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碾壓各自省份的城市,其一還成為國內龍頭,是哪
中國是個國土面積十分遼闊的國家,擁有的省份以及城市也非常多,說到我們自己的國家各個城市的經濟,大家肯定有了解吧,按道理說,在每一個省份中發展最成功的應該是省會城市,但是有那麼幾個城市憑借自己的實力碾壓省會,其一還成為國內的龍頭老大,有你的家鄉嗎?
都說省會是一個省份發展最好的城市,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城市會在經濟或名氣上超越省會,不知道以上四個城市有沒有你的家鄉,是不是也會為此感到自豪呢?
『貳』 泉州市是福建省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城市嗎
泉州的城市建設也是非常不錯的。且福建省的物流中心多在泉州,這讓泉州的城市地位一升再升。你覺得泉州的未來發展會怎麼樣呢?如果泉州真的成為了福建省的省會,它能夠帶領福建省追趕上江浙滬的腳步嗎?雖然現在看來,福建省的經濟發展較之以前有所下降。但現在的高科技如此發達,即使像福建這樣多山的地形,仍然有著一條又一條的高鐵線路開通。相信未來的福建省一共能夠發展的更加美好的。
『叄』 福建省會為什麼是福州不是廈門
這是對福建省政府駐地的誤解。形成這種局面的歷史因素很重要。福建的省會地位自漢朝以來就沒變過,而廈門只是這30年才繁榮起來。當時人口主要在北方,但隨後的日子裡,東南部的廈門作為經濟特區迅速發展起來。
福建省的歷史,當時的大城市不一定是現在的大城市,不過話說回來,廈門特區剛成立的時候,根本不是今天的大城市。
舉個例子,廈門是副省級城市,福州不是!福建省自221年就設在福州,當時人口主要在北方。但在改革開放後的日子裡,廈門作為口岸特區的交通樞紐發展迅速,現在福建省政府也不得不在廈門保留大量辦事機構。
90年代,福州經濟增速在省會城市中僅次於廣州,人均收入僅次於廣州。同期,廈門晉升副省級城市時,經濟總量僅為福州的三分之一。廈門晉升為經濟特區和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後,經過多年的發展。得到國內各方的支持。但現在,經濟總量仍然只有福州的70%。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東部沿海的主要省會城市都是副省級,而福州不是。要知道,先來的是副省級,各省會城市都有國家政策支持,所以才有今天的發展和成就。不是經濟成績第一,而是國家給一個副省級城市,所以要明確這個和下一個的關系!
『肆』 2020年GDP百強城市出爐:6城首入GDP萬億俱樂部,深圳人均GDP全國第一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 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站上百萬億元,達到101.6萬億元,同比增長2.3%,是去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
與此同時,全國31個省區市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GDP也相繼出爐。盡管,較2019年各地市GDP增速均有所下滑,但與去年一季度經濟罕見地大幅下降相比,絕大部分城市經濟增速已由負轉正並逐季加速度增長。
從地域方面來看,隨著我國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不斷推進,中西部城市經濟受疫情影響較小,增速恢復較快,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也全部脫貧摘帽。
相較之下,受海外疫情持續、貿易進出口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東部、東南部地區外向型經濟城市經濟恢復較緩慢,有的甚至低於全國增速。
因此,我國的城市經濟格局與發展趨勢也有了新的變化。
GDP萬億俱樂部增至23城,南京首入GDP十強
隨著江蘇南通、安徽合肥、陝西西安、山東濟南、福建泉州和福州先後披露2020年GDP突破萬億元的經濟數據, GDP萬億俱樂部得以迅速擴容,猛增至23座城市,新增城市數量為史上最多。
據時代數據統計,這23座GDP萬億俱樂部城市的經濟總量達到38.36萬億元,佔中國GDP總量的37.76%,接近四成。 從所在省份來看,江蘇省擁有的GDP萬億俱樂部城市最多,達到4座,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其次是廣東,分別是深圳、廣州和佛山。
從省會方面來看,在2020年新增濟南、合肥、西安、福州4座省會城市後,GDP萬億俱樂部城市中省會城市數量已激增至11城,「強省會」區域發展格局的越趨明顯。其中,成都已是西南地區的經濟龍頭,與重慶一起協同發展;西安則是整個西北地區的經濟支柱。
從單個城市GDP來看,一線城市依然占據榜單前四;天津GDP相對出現了「縮水」,掉出榜單前十;南京則經過不懈努力,2020年GDP實現4.6%的中高速增長,首次闖入GDP全國十強。
此外,重慶2020年GDP首次突破2.5萬億元,與一線城市廣州的經濟總量僅差16.32億元;蘇州2020年GDP首次突破2萬億元,GDP2萬億+城市擴容至6城。
深圳人均GDP首超克拉瑪依列全國第一
從城市人均GDP方面來看,以2019年末常住人口數量計算, 深圳人均GDP繼續保持正增長,由2019年的20.04萬元增至20.59萬元,首次超越石油之城克拉瑪依成為全國第一 ;克拉瑪依人均GDP則下滑至19.18萬元,位列全國第二;來自江蘇的無錫、蘇州、南京分列三至五位。
此外,內蒙古煤城鄂爾多斯人均GDP也有所下滑,由2019年的17.27萬元降至16.93萬元,掉出人均GDP全國前五;廣州人均GDP達到16.35萬元,進入全國前十;上海人均GDP增速減緩,掉出全國前十。
舟山GDP增速領跑全國,西部增速普遍較高
從城市經濟增速方面來看,浙江舟山GDP增速繼續領跑全國,達到12%,並創下12年來新高。 作為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寧波等大中型城市、面朝太平洋,區位優勢明顯。藉助浙江自貿區以及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優勢,舟山加快石油貿易及其全產業鏈的發展,其中,石油化工業、機械製造業、船舶修造業和水泥及製品業等4個行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32.8%、24.3%、21.7%和14.1%,合計產值約佔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
其後, 甘肅金昌和廣西梧州是為數不多全年增速達到8%的兩座城市,2020年GDP增速分別為8.7%和8%。 金昌市地處我國西北地區,鎳資源豐富,素有中國鎳都的美譽,並圍繞現有資源大力推進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工業增加值逐年遞增,其下轄永昌縣原為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已於2018年10月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梧州市地處廣西東部,位於潯江、桂江、西江三江交匯處,是廣西的東大門,也是西部大開發12個省市區中距離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城市,工業發展迅速,主要圍繞冶金新材料產業,加快鋼鐵管材、不銹鋼、再生資源、陶瓷、鈦白、石材、林木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並興建產業園區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其下轄龍圩區、蒙山縣、蒼梧縣、藤縣4個國家級貧困縣也全部脫貧摘帽。
此外,經濟增速較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廣西、雲南、西藏、新疆、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在經濟Top21座城市中,除浙江舟山、山西晉城、福建寧德和廈門4城均來自中西部地區外,其餘均來自西部地區,單廣西就有6座城市增速在6%以上。
江蘇13城全數進入GDP百強名單
盡管中東部地區經濟增速趨緩,但中東部地區城市GDP依舊強勁,在GDP百強城市佔據較大比例。其中, 江蘇下轄的13座城市GDP均超過3200億元,全部進入GDP百強城市 ;山東有11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廣東有10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
同時,中部經濟強省河南有9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東部經濟強省浙江有8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此外,四個直轄市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均入圍;海南、寧夏、青海、西藏4個省市區無一城市進入。
2020年GDP百強城市總榜
總體上來看,2020年GDP百強城市與2019年的百強城市名單相差無幾,但排名變動較為明顯的是廣東東莞、河南焦作、內蒙古呼和浩特及包頭。 其中,廣東東莞排名下滑5位,跌出20強;河南焦作下滑39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及包頭分別下滑6位和3位,跌出100強。此外,雲南曲靖上升13位進入百強城市;福建龍岩及四川宜賓分別上升8位和7位進入百強行列。
據時代數據統計,GDP百強城市的經濟總量達到72.05萬億元,佔中國GDP總量的70.82%,超過七成。 同時,2020年GDP百強城市的入圍門檻也有所提高,從2019年的第100位2705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第100位2802.12億元。
『伍』 按GDP來算,泉州一直是福建第一,廈門何時超越泉州
廈門GDP超泉州的可能性太低了,下面我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廈門與泉州GDP差距:
2018年GDP(預估值):
廈門:5006.54億元,同比增速:7.3%
泉州:8456.97億元,同比增速:7.8%
從數據來分析,廈門的GDP永遠也超不了泉州。
那麼為何廈門GDP超不了泉州呢?
兩個原因:
第一: 廈門的人口和面積相對有限,很難發展成一個超級城市
第二: 泉州的工業體量更大,第二產業才是經濟的增長動力,廈門第三產業相對活躍,所以經濟增速會低一些。
總結:
廈門不需要GDP超過泉州,因為本身廈門就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不需要做大,蔣昊去過幾次廈門,感覺相比深圳,廈門更mini一些,那時候的廈門公交車票價是1元,坐船去鼓浪嶼來回才8元,在廈門海邊吃一頓海鮮,不到200元,住一家民宿,一晚上才300元,我去廈門玩了一個星期,花費不超過3000元。有時候,很想在廈門定居下來,每天就是看書,寫作,自媒體,沒有深圳的壓迫感!可惜現在的願望很難實現了,廈門的房價排在全國第四位,直追深圳,我的「養老」還是選擇了惠州,看春暖花開,潮起潮落!泉州和廈門都傷不起!
老是說生產總值超過廈門,廈門才多大人口才多少,泉州面積是廈門的快10倍,人口比廈門多出2倍多,快900萬人的城市與400萬人的城市比生產總值,我們閩南人說的叫做:歹年冬厚肖狼。知道這年頭不要臉的很多,但沒想到竟然如此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不公布一下人均GDP,這是刻意挑事吧,人均GDP廈門排福建省第一近12萬元,福州排第二10萬左右,泉州才第三9萬多,也別想用深圳的發展來打廈門的臉,那是更加無知到悲哀,八十年代初國家定下四大特區,但國家對深圳與廈門的投資與扶持可以說一個天一個地,深圳主要面對香港澳門,但廈門卻要面對當時還是敵對局勢的台灣。 國家財政人才大力投入深圳發展的同時,廈門卻在那個時候一直到90年代還在為祖國緊張守海防線,還有敵特公交 汽車 炸彈與反動傳單通過空氣球傳過來的事件頻頻出現,那時候山體基本上不敢開發,都是二炮戰備隧道軌道一直是不敢開發的,到2000年兩岸關系和緩實現小三通後才真正發展,等於整整比深圳晚發展了20年。
這個問題問的簡直有點「膨脹」了,廈門不被小弟漳州超越就不錯了,還想超過泉州?
泉州,實業之城,最牛逼的地方在於民營經濟的發達,它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支柱產業,水頭石材城工業、安溪鐵觀音產業、德化陶瓷文化、石獅服裝產業、晉江鞋業產業、南安水暖產業…就這樣集群整合形成了一個的強大的工業城市,所創造的GDP已經連續20多年雄霸全省,能發展至今全靠自身本事。
反觀廈門,一座集副省級、計劃單列以及經濟特區、自貿區等光環為一身的 旅遊 城市,還壟斷了所有的優質資源,比如高鐵、機場和港口等,然而卻硬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內部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外部環境還被高房價脫垮,人口一直在處在流失狀態(很多人還不願意承認)。未來,如果沒有政策扶持,不知道廈門拿什麼去拼?
可以這么說,在福建省,泉州就是那個負責賺錢養家的,而廈門就是那個負責貌美如花的。
縱觀2018年上半年福建各城市GDP榜單,我們不難發現,福州超越泉州成為福建GDP第一市那是遲早的事,預計也就是未來三五年的事吧,畢竟有著省會優勢以及全省政策資源加持。而廈門想趕超泉州,難度系數太大,不被漳州超越就不錯了。據了解,從2014年開始,漳州的經濟增速在福建的所有省市中就一直排名第一了。
1、GDP的PK其實代表各自城市的人尋找榮譽感和歸屬感的美好意願,是好事;但個人覺得比較城市和城市比拼,更應該去發現、理解和釐清不同城市的稟賦、定位和階段發展策略,才能更好的讓一個大經濟區域的不同城市攜手前進;
2、《山海經》有雲「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根據地理稟賦,除西北的龍岩等地有山地經濟特色,海洋經濟和貿易一直都是福建海西經濟圈的主旋律,也形成了以泉州、福州、廈門為代表的三個主要經濟圈;
3、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 歷史 起點,經商意識濃厚,泉州商人長期是閩商的主要力量;現在的泉州是典型的「輕工產業+貿易」,以國內出色的輕工產業(休閑食品、紡織、鞋服、皮革、紙品等)和知名品牌(達利、安踏、恆安、七匹狼等)為基礎來發展貿易,產業基礎比較扎實;
4、福州近代起就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區位是「山海結合」,這也導致啥都有一些,貿易有一些、產業有一些、品牌有一些,又有省會資源牌的疊加,雖然「多而不強」但「迴旋餘地大」,GDP長期「坐二望一」;
5、廈門太典型了,海中一個島,沒有太多的土地和人口資源進行產業迴旋,海上貿易是廈門最根本的產業(這點和香港在中國南方的存在意義是一樣的),「位置」首先決定了一切,比如廈門國企的代表企業建發、國貿、象嶼都是貿易主業,就很說明問題;由於名氣和開放性,廈門又是福建最能吸引人才和資金的地方,其實是福建最合適搞「高精尖新」產業的地方,比如晶元(聯電在廈門有較大投資)、生物醫葯(現在不大不強)等這樣的產業;
6、釐清三個經濟圈的上述特點和現狀後,再回來回答問題:由於產業的扎實基礎,泉州GDP第一在福建短時間內是難以撼動的,這是好事,產業為王嘛;由於出口貿易的影響,廈門經濟這兩年其實有所下滑,所以更應該著眼於依託泉州和福州,當好福建出口和服務貿易、「高精尖新」產業的龍頭,不要拘泥於爭GDP第一,廈門就應該掙最該掙的大錢;
7、福建這幾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中央政策給得也多,三個經濟小圈不要只互相盯著,應該合一起看世界,掙世界的錢才是正道!
2017年泉州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548.01億元,同比增長8.4%,連續19年排名全省第一;
2017年廈門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351.18億元,同比增長7.6%,排名全省第三。
從GDP總量上看,泉州遙遙領先廈門,且去年經濟增長速度泉州也比廈門更快,可以預測,至少在10年內,廈門的GDP都難以超越泉州。
我們從以下一組經濟數據來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知道,GDP主要靠生產創造,在經濟環境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人口越多,需求越大,產出越大,GDP就越高。泉州人口總數858萬人,2倍於廈門人口總數,後者人口392萬。人口基數的大小決定了,廈門GDP在數年內,都不足以撼動泉州,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其次,廈門雖然在GDP方面無法與泉州相比,但在財政收入及進出口貿易總值上,廈門是領先泉州的,說明廈門在外向型經濟要比泉州發展得更好。
第三,在對比兩個城市時,我們不應該只看GDP,從數據對比來看,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廈門都輾壓泉州,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泉州還處於工業化階段,而廈門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連續數年全省最高,說明廈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服務業結構更合理,泉州服務業水平距離廈門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從兩地 旅遊 收入可以看出來。
廈門作為擁有經濟特區、副省級雙重頭銜的城市,是福建省重點發展的嬌兒,知名度更在全國范圍內都響當當,總的來說,泉州在GDP上領先,但廈門的經濟結構更合理,更成熟。泉州在GDP取得重大進步的同時,更要在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升級上加一把勁,爭取為福建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來回答下:如何沒有重大國家政策調整,廈門永遠不可能超越泉州。
下面我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廈門與泉州GDP差距:
2018年GDP:
廈門:5006.54億元,同比增速:7.3%
泉州:8456.97億元,同比增速:7.8%
廈門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是全國知名的 旅遊 城市。但恰恰 如此,證明了廈門這幾十年來走的路都失敗了。廈門作為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跟珠海,汕頭,海南,深圳是一起發展的。如今只有深圳經濟成功了。而其他城市全部沒落了。廈門在這裡面也就比汕頭好一些。這說明了廈門經濟動力的不足。以前國家給了那麼多號的政策都無法發展起來,如果市場經濟比重越來越高的今天,廈門更不可能有太大的經濟發展了。GDP這塊廈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永遠無法超越泉州了。
泉州作為一個普通地級市,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展成為福建GDP第一大市。除了泉州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外,最主要的還是優越的地理條件。泉州有 廣闊的腹地,優良的港口,濃厚的 歷史 ,敢拼的精神。這些都促進了泉州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迅猛騰飛。自從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全世界范圍來看,經濟發達的地方都是沿海的,內陸城市基本上已經很難取得較大發展了。海運是這個世界上運輸成本最低的方式(沒有之一),所有靠海的城市基本上經濟都不會查。而泉州有自己的經濟體:鞋材、服裝、陶瓷、建材等,聞名全國的晉江模式,都為泉州的經濟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
題主單純的問GDP的問題,筆者也是單純的從這方面回答。雖然廈門的GDP不會超過泉州,但不妨礙廈門有自己的特色道路。如今的廈門市福建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很多外省人都以為廈門才是省會),島內城建,交通等各方面的完善度應該排第一(比福州還好些)。這些都是廈門的優點。廈門沒有太大的縱深腹地(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傳廈門要接管南安,晉江的原因),經濟上以國企為主。本地沒有太大的企業,都是服務業為主。作為新興的城市,在98年遠華案之後,廈門及時調整方向,從經濟特區轉型為 旅遊 城市,如今的發展已經領先全國了,以後廈門 發展也會越來越好,但是GDP這方面想超越泉州,除非有重大國家政策,不然基本無望了。
首先我們得清楚現行我國GDP核算是生產法,指的是最終產成品和服務的增加值。
打個比方,泉州生產一套衛浴產品,記一套衛浴批發銷售的價格500元為GDP;廈門進出口商出口一套衛浴,記利潤30元為GDP,這就是很多城市努力引進 汽車 廠的原因,對GDP貢獻太大了。
可是往往對GDP貢獻大的廠家不掙錢,而經銷商掙錢,這就是為什麼廈門企業納稅額大幅超過泉州的原因,因為你掙錢了。
如果看不懂,請參考廈門最大的三家國企建發、國貿、象嶼(三家的主營均為供應鏈、金融、地產,地產佔比是最低的),三家公司2017年營業額均超過2000億,利潤分別為70億+、200億+、95億+,具體數額可以查到。
所以,GDP方面廈門要超過泉州,基本不可能,財政收入泉州要超過廈門也很難,不是一個類型的城市,各自做好自己就是了。
廈門人口基數少,產業結構特點類似於澳門,若在不合並周邊城市的情況下,未來發展趨勢如同現在的澳門,即使經濟條件持續大幅增速的情況下也不可能達到大城市經濟標准,久而久之只能變成另一個澳門標准。
這就好比福建省為何在經濟總量上大大落後於人口大省是同一個道理,當然,凡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說在沒有強大政策扶持力度下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省會福州超過泉州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些,按照近幾年發展趨勢來看,五年內福州將大幅超過泉州,人口也會大幅增長,對照經濟發展來看莆田、漳州、龍岩等地都有可能超越廈門,但是人均方面想超過廈門就非常困難,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廈門的軟體硬體條件都非常成熟,即使做不到經濟強市,也是富甲一方的經濟特區。
隨著我國老齡化越加凸顯,勞動比例下降對經濟造成的放慢節奏,未來大陸會借鑒發達經濟國家模式,打造實際性的都市圈模式,至少長三角地區已經在慢慢形成這種模式,福建確認做強做大三核發力海峽都市圈應該也不會離的太遠。
泉州GDP一直是全省老大,可泉州市區如村中城,城區6個區城鎮化人口不足百萬,GDP總和不如轄下縣級市晉江。
泉州城市建設犬牙交錯,以城區中心為圓心、劃一直經十公里圈,晉江、南安、惠安縣、縣級市佔地過半。
一千年前世界第一大港已沒落、泉州港口、海關、空港都成廈門管轄下。
泉州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廈門3分之1,市政府級別比下廈門低一級。
廈門從市政、港口、貿易、交通、城建等方早已領先泉州很多!
看人均啊,吹總量有什麼用,人均廈門一直福建第一,泉州人均要達到現在廈門水平,至少還要5年
『陸』 福州五區八縣經濟排名
①、根據福州五區八縣經濟排名我們可以得出,鼓樓區經濟排名第一。
②、初步核算,2020年福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20.02億元,同比增長5.1%,較前三季度(3.1%)、上半年(1.1%)、第一季度(-3.8%)分別提升2.0、4.0、8.9個百分點。較前三季度(0.7個百分點)、上半年(0.6個百分點)提升幅度明顯;高於全國(2.3%)2.8個百分點。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60.70億元,增長4.0%,位列全省九地市第1位。第二產業增加值3840.77億元,增長6.2%,位列第2位;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3%;建築業增加值1328.23億元,增長8.8%,位列第1位。第三產業增加值5618.55億元,增長4.4%。
③、根據福州市歷年GDP對比表:可以得出福州的GDP在不斷的增加。 從2015年到2020年福州GDP不斷增加。 它的增速在不斷縮小。
拓展資料:
①、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
②、福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中國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開放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③、福州五區八縣,是指福州下轄的6個區、6個縣、1個縣級市,包括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區6個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6個縣,以及縣級市福清市,2017年原長樂市撤市設區,故簡稱五區八縣。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
『柒』 昆明PK福州,哪個強
福州會更強。
福州是福建的省會,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的駐地。同時,福州也是國內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2020年,福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0020.02億元,同比增長5.1%,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昆明是雲南的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級歷史名城,2020年,昆明市地區生產總值6733.79億元,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8.1%,欠計劃目標1.9個百分點。可以看到,福州的經濟總量遠超昆明。
福州第一產業情況
2019年,福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34.92億元,比上年增長3.8%。糧食種植面積126.44萬畝,比上年增加1.44萬畝,其中稻穀面積58.48萬畝,比上年減少1.4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1.67萬畝,增加0.8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09.81萬畝,比上年增加8.18萬畝。
2019年,福州市糧食產量46.88萬噸,比上年增加0.94萬噸,增長2.0%。其中稻穀產量23.49萬噸,減少225噸,下降0.1%。
2019年,福州市肉蛋奶總產量28.16萬噸,比上年下降6.7%。肉類總產量16.71萬噸,下降8.1%。其中豬肉產量12.02萬噸,下降13.7%;禽肉產量3.44萬噸,增長9.3%;牛肉產量0.33萬噸,增長7.9%;羊肉產量0.61萬噸,增長9.3%。年末生豬存欄71.18萬頭,下降22.3%;生豬出欄153.08萬頭,下降12.5%。牛奶產量0.61萬噸,下降8.9%。
2019年,福州市水產品產量271.5萬噸,比上年增長5.1%。其中淡水產品產量25.89萬噸,增長7.0%;海水產品產量245.63萬噸,增長4.9%。
『捌』 福州四季度gdp為什麼高
因為福州四季度到了冬天,人們消費需求增加,所以gdp增長更快。
福州的「黑」不僅在於排名的「偷襲」,還在於其四季度的神勇表現。對比前三季度數據可以看出,2021年四季度,福州GDP勁增3692.5億元,幾乎是其前三季度總量的一半,四季度佔比全年超過32.6%。而大多數地區四季度GDP全年佔比在28%左右。
不僅如此,在2021年的排名中,福州歷史性地超過了福建經濟總量最高的泉州。長期以來,作為福建省會,福州在省內的地位比較尷尬,從經濟總量上看,GDP不如省內最高的泉州;從城市行政級別來看,又不如副省級城市廈門,因此,其省內首位度不高。
福州分析
最近幾年,福建大力實施強省會戰略。2021年,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又發布《關於支持福州實施強省會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福州GDP達1.7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7%以上,常住人口超1000萬人,城市首位度25%以上。
與福州一樣,合肥和濟南也是實施強省會戰略的城市,2011年和2019年,合肥和濟南分別通過合並巢湖部分地區和萊蕪市壯大省會城市,是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強省會的先行者。通過實施強省會戰略,省會城市經濟實力、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都迅速擴張。
在GDP萬億元城市俱樂部中,很多城市是強省會戰略的受益者。24個城市中除去4個直轄市,20個城市中11個是省會城市,基本上都是實施強省會戰略的城市,包括西部的成都和西安、中部的武漢和鄭州,也有濟南、南京和福州等東部沿海省會。
預計強省會戰略仍將是未來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競爭的主要政策,越來越多的省會在推行。2021年11月召開的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也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長沙將力爭2026年GDP達到2萬億元、經濟首位度超過30%、常住人口突破1200萬,用五年時間實現強省會。
『玖』 福州市人口2021總人數是多少
福州市人口2021總人數是842萬人。比2020年末常住人口增加10萬人,2021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3%,比2020年提高0.5個百分點。
根據去年發布的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普查標准時點2020年11月1日零時,福州全市常住人口829萬人,十年共增加117萬人。福州常住人口總數僅次於泉州,位居全省第二位。根據福州市統計局透露的消息,去年泉州常住人口達到885萬人。
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時的878萬,去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萬人。2021年泉州常住人口達到885萬人,而福州常住人口842萬人,福州與泉州差距進一步縮小至43萬人,說明2021年福州常住人口比泉州多增加了7萬人。
福州市經濟發展
2020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20.0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0.7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3840.77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5618.55億元,增長4.4%。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
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6.1%。2021年福州市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631.98億元,同比增長8.9%,兩年平均增長6.0%,分別高出全省、全國0.4、0.8個百分點。2021年,福州市GDP總量(11324.48億元),超過了泉州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州
『拾』 福州和寧波是同等級的城市嗎
有一個概念需要清楚,那就是副省級城市也是地級市。寧波作為副省級地級市,行政級別要高於福州廳局級地級市,寧波的四大班子都是副省部級領導幹部,由中央直接任免,省里無權任免,而且副省部級也只是標配而已。而福州的四大班子標配都是廳局級領導幹部,如果要副省部級領導幹部,那就要高配才可以,而且按理說福州四大班子由省里直接可以任免,當然,省會城市的市委書記一般默認高配,也就是默認福州市委書記是省部級副職。
很多人說福州市是省會城市,地位高。這里要說一下,省會城市意思是它是省政府所在地,僅此而已,對級別沒有官方性質的加成,雖然可能在各種政策上面會給省會一些優待,畢竟是門面嘛,政府所在地總不能比其他省轄市差吧。
福建和浙江雖然級別相同,但是實力有差距,所以福州對比寧波也不存在優勢。
從嚴格意義上講,福州和寧波不是同一等級的城市。
目前,我國有四個中央直轄市,即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市,她們屬於省部級城市,與其它省、自治區是一個等級。另外,還有15個副省級城市,其中有10個省會城市,即哈爾濱、長春、沈陽、濟南、南京、西安、成都、武漢、杭州和廣州市;還有5個計劃單列城市,即深圳、寧波、大連、青島和廈門市。其它的省會城市都是地級市。
15個副省級城市雖然也都是省轄市,但是她們都享受副省級的規格待遇,除了享受計劃單列的待遇以外,她們的各級機構和領導人員的級別規格都比地級城市高半格。比如副省級城市的四大班子的一把手(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和市政協主席)都是副省級領導,是中央管理的幹部;她們的副職領導和中級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都是正廳級領導。再往下,市屬部、委、辦、局和市轄區、縣的一把手都是副廳級幹部,副職都是正處級幹部。往下依此類推,均比地級城市高半格。
而其它的省會城市就是地級城市,雖然它的市委書記通常都由省委常委來擔任,因此市委書記本人享受副省級待遇,由中央管理,但是市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和市政協主席三個職位仍然是正廳級,她們的副職領導仍然是副廳級,而這些城市的市屬部、委、辦、局和市屬區、縣都是正處級單位,正職是正處級幹部,副職是副處級幹部。
由上述可以看出福州雖然是福建省的省會城市,但它不屬於副省級城市。而寧波雖然不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但是它屬於計劃單列市,即副省級城市。因此,福州市與寧波市並不處於同一級別,要比寧波市低半格。甚至於在福建省內,省會城市福州要比非省會城市廈門要低半格,這種現象在全國所有其它省、自治區中屬唯一一例。
不是,寧波級別更高一些。
15個新一線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漢、天津、南京、重慶、西安、長沙、青島、沈陽、大連、廈門、蘇州、寧波、無錫。
蘇州和寧波新晉入榜,福州和濟南則降為二線城市。
北京、上海依然是遙遙領先的超級城市,而成都、杭州、武漢正在迅速接近「第一集團」。
福州和寧波不是同一個級別的城市。
福州,福建省省會, 地級市,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
寧波,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有制訂地方性法規許可權的較大的市,中國大陸綜合競爭力前15強城市,長三角五大區域中心之一。
福州是省會城市,寧波不是省會城市,但福州的級別沒有寧波高。我國的城市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等幾類,另外還有一類城市叫計劃單列市,這幾類城市的級別是有所不同的。
直轄市有四個,分別是北上津渝,它們和省的等級是一樣高,都是正省級的。副省級市顧名思義就是副省級的城市,我國目前有15個副省級市,其中有10個是省會城市,但不包括福州,另外五個是計劃單列市。五個計劃單列市分別是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它們的級別和副省級市一樣,也是副省級的。所以寧波市的級別是副省級,寧波市委書記和市長都是副省級的。
我國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地級市,地級市的級別是正廳級。省會城市中除了10個是副省級城市,其餘的都是地級市,福州就是地級市省會。所以福州的級別是正廳級,比寧波的副省級低。
有人說福州的市委書記是副部級的,所以福州是副省級城市,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就目前來說,福州市委書記這個職務仍然只是正廳級的,但是省會城市的市委書記通常都是由省委書記和省長以外的省委常委兼任。所以准確的說法是擔任福州市委書記的人是副部級的,而不是說福州市委書記這個職務是副部級的。
這個要從多方面來看 從行政等級來看福州是地級市 寧波是副省級城市 行政上壓福州一頭 從經濟總量看寧波八千多億福州六千多億 寧波壓福州 寧波市東部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世界有名 福州就一般了在全國范圍內寧波更重要! 但是兩城市在各省的地位是不一樣 寧波是省轄市不是單一省會 省內的政策會傾向於省會 福州是省會城市在政策上扶植大
寧波是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市委書記是副省級,全國有15個副省級城市。福州是福建省省會,市委書記在國家的行政級別是普通地級市,但不排除省內安排市委書記進入省常委總體上寧波城市級別比福州高半級。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最近很多城市都在拿寧波對比,這其中不泛一些二三線城市,最有勇氣的要屬以下這位仁兄,先不說寧波配不配跟徐州比,關鍵是說徐州是江蘇第二大城市,說實話徐州被黑的也不輕,相對於徐州來說,福州最起碼是座省會城市,又同屬於東南沿海城市,雖然都帶個州字,但福州逼格要高徐州不少,有人拿福州來跟寧波比也情有可原,但是福州跟寧波還有差距,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看我往下分析:
第一,城市等級劃分
從2020年中國城市排行榜的排名來看,寧波是新一線,福州為二線,還有福建的廈門跟泉州則被劃分為二線城市。
第二,行政級別
寧波是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同時又是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其他四座分別是遼寧大連,山東青島,廣東深圳跟福建廈門,從行政級別看,寧波市的行政級別是副省級,而福州市是一個設區市,正廳級,所以福州市的行政級別低於寧波市。
第三,經濟地位
2019年寧波的經濟總量全國排名第12位,福州排名全國第22位,而且寧波也是萬億俱樂部城市,截止到2019年福州的GDP總量尚未突破萬億,所以說經濟地位也不如寧波。
第四,城市綜合競爭力
2020年寧波的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第13位,福州排名全國第27位。
第五,綜合實力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20強中。寧波排名第18名,福州沒有上榜。
總結,以上列出的幾項是比較常規的對比,也是最為核心的,其實寧波還有很多方面都要比福州強,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想表達的是福州跟寧波的差距還是不小的,跟寧波不是一個級別的,我覺得福州應該靜下心來一心一意謀發展,不要坐井觀天,要正視自己的差距,本身在省內的存在感就不高,名氣不如廈門,經濟又不如泉州,說真的,福州真的要努力了。
福州和寧波這兩座城市還是有區別的。一個是福建省的省會城市,一個是副省級城市,國家計劃單列市。但是這兩個城市都是我國主要的36個城市之一。
在行政級別上,福州市屬於地級市,福州市的市長屬於正廳級。而寧波市屬於副省級城市,寧波市的市長屬於副部級。但是福州作為省會城市,一般現在在我國省會城市的書記都比較吃香,在省裡面的權力也比較大,一般由省委副書記或者省委常委兼任,哪怕只兼的省委常委,在常委會也是靠比較前面的。而寧波屬於副省級城市,我們的市委書記肯定也是副部級,像寧波這樣的城市,基本上市委書記也會兼任省委常委,但是在浙江省還有一個副部級城市,就是省會城市杭州。杭州市委書記既然跟寧波市委書記一樣大,但是在省裡面的排名,相對來說,杭州市委書記會比寧波市委書記更靠前。
福州雖然級別沒有寧波高,但是福州卻是一個省的省會城市。特別是現在我國很多省份都在加強強省會。因此,福州相對來說會比寧波更有前途。
從等級上講寧波是副省級城市,福州是地級市,寧波要高於福州。
但同時福州還是福建省省會城市,這個優勢就大了,居住和工作在福州的副省級幹部要四十多名,寧波只有四名,在福州的廳級幹部起碼也是寧波的十倍以上,處級幹部亦然,所以副省級非省會城市的所謂級別在省會城市面前不值一提。
省會城市還有自帶光環的一面,教育,醫療的配置也要高於非省會城市(大連、青島除外,畢竟解放前都是直轄市的級別)。省會城市的最大優勢是可以虹吸省內城市的資源,省級公司的總部全部或絕大部分都在省會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