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坊七巷的來歷
1,衣錦坊:「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
Ⅱ 三坊七巷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色可以幫介紹下么
穿梭在大街小巷當中,繁華的都市告知著我們時代的變革,似乎每一刻都告知著古時的韻味早已經消散了。不過中國的古巷依舊還有許多是被好好保護起來的,甚至乾脆直接在現代化的大都市之中,就這么隱藏在其中。福州的三坊七巷,便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此地的古樸韻味保護在國內數一數二,同時還能將現代化的東西融合在其中。福州三坊七巷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並且在這里藏了半部中國近代史
現今的古巷,想要好好的生存,最好的方式便是與大城市結合,而三坊七巷也確實做到了這點。在古色古香之中,與我們息息相關。
尋找福州古韻,遇見三坊七巷
地址福州——三坊七巷
Ⅲ 福州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這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Ⅳ 三坊七巷的名人資料
只要數字嗎???連名字都不要嗎????
名人71名,男68人,女3人。
明細如下:黃 璞(867-?)唐昭宗大順二年進士,詩人,官至崇文閣校書郎,故居現黃巷36號;
余 深(生卒不詳)宋神宗元豐五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封衛國 公,曾居安民巷內,門號不詳;
陸 蘊(約1071-1120)宋宣和年間人,官至御史中丞,後任福州知州,曾居衣錦坊;
陸 藻(?-1129)宋宣和年間人,陸蘊之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曾居衣錦坊;
陳 烈(1012-1087)宋著名學者,曾任福州州學教授,故居在郎官巷內,門號不詳;
陳 襄(1017-1080)宋慶歷二年進士,理學家,曾任開封府推官、刑部郎中、提舉司天監等職。故居在塔巷內,門號不詳;
鄭 穆(1018-1092)宋皇佑五年進士甲科,曾任國子監直講、汾州通判、楊王府贊善等職。故居在文儒坊內,門號不詳;
鄭性之(1172-1255)宋嘉定元年狀元,朱熹學生,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兼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長官)。故居在吉庇巷(今吉庇路),現無存;
林 瀚(1434-1519)明成化二年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府第現文儒坊42號;
張 經(1492-1555)明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故居現文儒坊尚書里;
林 泮(?-約1524)明成化八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其兄清源、弟浚淵皆進士,時稱「閩中三鳳」。曾居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廷玉(?-約1530)明成化二十年進士,官至都御史。曾在衣錦坊內居住,門號不詳;
許 友(1615-1663)清順治年間人,不仕,以諸生終。工書、善畫、能詩,時稱「三絕」。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 帙(生卒不詳)林則徐之母,故居現文儒坊19號;
林 佶(1660-?)康熙三十八年舉人,五十一年欽賜進士,書法家,官至內閣中書,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林 侗(1628-1716)清康熙年間貢生,林佶之兄,工隸書,研究金石,著作頗豐。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李 馥(1662-1745)清康熙年間官至浙江巡撫,曾在內黃巷居過,門號不詳;
黃莘田(1683-1768)康熙四十一年舉人,詩人,官至廣東四會縣知縣,故居現光祿坊早題巷4號;
林枝春(1699-1762)乾隆二年榜眼及第,歷任武英殿纂修官、翰林院侍講學士、江西學政等,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甘國寶(1709-1776)清雍正十一年武進士,歷任福建提督、台灣總兵、九門提督等,故居現文儒坊51號;
沈紹安(1767-1835)福州脫胎漆器創始人。漆器店曾開在楊橋巷雙拋橋附近;
張際亮(1799-1843)道光十五年舉人,詩人。曾居郎官巷,門號不詳;
郭階三(生卒不詳)清嘉慶二十一年舉人,曾任連城、同安縣教諭,所生的五個兒子皆登科第,盛及一時,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蔭(1805-1884)清道光十二年進士,郭階三之子,歷任廣西巡撫、湖北巡撫、署理湖廣總督等職,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蒼(1815-1890)清道光二十一年舉人,郭階三之子,一生大都致力於福州的水利建設和研究整理地方文獻,故居現黃巷4號;
郭化若(1904-1995)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郭階三之重孫,解放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員兼政委、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為一代儒將,故居現黃巷4號;
趙 新(1802-1876)清咸豐二年進士,官至陝西督糧道。故居在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昌彝(1803-約1854)道光十九年舉人,文學家,曾在建寧、邵武、廣州等地講學,一生著作頗豐。故居在宮巷內,門號不詳;
劉齊銜(1815-1877),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長婿,官至河南巡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齊衢(1813-1860)道光二十一進士,劉齊銜兄,歷知四川興文、榮縣、江津等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劉崇佑(1877-1942)清光緒二十年舉人,劉齊銜之孫,著名律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偉(1878-1958)劉齊銜之孫,著名工商企業家,福州電氣公司和電話公司創始人之一,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傑(1880-1956)劉齊銜之孫,著名外交家,民國時期曾任外部部常務次和、駐德意志兼奧地利特命全權公使等職。故居現宮巷14號;
陳壽祺(1771-1834)清嘉慶四年進士,學者、教育家,.官至記名御史,故居現黃巷36號;
梁章鉅(1775-1849)清嘉慶七年進士,文學家,官至廣西巡撫、江蘇巡撫,故居現黃巷36號
沈葆禎(1820-1879)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次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等職,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居現宮巷26號;
沈瑜慶(1858-1918)清光緒十一年舉人,沈葆禎之子,官至貴州巡撫。故居現宮巷26號;
沈覲壽(1907-1995)沈葆禎曾孫,著名書法家,曾任福州書畫院副院長、福建省書法協會副主席、福州市書法篆刻研究會會長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林聰彝(1824-1878)林則徐之子,歷任內閣中書、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補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備道等職。故居現宮巷24號;
林炳章(1875-1923)光緒二十年進士,林聰彝之孫,陳寶琛長婿,曾任福建省財政廳長、閩海關監督等職,故居為現宮巷24號;
林 翔(1881-1935)日本明治大學法學博士,林聰彝孫,歷任民國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特別刑事審判所所長、最高法院院長、考試院銓敘部部長等職。故居現宮巷26號;
林恩溥(1893-1933)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林聰彝孫,民國時間任福建省建設廳正兼福州務局局,主持拓寬改建鼓樓至萬壽橋主幹道(今八一七路)、在台江興建6座碼頭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梁鳴謙(1826-1877)清咸豐九年進士,被聘入福建船政局幕府,此後一直追隨沈葆禎,成為得力助手。後回福州鰲江書院任教。故居在文儒坊閩山巷,門號不詳;
陳承裘(1827-1885)清咸豐元年進士,清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陳若霖之孫,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之父,故居現文儒坊47號;
羅豐祿(1850-1901)福建船政學堂駕駛專業畢業,曾任李鴻章幕僚,從事外交翻譯工作,後出使英國並兼任駐義大利、比利時兩國大使。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嚴復(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故居現郎官巷20號;
嚴叔夏(1897-1962)嚴復三子,解放前曾任福建協和學院(福州大學前身之一)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曾任福州市副市長。故居現郎官巷20號。
藍建樞(約1856-?)福建船政學堂第三期畢業生,留學美國。清末曾任「海鎮」巡洋艦管帶、海軍管理部部長,民國初任海軍總司令部左司令(後改稱第一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等職。故居在吉庇巷內,門號不詳;
陳衍(1856-1937),清光緒八年舉人,《福建通志》總纂,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8號;
林葆懌(1863-1927),清光緒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後赴英留學,民國7年任海軍總長。故居現衣錦坊酒庫弄,門號不詳;
鄭孝胥(1860-1938)清光緒八年舉人,曾由陳寶琛推薦任溥儀老師,後又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故居現衣錦坊洗銀營14號;
劉冠雄(1857-?)民國海軍總長,故居現宮巷11號;
陳元凱(生卒不詳)清光緒十五年舉人,曾任粵東縣令,林覺民岳父。故居現大光里23號;
何振岱 (1867-1952)清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詩人,書法家,曾受聘重修《福州西湖志》,任總纂。一生詩作頗豐。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21號
林白水(1874-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報人,教育家,曾在文儒坊創辦福建省第一所具有進步色彩的中小學「福州蒙學堂」,舊址在今文儒坊36號福州第九塑料廠內;
林 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曾在郎官巷居住,門號不詳;
陳 籙(1877-1939)福建船政學堂學生,後獲巴黎法律大學法學學位,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司司長、駐墨西哥特命全權公使、駐法國全權公使、外交總長、南京日偽「維新政府」外交部長等職。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季良(1883-1945)江南水師學堂駕駛班畢業,原名「陳世英」,轟動中外的中日「廟街事件」主角,民國時期曾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兼任廈門警備司令,後又任海軍陸戰隊總指揮等職。故居現文儒坊 號;
林覺民(1887-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葆璋(1865-1940)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駕駛班首屆學生,冰心之父,曾任煙台海軍練營管帶、民國海軍部次長、海道測量局少將局長等職。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冰心(1900-1999)著名女作家,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王冷齋(1892-1960)曾就讀福建陸軍小學堂,為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生,民國26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與日軍正面交鋒,親歷「蘆溝橋事變」。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郁達夫(1896-1945)著名作家,1936年至1938年間出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公報室主任,曾客居光祿坊10-13號劉家大院內;
劉攻芸(1900-1973)英國倫敦大學經濟院畢業,獲博士學位,民國時期曾任中央銀行總裁,又任財政部部長。1948年建議蔣介石再發銀圓券,並為蔣介石秘密運送黃金去台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高拜石(1901-1969)民國時曾任《福建民報》、《建國日報》總編輯,後赴台,任台灣省新聞處主任秘書。1958年起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上開設專欄,前後達十年之久。故居在楊橋巷口,今無存;
王 助(1914-1941)革命先烈,1931年入黨,曾任XXXXX福建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部長,1939年5月受新四軍委派,與範式人一起在安民巷53號設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
範式人(1909-1986)1932年入黨,曾任紅軍閩東獨立師政治部主任、XXXXX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等職,解放後任江西省委副書記,中央人民政府糧食部副部長、郵電部副部長,XXXXX福建省委第二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等職,1939年在安民巷53號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工作;
沈幼蘭(1890-1964)福州「蘭記」漆器店創辦者,曾是全市最大的漆器店。民國15年在美國費城建一百五十周年展覽會上,「蘭記」產品獲一等執照獎,三年後以菲律賓召開的工商業交易會上其產品又獲特等金牌獎。故居在今楊橋路,門號不詳;
陳體誠(1896-1942)工程師,畢業於美國加基鋼鐵學院橋梁工程專業,民國七年被選為首屆中國工程學會會長,後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兼財政廳長、西北公路特派員兼甘肅省建設廳廳長等職。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廬 隱.(1899-1934)著名女作家,出生於南後街,具體地址不詳。
翁良毓(1905-1926)省立福州師范學校畢業,曾在上海受到李大釗的教導,民國十四年當選為福建學生聯合會副理事長,後開設「福州書店」,銷售進步書刊,該店也成為團組織地下交通聯絡點,後被特務殺害。故居在衣錦坊雅道巷內,門號不詳。
Ⅳ 三坊七巷有哪些名人
嚴復,林則徐,林旭,林覺民等。
Ⅵ 話說三坊七巷
概述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目錄[隱藏]
總概況衣錦坊
文儒坊
光祿坊
楊橋巷
郎官巷
塔巷
黃巷
安民巷
宮巷
吉庇巷
南後街
建築特色
《三坊七巷宣言》
主題展館
坊巷名人
傳統小吃
旅遊指南
同名電視主創人員
演員名單
劇情梗概
總概況 衣錦坊
文儒坊
光祿坊
楊橋巷
郎官巷
塔巷
黃巷
安民巷
宮巷
吉庇巷
南後街
建築特色
《三坊七巷宣言》
主題展館
坊巷名人
傳統小吃
旅遊指南
同名電視 主創人員
演員名單
劇情梗概
[編輯本段]總概況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約有40公頃。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朴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編輯本段]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當代藝術中心,擬選址藍建樞故居。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擬選址二梅書屋。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編輯本段]坊巷名人
近代以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銷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 、 「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等,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節點。從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
林則徐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1785—1850)是揭開中國近代史序幕的傑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西方文明成果採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並為我所用的態度,故能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之開風氣者」。三坊七巷旁的澳門路有林則徐祠堂。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沈葆楨(1820—1879)在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中,被推向前台。他擔任福建船政大臣,負責造船、練兵和人才培養,為組建福建水師、南洋水師而努力,成為早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引進西方科技的先驅,我國近代教育和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之一。他腳踏實地、不遺餘力地將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
曾宗彥(1850—1972):近代「陸軍之父」。曾宗彥居於安民巷。他甫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便於1898年5月,上書光緒皇帝《時艱孔迫,宜用洋操剋期練軍陸軍折》。他主張:「為今之計,莫若先盡各省已有之餉,練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即以新法精練陸軍。並提出必須「整頓軍隊,各省陸軍一律政習洋操,尤以東三省為急」。光緒皇帝十分重視,立即下諭:「今日時勢,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尤為操兵第一要著。惟須選教習以勤訓課,核餉力以籌軍實。」曾宗彥的奏摺,引發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稱其為「近代陸軍之父」。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冰心 。「一片冰心在玉壺」。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在南後街與楊橋巷交界處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那年(1911年),從山東 煙台回到福州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這個住址,現在我寫起來還是非常地熟悉、親切,因為自從我學會寫字起,我的父母親就時常督促我給祖父寫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寫。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少年即穎絕秀出,為特達奇才。他追隨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歷時百日,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守舊派殺害,年僅24歲,其英名永載史冊。
林長民(1876—1925):「五四」運動引發者。1919年5月2日北京《晨報》與《國民公報》上出現《外交警報告國民》的文章,作者林長民驚呼:「山東亡矣,國將不國,願四萬萬眾誓死圖之。」言辭懇切而沉痛。事情緣於1918年的巴黎和會: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外交總長陸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會,總統徐世昌特設外交委員會,聘林長民為委員會主任兼事務主任。日本與英法三國秘密約定,戰後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既得侵略權益;並同曹汝霖約定,由日本出資建設「濟順」、「高徐」兩條鐵路,藉此進一步控制中國。林長民知後氣憤難平,決定向國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與賣國行徑,遂於1919年5月2日發表文章,並由蔡元培校長告知北大學生及北京各高校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愛國學生群情激昂地舉行遊行示威,「五四」運動就此爆發。
陳矩孫(1913—1987):「一二·九」運動組織者。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舉行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史書記載,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之後波及全國各地。北平燕京大學學生陳矩孫時年22歲,參與組織了這次大遊行。在遊行的前一個晚上,是他將參與遊行的大部分學生匿藏在釣魚台。在「一二·九」運動前夕,他以學聯幹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動員工作,將燕京大學的革命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中堅力量。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漢族。福建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學堂,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1905年回鄉與陳意映結婚。1906年自費去日本留學,專攻日語。翌年補為官費生,入慶應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兼習英文、德文。此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立統籌部,籌劃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給父親及妻子寫下絕命書,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親人的愛及為國捐軀的決心。4月27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下午5時30分,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沖出督署後,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清兩廣總督張鳴岐、水師提督李准親自在提督衙門內審訊,他毫無懼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頓足,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後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關押幾天,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Ⅶ 請介紹:福州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