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門山的虛雲紀念堂
在雲門山彎曲的山脊上,有一條向上延伸著的小道,終點是雲門寺虛雲和尚紀念堂月台下。小道的兩旁林立著高大的香椿樹群和眾多濃翠欲滴的大毛竹。沿著小道往上走,可以看見一棵高大的香椿樹,這棵大香椿樹就是當年恩師虛雲老和尚親手栽種。
一九三四年,虛雲禪師來到廣東南華寺,在廣東住了二十年。一直到解放初期,他還住在廣東。解放後,老和尚又到雲居山復興真如寺。每個道場修復後,虛雲老和尚都敞開來接待十方,供養年輕的出家人,絕不讓其發展為子孫廟。廟修好了,虛雲老和尚請來有德行的修行人為住持,自己走了。他一生修廟但卻沒有自己的廟,不喜為方丈。尊敬和供養他的人很多。
在數十年中虛公含辛菇苦培養出了佛源、傳印、凈慧、聖一、宣化、一誠等一大批法嗣徒眾。今天,他們都成了名剎祖庭的方丈,荷擔如來家業。在全力弘揚佛法的同時,秉承師訓,發揚光大,把培育僧才列為弘法的首要,而且建樹卓著,成績裴然。就在雲門寺,由佛源大和尚主持創辦的佛學院,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加之完善的教學設備與師資,培養出了數批學僧。廣東省僧伽培訓班與全國寺院執事第三期培訓班先後在此舉辦。今天,雲門寺佛學院教學秩序正常,學僧學習認真。雲門寺常住中一代新人在成長。知客師明舒、當家師明了都很年輕,僅二十幾歲,文化素質較高,明舒師還是碩士生出身。佛源大和尚主持常住禮請他們為執事,讓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雲門寺是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平日學住僧眾多有百餘人,且人來客往,寺務繁雜,但明了、明舒等諸位執事不僅自己威儀如佛,刻苦修持,而且辦事干練,把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條,令人贊嘆。
Ⅱ 雲門寺的建築
雲門寺,其主要建築有前殿、中殿、大雄寶殿和觀音閣。其中觀音閣最為壯觀。殿閣進深35.4米,通面寬17.5米,高約15米。三面以磚牆承荷,重檐歇山屋頂,屋角起翹。重檐之中,設一天窗,觀賞者可站立前坪,通過天窗瞻仰佛面。閣內有佛龕,飾以朱漆的兩只大木圓柱,上書金字楹聯:「藹藹慈門,何慚佛稱慈父,眾稱慈母;汪汪生海,直配乾曰大生,坤曰廣濟。」
雲門寺佛龕上懸曾國荃清同治六年(公元1857年)書就的「南海長春」橫匾。閣中有青銅圓形扁腹香爐,直徑0.55米,高0.23米,爐腹外部鑄怪獸頭像一對,造型極為精美。閣內觀音佛像, 為泥塑木雕混合結構,全身貼金,高11.4米,為江南最高大的觀音佛像。佛像直立於蓮花寶座上,面頰豐滿,雙目微俯,形態端莊慈祥;衣帶似在飄拂,冠飾似在顫動;兩鬢發絲,根根可數;額上佛痣,清晰可見;兩耳垂肩,飾墜晃動;鼻尖微翹,雙唇略張,似在喃喃念佛。佛頂有寶冠24面,各麵塑有活佛;上身千手,每手掌心內各有秀目一隻。其中4雙大手,或高捧佛祖,或合掌天書,或揮臂執戟, 或屈指掐算,大小合適,位置得當;整個造型比例勻稱,雕塑精湛,奇特美觀。
Ⅲ 雲門寺的簡介
雲門寺其實是個總稱,包括雲門主寺及多個副寺,後來主寺日漸衰落各副寺就別立為寺了,如顯聖寺、雍熙寺、壽聖寺等。在當時的這幾個主要別立的寺院在加上雲門寺本身被當地稱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雲「一本而四名」。但在當地信眾的觀念中通常把這些寺院視其為雲門一寺。另外在其不遠還有很多的寺院、庵堂。至宋,雲門析為廣孝、顯聖、雍熙、普濟、明覺、雲門六寺。明萬曆《會稽志》卷十六載:「今雲門有寺六:廣孝,恩昱諸公所居也;上庵曰廣福;看經院曰顯聖;悶興懺院早雍熙;西曰普濟;南曰明覺,各有勝地。」足見當時的盛況。
雲門寺在歷史上之規模是非常之宏大。雲門寺鼎盛時期曾熱鬧非凡,陸游在《雲門壽聖院記》中寫到:「雲門寺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並溪,樓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飛踴,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觀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雖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覿(dí )也。」從此可以看出當年之盛況。
另據《康熙會稽縣志》中的記載和雲門寺圖上可以看出,進入峽谷之後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寫著「雲門古剎」的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麗句亭」。辨才塔為唐太宗賜建,麗句亭亭內留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贊美雲門的詩章。然後是「卓立雲門」石牌坊、雪嶠塔、五雲山亭、火者塔然後走過五雲橋到達雲門寺的山門前面,寺前面還有一片楓林,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雲門寺當時的雲門寺有五進之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禪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兩邊各建有兩排長長的廂房。寺院的周圍還有鐵門限、溪風閣墓、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書上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傑」之首的文學家王勃,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過一次「克隆」晉代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曲水流觴的修禊盛事。)、洗硯池、白乳亭、五雲山等。另外雲門寺除主寺之外還設置有「看經院」(另有「刊經院」、之說)、「芍師院(懺堂)」、「顯聖院」(雲門顯聖寺 寺址在今紹興城區東南玉笥山前。後周顯德二年(955),僧重曜於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緣建造。初名顯聖院(雲門看經院)。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顯聖寺。院後有王子敬筆倉,實一眢井。元時,寺毀。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大學士張浚元等延請圓澄(湛然)禪師重建寺於玉笥山前,開法雲門顯聖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築,佔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殿堂宇舍200餘間。民國19年(1930),有僧200餘人。32年,部分寺舍為侵華日軍所焚。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舍廢,改民居。
雲門寺曾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歷任住持者皆系當時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為東晉一代名僧。隨後相繼還有法曠、竺道一(壹)、支遁、曇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圓信、湛然、重曜、凈挺、辯才、允若、具德禮、王門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曇一,前者創「即色空」學說,後者創了「幻化宗」學說。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猶以辨才香閣最為文人喜愛。辨才為雲門寺律師,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閣,當然亦為後人重視。香閣之得名,看來源於雲門特有之天香。宋之問《宿雲門寺》曰:「天香眾壑滿。」孫邈 《酬萬八賀九雲門下歸溪中作》曰:「天香滿袖歸。」孟浩然《游雲門寺詩》曰:「香界登閣憩。」 孫邈《宿雲門寺閣》曰:「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 孫邈不住岩東院而住香閣院應從心理上考慮。(按宣宗大中年間,浙東觀察史李褒到雲門,也住香閣院,並留下《宿雲門香閣院》詩)當年《蘭亭序》就是藏在這香閣之梁檻之上,詩人宿此當為憑吊。另一處「客棧」當為東客院,即岩東院,雲門寺接待院。當年蕭翼受唐太宗之託來雲門騙取《蘭亭序》時便住於此。蕭翼有《宿雲門東客院》詩。詩人初至雲門就是以此詩結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歷史上的雲門寺與海外的佛教高僧也有著聯系,如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師(原名段蘭公)就曾去日本弘揚教義達三十年之久,為中日兩國之間的佛教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基礎。
Ⅳ 雲門山風景區的介紹
雲門山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雲門山石窟及石刻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區南部2公里處,海拔421米,雖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勢巍峨,漫山松柏,景觀棋布,宛如一個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麗、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環境而獨具風貌。山頂有一個南北貫通的天然穴洞——雲門洞,洞高約3米,寬約4米,深6米余。遠望如高懸於天空的明鏡,拱壁鑲嵌。每到夏秋季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將山頂的亭台樓閣托於滾滾雲海之上,猶如仙境一般,故被稱為「雲門仙境」,又稱「雲門拱壁」,乃為古青州勝景之一,雲門山也因此而得名。
Ⅳ 雲門寺的歷史
雲門寺始建於東晉義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可謂華夏最悠久的古剎之一。據史書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於此隱居,雲門寺本為中書令王獻之(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的舊宅,傳說王獻之曾舍宅為寺。安帝義熙三年(407)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處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得知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雲門寺」,門前石橋改名「五雲橋」,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曠、竺道壹先後招之。《嘉泰會稽志》中記載「王獻之雲門山舊居,詔建雲門寺。」又明萬曆《會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雲門寺記》雲:「寺本中書令王獻之舊宅」。
唐代,雲門寺高僧薈萃。建中間(780-783),高僧靈澈禪師在雲門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說法,雲門寺高僧善現住持事之。唐會昌年間(841~846)雲門寺遭到會昌之難而毀廢,當時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毀,因附益以為寺,即廣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觀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復舊址,賜號大中拯迷寺。後於寺西建懺堂,號凈名庵。
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將其中一部份(顯聖院)復名為雲門寺。宋雍熙三年(986)賜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為「淳化寺」。後周顯德二年(955)於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經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顯聖院。舊雲門寺老宿所棲庵亦於熙寧二年(1069)賜名壽聖寺。其時雲門寺已一裂為四。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高宗為雲門廣孝寺題「傳忠廣孝之寺」,中間又題小字雲:「賜傳忠廣孝寺」。廣孝寺前,有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額,碑高丈余。寺有彌陀道場,杭僧元照書額。(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間(1266-1274)曾改名為「傳忠廣孝寺」之說。)寺後廢。
明熹宗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獻之裔孫於舊址募資重修,僧雪嶠任住持。又恢復雲門寺的舊名,並一直沿用至今。崇禎十一年(1638),會稽籍高僧弘禮住雲門寺,「刀耕火種,有古德風」,著語錄30卷。雲門寺在明末稱曹洞中興道場。雲門一系,自湛然(圓澄)以後,其勢力頗足,與臨濟宗的天童一系相頡頑。時雲門廣孝寺、顯聖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進入高層次的理論研究,高僧、名僧層出不窮,湛然門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當時,繼席雲門顯聖寺的均為有名宗匠,明方門下的遠門凈柱,位中凈符,明盂門下的狼亭凈挺、西遁凈超,明雪門下的百愚凈斷等,都是很有名的禪宿、有語錄行世。1586-1676年,臨濟宗禪宿高僧道忞,奉詔敕建平陽寺,建閣七楹,其血書法華經全部,堪稱佛門珍品。清順治十七年(1661),賜帑銀五百兩,重修雲門寺塔。後毀。建國初,寺內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動。
辛亥革命後,平水佛教寺院每況愈下。抗日戰爭時,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躪,寺毀僧散。解放以後,又一些寺院被毀,雲門寺年久失修,湮於榛莽之中。佛像被毀,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廣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1986年後,當地信教群眾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復宗教活動。寺內尚存明代「募修雲門寺疏碑。平水還保留雲門寺的部分。
Ⅵ 雲門山的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寺環境幽雅,風景奇特,既是乳源的八景之一,亦為嶺南勝地。寺的四面層巒疊嶂,山高林密,猿猴、白鷳等珍禽異獸,時有出沒。環寺蒼松挺勁,竹影婆娑。更有雲門寺後山的風景名勝桂花潭,前來雲門寺者必往觀賞。從寺後向東北山徑而行二十多分鍾,即見潭形如盆,石壁環拱,潭內水清見底,潭深六尺有餘,瀑布從幾十尺高的崖頂飛流而下,置身潭畔,暑氣全消,神清氣爽,令人流連忘返。
據佛源和尚和雲門寺新任方丈明向法師介紹,雲門寺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完全繼承了祖師的宗風,寺風嚴謹。直到現在還嚴格保持著過農禪生活,學修並舉,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的叢林制度。
雲門寺除建築風格獨特外,其內部裝修與擺設也有其特點。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的前面,有兩尊小型的漢白玉佛像,一立一卧,是緬甸佛教徒於1987年贈的,用純正的緬甸漢白玉雕刻而成,通體細滑,看上去具有強烈的質感,如真人肌膚一般,為雲門寺珍寶。殿內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燒成的大型彩瓷佛畫,長24米、高4米,是我國當前佛寺中獨一無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畫。它生動地刻畫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王四十二個人物,畫面下是十八羅漢,上層是二十四諸天像。
Ⅶ 寺院寺廟
王氏傳家之寶《蘭亭帖》真跡由辨才收藏,結果就在這雲門寺中被唐太宗派來的御史蕭翼設計賺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曾在雲門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並也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禊序》,其中敘景部分寫道:「暮春三月,修禊事於獻之山亭也。遲遲風景出沒,媚於郊原。片片仙雲遠近,生於林薄。雜草將發,非止桃溪。遲鳥亂飛,有餘鶯谷。王孫春草,處處皆青。仲統芳園,家家並翠。」在雲門寺中,原有不少與以上人事相關的建築和設施,如獻之山亭、獻之筆倉、智永鐵門檻、智永退筆冢、辨才塔以及陸游年輕時在此讀書的雲門草堂等等,可惜它們都早就隨著整座古剎的傾圮一起化作歷史陳跡。
Ⅷ 雲門寺旅遊
紹興歷史文化斷想之八
假如雲門寺還在……
若耶溪畔的會稽山腹地,是紹興文明的發祥地,越文化源遠流長。可惜的是,這一帶文化遺產和歷史遺存已不多了,能見證重大歷史進程和變故的更少了,山地越國古都早無蹤影,日鑄古道和「唐詩之路」不復有徑,江南最大的皇家墓群宋六陵徒剩枯松。尤其令人遺憾的是,千年古剎雲門寺的毀敗,使會稽山腹地的熱鬧和繁華自明末以後走向下坡。
作為歷史文化和旅遊開發業內人士,我心中一直有一個「雲門情結」。現平水鎮境內的雲門寺圯牆殘壁,我曾去探訪數次,躑躅良久,感慨愈烈,風雲際會,盡顯腦海。
歷史上的雲門寺,何等風光,何等顯赫,不要說近的如現今爐峰寺、新昌大佛寺,就是與遠的如靈隱寺、國清寺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雲門寺由距今1600年的東晉安帝下詔所建,原系皇族王羲之之子王獻之舊宅,因有五色祥雲顯於屋頂而建寺。後曾改名「永欣寺」、「淳化寺」等,明初恢復舊名至今。
雲門寺的盛況,可從陸游的《雲門寺聖院記》中了解到:「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並溪,樓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飛涌,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觀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雖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覿也。」
雲門寺之顯赫,在於它是一個佛教聖地。歷代主持均為一代高僧,如支遁創立了「即色空」學說,曇一創立了「幻化宗」學說,湛然東渡日本傳教十餘年,這些都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善男信女也特別多,香火異常旺盛。
雲門寺之顯赫,還在於它是一個文化旅遊勝地。在著名的浙東「唐詩之路」這條文化旅遊熱線上,雲門寺是必經之地。李白、杜甫、王勃、杜牧、孟浩然、賀知章、白居易,以及後來的范仲淹、王安石、陸游、劉基、王思任等等名家大儒,均游歷此寺,行修禊盛舉,留千古絕唱,如杜甫詩曰:「若耶溪雲門寺,吾獨何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雲門寺之顯赫,更在於它是一個政治重地和一個陰謀發生的傳奇之地。歷代不下於10個帝王題名賜額樹碑不說,雲門寺同樣是書法聖地,其主持之一智永禪師乃書聖王羲之七世孫,他保存著被視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智永彌留之際,傳《蘭亭集序》於弟子辨才。唐太宗李世民為得到此罕世之寶,明求不得,便派心腹御史蕭翼化裝混入雲門寺,智盜此帖。後此絕代墨寶陪葬於唐太宗之墓,不復見世矣。
如此顯赫的寺廟,其毀敗實乃千古憾事。我的「雲門情結」也在於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假如雲門寺還在,那該多好啊!假如雲門寺尚存,它將不但是個重要的現實的歷史文化標本,更是一處重要的佛教聖地、書法聖地和旅遊勝地。會稽山腹地的南部山區大規模旅遊開發之難,也將迎刃而解,其拉動力、輻射力之大,將使周邊眾寺觀、名勝相形見絀。
然而,歷史是沒有「假如」的。創造歷史的是人類,摧毀歷史的也是人類,聰明和愚蠢有時會在人類身上演繹「二律背反」定律。
前不久聽說同處若耶溪的平陽寺開始擴建。這座只有338年歷史的「無塵廟」,無論歷史地位、聲譽、規模雖不及雲門寺,但整修擴建仍不失為好事。我更希望有識之士能將雲門寺重新修復,重現輝煌,屆時帶來的將不僅僅是佛教界和善男信女們的福音……
Ⅸ 雲門山的簡介
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拔421米。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