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進士多少
擴展閱讀
到深圳了怎麼租房子 2025-05-15 12:26:48
福州孩子哪裡可以玩水 2025-05-15 12:10:58

福州進士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8-28 06:09:29

Ⅰ 全國哪一個縣進士最多

由陳建才主編的《八閩掌故大全》記載,全國共有18個千名進士縣,其中,福建省佔了4個。這4個縣分別是:晉江,歷代進士1299人;莆田,歷代進士1433人;閩縣(今福州),歷代進士1159人;建安(今建甌),歷代進士1107人。

Ⅱ 福州的名人

福州近現代名人輩出,宋代以來文化教育興盛,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城市之一。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就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中國各城市的前茅。截至2010年11月,福建籍及在福建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達133人(其中,嚴愷、閔桂榮為兩院院士),居全國第三位,位列江浙之後。 古代名人無諸董奉隱元王審知黃龜年陳襄 蔡襄鄭善夫林瀚謝肇淛張元干沈紹安近現代名人林則徐 陳景潤 沈葆楨 吳石 黃乃裳 梁章鉅 林覺民 林森 嚴復 林紓 劉步蟾 廬隱 陳紹寬 林徽因 林祥謙 李儼鄭振鐸侯德榜張鈺哲鄧拓鄭天挺林如高薩鎮冰冰心高士其高魯陳子奮薩本棟當代名人陳彪吳清源吳孟超鄭敏謝冕陳赫陳凱歌李煒 黃珊汕 林鍇林妙可林志穎嚴愷鄭羅茜江祖平陳浩民蕭薔陳茹玉歐豪曹德旺

Ⅲ 中國四大狀元之鄉

中國四大狀元之鄉是福州、蘇州、杭州、吉安。
一、福州府,八閩首府,歷代進士人數共計4103人,其中狀元26人,高居全國首位。福州府曾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等全國罕見的科舉,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中國科舉史,前所未有的歷史記錄,堪稱中華學霸第一城。

二、蘇州府,蘇州隸屬江蘇省,歷代進士總人數為3902人,狀元人數54人。蘇州是全國出狀元最多城市。
三、杭州府,浙江省人才輩出,杭州作為浙江省省會是浙江省人才最集中的城市,歷史上杭州進士總人數為3103人,狀元總人數為15人。

四、吉安府,吉安隸屬於江西省,吉安歷史上進士總人數為2936人,狀元人數24人。吉安自古就是人文淵源之地,這里的水土孕育了三千進士,自稱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狀元之鄉、將軍市、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的美譽。

Ⅳ 福建狀元村有哪些進士

唐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貞元七年(791年)
林簡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晉江 開成三年(838年)
林滋 閩縣 會昌三年(843年)
林勖 閩縣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長樂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長樂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長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袞 閩縣 大順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岡孫 興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興祖 福州路羅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順 興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節 福州路寧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雋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壽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鄉試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顯 長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賜 長樂
永樂九年(1411年) 林志 閩縣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時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統三年(1438年) 林僑 長樂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寧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東海 莆田
隆慶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狀元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環 興化府莆田 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長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閩縣 永樂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興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龍溪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鄉試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龍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選 同安
嘉慶九年(1804年) 林鳳翹 長樂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揚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緒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林傳甲 侯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閩縣

乾隆元年(1736年)詔試博學宏詞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代
狀元 林鴻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閩縣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以上為福建方誌委員會撰

宋代福建龍溪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曼 龍溪 慶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龍溪 慶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林訏 龍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彥質 北宋徽宗崇寧五年
林觀國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龍溪 紹興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龍溪 紹興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彥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龍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復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頤 漳州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
林孟肅 龍溪 慶元二年丙辰
林嶸 龍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載周 龍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龍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幾 龍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馬辛 龍溪 紹興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聖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黃中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夢翼 龍溪 隆興元年癸未
林雲 龍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諭 龍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龍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師德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龍溪 開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龍溪 嘉定元年戊辰

林蒙亨 龍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龍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慶忌 龍溪 紹定二年巳丑

元代進士表(龍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進士表(龍溪)
林(瑤)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統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順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應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萬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禎四年辛未
林夢官 崇禎七年甲戌

林時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進士表(龍溪)
林雙鯉 乾隆元年丙辰 --龍溪縣志記載

補充:

漳州府進士
林瓊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統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濟 明憲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憲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順四年
林文煥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應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紹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區籍歷代進士表
林執善城門城門宋開禧元年(1205年)

林桶蓋山吳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龍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碩亭江長安明永樂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門林浦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林孔茲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順八年(1464年)

林瀚城門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於亭江長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門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纘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門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機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門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烴城門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門城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林雲銘城門林浦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

林聞譽城門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門林浦清乾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銓城門林浦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吳庄清嘉慶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賡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長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Ⅳ 兩千年前的福州叫什麼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Ⅵ 福建哪個地方出名人最多

福州近現代名人輩出,有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學家高士其、數學家陳景潤、國府主席林森、文學家鄭振鐸,化學家侯德榜,文學家冰心,華僑領袖黃乃裳等,舉不勝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閩越有才,左海為盛。福州地靈人傑,俊采星馳,這方水土的先賢們在諸多領域「開風氣之先」,作出開創性成就而成為「中國第一人」。他們集中反映了福州人民的聰明智慧和拼搏創造,為桑梓爭光添輝。

Ⅶ 急需:福州地名的資料!!!!!!!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資料,福州地名計有4260多條。《七閩現代骨董錄》載.過去福州民間把地名串編起來的,「進京路引」,這里不妨摘錄一段:「青圃藍圃慢慢行,烏龍過江三角埕,黃山城門鄉下路,後琯直達白湖亭,下渡紅牆十錦廟,梅塢過嶺倉前橋,中洲大橋設稅館,中亭街魚貨兩邊排,小橋左邊排水果,安民崎頂掛退衣,橫街幾家酒米店,惠澤境內剔棕毛,文山橫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鑄銅鑼,茶亭粉店多熱鬧,福德橋邊祖廟前,洗馬六柱九仙鋪,斗中街一派制頭梳,月爿池幾家銅鈷店,闖進南關一座城……從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過這段,「路引」,我們對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見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對聯,譜寫詩詞和對子,如:「竹橫前後嶼,柳倒大小橋」。上聯嵌竹嶼、橫嶼、前嶼、後嶼等四個嶼名,下聯列柳橋、倒橋、大橋、小橋等橋名。又如,「路有東、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結上中下,門辟東西南」。分別點出東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東門街、西門街和南門街。這類聯對既饒風趣,又便於記憶。
pppp有的單個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對子,如:蛇山對猴嶼,碗弄對桶
街,鳳凰池對麒麟弄,野貓弄對春牛亭,白鴿樹對鯉魚廟等等。
至於用數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處,如一真庵、二橋亭、三叉街、四寶園、五柱廳、六印路、七間里、八角井、九獅廟、十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話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戲班有「三賽樂」,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點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協」,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門里、三合弄、三條檔、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縣洲、三穿井、三興弄、三通橋、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邊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門橋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間還常利用地方特點編成歇後語來說明生活中某些現象,例如:「烏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責推辭責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後」,「黃巷逐豬——兩頭跑」,「鼓樓前拾柴屑——自幼結識肝膽兄弟」,「聖君殿水—一雙頭潮」等等。這些都已成為福州人民的口頭語。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 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閩山保福寺遺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這條古街的千載繁華和其特有的商賈氣息。
當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讓中亭街的商業地位漸漸為榕城人所淡忘的時候,世紀之交的一項浩大工程,再度讓這條古街成為榕城百姓矚目的焦點。
緣於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業史的驕傲。當已經衰敗、破舊的中亭街即將揩去千年歲月風塵的時候, 我們不禁要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歡呼。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殘酷無比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禁又為中亭街能否復興千載繁華而憂思。我們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輝煌,僅有歷史的沉澱和恢宏的建築是遠遠不夠的。她同樣需要准確的商業定位並歷經變幻莫測的商場洗禮。 畢竟,中亭街首先是商業街而不是觀光街。它的氣派和恢宏,並不一定與客流量成正比。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狼煙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種地利或環境就能創造商業神話的時代。更何況,現在不少福州人還有購精品、名品到鼓樓的消費習慣——位處台江區的福州亞細亞購物廣場的沉淪,曾經讓福州不少商人發出「台江開不了高檔商業城」的感嘆。
大手筆的中亭街能否從此扭轉「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參考資料:http://www.2xy.cn/7cd_cn.asp?ArticleID=1432

Ⅷ 古代進士省份排名

第十名
浙江寧波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從唐至清,寧波歷代進士共計1893人。歷史上出現過「一王、三相、七十二進士」的西月湖畔(今海曙)之史氏,並傳為佳話。進士名人中,有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王守仁,著名藏書家范欽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第九名
安徽徽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徽州六縣歷代共有進士共2081人,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進士名人中,有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凌唐佐等。

徽州呈坎景區
第八名
福建莆田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進士2308名。曾有「一戶六進士」之美譽,宋代王安石也有「興化多進士」之贊語。進士名人有:歷史學家、大學問家、文學黃璞,愛國忠君的林道楠,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的劉克庄等。
莆田九龍谷
第七名
福建泉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文化積淀深厚,計有進士2316名。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曾以對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來表達對泉州人文的贊嘆。進士名人中,有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曾公亮,12歲寫出萬余言《范蠡傳》的蔡復一,協助康熙帝平三藩、收復台灣的李光地等。
泉州開元寺
第六名
江西撫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撫州(含原建昌府地區)進士共2450人。這里「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進士名人中,最知名的當屬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曾鞏等。
撫州大覺山
第五名
江蘇常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常州號稱「千載讀書地」,歷代進士總人數為2920。常州自古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有著濃厚的讀書學習氛圍,歷史上以「科名之盛」著稱。進士名人有:「東林八君子」中敢於上疏直諫的錢一本,清代詩人、史學家趙翼等。
常州天目湖
第四名
浙江杭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杭州地區歷代有登科進士3036人。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致使杭州進士數量眾多。進士名人有:有唐朝詩人賀知章,因《夢溪筆談》而聞名的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明代政治家、詩人於謙,愛國詩人龔自珍等。
杭州西湖
第三名
福建福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福建福州共有進士3200多名,出現過「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進士名人中,有大敗倭寇、驅趕荷蘭入侵者葉向高,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等。
福州雲頂景區
第二名
江蘇蘇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江蘇蘇州共有進士3600多名。蘇州進士名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等。
蘇州拙政園
第一名
江西吉安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這也許還只是保守說法。從各種官方史籍的記載中可推算,吉安自開創科舉制度以來,共有進士將近4000名。吉安曾有「一門九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之美譽,於眾多「進士之鄉」中摘得桂冠,實至名歸。進士名人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詩文創作大家楊萬里以及明朝第一才子解縉等。

Ⅸ 全國各省古代進士數量分別多少

一、江蘇蘇州:
這個城市不用細說,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科技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僅明清兩代蘇州進士792名,崑山271名,太倉208名,吳江180名,常熟366名。蘇州進士名人:范仲淹、范成大、錢謙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狀元)。

二、浙江杭州:
文化僅次於蘇州的地方,進士數量與蘇州相當。明清進士1034名,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杭州進士數量肯定最多。杭州進士名人:沈括、於謙、袁枚、龔自珍。

三、江蘇常州:
據說古代人才數量排名中國第四。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文科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數字不包括常州的屬縣(以上數字其實僅僅是當時的武進地區,現在的常武地區)。趙翼,陽湖人(今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試時本來排在第一名,陝西王傑第三,但乾隆認為江南的狀元太多,而當時正對西北用兵,需要重視西北,陝西從未有過狀元,所以兩人試卷對換,王傑成為清代唯一的陝西籍狀元。雖說狀元與探花相去不遠,但從此兩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王傑青雲直上,趙翼卻諸事不順,最後只當了個兵備道,他後來遂辭官主講安定書院,精研詩文、史學,成為一代詩文家、詩論家、史學家,有《甌北集》。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

四、福建福州:
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五、浙江紹興:
據歷代府、縣志書《選舉》進士名錄輯錄,僅紹興市區及紹興縣就有1216名,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紹興進士名人:賀知章、陸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
歷代進士約3000名。其中廬陵縣(今吉安市區)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進士名人:歐陽修(省元,即會元)、文天祥(狀元)、楊萬里、解縉。

七、浙江寧波: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縣進士693名,餘姚436名。餘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進士出身,其父王華為明成華十七年(1481)狀元。創建「天一閣」藏書樓的范欽,鄞縣人,也是明代進士。

八、福建莆田: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九、福建泉州:
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十、安徽徽州:2000名左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據光緒歙縣進士許承堯《歙事閑譚》,僅清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的248年間,歙縣本籍、寄籍進士就有290多名;休寧本籍、寄籍文科狀元16名。

十、江蘇無錫:
明清無錫(含錫山、惠山、崇安等市區)進士400名,宜興240名,江陰歷代文進士415名,以上數字說明無錫為何能進入排名。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