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州喪事要包多少錢
是市區嗎?以下是市區的大概標准,郊縣要低些:
1、學生,如果是大學生,一般也是要包的,除非你不到現場。
2、工作的人,同事一般是300,100、200的也有,如果人到場並且在那吃飯,那至少要200。
3、朋友是300以上,500就不錯了,800到1000比較少。
4、親戚,遠親200,近親300以上,500到1000也是少數。
至於送花圈,同事、朋友都可以送,也可以不送。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參考別人怎麼包的,相同親疏的一般要一樣,不必特別多,也不能特別少。你可以在收錢的記賬處看看,也可以問問別人。
『貳』 白事一般要給多少錢
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直接影響著白事給多少錢。
通常情況下,直系親屬隨的份子錢應該是最多的,金額多數為500元或1000元。非直系親屬隨的份子錢,相對較少,金額多數為100元或300元。前來幫忙的村民,通常是不隨份子錢的,但也要有所表示,多數在出殯日隨一份黃燒紙,以表示對死者的悼念。
中國傳統葬禮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屍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輓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將屍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於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弔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五七:北方地區在第三十五天的時候,傳統叫五七,由女兒做一個紙扎葫蘆,並下一碗面,俗稱五七開鎖。民間信仰說死者在五七之前在某一地方鎖著必須,得給死者開鎖,然後死者坐著葫蘆過河江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每個人在三歲前,基本都不離開父母懷抱,此三年感念父母恩,很多村莊也是這樣產生的),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於清明節(介之推於這一日去世)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叄』 福州的風俗
福州風俗主要為節俗、婚俗、食俗、傳統技藝,具體如下:
1、節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緻,刀工嚴密謹慎;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著名湯品如歷史悠久的佛跳牆,有「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美譽。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是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麵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石鼓三鮮」、「湧泉三絲」等30多種。
3、婚俗
福州結婚習俗分為訂婚儀式、男方下聘禮、女方回禮、女方置辦嫁妝、接親、吃太平面、鋪床、見長輩、酒店設酒宴、回門。「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系。
4、傳統技藝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民國十三年(1924年),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
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
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3)福州人喪事做七請道士一個多少錢擴展閱讀:
福州城市標志
1、市標——三山一水
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2、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有古榕樹近千株,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是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的,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中國之首。宋時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許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園。它象徵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茉莉花為市花。
『肆』 一般農村辦喪事需要多少錢
視地域不同 我住這兒貴州一般三萬多到五萬 我老家要五到八萬不等
『伍』 人死了以後,為什麼要做七哪幾個七是主要的
1、佛教說: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
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2、相反,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於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於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
3、還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
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後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不過這些觀念和舊禮又是怎麼具體變成做七習俗的呢?仍是一個迄今無人作出說明的疑問。
4、還有人推測,做七習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時「國人」於父母葬後迎其魂靈於殯宮的祭祀儀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靈得到安息。按禮制規定,舉行虞祭的時間和次數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區別,士之喪三虞,大夫之喪五虞,諸侯之喪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為期。
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諸侯的七虞之禮。再往後,秦並六國,改朝換代,只要有條件誰舉辦七虞都行,最終流變成了通行民間的做七習俗。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
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
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准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
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扎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
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5)福州人喪事做七請道士一個多少錢擴展閱讀: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陸』 殯儀館道士先工資多少錢一天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9
『柒』 福建有守孝的習俗么
有啊
福建的喪葬習俗
福州早年民間對於喪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規例,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有許多已經逐漸革新簡化,但還有殘留痕跡可尋。
辦喪事,首先,舊時有句民諺叫做「七七做,八八燒」,就是說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請道士做道場,或是請和尚尼姑念經,要設靈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湯、唱飯、點塔香。七七四十九天,並非是足足四十九天,中間「孝男」要拔掉一天,六七是「孝女」日也要拔掉一天,如果是未上壽的「少年亡」(男不到五十歲,女不到四十歲)的就不是七天一七,只有六天了。這其間有燒紙屋、燒金銀箱等等。七七之後有「燒六旬」(即六十日)要禮祭,燒紙鴨?福?一百日也要燒祭,一百日之後就要等到「周年」(即一年足)到「三年」(即足二年)就要除服,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兩年足三年促」除服就是孝服已滿可以換吉服,照常生活,不要為孝服所拘束了。
早年在喪事中有許多陳規陋俗:做官的要告「丁憂」回鄉守孝,孝服滿後再陳請復職。「三年」守孝中不能參加宴會應酬,夫婦不能同房,家屬不能生孩子,否則經人告發就要辦罪。民間雖沒有這許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內也不喜歡參加喜慶。如遇必須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內操辦,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當年曾國藩守孝掛帥,就是由咸豐皇帝下旨借孝的。 實際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漸淡化親屬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由周年到三年,逐漸拉長,也就逐漸淡忘。最後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紀念日了)。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過之後,就要服喪。古時謂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喪中是十分狼狽相的,所以福州有句諷人其貌不揚的人叫「真像孤哀子」,就是這個意思。
上壽的人死亡,有發素帖(即訃告)及企「屏風」的規矩,在素帖及屏風上自稱為「不孝男」,在訃告的尾段是這樣寫的:「不孝男某某等待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所謂成服就是開始戴孝。戴孝一般都是首七開始,這日叫做「上孝」。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發,刮鬍須,否則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終七時才能理發,孝男穿麻衣帶麻帽穿草鞋,腰扎草繩,麻帽上掛兩個棉球。據民間傳說,這兩個棉球的作用是:孝男在服喪期中要把兩邊耳朵塞起來,任人譏、任人罵、任人說什麼壞話都裝做聽不見。是否如此也無人考究。父死掛左邊,母死掛右邊,父母俱死掛兩個,這是按民間習俗男左女右來掛的。出葬時孝男要手執「孝兒杖」,杖長三尺,糊以白紙絮。孝兒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這就是所謂「柴娘罷(父親)、竹娘奶(母親)」。
以上所述都是從古訓中的「孝道」而來的,父母死這樣做就算盡了孝道,生前是否孝順就是另一回事了。現在這些習俗在福州市內已簡化了許多,但在郊縣還保持著,其中不乏薄養厚葬,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更有甚者互相攀比,為辦喪事而負債累累,污染了社會風氣。這些舊俗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捌』 道士做一場法事大概要多少錢啊
最好還是為自己的親人念金剛經
道士很多價格都不一定,賣買兼看相,看你是什麼人就收多少錢。
要不去大悲寺請幫忙超度也行,不用錢,不過最好添點香油錢,師傅們都是苦修的,不為名與利。
『玖』 福州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清明節」與「菠菠稞」
「清明節與「菠菠稞」 清明節,是全國性的一個傳統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
「試鼎」和考新娘
新娘入門之後,有個「下灶前」風俗。新娘到廚房,扎掛圍裙,先燒柴火,後煮雞蛋,伴房媽口唱:新人下灶前,家產層層「咸」(高)……這是一種示範性的儀式,新娘僅僅做個動作。到了第二日,也有在三五日後..
拗九節與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
除夕「避債戲」
福州民間劇團,過去有一個傳統的班規習俗,即每年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開始按例要「封箱」(即用紅紙條將戲箱封住),表示戲班人員放假回家過年,要到來年正月初一才正式開堂演出。但是,在福州台江塢尾古..
福州民間喪葬習俗
福州早年民間對於喪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規例,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有許多已經逐漸革新簡化,但還有殘留痕跡可尋。辦喪事,首先,舊時有句民諺叫做「七七做,八八燒」,就是說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
福州傳統宴會的禮俗和禁忌
福州傳統宴會中的許多禮俗和禁忌,因都有一定意義,且並不繁雜,稍加講究就能做到,所以現時進行了許多革新,這些禮俗和禁忌仍能保留下來,現舉數例談談。..
「做半段」——隆重的村慶活動
福州郊縣的鄉村早已有約定俗成的村慶活動——做半段。這村慶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種或秋收秋種之後的農閑時間里,且皆定在農歷七月以後。例如,鼓嶺七月初七,義序八月初四,城門八月初八,淮安九月十五……都..
請回門和「撮食」
女子出嫁之後,有的翌日,有的第三天,女家派出新娘的弟侄一輩的人,到男家「請回門」。這時,新娘新郎便在晚輩代表引路下,偕行「回門」。如果雙方家庭相隔較遠,就要坐轎、扛兜、騎車、坐船。現在交通方..
正月鄉村的迎神活動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具有道教色彩。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派吃演出」的風俗
過去福州地區經濟實力較弱的小戲班,多在偏遠的山鄉走村串寨流動演出。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從一地出發到另一預訂演出的地點,往往一天不能及時趕到,這就得派人先到這兩個地點之間的必經村落,貼上一..
送三旦和滿月酒
生男生女,外公外婆家都要「送三旦」。「送三旦」是指分娩三天,定為「三朝洗兒」日,作為娘家人,就要為產婦送來了雞、面、蛋、油糯米、紅糖等禮品,以供哺乳育兒期間的食用。有的娘家殷實,還送來桂圓、..
冬至與搓[米時]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福州俗定這一天為冬節。舊時,人們在此節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時]。「[米時]」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漿,壓成半干後搓成的圓形丸子,煮熟,外粘豆..
『拾』 家人去世第七天,燒頭七,三七,五七,百天都需要燒什麼
燒頭七、三七、五七、百天又稱為」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一、需要燒的東西及流程:
舊時,福建停柩之風流行,所謂「富家巨室則惑於風水而觀望遷延,小戶編氓則因詘於資財而因循耽誤。往往一室停數世之葬,一棺經數十年之久,遲回未葬,相沿成俗。」所以做七往往在停柩待葬期間進行。1949年以後,停柩陋習基本廢除,做七習俗猶存,只是移到下葬後進行。在做七時,以第一、三、五、七個「七日」祭較為隆重,其餘略簡,有些人家只做首七和尾七。漳平不做「四七」或只做第一、三、五、七四個七日祭。
第一個七日祭又稱「頭七」或「頭旬」。俗傳至此時死者方知自己離開人世,亡魂將歸宅看望子孫。為此,喪家於是日午夜以後開始哀哭,並延請僧道誦經致祭,焚化紙錢、靈屋等迷信品。近年來還有焚化用五色紙糊成的電視機、電冰箱、小轎車、飛機等家用電器與現代交
通工具模型(放在紙竹紮成的船中焚化)。在南平,還要把送葬時扎在腰上的麻繩等物在此時一道焚化。在寧德,孝男孝女跪在大門口連聲呼叫「父(母)親回來啊!」,然後用斧頭將一個飯碗打破,全家慟哭,再舉行祭奠儀式,俗稱「呼七日」。在福州,做頭七時,要用竹竿挑燈於門口作為標志,親朋若想「寄錢」給陰間的親人使用,也可到做七的家中燒紙錢,托新亡的人帶去。
「三七」在閩南稱之「查某子(女兒)旬」,由出嫁女偕女婿備辦豐盛祭品來娘家祭奠,往往也要請僧道誦經。舊時有錢人家還要請戲班演戲,劇目多為宣揚孝道的內容。諸如《目連救母》、《打虎救度》等。
「五七」大多數地方仍由孝男祭奠,儀式相當隆重。在漳平要舉行「填還」儀式。「填還」即「償還」,意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請僧道誦經拜懺,短則一晝夜,長則七晝夜。富裕人家還要設「巡庫」,即焚化許多靈厝、紙錢、紙人、紙馬等給剛死去的親人和其他祖先享用。在閩南,「五七」俗稱「查某孫旬」,即由孫女、侄女致祭,儀式與「三七」略同。中午每個出嫁女須辦一桌酒席宴請族人和親友,傍晚燒靈厝,接著奉靈位入祠堂或祖廟。入祖廟後,舉行告土地祭和安土地祭。從祖廟返回時,還要祭門神、祭土地神、祭灶神等。女兒旬、孫女旬各地時間不同,莆田「二七」為孫女旬,福州則「六七」為女兒旬。俗傳女兒、孫女(侄女)所供奉的祭品,新亡者可以全部獨得,而孝男做七時所供奉的祭品則由陰間的祖先優先分享,新亡者不一定能得到。
「七七」又稱「滿七」、「尾七」等,儀式略同「頭七」。有的地方又稱「七七」為「起服」,即除去孝服,換上吉服。婦女在頭上別一麻布,男性在衣襟上別一黑紗,以示悼念。
俗謂「死人快過日」,因此一旬十日縮短為七日,「頭七」後又以6日為1旬,做「七七」49日實為43日。但上壽者往往到49日才做「尾七」。有些地方在「頭七」後,男人以6日為1旬,而女人仍以7日為1旬。做七時,禁止理發、赴宴、飲酒作樂、華裝盛服等。寧化等地有「撞七」禁忌,即做「四七」那天,若逢初七、十七、廿七這3日為不吉,孝眷須寄居他人家中,名「走七」。
除了做七外,還有許多其它祭奠活動。死後60日,要舉行「六旬祭」,祭儀略同做七。福州在「六旬祭」時,於盛滿清水的臉盆中放一隻抽空蛋黃、蛋清貌似完好的空雞蛋一起祭祀。俗雲人死後60天,亡魂要經過陰府奈河橋,當他從奈河中撈起此漂浮的雞蛋時,發現指甲全部脫落,才知自己已經死亡。供奉空雞蛋之俗即源於此。死後百日,又要奉行「百日祭」。死後1周年,奉行「周年祭」,古稱「小祥」。死後3年,舉行「三年祭」,古稱「大祥」。
另外,有些喪家還要舉行拜懺,俗稱「做功德」、「做和尚」等。拜懺的時間長短視喪家經濟狀況而定,短則1夜,長則7天7夜,甚至49天。
喪葬做七貢品要單數。因為單為陽,雙為陰。現代人們點菜時不點單數就是這個原因。
二、燒頭七、三七、五七、百天的起源。
1、佛教說
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2、道教說
相反,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於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於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清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二還結合做七習俗起於元魏、北齊的歷史背景來對此論證:「按元魏時,道士寇謙之教盛行,而道家煉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於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還引證《韓琦君臣相遇傳》:宋仁宗駕崩,英宗初即位。光獻太後對宰臣韓琦說:「當初立他(指英宗)為皇太子時,臣僚多有言不當立者。恐他見後心裡不好,昨因齋七,並焚於錢爐矣。」這個引證別有深意——眾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後,道教一直備受尊崇,到真宗時更受到無與倫比的偏愛,還出現一個所謂「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成為趙宋皇家的祖宗,從而使道教躍居「國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創,很難想像會替已故皇帝行此奠儀的。
3、其它傳說
還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後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不過這些觀念和舊禮又是怎麼具體變成做七習俗的呢?仍是一個迄今無人作出說明的疑問。
還有人推測,做七習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時「國人」於父母葬後迎其魂靈於殯宮的祭祀儀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靈得到安息。按禮制規定,舉行虞祭的時間和次數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區別,士之喪三虞,大夫之喪五虞,諸侯之喪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為期。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諸侯的七虞之禮。再往後,秦並六國,改朝換代,只要有條件誰舉辦七虞都行,最終流變成了通行民間的做七習俗。
三、有哪些禮儀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准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扎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