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1、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
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獲得4A級風景名勝區榮譽。
2、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
4、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5、烏塔
塔位於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與於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Ⅱ 福州有哪幾個比較大的菜市場
福州的菜市早市還有很多,把你知道的也說出來讓大家共同分享吧! 鼓樓區 靈響市場:地點位於通湖路段福2中斜對面(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楊橋市場:地點位於楊橋路永輝超市旁(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七星井市場:地點位於開元寺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省府市場:地點位於省府路內(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北後街市場:地點位於北後街福3中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西營里市場:地點位於西營里新村南門兜車站旁(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小柳市場:地點位於福州黨校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洪山橋市場:地點位於洪山橋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大圓里早市:地點位於鳳凰池新村永輝超市旁(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紅牆早市:地點位於屏東中學對面(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體育中心早市:地點位於體育中心對面(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溫泉早市:地點位於溫泉公園附近(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晉安區 南湖市場:地點位於連潘永輝超市對面(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王莊市場:地點位於王莊街(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東浦市場:地點位於火車站附近商貿城背後(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鐵路市場:地點位於火車站旁(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西園市場:地點位於火車站西園新村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竹嶼市場:地點位於化工路前段(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橫嶼市場:地點位於化工路後段(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後嶼市場:地點位於鼓山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浦下新村市場:地點位於和平醫院前段(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三木市場:地點位於市電視台下段步行約10分鍾(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農大市場:地點位於農林大學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淮安早市:地點位於洪山橋下(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新店早市:地點位於舊貨市場旁(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二化早市:地點位於二化社區內(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10點) 洋下早市:地點位於晉安河旁(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台江區 六建市場:地點位於省六建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三保市場:地點位於三保新村樓下(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和平市場:地點位於台江廣場對面(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義州市場:地點位於華僑中學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福機市場:地點位於舊燈泡廠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農貿學軍路市場:地點位於舊小刀廠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南縣市場:地點位於文化宮後門(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河口市場:地點位於台江區委斜對面(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南公園市場:地點位於南公園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五一新村早市:地點位於大利嘉城附近(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13中早市:地點位於13中附近(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倉山區 金山市場:地點位於金山總站旁邊(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梅亭市場:地點位於金山展覽城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浦上市場:地點位於浦上橫路,金山展覽城路中段(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岳峰市場:地點位於福10中旁(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上渡市場:地點位於上渡建材場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首山路市場:地點位於首山路十字路口(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洪塘市場:地點位於空軍醫院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鄭坂市場:地點位於洪山橋永輝超市旁(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馬榕市場:地點位於洪山橋路段(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倉山步行街早市:地點位於市2醫院斜對面(時間段為早5點至早8點) 馬尾區 馬尾市場:地點位於馬尾造船廠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羅星塔市場:地點位於羅星塔附近(時間段為全日5點至20點)
Ⅲ 福州地理怎麼劃分
福州建城有兩千多年了,在有人類活動的大約五千年裡,福州先民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地理風水遺產,本著「溫故而知新」的心態,從福州的城市建設歷史中,可以管窺福州往昔的地理風水,對我們今日選擇居住之地,也許有點幫助。
福州地處太平洋西岸,晚更新世以來海平面的變化,對福州的影響較大,所以在談地理風水前,要專門聊一下福州的海平面。在距今35000年前,古海平面在-50米處;距今29000~28000年間,古海面在-110~-100米深處;距今28000~25000年間,海面回升到-90米;距今25000~23500年間,海面又下降至-100米處;距今23000~20500年間,古海面位於-130~-140米處;自18000年前開始,海平面又急劇下降,至15000年前達到最低點,為-150~-160米。中國東海大陸架大部分脫水露出海面,大陸向東延伸數百公里,台灣和本省島嶼均與大陸連成一片;從15000年以來,海面開始回升,在回升過程中曾有幾次停頓,形成數級水下階地;距今14440年,海面回升到-115米;14000年前回升到-100米;12000年前回升到-50~-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以上。海水已影響到閩江口地區,當時閩江河谷較現在低15~20米。
8000年前,海面為-5米左右;7000~6000年間,海面達到現在高度;6000~5000年間,海面升到最大高度,比現在海面高3~4米,福州盆地成為海灣;距今約2600年起海平面逐漸下降,直至今日的位置。這次海侵,稱為「長樂海侵」,盆地內沉積幾米至十幾米厚的淤泥層,福州盆地內許多以「嶼」命名的地名,如前嶼、後嶼、台嶼、橫嶼、南嶼、盤嶼、國嶼等,以及甘蔗曇石山的貝丘遺址也都證明這一史實。
而據考古學家的論證,商周至漢初時期,現在的福州市區還是一片內海和沼澤地,屏山、烏山、於山等還是島嶼,所謂於山,就是當初越國的一個分支於越移居在此而得名。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那時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灣」來形容,就像今日的湄洲灣、羅源灣一樣。西周晚期(約前770年間),閩族人已在福州中部丘陵壑地之間(今台江區吉祥山一帶)活動。可惜那時的吉祥山不過是福州灣內的一座小島,地方狹小,甚至可能常常被閩江的洪峰淹沒,所以成不了先民們的定居地。
倒是「福州灣」的北部、現新店一帶是平坦的高台地,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們落腳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塊基石。據查,閩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遺址位於新店蓮花峰下古城山南側至池邊村北側,由八一水庫畔的岩溪和半頂水庫畔的半頂溪夾峙,今天,比較靠近那裡的別墅有翠湖山莊及其水庫對岸的古城山莊。古城遺址東距福飛路150米,以今天的觀點,至多是山寨一類的規模,當然,不生產時下流行的「山寨機」。
位於福州市郊區新店鄉的古城村距福州市區約5公里,城址呈長方形,南向偏東10度,南北長而東西狹窄。東、西、北三面城牆殘存,南牆已盪平。城寬310米,長約600多米,可辨認的城牆殘段合計275米,殘牆厚10.5米,高1米左右。城牆為夯土建築,褐色粘質,質堅硬。50年代初,部分城牆還有一人多高,後逐漸毀於建房和平整土地。70年代在平整土地時,當地群眾還出土了一批布紋飾瓦片。當地人把城牆以內稱為「古城裡」,把西城址外稱為「古城外」,把城東南側一塊平地稱為「校場」。城址北側200多米有座高128.9米的山丘,名曰「古城山」。1988年1月,在古城山南麓靠古城一側的山坡上,出土一件漢代方格紋硬陶罐。該遺址於1986年列為福州市郊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店遺址自1996年10月至今歷經多次考古發掘,發掘出的眾多文物都能證明該古城還是福建省迄今已發現的最早城池。這一帶可以看成是福州發展的龍頭。東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 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所敗,越國瓦解,其後裔臣民散居東南一帶,部分入閩,逐漸與土著閩族人融成閩越族。這次的人口遷移,對於福州古城的發展無疑是有推動作用的,比如冶煉技術,對農業發展自然利好多多。
滄海桑田,隨著地殼的變化、四周山體泥石與山洪的沖淤和閩江帶來沙土的沉積,現在市區的陸地漸漸形成。而越王無疆也七傳至無諸,無諸先是自立為閩越王,秦時被廢為君長,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反秦有功,無諸被漢高祖復封為閩越王。據推測,當時的古城舊址的發展極其緩慢,可能是因為肅殺的北風或是四周山體泥石與山洪的威脅。所謂「樹移死,人移活」,無諸也不例外,他在今屏山東南麓冶山一帶築城建都,稱冶城,為福州城垣之始。
冶城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風一樣擋住北面寒氣,又稱屏山。其東麓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該地山環水繞,百泉匯集於池,傳說歐冶子在此鑄劍,故稱歐冶池。池面十幾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澇,又可灌溉周圍田地。冶城具體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北至屏山,以歐冶池為中心,四面環山,東面今七星井一帶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種。冶城建立後,閩越國即禁止在屏山樵採,保持樹木水源,使屏山成為冶城風水寶地。以今天的觀點看,冶城大概與"水泊梁山"類似,無諸也算是「佔山為王」,同時也接受了漢高祖劉邦的「招安」,後來宋江給「盜版」了。
據《閩都記》載:「漢高祖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都冶。」。因地處冶山附近,故名冶城。由於西周以後封建諸侯王都的面積有所限制:「大者不過三百雉」(即周圍不過九百丈)。清郭柏蒼《葭桁草堂集》:「相傳漢時海航椗於還珠門外」,冶城之南是水漫地區,因而城池是座狹小的土城,城裡主要居聚王族官吏和士兵。這座古城,據《三山志》記載:「閩越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正德《福州府志》:「在今府治東北二百五步。」《閩都記》:「將軍山一名冶山,在貢院西南,閩越古城。」《榕城考古略》:「今合諸說考之,其地當在今諸古嶺以南,城隍廟以北等地也」,即今鼓屏路省財政廳、錢塘巷一帶。1989年在鼓樓區城直街21號、22號居民住宅廚房邊發現有「冶山古跡」摩崖石刻。1990年在鼓屏路發現有漢代的瓦當、瓦筒等物,在七星井一帶發現漢代遺址、遺物。綜上述,證實《榕城考古略》所記。
元代薩天錫有《越王山》詩為證:」越王故國四圍山,雲氣猶屯虎豹關。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詩中雖然充滿懷古悲涼之情,卻客觀上記述了前人重視城市風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當然,此時的福州盆地也還沒形成,以現在眼光來看,福州只是一個漁村吧,這個「漁村」就是今天福州的雛形,正如當初的深圳漁村,只是深圳的建設速度使其少了一份歷史的沉澱與厚重。
從此以後,福州的城垣,自漢冶城起歷經五次移擴興廢,即漢冶城、晉子城、唐羅城、五代夾城和宋元外城。我們的先人在城市建設中自古就很重視規劃和風水。從漢無諸開始就把冶城建在屏山南麓,坐北朝南,食南方風水;背靠屏山,左倚鼓山,右傍旗山,有依有靠;面對三道橫案(吉祥山、高蓋山、五虎山),主理萬民生機。我們有理由說這就是歷代領導者、建設者精心設計的一條城市中軸線,也就是今天的八一七路,由此也可以看到福州的「來龍去脈」。
這條中軸線從屏山開始,經鼓屏路、東街口、南街、南門兜、茶亭街、洋頭口、中亭街,其實貫穿了整個福州城市發展的軌跡。這種形勝歷經2200多年不變,即使近代增闢了許多新線路,也離不開這樣的態勢
無諸在此風水寶地建城後,閩越國發展很快,到漢武帝時,閩越王郢仗著國力強盛舉兵圍東甌、攻南海,向東北、西南擴張,嚴重威脅漢朝的集權統治。20年後,東越王余善舉兵反漢。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滅閩越國,拆除冶城,把居民遷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廢。
沉寂了400年後,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在吳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設晉安郡,轄地相當於現在福建的東南沿海地區。太康三年,任命嚴高為晉安郡守。嚴高到任後見舊城狹小,不足以聚眾,即著手選擇新址。他原計劃將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坐北朝南,於是以地形圖向著名地理風水學家郭璞求教。郭璞指著舊城南面的小山阜說:「是宜城,後五百年大盛。」
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晉太康三年(282年),既詔治郡,命嚴高治故城,招撫昔民子孫。高顧視險隘,不足以聚眾,將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咨以郭璞。蹼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後五百年大盛。』於是遷焉。」又明王應山《閩都記》載:「閩自無諸開國,都冶為城,所從來久遠,晉太康三年,治郡樹牧,狹視冶城,太守嚴高詢於郭璞,乃經始於越王山之南。」再清林楓《榕城考古略》載:「晉武帝太康三年,始治郡。太守嚴高狹視冶城規制,將移白田渡嫌為南向(疑係」非南向「之誤)。乃為圖咨於著作郎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遷之,乃經始於越王山之南,是為子城,自晉迄六朝皆仍之。」以上都是說晉嚴高遷建子城時,都曾請教郭璞。
郭璞確有其人,且是歷史名人。在諸多有關郭璞的資料中,1989年版《辭海》所載較為扼要簡明,且具權威性。《辭海》載:「郭璞(276-324)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博學,好古文奇字,又喜陰陽卜筮之術。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後王敦任為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為敦所殺。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擅長詩賦。今傳《郭弘農集》系明人所輯。」根據這些記載,郭璞還是一條硬漢,人品可嘉。他直言王敦謀反必敗,引起王敦不滿。王敦問他:「卿壽幾何?」答曰:「命盡今日日中。」(這里為福州話說白天為「日中」找到了依據)他明知王敦立即要殺他,還是不改口,年僅48歲的生命。
高嘯雲的《八閩新記》中《嚴高與郭蹼》篇說得更具體:「郭璞好經術,博學有奇才,只是有『口吃』的毛病,說話期期艾艾,可是下筆千言,詞賦為東晉中興之冠,以江賦與南郊賦為最有名,在賦中極言江南風景之美……」由此可見郭璞很可能來過福建,對包括福州在內的八閩大地的山水頗為了解。因此他有資格為福州城看風水。
上文講到的白田渡究竟在哪裡呢?《長樂六里志》釋及,白田山在閩縣欽仁里,即晉郡守嚴高欲徙郡治處。地產蕉草,可以為布。坑曰蕉坑,溪曰蕉溪。另據《閩都記》載,白田渡在白田山下,有馬江之左次港,稱上桐江,潮通龍門、坑田、琅尾、東渡、白田,接蕉溪、大溪二水。白田山和白田渡之間,村莊鱗次櫛比,為白田村。白田村俗稱「白田」,至今仍在口頭流布,而書面寫的是「玉田」,顯然屬地名的雅稱。《長樂六里志》有「玉田即白田」記載,便為佐證。玉田村,又是今長樂玉田鎮所在地,為大福州平原的中心地帶。可惜雖然有山可靠,卻是朝北,冬天卻是擋不住北風的。
言歸正傳,據《福州府志·卷四·城池》記載,郭璞在《遷城記》中寫道:「桑田為海,人事更改……鳥出木空,千載不昧。前有雙眉,重施粉黛。溪澗水來,盡歸於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穩首東日,高山鎮寨……」。
在這里,郭璞對福州建城的選址作了風水理論的闡釋,大意是說:滄海變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變荒蕪為繁榮。有樹才有鳥,有樹鳥才有優美的居住環境,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絕對不能毀壞林木花鳥。城前面有烏石山和於山兩座山,就像是雙眉,必須很好保護山上樹木。林木鬱郁蔥蔥,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澗里的水保持清澈,流歸大海。人類與環境,就像主人與客人一樣,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穩,主人就很自在。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著高山下的城鎮,這里是一片繁榮景象。
嚴高得郭璞指點後,即著手建晉安郡城。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起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雞口。設五座城門,城外均有護城河,規模較冶城為大,後代因城擴大,故稱為子城。
同時,嚴高疏導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築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東北和西北的窪地,開鑿成東湖和西湖,繞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東臨城牆,西南有大夢山、象山,西北有五鳳山環繞,農田間雜其中,既防澇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匯集湖中,灌溉農田。東湖集東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儲水以防澇東湖在城東北,今新店、琴亭、斗門一帶,浮村山是東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東湖留下地名,湖今已無存。兩湖以五鳳山的續脈龍腰山為界,如兩顆綠色明珠,調節氣候,綠化環境,生產食物。這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為風水寶地,龍脈所在,又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從此成為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的安居福地。有鑒於此,福州目前計劃在琴亭一帶重新挖掘一個東湖,就不足為奇了,風水上應該有益(所以萬科金域榕郡也「不失時機」地加以利用了東湖)。
其實,真正使福州興旺的是築城後的永平至永嘉年間(291~313年) 為爭奪中央政權而持續16年的「八王之亂」,導致政權覆滅,戰禍連綿,驅使中原士族和民眾南逃避難,其中一部分輾轉入閩。這是北方漢人首次大批入閩,史載「自永嘉不竟,中原板盪,江左衣冠右族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遷入閩中。」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北方漢人同時帶來了蠶絲業,從此,福建也有了彩緞生產。
此後,隨著城市的繁榮,福州城不斷擴大。特別是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出現「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慘狀,大批北方人經由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僅貞元十四年(788年)「奔閩之僧尼士庶」一次便達5000人。第二次的北方人南遷,給福州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到唐中和年間(約882年)經濟繁榮,人口大增,福建觀察使鄭鎰再在東南隅進行拓修,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上的虎節路口,東至今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雞口。設6個城門,城門外均有護城河,南名虎節門,門外有大航橋,俗稱大橋,橋在今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南名安定門,門外有仁愛橋,橋在今開元路南端與妙巷東端之間,即今衛前街。東名康泰門,上建有東山樓,門外有東康橋,橋在湖東路中山路口之間,即今麗文坊。西豐樂門,門內宜興門,門外有宜興橋,在今鼓西路渡雞口。西南名清泰門,上有清泰樓,門外有雅俗橋,俗稱楊橋,橋在今達明路雅亮里與葛厝弄附近。拓建後的子城,面積比舊城擴展,城內官衙鼎立,郡衙在北居中,北靠城邊,南設儀門,門在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同時,在烏石山西麓鑿南湖,後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
子城擴建期間,唐光啟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農民軍入閩,有眾3萬餘人,此後陸續有中原人士南下歸屬,並就地娶閩越族遺民女子為妻,人口迅速繁衍,又一次實現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據《閩縣鄉土志》載:「及唐季王氏來閩,隨之者有36姓」。第三次的北方人南遷,更加開拓了福州的城建。
唐天復元年(約901年),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築羅城,故羅城又名「威武軍城」,把子城圍成內城。城呈不規則圓弧形,方圓約40里,城高20尺,厚17尺,把晉安郡城包在城內。北面將冶山圍入,成為全城制高點。南面以安泰河為限。羅城以大航橋河為分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經濟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北中軸大道兩側辟為衙署;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築高牆,這些居民區成為坊、巷之始,以後逐步形成「三坊七巷」的布局雛形。羅城城牆全部用磚砌築,城磚都印有「威武軍式樣製造」的字樣。磚的大小「以開元尺為准,長一尺八寸,厚三寸」。設8個城門,南利涉門,即今安泰橋北岸;東海晏門,即今東大路五一路口澳橋西端;東南通津門,即今津門路的高節路口;東北延遠門,即今中山路北端貢院前附近,俗呼北院後;北永安門,即今北門錢塘巷永安境;西善化門,即今西門兜善化坊口;西南清遠門,即今光祿坊澳門路澳門橋北;西北安善門。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閩錄》雲:二年,後諸郡志相沿),王審知把橢圓形的南北端加以擴大,把羅城夾在裡面,故稱「夾城」 ,名南北月城,方圓26里。南北夾城建成後,包括羅城略呈圓形,南端由利涉門擴展到今南門兜的寧越門,北端由永安門擴展到越王山(屏山)東麓的嚴勝門、遺愛門。夾城又叫做南月城、北月城,周圍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南月城大門2個:寧越門(今南門兜)、美化門(原闊埕街),並開浚護城濠和江湖相通。北月城也有2個大門:嚴勝門(今華林寺東段)和遺愛門(今北門兜)。當時城南還有1座內城門,名叫水步門,在原水部菜頭橋。北城還有2城門,一名井樓門,在今井大路七星井附近;一名迎仙門,在今西門兜。夾城建成後和羅城連成一起,把屏山、烏山、於山3個制高點都圍在城中,提高福州的防禦能力。當時還建築7座佛塔(現僅存定光塔和堅牢塔,即俗稱白塔和烏塔)和鼓山白雲峰湧泉院(明永樂年間改名湧泉寺)。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出於加強防禦又增築的東南夾城。南自光順門(合沙門)而西,城329丈,門樓6間,敵樓30間;東自東武門(行春門,今稱東門)而北,有安道、臨江2門,樓3門,敵樓皆5間;便門2個(湯井門、船場門),敵樓9間,城274丈,開沿城河2900尺;自東武門而南,門樓3間,敵樓24間,城310丈,開沿城河3600尺,城高1.6丈,厚8尺,下用堅石為牆基,上壘以磚壁,復為屋蓋。在福州歷代城垣建設中第一次出現建敵樓。從當時外城的幾座城門的舊址,可以看出其擴展范圍。南面擴至合沙門,名遠南,後改光順,今洗馬橋北邊;東南擴到通仙門,今通仙境;東至春門(亦名東武門),今晉安橋西側;東北擴至湯井門,今湯井兜和船場門;西南擴至怡山門,在迎仙門外,今西門兜。
宋太平興國三年(987年) 宋太宗統一福建,宋王朝顧慮有反,下令廢毀城垣,僅余殘牆高數尺。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程師孟知福州,於次年動工修建福州城,在子城舊址加以修復。程師孟修復子城時,將西門擴展到今鼓西路元帥廟河沿,取名豐樂門,門外為定遠橋,並將都倉(今稱舊米倉),圍在城內,又在城上建樓閣9座,即:蕃宣樓、西湖樓、五雲樓、三山樓、清徽樓、泰山樓、堆玉樓、緩帶樓、坐雲樓。同時疏浚護城濠,架橋12座:虎節門大橋、清泰門雅俗橋、發苗橋、義和橋、宜秋橋、長利橋、仁愛橋、樂游橋、群樂橋、開通橋、便民橋、宜興門橋。元朝再次下令廢毀福州城牆。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北方人口紛紛南遷,形成福州歷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據宋《三山志》記載,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福州戶數已從太平興國年間的94475戶,增加到321284戶,200年內增加226809戶,增加2~3倍多,其中主戶211500戶,客戶109692戶,客戶也佔主戶的半數。人口增長壓力之下,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又於外城加以增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駙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舊城。王恭詳細考察福州風水(又一位風水先生),認為要使城內生態完好,必須把屏山、烏山、於山三山環於城內,於是以石砌牆,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繞烏山、於山二山建城牆,廣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圓形,風水奇佳。重建時,先在屏山巔修建一座作為各城門樓樣本的譙樓,故名「樣樓」。從樓中可望大海,又名鎮海樓。城牆的東、西、南三面則按宋代的外城遺址修復。南面的城垣圍繞於山、烏石山麓,方圓10里,四周邊長3340丈。城牆高2.1丈多,厚1.7丈,城上有敵樓62座,警鋪98座,堞樓2164個,女牆4085個。
洪武六年(1373年)福州中衛指揮李惠等又加修建,在城中增建城櫓,環城俱加屋蓋。為防禦倭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城上增設敵台36個,環城3面,挖濠深7.5尺,寬10丈,長3300餘丈。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又侵犯,因有城垣保護,曾殲滅倭寇於城下。市郊「八十一堆」,相傳就是當年倭寇葬身之地。萬曆十年(1582年)又重修,共有7大城門:南門(在九仙橋)、北門(即前夾城的嚴勝門,此門後塞,改仁愛門為北門)、東門(即前外城的行春門)、西門(即前夾城的迎仙門)、水部門(在東南面)、湯門(在東北面,即前湯井門)、井樓門(在湯門北面,即前船場門)。在石城之外的要沖地方,再加上一重半圓形的瓮城,亦有門,可關閉。還有水關4個,以溝通城內外的河道。
明代學者王世懋在《閩部疏》中寫道:「天下形勢,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諸山羅抱,龍從西稍衍處過行省,小山坐其中,烏石、九仙(於山)二山東西峙作雙闕。其外托東山高大,蔽虧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謂鼓山。西山迤邐稍卑,狀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則印山若屏,似人巧湊泊而成者,然猶未睹水所經宿也。登道山(烏石山)以望,則大小二水,歷歷在目。大江從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復從南稍折而東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彌漫,東下長樂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代學者王應山在《閩都記》中寫道:」三峰峙於域中,三絕標於戶外。甘果方幾,蓮花現瑞。襟江帶湖,東南並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靈秀所都耶。逢兵不亂,逢飢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濱鄒魯,而自古記之。」至此,學者認為明代福州城的選址得天時、地利、人和,為最佳風水。其關鍵在於避風藏水,城內有樹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風;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設的人間福地。
以後的清朝基本是照著明城府的布局加以完善,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總督李率泰因防火災,拆換城屋,增築垣牆,高2.4丈,厚1.9丈,計窩鋪264座,炮台93座,垛口3000多個,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1691年)總督郭世隆重建西南2城樓。雍正五年(1727年)、九年(1731年)相繼重修,增築女牆。乾隆十六年(1751年)總督喀爾吉善、巡撫潘思榘又重修。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福建督撫重修城垣,竣工後將其山川形勢以及壇廟、官署、坊鄉、衢路、橋梁地位繪圖注說。道光年間(1821~1850年)再次進行大修,但城的范圍都沒有拓展。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交通,城牆陸續拆毀。還珠門始建於五代龍德元年,初名鎮閩台,又名歸投門。清代經過改建,改名獅子樓,俗稱雙門樓,雙門中置有石鑿大獅3隻,面朝南方,用以壓五虎山,俗稱「三獅掣五虎」。民國時改建公路時拆毀,三獅移置鼓樓前「海天鰲柱」匾下面,1952年拆鼓樓城牆建鼓屏路時,把石獅移置南門兜環島,「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當然,從此以後,福州城的建設基本是限於停頓。
福州地理與風水有很大關系 以及相關的匪夷的事也發生了很多
Ⅳ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屬於哪個市哪個區
屬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
郵編:350100代碼:350123區號:0591拼音:Minhou Xian
閩侯縣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東與長樂市、羅源縣及福州市區的晉安、鼓樓、倉山區相連,西與閩清縣接壤,南與福清市、永泰縣毗鄰,北與古田交界。地理坐標為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總面積2133平方千米。
200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60.7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41萬人念迅。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
縣人民0駐甘蔗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江洋農場
歷史沿革
漢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晉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豐、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南朝梁天監中年間(502-519年)侯官、原豐合並為東侯官。隋開皇九年(589年)復名原豐。十二年(592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貞觀五年(631年)侯官又並入閩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復置侯官縣。永泰二年(766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貞元元年(785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元和三年(808年)侯官並入福唐縣,元和五年(810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五代仔冊此晉天福六年(941年)改閩縣為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時屬長樂府。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明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並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府廢,翌年兩縣合並,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並為閩侯縣,屬東路道(閩海道)。民國31年(1942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劃屬莆田地區(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73年歸福州市。(鏈接:《福州市志》有更詳細沿革資料)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0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感應、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積德、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民國24年並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民國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干、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凈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1955年4月,義序、吳山、盤嶼、陽岐4鄉劃歸福州市。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個區。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18個人民公社姿春。1960年,馬尾公社劃歸福州市。1961年亭江、琅岐、北峰、建新4個公社劃歸福州市。1970年城門公社劃歸福州市。1983年劃為1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後又增設小箬鄉,並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面積2136平方千米,人口61.95萬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80048人,其中:甘蔗鎮 47798人、白沙鎮 32106人、南嶼鎮 50045人、尚干鎮 17909人、祥謙鎮 52834人、青口鎮 68873人、南通鎮 42319人、上街鎮 62393人、荊溪鎮 47494人、竹岐鄉 27600人、鴻尾鄉 31696人、洋里鄉 25943人、大湖鄉 29102人、廷坪鄉 28661人、閩江鄉 3893人、小箬鄉 8560人、江洋農場虛擬鄉 2822人
2001年,閩侯縣行政區劃一覽表(資料截止日期: 2001年12月31日):
鄉鎮名稱 0駐地 面積(平方千米) 戶數(戶) 人口(人) 居委會(個) 村委會(個)
甘蔗鎮 五福村 38 11300 39764 2 14
白沙鎮 白沙 175 6171 25827 1 21
荊溪鎮 徐家村 147 10200 37521 17
上街鎮 上街村 155 15542 57257 23
南嶼鎮 南旗村 170.5 13104 54284 1 23
南通鎮 南通村 112 10568 40382 17
祥謙鎮 泮洋村 86 11980 51864 18
尚干鎮 洋中村 5 4108 14705 1 12
青口鎮 青口村 127 21490 71622 39
廷坪鄉 廷坪村 217 6687 33048 25
洋里鄉 花橋村 152 5784 26683 23
小箬鄉 小箬村 41 2201 9938 8
大湖鄉 大湖村 327 7058 30826 23
鴻尾鄉 石佛頭村 157 6760 29585 20
竹岐鄉 竹岐村 219 6033 26000 22
閩江鄉 峽南村 缺數據 2418 9729 11
合計 2136 141404 559035 5 316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福建省人民0(閩政文[2005]36號)批復同意:閩侯縣撤銷閩江鄉,現有閩江鄉並入祥謙鎮。合並後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_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0駐地不變
2005年9月27日,福建省人民0《關於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005]456號):同意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0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甘蔗街道面積46.8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
地處福州西郊,是閩侯縣城所在地,距省會福州市中心僅20千米。面積46.8平方千米,人口3.8萬。轄1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2005年,撤銷甘蔗鎮,設立甘蔗街道,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的行政區域,辦事處駐原甘蔗鎮0所在地五福村。
附:原甘蔗鎮面積46.8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100。轄2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001_福龍居委會、~002_三福居委會、~201_青岐村、~202_十字村、~203_長江村、~204_大元村、~205_雙池村、~206_五福村、~207_化龍村、~208_三英村、~209_山前村、~210_橫嶼村、~211_曇石村、~212_洽浦村、~213_南山村、~214_流洋村。
白沙鎮面積176平方千米人口3.67萬人(2004年,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代碼350121101
位於閩侯縣西北部,,距福州和縣城分別為26和10千米。因閩江沖積的大量白色黃砂而得名。轄1個居委會、21個行政村:~001_白沙居委會、~201_白沙村、~202_大漱村、~203_馬坑村、~204_汶溪村、~205_溪頭村、~206_樓格村、~207_孔元村、~208_井下村、~209_新坡村、~210_上寨村、~211_林柄村、~212_大目溪村、~213_院埕村、~214_梧桐下村、~215_湯院村、~216_大目埕村、~217_洋石村、~218_唐舉村、~219_上岐村、~220_聯坑村、~221_坑頭村。
南嶼鎮面積170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102
位於閩侯縣南部,旗山東麓,大樟溪西岸。轄1個社區、23個行政村:~001_南嶼社區、~201_龍泉村、~202_九都村、~203_桐南村、~204_村下村、~205_芝田村、~206_玉田村、~207_茂田村、~208_新聯村、~209_五都村、~210_中溪村、~211_堯沙村、~212_江口村、~213_柳浪村、~214_六十份村、~215_後山村、~216_流州村、~217_元峰村、~218_高岐村、~219_甲岐村、~220_曉岐村、~221_南井村、~222_南前村、~223_南旗村。
尚干鎮面積5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103
轄1個居委會、12個行政村:~001_尚干居委會、~201_東升村、~202_過浦村、~203_洋中村、~204_後村村、~205_烏門村、~206_亭上村、~207_紅新村、~208_龍醒村、~209_後福村、~210_後浦村、~211_後厝村、~212_浦里村。
祥謙鎮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5.38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104
與福州南台島隔江相望;東鄰長樂營前鎮;南連青口鎮;西毗南通鎮。鎮0駐泮洋村。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_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
2004年轄18個行政村:~201_蘭圃村、~202_枕峰村、~203_泮洋村、~204_鳳港村、~205_洋下村、~206_雙龍村、~207__前村、~208_岐尾村、~209_瀾澄村、~210_山後村、~211_卜洲村、~212_輔翼村、~213_三溪口村、~214_中院村、~215_門口村、~216_肖家道村、~217_祿家村、~218_江中村。2005年,撤銷閩江鄉,現有閩江鄉並入祥謙鎮,合並後的祥謙鎮轄20個村委會。
附:原閩江鄉人口4485人(2004年)。代碼350121205。轄2個行政村:~201_峽南村、~202_新建村。2005年撤銷閩江鄉並入祥謙鎮。
青口鎮面積127平方千米人口8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105
轄1個社區、39個行政村:~001_青新社區、~201_東台村、~202_西台村、~203_聯豐村、~204_坊口村、~205_溪東村、~206_前街村、~207_後街村、~208_大埕村、~209_長樓村、~210_船尾村、~211_宏一村、~212_宏二村、~213_宏三村、~214_宏四村、~215_吉山村、~216_後福村、~217_青林村、~218_聯光村、~219_梅嶺村、~220_蓮峰村、~221_傅竹村、~222_梅溪村、~223_滬嶼村、~224_村裡村、~225_壺山村、~226_農光村、~227_庄頭村、~228_楊厝村、~229_鏡上村、~230_青口村、~231_團結村、~232_文華村、~233_青秀村、~234_升旗村、~235_紅旗村、~236_幸福村、~237_青布里村、~238_青布嶺村、~239_前洋村。
曾與尚干、祥謙鎮和閩江鄉合稱閩縣七里。1983年4月設鄉,1992年11月改為建制鎮。
南通鎮面積112.2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106
位於閩侯縣東南部,烏龍江南岸,直距省會福州28千米。轄17個行政村:~201_南通村、~202_銀安村、~203_洲頭村、~204_上洲村、~205_澤苗村、~206_廷宅村、~207_澤洋村、~208_橋街村、~209_陳厝村、~210_羅州村、~211_瓜山村、~212_建南村、~213_古城村、~214_文山村、~215_馬騰村、~216_新岐村、~217_方庄村。
上街鎮面積157平方千米人口6.06萬人(農業人口,2004年)代碼350121107
位於福州西郊,東臨閩江。轄23個行政村:~201_侯官村、~202_厚美村、~203_上街村、~204_新峰村、~205_紅峰村、~206_沙堤村、~207_聯心村、~208_榕橋村、~209_庄南村、~210_溪源宮村、~211_美岐村、~212_青州村、~213_岐安村、~214_岐頭村、~215_中美村、~216_金嶼村、~217_浦口村、~218_建平村、~219_蔗洲村、~220_厚庭村、~221_馬保村、~222_新洲村、~223_馬排村。
荊溪鎮人口4.5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108
位於福州西郊,距福州市中心16千米,距閩侯縣城6千米,轄17個行政村:~201_荷洋村、~202_仁洲村、~203_六_村、~204_關中村、~205_關西村、~206_埔前村、~207_關東村、~208_關口村、~209_荊溪村、~210_溪下村、~211_港頭村、~212_光明村、~213_桐口村、~214_厚嶼村、~215_古山洲村、~216_桃田村、~217_永豐村。
竹岐鄉面積224平方千米人口2.91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200
位於閩江南岸,與縣城僅一江之隔。鄉0駐竹岐村。轄22個行政村,210個自然村:~201_蘇洋村、~202_白龍村、~203_春風村、~204_榕東村、~205_榕中村、~206_榕西村、~207_汶州村、~208_山洋村、~209_竹岐村、~210_竹西村、~211_元格村、~212_火炬村、~213_半嶺村、~214_南洋村、~215_羅洋村、~216_葉洋村、~217_前山村、~218_蒲洋村、~219_溪南村、~220_里洋村、~221_天台村、~222_春光村。
鴻尾鄉面積157平方千米人口3.42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201
位於閩侯縣西部,東與竹岐鄉接壤;西與閩清縣毗鄰;南與永泰、閩清交界;北臨閩江。轄20個行政村:~201_里頭村、~202_岩石村、~203_安樟村、~204_南元村、~205_大罕村、~206_溪元村、~207_橋頭村、~208_南坑村、~209_大坑村、~210_鴻尾村、~211_大模村、~212_官路村、~213_超_村、~214_漢頭村、~215_奎石村、~216_元口村、~217_南下村、~218_埕頭村、~219_青馬村、~220_古洋村。
洋里鄉面積151平方千米人口3.15萬人(2004年)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202
位於閩侯縣西北部山區,距福州市70千米,距縣城50千米,平均海撥700米以上。轄23個行政村,146個自然村:~201_洋里村、~202_安仁村、~203_錫地村、~204_茶苑村、~205_紳帶村、~206_新見村、~207_花橋村、~208_仙門村、~209_嶺兜村、~210_仙洋村、~211_後坑村、~212_張際村、~213_長基村、~214_林洋村、~215_劉洋村、~216_劉地村、~217_田_村、~218_金田村、~219_廷洋村、~220_洋頭村、~221_梧溪村、~222_友泉村、~223_梧洋村。
大湖鄉面積282平方千米人口3.23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203
位於閩侯縣北部山區,南接白沙鎮,西鄰洋里鄉;北連廷坪鄉,東和羅源縣霍口鄉、福州市晉安區日溪鄉以及市農墾局管轄的江洋農場交界,平均海撥660米。鄉所在地距福州67千米。轄23個行政村:~201_新塘村、~202_箬洋村、~203_馬_村、~204_洋山村、~205_後井村、~206_仙山村、~207_大坪村、~208_珍山村、~209_後洋村、~210_雙溪村、~211_上苑村、~212_大池村、~213_蘭田村、~214_碾坑村、~215_嶺頭村、~216_東姚村、~217_牆坪村、~218_東_村、~219_坂頭村、~220_茶坪村、~221_六錦村、~222_大湖村、~223_雪峰村。
廷坪鄉面積217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204
位於閩侯縣北部,東與羅源縣接壤;西與閩清縣相連;北與古田縣交界;南與大湖鄉接連。轄25個行政村:~201_廷坪村、~202_溪坪村、~203_西坑村、~204_下洋村、~205_文山崗村、~206_黃埔村、~207_洪山村、~208_岩頭村、~209_西山村、~210_馬厝村、~211_盤嶺村、~212_赤坑村、~213_羅橋村、~214_蕉溪村、~215_曹地村、~216_汶合村、~217_廣坪村、~218_石洋村、~219_石井村、~220_流源村、~221_尾橋村、~222_塘里村、~223_石坑村、~224_後溪村、~225_池坑村。
小箬鄉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1.05萬人(2004年)代碼350121206
位於閩侯縣西部山區,閩侯下游北岸,距閩侯縣城46千米。轄8個行政村:~201_小箬村、~202_湖柄村、~203_西村村、~204_大坂村、~205_中平村、~206_福田村、~207_尚格村、~208_尚錦村。
*江洋農場代碼350121400
轄4個行政村:~201_江洋村、~202_角洋村、~203_武竹村、~204_彭湖村。
2021年3月,閩侯縣上榜2021中國縣域網路購買力百強榜第63名。
2021年1月,中央文明辦確定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閩侯縣上榜。
2020年12月,2020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名單發布,閩侯縣名列第9。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發布《2020年淘寶村百強縣》,閩侯縣上榜,排名第58位。
2020年7月,2019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出爐,閩侯縣位列第69名。
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閩侯縣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閩侯縣上榜2017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
2016年9月,環境保護部授予閩侯縣「國家生態市、縣、區」稱號。
2016年2月,閩侯縣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