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隆為什麼被稱為雨港
如果有人去基隆,他在腦子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一定是帶雨衣。基隆的雨,也像不測的風雲一樣,即使是烈日當空,誰能擔保半小時或者幾分鍾以後,不下傾盆的大雨呢?
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十點,我乘的中興輪進了基隆港,統艙里的旅客們忙得一塌糊塗,我卻把頭從圓窗洞口伸出去,安閑地在欣賞基隆的雨景。
遠在半年以前,友人給我來信,告訴我台灣多雨,千萬不要忘記帶雨衣、雨鞋。也不知是什麼緣故,我從小就愛雨;尤其在夏天,看到一陣驟雨過後,把故鄉的石板路洗滌得乾乾凈凈,一條七彩美麗的虹橫在西邊天上,不知勾引出我多少幻想:我幻想著自己成了仙,踏上那條美麗的虹,飄飄地進了仙宮。
也許就因為這個緣故吧,一直到如今,我還在愛雨。
當岸上的人都被雨淋得抬不起頭來,誰都在詛咒著天公無情的時候,我卻暗暗在高興,居然半小時之內,我看到台灣的氣候,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原來是蔚藍的天,遠處,海水和天一樣地碧綠,突然一陣大雨降下,海面被蒙蒙的輕霧籠罩著,海潮發出怒吼,站在岸上那些沒有帶傘穿雨衣的人們,馬上成了落湯雞。正當在船里的人替岸上的人感覺萬分著急的時候,雨又像被用刀切斷似的突然停住了。幾分鍾之後,整個海面都被霧封鎖,使你的眼睛應接不暇。這種千變萬化的自然美景,如果不細細體會,是很難領略到的。
其實,基隆的雨景,還有比這更美的呢!
那聚集在電線上的雨點,恰像五線譜上的全音符,它們一串串地排列著,又像珠子在那裡遊行,有時慢慢地向右邊移動,接著又轉到左邊來;也有左右兩邊的水珠同時都向中間聚集,然後匯成一顆大水珠降落在馬路上。雨越大,自然水珠也越多,降落得也越快;假如你站在基隆公園獅頭山的頂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極點!
一陣傾盆大雨降下來,恰像飛機從天上撒下大大小小的雪亮的珠子在海里,那些珠子在碧綠的海水裡沸騰、翻滾、翻滾沸騰。它們在跳躍,它們在怒吼,它們在歌唱。這時候,也許你正躲在一株大樹下面避雨,雨點打在樹葉上的聲音,山洪爆發的聲音,小溪澗里流水的聲音,這又是另一種天然的音樂,在合奏著雄壯幽雅的交響曲。
正在這時,雨忽然停住了,海里翻滾著洶涌的浪濤,樹上滾下亮晶晶的水珠,碧草搖擺著柔軟的軀干,棲息在枝葉下的小鳥振一振兩翼,啪的一聲又向遠方飛去了。這時一輪強烈的日光,沖出了雲層,像大地示威似的照得漫山遍野通紅。在海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海濤在日光的反照之下,現出五色燦爛的花紋,恰像孩子們玩的萬花筒,起著各種不同的變化;假如是晚上,基隆的雨景更美更壯麗,更令人感到驚奇!那一艘艘昂然地泊在海里的軍艦,它們像神話中的龍船。那些透明的電燈,照耀得海上如同白晝,倒映在水裡的光影,不住地搖晃著,恰像海龍玉宮殿里的神燈;再把視線轉移到街市吧,那燈光輝煌的地方,並沒有什麼稀奇,倒是那兩排特別整齊有三個地球燈連在一起的路燈,實在太美,太神秘,它們是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的象徵。每次到基隆,晚上回來的時候,我特別欣賞這兩排路燈,這是基隆市上特有的景物,也是給與旅客印象最深的地方。
來到台灣快六年了,在基隆一共住過三晚,每次的印象都不相同。第一次住在友人的雨樓上,因為屋頂破了還沒有修理,所以當豪雨像瀑布似的從天而降的時候,樓下飯廳里便成了水池,由窗戶口飄進來的小雨點,特別富有詩意。我彷彿在聽衡山的黑龍潭瀑布,聲音雄壯而洪大,我悄悄地爬起來一看,只見水龍隨著樓梯曲折蜿蜒而下,這是很少有人看見過的奇景。為了聽雨聲,我忘記了疲勞,興奮得一夜沒有睡好。
第二次,住在水上招待所,等孩子們睡熟了之後,我跑到船頂上去瞭望,這時已經是十二點多了,街上靜寂得像海上一般,只剩下那些龐大的建築物,獃獃地站在那裡,馬路也顯得特別寬而潔凈,令人發生一種寂寞空虛之感。回頭再看海景:遠遠地,燈塔的光是那麼柔和地照耀著海面,一到靜寂的午夜,海濤的聲音更顯得壯麗,雄偉了。那屹立的軍艦,真像海市蜃樓,使人感覺到一種形容不出的神秘之美。
第三次,是住在瑛嫂的房裡聽海嘯。自從民國十七年,我由上海到北平去,第一次看見海以後,我便對海發生了愛情。我愛海,因為海的度量大,涵養深,能包羅萬象,能藏垢納污。它的生命力很強,滾滾的浪濤,曾啟示我不少向前奮斗的勇氣。我第一次到海邊,就留連忘返。我看見過海的雄姿和靜態,但沒有聽過海嘯的聲音。海嘯是可愛也是可怕的,有時它像鬼神在呼嘯,有時又像嫠婦在哀號;有時像夜之神吹著輕快的哨子,奔向黎明;有時又像真理向強權發出控訴反抗的怒吼,它能使善良的人聽了鼓舞前進,使罪惡之人聽了膽戰心驚。
我愛基隆的雨景,更愛午夜的海嘯;豪雨會洗滌大地的污跡,海嘯會喚醒那些醉生夢死的人們。台灣省重要海港城市和漁業基地。在台灣省本島東北部,縱貫鐵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的起點。全市轄7個區、7個附屬島嶼。總面積132.76平方公里,人口35.02萬人。基隆古稱雞籠。清代古志里又稱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等。清光緒九年(1883年)改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今名。其含意為「基地昌盛」。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的部隊趕走。日本入侵時期(1895—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後來街升格為市。基隆三面環山,北臨港灣,入口處有和平島和桶盤嶼橫扼門戶,成天然防波堤。氣候濕潤溫和,雨量多,雨期長,素有「雨都」、「雨港」之稱。基隆有市街始於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清政府正式辟為商港。1889年建成第一座碼頭。日本侵佔台灣後,分四期建港,至1935年形成現代化商港。1945年增建了仙洞的貨櫃碼頭和特種貨物碼頭以及八斗子漁港。現在基隆港是僅次於高雄港的台灣第二大港,是台灣到上海、香港、馬尼拉、長崎等重要港口的航運中心,每年進出港船各約5000多艘,貨物吞吐量約850萬噸。基隆是台灣重要漁業基地,拖網漁業和標槍漁業均很發達,每年產量約佔台灣魚產量的1/5。市內有台灣最大的魚市場。港口東北產名貴珊瑚。基隆還是國民黨的海軍基地。基隆重工業主要有採煤和造船。此外還有電力、化肥、水產加工等。附近有台灣最重要的產煤區和北部最大的火力發電中心。主要名勝古跡有觀海亭、慈航寺、靈泉寺、清代炮台遺址等。
㈡ 基隆屬於花蓮嗎
基隆不屬於花蓮。
基隆市位於台灣島東北部,挨著新北市,離台灣省會台北很近。基隆市面積不大,只有133平方公里,人口有37萬,是一個中小城市。基隆市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形丘陵多平地少,因此基隆市的居民區大多建在丘陵地帶,城市建設與我國的普通縣城差不多。
基隆市簡介:
基隆市,隸屬於台灣省。基隆市地處台灣島東北角,毗鄰新北市,臨近台北市,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曾是中國台灣省萬商雲集的重要港口。
基隆還有一個另外一個名字叫雞籠。因為最早居住在這里的是凱達格蘭族,格蘭的諧音與閩南語里的「雞籠」很相似,而且這一帶多山,形似雞籠,所以得名雞籠。直到1875年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寓意著「基地昌隆」。
基隆還被稱為「雨港」,這是因為基隆的氣候多雨陰濕,每年12月進入冬季,基隆市就籠罩在陰濕多雨的氣候當中,多為綿綿細雨,因此人們才把基隆叫做「雨港」。在冬春交際之時,基隆市還會經常出現大霧天氣,基隆港都被迫停運,當地人把這種天氣稱為「霧鎖雨港」。
㈢ 台北,基隆,高雄,這些城市到分布在什麼地方這種分布特點的原因是什麼
台北市位於台灣島北部,台北盆地的中央,四周與台北縣挨著。全市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為244萬。是全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為台灣第一大城市。
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統管台灣行政,從此有「台北」之名。1885年,清朝政府在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將台北定為省會。1949年後,這里仍然是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
台北市是台灣的工商業中心,全島規模最大的公司、企業、銀行、商店都把他們的總部設在這里。以台北市為中心,包括台北縣、桃園縣和基隆市,形成了台灣最大的工業生產區和商業區。
台北市是台灣北部的游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佔地8.9萬平方米的台北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運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游覽的好地方。台北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台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美,適宜游覽的好地方。
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台北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台北市,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綠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絕佳指標。
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周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閑情。
肩挑島內文化龍頭地位的台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跡等。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行天宮,刻劃著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台北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處。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會,西門町、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傢具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致分工下的產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台北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航空 從高雄小港、台中、嘉義、台南、屏東、花蓮、台東、馬公、金門、馬祖等地的機場,均有班機直飛台北松山機場。
鐵路 縱貫線經過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車站、東區的松山站是兩大驛站,各級列車均停靠,班次密集,相當方便。
公路主要聯外客運為台汽客運、統聯客運,聯絡台灣西部與宜蘭各主要城鎮;另有三重、台北、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家客運,密切往來鄰近的基隆、台北縣。台北車站周邊是市內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園路、館前路、重慶南路上各線公車密集,而南區的公館、北區的士林、東區的忠孝東路四段、西區的中華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車轉運圈。來台北市旅遊,最好購買一本公車手冊以便隨時查閱。捷運為台北市最快速便捷的大眾交通工具,木柵線貫穿台北市東、南區,淡水線前往北區,中和、新店線經南區,板南線橫貫東西;搭配班次密集的聯營公車、客運,十分便捷。
台北故宮博物院
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並列世界四大博物館。博物館外觀仿北京故宮博物院,採用中國宮庭式設計,氣勢宏徫,美輪美奐。博物院收藏品共70萬余件,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玉器、漆器、雕刻、織綉、滿蒙檔案文獻最為豐富。
總統府
建於1919年,其建築是當時流行的文藝復興維多利亞風格,造型對稱五層樓建築物中央,立起一座象徵權威的高塔。是總統接見外賓、辦公的地方。
國父紀念館
建於1972年,是一座仿宮殿式設計,巍峨宏徫,內有一座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多功能大會堂,可舉辦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另外還有藏書30萬余冊的孫逸仙博士圖書館及中山公園。
龍山寺
古稱艋舺的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清中期與台南、鹿港並稱為 「一府、二鹿、三艋舺」。而龍山寺創建於艋舺開拓之初,主祀觀世音菩薩,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
陽明山公園
位於台北盆地的東北方,公園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為中心,因此各種特殊火山地形景觀及地質構造便成為一大特色。因崁腳斷層造就很多溫泉如:馬糟溫泉、北投溫泉、行義路溫泉等。每逢春季,園內各山植物開花遍野,蔚為奇觀,吸引不少客人特意去欣賞游覽。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佔地5.2頃,原屬日據時代總督府園藝支所用地,國民政府遷台後乃選是作為總統官邸,至1996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開放給市民參觀。官邸內公館為蔣中正及其夫人居住、辦公、宴客地方,他倆在此共住了26年。官邸旁遍植各式園藝,是一個休憩賞玩之處。
忠烈祠
在圓山飯店東側,佔地約1600坪,氣派雄偉的廟堂,奉祀為國犧牲的烈士,由於景色清幽,整點並有換衛兵儀式,常吸引觀光客來觀看。
中正紀念堂
座落基地東邊,背臨杭州南路,坐東向西,遙望大陸。三層台階高十四.五公尺,主體強高二十四公尺,斗拱至寶頂尖高三十一.五公尺,合共七十公尺。大門高十六公尺,重七十五噸,為青銅鑄建。正堂分上下兩層,上層平面為四十公尺見方,四角各突出七.五公尺,後方居中立蔣中正坐姿銅像, 以供瞻仰。
西門町
是指由成都路、中華路、漢口街、昆明街卯涵蓋的商業娛樂區,為台北市另類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華西街夜市
位於龍山寺西邊的華西街夜市,是觀光客來台必到之處。夜市囊括各式風味小吃,從山產至海味,一應俱全。
士林夜市
為台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費對象以學生為主,除各式風味小吃外,還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飾、精品等各式店鋪。時髦追新族到此,絕不空手而回。
台南位於台灣省西南濱海平原南端,是台灣重要農業及蔗糖產區,台灣第四大城市。台南是台灣最早形成的城市,明天啟四年( 1624 年)起被荷蘭侵略者占據,先後在西岸建「熱蘭遮」和「普羅文查」兩城堡,明末( 1662 年)鄭成功大軍入台驅荷,並以台南為開發台灣基地,以赤嵌(即「普羅文查」)為承天府治,稱「東都」,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統一台灣後,改設台灣府,後改台灣道,皆以此為全台政治中心,建省後,省會移設台北府(今台北市),此地改稱台南府,為台灣南部中心城市。
台南工商業較發達,但工廠多屬中小型,有橡膠、化學、機械、電器、金屬製品、紡織、食品等工業。市郊及其近鄰地區農業發達,沿海漁場養殖尤盛,並有曬鹽業。
台南有縱貫鐵路及台灣第 1 號公路過境,南北高速公路則通過市區東界。西海岸舊有安平港,原為本島南部與大陸聯系的主要港口,後因灘塗西伸,港道淤塞,海輪不能靠岸,逐漸衰廢,近年已築安平新港,主要為漁業基地,有運河與市西區相通。
台南有成功大學、台南神學院、台灣糖業研究所等學術機構。曾長期為閩、粵移民入台首要口岸,人文薈萃,古跡最多,有「五步一神」、「三步一廟」之喻,以赤嵌樓、安平古堡、鄭成功祠、舊炮台、文廟、鹿耳門舊跡等最為著名,清代所砌築的城樓、城垣仍有跡可尋。
台中位於台灣省西中部,台中盆地中央,烏溪(大肚溪)下游北側,是台灣五大城市之一,台灣中西部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舊名大墩,原為平埔岸里社地,清光緒十三年( 1887 年)設台灣縣,為台灣府治,定為省會,開始築城,後省會改設台北府(今台北市),改名台中縣, 1920 年設市。
台中工商業日漸發達,以製糖、食品、機械修配、化學工業等為主。郊區氣候適宜,地勢平緩,兼有灌溉之利,農業發達,以產稻米、甘薯、花生、玉米、大豆、柑橘等為主,為台灣西部著名農業區。
台中有縱貫鐵路「山線」通過境內南部,在彰化縣境與「海線」相合,台灣第 3 號公路自台北南下,南北高速公路通過西郊,有交流道通市區和西海岸的台中港,其中台中港是台中出海門戶。
台中有島內「文化城」之稱,主要有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中山醫學院、中國醫葯學院等,為台灣公私立高等院校重要分布區之一,僅次於台北。市區環境優美,街道整潔,主要名勝古跡有中山公園、寶覺寺、孔廟、南天宮等。
1.高雄市位於台灣南部,西、南面瀕臨台灣海峽,是台灣第二大都市,也是台灣最大的國際港口。高雄港內水不揚波,巨輪進出頻繁,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有「港都」之名;高雄市內工廠林立,愛河橫穿市區,海陸交通都非常發達,又被稱為台灣的「南大門」。楠梓、左營、鼓山、三民、苓雅、新興、前金、鹽埕、前鎮、旗津、小港等11個行政區。
高雄開發很早,與台南、北港、嘉義、麻豆等地並稱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這里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產竹子得名 「takau」(平埔族語,意為竹林),漢語音譯為「打狗」,「打狗」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灣歸入清廷版圖,將此地設屬福建省台灣府鳳山縣,開墾范圍擴及前鎮、大港埔、五塊厝、籬仔內及苓雅等地區。至清同治初年打狗開辟為通商口岸,哨船頭及旗後成為商港,高雄逐漸形成重要的城市,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台灣最大的國際港口。
高雄風光以「高雄八景」為最,包括:旗山夕照、埕埔曉鷺、猿峰夜雨、戍樓秋月、江港歸帆、鼓灣濤聲、苓湖晴風和江村漁歌。有「台灣西湖」美譽的西子灣風景區,擁多處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為南台灣最富盛名的觀光地區,主要景點散布在環湖公路旁,全區風光旖旎,適宜欣賞湖光水色、泛舟垂釣。位於左營的蓮池潭四周也有孔廟、龍虎塔、春秋閣等多處觀光景點。在壽山公園可徒步觀光美麗海景,還能觀賞可愛的彌猴,亦是一處絕佳的休閑地點。此外,台灣最大的佛寺 ——佛光山、旗後燈塔、旗後炮台、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雄鎮北門等,都是歷史久遠的文物古跡,很值得一游。
高雄市地處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之間,面臨台灣海峽南口,這里全年長夏無冬,一派熱帶風光,是一座美麗的海港城市。
高雄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緊臨台灣海峽,受海洋季風的調節而氣候溫和,晴日即暖,陰雨轉涼,年平均溫度為24℃。一年當中氣溫最低的1、2月份日平均溫度在18℃;氣溫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溫度為28℃。全年降水量約為1600毫米,其中5到9月,受西南季風溫濕空氣影響,降水量較為集中,約佔全年降水日數的1/3。夏秋季常因台風而出現暴雨,但風雨過後,艷陽高照,構成了高雄氣候的一大特點。
高雄市行政區
全市共劃分為11區:
楠梓區 | 左營區 | 鼓山區 | 三民區 | 苓雅區 | 新興區 | 前金區 | 鹽埕區 | 前鎮區 | 旗津區 | 小港區
㈣ 請問台灣省有多少個縣市,人口分別是多少
台灣省共有9個市,13個縣,台灣省人口約2350萬。
具體如下:
1、台北市,下轄行政區12個,面積271.799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0萬。
2、新北市,下轄行政區29個,面積2052.566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6萬。
3、桃園市,下轄行政區13個,面積1220.95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6萬。
4、台中市,下轄行政區29個,面積2214.89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2萬。
5、台南市,下轄行政區37個,面積2191.653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8萬。
6、高雄市,下轄行政區38個,面積2946.26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8萬。
7、基隆市,下轄行政區7個,面積132.758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萬。
8、新竹市,下轄行政區3個,面積104.15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萬。
9、嘉義市,下轄行政區2個,面積60.02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萬。
10、新竹縣,下轄1市3鎮9鄉,面積1427.53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4萬。
11、苗栗縣,下轄1市6鎮11鄉,面積1820.31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7萬。
12、彰化縣,下轄1市7鎮18鄉,面積1074.39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9萬。
13、南投縣,下轄1市4鎮8鄉,面積4106.43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1萬。
14、雲林縣,下轄1市5鎮14鄉,面積1290.83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1萬。
15、嘉義縣,下轄2市2鎮14鄉,面積1820.31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萬。
16、屏東縣,下轄1市3鎮29鄉,面積2775.600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5萬。
17、宜蘭縣,下轄1市3鎮8鄉,面積2143.62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6萬。
18、花蓮縣,下轄1市2鎮10鄉,面積4628.571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萬。
19、台東縣,下轄1市2鎮13鄉,面積3515.25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萬。
20、澎湖縣,下轄1市5鄉,面積126.86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萬。
21、金門縣,下轄3鎮3鄉,面積151.65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萬。
22、連江縣,下轄4鄉,面積28.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萬。
(4)福州基隆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台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省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台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台灣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 ,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㈤ 基隆市是什麼地方
基隆市位於台灣島東北角,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曾是台灣萬商雲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積133平方公里,人口39. 1萬人(2001年底)。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加上境內島嶼、港灣、山陵兼具,繁華的港都則局促於山海之間,無論功能及型態上皆具香江風情,猶如一個「小香港」。轄下仁愛、安樂、信義、七堵、中山、中正、暖暖等七個區。
基隆市是台灣開發較早的工業城市,也是台灣最早的省轄市之一, 曾以煤礦開發與港口運輸而聞名。隨著桃園國際機場的建成、中山高速公路的開通,台灣經濟重心向台北縣、市發展,基隆發展受到相當大的影響,人口增長呈現停滯狀態,工商業發展已不如周邊一些新興市鎮。其現代工業主要有造船、化工煤炭、水產加工等。
基隆過去曾被稱為「雞籠」,那是因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為凱達格蘭族,格蘭的諧音近似閩南語之「雞籠」,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雞籠,因而得名。後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為基隆。
基隆港的修建奠定了基隆市的繁榮,自日據時期起,基隆港四周一直是政治、商業、人文活動之中心。
基隆因過去的戰役而留下不少古炮台,如海門天險、白米瓮炮台、大武侖炮台、獅球嶺炮台、杠子寮炮台等,目前多已列為古跡。也因開發甚早而形成歷史悠久的人文活動,如中元祭放天燈和廟口小吃都極為膾炙人口,成為基隆文化的代表。在自然景觀方面,和平島、八斗子望幽谷等海岸地質景觀,情人湖、泰安瀑布、暖東峽谷等山林景觀,也很值得游覽。此外,基隆沿岸為曲折的岩岸灣澳,大小漁港密集,大武侖、外木山、八斗子、望海巷等各具特色,而隨之興起的觀光漁市和海鮮餐廳,也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㈥ 福州。基隆分別在哪裡
福州: 福州為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7′。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駐地鼓樓區烏山路。現轄五區、六縣、兩個縣級市和一個經濟區,即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5個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6個縣,福清、長樂2個市和琅岐經濟區。全市土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2004年底建成區面積165.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為66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43萬人,全市戶籍人口609.3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70.85萬人。全市設34個街道辦事處、105個鎮,48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795個村(居)委會、社區居委會。 福州歷史悠久,夏代屬揚州地域,殷商為七閩之地,戰國時歸越國,秦時為閩中郡,漢高祖封閩越王,唐玄宗是設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命名之始。福州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6座(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雪峰寺),為全國城市之最。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優越,有榕城、溫泉城之雅稱,還有「江南勝地」之美譽。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9度左右,最佳的旅遊季節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雲山。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 郵政編碼: 350000,電話區號:0591,車牌 閩A 基隆: 基隆市位於台灣北部東經121.6度、北緯24.9度,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里,是台灣第七大且最北端的都市。基隆市東、西、南三面環山,只有少部分的平原地區延伸至海因此是一個良港,在冬季時多雨因此又稱為『雨港』,行政區域劃分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安樂區、中山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基隆市花為紫薇,市樹為楓香,市鳥為鷹。 基隆市的歷史發展 基隆舊稱『雞籠』,雞籠的由來有許多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係由『雞籠山』(基隆山)得名,一說是在基隆港外的和平島形狀頗似雞籠,故有雞籠之名,另外還有一種較可靠的說法是漢人將原本居住於基隆一帶的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取頭尾的ke和lan兩音簡化而成。 基隆為雞籠開發之始自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先後佔領時期,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雞籠終於隨著台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並於1875年改名為基隆;後來台灣巡撫劉銘傳沿著港區興建數座砲臺,其中包括了海門天險(二沙灣砲台) 獅球嶺砲台、獅球嶺隧道、白米甕砲台,台灣最早的縱貫鐵路也以基隆作為起點,進入市區前所開鑿的獅球嶺隧道更是當時中國的第一條鐵路隧道;而基隆港從1961年因應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貨櫃港,但隨著腹地狹小、大型港口興起等因素,基隆港漸漸失去競爭力,目前以發展觀光產業為主。 基隆市的廟口、漁港、鳳梨酥 基隆廟口位於基隆市仁愛區的精華地帶,其中仁三路擁有許多著名的小吃像是泡泡冰、鼎邊銼、營養三明治、蚵仔煎、蝦仁羹、豆簽羹、天婦羅等等,愛四路則有甜酒釀元宵、鰻魚羹、豬腳專家、奶油螃蟹以及生活用品雜貨等店家,內容十分豐富。 基隆碧砂漁港是一個觀光漁市,集了數十家生鮮海產店,供應各式各樣漁產,從遠洋、近海、沿岸、養殖應有盡有,也可在漁市場選購的之海產交給店家代為料理;基隆市著名的特產鳳梨酥,老店所堅持的傳統味道讓您回味無窮,還有咖哩酥、綠豆椪、蛋黃酥等美味點心讓您擁有更多的選擇唷!
㈦ 雨港基隆的資料
基隆市位於台灣島最北部,是一個港口都市。轄7個區、7個附屬島嶼,總面積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明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表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雞籠,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後來升格為市,1945年台灣光復中國政府接管後,成為省轄市。現轄仁愛、信義、中正、中山、安樂、暖山、七堵等7個區。
市境東、西、南三面環山,但山勢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為港灣,入口處有和平島和桶盤嶼橫扼門戶,成天然防波堤。氣候濕潤溫和,雨期長,雨量多,人們把基隆市稱為「雨都」或「雨港」。溫帶海洋氣候很顯著,年平均氣溫21℃,最高為8月,平均28℃,最低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於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正式辟為商埠。1887年建築基隆至台北鐵路,1891年通車。1889年建成第一座碼頭,日本侵佔台灣後大舉築港,分四期於1935年完成,成為現代化商港,現有39個深水泊位,可停靠3萬噸級輪船。1945年光復後,增建了仙洞的貨櫃碼頭和特種貨物碼頭,以及八斗子漁港。現在基隆港是僅次於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進、出港船各約5000多艘,貨物吞吐量約8000萬噸。基隆漁港是台灣重要漁業基地,年漁產量約佔全台灣漁產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時被劃為要塞區,現為台灣當局的海軍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業主要有採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灣經濟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市區三面環山,平地狹窄,其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覽地有觀海亭、慈航寺、佛都圖書館和全身乳白、頗為壯觀音菩薩像。有靈泉寺,建於1889年,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觀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島蕃字洞和千疊敷海蝕奇觀,此外,還有海門天險、清代炮台遺址,以及「仙洞聽潮」、萬人堆、獅球嶺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遊勝地。
基隆廟口小吃是指位於奠濟宮附近仁三路和愛四路的小吃攤,約成「L」形,總長約4、5百公尺的區域,聚集不下300多個攤位,經過數十年的演變,這里的攤位不僅按順序編了號,連招牌都整齊劃一,各式小吃種類繁多,各家皆以獨創口味招攬顧客,口碑遠播,致使基隆廟口小吃名聞全省。
奠濟宮建於清風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為紀念來此開墾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從小吃攤聲名大噪後,已有油煙蓋過香火之勢;然於大啖美食之餘,別忘到奠濟宮細細鑒賞這座百年廟宇,一窺先民精緻的雕琢藝術。
廟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攤位歷史較久,有很多是日據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攤,皆有固定的攤位 整齊的招牌,自白天就開始營業;著名的小吃有獨樹一幟的蝦仁羹、天婦羅、泡泡冰、豆簽羹和三明治等,都讓人垂涎不已。
興起較晚的愛四路則被規劃為流動攤位區,但每攤位置固定,較具代表性的攤位有八寶冬粉、奶油螃蟹、原汗豬腳大王、紅燒鰻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釀和元宵;後半段攤位則以服飾、鞋子、玩具、日用品為主,而與仁一路交接處,也有幾攤老字型大小的小吃,此路段於下午4點半左右才開始營業。夜市白天時可通行汽、機車,下午5點開始管制,成為行人徒步區,因此遊客最好在傍晚前來,最能感受廟口夜市的魅力。
天婦羅
地址:仁三路16號攤位
營業時間:1100~2100
天婦羅是一種日本食物,意指「炸的東西」,其實就是甜不辣,也是基隆廟口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廟口賣天婦羅的攤子有好幾家,其中以編號16號的攤子最為老牌,且味美料好。每家皆采現做現炸,以魚漿加上麵粉、太白粉,再以糖、鹽調味,用機器攪勻後,再用手捏製成形丟進油鍋,配上甜醬、小黃瓜,既是一份香酥可口的美食。
豆簽焿
地址:仁三路26號攤位
營業時間:0900~2230
豆簽焿是基隆小吃的特產,主要原料為「豆簽」,是以狀似黃豆帶有黑斑的米豆,磨成粉後加工製成面條狀,但比一般的面條短而薄,便是所謂的豆簽,再與魷魚羹、蝦仁羹一起在湯里煮,其湯汁則是以蝦仁、蚵仔等材料一起勾芡烹煮,料多實在,值得一嘗。
紅燒鰻焿
地址:愛四路9號攤位
營業時間:1600~2400
這家已賣了30年的紅燒鰻焿,是廟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它是用新鮮的鰻魚去頭、骨刺後切成塊,沾上調味料去腥再裹上麵粉油炸紅燒,然後放入大鍋中和白菜、香菇一起勾芡燴成,魚頭則煮成當歸鰻魚頭,風味鮮美醇口,是喜愛羹湯類食客不可錯過的佳餚。
全家福甜酒釀元宵
地址:愛四路24號攤位
營業時間:1700~2400
全家福的甜酒釀元宵完全是手工自製,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謂的「酒釀」,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釀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釀,在香醇的酒味中還摻雜著淡淡的桂花香,嘗起來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餡元宵,就是一碗熱乎乎的甜酒釀,此外,也可買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時節,可得事先預訂,否則一顆難求。
如果有人去基隆,他在腦子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一定是帶雨衣。基隆的雨,也像不測的風雲一樣,即使是烈日當空,誰能擔保半小時或者幾分鍾以後,不下傾盆的大雨呢?
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十點,我乘的中興輪進了基隆港,統艙里的旅客們忙得一塌糊塗,我卻把頭從圓窗洞口伸出去,安閑地在欣賞基隆的雨景。
遠在半年以前,友人給我來信,告訴我台灣多雨,千萬不要忘記帶雨衣、雨鞋。也不知是什麼緣故,我從小就愛雨;尤其在夏天,看到一陣驟雨過後,把故鄉的石板路洗滌得乾乾凈凈,一條七彩美麗的虹橫在西邊天上,不知勾引出我多少幻想:我幻想著自己成了仙,踏上那條美麗的虹,飄飄地進了仙宮。
也許就因為這個緣故吧,一直到如今,我還在愛雨。
當岸上的人都被雨淋得抬不起頭來,誰都在詛咒著天公無情的時候,我卻暗暗在高興,居然半小時之內,我看到台灣的氣候,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原來是蔚藍的天,遠處,海水和天一樣地碧綠,突然一陣大雨降下,海面被蒙蒙的輕霧籠罩著,海潮發出怒吼,站在岸上那些沒有帶傘穿雨衣的人們,馬上成了落湯雞。正當在船里的人替岸上的人感覺萬分著急的時候,雨又像被用刀切斷似的突然停住了。幾分鍾之後,整個海面都被霧封鎖,使你的眼睛應接不暇。這種千變萬化的自然美景,如果不細細體會,是很難領略到的。
其實,基隆的雨景,還有比這更美的呢!
那聚集在電線上的雨點,恰像五線譜上的全音符,它們一串串地排列著,又像珠子在那裡遊行,有時慢慢地向右邊移動,接著又轉到左邊來;也有左右兩邊的水珠同時都向中間聚集,然後匯成一顆大水珠降落在馬路上。雨越大,自然水珠也越多,降落得也越快;假如你站在基隆公園獅頭山的頂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極點!
一陣傾盆大雨降下來,恰像飛機從天上撒下大大小小的雪亮的珠子在海里,那些珠子在碧綠的海水裡沸騰、翻滾、翻滾沸騰。它們在跳躍,它們在怒吼,它們在歌唱。這時候,也許你正躲在一株大樹下面避雨,雨點打在樹葉上的聲音,山洪爆發的聲音,小溪澗里流水的聲音,這又是另一種天然的音樂,在合奏著雄壯幽雅的交響曲。
正在這時,雨忽然停住了,海里翻滾著洶涌的浪濤,樹上滾下亮晶晶的水珠,碧草搖擺著柔軟的軀干,棲息在枝葉下的小鳥振一振兩翼,啪的一聲又向遠方飛去了。這時一輪強烈的日光,沖出了雲層,像大地示威似的照得漫山遍野通紅。在海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海濤在日光的反照之下,現出五色燦爛的花紋,恰像孩子們玩的萬花筒,起著各種不同的變化;假如是晚上,基隆的雨景更美更壯麗,更令人感到驚奇!那一艘艘昂然地泊在海里的軍艦,它們像神話中的龍船。那些透明的電燈,照耀得海上如同白晝,倒映在水裡的光影,不住地搖晃著,恰像海龍玉宮殿里的神燈;再把視線轉移到街市吧,那燈光輝煌的地方,並沒有什麼稀奇,倒是那兩排特別整齊有三個地球燈連在一起的路燈,實在太美,太神秘,它們是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的象徵。每次到基隆,晚上回來的時候,我特別欣賞這兩排路燈,這是基隆市上特有的景物,也是給與旅客印象最深的地方。
來到台灣快六年了,在基隆一共住過三晚,每次的印象都不相同。第一次住在友人的雨樓上,因為屋頂破了還沒有修理,所以當豪雨像瀑布似的從天而降的時候,樓下飯廳里便成了水池,由窗戶口飄進來的小雨點,特別富有詩意。我彷彿在聽衡山的黑龍潭瀑布,聲音雄壯而洪大,我悄悄地爬起來一看,只見水龍隨著樓梯曲折蜿蜒而下,這是很少有人看見過的奇景。為了聽雨聲,我忘記了疲勞,興奮得一夜沒有睡好。
第二次,住在水上招待所,等孩子們睡熟了之後,我跑到船頂上去瞭望,這時已經是十二點多了,街上靜寂得像海上一般,只剩下那些龐大的建築物,獃獃地站在那裡,馬路也顯得特別寬而潔凈,令人發生一種寂寞空虛之感。回頭再看海景:遠遠地,燈塔的光是那麼柔和地照耀著海面,一到靜寂的午夜,海濤的聲音更顯得壯麗,雄偉了。那屹立的軍艦,真像海市蜃樓,使人感覺到一種形容不出的神秘之美。
第三次,是住在瑛嫂的房裡聽海嘯。自從民國十七年,我由上海到北平去,第一次看見海以後,我便對海發生了愛情。我愛海,因為海的度量大,涵養深,能包羅萬象,能藏垢納污。它的生命力很強,滾滾的浪濤,曾啟示我不少向前奮斗的勇氣。我第一次到海邊,就留連忘返。我看見過海的雄姿和靜態,但沒有聽過海嘯的聲音。海嘯是可愛也是可怕的,有時它像鬼神在呼嘯,有時又像嫠婦在哀號;有時像夜之神吹著輕快的哨子,奔向黎明;有時又像真理向強權發出控訴反抗的怒吼,它能使善良的人聽了鼓舞前進,使罪惡之人聽了膽戰心驚。
我愛基隆的雨景,更愛午夜的海嘯;豪雨會洗滌大地的污跡,海嘯會喚醒那些醉生夢死的人們。
http://..com/question/13857809.html?si=2
㈧ 「 基隆」的意思是什麼
基隆市位於台灣島東北角,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曾是台灣萬商雲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積133平方公里,人口39. 1萬人(2001年底)。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明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表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