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鎮海樓是什麼樣的
福州鎮海樓位於屏山之巔,為我國九大名樓之一。1371年始建,原是作為各城門樓的樣樓,後更名為鎮海樓,清人又稱越王樓,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樓,為城正北的標志,並作為海船昏夜入城的標志,「樣樓觀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
鎮海樓為重檐歇山頂的雙層城樓,歷經600餘年滄桑,屢建屢毀。後經重建,樓體由基座層、台基層及二層樓閣組成,總高為31.3米,其中台基高10米;基座層內設地下宮,台基層、樓閣一層作為展廳,二層作為觀景主廳。
❷ 鎮海樓在福州哪裡啊
福州鎮海樓在福州鼓樓區屏山頂上。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為山峰形狀像一座大屏風,所以稱屏山。越王時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詩人陳軒詩曰:城裡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建福州府城時,王恭先在屏山頂修建一座譙樓,作為各城門樓建造的樣本,稱為樣樓。樣樓是重檐歇山頂的雙層城樓,高約20米,是當時福州最高的建築物,成為城正北的標志。樣樓樓前廣場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稱七星缸。 當年登樣樓可以望見大海,所以又名鎮海樓。登樓可遠瞰閩江口乃至東海。過去海船夜航進閩江口,都以此樓為航標。清代謝章鋌在《重建鎮海樓記》中說:且夫樓以鎮海名,意在樓,實在海。嗟呼,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 重建的鎮海樓已於2009年1月24日正式對外開放。
❸ 鎮海樓的鎮海樓與屏山
明初,福州時有海患。為了防禦倭寇的入侵,也為了城市的發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駙馬都尉王恭負責砌築石城,稱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繞於山、烏山。城牆東、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遺址修復。
建福州府城時,王恭先在屏山頂修建一座譙樓,作為各城門樓建造的樣本,稱為樣樓。樣樓是重檐歇山頂的雙層城樓,高約20米,是當時福州最高的建築物,成為城正北的標志。樣樓樓前廣場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稱七星缸。當年登樣樓可以望見大海,所以又名鎮海樓。登樓可遠瞰閩江口乃至東海。過去海船夜航進閩江口,都以此樓為航標。清代謝章鋌在《重建鎮海樓記》中說:「且夫樓以鎮海名,意在樓,實在海。嗟呼,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
三山是福州的標志和代稱。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為山峰形狀像一座大屏風,所以稱屏山。越王時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詩人陳軒詩曰:「城裡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三山之上,又各有標高之志。屏山有鎮海樓,烏山有烏塔,於山有白塔,形成三山兩塔一座樓。屏山鎮海樓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為案,東襯鼓山,西托旗山。左前於山相扶,右前烏山呼應。烏龍、白龍雙江如玉帶環腰。明代閩中十才子之一的陳亮,寫下《冶山懷古》詩:東西屹立兩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紆。八郡河山閩故國,雙門樓閣宋行都。自從風俗歸文化,幾見封疆入版圖。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當年的樣樓望海與龍舌品泉等被列入福州西湖八景,載入《新修西湖志》。
❹ 尋一幅楹聯 題鎮海樓
數百年風流競逐,誰敢目空今古?對千里繁華,不住飛騰,湯湯盛景,是當年所料?
兩三盞感觸相憑,此曾炮鎮東南;冠滿城熙攘,一江磅礴,浩浩新潮,獨斯處全收。
張之洞題鎮海樓,位於越秀山頂,建於明代,高二十八米,共五層,造型雄渾,氣勢宏偉,「鎮海層樓」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樓頂層正面高懸「鎮海樓」金匾一塊,登樓可鳥瞰廣州全貌。解放後辟為廣州博物館。 千萬劫:此樓曾五毀五建。 故侯:此樓由明代永嘉侯主持建造
如此江山,對海碧天青,萬里煙雲歸咫尺;
莫辭樽酒,值蕉黃荔紫,一樓風雨話平生。
丁汝昌題鎮海樓
五嶺南來,珠海最宜明月夜;
層樓晚眺,白雲猶是漢時秋。
胡漢民題鎮海樓。 五嶺:大庾等五嶺。 層樓:鎮海樓分層,俗稱五層樓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雲隨日共沉山。
鎮海樓
歲登大有,人樂春台,覽勝直窮千里目;
海不揚波,山皆獻瑞,籌邊時上五層樓。
鎮海樓
廬橘夏熟;
桂樹冬榮。
❺ 鎮海樓的鎮海樓簡介
福州鎮海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馬都尉王恭跨山築城,在山巔建樓意為其他諸城門樓的樣樓,為城正北的標志,所以屏山也稱樣山。樓前右側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築此樓以寓北斗之水厭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樓以鎮海名,工在樓意在海。鎮海樓六百年間十三次建十三次毀。鎮海樓是福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為江南三大鎮海樓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名樓。明清以來,鎮海樓除了作為歷史名樓,還被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徵,所以屢毀屢建不絕於世。
鎮海樓重建工程項目於2006年11月18日開工,2008年4月28日竣工,結束了福州鎮海樓有記無樓的歷史。鎮海樓雄居於福州古城中軸線端點的屏山之巔,是市民、遊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點和登高眺望點。從建成後效果看,無論其高度、體量、形式與色彩都是合適的;從樓閣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邊景色,它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總體格局,其建築重檐飛角,沖霄凌漢,再現了福州鎮海樓的雄姿;並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三山二塔之間的視廊關系,得到了各方的認同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