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晉安區的行政區劃
全區陸域面積13.6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91平方公里。1990年,總戶數90990戶,總人口274978人。全區劃為瀛洲、後洲、蒼霞、義洲、幫洲、雙杭、茶亭、洋中、新港、上海新村10個街道,轄136個居民委員會。2008年,晉安區轄3個街道、4個鎮、2個鄉: 名稱 直轄 茶園街道 轄15個區(站前社區、站東社區、鐵中社區、環南社區、斗門社區、環北社區、洋下西社區、洋下東社區、洋四社區、湖逵社區、東浦社區、金雞社區、紅星社區、鳳山社區、電建社區) 王莊街道 轄12個區(華美社區、絲綢廠社區、紫陽社區、民安社區、五里亭社區、樂東社區、砌池社區、大名城社區、印染廠社區、紫新社區、福馬社區、鼎嶼社區) 象園街道 轄9個區(樂西社區、南湖社區、象園社區、樂園社區、長河裡社區、雙龍社區、連輝社區、菊園社區、雙坂社區) 鼓山鎮 轄12個區(茶會社區、金暉社區、機務段社區、日出東方社區、融僑東區社區、福茶社區、文華社區、三木社區、都市社區、浦東社區、連翔社區、東城社區)轄23個村(鼓一村、鼓二村、鼓三村、鼓四村、前嶼村、鳳坂村、連潘村、後浦村、茶會村、上洋村、埠興村、樟林村、紅光村、洋里村、遠東村、遠中村、遠西村、六一村、橫嶼村、湖塘村、東山村、園中村、潭橋村)轄2個農場(蕉坑農場、鱔溪農場) 新店鎮 轄6個區(金城社區、新店社區、古城社區、琴亭社區、新廈社區、秀峰社區)轄28個村(赤星村、坂中村、桂山村、井店村、斗頂村、益鳳村、澗田村、溪里村、西壠村、鳳池村、琴亭村、象峰村、廈坊村、義井村、盤石村、東園村、新店村、浮村村、郭前村、楊廷村、赤橋村、西園村、鵝峰村、秀山村、戰峰村、湯斜村)轄1個農場(泉頭農場) 岳峰鎮 轄13個區(登雲社區、琯尾社區、塔頭社區、桂香社區、康山社區、桃花山社區、新華社區、浦下社區、九龍城社區、二化社區、三華社區、東站社區、萬佳社區)轄4個村(岳峰村、鶴林村、東門村、竹嶼村) 宦溪鎮 轄24個村(宦溪村、黃田村、黃土崗村、湖中村、牛項村、湖山村、壟頭村、山溪村、峨嵋村、亥由村、板橋村、降虎村、彌高村、創新村、中心村、民義村、建立村、增樓村、勝利村、洲洋村、鵝鼻村、宜夏村、過侖村、南洋村) 壽山鄉 轄22村(紅寮村、上寮村、長基村、優山村、大坂村、石牌村、上侖村、九峰村、芹石村、壽山村、芙蓉村、前洋村、溪下村、嶺頭村、葉洋村、菜嶺村、貴洋村、沙溪村、吾洋村、江南竹村、紅廟村、山頭頂村) 日溪鄉 轄12個村(日溪村、梓山村、山秀園村、東坪村、南峰村、黨洋村、汶洋村、萬洋村、點洋村、汶石村、井後村、鐵坑村) 以上資料均來自於晉安區人民政府網
2. 廣州石牌村的歷史沿革
石牌村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董氏基祖董裔隆從南雄遷徙來此,結茅定居,漸成村落,稱為董村。其後裔在董村住了約200年,即到了第八九代祖公時,人口迅速增長,第八代祖公共有10個兒子,於是另擇地勢較高的地方先後建新房。新址就在廟邊崗西北邊。其後在蜆殼牆村已住了約100年的池姓後裔,已各繁殖到第五代,第五代的5位祖公共生了11個兒子,於是另擇地勢較高的地方先後建新房。新址在廟邊崗東北邊。董、池兩姓後裔在新住地定居後,人口稀少增長,兩姓居住地就逐漸連成一片。到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兩姓村民另擇村名,並以廟邊崗的名字,取名為廟邊崗(村)。
廟邊崗(村)取名後,經過近100年,董、池兩姓後裔繁衍昌盛,廟邊崗村村民迅速擴大。這時潘姓後裔亦繁衍昌盛,從原著地不斷向周圍擴大。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早期,廟邊崗村的董、池姓後裔住地基本上與潘姓後裔住地連成一片。這個時候,謝氏在謝角灣(村)已定居近100年,繁衍到第四五代後裔,謝氏第四代(市橋謝氏第九代)龍橋於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欽命為山西典試大主考,後特授福建永定縣知縣有3個兒子,6個男孫,仕途三代,謝龍橋有嶺南人傑之稱。謝後第四代開始先後回鄉建房紀念祖先,新址在石螺(今石牌西河大街)。
明代嘉靖年間,廟邊崗村已發展為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多姓氏的村莊,山桔頂前面一帶已形成商鋪雲集的村中心市場,由於此市場地處山岡前面,村民稱之為「山前市場」,此名一直流傳至今。當時村民經濟繁榮,人口昌盛,又由於廟邊崗周邊有許多石器,如石馬、石龜、石鼓等,鼓村民把村名改名為「石牌」。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石牌村仍屬永泰鄉管轄。
清代早期,在方圓幾十里范圍內,石牌村已是一個知名大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番禺縣就以石牌的名字設置了鹿步司石牌堡,下轄18個行政村,石牌堡的建置直到民國廿年(1931年)才撤銷。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村內已形成以山前市場為中心通向四周的20多條大街,也是今天村中主要大街。道光八年(1828年),村民籌集資金,把村內多條主要大街和部分小街巷鋪上花崗石板路面。
清代道光年間後期至民國廿七年(1938年)的100年間,石牌村仍保持經濟繁榮,人口昌盛。1938~1949年,日軍侵略和內戰使貧窮、落後、飢荒籠罩全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稱的石牌村,實際是個行政村,包括石牌、新慶、東石牌3個自然村,1999年在冊人口9317人,人口較多的姓氏依次為池、董、潘、陳、冼,5個姓氏人口合計佔全村總人口的86.9%。今天的石牌村已成為廣州市新城區中心的一部分。
在行政區域建置隸屬上,自南宋末期建村起至明代中期,石牌屬番禺縣永泰鄉管轄。明代後其開始,番禺縣設立巡檢司,石牌屬鹿步司永泰鄉管轄。
清代康熙廿五年(1986年),鹿步司設12個堡,石牌村屬石牌堡管轄(石牌堡管轄石牌、東石牌、新慶村、甲子瀝、沙河墟、楊箕、冼村、獵德等18個村墟)。
民國廿年(1931年),石牌村屬番禺縣城第四區石牌鄉管轄(民國廿五年廢區,改鄉鎮為保甲制)。
民國廿六年(1937年),石牌鄉歸廣州市管轄,建置石牌堡鄉。
民國廿九年(1940年)10月,石牌堡鄉有劃歸番禺縣管轄,屬番禺二區,1946年12月又劃歸廣州市管轄。石牌堡鄉轄石牌、林和庄、程界東、程界西、潭村、寺右。
1949年10月,石牌村屬廣州市石牌區石牌鄉管轄。
1951年5月,石牌鄉屬廣州市白雲區管轄。
1956年6月,廣州市成立廣州市郊區,撤銷白雲區。8月成立石牌大鄉,石牌村屬廣州郊區石牌大鄉管轄。
1958年3月,石牌屬廣州郊區沙河大鄉管轄。
1959年2月,石牌管理區改為大隊,仍屬沙河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3月,石牌大隊屬石牌人民公社管轄。
1962年8月,石牌人民公社屬黃埔區管轄。
1962年9月,撤銷黃埔區,重新成立郊區,石牌人民公社並入沙河人民公社,仍為石牌大隊。
1984年2月,石牌大隊改為石牌鄉,屬天河區公所管轄。
1987年9月,石牌鄉改稱石牌村民委員會,屬天河區石牌街道辦事處管轄。
1997年5月,撤銷石牌村民委員會,成立石牌三駿企業集團,屬石牌街管轄。原村委會下屬的三個經濟聯隊(源於過去生產隊聯隊)與5個居民委員會是二個牌子一套班子,屬石牌街道辦事處領導。
石牌村從建村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從村域的大小、建制和沿革而言,變化很大。現在,石牌村這一名字,作為一個村落已不復存在,但是作為廣州市的一個地名、街道名稱的歷史,則重開新的篇章。
3. 哪位大神知道廣州市石牌村大概住多少外來人口
在《廣州日報》2020年2月的報道中,石牌村有3200多棟出租屋,6萬多外來人口。
4. 石牌街的概況
1987年3月20日,崗頂街道辦事處成立。崗頂街由原沙河鎮劃出石牌村組成,因位於石牌崗頂而得名。1987年8月3日,崗頂街更名為石牌街道辦事處。2009年,街下轄22個社區居委會和1個撤村改制公司:綠荷、南鎮、朝陽、逢源、南大、東城、東海、石東、冠軍、龍口西、松崗、南苑、穗園、瑞華、暨大、華師大、金田、金帝、鴻景園、華標、龍口花苑、芳草園社區居委會和石牌三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全街面積4.3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0219人,共26571戶,外來暫住人口118042人,另外還有約80000人為非石牌戶籍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7萬人。
5. 哪位朋友知道 石碑村 是浙江省 金華市 哪個縣 哪個鄉鎮的
石碑村
[編輯本段]雲南省曲靖師宗縣丹鳳鎮石碑村
該行政村隸屬師宗縣丹鳳鎮,地處丹鳳鎮東北邊,距丹鳳鎮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15公里。東鄰羅平,南鄰大同,西鄰官莊,北鄰古城。轄石碑、小官莊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52戶,有鄉村人口3601人,其中農業人口 3601 人,勞動力233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158人。
全村國土面積13.85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3.9 ℃,年降水量 1204.6 毫米,適合種植烤煙、油菜、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887.7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460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9.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75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烤煙、油菜、玉米、水稻 為主。
[編輯本段]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喬甸鎮石碑村
該行政村隸屬賓川縣喬甸鎮,地處喬甸鎮南邊,距喬甸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39公里。東鄰祥雲,南鄰祥雲,西鄰祥雲,北鄰楊保村。轄石碑、丫口等1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74戶,有鄉村人口3893人,其中農業人口3893人,勞動力277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25人。
全村國土面積43.63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年平均氣溫17.9℃,年降水量559.4毫米,適合種植烤煙、水稻、包穀、葡萄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347畝,人均耕地0.9畝,林地44715.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但是浙江省沒有叫這個名字的村子
6. 廣州最大的城中村,擁擠雜亂,接吻樓林立,為何沒人希望它拆遷
一般而言,我們都將聚落地細化分為兩個類別,一個是城市,另一個就是村莊。什麼是聚落呢?就是人類有意識地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活環境,村莊聚落是小一點人類的聚集地,而城市聚落就是大一點的人類聚集地,但因為規模不同,所以城市鄉村在作用上, 定義上和發展上也都不同,具體來說,村莊,代表它的土地是集體屬性,里頭的人是集體戶口,而城鎮代表它的土地是國有屬性,居民是城市戶口,所以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就是城市逐步吞並農村的進程,所以這其中就會出現一個比較獨特的地區,那就是「城中村」,一個城鄉矛盾最集中的地區。
其實吧,石牌村雖然是臟了點,卻是諸多廣漂一族安身立命的地方,是不少家庭的溫柔鄉,我們也希望它的拆遷工作能夠在慢一點,留給這些人更多的時間。不知道你有沒有住過城中村呢?歡迎留言評論。
7. 廣州市天河區石牌村概況
石牌街位於天河區中部,原名崗頂街。1987年3月20日,崗頂街道辦事處成立。崗頂街由原沙河鎮劃出石牌村組成,因位於石牌崗頂而得名。1987年8月3日,崗頂街更名為石牌街辦事處。2006年,街下轄22個社區居委會和一個撤村改制公司,包括:綠荷社區居委會、南鎮社區居委會、朝陽社區居委會、逢源社區居委會、南大社區居委會、東城社區居委會、東海社區居委會、石東社區居委會、冠軍社區居委會、龍口西社區居委會、松崗社區居委會、南苑社區居委會、穗園社區居委會、瑞華社區居委會、暨大社區居委會、華師大社區居委會、金田社區居委會、金帝社區居委會、鴻景園社區居委會、華標社區居委會、龍口花苑社區居委會、芳草園社區居委會、石牌三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全街總面積4.3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多人,其中常住人口13萬多人,外來暫住人口14萬多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79人。
8. 借母溪鄉的各村情況
劉家塔村:東至兩岔溪村塘立塔組,南至筒車坪村倒岩塔組,西至借母溪鄉千塘灣組,南至張家界市四都坪鄉同斗村。現有人口1230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27002.1畝,耕地面積930.42畝,林地面積1483.8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銅礦、沙田柚、木材、大理石。
筒車坪村:東至氽水溪村桂家塔、杉嶺崗組,南至葉口村葉口組,西至學宗溪庄門口組,北至劉家塔村龍潭坪組。現有人口1008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9077.6畝,耕地面積765.26畝,林地面積505.9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葉口村:東至洪水坪村黃明溪、符家組,南至洪水坪村大雲崗組,西至學宗溪村舊門口組,北至筒車坪村代家組,氽水溪村桂家塔組。現有人口796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0291.7畝,耕地面積706.69畝,林地面積451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氽水溪村:東至南溪坪村邊山組,南至葉口村代家傍山組,西至筒車坪村高坪、橋邊組,北至劉家塔村桂竹山組。現有人口857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22804.6畝,耕地面積870.33畝,林地面積1205.3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南溪坪村:東至大合坪鄉湖田界,南至大合坪鄉桃竹溪,西至氽水溪村盧家組,北至兩岔溪村中嶺崗、兩岔溪、上方向、下方向組。現有人口898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21059.3畝,耕地面積989.21畝,林地面積1119.1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兩岔溪村:東至火場鄉,南至南溪坪組張家、南溪坪組,西至氽水溪村羊爾坪組,北至火場鄉石家埡村、劉家塔村上邊組。現有人口1035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20540.8畝,耕地面積1008.44畝,林地面積1054.4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學宗溪村:東至筒車坪村七家村組,南至洪水坪村肖家坪組,西至石牌村老上組,北至借母溪村千塘灣組。現有人口899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5471.9畝,耕地面積813.81畝,林地面積854.3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借母溪村:東至筒車坪村謝家坪組,南至學宗溪村莊門口組,西至張家界市永順縣,北至張家界市四都坪鄉。現有人口722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38098.8畝,耕地面積608.5畝,林地面積2279.9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木材。
洪水坪村:東至大合坪鄉桃竹溪村汪山溪組,南至教家坪村張家山組,西至管山村盧家組,北至葉口村竹榔邊組。現有人口890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22232.7畝,耕地面積854.09畝,林地面積1288.3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管山村:東至洪水坪村鄧家、曹家組,南至教家坪村張家山組,西至石牌村田家村組,北至學宗溪村六上、六下組。現有人口616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0247.5畝,耕地面積523.04畝,林地面積426.8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石牌村:東至管山村盧屋溪組,南至趙家山村塘前灣組,西至明溪口鎮元爾坪村,北至明溪口鎮陳家溪村。現有人口717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3408.3畝,耕地面積654.96畝,林地面積773.1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
教家坪:東至大合坪鄉董山溪,南至軍大坪鄉黑岩佬組,西至管山村盧家組,北至洪水坪村鄧家組。現有人口866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22501.8畝,耕地面積770.5畝,林地面積1462.8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茶葉。
軍大坪村:東至教家坪村青葉溪組,南至曹家村村啊子坪組,西至石牌村楠木山組,北至教家坪村劉家山、書香樂組。現有人口1069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3584.2畝,耕地面積543.24畝,林地面積919.3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茶葉。
曹家村村:東至寨溪坪村桃躍組,南至張家村村馬一組,西至趙家山村陳家邏組,北至軍大坪村楊岩坪組。現有人口1356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26949.6畝,耕地面積1004畝,林地面積1494.7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柑桔、木材、磷礦、石灰石。
趙家山村:東至曹家村村舊溪組,南至張家村村上張組,西至明溪口鎮戰場坪組,北至石牌村楠木山組。現有人口740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6184.5畝,耕地面積848.95畝,林地面積773.1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木材、板栗、金礦。
寨溪坪村:東至北溶鄉曹家溪村曹家溪組,南至楓香坪村麻田溪組,西至曹家村村安江洞組,北至教家坪村王家莊上金組。現有人口903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32868.2畝,耕地面積852.24畝,林地面積1692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木材、重晶石。
張家村村:東至符家坪村上屋組,南至拖魚溪村李家組,西至趙家山村謝家塘組,北至曹家村村葉家山組。現有人口581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8954.7畝,耕地面積397.19畝,林地面積545.9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木材、鐵礦。
符家坪村:東至寨溪坪村齊界組,南至楓香坪村莊上組,西至拖魚溪村盧家組,北至曹家村村安江洞組。現有人口560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2677.6畝,耕地面積486.79畝,林地面積713.3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木材、鐵礦。
拖魚溪村:東至楓香坪村楓下組,南至上馬山村茶園坪組,西至明溪口鎮鐵路坪組,北至張家村村馬安潭。現有人口724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1571.5畝,耕地面積626.58畝,林地面積686.2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木材。
上馬山村:東至田家村丫角山組,南至竹坪村田上組,西至明溪口鎮,北至拖魚溪村石家溪組。現有人口662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4842.8畝,耕地面積775.11畝,林地面積740.3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木材。
竹坪村:東至田家村涌溪口組,南至深溪口鄉石家溪村,西至上馬山村下馬山組。現有人口1564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7897.4畝,耕地面積1152.03畝,林地面積899.3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金礦、木材。
八渡溪村:東至竹坪村李家組,南至明溪口鎮梓木坪村黃泥坪組,西至明溪口鎮黃泥界,北至上馬山村下馬山組。現有人口525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9484.1畝,耕地面積562.1畝,林地面積598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木材。
田家村:東至北溶鄉三八村,南至竹坪村傍山組,西至竹坪村李家山組,北至楓香坪村楓下組。現有人口1040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4891.6畝,耕地面積861.55畝,林地面積779.4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沙田柚、木材、柰李。
楓香坪村:東至北溶鄉三八村,南至田家村田家組,西至拖魚溪村拖魚溪組,北至符家坪村符家坪組。現有人口971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5240.2畝,耕地面積684.31畝,林地面積895.9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石煤、木材。
9. 廣州市天河區大靈山路25號屬於哪個街道辦
天河區大靈山路25號屬於珠吉街道辦
沙河街道 建於1950年7月,由廣州市白雲區沙東鄉的沙河大街地區組成,因轄內有沙河大街、沙河墟以及流經該地區的沙河而得名。2003年,面積1.26平方千米,總人口45809人,其中常住人口41419人。轄7個社區(西街、左竹園、濂泉西、先烈東橫路、新一街、永福正街、水蔭四橫路)。辦事處駐沙河大街89號樓一、二樓。
登峰街道 建於1987年8月,由沙河鎮劃出登峰村、西坑村地區組成。2003年,面積4.75平方千米,總人口85456人,其中常住人口44888人。轄10個社區(童心、下塘、獅帶崗、黃田、橫枝崗、淘金北、恆福、西坑、雲泉、清水塘)。轄內2個撤村改制公司:登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登峰行政村原轄上塘、下塘、橫枝崗、鳳鳴村等4個自然村,1999年5月撤銷原村委會,組建公司)、西坑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西坑行政村原轄西坑、坑口、清水塘、長腰嶺、金貴、田螺墩等6個自然村。1999年6月,原西坑村撤村改制公司)。
車陂街道 建於1981年5月,由東圃公社劃出車陂地區組成。2003年,面積5.6平方千米,總人口7.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4萬人。轄10個社區(東圃、西湖、天雅、龍口、西岸、沙美、東岸、美好、廣氮、車陂北)。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車陂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車陂行政村原轄四約、沙美、東岸3個自然村,1999年5月,原車陂村撤村改制,組建公司)。
天河南街道 建於1993年8月,由石牌街劃出天河北路南面的地區組成,因主要地段位於天河體育中心南面,故名。2003年,面積2.48平方千米,總人口68468人,其中常住人口51394人。轄15個社區(南一路、育蕾路、體育西、體育東、南二路、南雅苑、天河東、體育村、天河直街、大道中、天河村、天榮、廣和、楊箕、中山一路)。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楊箕企業集團公司(宋朝時期,楊箕村形成,曾名塋基村、簸箕村。建區後屬沙河鎮管轄。2003年1月由天河南街接手管理。1999年7月,原楊箕村撤村改制)。
林和街道 建於1995年12月,由沙河鎮劃出林和村及石牌街、天河南街、沙河街劃出部分地區組成。2003年,面積3.8平方千米,總人口72671人,其中常住人口41795人。轄11個社區(潤和、花生寮、禺東西、德榮、僑庭、雅康、紫荊、天壽、天河北、恆怡、天譽)。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林和潤楊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林和行政村原轄林和村和解放新村2個自然村。1999年5月,原村撤村改制)。
興華街道 建於1995年12月,由沙河鎮劃出銀河村和從五山街劃出部分地段組成,因街內有主要街道興華直街、興華路以及興華村,故名。2003年,面積4.288平方千米,總人口66149人,其中常住人口27544人。轄9個社區(燕塘、僑源閣、鰲魚崗、牛利崗、伍仙橋、興華、蘇庄、河水、金燕)。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銀河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銀河村委會原轄有銀錠塘、河水村、馬蹄崗、雞荔村、伍仙僑、蘇庄、牛利崗、鰲魚崗、興華村9個自然村。1999年6月,原銀河村撤村改制)。
沙東街道 建於1995年8月,由沙河鎮劃出沙東村地區組成,因轄區內有沙東村,故名。2003年,面積2.16平方千米,總人口35483人,其中常住人口18500人。轄6個社區(沙和、濂泉、天平架、范屋、天河山莊、陶庄)。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沙東有利集團公司(沙東行政村原轄永福村、花生寮、沙河新村、江屋村、陶庄、甘園、南蛇坑、塗屋、菜寮、塘寮、大洲地、左竹園、右竹園等21個自然村。1999年7月,沙東村撤村改制)。
石牌街道 1987年3月20日,成立崗頂街道辦事處,由原沙河鎮劃出石牌村組成,因位於石牌崗頂而得名。1987年8月3日,更名為石牌街道辦事處。2003年,面積4.3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3萬人(含非本地區戶籍人口)。轄21個社區(綠荷、南鎮、朝陽、逢源、南大、東城社區、東海、石東、冠軍、龍口西、松崗、南苑、穗園、瑞華、暨大、華師大、金田、金帝、鴻景園、華標、龍口花苑)。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石牌三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石牌行政村原轄有石牌、新慶村等2個自然村,1997年4月撤村改制)。
五山街道 建於1953年,由白雲區五山鎮政府改稱而成。因此地屬低山丘陵,「五山」泛指多山;另一說法為此地周圍有五個山頭環繞,中間成盆地,俗稱「五馬飲泉」,故名。2003年,面積10.59平方千米,總人口99601人,其中常住人口69601人。該街下轄12個社區(茶山、岳洲、東莞庄、華工、華農、廣工大(五山社區)、瘦狗嶺、五所、華文、農科所、白石崗、高勝)。
棠下街道 建於1997年12月,由東圃鎮劃出棠下村地區組成。2003年12月東圃鎮撤鎮設街,將棠東村劃入棠下街管轄。調整後面積7.42平方千米,總人口88006人,其中常住人口38006人。轄12個社區(棠德南、棠德北、華景西、華景東、達善、郵電、荷光東、荷光西、加拿大花園、祥龍、豐樂、天安)。轄內2個撤村改制公司:棠下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棠下行政村原轄棠下、上社、新墟等3個自然村,1999年5月,原村撤村改制,組建有限公司)、棠東經濟發展有限公司(1999年5月,原棠東行政村撤村改制,組建有限公司)。
員村街道 建於1960年7月,當時在該地區大規模興建工業區,由東圃鎮劃出員村、程界村地區組成。2003年,面積5.371平方千米,總人口59124人,其中常住人口37219人。轄18個社區(二橫路、新村、絹麻、僑穎、天一庄、金蓮、華穎、怡景、員僑、程界西、程界東、東和、美林、新墟、四橫東路、四橫路、新街、昌樂園)。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石東實業有限公司(石東行政村原轄有員村、程界東村、程界西村、甲子村、譚村5個自然村。1999年5月,原石東村撤村改制,組建石東實業有限公司)。
天園街道 建於1999年9月30日,由石牌街、員村街、棠下街、車陂街劃出部分地區,以及由東圃鎮劃出棠東村部分組成,因轄內有天河公園而得名。2003年,面積4.038平方千米,總人口64663人,其中常住人口47521人人。轄10個社區(科韻、腰崗、翠湖、華港、穗東、駿景、東成、東暉、環宇、文昌)。
獵德街道 建於1999年12月30日,由沙河鎮劃出獵德村地區組成。2002年,面積3.1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萬人。轄5個社區(獵德中心、利民、遠洋明珠、譽城苑、南國花園)。轄內3個撤村(管理區)改制公司:獵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原獵德行政村撤村改制)、農林實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原農林管理區建制撤銷改制。2003年12月,劃入獵德街道管理)、寺右實業有限公司(1986年1月,原寺右管理建制撤銷,組建寺右經濟發展有限公司。2003年12月,劃入獵德街道管理)。
冼村街道 建於1999年12月,由沙河鎮劃出冼村地區組成,因轄區內有冼村,故名。2003年,面積4.07平方千米,總人口33890人,其中常住人口8890人。轄7個社區(冼村、楊箕東、新慶村、潭駿、跑馬地、金城、金園)。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冼村企業集團(冼村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冼村行政村原轄有冼村1個自然村。1999年6月,原冼村撤村改制)。
元崗街道 建於2001年10月30日,由沙河鎮劃出元崗行政村組建而成。因轄內有元崗村,故名。2003年,面積3.238平方千米,總人口約4萬人,其中常住人口8000多人。轄5個社區(上元崗、下元崗、中人、南興、天源)。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元崗經濟發展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原元崗村撤村改制組建公司)。
黃村街道 建於2001年10月30日,由東圃鎮劃出黃村行政村組成,因轄內有黃村,故名。2003年,面積6.17平方千米,總人口48220人,其中常住人口19820人。街下轄6個社區(大觀、體委基地、江夏、天雅、荔苑、黃村西)。轄內1個撤村改制公司:黃村實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原黃村撤村改制組建公司)。
長興街道 建於2002年12月4日,以原沙河鎮轄內的長湴村、岑村地區為基礎建成。2003年,面積13.215平方千米,總人口39138人,其中常駐人口18698人。街轄內有8個社區(長湴、科藝、興科、樂意居、天鵝、建麗、岑村、興安)、2個村委會(長湴、岑村)。2003年,在原來的6個居委會(長湴、長湴外、天鵝花苑、樂意居、岑村、岑村東)基礎上重新劃分地域設置8個社區,其中新設立4個社區(科藝、建麗、興安、興科)。
鳳凰街道 建於2002年12月4日,以原沙河鎮內的漁沙坦、柯木塱村為基礎建成。因轄內有鳳凰山而得名。面積22.998平方千米,總人口28573人,其中常駐人口12753人。街轄內有4個社區(漁沙坦、鳳凰、柯木塱、高唐石)、2個村委會(漁沙坦、柯木塱)。2003年,將原來4個居委會(漁沙坦、漁沙坦外、柯木塱、柯木塱外)重新劃分地域設置4個社區。
龍洞街道 建於2002年12月31日,以原沙河鎮轄內的龍洞村為基礎組成,因街內有龍洞村而得名。2003年,面積11.7平方千米,總人口約6萬人,其中常駐人口3.5萬人。轄5個社區(中南、上社、西社、育龍、綠洲)、龍洞村委會。2003年,將原來的3個居委會(龍洞、龍洞二、龍洞外)重新劃分地段調整為5個社區。
前進街道 建於2002年12月4日,以原東圃鎮前進村地區為基礎組成,並因此得名。2003年,面積4.9平方千米,總人口20019人,其中常駐人口約5000人。轄6個社區(石溪、宦溪、蓮溪、羊城花園、天力居、怡東)、前進村委會。
新塘街道 建於2002年12月4日,由原東圃鎮新塘、凌塘、沐陂、玉樹4個村為基礎組成,因轄區皆原屬廣州市新塘農工商公司以及有新塘村而得名。面積14.95平方千米(玉樹村於2003年1月劃歸廣州科學城管理),總人口51289人,其中常住人口10289人。轄6個社區(新塘、新園、新景、迎賓、沐陂、凌塘)、3個村委會(新塘、凌塘、沐陂)。
珠吉街道 建於2002年12月4日,以原東圃鎮的珠村、吉山村地區為基礎組成,並取兩村名第一字而得名。2003年,面積10.015平方千米,總人口15547人,其中常駐人口8930人。轄4個社區(珠村南、珠村北、吉山東、吉山西)、2個村委會(珠村、吉山)。
10. 廣州最壕的土豪村,到底有多土豪
廣州天河區是最富裕的區,也是實力最強的區,全區面積只有96平方公里,這里是廣州的新城區,也是廣州的窗口。得益於廣州經濟的發展,這里誕生了三大土豪村,戶戶是土豪。
天河區是廣州CBD的所在地,珠江新城是廣州中央商務區,承擔著廣州總部經濟核心的地位和責任。這里是廣州影響中國,廣州走向世界的地方,珠江新城集中了廣州最多最高的摩天大廈,這里的都市景觀可以比肩世界任何大都市。
天河區的繁華發達造就了很多農村土豪,廣州天河最窮的城中村獵德村,受益於廣州整體改造工程,借力珠江新城興建的東風變身為「廣州著名的土豪村」。許多村民在珠江新城分得多套回遷房,一夜間資產過千萬元。擁有11套房這在村裡屬於中上等水平,最好的有20多套。
石牌村四周被廣州CBD里的高樓大廈和繁榮的商業街包圍,石牌村裡居住著6萬多的外來人口,收房租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裡人均分紅月收入1萬多元,私家車成為日常用品,未來拆遷這里將會誕生很多千萬、億萬富翁。
潭村坐落廣州CBD珠江新城內,是珠江新城裡少有的城中村。整個潭村改造後將建12棟住宅和商業辦公樓,其中商業辦公樓3棟,而其餘9棟都是住宅樓,最高的也有40層,最低為25層,村民人均可以得到2套房子。按照這里房價均5萬/平以上,這得又產生多少土豪呢。
廣州土豪城中村的有個段子:「嫁個石牌佬,有車有地樓又好;嫁個潭村佬,珠江新城值錢寶;嫁個獵德佬,日日數錢數到老。」遍地土豪啊,如果遇到以上城中村本地人,該娶的就娶了,該嫁的就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