是對關中整體進行規劃的。而長安城本身則更像是整個關中的「皇城」或者說「內城」了。從這個角度講,不光長安,任何一座古代城市一旦外城被突破,內城防守的失敗也就是時間問題了。另外一點就是潼關距離長安城的距離非常合理,探哨快馬加鞭一兩天可到,而大部隊行進則需要四五天或更慢,這就給了城內足夠的周轉時間逃跑。所以基本上只要潼關一敗長安城內的組織就撤瞭然後開門投降,反正也打不贏,連打都沒怎麼打過。
相比來說,漢長安城的規模要合理得多,因此每逢亂世還尚可一戰。實際上漢長安城才是古代史上以同一座城郭矗立時間最長的城池,自西漢劉邦築城到隋代廢棄,這座城池被使用了超過九百年,也說明西漢建城之合理。明清西安城更小,但因為城高牆厚,在民國時期尚有二虎守長安一戰,也能說明其防禦能力。
唐長安城的設計、規劃和建設在當時是大大超前於中古時期的時代發展的。在一千年的跨度上都是毫無爭議的世界第一城。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現代西安市的主城區規模才將將覆蓋了當年唐長安城的城牆范圍。對於一千年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這座偉大的城市更像是帝國時代游戲中奇跡建築般的存在。她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一座都城,甚至是一座城市,是中華帝國所創建的文明處於最巔峰時期的象徵,是統一大帝國恢宏氣度的體現。

J. 長安鎮有多少人口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區域面積98平方公里,下轄13個社區,常住人口66.2萬,其中戶籍人口4.8萬;旅港同胞3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