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閩劇出場費多少
擴展閱讀
上海聶耳舊居哪個區 2025-05-15 01:35:03
沒住在杭州怎麼辦居住證 2025-05-15 01:35:03
廣州哪裡皮膚病醫院最好 2025-05-15 01:15:15

福州閩劇出場費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22 23:41:44

㈠ 福州民間閩劇團出場費是多少

2000左右。10-15人的劇團,

㈡ 福州閩劇院一團的介紹

福州閩劇院一團,1958年8月,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下放福州市,改稱福州閩劇院一團,團部設在福州市鼓樓區篦梳巷。演出劇目有《六離門》、《貽順哥燭蒂》、《卧薪嘗膽》、《梅玉配》及現代戲《海上漁歌》、《乘風破浪》等。

㈢ 福州有哪些閩劇團

福州閩劇院有福州閩劇院一團、福州三和閩劇團 、大眾閩劇團、江藝昌閩劇團、福清國輝閩劇團、福清僑鄉閩劇團和長樂區大眾閩劇團等。

1、福州閩劇院一團,團部設在福州市鼓樓區篦梳巷。演出劇目有《六離門》、《貽順哥燭蒂》、《卧薪嘗膽》、《梅玉配》及現代戲《海上漁歌》、《乘風破浪》等。

2、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大眾閩劇團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2020年11月,榮獲「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稱號。

閩劇簡介: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閩劇

㈣ 福州市閩劇保護規定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劇的保護與傳承,弘揚閩都優秀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閩劇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傳播。第三條本規定所稱的保護傳承內容,包括下列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閩劇文化表現形式以及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一)閩劇的福州方言聲腔、優秀傳統劇目、傳統表演藝術、音樂、舞台美術、劇本、曲譜等;

(二)與閩劇密切相關的樂器、舞台等製作技藝;

(三)與閩劇密切相關的文獻資料、歷史檔案、影音資料、器具實物、場所設施;

(四)閩劇特有的傳統習俗;

(五)與閩劇密切相關的其他需要保護傳承對象。第四條閩劇保護傳承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堅持保護、傳承與發展並重原則。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閩劇保護傳承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閩劇保護傳承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閩劇的保護、傳承工作。

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閩劇保護、傳承相關工作。第七條閩劇保護傳承所需資金實行財政撥款和社會籌集相結合的辦法。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與閩劇保護傳承工作相適應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年度財政預算中落實閩劇保護傳承經費。第八條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採取下列措施,扶持閩劇藝術創作:

(一)組織開展閩劇經典傳統劇目搶救,復排演出經典傳統劇目;

(二)通過公開徵集、買斷移植等方式扶持新編原創和整理改編優秀閩劇劇本;

(三)扶持優秀劇目創排,支持閩劇演出團體和個人參加重大藝術賽事、展演,對獲得榮譽的按照規定給予獎勵;

(四)定期舉辦閩劇劇目調演、會演,對優秀劇目按照規定給予獎勵或者資助;

(五)定期選送編劇、導演、音樂、舞台美術、表演等閩劇藝術專業人員參加專業深造、進修或者培訓;

(六)扶持閩劇藝術創作的其他措施。第九條市、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做好閩劇編劇、導演、音樂、舞台美術、表演等專業人才專項招考的指導和服務保障工作,在閩劇藝術專業技術中高級職數比例設置上實施激勵政策,提高閩劇從業人員待遇水平。第十條市、縣(市、區)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採取下列措施,培養閩劇後繼人才:

(一)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通過編寫閩劇藝術和福州方言校本教材、開辦閩劇興趣班、建立閩劇傳承示範學校、邀請閩劇代表性傳承人、閩劇名家進校園等方式,開展校園閩劇藝術教育;

(二)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加大閩劇相關專業招生力度,按照規定給予助學金、獎學金或者減免學費等資金保障;

(三)支持閩劇演出團體與藝術院校合作,通過建立閩劇藝術院校學生學習實踐基地、人才培養基地、閩劇教學傳承基地等方式,培養專業人才;

(四)支持閩劇藝術院校師生參與精品創作、舞台實踐,參加各級專業賽事等活動;

(五)支持閩劇後繼人才培養的其他措施。第十一條鼓勵和支持閩劇代表性傳承人、閩劇名家設立閩劇傳習所、工作室等,開展帶徒授藝、參與閩劇藝術教學、演出等活動。第十二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閩劇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閩劇演出團體深入基層開展惠民演出服務和相關公益性活動。第十三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通過項目補貼、組織展演和比賽等方式,支持民營閩劇演出團體加強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等題材的閩劇藝術創作、演出,拓展鄉村演出市場。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民營閩劇演出團體從業人員納入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范圍,依法保障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第十四條市、縣(市、區)文化等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市場巡查責任制度和演出信息發布平台,加強對閩劇演出市場的監管,規范閩劇演出市場經營秩序。

閩劇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反映行業訴求,引導、督促會員依法從事經營活動。

㈤ 閩劇的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原福州閩劇院)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原福州閩劇院),初建於1958年,2006年劇院申報的福州閩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國務院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保護單位。其創作的作品在國家級賽事中屢獲大獎,分別榮獲全國首屆「文華大獎」、 「文華新劇目獎」、 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 、中宣部 「五個一工程獎」 、中國戲劇節「曹禺優秀劇目獎」 、全國戲劇文化獎原創劇目大獎。 「閩劇梅蘭芳」 :鄭奕奏
武生宗師:陳春軒(南方蓋叫天) 閩劇三小:劉小琴、李小白、董小狐
閩劇三寶:林務夏,林趕山、唐秀山
閩劇皇後:胡奇明
閩劇博士:傅億儂
其他已故名家:林芝芳、林趕山、林務夏、郭西珠、李銘玉、
閩劇梅花獎得主:陳乃春(第10屆)、陳洪翔(第22屆)、周虹(第23屆)、陳瓊(第25屆)
其他閩劇大家:林瑛、林培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建斌、林夢萍、楊東、陳景樺

㈥ 關於閩劇的問題和答案 偏一點

閩劇概述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歷史沿革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士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由於江湖戲唱白均操土官話,在福州方言地區流傳時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發展,於是一種純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講戲",便應運而生。
平講戲的興起,促使了儒林戲的復甦。原儒林戲的發祥地洪塘鄉耆老,因追念昔日本鄉石倉園儒林班演唱之盛況,便利用做普度酬神演戲的機會,與鄉間愛好戲劇者在石倉園舊址附近的真人廟,選拔農家子弟,繼承曹氏傳統,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辦起了第一個以鄉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餘年的儒林戲又重整鑼鼓。戲班起初專門為普度演出,首演節目《水漫金山》,戲台搭在位於閩江畔的金山寺,使劇情內容與演出環境天然結合,產生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結果一炮打響,於是四鄰鄉村紛紛前來邀請,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從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間,這是儒林戲的大突破。"洪塘儒林戲" 時期演出的劇目有《狀元拜塔》、《女運骸》、《長亭別》、《柳蔭記》、《玉堂春》等,均成為後來閩劇的保留劇目。
儒林戲有一個優勢,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關注。所以當儒林戲又復甦的時候,退居名人郭柏蔭等人便根據《唐人說薈》中的《霍小玉傳》,編成儒林戲《紫玉釵》。從此,作為一個獨立聲腔劇種的儒林戲,便進入了發展和成熟期。到了同治年間(1862-1874),在福州郊區先後出現了"陳厝儒林班"、"湯邊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義序儒林班"等十餘家均以所在鄉名作為班名的業余性質的儒林班。
光緒元年(1875),儒林班開始從鄉村向城鎮發展,於是出現了專業性質的戲班。由盧詩孫籌劃組織的"醉春園"班,率先打出改革旗號,採取津貼辦法,公開向社會招生,延師習教"逗腔"戲文。一時四方城鄉凡有謝神還願,禳災祈福,時令節日,都來聘訂該班去演出。這時的儒林戲演員也從原來的七人(俗稱"七子班")發展到了二十人,演出劇目除過去的《紫玉釵》、《拜塔》等外,還增加了《賣畫》、《遞柬》、《桃花村》等。
盧詩孫病逝後,"醉春園"儒林班便告停演。該班原編劇兼導演高喜福決定重整鑼鼓,另起爐灶。他一方面把原來已散夥的部分藝人招回,另一方面親自物色主要演員,如花旦勝玉環、小生崔傳齡、小丑吳友亮等,並配以副角多人組成新班, 取名"駕雲天"。該班在福州鼓樓城隍廟首演,由勝玉環主演開台戲《打鐵鐧》,獲得成功。"駕雲天"聲譽雀起,訂戲者源源不斷,引起了同行的欽羨,於是在福州又出現了"達雲霄"、"賽月宮"、"慶仙園"三個儒林班。隨後不到三年時間,又先後成立了"鳳麟奇"、"譜雲霄"、"仿桃源"、"慶雲天"、"樂瓊天"、"仿霓裳"、"正天然"等班,與先前的四個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使儒林戲在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儒林戲從福州傳到長樂、福清、永泰、古田、閩清等縣,而福州城裡除了"十三家儒林班"外,又增加了"步雲霄"、"海燕亭"、"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等班。儒林戲在福州方言地區,已躍居劇苑芳首之位,使其"逗腔"成為後來閩劇的主體音樂。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1908-1911),儒林戲與江湖戲、平講戲結合融匯,俗稱"三合響",開始形成了今日閩劇的雛型。
二十世紀20年代,閩劇進入了多聲腔劇種的成熟期,以鄭奕奏為代表的"鄭派藝術",是閩劇藝術的第一個高峰。鄭奕奏在短短的幾年間,先後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里的新茶花,《孤兒血》里的張桃珠,《百蝶香柴扇》里的林英姐,《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紫玉釵》里的霍小玉,《孟姜女》里的孟姜女,《秦香蓮》里的秦香蓮,《杜十娘》里的杜十娘,《釵頭鳳》里的唐婉,以及《梁山伯與祝英台》、《萬花蓮船》、《邱麗玉》、《秋蘭送飯》、《蔡松坡》、《救國救民》、《浪子魂》、《箱屍案》等上百個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女性悲劇形象。他演唱的閩劇"逗腔"韻味悠長,纏綿悱惻,20-30年代就被百代、聯聲等幾家全國有名的唱片社灌製成唱片,流傳海內外,被譽為"閩劇泰斗"、"福建梅蘭芳"。
二十世紀50-60年代,閩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高峰期,創作、改編出一批優秀劇目,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1952年由省文聯組織的閩劇代表隊,首次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釵頭鳳》,榮獲演出二等獎,李銘玉、郭西珠分別獲演員一、二等獎。1954年9月閩劇代表隊赴上海參加華東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煉印》、《荔枝換絳桃》、《漁船花燭》等劇目,其中《煉印》榮獲創作一等獎和優秀演出獎,林趕山、林務夏、李銘玉、郭西珠榮獲演員一等獎,還有一大批中青年演員獲得二、三等獎。
80年代以後,閩劇新創作的劇目不斷涌現,出現了諸如《洪武鞭侯》、《魂斷燕山》、《曲判記》、《林則徐充軍》、《天鵝宴》、《丹青魂》等一批題材新、主題高、立意深、結構巧、劇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鵝宴》、《丹青魂》榮獲全國劇本創作最高獎-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
1993年5月23日至6月3日,第三屆中國戲劇節暨全國第十屆梅花獎頒獎活動在福州舉行,閩劇《拜石記》、《御前侍醫》兩台大戲,令人刮目相看。福州閩劇院一團的陳乃春獲"梅花獎"(演員)。7月份,又在"閩劇之鄉"長樂縣,舉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閩劇藝術節",來自閩東、閩北、閩中等地區的十七個市縣的閩劇團,匯集長樂,演出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這也是閩劇的一個空前盛事。

藝術特色
唱腔

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的:粗獷激越的"江湖調",通俗平暢的"洋歌",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崑曲和徽調的影響,並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後台幫腔叫做"掏嶺"。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朴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逗腔" 有15種板調,特點是在曲中轉折和結尾處多有"哎"、"依"的虛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嶺]、[寬板]、[急板]等。
小調系本地和外地傳入的俗曲俚歌,很豐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從徽戲、京劇吸收的如[大補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後,不少京劇藝人轉入閩班教戲,所以閩劇音樂也吸收了皮黃調。
曲牌
江湖調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疊〕、〔柴排調〕、〔陰調〕等,具有聲調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盡的特點。
閩劇的曲牌大部分從弋陽腔、四平腔、徽調和崑曲衍變來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陽腔的特點,即"一唱眾和"的幫腔和"夾滾"。
"洋歌調"主要曲牌可分為"大介大牌",如[太師引]、[鰲頭金柱]、[風入松]、[香羅帶]等;"中介大牌"如[駐雲飛]、[出隊子]、[浪淘沙]等;"大介盤答"如[金廂]、[雙蝴蝶]、[賞花]等。其中人一人獨唱的稱為"大牌",兩人或三人對唱的稱為"盤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區別在於起介(開頭鼓鑼)的不同。
樂器
主要伴奏樂器有橫簫、嗩吶、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鼓,大、小鑼,大、小鈸,磬等。
閩劇介頭(打擊樂過門),系綜合江湖、平講、逗腔、嘮嘮,以及本地民間音樂"十番"的鑼鼓介頭發展形成。所有介頭較有地方色彩,武場吸收京劇鑼鼓經較多,但打法上不盡相同。

角色行當
閩劇的角色分行,早期較簡單,儒林班、平講班行當由生、旦、丑三個角色構成"三小戲",後來吸收徽班、京劇的分行,角色漸趨完整, 增加到七個,曰"七子班",再到九個,稱"九門數"。隨著行當的細致化,又逐漸發展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相當齊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潑旦、老旦、武旦,凈行分大花、二花,醜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80年代以後,閩劇新創作的劇目不斷涌現,出現了諸如《洪武鞭侯》、《魂斷燕山》、《曲判記》、《林則徐充軍》、《天鵝宴》、《丹青魂》等一批題材新、主題高、立意深、結構巧、劇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鵝宴》、《丹青魂》榮獲全國劇本創作最高獎-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
1993年5月23日至6月3日,第三屆中國戲劇節暨全國第十屆梅花獎頒獎活動在福州舉行,閩劇《拜石記》、《御前侍醫》兩台大戲,令人刮目相看。福州閩劇院一團的陳乃春獲"梅花獎"(演員)。7月份,又在"閩劇之鄉"長樂縣,舉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閩劇藝術節",來自閩東、閩北、閩中等地區的十七個市縣的閩劇團,匯集長樂,演出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這也是閩劇的一個空前盛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閩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㈦ 鄭奕奏演唱閩劇在當時有什麼影響

在20世紀初的福州,繁華的街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街邊的商店為了招攬顧客光臨,紛紛在店內放置著留聲機,並且播放著當時最紅的藝人鄭奕奏演唱的曲目。

賣家與買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對立的兩個人群,但是在此時的福州卻有一個人能打破這種定律。這個人就是鄭奕奏。

在買家看來,買東西的時候不論買到買不到心目中的東西,只要能聽到鄭奕奏的戲曲,就不算白進一次商店。在賣家來看,不論賣不賣得出去貨物,只要能聽到鄭奕奏的戲曲,心情就是非常愉快的。

在福州地區,鄭奕奏就是人們的全民偶像,不論男女老少,不論士紳貧民,他們每天都會哼唱鄭奕奏的所演唱的戲曲。甚至在當時的福州,鄭奕奏的每一首戲曲都被人們所熟知,而這個群體是那麼的廣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四歲頑童。

在福州馬尾海軍軍營之中,三位老將軍坐在房間的沙發上,聽著留聲機中放出來的鄭奕奏演唱的《杜十娘》。其中一人向另外兩人問道:「鄭老闆已經離開福州多久了?我記得當初他離開之前說最長6天,就會返回。」

另外一人說道:「度日如年啊,看不到鄭老闆的演出,我這幾天就覺得好像丟了魂一樣,干什麼都沒勁,吃什麼都不香。」

第三人說道:「我比你們兩人還慘。我太太為了聽鄭老闆的戲,直接把我一個人扔在福州,帶著兒子跟著鄭老闆的戲班子出去玩了。我一回家,連一點人氣都感覺不到。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我恨不得長個翅膀飛到我太太身邊,把她換回來,讓她在家待著,我一路跟著鄭老闆聽戲去。」

正在這時,外面一個副官急急忙忙地跑了進來:「報告,三位將軍,鄭奕奏回福州了。今天下午4點開始第一場演出,曲目是《黛玉葬花》還有《杜十娘》」。

三位將軍聽到下屬的報告,立刻從沙發上站了起來,開口說道:「備車,去看戲。」

副官回答道:「是,將軍。可是現在才11點,到了戲園子,鄭老闆也正在吃飯。」

其中一個將軍不滿地罵道:「費什麼話?讓你備車就備車,就算在那等著,也比在家心情好。」

副官立刻離開房間,到外面准備汽車,而三位將軍則是急不可待地穿上外套,興沖沖離開房間。

時間終於到了下午4點的時候,鄭奕奏出現在了戲台上,他身穿一身旦角服裝,手持一個花籃,開口唱道: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

台下的觀眾聽到鄭奕奏演唱的《黛玉葬花》,就彷彿是烈日之中飲下了一口冷冽爽口的甘泉,渾身上下的毛孔都舒服的張開了一般。整整一台戲掌聲不斷,叫好連連。

鄭奕奏是閩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藝名傳康,他幼年家貧,11歲入儒林班「善傳奇」學戲,最初從「京鼓吹」藝人陳幼容學唱段,從「平講班」藝人陳金福學表演。13歲得善傳奇班的教戲師傅、京劇和崑曲演員吳善寶的指點。

16歲主演古裝戲《紫玉釵》、《黛玉葬花》、《晴雯補裘》、《杜十娘》、《紅娘遞柬》、《孟姜女》、《鳳陽花鼓》等,並在時裝戲《孤兒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在短時間內躍居名旦之首。

鄭奕奏19歲倒嗓輟演。此間,一面隨庄質夫、郭知朱學詩詞古文,一面喊嗓、練身段。24歲重登舞台,聲譽日重。

「馬尾海軍扛奏團」將領醵資,將戲中道具鋤頭包金。所灌唱片暢銷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影響甚廣,被譽為「福建梅蘭芳」。

鄭奕奏的唱腔細膩柔婉,字正腔圓,一板一眼、一腔一調都十分考究,且富於變化,聽來清新動人。他的身段輕盈,表演朴實,藝術上自成一派。

鄭奕奏在舞台上的儀態萬千,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別樣的裊娜風流。他所飾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閨秀,即使在發黃的劇照中,也能看出他儀態端莊,神情從容淡定,自有一種氣度,這不僅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蓋的,而是演員揣摩人物內心、再現人物風採的不凡的藝術才華的展現。

鄭奕奏不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談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戲迷中文人學子尤多,他們組成各種「扛奏團」給他捧場。所謂「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鄭奕奏。

鄭奕奏獨步閩劇舞台一二十年,無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學,處處唱,流行於大街小巷,上海有名的唱片公司,競相灌制鄭奕奏的唱片,向海內外發行。

鄭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獨特,他的嗓音並不十分響亮,尤其在倒嗓之後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復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韻」,纏綿悱惻,哀怨婉轉,配以襯詞,一唱三嘆,韻味無窮,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人稱「福建梅蘭芳」,有「北梅南鄭」之譽。

鄭奕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個代表。鄭奕奏必須不停地演出,日夜兩場,加演饒出,有時還有通宵戲,如此旦旦而伐,終於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時「倒嗓」了。

在治療過程中,有兩個人對鄭奕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庄質夫和翻譯師爺郭治珠,即名醫師郭雲團胞弟。二人輪番為鄭教讀詩詞書史、諸子百家等新舊文學,為他重登舞台做了有益的鋪墊。

26歲以後,從善傳奇班轉到賽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蓮》、《硃砂記》等青衣戲最受歡迎。

在閩劇的黃金時代,除鄭奕奏外還涌現出許多名演員,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馬秋官,還有傅億濃、陳芝卿、黃蔭霧,丑角唐秀山、林務夏、小生蕭夢塵、李銘玉,老生張江水等,他們的熠熠光輝照亮了20世紀30年代的閩劇舞台。

閩劇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樂一旗兩頭羊」等班社。涌現了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秋藩等「四大名旦」,陳芝卿,傅億儂,黃蔭霧,林依豹,林芝芳,黃銘卿等也紅極一時。

武生陳春軒,吸收京劇武打技藝,創造一套獨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錘》,1934年曾拍成無聲電影。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新國風等班社還赴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歡迎。

20世紀30年代,曾出版許多閩劇曲本和許多閩劇唱片。如鄭奕奏的《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兒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億儂的《王昭君、《劉智遠》、《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竇氏女哭五更》,《嘉桂嶺》;林依豹的《蘇東坡游赤壁》;黃銘卿的《王蓮蓮拜香》;林億媛的《勸同胞勿忘國恥》等。

1938年夏夜,閩劇藝人數百人在榕城舉行抗日救亡火炬遊行,個個手舉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裝,腳扎綁帶。隊伍從省府路出發,經過南門兜走向大橋頭。站在第一排的有著名閩劇武生陳春軒、關傳庚,劇作家林飛。

他們沿途用閩劇曲牌《孝順歌》高唱:

為國家,為民族,去,去,去!去當兵

「七·七」事變後,福州舞台上宣傳抵禦侵略,鼓舞抗日鬥志的閩劇演出風起雲涌。首先是劇作者拿起筆桿當刀槍,紛紛編寫歌頌愛國主義的古代劇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時裝戲。

「福建梅蘭芳」鄭奕奏與著名導演藝術家晉響亭,受聘到福州公餘閩劇社教授女演員林瓊,金谷蘭演唱《芙蓉恨》和《醉生夢死》等戲。

每逢紀念日、游園會,鄭奕奏就在「新生活促進會」禮堂義演,捐獻寒衣,還在新舞台為「福州抗敵會」義演。黃蔭霧還應邀到協和大學,為師生導演抗日斗爭小戲《到民間去》。

新中國成立初,鄭奕奏一度在外地教戲。後來50歲的鄭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實驗閩劇團,有了安身的崗位,教年輕演員演戲,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國家傳授閩劇藝術。

除了教戲外,他也參加導演工作,《漁船花燭》1954年獲華東區戲曲會演導演獎。1963年,鄭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電影。

1956年鄭奕奏到北京開會,得以晤見梅蘭芳,梅贈以照片並題詩:

南北藝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

見晚如逢親手足,應將肝膽照知心。

1954年,發掘整理《煉印》,參加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林舒謙獲劇本獎,晉響亭獲導演獎,飾楊傳林趕山,飾李動林務夏獲一等演員獎;飾黃卞唐秀山獲二等演員獎。

1955年,《煉印》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成戲劇藝術片.

從1953年至1964年,福州閩劇界創作,整理了《荔枝換江絳桃》、《陳若霖斬皇子》、《雙玉蟬》、《貽順哥燭蒂》、《六離門》、《夫人城》、《鬧燈會》及現代戲《九命沉冤》、《海上漁歌》、《紅橋》等。

㈧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待遇

很好。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 是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待遇都不會太差,各種福利,工作相對也不是很累。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獲得傳統戲劇「閩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㈨ 28歲了可以學閩劇嗎想跟團演出當跟班的一個月混個千元左右就行了

當然能學,我都55了還學
閩劇
呢,而且我還是北京人,一點福州話都不會說,但我學閩劇已經很象樣了,還能唱幾段呢,聽眾不知道的還以為我是福州人呢,呵呵,你就
好好學吧
,只要有興趣,一定能學好。

㈩ 今晚福州哪裡有閩劇看

福州地區看閩劇的地方太多了。目前全市共有閩劇班子幾百家,深入各鄉村演出。在市區,您可以到福州閩劇院觀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