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尤姓中國有多少人
尤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1%左右。
B. 尤姓人口多少
尤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尤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福建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上述五省市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
C. 關於姓尤的人
尤姓是南中國的姓氏,始自10世紀,在百家姓中排第19,在當代姓氏中排第124位,尤姓人口80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多生活在南中國一帶。 歷史名人 尤叔保:常州無錫(屬江蘇)人,宋代書畫家、富翁。為人正直,以書畫名世。晚年頗雄於財,其園亭池館,為一時絕勝。
尤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無錫人,南宋詩人、大臣。紹興進士。任泰興令時有政績。累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詩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並稱「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輯有《梁溪遺稿》。
尤概:尤袤子,宋代官吏、詩人。孝宗時進士,歷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惜未耆而歿。有《綠雲寮詩草》。
尤時泰:常州無錫人,宋代名士。曾舉博學鴻詞,授予國子監主簿,其拒絕赴任。後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壽命長達一百二十餘歲。
尤瑛:常州府無錫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間進士。留心韜略,繪《九邊圖》,著論三十餘篇。任廣東按察僉事期間,數平地方騷亂。官至江西布政使參議。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祿:陝西榆林衛人,明末將領。長兄世功出身武舉,累官至總兵,清兵破沈陽時戰死。次兄世威與清作戰屢立戰功,累官至左都督,李自成破西安後,被俘殺。弟世威為寧夏總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時,守城死。
尤侗:字同人,號悔庵,晚號艮齋,江南長洲(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康熙年間舉博學鴻詞科,任翰林院檢討,參與修纂《明史》,三年後辭官回鄉。詩詞古文俱佳,被康熙稱為「老名士」。有《艮齋雜記》、《鶴棲堂文集》、《西堂雜俎》及傳奇《鈞天樂》、雜劇《讀離騷》、《吊琵琶》等。
尤怡:江蘇吳縣人,清代醫學家、詩人。家道中落,好為詩。晚年醫術益精。著有《傷寒貫珠集》、《金匱心典》、《醫學讀書》、《靜香樓醫案》等。
尤珍:尤侗子,號滄湄,清代官吏、詩人。康熙年間進士,由編修累擢右贊善。工詩,每作一詩,字字求安。有《滄湄類稿》、《日卒示錄》。
尤澹仙:江蘇長洲人,清代學者。工詞賦及駢體文。年十八,名列吳中十子。有《曉春閣詩詞》。
尤維熊:字祖望,號二娛,江蘇長洲人,清代官吏、詩人。拔貢出身,官蒙自知縣。工詩詞。有《二娛小廬詩詞鈔》。
尤蔭:江蘇儀徵人,清代書畫家。山水、畫鳥、蘭竹皆入逸品,尤長寫竹,得文、蘇法。其作蒼古渾厚,如挾風雨之勢,書法從畫竹中來,有金錯刀遺意。有《出塞詩鈔》、《出塞集》、《黃山集》。
尤渤:甘肅武威人,清朝將領。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任安徽壽春鎮總兵,他率部猛烈反擊,將進犯松江府的英軍擊退。旋升江南提督。
尤錦:江蘇太倉人,清代畫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
D. 姓氏"尤"的由來
尤姓是中國典型的南方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9位,在台灣第八十四大姓。[1]主要出自沈姓,五代時沈姓為避諱而改。[2]五代至兩宋,尤姓除繼續繁衍於福建外,已開始播遷於福建周邊省份。宋末,元兵大舉南侵,宋趙王朝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難,於是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膽的尤姓人則舉家北上。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興旺。明初,山西尤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鄭和下西洋時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揚帆東南亞者。另外,尤安禮隨父由江蘇長洲(今蘇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長洲移居太倉。清代尤萃由浙江嘉興徙居平湖。[1]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當代尤姓的人口約有80萬,為全國第一百六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6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尤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尤姓主要分布於河南、北京、江蘇,這三省市約佔全國尤姓人口的58%。其次分布於福建、浙江、河北、湖北、台灣,這五省市又集中了19%。尤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尤姓人口的32%。全國形成了東南蘇浙閩台、北部豫冀為中心的兩塊尤姓分布區。[3]
中文名
尤
外文名
You
得姓方式
因謚改姓
主要郡望
吳興[3]
主要堂號
吳興[3]
E. 尤姓的分布
尤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5%左右。
在北宋之前,尤姓族人寥若晨星,而北宋之後,尤姓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記載,宋真宗時,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浙江常州府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孫尤火育、尤耀,曾孫尤冰寮均名載史冊,該支尤氏屬於常州無錫雲松堂,千多年後,蘇南一帶仍是尤姓流傳的重要源頭之一。
到了元兵南侵時,宋趙王朝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族人大舉遷移至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統治後,政治相對穩定,部分尤姓人亦舉家北上。其中,戰亂時,大批難民湧入相對穩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為人口稠密旳地區,明初政府為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50年間八次大規模遷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區,當中就包括尤姓,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尤姓人以福建-潮汕、江蘇兩地最多,而福建、潮汕亦因鄰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進一步遷徙至海外,並見於台灣、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拖一帶,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來自潮州饒平;而在菲律賓創立超拼音編碼系統的尤扶西,則來自福建晉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遷徙路線。
如今,尤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福建多此姓,有傳福建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福建戶籍尤姓人口有近六萬,比例約佔全國尤姓的百分之六弱。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另外,尤安禮隨父由江蘇省長洲(今蘇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長洲移居太倉。清代尤萃由浙江嘉興徙居平湖。山東臨沂尤姓亦多。
尤姓在今天的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台灣,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清時福建及潮汕等沿海地區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揚帆東南亞者。因此尤姓進入台灣的一百大姓,也就不足為怪。
F. 猶姓人口數量有多少
根據袁義達的研究成果,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何姓是中華民族姓氏中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七!
袁義達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樣資料,依據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離抽樣,嚴格按照統計學原理獲得這一全國性姓氏數據的。
尤姓發源地:暫時未知發源地. 尤姓尋根地圖
尤姓總體概述 [尤氏屬地]
吳興郡,今浙江吳興縣。
[尤氏來歷]
《梁溪漫錄》記載,尤姓出自福建的沈家。五代時,為了避諱當時僭立為閩王的王審知的「審」字,世居福建的沈姓人唯有去掉沈字的水旁,而改姓尤,也就是說,尤與沈本是一家人。
[尤氏名望]
尤氏得姓後,曾往四處遷居,後成為江蘇吳興的重要姓氏。尤氏得姓時間不算長,但名人卻出了不少。例如,宋代進士尤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知識淵博,曾被宋高宗稱贊「才識近世罕有」,且能詩,其詩與同時代的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並稱為「南宋四家」。尤袤曾官至禮部尚書,頗受器重。尤袤之孫尤焴,也是宋朝的著名儒將,屢立戰功。清朝文學家尤侗,詩詞文劇均有所長,曾參與《明史》的修纂。清時名醫尤怡,對各種疑難雜症的診治頗有見地,著有《金匱要略心典》等,與尤侗同為江蘇吳縣人。
G. 尤姓人口有多少
約32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