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西禪寺里這幾個建築是什麼
西禪寺坐落在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寺的大殿坐北朝南,寺的頭門卻坐西朝東。整個寺廟佔地100多畝,規模宏偉,居福州五大叢林之首。
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禪堂、方太室、念佛堂、庫房、齋堂、明遠閣、鍾樓、鼓樓、玉佛樓、觀音閣、報恩塔、新念佛堂、上客堂、海會樓等四十多座建築物。還有華嚴三聖殿、五百羅漢堂、天後宮等尚在建設中。整個寺廟廊廡廣闊,園林遍布,荔枝樹數百株環繞其間,小橋綠水,清幽古雅,是福州市一大名勝。
在福大附近,有收門票,好象是20塊,我有陪朋友去過幾次,不虧,值得一去。詳細介紹可以看網路,寫得很全,也可以再另外留言給我。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❷ 福州有哪些著名建築
三坊七巷、華林寺
❸ 福州世貿中心大廈多少層
摘要 親,福州世貿中心大廈有58層哦
❹ 福州世茂多少層了
福州世茂中心主體建築高262.65米,總共57層,是目前為止福州市的最高建築。
❺ 福州鼓樓區行政服務中心大樓的建築面積有多少急求
9月29日上午,鼓樓區行政服務中心啟用儀式隆重舉行,標志著鼓樓區在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務服務方面又邁出堅實的一步。這是鼓樓區為新中國成立63周年和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獻上的一份厚禮。
行政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約2800平方米。中心主體設計一層,地下半層,一層為窗口服務大廳,地下半層為中心管理部門。中心共設辦事窗口40個,有24個行政審批部門入駐,提供146個審批和服務項目。人性化設計、智能化應用、規范化管理是新中心的三大顯著特點。
啟用儀式結束後,市、區領導一行視察了中心,詢問有關工作情況,強調要按照「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服務宗旨,進一步加強管理、優化服務,努力將中心打造成一流的政務服務平台。
望採納
❻ 福州最高建築是多少
連江縣坑園鎮可門火電廠煙囪,210 米的高度,已成為福建華電可門火電廠的地標,據說它也是福州市的最高建築物。
❼ 福州的著名建築有
華林寺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福州屏山南麓。它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並入,華林寺規模更大了,後又增建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諸勝。清嘉道年間(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
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華林寺大殿是我國南方遺存的、屈指可數的宋代木構建築之一。它是極其珍貴的古建築,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冶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約1.5千米,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海外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廨院,至今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
湧泉寺
鼓山湧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相傳它的舊址為"華嚴寺"。
湧泉寺佔地約1.7公頃,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著大雄寶殿。湧泉寺曾為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現在仍保留有明未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塊。
林則徐紀念館
福州的林則徐祠堂額稱"林文忠公祠",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樓式的大門檣,氣勢凌空。大門前有一對石獅拱護,栩栩如生。入大門是"儀門廳",中間石鋪甬道,兩側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獸,兩旁的迴廊里,則陳列20多面的儀仗執事牌,"紫禁城騎馬"、"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江蘇巡撫"、"陝西巡撫"等等。有楹聯曰:"焚毒沖雲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萬端。
"林文忠公祠"是於1982年改為"林則徐紀念館"。臨街的門牆新匾"林則徐紀念館",又左匾"中興宗袞",右匾"左海偉人"。
西湖公園
福州西湖公園位於市區西北部,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稱福建園林明珠,名列全國36個西湖前茅。現佔地面積為42.51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2.21公頃,水面面積30.3公頃。
集福州古典園林造園風格,利用自然山水形勝,並以鄉土樹種配置為主,講究詩情畫意,"小中見大"。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等。
❽ 福州有哪些古建築
較多的集中在三坊七巷、三山兩塔,以及鼓山寺等地。可去查資料。
❾ 福州有哪些古建築
最有名的是三坊七巷,不過現在破壞非常嚴重。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❿ 福州特色建築有哪些
馬祖島
馬祖列島的主島,又名「南竿塘島」,位於閩江口外偏北15海里處,與黃岐半島遙遙相對。面積10.4平方公里,屬連江縣。據《連江縣志》載,宋時林默娘殉身投海尋父,漂到南竿。島民感其孝行,為她厚葬立廟。清康熙時冊封為天後,世人尊稱為「媽祖」,島因此諧稱為「馬祖」。島上林木蔥郁,青翠宜人,昆陽亭、懷古亭、逸仙樓等亭台樓閣散布其間,還有媽祖廟、山隴浴場等名勝,有「海上公園」之稱。附近的東犬、東引二島各有一座造型富有歐洲情調的燈塔,旋轉折射光源可遠照30海里,原為粵東進入閩江口海上的主要航標。戚繼光曾派軍隊駐防馬祖列島,建烽火台監視海面。鄭成功也以此作為收復台灣的練兵基地。東犬島上還有閩人董應舉題寫的大埔石碑,上有「宣州沈有容,獲生倭六十九人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等字樣,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軍民的剿倭業績。青芝山
在閩江下游連江頭鎮西北側,距福州約42公里。相傳古時山上有青紫色靈芝生長,故名青芝山;因山上有很多岩洞,又稱百洞山。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山由奇峰、異洞、怪石、流泉等組成108景,主要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一湖、三泉、三台、三室等,此外還有青芝寺、梅花樓、嘯余廬、林森藏骨塔等建築依山而築。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岩北。明萬曆年間,工部侍郎董應舉退隱歸田,開拓青芝名勝,移寺於此。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修大士殿。民國23年(1934年),辛亥元老、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集資修建前殿(又稱下大士殿)。寺宇小巧玲瓏,別具一格,近年重新修飾,煥然一新。寺旁有獅子岩、三魚石、五曲洞、蝙蝠洞、猿公岩、「石鯨」、「仙桃」、「仙掌」、「日輪」、「石鼎」、一線天、閬風台等景緻。梅花樓,在青芝寺左側。原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在山下梅嶼村。當年董應舉不阿附宦官魏忠賢,被彈劾落職,回家鄉修此讀書處,以寒梅傲雪,自喻風骨。民國8年(1919年),鄉人重修青芝風景,移董家舊樓於寺左,並環植梅樹於樓外。嘯余廬,在虎洞岩,為林森公館(別墅)。門庭有著名畫家黃賓虹題刻古篆「嘯余樓」三字。 林森(1868~1943年)存骨塔,在鰲湖側畔,是民國15年(1926年)林森生前親自督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用青石雕砌,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全高7.4米,座寬5.7米,塔基34.8平方米。有四層踏步至台座,塔身四角,雕有豹頭座腳,並有四尊合掌僧人拱護。塔頂三層,結頂有金童托火炬塔剎,雕刻精緻。山上還有多處篆、隸、楷、行、草等字體的摩崖題刻,其中較著名的是明宰相葉向高的草書、清內閣學士陳寶琛的行書和福建船政局創始人左宗棠的楷書。彌勒岩風景區
彌勒岩,別名瑞岩山,位於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距縣城約10公里,古稱"瑞岩丹洞",是一人文與自然景觀兼勝的風景游覽區。 彌勒岩有嶙峋的岩峰或卧或懸,或離或合,幽姿萬千,令人贊嘆不已。 彌勒岩山麓,有一高大石佛盤膝而坐,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彌勒石雕造像。石佛像始鑿於元至正年(公元1341年),至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竣工,高6.8米,寬8.9米,由整塊花崗岩就地琢成,天然妙相,袒胸露腹,兩耳垂肩,笑態可掬,觀者可以忘憂。經國家文物局認定,該石佛為全國最大的立體石刻彌勒佛像,已納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嶼島、球尾海上風景區
位於福清市沙埔鎮東南部的目嶼島和江陰鎮的球尾沙灘,自然條件優越,是海上旅遊走廊的理想地帶。 目嶼島和球尾沙灘,隔水相望,相距約10公里,位軒優越,外貿海輪可從球尾沙灘與目嶼島之間通行。 目嶼島風光獨秀,海天一色,四周礁石突兀,島上象形石爭奇,植被良好,水產品豐富,水源充足,擁有優良沙灘多處,最長的約5百米,是個不可多得的自然景區。 球尾沙灘,天風海濤,碧波萬傾,退潮時沙灘寬度達120米以上,總面積在0.52平方公里以上,可容數千人游泳休憩。從球尾至目嶼島,沿途還有蓮蓬海灘、小麥島、東壁島等天成海景,是福清南部的海上旅遊走廊。黃檗山風景區
黃檗山位於漁溪鎮聯華村,距城區30多公里,因多產黃檗樹而名,素享"有地皆旖旎,無處不煙霞"之美譽。 山上峰巒競秀,泉流叮咚。黃檗山麓建有一寺--黃檗寺,又名萬福寺。該寺始建於唐,盛於明,延至清初,一代高僧隱元禪師住持萬福寺,遂成大宗,僧眾數千,一度成為東南沿海名剎和福建的拂教文化中心。清順治十二年,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創立黃檗宗,留下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黃檗宗現為日本佛教界的最大宗。如今,黃檗寺經過修整,已作為我國重點對外開放寺院,東南沿海的高僧相繼到此拜謁。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
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