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清末創建海軍到抗戰結束 都買過或建造過哪些艦艇
樓上的! 你還說 別人 你自己都沒寫完整! 你連主題都沒看清 還說別人
樓主說的是 清末到抗戰結束! 你還少多著呢 我來把這個問題具體說說吧
所有資料數據均來自 《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海防史》《清末海軍史料》《北洋海軍艦船志》非網上的 抄襲 復制 拷貝 他人地 呵呵 希望給你帶來幫助 有什麼需要隨時聯系我 我爸爸書櫃里全是這類書。
清末海軍創建初期 的北洋水師我就不多說了 三樓 四樓 都給出答案了 推薦你去北洋水師網 那裡有比較全面的 北洋海軍的創建初期 和 威海衛大戰後的 一些軍艦 情況下面我就補充些 沒有的。
1868年7月13日 江南製造局 第一艘 明輪 蒸汽船 下水取名--「恬吉號」後改名惠吉號,長56.39米 寬8.27米 吃水2.44米排水量600噸 航速12節。造價81397.3兩白銀。
1869年5月 第二艘 輪船 「操江」號竣工 長54.86米 寬8.43米 吃水3米 排水645噸 航速 9節 當做運輸艦使用 後被日軍略獲 1965年除籍。
第三艘 「測海號」長53.34米 寬8。35米 吃水 3米 排水量660 噸 航速12.5節
第四艘 「威靖號」 長62.48米 寬9.29米 吃水2.35米 排水量1100噸 航速12.5節武器裝備 178毫米主炮 一門 57毫米副炮 4門
第五艘 "鎮安"號下水 長91.44米 寬12.6米 吃水6.1米 排水量 2800噸 航速12節武器包括229毫米主炮 2門 70毫米副炮24門 是當時國產木殼軍艦中最大的一艘
第六搜 「驅遠號」 同鎮安號 為 同等級的軍艦
第七艘「萬年青號」長76.16米 寬8.9米 吃水4.46米 排水量1370噸 航速10.8節萬年青用於運輸
第八艘「鎇雲號」第九艘 「福星號」 同屬於木殼兩用船 排水量分別為 550噸 510噸
第九艘 「伏波號」排水量1258噸 航速8節
第十艘 「楊武號」排水量1565噸 航速11節
在說下從清末到抗戰的中國----魚雷艇
1882年李鴻章聘請英國雇員 安德森 在天津知道 拼裝了 乾一 乾二 號 魚雷艇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的魚雷艇,長28.26 寬3.35 排水量28噸 航速18.6節
1886年在伏爾鏗船廠建造了 「福龍號」魚雷艇 長42。47米寬5米排水量121噸航速24.3節 造價72100兩銀 武器 2具 355毫米 魚類 2門5管連珠炮
北洋海軍向德國再 訂造 左隊一 左隊二 右隊一 右隊二 魚雷艇排水量90噸航速23.8節 356毫米魚雷管2具
1894年兩江總督劉審一 向德國訂造 辰 宿 列 張 四艘 魚雷艇
共計花費113.58馬克 合銀45萬兩 四艇長43。89米寬5.18米 吃水2.44米 排水量121噸 航速24節 356毫米魚雷管一具 37毫米炮2門後 又加訂造 列張兩艇
1906年10月向日本訂造 湖鵬 湖鱷 兩艘 魚雷艇 排水量97噸 航速23節 長4,34 寬2.34 米454毫米魚雷管一具
在說下清末到民國的海軍----驅逐艦
1894年李鴻章分別向德國英國訂造了 「飛霆號」「飛鷹號」 這是中國早期的驅逐艦的典例 也是世界 較為先進的 軍艦
飛霆號 長63,7米 寬7.2米 吃水3 米 排水量432 噸 兩門43毫米速射炮 4門27毫米炮 2具魚雷發射管
飛鷹號驅逐艦 長79米 寬8.46米 吃水4,14米 排水量890噸 航速22節 2門104毫米速射炮 6門37毫米炮 魚雷發射管 3具
清政府 在德國訂購 海龍 海青 海華 海犀 四艘驅逐艦
長58.98米 寬6.34米 排水量243噸 航速32節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被全部虜去
分屬 俄國 法國 英國 德國
1897年 福州船政局 自行建造了兩艘驅逐艦 分命名為 「建安號」「建威號」兩艦長86米 寬8.83米 排水量883噸 一門100毫米主炮 3門 63毫米炮 6門37毫米炮
1930年 南京政府改造軍艦 換船殼 長79.31米 寬8.13米 排水量1150噸 航速17節 120毫米主炮二門 76毫米炮2門 57毫米炮 4門
同時更換艦名大同 自強 編入海軍第一艦隊 分類為 輕型巡洋艦
1909年載詢 薩鎮冰 前往 德國建造了新式驅逐艦 張寓號 同安 建康 三艦 排水量398噸 長63.4米寬3.83米航速32節 76毫米主炮2門 37毫米炮 4門
寧海平海號巡洋艦是 中國進口自行建造的兩艘巡洋艦 屬於輕型巡洋艦 長109.37米 寬11.87米 吃水4米 排水量2400噸 航速23節 前主炮為140毫米雙聯炮塔 後主炮為 2座 140 毫米雙聯炮塔 76毫米高射炮6門
1898年12月底清政府向德國訂購3艘防護巡洋艦 分別命名為 「海容號'「海琛號」「海籌號」 艦長100米 寬12.4米 吃水4.88米 排水量2985噸 航速19.5節
艦首並列放置150毫米前主炮2門 150毫米後主炮1門 105毫米側玹炮4門 37毫米速射炮6m門 魚雷發射管3具
次年夏天,英國訂購的 「海哲」「海天」號巡洋艦回國 類似於吉野號巡洋艦
長123米寬14,19米 吃水6米 最高航速24節 排水量4300噸 203毫末主炮2門 120毫末炮10門 47毫米炮 12門37毫米炮3門 魚雷發射管5具
1903年兩江總督 張之洞 向日本川崎造船廠 訂造江字級炮艦,江元號 江利號
江亨號 江貞號
艦長54.1米寬8.5米吃水2.1米 排水量564噸 航速13節120毫米前主炮1門75毫米炮1門47毫米炮4門
張之洞回湖北後向山崎造船廠在訂造 6艘 楚字 淺水炮艦 「楚同號」「楚泰號」「楚有號」「楚豫號」「楚觀號」「楚謙號」 艦長61米 寬9米 吃水2.4米
排水量747噸 航速13節 武器包括120毫米主炮2門 76毫米炮2門 25毫米炮2門
1910年 海軍總督薩鎮冰 在日本川崎造船廠 訂造了 「永祥號」「永豐號」炮艦
長65.8米寬9米 吃水2.3米 排水量789噸 航速13節
一門105毫米炮 75毫米炮1門 47毫米炮4門 37毫米炮 4門 單艦造價68萬日元
Ⅱ 晚清福州船政局曾經達到過怎樣的高度
談到晚晴海軍發展,因為北洋水師和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偌大名聲,因此往往忽視南洋水師的存在,對於南洋大臣管轄的福州船政局自然也忽略了。但是1866年創建的福州船政局,堪稱中國海軍自造艦船的開端,當時號稱「遠東最大的造船廠」。
左宗棠去世後,在海軍事務上再也沒有能和李鴻章抗衡的人,因此李鴻章趁機將福州船政局的人才、技術、機器等等弄到北洋去了,船政局元氣大傷。雖然有種種困難,但是福州船政局的造船技術一直在提高,到1887年造出了清朝第一艘國產鐵甲船。甲午戰爭清朝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之後,福州船政局自造的巡洋艦成為了重建海軍的根基。
Ⅲ 清代福州船政局主要生產什麼產品
福州船政局的主要產品是輪船,其造船速度和數量都是當時其它軍事工廠所無法相比的。自同治八年(1869)製成第一艘輪船「萬年青」號之後,六年之間又連續造出湄雲、福星、伏波、安瀾、鎮海、揚武、飛雲、靖遠、振威、濟安,永保、海鏡、琛航、大雅14艘輪船,平均每年兩艘以上,其造船速度等於江南製造局的兩倍以上。光緒元年(1875)後由於經費困難,造船速度有所下降,20年內共造出元凱、藝新、登瀛洲、泰安、威遠、超武、澄慶、開濟、橫海、鏡清、寰泰、廣甲、平遠、廣乙、廣庚、廣丙、福靖、通濟19艘,平均每年不到1艘,但在技術水平和自力更生的能力方面卻較前有了較大進步。福州船政局建廠之初,左宗棠曾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任正、副監督,並簽定了為期7年的合同。同治十三年(1874)合同期滿,船政局遂將日意格、德克碑及大部分外國技師和工頭辭退,改由自己培養的技術人員主持技術設計。由於打破了日意格的阻撓和把持,反而大大加快了技術進步。同治十三年(1874)前生產的15艘輪船,不論兵輪、商輪全系木質。日意格走後,即開始生產木脅兵輪,三年後又開始製造鐵脅快船和鋼脅魚雷艦,並造出鋼甲兵輪一艘。同時,輪船載重量、輪機馬力以及航速也都有所提高。開始所造15艘輪船,最大載重量為1450噸,輪機動力最大250馬力,最高時速為90里,且達此標准者只有一艘,其餘則相去甚遠。其後所造19艘輪船載重量2000噸以上者5艘,輪機動力2000馬力以上者8艘,時速100里以上者7艘。由此可見,福州船政局雖然也有極大的對外依賴性,如鐵脅由法國定做,輪機由英國供應並派人安裝,但總的來看其自立能力仍強於江南製造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