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烏山有多少人
擴展閱讀
杭州it工程師怎麼學 2025-05-23 22:36:50
北京小吃主要有哪些 2025-05-23 22:09:48
廣州到江蘇的需要多久 2025-05-23 22:00:55

福州烏山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8-03 09:08:49

㈠ 福州烏石山風景區收費嗎 好玩嗎

福州烏石山風景區歷史介紹 福州烏石山風景區是一處備受當地遊客青睞的自然景區,周邊地區的外地遊客也是經常慕名前往,在這里尋求一種心靈上的終極回應,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在這里尋找到久違的寧靜和舒心,下面給大家分享具體的攻略。

1、福州烏石山風景區不收費,完全免費可以進入

2、福州烏石山風景區內部的商品自由交易,購物需要收費

3、停車不需要收費

地址:福州市鼓樓區通湖路與道山路交叉口東南100米
福州烏石山風景區歷史介紹
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福州又叫「三山」,取自福州市境內三座山的合稱,這三座山分別為於山、烏石山、屏山,而這其中,烏石山位於三山高度之首。

烏山又稱烏石山、射烏山、道山,據說是漢代時,何氏九仙重陽登高,在山上張弓搭箭,射中了一隻烏鴉,掉落在這山上,因此得名。其位於福州市中心南門兜西側,和於山、屏山鼎足而立,是福州地標「三山二塔」之一,高度為三山之首,海拔86.3米,總面積27.3公頃,目前烏山開放游覽的風景區面積為11公頃。

2015年7月20日,烏山歷史風貌區和三坊七巷、林則徐紀念館共同構成的景區通過國家審核評定,成功晉升為5A級景區。烏山南為福州市委、市政府辦公區,北面連著「三坊七巷」,而許多遊客在逛完三坊七巷之後,卻忽略了這個市中心的美麗風景線,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烏山從唐朝至今,一直是福州聞名的風景勝地,據有關史料記載,烏山共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烏山名勝包括烏石塔、古廟群、道山亭、石林園、石壁觀音、凌霄台等六大景區及周邊諸多景點。這個「第一山」石刻,據說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真跡,且是美女簪花體。

自宋代以來,福州的人們就在城內外廣植榕樹,綠蔭滿城,所以福州又稱為「榕城」,榕樹則成了福州的市樹。烏山上的榕樹,壯碩高大,上百年的榕樹,幾個人也合抱不過來,枝繁葉茂,鬱郁蒼蒼,一棵樹便亭亭如蓋,遮天蔽日,真應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俗語。

在烏山景區的東麓,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石塔,它與於山西麓的白塔遙遙相對,是福州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二塔」之一,它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樓閣式石塔,已經成為了福州的歷史文化名片。塔身由青石砌成,由於年代久遠呈烏黑色,所以又叫烏塔。

烏塔高35米,共八角七層,是五代時期閩王第七個兒子王延曦修建,塔身層檐用疊澀手法建造,來到烏塔前可以看到塔微微傾斜,每層塔壁上都有浮雕或石刻,這些雕像是五代時期福建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非常的珍貴,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建築藝術價值,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山上有殿、寺、廟、亭、台、樓、閣等名勝古跡,還有不少歷代建造的紀念祠堂,如紀念宋代理學家的朱子祠,紀念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佔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一座烏石山,半部書法史。漫步山間,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沿途上百處唐宋至今的摩崖石刻了。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烏山上,竟然有200多處摩崖題刻,石刻書體包含了篆、隸、楷、行、草等多種題材,唐朝李陽冰、曾鞏、宋朝趙汝愚、朱熹、李綱、蔡襄、元朝薩都刺及明朝葉向高等都留下字跡。

在眾多石刻中,其中就有福州現存最古老、最珍貴的唐代書法家李陽冰的篆書「般若台」,它是我國僅存的四塊李陽冰篆書碑書之一,有1200多年歷史。據《福州市志》介紹,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與浙江處州新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合稱為篆書天下四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2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依照原拓,重刻在清冷台下。

而把烏山名聲推上高潮的莫過於「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一篇《道山亭記》了。《道山亭記》是元豐二年(1079),曾鞏於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當時傳誦甚廣,道山亭也因此而名傳千古,至今猶存。

烏石山上怪石嶙峋,惟妙惟肖,山林清幽,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烏山有四亭:道山亭、先薯亭、黎公亭、幽幽亭。道山亭在烏石山天車台左,登亭遠眺,整個海門景色盡納眼中,道山亭、黎公亭是欣賞山景全貌的好地方。

相比名山的人聲鼎沸,這里卻更顯幽靜,對於那些不喜熱鬧的人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悠然散步的好地方。天地悠悠,古今交融,站在山石樹木之前,前人墨客是否也在此駐足沉思?而今物是人非,卻也讓人唏噓不已。

㈡ 烏山在哪個地方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為道教勝地,山頂有呂洞賓的道場。 經改造,目前烏山景區已和三坊七巷景區連成一片,成為福州市鼓樓區最重要的接待景點。

烏山又稱烏石山、射烏山,位市中心,與於山、屏山鼎足而立。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於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烏山又稱烏石 山、射烏山,位市中心,與於山、屏山鼎足而立。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於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 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道山亭記》。一時洛陽紙貴,馳名遠播。烏山在西,於山在東,屏山在北。因此,"三山"成為福州的別稱

㈢ 請問烏山、於山風景區好玩嗎網上介紹的不詳細,門票、遊玩時間大概是多少

烏山、於山風景區是福州三山中的兩山,是福州兩座文化名山。 福州三山以烏山的景觀最佳,烏山有三奇:一是古榕多而奇,古木參天,且榕樹均長在石上,遮天蔽日,夏日乘涼好去處;二是石奇,烏山整座山均為石頭,呈黑色,故又名烏石山,烏山腹部被掏空,為福州最大的防空洞,據傳福州的金庫亦設其中;三是石刻奇,烏山石刻之多僅次於鼓山,且多為名人所書,福州第一個石刻「般若台銘」就在烏山上,是李白叔父李陽冰所書,為中國四大台銘之一,黎公園內的「烏石在,黎公在」是極為少見的陽刻書法,福州歷代文人太守、知州均在烏山留有石刻,烏山成了福州歷代名人的「簽名簿」。因烏山風景極佳,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贊它不亞於道家蓬萊三仙境,故烏山又名「道山」,曾鞏所著《道山亭記》使它流傳千古,如今曾碑已失,道山亭猶在。烏山是福州道教名山,山上道觀寺廟很多,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上香者很多,山腳賣香的店鋪有時一日凈利就有一千餘元。山上除「道山亭」外,還有一座「先薯亭」也很有名,是為紀念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福州長樂人陳振龍而建。 於山則是福州歷史文化的縮影,早在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後,越王勾踐的後代於越族定居於此,故名於山;漢高祖封無諸為「閩越王」,九月九日,無諸在於山登高望日,故於山又名「九日山」,今人建有九日台音樂廳,為福州最好的音樂廳;東漢時江西人何氏九兄弟在於山煉丹,後何氏九兄弟在仙游九鯉湖成仙,故烏山又名「九仙山」,今有「煉丹井」「九仙洞」遺跡,有福州地區最大的道觀「九仙觀」,於山亦成為福建乃至中國「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唐末閩王王審之建白塔,在此與民同樂,為於山留下一文化大手筆;五代時義收和尚在於山捨身求雨,後人建有法雨堂;宋代時中國第一部《道藏》即刻印於九仙觀;明代時戚繼光在此抗倭慶功,醉卧石上,有「醉石」遺跡,後人建有「戚公祠」、「平遠台」、「蓬萊閣」紀念戚繼光;清朝時洋務運動,沈葆貞創建「船政學堂」,第一批學員就讀於於山白塔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讀書於此,於山邁向西學第一步;辛亥革命福州光復戰斗在於山打響,今留有於山炮台;民國時蔡廷鍇、蔣光鼐將軍在於山補山精舍發動「福建事變」,未幾,郁達夫游「戚公祠」,作《滿江紅》,以抒報國壯志;如今,於山山腳下那段明朝古城牆上日軍炮火轟炸過的遺跡,時時提醒路人莫忘國恥。

㈣ 福州稱號最多的5A級景區,閩都名人聚集地,門票不過80元呢

福建的老大——福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國知名的旅遊勝地。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福州又叫“三山”,取自福州市境內三座山的合稱,這三座山分別為於山、烏石山、屏山,而這其中,烏石山位於三山高度之首。

在山景區的東麓,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石塔,它與於山西麓的白塔遙遙相對,是福州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二塔”之一,它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樓閣式石塔,已經成為了福州的歷史文化名片。塔身由青石砌成,由於年代久遠呈烏黑色,所以又叫烏塔。

㈤ 誰介紹一下「福州烏山」

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
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烏山
從山的東南麓烏山路拾級登山,行數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為沖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後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4字。台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台"3字。"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岩石,岩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岩,這就是"天台橋"。此橋奇險,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順台階再行數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師孟所建,並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約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於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
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至天章台。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吟詠「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台」詩句的所在。篆書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躍於石上。過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靂岩」。此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霹靂岩左面石崗上高矗著一座長方形亭子,是紀念明代抗倭名將黎鵬舉的黎公亭。離亭200多步,還有一塊形如襆頭巾的岩石,刻有「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俗稱黎公岩。黎鵬舉,字沖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揮僉事,時倭寇侵犯,閩江口五虎門陷落,福州形勢危急。黎鵬舉親率一支水師,在馬尾羅星塔、閩安鎮一帶大殲頑敵,使福州轉危為安。後人建此亭,永紀他的功績。
霹靂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門,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的意思,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幹事。可是他說歸說,做歸做,時常宴樂其間,早把清冷拋之九霄雲外。任職數月,他便身敗名裂,亭台也隨之倒塌。只有楷書鐫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確是極大的諷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級石階,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歸國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陳振龍原籍福建長樂,遷居福州。早年往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當地發現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充糧食,就想方設法將它引回福州,並在巡撫金學曾的幫助下,試種推廣。當時福建正逢飢荒,番薯的試種、推廣,使人們度過了飢荒。金學曾還在總結陳振龍父子經驗的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略》。從此,番薯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華嚴岩側的李陽冰"般若台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天秀岩旁,還留有明朝宰相葉向高草書詩刻一首:"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運筆疾如龍蛇飛舞。在清冷台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
從先薯亭北出,可觀賞到石壁觀音。相傳此處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岩壁上顯現隱隱約約的現象。後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合的藝術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後人在此建大士閣。現存建築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牆,有著名的蒙泉,清冽泉水滲於附近岩石隙間,現在這兒開設茶廳。
鴉浴池在石壁觀音西南,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池內有泉,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於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誇它:"不須陸羽茶經記,也算人間第一泉。"
天秀岩在鴉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組挺拔奇偉的大岩石構成。天秀岩的名字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於此處岩上,以得天獨秀自詡。100多年後,薛逢(唐咸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後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曆年間,福州詩人多借庄中結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薛氏後人邀請,在此唱和,並留下草書詩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台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於幻夢之間。兩石之後有凌霄台,凌霄台是烏石山的最高點,檯面寬廣,可容數百人。舊時重陽節,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台詩》,詩中有"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子夜先看日,陰崖得後春,三山空鎖碎,萬落自埃塵……",描述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台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帆。凌霄台東,有三塊天然大岩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岩洞。洞內可坐數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佔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㈥ 本次烏山之旅,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去年深秋的一日,我和幾個同學隨著絡繹不絕的遊客,來到了剛剛修復的福州烏山游覽區。所到之處,景色變化多端:時而古木參天,山崖突兀;時而陽光明亮,和風爽爽;時而陰森冷清,涼風颼颼..

清冷台

我們沿著小徑拾級而上,到了山頂,穿過橫頭石,便至石林。石林是烏山勝景之最,烏山三十六景數石林一景最為可觀。這里怪石嶙峋,古木參天;剛修復的古色古香的圍牆掩映在叢林之中,幾角青瓦榜突兀而出。遊人到此,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

位於石林中心的清冷台,別有洞天。在參天古木的蔭蔽下,那烏亮的石頭怪立著。那烏亮的石頭發出的光澤,似一縷縷寒意襲來,使人頓時汗消意爽。

我與同學們坐在石頭上,觀看摩崖石刻。望著那些已經剝蝕的石刻,不禁心生懷古之情。

古時的烏山清冷台又是怎樣的呢?古人許友在《石林記》中說道:「蒼壁峭立,橫石為梁,松須垂拂,零亂須眉,使人曉冷。台畔多昔游遺墨卷。此有古魂拂台,拜讀往往呼酒澆之。」並說:「伏日游暑此中,若在秋冬之間。」可見,此處之陰涼,乃是夏日避暑之勝地。「清冷台」,真是名不虛傳啊!

大士閣

我們離開了清冷台,因無人導游,只好自己亂闖。走了一段路後,便望見茶室。我們走進茶室就了座,品嘗了清香的花茶後,穿過茶室,走到一條小路上,信步向前走去。

走著,走著,忽然發現面前有個路標,上寫著「大士閣(觀音岩)」幾個字。我們便又向前走去。轉過一道石門,裡面無有他物,只見幾塊怪石聳立著。我不禁悄聲說道:「『大士閣』,何處是呢?」

「咦,可能在那兒吧!」一位同學手指著一塊石壁說道。我順著那位同學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一條窄窄的小路,從石壁旁通過。我便帶頭先走過去,拐過一個彎兒,不禁脫口而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前面隱在花簇叢林之屮的一圓門,隱約地透出柔和的黃色光澤來。

我們走進了圓門,便見一座古式廟宇。走進廟宇,只見青煙裊裊,頓感香氣沁人肺腑。登上石階,面前有一尊神態安詳、端莊的觀音菩薩盤坐在蓮花座上。

據傳說,這兒有塊菩陀岩,每當霹雷當空,便可望見一尊觀音菩薩端坐其上,故取名「觀音岩」。因觀音岩旁有御石丘,狀如大士,故取名「大士閣」。

我們離開了大士閣,又循著山間小徑探勝去了。……烏山,不愧是福州名勝之一。十年動亂,她曾被破壞得不堪入目。而今,經過修復,供人游覽。我們相信,今後烏山再經修葺裝扮,將會以動人的美姿,引來更多的遊人。

【評語】

這篇游記敘述有致,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文章開頭要言不煩地概括了福州烏山景色變化多端的特點,接著按照游覽線路,依次對清冷台和大士閣兩處風光進行描述,將開頭點明的「景色變化多端」的特點具體、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結尾寥寥數語點明了中心,照應了開頭。

福州烏山有三十六景,作者僅寫其中兩景,這兩景確能表現烏山景色變化多端的特點。可見,作者寫前的確是認真觀察、精心選材的。

用詞造句比較講究。有不少詞語用得貼切,有些語句較能耐人尋味。

寫景狀物都不夠細致、深刻。如對清冷台及其周圍環境,都寫得比較膚淺。因此,讀完使人感到文章內容不甚厚實、雋永。

㈦ 莆田市大洋烏山海拔高度多少

莆田市大洋鄉烏山的海拔高度是:328米

大洋鄉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東北部、處於涵江、福清、永泰三地交界,東與東張鎮接壤,西與庄邊鎮交界,北與永泰縣毗鄰,南與新縣鎮相連。距涵江59公里,全鄉總面積120平方公里,下轄18個行政村,3245戶,總人口9人。轄區內有林地面積12.9萬畝,森林蓄積量11.2萬立方米,主要種類有:天然闊葉林、針葉林、竹林、山地照葉林、亞熱帶灌叢、草叢等。經濟以農業、林業及旅遊業為主。

㈧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1、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

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獲得4A級風景名勝區榮譽。

2、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

4、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5、烏塔

塔位於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與於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