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釣魚島距離我國的海岸線是多少
距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沿海邊420海里里左右,距台灣省太安區基隆市200海里左右
❷ 吉林省太安鄉是屬那個城市
吉林省榆樹市有個太安鄉,距離榆樹市區北26公里處。
吉林白山市八道江區太安鄉,位於白山市西部,距白山市區20公里。
❸ 歷史常識
五代十國朝代、都城、年代表
朝 代 都 城 年 代
(或國名) 古 名 今 地
後 梁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07——923
後 唐 洛 陽 河南洛陽市 923——936
後 晉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36——946
後 漢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47——950
後 周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50——960
吳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蘇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後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閩 長 樂 福建福州市 893——945
楚 長 沙 湖南長沙市 896——951
南 漢 興王府 廣東廣州市 905——971
荊 南 荊 州 湖北荊州市 907——963
吳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漢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年表(簡)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戰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吳天佑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戰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鄉之戰
五代後梁乾化五年(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戰
契丹神冊二年(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戰
五代後梁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後唐滅後梁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 楊劉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後唐滅前蜀之戰
五代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戰
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閏十一月 後晉滅後唐之戰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至開運三年(契丹會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滅後晉之戰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契丹會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陽城、滹沱之戰
五代後漢乾佑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戰
五代後漢乾佑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滅後漢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北漢乾佑七年,954年) 高平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後蜀廣政十八年,955年) 秦鳳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壽州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五年至六年(遼應歷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興元年,955—958年) 後周攻南唐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戰
唐
1.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唐武德元年(高句麗嬰陽王二十九年,隋天壽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義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至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聖昭孝皇帝李顯,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聖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則天皇後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聖昭孝皇帝李顯復辟,唐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龍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煬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復辟,唐景雲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譙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復元年(唐景雲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寶十五載(蒙贊普鍾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聖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載(蒙贊普鍾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聖武元年,756年)至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鍾十一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聖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孫,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贊普鍾十年,渤海大興二十五年,燕顯聖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肅宗長子,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鍾十一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聖二年,762年)至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一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在位;
13.廣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孫,唐□□元年(唐寶應二年,蒙贊普鍾十二年,渤海大興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適,代宗長子,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一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至唐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丘帝李誦,德宗長子,唐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6.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李純,順宗長子,唐永貞元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李恆,憲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至唐長慶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長子,唐長慶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至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19.絳王李悟,憲宗第六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至唐開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開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李忱,憲宗第十三子,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長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熅,肅宗五世孫,唐建貞元年(唐光啟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寬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長子,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復辟,唐光化四年(長和安國三年,渤海慶成九年,901年)至唐天祐元年(長和安國六年,渤海慶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皇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唐天祐元年(長和安國六年,渤海慶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祐四年(長和安國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復七年,晉天復七年,西漢金山天復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
西晉
干支 天子 年號 西元 注
乙酉 晉武帝
泰始元年 二六五年
十二月,晉代魏,改元泰始。是歲吳末帝元興元年
丙戌 泰始二年 二六六年
是歲吳甘露元年
丁亥 泰始三年 二六七年
是歲吳寶鼎元年
戊子 泰始四年 二六八年
己丑 泰始五年 二六九年
庚寅 泰始六年 二七〇年
是歲吳建衡元年
辛卯 泰始七年 二七一年
壬辰 泰始八年 二七二年
癸巳 泰始九年 二七三年
是歲吳鳳凰元年
甲午 泰始十年 二七四年
乙未 咸寧元年 二七五年
是歲吳天冊元年
丙申 咸寧二年 二七六年
是歲吳天璽元年、天紀元年
丁酉 咸寧三年 二七七年
戊戌 咸寧四年 二七八年
己亥 咸寧五年 二七九年
汲冢書發
庚子 咸寧六年
太康元年 二八〇年
滅吳,天下一。四月改元太康
辛丑 太康二年 二八一年
壬寅 太康三年 二八二年
癸卯 太康四年 二八三年
甲辰 太康五年 二八四年
乙巳 太康六年 二八五年
丙午 太康七年 二八六年
丁未 太康八年 二八七年
戊申 太康九年 二八八年
己酉 太康十年 二八九年
庚戌
晉惠帝
太熙元年
永熙元年 二九〇年
四月武帝崩,惠帝立,改元永熙,欲長奉先皇之制也
辛亥 永熙二年
永平元年
元康元年 二九一年
如禮開元易紀,正月改元永平
三月改元元康
壬子 元康二年 二九二年
癸丑 元康三年 二九三年
甲寅 元康四年 二九四年
乙卯 元康五年 二九五年
丙辰 元康六年 二九六年
丁巳 元康七年 二九七年
戊午 元康八年 二九八年
己未 元康九年 二九九年
庚申 永康元年 公元三百年
辛酉
趙王倫
晉惠帝 永康二年
建始元年
永寧元年 三〇一年
二年二月,趙王倫篡位,改元建始
四月,倫敗,惠帝復辟,改元永寧。是歲李特率流民攻益州
壬戌 永寧二年
太安元年 三〇二年
十二月改元太安。太安亦作大安
癸亥 太安二年 三〇三年
特破成都,改元建初。五月義陽蠻張昌立丘沈為漢帝,改元神鳳,同年敗
甲子 永安元年
建武元年
永安元年
永興元年 三〇四年
七月改元建武
十月,劉淵稱漢王,改元元熙;同月,特子雄稱成都王,改元建興。十六國始
十一月,復永安號
十二月,改元永興
乙丑 永興二年 三〇五年
丙寅
晉懷帝
永興三年
光熙元年 三〇六年
六月改元光熙。同月雄稱成帝,改元晏平
十一月惠帝崩,懷帝立,明年改元永嘉
丁卯 永嘉元年 三〇七年
戊辰 永嘉二年 三〇八年
十月淵稱漢帝,改元永鳳
己巳 永嘉三年 三〇九年
是歲漢河瑞元年
庚午 永嘉四年 三一〇年
是歲漢光興元年
辛未 永嘉五年 三一一年
六月永嘉之禍。是歲成玉衡元年、漢嘉平元年
壬申 永嘉六年 三一二年
癸酉
晉愍帝
永嘉七年
建興元年 三一三年
四月懷帝見殺,愍帝立,改元建興
甲戌 建興二年 三一四年
封張寔為西平公
乙亥 建興三年 三一五年
是歲漢建元元年
丙子 建興四年 三一六年
十一月愍帝降漢。是歲漢麟嘉元年
丁丑 建興五年 三一七年
十二月愍帝見殺。西晉亡
東晉
干支 天子 年號 西元 注
丁丑 建武元年 三一七年
三月,琅邪王睿自立晉王於建康,改元建武。獨西平仍奉建興號
戊寅 晉元帝
建武二年
大興元年 三一八年
愍帝遭禍。三月晉王即位,改元大興。是歲漢漢昌元年,十月漢劉曜立,改國號趙,改元光初。大興亦作太興
己卯 大興二年 三一九年
四月,南陽王保自立晉王於上邽,改元建康,明年病死。是歲石勒稱趙王,未建年號
庚辰 大興三年 三二〇年
巴句渠知反趙,改元平趙,同年敗亡。是歲建興八年,西平成公立
辛巳 大興四年 三二一年
王敦之亂
壬午 晉明帝
永昌元年 三二二年
閏十月元帝崩,明帝立,未改元
癸未 永昌二年
太寧元年 三二三年
三月改元太寧
甲申 太寧二年 三二四年
是歲建興十二年,西平文公假涼王立
乙酉 晉成帝
太寧三年 三二五年
閏八月明帝崩,成帝立,未改元
丙戌 太寧四年
咸和元年 三二六年
二月改元咸和
丁亥 咸和二年 三二七年
戊子 咸和三年 三二八年
是歲石趙改元太和
己丑 咸和四年 三二九年
是歲漢趙滅
庚寅 咸和五年 三三〇年
是歲趙建平元年
辛卯 咸和六年 三三一年
壬辰 咸和七年 三三二年
癸巳 咸和八年 三三三年
甲午 咸和九年 三三四年
是歲趙延熙元年
乙未 咸康元年 三三五年
是歲成玉恆元年、趙建武元年
丙申 咸康二年 三三六年
丁酉 咸康三年 三三七年
安定侯子光叛於杜南山,稱大黃帝,改元龍興,尋為趙討滅。是歲慕容皝稱燕王,有說改元燕元
戊戌 咸康四年 三三八年
成改國號漢,改元漢興。十一月拓跋什翼犍稱代王,改元建國
己亥 咸康五年 三三九年
庚子 咸康六年 三四〇年
辛丑 咸康七年 三四一年
壬寅 晉康帝
咸康八年 三四二年
六月成帝崩,康帝立,明年改元建元
癸卯 建元元年 三四三年
甲辰 晉穆帝
建元二年 三四四年
九月康帝崩,穆帝立,明年改元永和。是歲漢太和元年
乙巳 永和元年 三四五年
丙午 永和二年 三四六年
是歲涼建興三十四年、漢嘉寧元年
丁未 永和三年 三四七年
三月晉滅漢
戊申 永和四年 三四八年
己酉 永和五年 三四九年
是歲趙太寧元年
庚戌 永和六年 三五〇年
是歲趙青龍元年,冉閔屠胡篡趙,改國號魏,改元永興。趙新興王祗自立,改元永寧,明年敗
辛亥 永和七年 三五一年
是歲苻健稱大秦天王大單於,改元皇始
壬子 永和八年 三五二年
是歲燕元璽元年。趙張琚自立於漢中,改元建昌,同年敗。燕滅魏
癸丑 永和九年 三五三年
是歲涼建興四十一年
甲寅 永和十年 三五四年
是歲涼和平元年
乙卯 永和十一年 三五五年
是歲秦壽光元年、涼建興四十三年
丙辰 永和十二年 三五六年
丁巳 昇平元年 三五七年
是歲秦永興元年
戊午 昇平二年 三五八年
己未 昇平三年 三五九年
是歲秦甘露元年
庚申 昇平四年 三六〇年
是歲燕建熙元年
辛酉
晉哀帝
昇平五年 三六一年
是歲涼奉晉正朔
壬戌 隆和元年 三六二年
涼不隨,仍用昇平年
癸亥 隆和二年
興寧元年 三六三年
二月改元興寧。是歲涼昇平七年
甲子 興寧二年 三六四年
乙丑
晉廢帝
興寧三年 三六五年
二月哀帝崩,廢帝立,明年改元太和。是歲秦建元元年
丙寅 太和元年 三六六年
丁卯 太和二年 三六七年
戊辰 太和三年 三六八年
己巳 太和四年 三六九年
庚午 太和五年 三七〇年
秦滅燕。李弘、李金銀自立,改元鳳凰,同年敗
辛未
簡文帝
太和六年
咸安元年 三七一年
十一月桓溫廢帝,立簡文帝,改元咸安
壬申
孝武帝
咸安二年 三七二年
七月簡文帝崩,孝武帝立,明年改元寧康
癸酉 寧康元年 三七三年
甲戌 寧康二年 三七四年
六月張育自立,改元黑龍,同年敗
乙亥 寧康三年 三七五年
丙子 太元元年 三七六年
秦滅涼,復滅代
丁丑 太元二年 三七七年
戊寅 太元三年 三七八年
己卯 太元四年 三七九年
庚辰 太元五年 三八〇年
辛巳 太元六年 三八一年
壬午 太元七年 三八二年
癸未 太元八年 三八三年
淝水之戰
甲申 太元九年 三八四年
秦姚萇稱萬年秦王,改元白雀;慕容垂稱燕王,改元燕元;慕容泓稱濟北王,改元燕興
乙酉 太元十年 三八五年
秦乞伏國仁稱大單於,改元建義。慕容沖繼濟北王泓立,稱燕帝,改元更始,史稱西燕。代復國。是歲苻秦太安元年
丙戌 太元十一年 三八六年
燕王垂稱燕帝,改元建興。西燕內亂,五主繼立,歷改昌平、建明、建平、建武、中興五年。代改魏,改元登國。張大豫圖復涼,自立改元鳳凰,同年敗。苻秦呂光稱涼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是歲苻秦太初元年、姚秦建初元年
丁亥 太元十二年 三八七年
戊子 太元十三年 三八八年
燕翟遼稱魏天王,改元建光。西秦王國仁薨,弟乾歸立,稱河南王,改元太初。
己丑 太元十四年 三八九年
酒泉公光稱三河王,改元麟嘉。秦河南王乾歸封金城王
庚寅 太元十五年 三九〇年
辛卯 太元十六年 三九一年
是歲翟魏定鼎元年
壬辰 太元十七年 三九二年
癸巳 太元十八年 三九三年
燕滅翟魏。苻秦竇沖自立,改元元光,明年敗
甲午 太元十九年 三九四年
是歲苻秦延初元年。秦金城王乾歸改封梁王,同年滅苻秦。姚秦改元皇初。燕滅西燕
乙未 太元二十年 三九五年
丙申
晉安帝
太元二十一年 三九六年
九月孝武帝崩,安帝立,明年改元隆安。三河王光稱涼天王,改元龍飛。是歲燕永康元年
丁酉 隆安元年 三九七年
涼禿發烏孤稱西平王,改元太初;沮渠男成立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璽。魏破燕都,燕帝寶北走,開封公詳、趙王麟相繼而立,歷用建始、延平二號,卒麟廢其號,投范陽王德
戊戌 隆安二年 三九八年
燕范陽王德稱燕王,西平王烏孤稱武威王。是歲燕青龍元年、建平元年,魏天興元年
己亥 隆安三年 三九九年
建康公業稱涼王,改元天璽。呂涼內亂,涼王光立子紹為王,同年,紹兄纂弒君自立,改元咸寧。是歲燕長樂元年,秦弘始元年
庚子 隆安四年 公元四百年
燕王德稱帝,改元建平,段涼李暠稱涼公,改元庚子。乾歸降秦。是歲武威建和元年
辛丑 隆安五年 四〇一年
沮渠蒙遜弒涼王業稱張掖公,改元永安。是歲呂涼神鼎元年,燕光始元年
壬寅 元興元年 四〇二年
武威公傉檀立,稱涼王,改元弘昌
癸卯
桓敬道
元興二年
隆安七年
大亨元年
永始元年 四〇三年
初,晉司馬元顯執國政,桓玄攻滅之,代其位,復隆安年。三月,改元大亨。十二月,玄篡晉,改國號楚,明年改元建始,以與趙王倫同,復改永始。秦滅呂涼
甲辰 永始二年 四〇四年
玄死,從弟謙等仍領兵為亂,改元天康。涼王傉檀去年號,臣於秦。是歲魏天賜元年
乙巳 晉安帝 義熙元年 四〇五年
安帝復辟,改元義熙。李涼臣晉,改元建初。入蜀軍兵變,舉譙縱為首,稱成都王。是歲南涼太上元年
丙午 義熙二年 四〇六年
丁未 義熙三年 四〇七年
秦將赫連勃勃叛,建夏國,稱天王,改元龍升。燕內亂,馮跋弒其君,立夕陽公雲為天王,改元正始。一說此北燕之始也
戊申 義熙四年 四〇八年
涼王傉檀叛秦,改元嘉平
己酉 義熙五年 四〇九年
乾歸復稱秦王,改元更始。燕天王見弒,跋繼君燕,北燕是立,改元太平。是歲魏永興元年
庚戌 義熙六年 四一〇年
晉滅南燕
辛亥 義熙七年 四一一年
壬子 義熙八年 四一二年
是歲西秦永康元年、北涼玄始元年
癸丑 義熙九年 四一三年
是歲夏鳳祥元年
甲寅 義熙十年 四一四年
西秦滅南涼。是歲魏神瑞元年
乙卯 義熙十一年 四一五年
魏上黨白亞栗斯叛,稱大將軍,改元建平,同年見廢,劉虎立,稱率善王,未改元。明年敗
丙辰 義熙十二年 四一六年
是歲魏泰常元年、姚秦永和元年
丁巳 義熙十三年 四一七年
晉將劉裕滅姚秦,封宋王。是歲李涼嘉興元年
戊午 義熙十四年 四一八年
是歲夏昌武元年
己未 元熙元年 四一九年
是歲夏真興元年
庚申 元熙二年 四二〇年
是歲西秦建弘元年、李涼永建元年。禪位予宋王裕,晉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