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地理
福州資源地理
福州地理
福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部的閩江口,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從漢代至今都是中國東南沿海貿易良港,素有"福海寶地"之譽。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區位於盆區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66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243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無霜期長達326天,氣候溫和,年均氣溫在16~20℃左右,年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相對濕度約77%。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發源於武夷山脈的閩江,在水口鎮流入福州境內,自西向東流經閩清、閩侯、市區、長樂,分別從長門水道和梅花水道注入東海。閩江流經福州境內長達150公里,流域達6.09萬平方公里。其餘支流有大目溪、梅溪、新店溪、營前溪等。除了閩江是福州境內最大的主河流外,還有龍江、鰲江和大漳溪分別是福清市、連江縣和永泰縣的主要水系。福州市區水道密布,有晉安河、白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條。市區內的港汊都與閩江溝通,水質良好。.
福州環境優美,全區共有山林1000多萬畝,是發展林、牧、副業的理想地方,同時也為發展林產加工業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福州自然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硅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定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福州由於位於福建省第一大河流閩江的下游,在福州興業,用水方面可以絕對保障。
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沿岸淺海區水質良好,水產資源豐富,海洋礦藏、潮汐能、風能等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農作物一侮三熟,盛產稻、麥、油菜、甘薯。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全市現有林地面積63.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5%左右,是中國三大林業基地之一。地層礦藏資源52種,主要有葉臘石、石英砂、花崗石等,是聞名中外的壽山石雕原產地。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福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侯,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偏南風為主,7~9月是台風活動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
福州分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兩種植被地帶。受多種自然條件影響,植被類型復雜,植物種鑼繁多。由於近代遭受人為砍伐影響,原生植被多遭破壞,目前主要植被以次生植物為主,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竹林、柳林、榕樹、相思樹-、樟木、木麻黃、灌木叢等,沿海地區有紅樹林、沙生草木等。人工植被以各種農作物為主。閩清雄江鄉黃褚林是現今唯一保存良好的較完整的常綠闊葉林,已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帶性土壤以紅壤、赤紅壤、黃壤為主,耕地以水稻土為主。
福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旅居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福州籍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胞達250萬人,其中不乏熱心家鄉建設的富商巨要、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福州與台灣島僅一水之隔,是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榕台兩地空中直航時間僅25分峙中,平潭縣東澳至台灣新竹僅68海里,連江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凡帆往來,朝發夕至,福州港區去年被國家確定為海峽兩岸船舶直航試點口岸。
福州市還是國家批准率先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先後設立了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州保稅區、台商投資區、高新科技園區、元洪投資區等國家級開發區、投資區,此外,還有一批省、市政府批准設立的投資區,並享受國家賦予的綜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試點城市等特殊政策,是中國開放層次最多、功能最齊全、優惠政策覆蓋面最廣的地區之一。
v概況
政策資源
福州是全國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經國家批准設有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科技園區、軟體園、台商投資區、元洪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等國家級開發區,享有國家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福州還是國家確定的海峽兩岸直航試點口岸;福州還享受國家授予的綜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試點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的優惠政策,是中國目前開放功能最齊全、優惠政策覆蓋面最廣的城市。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福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沿海天然港灣眾多。淺海和灘塗面積廣闊,水質狀況好,海洋魚類500多種,淡水養殖魚類120多種;礦產資源50多種,具有綜合開發潛力。
水資源:淡水資源極為豐富,閩江水年徑流量達630億立方米,居全國各大江河第七位。福州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具有水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分布面廣且處在市中心的特點。
森林資源:福州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礦產資源:福州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礦產資源有30多種,其中葉臘石、明礬石、花崗石、高嶺土、硅砂蘊藏量較大,部分非金屬礦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人才資源
現有各種科研機構100多個,普通高校13所,中等專業學校46所,普通中學、職業中學417所,有各種專業技術人員10餘萬人。全市每年大專以上畢業生1萬餘人,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
華僑資源
福州是中國著名僑鄉和台灣祖籍地,旅外華人、華僑和港澳同胞達300萬,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市場資源
福州作為省會中心城市,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連續3年居全國商業中心城市之首,具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密集優勢,其市場有很強的集聚和輻射能力,3小時的車程幅射人口達2000萬人。目前福州已建成一批大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批發市場,世界商業三大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已在福州投資設立大型倉儲超市。
旅遊資源
福州有2200年建城歷史,素有"海濱鄒魯"、"福地寶地"的美譽。福州山青水秀、風光綺麗,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2001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市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芝山、石竹山等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一大批旅遊區、度假區。著名的歷史古跡有150多處,其中林則徐墓、華林寺、烏塔、鼓山摩崖石刻、馬江海戰紀念館、馬尾船政學院遺址、福清彌勒岩、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較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跡還有: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的奇跡雪峰枯木庵內的「樹腹碑」。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福州名山古剎尤多。有號為「左旗右鼓、八閩二絕」的鼓山、旗山風景區,返樸歸真的青雲山,「九仙留跡」的於山,域中蓬萊的烏山,岩洞千姿百態盛產靈芝而得名的連江青芝山,具「雅勝石鼓」美名的福清石竹山,葛嶺仙居永泰方廣岩,「八閩岳祖」白岩,洞中有寺的羅源碧岩,怪石崢嶸的福清瑞岩等勝景。全國佛教重點保護寺廟、福州五大禪林之冠的怡山西禪寺,鼓山湧泉寺,閩江砥柱中流金山寺,北郊崇福寺,北峰林陽寺,閩侯雪峰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等古剎居於靈山秀水之間,熠熠生輝。
福州河汊縱橫,湖塘相連,閩江、烏龍江穿城而過,獨具山水園林城市風貌與江南水城的神韻。福州現有各類園林37座,市區內河42條,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畫卷。
近年來,福州市還新建了閩江公園、金山公園、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金牛山公園、烏龍江濕地公園、溫泉公園、光明港公園等10多個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閑公園,為廣大群眾休閑度假提供了新的好去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擁有濱海城市的獨特風貌與宜人景色,平潭海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長樂閩江口旅遊走廊、琅岐旅遊度假區、連江黃岐海濱風光旅遊區、福清目嶼島度假區等一批濱海旅遊景區也為廣大海內外朋友提供了度假休閑的好去處。沿海外向的地域特色,也形成了福州開放博大、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底蘊。
❷ 福州歷史上建城的具體年份是什麼時候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向周朝進行朝貢,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甌市)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等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
❸ 地名「福州」一詞是有著什麼樣的「由來」及其「歷史淵源」
福州歷史悠久,建城已有2200多年,「福州」一詞是由唐代開元年間始用,並延用至今。
戰國秦漢時期,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後,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在福州地區建「冶城」,這是福州建城的開始。之後,福州相繼有晉安郡、閩州、豐州、泉州、建州等各種名稱。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為"福州",並升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
另外,福州還有「榕城」「左海」「三山」的雅稱。
福州城內外鬱郁榕蔭,名樹古木良多。早在唐代即有榕城之稱,宋代太守張伯玉編戶植榕,"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因此被稱為「榕城」。
福州東瀕大海,古人以東為左,故也被稱為"左海"。宋代以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烏塔兩塔對峙,閩江橫貫城區,構成"三山兩塔一條江"的獨特城市格局,因此,被稱為"三山"。
❹ 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屬閩州,為州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
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
❺ 福州的歷史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❻ 兩千年前的福州叫什麼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❼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
❽ 福州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福州歷史悠久,建城已有2200多年,「福州」一詞是由唐代開元年間始用,並延用至今。 戰國秦漢時期,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後,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❾ 福州有多少年歷史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❿ 福州的城市歷史有多久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歷史悠久。首先,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已寓居於今平潭縣殼丘頭。隨後,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青銅時期,原始民族部落在閩江下游沿岸的曇石山、黃土侖等地長期定居。其土著居民為"閩人"。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國所敗,王族南奔,進入福建與閩族人結合,史稱"閩越人"。又傳七代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秦時將其降為君長。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助漢滅楚有功,復封為閩越王,建立閩越國,都東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帶創"冶城",至今2200周年。經過晉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唐末五代"十八姓從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中原人與閩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經濟、文化日益發展,城池不斷擴大。晉代修"子城",唐末五代連續築"羅城"和"夾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這前後6城,奠定了福州城區"三山鼎立、兩塔對峙"的傳統格局。其次,福州從秦代設閩中郡,而後一直是福建的政治中心。自晉代起屢作郡城、州城,至元朝確立了省城的地位。特別是先後5度建過帝王都,其中古代有閩越國都,閩王王審知王都和宋末、明末的兩次臨時京都;1933年"福建事變"中,又定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國都。第三,福州從漢代起即有海外貿易。三國吳開始建立造船基地。唐朝,這里與泉州並成為國際貿易港。宋代為全國造船中心。明朝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累次在這里候風、補給、增員,然後揚帆遠航。戚繼光抗倭,在這里創下光輝業跡。近代辟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