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做丁板有多少工資
擴展閱讀
深圳8號倉在哪裡 2025-05-10 18:04:41
北京哪個醫院做孕檢好 2025-05-10 18:02:31
恭城到廣州南怎麼坐車 2025-05-10 18:01:03

福州做丁板有多少工資

發布時間: 2022-07-16 07:58:03

A. 福州的民風民俗(詳細)

福州節日民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前或節日期間,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幹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各有關部門組織春節游園、各界聯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數居家都安裝電話,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減少節日交通擁擠。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鑾視事。各行各業開假,放鞭炮,商店開門營業,工廠開工,機關開始上班。九十年代後,作習時間進行調整,現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務行業,則春節仍在營業。

元 宵 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福州元宵花燈,始於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據王應山《閩大記》載: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這一習俗,也始自宋代。其時家家戶戶,張燈懸門,十里燈街,紅光輝映。州縣官吏,每逢元宵,倡導大鬧花燈,「官民同樂」。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劉瑾當福州太守,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郎官巷詩人陳烈,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從此,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歷代燈會時間也有變化: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規模燈會;明代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為十三至十七日。民國後則無定規。

福州元宵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鰲山,供人玩賞的。「春燈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此詩描繪昔日閩都燈市和鰲山的盛景。元宵城門開禁,鰲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觀賞,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從春節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後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愛外孫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雲:「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此詩描繪當時送燈的盛況。

元宵鬧花燈自初七開始,昔日福州南後街與南台台江汛專售紙制各種花燈。挑的有八角燈、球燈、西瓜燈;扛的有關刀燈、龍搶珠燈,後來還有飛機燈、戰艦燈等;地上走的有猴騎綿羊燈、牧童騎牛燈、狀元騎馬燈;堂上掛的有宮燈、走馬燈等。當時有首詩雲:「華燈成市將元夕,色色精工費剪裁,幾種寄供新歲玩,清光四壁照銜杯。」描出了福州燈市的盛況。

元宵之夜,有的鄉鎮街道游燈上街時,結合迎神賽會。迎神隊伍中,多隨有舞龍燈、高蹺、舞獅、地下坪、陸地行舟等民間文藝活動。有的居家百姓見迎神過境,便舉燈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燈的習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節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ōu〕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節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掃墓又叫壓紙,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此墓有後人祭掃。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豆腐、面點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清明節前後,福州飲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製造,但他們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製的印模,內刻有氏族堂號,印製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觀,並作為饋贈禮品分給親朋好友。
掃墓歸來,要折一松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表明本戶已為祖先祭墓了。

端午節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五月節。因節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於門前,用以驅邪消毒。端午節吃粽子、荷包,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掛香袋、縛紅肚兜,口鼻塗雄黃,據說能免生瘡疹,驅逐蛇蠍。

用過節餐後,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舟有的彩繪為魚,有的彩繪為蝦,都是水族標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惟初五午後開展競賽,爭奪錦標,觀者如潮。

如今,端午節的優秀傳統習俗仍然繼承,如大掃除,開展夏季衛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乞巧節

農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徵,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後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綵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正值農村早稻收割後不久,人們利用農閑時間祭田地、慶豐收。因此,福州郊縣仍然保留著「七月半」做「半段」的習俗(意謂一年已過半段),但在時間上各村不一,往往是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輪流著進行。做「半段」時,家家都要宴請許多親朋好友。有的村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伬唱等活動,以示豐收喜悅。

中秋節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貴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不準民間使用鐵制的刀具,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統治者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郵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一起義的小字條,到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舉行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起義。從此,人們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節日。

中秋節俗,福州人家備供品,燒紙衣,以祭祖先。夜設家宴,舉家歡聚,飲酒賞月。這個節日,民間還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晚輩饋贈大月餅(即禮餅)給長輩,長輩則饋贈小月餅給晚輩,在節日內互表良好祝願。中秋節俗,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閩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內「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夜婦女連臂出遊,謂『走百病』」;永泰縣「中秋望月,紳士祝魁星」;閩清縣「中秋造月餅,設酒賞月,食栗與芋,童子備�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長樂縣志》述「中秋從略,各家不過具飲而已。」

中秋「擺塔」,是節日的一大樂趣。農家兒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點燃,火光四照,盤詩賞月,互相娛樂。城內人們購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人物,並有燭台、花瓶、香爐等陳列展出,供人觀賞。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以示豐收。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增添佳節氣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九為陽數,日月並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來源於後漢桓景登高避禍的故事,據《三山志》載:福州九仙山(於山),是漢閩越王無諸重九登高的地方,無諸與漢高祖劉邦是同時代的人,比桓景早200年。《八閩通志》載:「重陽,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飲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茱萸為中葯,味苦、性溫,有散寒、溫中、止痛和祛惡等葯效。)據說,閩越王當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慶年間還在於山,後來不見了,但仍有「九日台」遺跡可尋。福州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還有放紙鷂(〔tsai ieu〕風箏)的習俗。據說,放紙鷂也來自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一次,桓景求費長房取除邪去瘟的葯,走迷山路,後經鴿子引導,才找到費。後人為紀念此事,將紙糊的鴿子帶到山上放飛,流傳久了,就有了放紙鷂的習俗。
舊時,福州登高、放紙鷂的地點主要在於山、烏山、大廟山等。那時,大廟山有一塊登高石,據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稱「天星落地」。九月九時,大人帶小孩到大廟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會長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門的人都往這里跑,每逢重陽節,通往大廟山的兩條石階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諧音,因此,節日期間,福州還有一種特製的糕點,稱「九重粿」,即粿有九層,中間夾七層糖色,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

每逢佳節倍思親。福州的重陽節,還有掃祭祖墳的活動,這與清明的祭墳,合稱春秋二祭。現在福州的郊區或郊縣,仍保留九月九掃墓的習俗。

重陽節發展到今天,人們又賦予它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把登高與全民健身運動結合起來,把祭掃祖墳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有的還把它與海外僑胞牽線搭橋、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全國人大還通過了以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的決定。節日期間,各單位、團體還舉行各種形式的登山、健身等體育活動

冬至

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舊時,人家在此節日前夜,老小聚在廳堂,圍坐案桌搓米時。用糯米磨漿壓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鍋煮熟,撈起粘上糖豆粉便是「�」。案桌上放置紅桔數粒,紅箸一束,紙花一對,泥塑男女孩童(童兒牳)合,瓶插紅色菊花。搓時焚香點燭,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謠:「搓�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依嫂帶身喜(懷孕),爹媽齊歡喜。孩兒段(掉)落腳桶下,依哥馬上做郎罷(爸)。」冬至搓�時含有祈求添丁增福之意。當晚搓的�待翌晨冬至正日當早餐。

祭灶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則於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種儀式。火的出現,使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是值得大大紀念的。但後世把祭灶變成「灶神」崇拜,說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這個衍變過程,大約始於漢代。據《後漢書•陰丑傳》載,有一個叫陰子興的孝子,臘日(十二月廿三)早飲,見到灶神出現,連忙拜求,並宰了家中的黃羊祭祀,「自是以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祭灶,而薦黃羊焉。」這個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說越神,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駐戶大使」。一年一度,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報告戶主善惡情況,上天的日子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在祭供時,孩童們便唱著童謠:「祭灶祭糊塗(諷刺灶神糊塗官),灶前一隻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媽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祭供將畢,將舊的灶神圖撕下火化,貼上新的灶神圖,以示送舊迎新。在祭灶節前,外公外婆要給男女外孫送灶糖灶餅,有幾個男女外孫,就得送幾包,每包還要附送一張「花面殼」(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孫悟空、豬八戒等,孩子們有吃有玩好不熱鬧。

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除夕

相傳,「年」是一個惡魔,每年除夕,就出來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時,家家戶戶貼新符(春聯)、放鞭炮以驅「年」。福州還仿效舊時鄭唐燒火炮驅「年」除災的節俗。

進入十二月,人們便忙於釀酒、備年貨。十五日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謂之掃堂、筅堂。外出的親人紛紛返回,同家人團聚。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除夕之夜,紅燭高燒,合家歡樂,共飲晚宴,謂之做歲。是夜再拂掃廳堂,放鞭炮,煮隔年飯。隔年飯用木製蒸飯甑裝盛,周圍插朱紅筷子十雙,貼紅紙,扎紅繩,並撒上「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擺在廳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門戶、窗簾、箱籠傢具、貴重器皿物件壓上「金銀紙箔」,意味著這家金銀財寶多到從門縫里溢出,象徵著明年發大財。

大年三十長輩還有給小孩發「壓歲錢」的習俗,從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謠「拜年拜年,沒桔也要錢。」一個春節下來收益還不少呢!

舊時,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債主討債、債戶躲債最緊張的日子。舊時欠債不能過年,就是不能過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債戶跑到後洲尚書廟,家住城內的則跑到城隍廟看戲躲債。50年代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債之事早已消聲匿跡。現在年貨供應,花色品種,應有盡有。機關、工廠、商店張燈結綵,街道兩旁,彩燈萬朵,火樹銀花,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生活習俗

服 飾

衣 服

從清朝至民國年間,福州男性穿著多為長袍、長衫。長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開襟於右,前幅與後幅綴以紐扣。前內有小幅布,中縫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為外衣的長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換常洗,多以棉布製作。其色常見的有藍、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織或綢織的長衫。短衫則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襖的上面的稱為襖輪。長衫以樸素大方為上,短衫則以新穎絢麗為佳。

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有領,對襟齊腰,綴以紐扣5粒。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團花青綴制面。後來在左襟側處縫一小袋,以藏掛表,叫做表袋。另一種可代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無袖的短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故有馬甲之稱。抗日戰爭以後,穿長袍、長衫的日漸減少,長衫馬褂的更少。孫中山創造的中山衣則取而代之,並廣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紳,寒冬出門穿長袍之外,還披一外衣,其長自肩及膝後,無領,無袖,以帶系之於頸,此即「披風」,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國,城鄉勞動者不論男女多穿對襟及膝的短衫、短襖。衫則單衣,襖則是兩重以上縫制的,有夾襖、棉襖、皮襖,按時令而更換。男襖所用的料子多為棉織品,女襖則多用絲織品。舊時婦女的禮服是襖與裙,合稱裙襖。女子結婚時,要穿大紅色的蟒裙蟒襖,嫁妝中要辦一套內衣,叫做緊身襖褲。過去婦女,以青裙為便服,紅裙為禮服,白裙為喪服。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慶,或參加親友的宴會,都要穿紅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後,終身就不再穿紅裙,再醮的婦女,也不得穿紅裙。孀婦要到兒女長大自立以後,可穿綠色或淺綠色的綉花裙。一般的裙,長可及脛,多以絲織品製成,或刺綉彩色的圖案。以折迭多者為尚,即所謂百褶裙。農村婦女,在田野勞動時,都穿著紅布裙,以示有福。民國以後,穿裙者漸少。但男女從事勞作時,則以布作巾,圍在襟前,以防污衣褲,叫做圍身裙。清代,中上層婦女盛行穿旗袍,身著上下連屬的衣服,形如長袍。至民國時,旗袍款式時有改變,有高領的,有矮領的,有硬領的;長有曳於地的,有至於脛的,有短僅過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長袖的,半袖的,有無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幾乎絕跡。80年代後又流行起來,其式樣趨於洋化。

男女的下衣謂褲。有長褲、短褲、外褲、內褲。舊式的褲,都沒有袋子。上端統稱褲,也叫褲頭,多用高約半尺左右的白布縫接褲。著褲時另用一條帶子把褲頭綁在腰部,叫褲頭帶。腳管,無前後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褲裙俗叫褲斗,一般是合縫的,兩褲管聯成一體,叫密斗仔。

民國中期,公務員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盛行穿中山衣與西裝;中學男生穿黃色和黑色學生服,女生穿藍衫青裙;青年農民時興對襟便服,顏色以青、灰、白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公職人員中,男性盛行中山裝,女性盛行列寧衣。冬天則穿列寧式短棉襖,顏色多是灰色或淺藍色。1954年提倡學習蘇聯,講究穿著,青年婦女穿花連衣裙(稱「布拉吉」),農村中青年農民仍著對襟平裝,出門做客或辦事時方穿中山裝;婦女則時興用「一九藍」、「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女青年流行軍裝,中老年衣色仍以黑、灰、藍為主,式樣仍以中山裝為多。

80年代後衣著變化較大,男女青年衣著講究,款式新穎,質量也隨著提高,服式無一定規范,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或素、或艷,不一而足;褲管時窄、時寬、時長、時短,因人而異。青年女子四季服飾多彩多姿,時常變化,時穿長裙子,時穿短裙子,時穿超短裙、時穿健美褲。衣料從化纖類發展為呢、羽、皮、嗶吱之類的高檔製品。中老年男子從中山裝轉化到茄克衫與西裝,衣料也逐漸趨向高檔。

鞋 襪

民國前後男女老幼多穿鞋。男鞋黑色圓口或尖口,雙鼻或無鼻,圓頭低幫。夏季居家則多穿木屐拖鞋。女鞋多用紅色布制,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厚,形似高跟。民國禁止纏足後,女鞋與男鞋相似,鞋面加橫帶紐。二、三十年代後,穿皮底布鞋、膠鞋、皮鞋的日漸增多,多數女性穿高跟皮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以膠底布鞋、軍鞋和皮鞋為主。60年代隨著塑料工業發展,各種塑料鞋、塑料拖鞋進入市場,夏秋季人們以穿塑料拖鞋為主,木屐漸次被淘汰。80年代,青年男女和幹部、職工,大多穿用款式新穎、色調多種的皮鞋。

舊時男女皆穿布制的襪子,纏足婦女以薴糹齊織成寬五六厘米、長二米左右的裹腳布(俗稱「腳帶」)纏腳。四、五十年代後,針織襪、絲襪、尼龍襪取代布襪。

帽 子

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帽子是小帽,又叫瓜皮帽、碗帽,系男性的便帽。以六辮合縫,環成圓形,有平頂、尖頂之別。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用紗,皆黑色。帽頂綴以絲辮成的結,如花果之蒂,圓而短。富人以珊瑚或瑪瑙代結,有的在帽沿前面的正中綴以小方形的翠玉為飾,到抗日戰爭時期便已消逝。高帽,二、三十年代隨著西裝從國外傳入。在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中穿西裝多戴高帽,有的穿長衫、長袍也戴高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盛行灰色軍便帽。「文化大革命」中盛行戴黃色軍便帽,有些女青年也戴此帽。80年代後,老人、小孩因禦寒戴各式呢質、紗線或毛線編織的帽子,少數人旅遊戴鴨舌帽。

首 飾

簪、釵、耳墜、戒指、手鐲為舊時婦女的主要首飾。簪、釵、耳墜,富者為金質,一般為銀質,貧者為銅質。戒指一般均為金質,手鐲多為玉質,也有銀質、銅質的。未婚女子首飾不多,一般僅耳墜、手鐲。讀書學生一般不戴首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農村某些地區外,一般不戴首飾。80年代後,女子開始戴戒指、項鏈和耳環等,款式無奇不有。

發 飾

清代,男留長辮,已婚女子挽髻,童養媳雙側梳「蚱蜢髻」。城鄉婦女均流行戴花。據說戴花既可襯映容顏的嬌美,又可體現「戴花益子」,為吉祥的象徵。所戴的花,主要有鮮花、通草花兩種。通草花以中葯通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簡稱草花,通稱象生花。所戴的花多插於發髻上,或夾在前額的縫間,或扎於後垂的發辮中。鮮花一年四季,凡常見的花卉,或取其色,或取其香,隨時宜而選用。逢年過節或家有喜慶,要戴「紅笑」(色彩絢麗)的花,不戴素淡的花。

福州茉莉花多,花季又長,香氣濃郁,為婦女所喜愛。白玉蘭花,也經常被採摘佩戴。有的花一般人禁忌不戴,如桃花、夾竹桃,雖美麗,但被視為輕薄妖冶,習俗相沿,從無人戴。婦女在孝服期間,不能戴鮮花。年輕的寡婦更為禁忌,但等兒女長成的,才可戴素淡的鮮花。清朝康熙間,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閩小記•閩女》中提及有關戴花的習俗。由此可見300年前福州婦女戴花的打扮,還保留著古樸的民風。

通草花,為福州手工藝美術品之一,是用通草和彩色的綢、絨和布等製成的不謝之花。中老年婦女在年節或喜慶要戴「四季花」或「孩兒長春花」。四季花是把不同季節的花合在一整體,取四季常春意;孩兒長春花是用紙制的全裸的男嬰坐在花叢之上,意為兒孫滿堂。福州郊區有些村莊的婦女,在發髻中間插著三把刀劍形的簪,稱為三條簪或便簪。三條簪多用銀制,或用白銅,每條重約七八錢至一兩,山區僻壤貧婦則削草製成。簪的形狀扁平如劍,上尖,劍身鏤刻花紋。中一簪劍刃向上,旁兩簪左右交叉,刃皆向外,插於發髻之間。未嫁女子兩額之下留發下垂,叫為「披肩」;既嫁,則梳發髻,插三條簪。民國19年(1930年),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聲濤,以三條簪為「蠻俗」,下令嚴禁,強制執行,遂不復存在。它是歷史上流傳最為久遠的福州農村婦女一種最奇特的頭飾。

辛亥革命(1911年)後,梳髻的婦女少了,少女剪短發者增多,戴花的習俗也不行時了。男子開始剪辮子,有的短發,有的剃光頭。留短發分頭的多為對半開,也有四六、三七開,一般左少右多。「五四」運動後,知識界婦女也開始剪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男子大多留分頭,女子多梳齊肩雙辮。「文化大革命」中,中青年男子時興留短發平頭,女子則時興梳一條羊角小辮。80年代以後,婦女基本上都留長發,中青年婦女多燙發。以後青年女子逐漸時興馬尾巴式束發,或披腦後,或歪左右。少數青年男子也有留齊肩發和小鬍子的。

B. 世聯地產待遇怎麼樣

在世聯做策劃幾年,覺得還不錯,會比較辛苦,但是有比較好的平台,而且只要你想上進,努力,領導一般也會給機會,做策劃後,說想做銷售經理,領導也會同意,當瓶頸期到的時候,會有更多的崗位競聘,當然,也會有其他房地產公司公司想讓你跳槽去他們那,比如萬科啥的,只要肯努力,應該還可以

C.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
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片平整的土地,開始了為新一輪創業而組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便在南街附近生成,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坊七巷街區。白牆瓦屋,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文儒坊 原始狀態下的文儒坊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這些小山後來都被高大的風火牆圍進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蔭巷。當小山看不見,林蔭又消失的時候,坊內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於是改名為"儒林巷",進一步將"白丁"們拒之巷外。宋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安居,里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明清兩代文武官員聚居於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台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五代世進士陳承裘,近代詩人張衍等。
光祿坊 三坊之中靠南邊的光祿坊成名較晚。那時以光祿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師孟上任尹始為民辦實事。他擴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橋、辦教育興文化還救濟災民,民間口碑甚好。在擴建的鼓樓城門上添置沙漏計時器,在烏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請大文豪曾鞏作記,所作所為都表現出一種對進步文化科技的追求。當時的坊巷內有一座"閩山保福寺",程太守常與文人詩友相會在此,寺僧出於對他的尊重,以當時最時尚的手法在懸崖石上鐫刻了"光祿吟台"四字,無意間為程師孟也為寺廟留下了一方文化遺產,還為這條小坊取了一個動聽又有文採的美名。
衣錦坊 舊名通潮巷,因為它是三坊七巷街區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時被河澤包圍著。據說,當年西湖的潮水與巷子里的溝渠相通,充滿鄉野情趣。到了宋代,水鄉的景緻逐漸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當了大官,先是宋代陸蘊、陸藻兩兄弟衣錦還鄉,後來明朝王益祥當了更大的江東提刑,為了榮耀鄉里,從此改名衣錦坊。
楊橋巷 今天的楊橋路在擴成馬路之前,叫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條小巷,因巷子通楊橋而俗名楊橋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稱叫"登俊坊"。在楊橋巷與南後街交叉處有林覺民故居,現為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冰心小時侯曾在這里住過,她在《我的故鄉》一文中,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
郎官巷 楊橋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兩側的土牆和板牆民居在古樸中含著純真。宋代築成小巷之時,有劉濤一家數代世襲郎官一職榮耀鄉里,故有此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院內。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後街。五代閩國之時,這里的居民住宅剛剛構築成小巷的模式,王審知的部將便在此募緣建造木製佛塔,並建有附屬的寺院。後不知毀於何時。雖然官方曾給它定名為"修文巷"、"興文巷",後又改為"文興里",但老百姓始終稱之為"塔巷"。他們將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結晶。清代,在巷內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實。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
黃巷 據今1600多年的晉朝永嘉年間中原戰亂,乃是遷徙入閩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擇居,有一黃氏家族落戶於次,故有了黃巷名字的由來。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
安民巷 千年之前戰火紛飛的年代,農民起義軍佔領了閩都福州,在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年代,為了宣告勝利、安撫百姓,防止謠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張榜"安民"。也許是義軍首領親自擇址,也許是下層官兵隨手張貼,總之,當時作為城鄉交接處部的一條無名小巷承載了這段歷史,它的名字也就與"安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宋元時代,多少官人為它改名換姓,最終仍以"安民巷"傳名人間。
宮巷 宮巷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巷得名,是福州保護得最完整的古巷坊,也是三坊七巷裡名人故居最多的一條巷。巷內現存明代的建築6幢,清代的建築13幢。其中面積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歷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於巷內,如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清海軍總長劉冠雄等。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進士鄭性之未發跡時,受屠戶的凌辱。衣錦還鄉後,為泄私憤而仗斃奚落過他的屠戶。於是當年橫行街市的惡少生怕沖撞鄭性之而急避門戶,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

D. 大家好,我是福州的,結婚需伴郎,請教大家,伴郎具體要做些什麼是否要給伴郎紅包請懂的人說具體點。

按照你的流程,三天的伴郎的需求和作用是不一樣的。

第一天的作用不在酒席上,而是隨新郎到女方接親,並且在男方家裡做儀式,按福州風俗,是需要兩個伴郎,在儀式上為你捧龍鳳燭。這個伴郎最好是男方的兄弟。這一天的伴郎必須是未婚而且之前只當過一次伴郎。

第二天,可能就要看女方家是什麼習俗。

第三天,這個伴郎就是幫你招呼客人、替你擋酒的。所以可以選擇朋友、要好的同事。

伴郎紅包該給多少,我所了解的沒有特別的規定。而金額要3的說法,一般是給女方的彩禮數字要有3,諧音「生」,表示要有生育繁衍添丁。

E. 老福州風俗習慣

彎曲九首個月球月29
也被稱為孝節,送窮節。節慶日家家戶戶煮彎九粥用糯米,紅糖,把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荸薺,燒成後用來祭祀他們的祖先,作為家庭早餐。出嫁的女兒,送回到她的父母彎曲九粥孝敬父母,這意味著誰擁有安全的希望「九」這一關。

這個節日起源說是積極的古老的目連的母親了,被送進了地獄受苦。項目連長,每天飯和她的母親是孩子吃,然後他熟黑米太害怕吃一碗黑粥孩子,他的母親終於吃到送粥,不再受飢餓的兒子。後來,人們把這個稱為孝節的命運。

做夏季農歷夏季日

初春乍暖還寒,容易得病。在遠古時代,提醒人們,尤其是在第一天的夏季「節日」儀式「做夏天做暑期活動,過去和現在的不同的味道,李,吃竹筍,是一個好運氣的魅力,這種流行的廚師丁邊緣油炸煎餅「救命稻草」碗糕「,粘貼。煎餅在一個特殊的豆芽及米奶鍋煮熟;發酵米漿碗糕,擔任在一個小碗里炊熟。林青祖陶詩:「春歸花謝綠城賢,,以迎合板餐珍惜烹飪。餐飲花糕易奪積分獎勵從所有的鄰居。花糕是碗糕。此自定義今已改為吃鼎邊糊

冬節搓丸農歷冬至

福州特有的傳統季節性的節日很受歡迎,與家人團聚的象徵。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穿著壽面等吉祥產品的祖先祠堂前顯示桌面放置一個大竹籃,籃子裝滿糯米粉,點綴有福了橙色,紅色的筷子,四季花,然後全家圍坐在大竹林。筐,邊搓丸,唱歌曲,揉,捏搓丸,皮球擦和圓鋼,捏形狀像捏桃子,蝙蝠象徵吉祥物品的成年人,孩子捏成人歡呼將是附加的,如捏一隻狗,唱歌狗投富「,捏一個烏龜唱」烏龜長壽,搓成丸,煮熟後的儀式糖豆粕吃。

12月普渡節9
>福州郊區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廚師在開放式廚房中做飯,郊區農民每戶邀請朋友和家庭旅館,品嘗美味佳餚,更好運來更「開放式廚房」已成為非常獨特的壯觀景。

急噪農歷12月23日和24

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派灶神星的人力監督之下的行為善惡,每家每戶的第四天的到來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幾年前,在12月24日全上帝稟報。急噪灶神星告別福州舉行為期兩天的急噪:23夜「節臟爐冥魚,酒,希望在前面的掩蓋故障灶神星玉皇大帝24晚節激素灶,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餅。怕灶神星喝醉了酒,無論好壞,說出了一通。祭灶糖特別強調,此次發行完成塗一遍,這意味著灶神的嘴棒,使其少,廢話不說了,抓一把糖在廚房門口。說:「上帝說好話,下界保平安。」
祖父母前急噪的孫子,孫女送灶糖,灶餅和花殼(化妝面罩)。老醫學不發達,迷信的人認為,穿花殼瘟神無法看到孩子的真實面目,可以避邪。一般不舉行祭灶儀式,但自定義依然是在節日家宴。火爐糖,灶餅改稱「年糖,年糕,花殼作為春節兒童的玩具。

F. 何秀奎主要治什麼

見義勇為:

李向洲

天津

北辰區

五旬「水中英雄」7年征濤搏浪
絕地營救15位落水者

燕山大學冰海救人團體

河北

秦皇島市

23名「95後」學生手拉手
結成「生命鏈」冰海救人

韓宇

山西

太原市

「90後」青年黨員十米高空托舉遇險兒童

程相福

內蒙古

滿洲里市

「好工人」危急中多次勇救同事
受重傷無怨悔

劉善岩、王春天

遼寧

鞍山市

兩位五旬教師合力共救落水少年

項鶴林

浙江

紹興市

78歲老人熱心腸
身體殘疾卻多次跳河救人

李軍

安徽

宿州市

「80後」交警寒冬跳入3米水中
勇救5名群眾不留名

馬力

安徽

淮北市

30年奮戰一線的礦井安全「守護神」
引領36名職工闖出生命險區

嚴志飛

江西

南昌市

「90後」大學生冰冷池塘勇救兩歲兒童

宋慧峰

山東

威海市

26歲大學生勇斗持刀歹徒
好男兒一腳踢落歹徒手中刀

李耀文

河南

駐馬店市

基層好乾部冰冷河水中勇救祖孫4人

周發發

廣西

桂林市

15歲少年跳進激流勇救落水女

符傳道

海南

農墾系統

26歲小伙超強台風中勇救16人獻出寶貴生命

何徐波

重慶

酉陽縣

19歲大學生搏擊洪流勇救落水兒童

崔義勝

陝西

安康市

基層稅官多次救人
對妻女隻字不提

岳紅波

甘肅

金昌市

路政工人跳沼氣井勇救人
助人為樂:

孫夢麟

北京

朝陽區

用世界一流技術救治自閉症兒童
做3000餘名孩子的「星媽」

何秀奎

天津

西青區

七旬老人義診逾50載
熱心助民超萬人

愛心媽媽團

河北

邢台市

「愛心媽媽團」悉心照料37名孤兒
樂於助人灑下一路溫暖

張建新

河北

滄州市

普通稅官以愛傳遞愛
幫流浪異鄉28年的老人找到家

白芳禮

河北

滄州市

九旬老人蹬三輪車20年捐35萬
圓300個貧困孩子上學夢

韓雅琴

山西

太原市

30年收養近600個孩子
女老闆演繹「母愛傳奇」

王玉賢

遼寧

盤錦市

八旬老人50年日行一善
被譽「雷鋒大娘」

丁克

黑龍江

雙鴨山市

14歲「小雷鋒」釋放大能量

蔣孔悌、趙琴

上海

寶山區

八旬伉儷並肩慈善
5年捐退休工資50萬幫助貧困學生

張紀清

江蘇

無錫市

七旬老人化名「炎黃」行善27年
匯款單暴露「秘密」

明玉榮

江蘇

南通市

「護學奶奶」8年義務愛心護學風雨無阻

陳丙堂

江蘇

徐州市

七旬店主每天吃稀飯鹹菜
20多年堅持做好事

何紀豪

浙江

溫州市

愛心是最大財富
億萬慈善家免費醫治1600餘名唇齶裂患兒

苗勇

安徽

阜陽市

基層檢察官創辦「愛心社」
一路公益一路歌

張菁

福建

莆田區

女經理熱心公益成立義務化妝隊
為5000餘名老人拍照

歐陽輝

江西

撫州市

八旬老幹部28年跨6省9萬公里進千所學校
義務輔導青少年

麻本運

山東

臨沂市

六旬鄉村醫生放棄公職機會
37年如一日走村串戶上門送醫

張曙

山東

青島市

基層民警16年如一日照顧孤寡老人不離不棄

毛山林

河南

新鄉市

從「輪椅紅娘」到「義工隊長」
殘疾義工大愛溫暖身邊人

謝舒明、彭龍

湖北

武漢市

街頭施工留鐵釘成「暗雷」
「錘釘兄弟」半年義務除釘數百枚

繆文霞

湖南

長沙市

普通群眾堅持8年扶貧救困
每年提供愛心助學金

鄭水順

廣東

汕尾市

八旬「民間包公」20年自掏腰包解人糾紛上千起

甘武居

廣西

南寧市

義務修路便民利民
做一輩子好事不圖回報

楊艾菁

貴州

貴陽市

一對戒指換來一幢教學樓
女大學生為貴州山區孩子建學校

李智華

陝西

西安市

「80後」愛心老總雙腳叩開大學門
身體殘疾卻成勵志講師

馮岩

甘肅

蘭州市

中國「好大媽」熱愛公益
愛心服務小區老人
誠實守信:

劉學紅

北京

懷柔區

女老總誠信經營
寧可虧損自己也不讓農戶受損失

王紅

河北

保定市

女掌門把「誠信」作為企業發展基石
全力回報社會

賀印娣

山西

臨汾市

六旬母親信守諾言十餘年
替子還債

劉巴彥爾

內蒙古

鄂爾多斯市

蒙古族漢子替父還債40萬
絕不讓信譽受損

王振英

遼寧

撫順市

農民工誠信創業20年
帶出一支講信譽的農民施工隊

高海燕

吉林

四平市

從下崗女工到總經理
20萬公里誠信創業路寫傳奇

賈秀芳

黑龍江

哈爾濱市

從「打工妹」到企業家
14年捐款1500萬元幫助上萬人

卜芸

上海

虹口區

「麻球阿姨」義務自辦10年「下午茶」沙龍
鄰里守望不失約

王雪園

浙江

衢州市

「誠信奶奶」拾荒還債照顧癱瘓女兒

林永平

福建

福州市

普通車間工拾金不昧
歸還160萬美元提貨單

蔣新東

江西

吉安市

一諾半世紀
退伍兵改名換姓46載為犧牲英雄母親盡孝

劉利賢

山東

棗庄市

餐飲小店老闆誠信經營拾金不昧
好名聲成最好招牌

衛小軍

河南

濟源市

寧虧自己不虧民工
誠信「包工頭」賣掉自家住房為農民工發工資

毛勐

湖南

長沙市

「家裝裏手」9年誠信經營
讓客戶省心百分百

馮歡弟

廣東

中山市

清潔工仗義「護錢」提醒失主拾回錢財
被譽「守住姐」

羅雲淑

重慶

南川區

六旬大媽路邊撿11萬現金
雨中守護1小時物歸原主

金少林

四川

眉山市

七旬殘疾老人為鄉親修橋負債18萬
誠信還債十餘載不言棄

張治強

貴州

遵義市

「好經理」帶動14萬農戶種植油菜
讓市民吃上「放心油」

聶增

西藏

林芝地區

「好老闆」數十年如一日誠信經商贏贊譽

程毅

新疆

和田地區

基層幹部撿8900元現金原地等待一小時後上交
敬業奉獻:

沈向東

北京

市衛計委

30餘年如一日堅守臨床一線
救治危重症心臟病患兒數千人

張岩梅

北京

門頭溝區

社區醫生7年呵護居民健康
被老人贊「親閨女」

甄良成

河北

廊坊市

「當代孟泰」27年潛心造綠

魏成明

遼寧

大連市

從軍營走出的「小巷總理」
為一句承諾7年紮根基層

於海濱

吉林

長春市

「這個警察比我們的親兒子都要親」
基層民警10餘年做群眾貼心人

李永光

江蘇

鹽城市

七旬老人退休不退責
8年助17名服刑人員子女完成學業

陳靜

江蘇

常州市

患病堅守崗位7年成功調解萬起糾紛
被譽群眾貼心「萬金油」

勞光榮

浙江

衢州市

六旬老支書21載奉獻新農村
首創農村清潔工程「賀田模式」

王光明

浙江

寧波市

「掏糞廠長」情傾環衛潔萬家
改進工藝每年節省百萬開支

唐大衛

安徽

合肥市

「門外漢」結緣檔案展覽
無私奉獻用實干兌現責任

卓加羅

福建

廈門市

「最牛警察」16年奮戰一線
抓逃犯創紀錄獲贊「八閩第一捕」

王勇

江西

上饒市

退伍老兵放棄傷殘軍人優待
23年無私堅守基層法官崗位

張殿銀

山東

濟南市

六旬老人37年奉獻鄉村教育
罹患重病仍不離三尺講台

段新寬

河南

洛陽市

千萬資產大老闆甘當「村官」
10年為村修路架橋捐資500萬

魯新占

河南

駐馬店市

老闆回村當村官
時刻把群眾放在心裡

屈啟化

湖北

襄陽市

七旬老黨員56載甘當村民服務員

張新華

湖北

宜昌市

疾控衛士25載堅守
戰勝肝癌病魔續寫生命贊歌

胡丙炎

湖南

長沙市

從「十差」到秀美村莊
黨員帶頭人傾注心血整治鄉村環境

張愛平、何仁秀

湖南

株洲市

高山上的夫妻養路工
15載堅守52公里「天路」

戴芬

廣東

陽江市

青年護士8年如一日奮戰在「抗艾」一線

周博文

廣西

梧州市

「專家刑警」有絕招
自創「博文工作法」8年破案300餘起

曾維奮

海南

澄邁縣

殘疾教師拄拐講課13載
自強自立成學生榜樣

向光榮

重慶

忠縣

高速路上時速92公里飛來鋼板
「好司機」三招救46名乘客

袁雅遜

四川

甘孜州

「80後」基層藏族幹部救災殉職
把青春融入康巴大地

車著明

四川

涼山州

大涼山的航天追夢人
「數據王」助70多顆衛星上天

吳儒美

貴州

黔東南州

「女漢子」20年防治堅守讓「麻風村」變新農村

郭其芳

雲南

昆明市

一線演員義務任教「老年二胡班」
挑戰病魔被稱「親閨女」

李湘雲

雲南

昭通市

32年甘當生命健康守護者
「超聲崗位」24小時待命成常態

馬培仁

甘肅

金昌市

32年用腳「丈量」深山林海
熱血守護金昌綠色「生命線」

鄭俊基

新疆

塔城地區

「80後」村醫堅守崗位12載
子承父志精湛醫術獻邊疆
孝老愛親:

杜秀蘭

黑龍江

哈爾濱市

八旬母親自食其力照顧重病兒子

郭月華

江蘇

蘇州市

80後愛心「好媽媽」十年無怨無悔照顧殘疾伯侄

田麗

山東

萊蕪市

普通職工收養重病棄嬰
偉大母愛超越血緣關系

朱萌萌

河南

新鄉市

「90後」女大學生帶病父癱母求學
13年孝親不停步

龐世雲

湖北

十堰市

堅強母親20年照顧5位患病家人無怨無悔

姚冬梅

湖南

湘潭市

普通農婦十年如一日照料癱瘓婆婆和生病公公

馮月桂

廣東

中山市

好「後媽」13年撐起殘疾兒女的一片藍天

譚玉芳

廣西

百色市

剛過門就當「娘」
農婦30多年撫養4個侄子侄女成才

萬明素

四川

成都市

十餘年呵護一雙患病兒女
母愛演繹偉大親情

梅海波

四川

廣安市

家庭連遭不幸
普通教師20年如一日撐起溫暖家

楊曉明

雲南

昆明市

「大孝子」十幾年如一日照顧無血緣關系老人

馬佩瑤

陝西

商洛市

孝心少年背著癱瘓母親上學堂

王龍

青海

海西州

石油工人23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母親

張桂琴

寧夏

石嘴山市

好媳婦十餘年悉心照料高齡婆婆

阿依巴提·葉力斯汗

新疆

哈密地區

哈薩克族勇敢母親扛起一個大家庭

G. 福州阿拉丁培訓騙子

阿拉丁教育集團成立於2003年3月,是中國最好的教育機構之一,公司業務包括IT教育、企業培訓、中小學補教、少兒英語培訓、國際考試認證、在線雲教育、電子商務、IT門戶等眾多領域。
阿拉丁教育集團與美國思科公司、Oracle、Red Hat、威凱普斯公司、H3C和趨勢科技等世界一流IT企業建立了深遠的合作關系,並與全球最大的教育考試認證機構美國Prometric公司以及Pearson VUE公司聯合設置考試中心。
作為我國第一批軟體適用人才重點培訓基地,阿拉丁教育集團擁有全國最高端的思科CCIE、H3CIE實驗室,先後邀請了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後、以色列Tel Aviv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博士等數十名知名計算機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團成員;由清華大學碩士、中科院軟體所碩士、原美國微系統公司(AMC)主任工程師、著名網路安全公司資深安全顧問等組成全國最頂級的計算機講師隊伍。
九年多來,阿拉丁教育集團已經成功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輸送了一萬多名IT人才,活躍在電信、電力、交通、金融、教育、衛生等各個部門,發揮著骨幹作用。在廣大客戶、新老學員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之下,阿拉丁教育集團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以廈門為運營管理中心,北京為行政總部,下設福州,廈門、上海教學分部的戰略發展格局,從成功邁向卓越!

H. 福州阿拉丁是什麼

福州阿拉丁網路教育培訓中心
作為國際著名IT公司:ORACLE、REDHAT、IBM、CISCO、H3C、華為、MICROSOFT、CIW、VUE、PROMETIC等合作夥伴,福州阿拉丁網路教育培訓中心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優質課程。福州阿拉丁網路教育培訓中心擁有學術造詣深、實戰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逼真的模擬環境,在福州設立了全真網路系統綜合實驗室,為客戶帶來寶貴的實戰經驗和學習實踐平台。 除此之外,福州阿拉丁網路教育培訓中心還提供技術外包人員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發展咨詢服務,指導學員職業發展規劃並提供相關就業機會。

I. 割雙眼皮和開眼角費用下來一共大概花費多少

患者,你好,割雙眼皮的手術和開眼角的手術一起進行的話可以減少患者的痛苦,但是給手術提高了難度,手術的價格大概是15000-30000元之間。

J. 護理專業有前途嗎

護理專業就業前景十分廣闊

根據衛生部的統計,到2015年中國的護士數量將增加到232.3萬人,
平均年凈增加11.5萬人,這為學習護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隨著我國向老齡化社會轉變,將來從事老人醫學的人才將走俏,保健醫師、家庭護
士也將成為熱門人才。另外,專門為個人服務的護理人員的需求量也將增大。

業內專家介紹說,護理職業一直是國際上地位較高、薪水豐厚的職業之一,同時,護理人才又是國際緊缺的人才之一。如護士在美國平均年薪達5萬美元,而美國缺護士30萬人。在澳洲,護士最容易找工作或獲得升遷,同時,只要擁有了澳洲注冊護士的資格,等於拿到了通向英聯邦國家工作的「綠卡」。英、法、德等西方發達國家對護士均有許多優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和流暢的國際交流語言的護士在國際上就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本專業主要學習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醫學基礎、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臨床護理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及社區健康服務的基本能力。
護理學發展簡史
編輯

1、 中國古代護理學

早期的中醫葯學與護理學密不可分,醫學與護理學合二為一,密不可分,「三
分治,七分養」,是我國古代對醫學與護理學的關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人體看成作是統一的有機體,並把人的健康與內在心理狀態和外在生活環境緊密聯系
起來。中醫葯學為護理學的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記載了十幾種疾病和處理方法。
西周時期醫學分科更細,反映了診療活動。提出觀察體溫。面色等護理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醫學發展迅速,名醫扁鵲總結出「望、聞、問、切」的診病方法;針灸、湯葯、熱敷的治病方法。
秦漢時期《黃帝內經》闡述了許多生理、病理現象,治療和護理原則。
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總結了葯物灌腸術、舍下給葯法、胸外心臟按壓術、人工呼吸和急救護理等醫護措施。名醫華佗提倡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方針和措
施。 古醫書中記載了導尿術、灌腸術。 隋唐孫思邈《千金葯方》提出「凡衣服、巾、櫛、枕、鏡不宜與人同之」的預防、隔離觀點。
宋代記載了口腔護理的重要性;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是重要的醫葯學論著;明清時期記載了蒸汽消毒衣物、焚燒艾葉、噴灑雄黃酒等方法消毒空氣。

2、 中國近代護理學

我國近代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護理的影響,隨西醫和
宗教的傳入開始。1835年,美國傳教士在廣州開設了中國第一所西醫醫院,兩年後開辦護士短訓班。
1887年,美國婦女聯合會派到上海的護士麥克尼奇在上海開辦了護士訓練班。1888年,美國人約翰遜在福州成立了我國第一所護士學校。1904年,國
際紅十字會上海分會成立,1911年改稱中國紅十字會。1909年,中華護士會在在江西牯嶺正式成立,1922年加入國際護士協會,1937年,更名為中
華護士學會。1921年,開辦高等護理教育,1950年停辦。1931年,開辦紅色護士學校,1941、1942年護士節,毛澤東先後題詞「護士工作有很
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護士,愛護護士」。

3、 中國現代護理學

⑴護士隊伍壯大:1949年3萬---1977年110多萬;護師以上職
稱達58%。⑵護理教育體制日趨完善
①中等教育: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護理教育被列為中等專業教育之一。1949---1953年,護理教育接管,調整合並階段。
1958---1965年,我國護理事業發展和調整年代。②大專教育:學士學位教育:1983年天津醫學院開辦護理系,目前18所院校設立了學士學位的護
理教育。研究生教育:1990年批准,1992年北京醫科大學護理系開設護理碩士教育,學制3年,目前,有5所大學開設護理碩士教育。⑶護士晉升制度和注
冊制度的建立促進了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1995年6月25日,首次正式護士職業考試在全國舉行,護士職業管理正式走上法制軌道。⑷護理出版物增加⑸護理
研究的發展:護理研究正處於加快發展階段,研究水平逐年提高。

世界護理學發展簡史

1、 世界各國的早期護理

公元前後,一些文明古國已有了早期的醫學和護理活動。希波克拉底創立了
「液體學說」,提倡保持病人清潔衛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並採用冷熱和泥敷等療法。強調在病人的床側對病人進行仔細的觀察;重視生活條件,周圍環境對病
人康復的意義。19世紀以前的護理以家庭照顧為主。歐洲建立了醫院,但條件差,病人和醫務人員的交叉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護理工作多為修女,她們出於愛心和
宗教觀念對病人提供一些生活照顧和精神安慰但得不到任何科學的、正規的護理訓練和教育機會。

2、 南丁格爾時期的護理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ie,1820
—1910年)被譽為近代護理學的創始人。 1854-1856參加克里米亞戰
。改善醫院的生活環境。飲食和供水條件。對傷病員進行精心的護理。使傷病員的死亡率從50%降到2.2%。並完成題為「影響英軍健康,效率和醫院管理的問
題摘要」的戰地報告。1859-1859寫出了《醫院札記》和《護理札記》指出了護理工作的生物。社會性和精神對身體的影響等。★護理觀點被總結為「環境
理論」是現代護理理論的基礎 ★1860年在倫敦聖多馬醫院開辦第一所近代護理學院
被公認為是護理和預防醫學的專家★1912.國際護士學會將她的生日5.12訂為國際護士節。環境理論,物理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互相聯系的部
分;環境因素影響機體的生活,發展,影響對疾病和死亡的預防,抑制或促成;良好的環境應包括清潔的空氣和水,噪音的控制,污水的排放,適合的溫度和多種多
樣的活動等;護理是將病人安置於有利於機體生長發展的最佳條件中的過程,其目的是保持機體的生命力和保證患病機體修復過程.

3、世界各國現代護理學

⑴護理教育的發展 ,證書教育(diploma program)
醫院辦護校 始於1873年 1920—1930年發展鼎盛
高中畢業學制3-1年,培養了許多優秀護士.40年代轉向專科學院或綜合性大學建立護理系.目前為1年.准學士項目(associate degree
program) 美國開始於50年代,高中畢業學制2年,以學習護理操作技術為重點.繼續學習可獲得學位.學士項目(baccalaureate
program)開始於1919年,明尼蘇達大學創辦 重點學習護理科學,人際溝通,決策過程,領導藝術。碩士項目(master program)
1932年,美國天主教大學開始美,強調為臨床各專科培養專家國 。博士項目(doctoral
program)193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開設護理教師的博士項目
⑵護理實踐的發展,19世紀------在醫院中為病人提供照顧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護理實踐活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護理專業分科越來越細
20世紀60年代護理程序形成和應用,使護理實踐更具有系統性和目標性,護理病人的活動不再只是按照護理操作規程完成任務,而是根據個人,家庭,群體的
特殊需要提供不同的護理措施,使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提高.護士專業角色擴展,護理服務對象和范圍越來越廣泛.護理理論的發展,南丁格爾被視為最早的護
理理論家,20世紀60年代形成護理理論和模式,
(3)、護理研究的發展,護理教育的發展,具有科研能力的護理工作者不斷增加.1955年,美國護士基金會成
立支持護理研究。1985年,美國的全國健康研究院設立了全國護理研究院。護理團體和刊物的發展,1896年,美加護士會成立,1911年改為美國護士會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簡稱ANA)1899年成立國際護士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簡稱ICN)1900 年,〈美國護理雜志〉創刊;1952年,〈護理研究雜志〉創刊.各國各專科護理雜志不斷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