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有幾條內河
福州內河
(一)閩 江
閩江系福建省第一大河。發源於武夷山脈東側建寧縣均口鄉台田村嚴峰山西南坡,流經三明、南平兩市和寧德地區古田縣後,由水口鎮入福州市境,流經閩清縣、閩侯縣,在侯官附近因受南台島之阻,分為南、北兩港,南港稱烏龍江;北港稱閩江,亦稱台江或白龍江。北港繞過南台島北側,穿過福州市區至馬尾港區,一般河寬300~600米,從淮安至羅星塔長28.5公里,河槽相對窄深,為航運通道。南港繞南台島南側,在江口處接納大樟溪,江面寬闊,達3000~4000米,至峽兜縮小為500米,南港自淮安至羅星塔長40.2公里,河槽寬淺,為泄洪貯沙河段。南、北港於馬尾港域匯合後折向東北進入通海河段,經青洲、閩安峽谷(河寬由1700米縮小為600米)至亭江長約12公里。在亭江附近受琅岐島之阻,閩江復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梅花水道)繞過琅岐島南側,經浮岐、潭頭至梅花入東海,長18公里,河道寬淺;北支為閩江入海主汊,繞過琅岐島的北側經英嶼、長安至琯頭長門口,稱長門水道,寬約1500米,深9~10米,長門峽谷寬僅380米,深達34米;出長門口後又被粗蘆、川石、壺江諸島分成烏豬水道、熨斗水道、壺江水道和川石水道分別入海,其中川石水道為主航道。
閩江中上遊河床比降大,進入本區後比降逐漸減少。南平至水口水電站98.4公里,平均坡降為5‰,江面寬約400米;水口水電站到白沙長39公里,平均坡降為1‰,河道逐漸開闊,水面寬約600~700米;白沙以下進入平原地帶,平均坡降只有0.86‰,江面寬達2000~3000米。閩江下游為感潮河段,隨著河床泥沙的淤積,潮區界也在不斷變化。據地方誌記載,宋淳熙十年(1183年)漲潮流上溯到下濮電站壩址下5公里的大箬附近;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潮時潮流仍可達竹岐附近。由於三角洲平原汊道逐漸淤廢和三角洲向海伸展,導致河口區進潮量減少和徑流作用相對增強,潮汐和潮流影響的上界也隨之不斷下移。現在枯水期大潮時潮區界在侯官附近(距口門68公里),潮流界可達觀音亭;平水期潮流界在魁岐—馬江之間;洪水期小潮進潮區界在江南橋附近,潮流界在馬尾一帶;當竹岐站洪峰流量為13000立方米秒時,羅星塔斷面無漲潮流。由於閩江下游段河床坡坡降低,流速轉緩,加以有潮水頂托作用,一旦上游來水量增加,洪水下泄不暢,水位增加,便很容易釀成洪澇災害。
閩江徑流十分豐富。竹岐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54500平方公里,1934~1989年平均徑流量54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842億立方米(1937年),最小年徑流量268億立方米。大樟溪永泰站控制流域面積4032平方公里,1956~1986年均年徑流量54.6億立方米;另外閩江口未控區面積2460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約為11億立方米。因此,閩江口多年平均徑流量約為629億立方米。
閩江徑流年內分配不均,一月最小,平均流量為619立方米秒,而後逐月增大,6月最大,達4706立方米秒,7月開始逐月下降。汛期4~9月徑流量占年來水量的74.4%,其中5月佔17%,6月佔22%。枯水期10月至次年2月徑流量占年來水量的17.5%,其中1月僅佔3%。
閩江的含沙量和輸沙量與全國各大河流比較是比較小的。根據竹岐站1951~1989年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4kg/m3,最大年(1962年)為0.26kg/m3,最小年(1957年)為0.069kg/m3。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為715萬噸,最大年懸移質輸沙量為2000萬噸(1962年),最小年為272萬噸(1971年)。長系列月輸沙率11月最小,為11.5kg/s,而後逐月增加,6月最大達1009kg/s。懸移質輸沙集中在汛期4~9月間,輸沙量為639萬噸,佔平均年輸沙量的89.4%,其中5月佔23.9%,6月佔36.6%,枯水期10月至次年2月,懸移質輸沙量僅30萬噸,佔平均年輸沙量的4.2%。懸沙中值粒徑為0.07mm。至於推移質輸沙量,至今尚無實測資料。
閩江水質污染比較嚴重。區內閩江每年接納中上游(主要是上游)廢水約4億多噸,其中工業廢水佔90.7%;加上福州市排入閩江2億噸廢水(其中工業水佔37.98%),閩江水質已受到嚴重污染,不少河段石油、有機物和某些重金屬超標,已難以達到地面水三類水標准。閩江流域佔有全省一半面積,工業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5%,農業產值佔全省農業總產值的36%,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閩江水質繼續惡化,後果不堪設想。為此,政府決心閩江流域水環境整治,提出近、中遠期整目標,要求一年有重大突破,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基本完成。同時,福州也正在開辟第二水源(引鰲江水)。
福州市境內閩江的主要支流有大樟溪和梅溪,此外還有安仁溪、大目溪、尚干陶江、新店溪和營前溪等。閩江水力資源豐富,已在閩清縣下濮建成裝機容量為140萬千瓦的水口水電站。閩江有航運之利,電站興建前,自福州至南平,可通60噸級輪船;電站建成形成水庫後,航運條件大為改善,已可通行500噸級船舶。台江至馬尾港可通行千噸級輪船,馬尾港至閩江口可通行萬噸級輪船。
(二)大樟溪
閩江下游最大支流。發源於德化縣戴雲山脈,源頭稱國寶溪、瀘溪,德化縣南埕以下始稱大樟溪。流經德化、永泰、閩侯3縣,於江口注入閩江南港(烏龍江),全長234公里,流域面積4843平方公里。
永泰縣多山,全市地勢最高,山地中又分布著洑口、嵩口、梧桐、赤錫、富泉、城關、台口、葛嶺、塘前等盆地,大樟溪在永泰縣境內121公里,流經山地和盆地,形成了典型的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大樟溪是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比降在4‰以上,峽谷地段坡降更大,可達1%甚至1%以上。大樟溪支流眾多,縱橫交錯,集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洑口溪、下漈溪、梧桐溪、富泉溪和清涼溪;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6條。這些支流的河床比降都很大,有的達到10%以上,如七洑溪、芭蕉溪和漁溪等。
大樟溪處於閩中多雨地帶,徑流十分豐富。根據永泰站1951~1980年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0.3億立方米,1975年最大,達62.68億立方米;1967年最小,為23.51億立方米,年際變化不大,為1∶2.7。但年內變幅較大,6月徑流最大,月均流量為332.4立方米/秒,12月最小,為29.3立方米秒,相差10.34倍。汛期(4~9月)徑流量為32.64億立方米,占年均徑流總量的81%;其餘月份佔20%,為枯水期。
大樟溪流域內森林植被良好,河床多為不透水的火成岩,流域內土壤侵蝕較輕,故含沙量較少,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4kg/m3,年輸沙量42萬噸,其中97%輸沙量集中在4~9月的雨季。
大樟溪水量豐沛,河床比降大,蘊藏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可利用水能達38.86萬千瓦;塘前至新岐河段可通航30噸級船隻。
(三)梅 溪
閩江支流之一,閩清縣最長的河流。因繞縣城地段遍植梅樹,故縣城稱梅城,溪稱梅溪。發源於南部省璜鄉蓮花山,向北流經省璜、塔庄、坂東、白中、白樟、梅溪、梅城等7個鄉鎮的56個村,沿途納嶺寨溪、濂溪、文定溪、金砂溪、下瀘溪、曇溪等支流,繞縣城出溪口匯入閩江,全長78.6公里,流域面積956平方公里。
梅溪流經山地、丘陵和盆地,形成了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峽谷河段以沖刷作用為主,盆谷地段以堆積作用為主,坂東平原是梅溪流域最大的河谷平原。坂東昔稱六都,故為「大大六都洋,小小閩清縣(指城關)」之說。梅溪兩條較大支流芝溪和金砂溪均分布在梅溪左側。芝溪發源於後佳,長40公里,流域面積229.4平方公里;金砂溪發源於閩清與尤溪縣交界處的寶坑山,長37.6公里,流域面積180.4平方公里。
梅溪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1億立方米,最大年份(1975年)為13億立方米,最小年份(1982年)為3.69億立方米,相差2.5倍。
梅溪幹流下游和芝溪下游段水質較差,特別是潭口至溪口的7公里長的河段,兩岸工廠林立,人煙稠密,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達665.83萬噸,其中66.5%廢水未經處理,有機污染嚴重。
(四)起步溪
羅溪縣最長的河流。發源於羅源縣北部飛仙岩山,由西向東流經洪洋、起步、鳳山注入羅源灣,全長28.6公里,流域面積222.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護國溪和南門溪。上游流經山地、丘陵,落差大,水流急,水能儲藏量達2.67萬千瓦;下游流經起步河谷平原和城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羅源縣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
(五)鰲 江
連江縣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古田縣東北部鷲峰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羅源縣西部進入連江縣,經小滄、潘渡、鰲江、鳳城、浦口、東岱等鄉鎮,於百勝注入東海,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2665.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牛溪和財溪,均位於鰲江左側,其流向基本與幹流平行,次一級支流流向北東,構成格狀水系。
鰲江為山地性河流,小滄以上的峽谷為主,江面窄,坡降大,水流急;小滄以下,流經貴安、潘渡等盆地,形成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
鰲江徑流較豐富,年均流量60.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7.67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較豐富,可利用水能8.3萬千瓦,已建成山仔水電站。水質優良,山仔水庫將成為福州市第二飲用水水源。下游便於灌溉和航運,是連江縣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潘渡一帶山青水秀,又有貴安溫泉,宜於發展旅遊業。
(六)三 溪
閩江口以南獨流入海的水系,長樂市東部主要河流。發源於福清市北部大山□,向北流經江田丘陵區,一支流入文武砂水庫注入東海;另一支流入長樂濱海平原的南洋水網。三溪在水網以上長12.4公里,流域面積41.4平方公里。在上游三溪村潘寺嶺建有三溪水庫,總庫容107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866.7公頃。
(七)龍 江
福州市東部獨流入海的水系,福清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莆田縣大洋鄉瑞雲山,自西向東流經東張、宏路、融城,於海口注入福清灣,有太城溪、可路溪、太北溪等支流,全長62公里(福清市境內35.51公里),其中天寶陂至海口長19.75公里,屬感潮河段,流域面積538平方公里。天寶陂系唐玄宗天寶年間所建,為攔水工程。1958年上游建東張水庫,總庫容1.99億立方米,為福清市工農業和人民生活主要水源。下游水質受海潮影響鹹淡交流,多為航運之用,但不宜灌溉。由於氣候地形因素,降水量在年際及年內分布不均。汛期在4~9月份,佔全年降水量75%,年均徑流量約4億立方米,豐枯年相差量為4.8~3.2億立方米。洪水主要由台風暴雨造成,最大日降水量達450毫米。
太城溪,又稱石塍溪,是龍江最大支流;發源於五子岩西麓,向南流經鏡洋、宏路注入龍江,長18公里,流域面積81.1平方公里。
2. 福州烏龍江水是鹹水還是淡水
福州烏龍江水是淡水,因為烏龍江還是內河,離海邊還有一段距離。
福州烏龍江與閩江匯成馬江,經馬尾在琅岐島流入大海,所以烏龍江仍然是淡水。
3. 烏龍江的介紹
位於福建福州市,山川靈秀、人文薈萃的烏龍江區域。烏龍江,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水域; 烏龍江畔,一方滋人潤物的凈土。 有關烏龍江的傳說故事,數不勝數,源遠流長。
4. 江東、嶺南、閩江、分別指哪裡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准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區以及今江西贛東北(東部)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古人於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則稱江右。
嶺南,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系,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北方人稱為「蠻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
《晉書·地理志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確了嶺南的區域范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范圍包括了今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也包括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
嶺南又稱嶺外、領表,這時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來看嶺南:從中原地區看,稱為嶺外;從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稱為領表。
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閩江:
中國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溪、富屯溪、沙溪三河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附近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注入東海。以富屯溪為正源,全長577公里(358哩),流域面積近61,000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流域形狀呈扇形,支流與幹流多直交成方格狀水系。水量豐富,年徑流量621億立方公尺,水力蘊藏量632萬瓩。南平以下是重要的水運通道,馬尾是福州的外港。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占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占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占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布,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建溪,這里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里。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托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亘江心的南台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江的92%。
5. 烏龍江和閩江什麼關系啊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簡單來說:烏龍江是閩江的分支,包圍著南台島的南部,閩江由上街那邊開始分岔,北邊支流是白龍江,南邊支流就是烏龍江.到了峽南馬尾一帶兩江又合流入海。
下面我再為你介紹下這兩條河流的大致情況,希望能夠幫你進一步理解它們的關系。
閩江,中國福建省最大獨流入海(東海)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寧縣均口鎮。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南台島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出琅岐島注入東海。以沙溪為正源,全長562千米,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
閩江流至福州懷安後分為白龍江和烏龍江兩條支流,兩江匯合成馬江入海。烏龍江位於南台島南側,經過懷安、洪塘、鳳崗、陽歧、螺洲、峽門流入馬江。
6. 閩江的水利概況
閩江流域(省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31.69萬千瓦,佔全省理論蘊藏量的60.3%。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支流62條。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上可開發的水電站址566處,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462.71萬千瓦,年發電量205.82億度,佔全省可開發資源的65.7%。已建成的古田溪梯級開發4個電站,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沙溪口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華東最大的水口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
古田溪水電站,位於中國福建省,由古田、龍亭、高洋、寶湖等4座水電站梯級組成,其一、二級電站屬古田境內,三、四級電站在閩清縣境內。古田溪系閩江支流,全長90 km,流域面積1799 km²,河道天然落差約360 m。全梯級4座水電站共利用水頭316.2 m,為天然落差的87.8%。梯級裝機12台,原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經對機組的增容改造,總裝機容量已達27.6萬千瓦,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7.41億千瓦時,在福建電網中擔負著調峰、調頻、調壓和事故備用任務,除發電外,還有造林、養殖和通航效益。古田溪水電廠素有「北有豐滿,南有古田」之稱的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但不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1939年-1945年建成於貴州省桐梓縣的天門河水力發電廠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從1951年3月一級電站主體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動工,到1973年12月最後一台機組並網發電,工程歷時22年。
沙溪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南平市上游的西溪上(即沙溪與富屯溪匯合口處之下游約5.5km),距市區14km。該電站距福州市13.5km,距三明市95km。電站建成後供電福建省電網。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5562平方公里,占閩江流域總面積的42%。沙溪口水電站水庫呈「丫」型,當正常蓄水位88m時,水庫面積為17.5平方公里。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過木效益。總裝機容量30萬kW,單機容量7.5萬kW。電站設300t級船閘,除通航外,兼作放竹木用,年運輸能力為329.1萬t。電站樞紐由攔河(閘)壩、河床式發電廠房、開關站和通航建築物等組成。溢流壩位於河床中間偏左岸,最大壩高40m,電站於1980年列入國家基建計劃,1983年3月正式籌建,於1987年12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
水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閩清縣境內的閩江幹流上,上游距離南平市94km,下游距離閩清縣城14km,距福州市84km。電站建成後向華東電網和福建電網供電。水口水電站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2438平方公里,占閩江全流域面積的86%。水口水電站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效益的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65m,汛期(4~7月)運行限制水位61m。本電站裝機容量140萬kW,保證出力26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49.5億kW·h,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水電站。其發電效益相當於一座100萬kW的火電廠和與之配套的年產原煤240萬t的大型煤礦。樞紐由大壩、廠房、過壩建築物和溢洪道組成。主要建築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00m,壩頂長783m。於1985年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開始進行施工前期准備工作。主體工程於1987年3月9日開工。
大目溪水電站,位於閩江下游支流大目溪的閩侯縣大湖鄉大坑村,距福州市區56公里,總裝機容量1.46萬千瓦。大目溪一級水電站,集雨面積13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立方米/秒。壩址以下可利用的天然落差460米。1957年,福州市建設局和省工業廳電業處聯合進行勘測。1958年10月,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負責設計。大目溪水力發電分二級開發,第一級大壩建於大湖鄉大坑村,為徑流開發引水式電站,設計安裝4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2600萬千瓦時,設備利用2800小時,保證出力560千瓦。1959年,工程動工興建。大壩和廠房分別於1959年11月、8月建成。1969年9月安裝完工投入運行。二級水電站位於白沙鎮大目溪村,設計水頭220米;安裝4台3000千瓦機組。一、二級總裝機14640千瓦,實際投資1582萬元,平均每千瓦造價1080.6元。二級電站於1983年5月經過驗收,認為工程項目符合質量要求,同意移交生產。1985年全廠發電量達6525萬千瓦時,設備利用4454小時。至1990年底累計發電9億千瓦時。
玉山水電站,位於閩江建溪支流小橋溪的建甌縣玉山鄉下陽村,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由建甌縣興建和管理。1965年,興建。主體工程有漿砌塊石攔河壩1座,壩高5.3米,頂長40米,引水渠道長6.53公里,壩址上游集雨面積188平方公里,為徑流開發的水電站。廠房建在小橋壩頭村上游1公里處,主廠房面積520平方米,安裝2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該電站由建甌縣自行組織施工,1969年12月建成發電。
安砂水電站(又名九龍湖),位於閩江支流九龍溪中游的永安市安砂鎮境內,距永安市45公里。1978年建成投產,裝機容量11.5萬千瓦,是福建電網的主力廠。1957年,上海勘測設計院對沙溪流域進行規劃,1960年提出開發九龍溪的規劃。水庫大壩1座、採用鋼筋混凝土寬縫重力壩,高92米,頂長168米,設4個溢流孔泄洪(施工中改為3孔),安裝鋼質弧形閘門,溢洪道按千年一遇設計最大泄洪量為6840立方米/秒。大壩基礎建2米厚的混凝土防滲牆,最大水平深度達50米。水庫集雨面積5184平方公里,總庫容6.4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億立方米,屬季調節水庫。
池潭水電站,位於福建省泰寧縣,是閩江支流金溪幹流的龍頭電站,也是開發金溪水能資源的第一期工程。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養魚等綜合效益。電站裝機容量10萬千瓦,年發電量5億度。以一回220千伏和兩回110千伏電壓出線接入閩北電網。池潭工程由華東勘測設計院設計,福建省閩江水力發電工程局施工。工程於1976年5月進點籌建,1978年主體工程施工,1980年5月第一台機組發電。池潭水電站壩址地處峽谷,建築物有混凝土重力壩、壩後溢流式廠房、開關站及過木筏道等。壩頂全長253米,最大壩高78米。
蘆庵灘水電站,為池潭水電廠擴建工程,電站廠房位於泰寧縣池潭水庫大壩下游左岸約300m處,工程利用原有的池潭大壩擋水發電。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766 平方公里,原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後溢流廠房、壩內輸水系統、泄水底及開關站等。大壩最大壩高78 m,水庫正常蓄水位275.0 m,調節庫容6.6億立方米。蘆庵灘水電站新建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輸水系統、地面廠房及升壓開關站等,引水系統由豎井式進水口、引水隧洞和壓力鋼管等組成,進水口位於壩上游約160 m左岸沖溝下游側,引水隧洞長507.41m。電站擴建裝機容量50MW,年發電量10871萬kW·h。
閩江下游修建江海堤防160多千米,保護耕地2.2萬公頃,人口105萬人。
閩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積佔全省面積的一半,閩江全流域內如遇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就會發生大洪水。民國6年(1917年),曾有有識之士提出築堤浚河的設想,但未能實施。1951年,人民政府開始著手治理閩江下游水患,在閩江下游北港的幫洲、南港的南通興建丁壩和護岸工程;烏龍江的峽兜拓寬了行洪斷面。1952年7月21日,閩江下游發生大洪水。洪水過後,省委、省政府發出「關於搶救水災的緊急指示」,福州市首先響應,從9月1日起動工興建保護城區的北港北岸防洪堤、南台島的建新南北堤和蓋山防洪堤,僅用9個月的時間基本建成。閩侯縣荊溪、上街、南嶼、南通防洪堤亦相繼於1953~1954年建成。甘蔗和竹岐防洪堤在1956年4月建成。1965年,蓋山防洪堤進行改擴建,分成蓋山南、北堤。1969年,由於北港北岸防洪堤堤線外移,改為修建鰲峰洲至魁岐九孔水閘。同時南台島的城門南、北堤和北港北岸的魁岐防洪堤相繼建成。至1970年,福州閩江下游防洪堤工程體系基本完成,共建14條防洪堤,總長107.39公里,其中:土堤103.07公里,石(砼)堤4.32公里,水閘52座93孔,涵洞40座40孔,旱閘133座166孔。據1990年統計,防洪堤工程保護區內,有人口118.18萬人,耕地20.17萬畝,鄉以上工業企業10640個,工農業總產值為83.65億元,此外,還有倉庫、大專院校用房、鐵路、機場、黨政和部隊機關用房等。 閩江上游水力資源豐富,不少河段利於航行,尤其是下遊河段,航行之利冠於福建省諸河。閩江干支流通航里程1940千米,占干支流總長2600千米的74.6%。位於閩江河口段的馬尾港及新港區,可停泊萬噸輪船,是福建省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閩江流域各河段是福建重要的交通運輸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閩江幹流可通20~30噸機船;沙溪枯水可全線通航3~5噸木帆船。1949年通航里程為1992公里,其中通輪里程437公里;1960年發展到2959公里,其中通輪里程687公里。鐵路、公路交通的發展,水利水電閘壩礙航,到1979年,通航里程下降至1946.7公里,其中通輪只645.8公里;1985年又回升至1977.7公里,其中通輪里程736.8公里。1950年,閩江流域水運量1500噸,周轉量29.57萬噸公里;1959年增至1015萬噸和38537萬噸公里,佔全省運輸總量26.1%和12.2%,以後又逐年減少。1985年,全流域水運量已達38100萬噸。
閩江幹流南平至古田水口段長87.5公里,航道枯水水深1.2~1.5米,寬度15~20米,可通航50~60噸級輪船,葫蘆山以下可晝夜通航。下游北港為閩江主航道,設置內河二等航標(南港灣邊至馬尾段亦同),常年可通航300噸級輪、駁船,台江至馬尾段可乘潮通航1000噸級沿海貨輪。南港淮安至灣邊段,設內河三等航標,只能季節通航。
支流沙溪通航里程,從寧化縣的禾口起至南平,全長324.4公里,1965年寧化縣境內的橫鎖以上修建了水利閘壩,使40公里河段不能通航,通航里程橫鎖至南平為276.2公里。
建溪主航道崇安至南平全長197.5公里,河床系岩石、卵石,水面平均比降0.85‰。其中崇安至建甌129.1公里,枯水航道水深0.3米,航道寬度5~6米,由於修建了多處水利閘壩,將河流斬成幾段,分段通航3.5噸木帆船(現基本上不通航)。建甌城關至南平68.4公里,航道水深0.6米。1985年以後,對該段航道進行分期整治,達到了全年通航20~30噸機動船,季節性通航50噸機動船的要求。
尤溪主流從大田城關至尤溪口160公里,航道寬度8米,通4~8噸木帆船;尤溪城關至尤溪口枯水深0.8米,通3~20噸木帆船和機動船。河段上建有坂面水輪泵壩和坪寨水電閘壩。坂面水輪泵壩建有排筏道勉強可通1~4噸木帆船。坪寨水電閘壩建有船閘,可通2艘150~100噸船隊,現通8噸木帆船。
古田溪建成古田、龍亭、高洋、寶湖四級水電站。1990年,庫區航道平湖至高頭嶺、沂洋至高頭嶺,通航里程38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2米,寬度15~20米,通航80噸船舶。
福州港,地處福建省海岸線的中點,閩江下游的河口段,北距沙埕港125海里,南距泉州港157海里、廈門港200海里。港域自閩江口向內陸逶迤。口外與白犬、馬祖島相對,口內有川石、粗蘆、琅岐三島為天然屏障。兩岸山巒夾峙,地勢險要,上可溯閩江溝通閩江水系,下可泛海至省內外各港和世界上許多港口,自古以來便是閩江流域貨物的集散地。是中國18個樞紐港之一。
南平港,地處南平市,位於閩江上游,西溪(沙溪和富屯溪匯合後至南平段)和建溪的匯合處,是閩北交通樞紐,鐵、公、水運輸中轉站,是閩西、北物資集散地和通向福州的門戶,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港。鷹廈鐵路通過境內,外福鐵路經過港區,公路至建陽119公里,至三明87公里,至福州253公里。
蒼霞港,是福州市區的內河港,位於閩江下游北港中部、解放大橋上游的左岸,是閩北地區物資經過閩江下運的終點,外地、沿海物資進福州再水運閩江上游的起點,是福建省主要的集散中轉港。上行171.3公里至南平,下行51.4公里至閩江口。
芝城港,地處建甌縣芝城鎮,位於閩江支流建溪上游,南浦溪和松溪的匯合口,是閩北物資轉運的主要港口之一,鄰省江西、浙江交界的部分地縣物資,也由此轉運福州出口。由於陸運發展,水運基本上只剩下建甌至南平至福州的單向出口。
閩江吞吐量在1萬噸(萬人次)以上的其他河港還有:武夷港、水北港、南雅港、西濱港、雍口港、梅仙港、沈城港、坂面港、高頭嶺港、塘前港、埔上港、雙溪港、池潭港、官江港、杉城港、風崗港、溪口港、安砂港、橫口港、龍津港、嵩口港、梅溪口港、小箬港、白沙港、灣口港、水口港、莪洋港、黃田港、下雙坑港、漳湖坂港、太平港、沅口港、尤溪口港、侯官港、洪山港、灣邊港、南通港;
7. 閩江是否有經過泉州
沒有經過的 經過泉州的是晉江 晉江市也正是因此得名的
以下是關於閩江的介紹
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占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占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布,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劍溪,這里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里。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托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亘江心的南台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占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江的92%。
8. 閩江在哪個省流經幾個市
中國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溪、富屯溪、沙溪三河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附近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注入東海。以富屯溪為正源,全長577公里(358哩),流域面積近61,000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流域形狀呈扇形,支流與幹流多直交成方格狀水系。水量豐富,年徑流量621億立方公尺,水力蘊藏量632萬瓩。南平以下是重要的水運通道,馬尾是福州的外港。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占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江的92%。
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占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占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布,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建溪,這里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里。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托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亘江心的南台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