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松山島的介紹
松山島屬於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羅源縣屬於福州五區八縣之一。
Ⅱ 松山島在什麼位置
松山島古時因松林茂密而得名;又因該島系陸地延伸入海的山丘,故當地又稱之為松崎。位 羅源灣 頂部南側,系延伸入海之山丘,呈東北——西南走向,西距大陸最近點0.5公里,島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0.8公里,面積0.85平方公里。中部山勢最高,海拔118.9米;山四周較平緩,居民面海而居,建有岐頭、南岐(以上合稱岐前)、
GFADA柄、岐後4村。民國初年建海堤與大陸相連,1993年4月松山圍墾堵口合龍後,松山島與大陸完全連接。
也就是說在 福建福州市羅源縣,
羅源縣屬於福州五區八縣。
Ⅲ 羅源縣松山鎮的經緯度是多少
松山鎮地處東經119o,北緯26o,位於福州市羅源縣,與台灣隔海相望,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9oC,年總降雨量1650mm,年總日照時數1752.8小時,年平均霜期13天,一年三熟。各類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捷。
松山鎮位於羅源灣畔,依山面海,是羅源灣開發區所在地,全鎮面積14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4.2%,耕地面1213.13公頃,林地面積3743.87公頃,水域面積4666.67公頃,全鎮下設6個居,16個村,總戶數8155,總人口3.8萬;全鎮有35個黨支,黨員1209人;在職幹部、職工81人,是羅源縣最大一個鄉鎮,全鎮擁有中小學22所,其中:中學2所、完小校10所;各類企業廠場56家,其中鎮辦企業22家;大小水庫7座,其中小型水庫2座,總庫容達534.6萬立方;250千瓦水電站1座。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5800萬元,比上年增長(下同)23.55%,其中工業產值45803萬元,比增9.54%,農業產值60000萬元,比增59.46%;鄉鎮企業總產值71505萬元,比增12.35%;實際利用外資274.91萬元,比增409.1%;工業用電量2900萬千瓦時,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增長,財政總收入410.84萬元,比增11.45%;糧食總產量78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4152元,比增5.3%。
Ⅳ 松山鎮的介紹
松山鎮位於羅源縣東南部,羅源灣畔,面積146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2004年)。轄6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104國道過境,通水運。羅源灣開發區建在鎮內。
Ⅳ 松山的介紹
松山又稱東望洋山,海拔91米,位於澳門半島的東部,是澳門半島的最高山崗,也是澳門的地理坐標。山上有一座建於1865年的東望洋燈塔,100多年來,該燈塔為航海人導航,向澳門四周25海里范圍循環照射。每逢台風到來之前,燈塔的旁邊會懸掛起一個台風訊號,為漁民和航海人帶來安全。松山與燈塔構成了澳門八景之一的「燈塔松濤」。燈塔旁有一小教堂,名為聖母雪地殿教堂,是葡萄牙人於1622年建成的。松山燈塔與兩座建於16世紀20年代的松山炮台和松山教堂,構成了松山三古跡。
Ⅵ 松山鎮的鄉鎮概況
松山鎮位於福州市羅源縣羅源灣畔,依山面海,是羅源灣開發區所在地,與台灣隔海相望,全鎮面積14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4.2%,耕地面1213.13公頃,林地面積3743.87公頃,水域面積4666.67公頃,全鎮下設6個居,16個村,總戶數8155,總人口3.8萬;全鎮有35個黨支,黨員1209人;在職幹部、職工81人,是羅源縣最大一個鄉鎮。
Ⅶ 福建羅源縣的概況
主要城鎮—鳳山(鳳城):縣人民政府駐地。鑒江:曾名鏡峰、鏡港,位於三都澳口,縣鹽場設此。松山:在起步溪、羅源溪匯合入海處,省級羅源灣開發區所在地,國土資源部在此設立國土資源土地綜合開發整理示範區。碧里:將軍帽為天然深水避風港。白塔:百丈為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部駐地。西蘭(溪南):名茶「七境綠」主產地。中房:河陽茶著名。飛竹:縣毛竹主產區。霍口;畲鄉集鎮。起步:花卉基地。
城南蓮花山游覽區有聖水寺、近日台、筆硯峰、翠屏峰(龍虎岩)、眠鶴石,(*)峰塔諸景和烈士陵園,棲雲洞中有全省現存最古的石雕羅漢像(南宋)。南門兜有唐代始建的萬壽塔(市心佛塔)。碧里港邊雙貴山匹岩(獅嘴岩),巨洞含古寺,「卧虎」對「醒獅」,奇妙壯觀,廩頭昭佑王宮內有元代石雕玉香爐,白塔寺西走馬嶺下有北宋福建觀察使蘇舜元(字才翁)「才翁所賞樹石」摩崖石刻。中房陳太尉宮集五代、宋、明、清建築風格為一體。松山北山、八井有區、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和宋窯遺址,鳳山北門頂有林可彝烈士故居。古跡游覽地還有長壽橋、古四明橋、南陳橋,起步緊霄岩、仙茅山、百丈龍潭,以及五里潮平、三川春漲等羅川八景,真武凌雲、圓嶼秋帆等鑒江八景。 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羅源場,咸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五代閩龍啟元年(933年)升為永貞縣,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永昌縣,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以境內羅江(今羅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歷屬長樂府、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福安專區,1962年屬福州市,1963年復屬閩侯專區,1970年又屬福安專區(1971年福安專區改稱寧德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
宋時分為崇德、常熟、同樂3鄉。元代仍沿其舊。明代仍為3鄉,但改縣郊為4隅,後並為2隅。清沿明制,改稱東隅、西隅、西路、北路、東路。民國25年(1936年)劃為3區,民國31年並為飛竹區,民國35年劃為鳳山、護林、鑒江、洪皇4鎮和鰲塔、荻巽、松山、壽竹、鳳石、碧廩、中滿、豐深、福峰9鄉。民國38年劃為鳳山、鑒碧2鎮和洪林、松獲、鳳壽、河陽、福豐5鄉。
新中國成立後,劃為起步、中房、碧里、霍口、洋柄、城關、松山、洋頭8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6個人民公社,後改為區,區下轄35個人民公社。1965年撤區並社,劃為11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2個鎮8個鄉和1個畲族鄉,後又陸續將4個鄉改鎮。
2000年轄鳳山、中房、鑒江、起步、松山、飛竹6個鎮,洪洋、西蘭、白塔、碧里4個鄉和霍口畲族鄉,設27個居委會、165個村委會。面積1187平方千米,人口25.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