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傅
有的。傅沖
傅沖 傅沖生在北京,長在沈陽,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畢業,多才多藝,特長為唱歌鋼琴,演技精湛,曾出演多部電影、電視劇,特別是在《共和國往事》《紅十字方隊》等央視主打的經典電視劇中飾演女主角,讓傅沖深受觀眾喜愛。
傅海泉
傅海泉,勞動模範。江蘇無錫人。1941年進無錫和平鐵工廠做工。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曾為無錫動力機廠車工,後任該廠班長、工程師。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52年起,先後研製出九百三十二種刀具。其中滾齒花刀提高工效四百倍。1979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把梅花型可調硬質合金彈性絞刀,其壽命超過普通硬質焊接絞刀一百倍。1956年、1959年兩次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傅淼
傅淼 傅淼, 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來港發展,雖然出道的時間不算很長,卻有很多的演出經驗,包括:《情深深雨蒙蒙》、《梧桐雨》、《鬼穀子傳奇》等等。傅淼最大的心願是成為全能演員, 在唱歌、主持及演戲三線發展,她將會在《VIVA音樂網》與觀眾見面。
傅恆志
傅恆志,金屬材料學家。河南開封人。195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機械繫。195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1958年留學蘇聯。1962年獲列寧格勒工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長,陝西航空學會第四屆理事長。對鑄造高溫合金及非平衡凝固理論有較深研究。1961年研製出新型高溫合金,用於生產。在合金非平衡定向凝固及組織控制的研究中,提出了非平衡溶質分配的新概念。撰有《高溫合金非平衡狀態的凝固特性》等論文。
傅雯娟
傅雯娟(女):(1950-)女,漢族,畢業於同濟大學。曾任建設部建設監理司副司長、人事勞資司副司長、人事教育勞動司司長、建設部黨組成員兼人事教育司司長。2001.6.20建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傅春娥
傅春娥,女子羽毛球運動員。運動健將。浙江杭州人。1971年入浙江隊。1982年起任浙江隊教練。1978年獲全國羽毛球比賽女子單打第三名。第四屆全運會獲混合雙打(與李矛合作)冠軍。是第一屆世界盃羽毛球賽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第二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中獲女子單打亞軍。曾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傅天仇
傅天仇 [現代]一九二O年生。字秋浪、傅路。廣東南海人。擅雕塑。中央美術學院。
傅昭
傅昭 [南朝・梁](四五四至五二八)字茂遠,北地靈州(今甘肅靈武)人。五年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謚曰貞。終日端居,以書為樂,雖老不衰,博樞古今,無所遺失,世稱為"學府"。捷銳,足以自給。撰有書法品目,卒年七十五。《南史本傳》、《述書賦志》
傅稚
傅稚 [宋]字漢孺,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善歐書,施宿刻父元之所注東坡詩,俾書之。《癸辛難議》
傅植桂
傅植桂 [現代]一九三一年生。河北武清人。擅油畫。吉林藝術學院。
傅景新
傅景新,勞動模範。奉天復縣(今遼寧瓦房店)人。1936年後在沈陽林電機廠、新一木型廠做工。1950年入遼寧復縣華銅銅礦當工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華銅銅礦技術員、礦研究所副所長,河北銅礦機械研究所所長,河北有色金屬公司副經理,金廠峪金礦副礦長、高級工程師,中國金屬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起,先後研製成功四十多種礦山機械,其中華-1型裝岩機、折疊式天井吊罐,是我國定型產品,在全國冶金礦山推廣應用。1956年、1979年分別獲全國先進生產者、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傅守正
傅守正,男,漢族,1944年9月生,陝西省府谷縣人,中央黨校大專文化程度,1966年5月入黨,1964年8月參加工作。1964.08-1966.09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四清"工作隊員;1966.09-1971.01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套海鎮南茅庵村務農;1971.01-1973.10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勝豐公社黨委副書記;1976.09-1978.05巴彥淖爾盟盟委副書記、五原縣委副書記;1978.05-1979.01中央黨校幹部進修班學習;1979.01-1980.12巴彥淖爾盟盟委副書記、杭錦後旗旗委副書記;1980.12-1982.11巴彥淖爾盟盟委副書記、臨河縣委副書記;1982.11-1985.07巴彥淖爾盟盟委副書記、臨河縣委書記(其間:1983.08-1985.07在中央黨校幹部大專文化進修班學習);1985.07-1989.04巴彥淖爾盟盟委副書記;1989.04-1992.04巴彥淖爾盟盟委副書記、盟長;1992.04-1994.06內蒙古自治區農委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農業廳籌備領導小組組長;1994.06-1998.01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廳廳長、黨組書記;1998.01-2003.01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黨組成員(其間:1999.09-1999.11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2003.1.16內蒙古自治區九屆政協副主席。
傅海靜
傅海靜,男中音歌唱家。遼寧大連人。197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總政治部歌劇團演員、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歌劇系。同年獲第七屆英國本森-赫傑斯聲樂金獎比賽第二名。1984年獲第一屆芬蘭米麗亞姆・海林國際聲樂比賽男聲組第三名。
傅以漸
傅以漸(1609~1655) 字於磐,號星嚴。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祖籍江西永豐縣。 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
傅愛農
傅愛農(1915年3月—1991年4月) 寧津縣孟集鄉王德普東村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30年在寧津參加抗日救國會,擔任本村救國會主席。193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1月,任村黨支部書記,積極參加並領導本村反帝反封建的救國運動。
傅萊
傅萊,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39年到中國。1941年赴晉察冀軍區。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察冀邊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延安中國醫科大學、華北醫科大學教員,華北軍區衛生部顧問。1950年加入中國國籍。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情報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顧問。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為建立中國生物醫學情報網路和中國醫學文獻檢查與分析系統中心作出了貢獻。
傅抱璞
傅抱璞,教授。江西新喻(今新余)人。195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氣象學會氣候與長期預報專業委員會第二十、二十一屆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氣候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副主任委員,江蘇省氣象學會氣候與長期預報專業委員會第六至八屆主任委員。九三學社社員。專於小氣候學,對山地氣候尤有系統研究。提出推算山地氣候資料的新方法。著有《山地氣候》等。
傅庚辰
傅庚辰,滿族。作曲家。黑龍江雙城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東北音樂工作團團員。1948年入東北魯藝學習。1951年後任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分隊長。1957年畢業於東北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系。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歌舞團、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二團創作員,八一電影製片廠作曲、音樂組組長,總政治部歌舞團團長,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常務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副會長。曾為《地道戰》、《閃閃的紅星》、《風雨下鍾山》等影片作曲。作有管弦樂曲《歡慶舞曲》。歌劇音樂《星光啊星光》197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一等獎。影片《閃閃的紅星》主題歌《紅星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1990年晉為少將。有《傅庚辰歌曲選》。
傅秉常
傅秉常,廣東南海人。原名*裳。1916年畢業地香港大學工程科。曾任州護法軍政府海南島瓊海關監督、廣州大本營外交秘書。1927年後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關務署署長、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外交部政務次長、駐蘇聯大使。1949年赴法國定居。1957年到台灣。歷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司法院"副院長。
傅元慶
傅元慶,高級工程師。江蘇武進人。1942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礦冶系。曾任重慶大渡口鋼鐵廠工務員、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材料司技士。建國後,歷任華東鋼鐵公司生產技術科副科長,上海冶金局中心試驗室主任,上海鋼鐵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冶金工業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中國金屬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參與組織了上海鋼鐵工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組織研製了精密合金、高溫合金等工業產品。
傅穎
傅穎 傅穎(Theresa Fu,1984年9月22日-),香港著名歌手、演員,人氣組合Cookies成員之一,至今已出道十周年(2002-2012)。出道前是兼職模特兒,後被模特兒公司Talent Bang推薦加入香港百代唱片而加入樂壇。Theresa近年來除了螢幕上的歌影事業以外,還有涉獵出書,自2006年起,已推出《甜蜜蜜》、《T With Sunshine》、《 Life is beautiful》、《我會快樂的》、《如果你是我》、《A Time To Love》以及《在摩天輪上》等七本個人著作。出外,Theresa在電影、電視劇及廣告方面也有著不錯的發展。
傅豐永
傅豐永,植物化學家。安徽懷寧人。1935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化學系。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化學葯物系技師、代理主任。建國後,歷任中央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研究員、植物化學研究室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葯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長期從事中草葯的化學研究工作,分離出中葯常山的抗瘧疾有效成分。從中國蘿芙木中提取出降血壓有效成分,並研製成降高血壓葯物降壓靈。
傅藝偉
傅藝偉,1964年生於哈爾濱,中國著名女演員。1978年第一次拍電影《她從霧中來》,翌年,順利考入長影演員劇團,並很快拍攝《流淚的紅蠟燭》、《夜色多美好》、《梅山奇案》、《冰美神在融化》、《神奇的土地》等影片。傅藝偉具有一種東方女性文靜、含蓄、端莊、賢淑的氣質,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人物塑造中,顯出民族的古典的特質。 "後來,傅藝偉先後在電影《末代皇後》、《貞女》一身飾兩角,紅樓夢一部》、《紅樓夢二部》、《紅樓夢三部》、《紅樓夢四部》、《紅樓夢五部》、《紅樓夢六部》、《咱們的退伍兵》、《女兵圓舞曲》、《超速》等擠在同一時間階段拍攝。傅藝偉現調入北影,並完成了拍攝《風流女諜》、《爺倆開歌廳》等電影的任務。 傅藝偉在短短時間內平均每年要拍兩部電影或電視劇。電視劇《努爾哈赤》、《封神榜》等,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磨煉,傅藝偉演技日漸成熟,是中國觀眾熟悉喜愛的明星之一。
傅潛
傅潛 [清]字麗臣,一作勵臣,號礪亞,光緒(一八七五至一九O八)間山陰(今浙江紹興)副貢。篆刻有漢法,書學蘇軾,更善山水。卒於辛亥革命後,年六十九。《廣印人傳》、《姜丹書稿》
傅斯年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參與發起成立北大新潮社。參加了五四運動。1920年後赴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和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學習。1926年回國。曾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兼《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主編、北京大學教授。1932年參與組織獨立評論社。後兼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央博物館籌備主任。1938年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45年後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大學校長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傅繼鐸
傅繼鐸,直隸(今河北)博野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津南抗日自衛軍旅參謀長、冀魯邊軍區運河支隊參謀長、八路軍一一五師營長、冀魯邊軍區分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分區司令員兼渤海區一專署專員、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泊頭小組中共代表、華東野戰軍師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青滄、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華東軍區海軍艦艇大隊大隊長兼政委、第六艦隊參謀長,海軍潛艇學習隊隊長兼政委,第四海軍學校校長,海軍艦艇支隊支隊長,海軍潛艇部部長,海軍副參謀長,海軍艦隊副司令員、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傅庚生
傅庚生,教授。奉天(今遼寧)遼陽人。193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文系。曾任東北大學、華西大學副教授,西北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西北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專於隋唐五代文學。著有《中國文學批評通論》、《文學賞鑒論叢》、《杜詩析疑》、《杜甫論集》。
傅景賢
傅景賢,赫哲族。黑龍江同江人。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撫遠縣八岔鄉鄉長,同江縣副縣長,同江縣八岔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同江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黑龍江省第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人大常委。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傅鷹
傅鷹,化學家。福建福州人。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1928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東北大學、山東大學、重慶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教務長、理學院院長。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石油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委員,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是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物理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中國膠體及表面化學的奠基人,培養了一代膠體及表面化學專家。最早設計利用潤濕熱測定固體粉末比表面方法,發展測定多孔固體比表面的氣體吸附熱力學方法。著有《化學熱力學導論》、《大學普通化學》。
傅昌旺
傅昌旺,勞動模範。山西忻縣(今忻州)人。1953年進太原西山礦務局白家莊礦當工人。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起,每天堅持上兩個班,二十一年多出勤六千多個工作日,不計報酬。198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山西省勞動模範標兵。1982年、1985年煤炭工業部兩次授予他勞動模範稱號。
傅承義
傅承義,地球物理學家。福建閩侯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4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是我國地球物理科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先後在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負責建立了有關地球物理學教研室,並任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及空間科學系主任。為推進我國地震學與地球物理學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地球十講》、《地球物理學基礎》等。
傅雨田
傅雨田,奉天(今遼寧)新民人。錫伯族。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團政治部副主任、縱隊政委,中共遼西一地委書記,遼西省委民運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共遼西省委副書記、長春市委書記兼市長、城市建設部部長助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江西省副省長。是中共七大、十二大代表。
2. 閩侯縣青口鎮是不是有個戲台後義村,要是有的話為什麼我地圖上什麼找不到10年前信封上是這個地址
是西台村,後義不是村,只是西台村的一個地方,還有整個西台村的電話都是227開頭的。。。。
不是村你當然在地圖上找不到咯。
要找的話可以直接去西台村問下就知道了,福州有公交直接到西台村,是售票的公交。。
3. 源於福州本地的姓氏
福州最早的原住民是沒有姓氏的,福州歷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有姓,庶民無姓,福州地處蠻荒之地,閩族只有圖騰,沒有姓氏.
《福州姓氏志》
(一)
閩侯縣曇石山遺址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繁衍生息在福州這塊沃土上,然而有關原住地民的姓氏記載,則付之闕如。從大的方面來說,由於福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是原住先民在同中原南遷人士的融合、交匯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福州姓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顯然與南遷福建的中原人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在浙江地區的越族逐漸強盛,建立越國。越人歐冶子到福州,設冶灶造兵器,因此歐姓為福州有史可證的最早姓氏。後越國為楚所滅,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領下來到福州,同閩族融合而成閩越族,其首領騶無諸建立閩越國。西漢時期,閩越王郢收留吳王劉濞之子劉子駒。後余善反漢,吳陽受命到福州勸降,佐漢軍平叛。吳陽原為閩越國人,可見正史記載閩越國有騶、吳、劉三姓。另外,據傳說閩越國時尚有何氏兄弟九人居福州於山,張良之子曾隱居福州旗山,說明秦漢之際,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逐漸傳入福州。
漢末三國時期,北方戰亂,人民入閩定居福州的不在少數。漢建安元年(196年),孫策進攻會稽太守王朗,王朗敗走,乘船至侯官,與侯官長商升會合。孫策遣賀齊討伐,商升乞降,其部將張雅、詹強不降,殺商升以拒賀齊。後賀齊打敗張雅、詹強,入據侯官。從這些記載上看,漢朝末年,中原姓氏已陸續進入福州。三國時期,孫權將大批戰俘、罪犯遷往福州、長樂等地造船,吳軍多次到達福州,並乘船往台灣,但史書未留定居福州的姓氏。
晉永嘉年間(307~312年),中州板盪,中原民眾大量入閩,屬於衣冠士族的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其他尚有楊、鍾、翁、溫、卓等姓。他們主要聚居於建溪、富屯溪、閩江下游及晉江兩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處。福州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點地區。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先後派陳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陳敏、陳敷率兵3000餘人、58姓軍校入閩執行軍事。後陳政兄弟及其部屬大多在漳州一帶定居;而其中的陳、丁、方、黃、吳、張、柳、湯、歐、沈、馬、盧、江、宋、何、韓、柯、郭、高、鄭等姓,分遷於福州地區。後來,隨唐牧馬監陳淵入閩,尚有蔣、許、翁、李、張、黃、王、宮、劉、洪、林、、蕭等姓。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戰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統軍入閩,俗稱「十八姓從王」,這18姓指的只是軍校,據新編《固始縣志》,當年隨王審知入閩的約5000人,有王、陳、李、張、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庄、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薩、韓、騶、蔣、黃、包、袁、賴、鄒等34姓。再參照史志譜牒記載,唐代入閩的姓氏數多達71姓。宋末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趙昰攜隨從入閩,定居閩中的約50個姓,其中趙、簡、游、范、杜、紀、姜、田、女、邵、童、饒、華、凌、俞、錢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閩的。元明清三代,入閩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古族的薩,滿族的粘、溥等。清末,福州有姓氏150多個,民國期間增至200多個。
(二)
從福州的姓氏發展過程看,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姓氏的外來性。福州歷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有姓,庶民無姓,福州地處蠻荒之地,閩族只有圖騰,沒有姓氏。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閩族人融合,帶來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話仍把女子稱為「諸娘人」,稱男子為「唐部人」,可看出原住民的無姓狀態。他們同中原人士融合後,採用中原人的姓氏。
第二,福州姓氏大多來自河南固始縣。漢武帝滅閩國後,涉其民於江、淮間。後有不少人回到福建。這樣,福州同地處河南、安徽交界的河南固始縣存在一條古代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閩北到江西,經由九江一帶過長江進入安徽,由安徽壽州到河南光州固始縣。唐代,陳政、陳元光入閩、唐末王審知兄弟入閩,帶領大量固始縣居民進入福建,留居福州。這些男子被稱作「唐部人」,為福州姓氏的主要淵源。
第三,大姓特徵明顯。福州俗稱「陳林半天下,黃(王)鄭滿街排」。福州姓氏以陳、林、黃、王、鄭居多。其中陳林兩姓占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其原因陳林兩姓在歷史上長期為福州地區豪強,人口發展很快。而從中原進入福州的多為逃難民眾,他們流落他鄉,只得依附當地豪強,一些人為生活所迫,改姓以融入當地的宗族社會,這就使大家族越來越龐大,陳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第四,福州姓氏中還有相對較多的少數民族姓氏。福州全市有43個少數民族,人口7.0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1%。其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畲、回、滿、土家、苗、壯、蒙古等7個,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都在100人以下,有的只有1~2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國家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計劃生育諸方面對少數民族的重視,少數民族人口上升很快,尤以畲、回、滿三族。
畲族人口最多,2000年達4.82萬人,佔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8.46%,畲族在唐代人稱為「畲」,宋時稱為「輋民」、「畲人」,畲人則自稱為「山客」、「山哈」、「山達」等,福州地區畲族姓氏主要有雷、藍、盤、鍾等,其中雷、藍、盤姓從廣東入遷,鍾姓則從閩南遷入,現已遍布全市58個鄉鎮(街道)、186個行政村,現有純畲族居住自然村366個,畲族人口在萬人以上的有羅源縣霍口畲族鄉和連江縣小滄畲族鄉。
回族是福州市第二大少數民族,2000年人口9516人,佔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14.4%。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開始來中國經商,一些人留居廣州、泉州、福州。元代,東西交通發達,中亞細亞各族人絡繹而來。他們都信奉伊斯蘭教,由於長期與當地居民雜居,經互相融合而形成回族。福州市回族有蒲、田、時、賢、馬、蘭、常、丁等姓氏。其中的蒲姓主要為遷入的阿拉伯商人,田、時、賢等姓自甘肅隴西一帶遷來,馬、蘭、常從江南遷來。
滿族也是福州較大的少數民族,2000年人口2505人。福州滿族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親王傑書帶八旗兵士討平耿精忠後駐防當地的士兵及其家屬。乾隆年間又從北京旗營抽調員兵赴榕,兵士連眷屬共計4000多人,駐扎於東大路一帶,該地後稱旗下街。在民國時期,不少滿族人改姓,不敢自認是滿族,改革開放後又紛紛復姓。
(三)
福州市是福建省姓氏最多的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福州姓氏也不斷增多。據福州市公安局統計,1998年福州市有姓氏856個,2001年底全市達1605個姓。鼓樓區有693個姓,福清市有643個姓,閩侯縣有586個姓,長樂市有542個姓,倉山區有523個姓,晉安區有518個姓,台江區有460個姓,閩清縣有447個姓,連江縣有423個姓,永泰縣有392個姓,馬尾區有360個姓,平潭縣有318個姓,羅源縣有266個姓。各區縣(市)姓氏數目都比1949年增加一倍以上。
福州市萬人以上的姓有73個(按人口數多少順序排列):林、陳、黃、鄭、王、張、李、吳、劉、楊(10萬人以上)。何、江、翁、葉、高、周、余、薛、謝、郭、許、魏、潘、俞、邱、方、施、蔡、朱、趙、徐、游、程、嚴、唐、曾、蕭、庄、盧、孫、董、胡、洪、倪、雷、藍、蔣、羅、姚、池、何、卓、梁、歐、蘇、鄒、丁、馮、馬、連、任、鍾、鄧、宋、汪、曹、毛、廖、詹、范、金、侯、石。
5000以上,不滿10000人的姓28個;1000人以上,不滿5000人的姓57個;500人以上,不滿1000人的姓32個;100人以上,不滿500人的姓109個;50人以上,不滿100人的姓有56個;1人以上,不滿50人的姓有1250個(其中1~9人的有1001個)。前100個姓氏人口占總人口的98.53%;其餘1505個姓人口只佔1.47%。
福州有1001個1人以上、不滿10人的姓氏,這些罕見姓氏有:爹、姐、刀、月、春、丹、秋、弓、猿、舊、近、財、三、四、呆、九、八、問、夢、少、神、屍、笑、寺、羞、燈、骨、光、具、友、右、黑、瓦、脫、完、輸、腸、豬、買、寶、自、無、風、北、螺、土、牆、斗、戒、零、狼、窮、仙、色、涉等。
福州有11個復姓,分別是歐陽、上官、端木、司徒、諸葛、皇甫、布爾、淳於、慕容、完顏、鮮於。
4. 「付」姓發源地在哪裡
魯蘇皖贛四省大部、閩西、湘東、滇西南、遼西、黑龍江東部地區是傅姓人口最密的地區,約占國土需積的10.5,傅姓189.7萬,約占傅姓總人口的30.9。O型61.8萬,A型55.5萬,B型54.9萬,AB型17.5萬。
四川、貴州、湖北、雲南中部、廣東中部、陝甘寧南部、河南大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吉黑中部地區,國土面積的37.5,傅姓337.5萬,約占傅姓總人口的55。O型109.9萬,A型98萬,B型98.5萬,AB型31.1萬。其他地區,約占國土面積52,傅姓86.8萬,約占傅姓總人口聽14.1。O型27.3萬,A型24.5萬,B型 26.6萬,AB型8.4萬。
傅氏家族歷代名人
歷史上傅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鄭國大夫傅瑕,西漢大司馬傅喜,東漢文學家傅毅,三國魏哲學家傅嘏,西晉哲學家兼文學家傅玄,傅咸、唐朝學者傅奕、武則天時宰相傅游藝,北宋律博士傅霖,明朝名將傅友德,明清之際思想家傅山,清朝為道光、咸豐、同治及光緒四帝馳騁疆場保家衛國的欽差正一品大督撫傅振邦、清朝工部尚書傅維鱗、武英殿大學士傅以漸,民國藏書家兼校勘家傅增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傅斯年、當代中華醫學會會長,共和衛生部長傅連蟑、共和國人大副委員長彭真〔傅懋恭〕、共和國上將傅鍾、傅秋濤、政協副主席傅作義、傅全有、化學家傅鷹、歷史學家傅衣凌、畫家兼美術教育家傅抱石、語言學家傅懋績、文學翻譯家傅雷。1921年官方確認的傅氏名人近兩百,到現在,已經數百人不止。
關於「傅」與「付」在姓氏中關系
「傅」與「付」同祖同宗,在當代「付」是「傅」字的白字。這是歷史的動盪及文化的不濟所至。而被認定是姓,只不過是建國後文化落後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階段,人們濫用,使得許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錯字應用於戶籍、檔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慣用字。目前,許多找到早期家譜或尋到早期離散的大家族後,方知曉原來自己本來就是「傅」。當然,由於應用量太大,進入戶籍已經成了事實,法律已經認可,修訂字典中已經將其解釋為姓。所以建議,寫法歸寫法,祖先不會變即可,不提倡改戶口。《姓纂》記,鄭國人史付的後代有取付姓者;《一統志》記,永樂年間有叫付吉者。它的曾經存在是與否我們暫且不去論證,也無法考證。目前為止,至少沒有確切證據可以證明「付」姓更早的存在,更不用說「付氏」家譜了。請使用「付」字的宗親們參考。
參考資料:http://cul.sina.com.cn/namewiki/index.shtml
5. 付姓在中國人口佔多少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4萬,為全國第三十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1%。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4萬,大約14倍。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13%]、湖南[11.5%]兩省區,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的24.5%;其次,分布於雲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達46.5%。山東為傅姓第一大省,佔全省總人口0.8%。全國形成了北山東、南湖南、西南雲南三塊傅姓聚集區。在近600年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
當代傅氏的分布頻率傅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魯蘇皖贛四省大部、閩西、湘東、滇西南、遼西、黑龍江東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傅姓人口達到1.5人以上,中心地區最高達到3人以上。傅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0.5%,傅姓人口約189.7萬;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7.5%,傅姓人口大約337.5萬;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2%,傅姓人口大約86.8萬。
6. 傅姓有多少人口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4萬,為全國第三十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1%
7. 傅姓在中國具體有多少人口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4萬,為全國第三十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1%。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4萬,大約14倍。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13%)、湖南(11.5%)兩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24.5%;其次分布於雲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集中了46.5%。山東為傅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0.8%,全國形成了北山東、南湖南、西南雲南三塊傅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 - 姓氏源流
8. 傅姓在中國具體有多少人口
傅姓在中國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數量排名第36位,目前一共有600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