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田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田氏出自媯氏,跟陳,胡兩姓出自一脈。陳國(位於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滅亡後,陳胡公後裔陳完逃到齊國,後以田為氏。得姓始祖為陳國公族陳完(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人)。
宋朝時期,田姓大約有5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七位。田姓的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田姓總人口的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河北、山東。
明朝時期,田姓大約有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5%,為明朝第六十七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河北。
當代田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六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貴州四省,大約占田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四川、湖南、陝西、山西、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29%的田姓人口。
(1)福州田姓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聖王後人——舜的後裔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傳到胡公滿十世孫媯完時,陳國宜公殺太子禦寇,媯完與禦寇私交相厚,媯完恐禍及己,便逃於齊國。
媯完為人謙遜有禮,一向很有賢名,齊桓公很賞識他,就任命其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並封他於田地。其後子孫就以采地為氏,稱為田姓。他們尊田完為田姓的得姓始祖。
㈡ 田,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共有多少人,,
根據2011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田姓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在百家姓中排名53,約485萬7千人,分布於全國各省,但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川、重慶、湖南等11個省,約占田姓人口的77%
㈢ 田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是什麼
田姓出自媯姓,為媯滿之後,據《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齊桓公封媯完於田地,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田姓。
田姓名人是田單,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田姓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田姓大約有5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七位。田姓的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田姓總人口的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河北、山東,這三省田姓大約佔全國田姓總人口的39%。
明朝時期,田姓大約有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5%,為明朝第六十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田姓人口增長是負值。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河北,這三省田姓大約占田姓總人口的40%。
當代田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六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田姓人口由32萬增到520萬,增長了16倍多,田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田姓人口呈v形的態勢。
㈣ 在我們中國有多少姓田人口
現在田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田姓人口由32萬增到520萬,增長了16倍多,田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田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貴州四省,大約占田姓總人口35%,其次分布於四川、湖南、陝西、山西、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29%的田姓人口。河北為當代田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田姓總人口的11%。全國形成了以河北、貴州為中心的中原冀豫魯、川黔湘兩個田姓高聚集區域。在600年期間,田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回遷的流動十分強勁,大於由北向南的遷移。
㈤ 田姓有多少人口_田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田姓有多少人口
田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十六位姓氏,在川黔、冀豫魯地區特別有影響。當今田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41%, 總人口大約在近520萬 。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國的田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田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動。田姓中融人外族血緣的事件主要發生在西漢以後,最重要有:西漢時武陵地區的南蠻大族田氏,不斷由湖南向河北、河南遷移,當時南朝和北朝競相招田氏大族出任太守、刺史,以對抗鄰敵,南蠻田氏很快漢化為中原和華南地區的漢族;並州田氏,源出匈奴族,後逐漸成為山西地區著名大族;北宋西夏國黨項也有田姓,是西北陝甘寧地區田氏的先驅;北宋金國女真族阿不哈氏族集體改為漢姓田;清朝時遼寧滿洲人有田姓,以及滿洲八旗罕楚哈氏、田佳氏等氏族集體改姓田,這些族人後來多數成為東北地區的田姓漢族。
歷史上田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田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區。秦漢兩晉時,田姓已經播遷到西北地區、四川、兩湖地區。唐宋時期,江南各地都有田氏的足跡。清初田姓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田姓大約有5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七位。田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田姓總人口的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河北、山東,這三省田姓大約佔全國田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廣西、廣東,這五省的田姓又集中了42%。全國形成了南方湘川粵桂、北部冀魯、西北秦隴三大塊田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田姓大約有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5%,為明朝第六十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田姓人口增長是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田姓是北方地區的姓氏,自然遭到嚴重的沖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河北,這三省田姓大約占田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貴州、河南、甘肅、湖南、四川、浙江,這六省的田姓又集中了36%。山西為田姓第一大省,占田姓總人口的15%。宋元明期間600餘年,田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東部地區遷移。全國田姓入口的重心由南向北漂移,這是與其他姓氏的主要區別,晉、冀、魯是田姓的密集地區。
田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田姓的郡望主要有北平、雁門等。田姓的堂號除與郡望同名外,還有貧驕堂號。貧驕堂號典出戰國時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一次田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田子方不還禮。太子問: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呢?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田子方回答:只有貧賤的人才能驕傲!因為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而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他就到別的去了,像丟掉破鞋子一樣。所以富貴的人怎麼能和貧賤的人一樣呢!
楹聯 重要的田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孟嘗好士;穰苴知兵。
封安平君;號車丞相。
輓歌蒿里;蔭茂荊庭。
辛妾嘗尺牘;田母曾夢伏波。
遙睽五百英雄島;猶是三千食客家。
家訓格言 北宋司馬光的《家范》中十分強調母親是家教的主力,他提醒慈母敗子的歷史教訓,為母如只知一味地溺愛子女,而不加教育,將會使子女陷入不肖,成為無惡不作之人,甚至可能犯法,招來殺身之禍。此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在他的《家范》中輯錄了齊相田稷母不受子獻金的故事:田稷任齊宣王之相三年後回鄉,下屬送他金百鎰,田稷把黃金帶回家獻給了母親。當田母知道黃金的來歷後,立刻不快地說:做人應當注意自身修養,做到品行高潔。為人要誠實不欺,不做不義之事,不取不義之財。如果你要孝敬長輩,應該盡心誠實地辦事,否則就是不孝!不孝之子,不是我兒!不義之財,不是我應該拿的!你如真要表現你的孝順,就把這些金子拿走!田稷聽了母親一席話,十分慚愧,遂將金子全部退還了下屬,並主動請了罪。齊宣王之道了事情的經過,十分贊賞田母的品行,褒獎了田母。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田姓歷代名人203名,占總名人數的0.4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一位;田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22%,排在並列第九十一位;田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5%,排在第七十六位;田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25%,排在並列第八十位。
歷史上主要的田氏名人有:戰國齊國將軍田忌,哲學家田駢,魏國大夫田子方,燕國俠士田光,齊相田嬰,孟嘗君田文;西漢丞相田千秋、田蚡,今文易學開創者田何;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田悅;明朝文學家田汝成;清朝大臣田文鏡,康熙進士、戶部侍郎田雯;民國遠東和中國的第一位樞機主教田耕莘,河北梆子演員田際雲;當代戲劇作家兼詩人田漢,地質學家田奇鐫。
田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3%,A型佔28.7%,B型佔29.2%,AB型佔9.1%。
㈥ 田姓有哪些源出
田姓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主要起源於官位、姚姓與媯姓、地名、羋姓、姬姓等。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田姓的源出介紹,希望你喜歡。
田姓起源
1.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
2.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
3.源於姚姓與媯姓,舜帝姚姓名後裔後代,此為 漢族田姓的大源流。
4.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5.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6.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
7.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8.源於姬姓,姬姓源於姚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9.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並州匈奴,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許多史書記載:“並州田氏源出匈奴。”其實,並州田氏原本還是漢族。
10.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1.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2.源於白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田姓遷徙分布
田氏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四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左右。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史稱田和代齊。可見田姓是春秋戰國時的齊國首都山東臨淄為發祥地,從這一時期活躍於政壇的田姓人來分析,田姓在先秦時期已分布於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傳到田和重孫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被遷於共(今河南輝縣),其他田姓開始向西、北之地逃難。不久秦末起義軍四起,田姓家族聞風而動,有八人裂地稱王,煊赫一時,但不久均紛紛垮台。漢初,高祖劉邦採納婁敬之言,強遷關東豪族於關中的陽陵(今陝西咸陽東北),諸田亦在強遷之列,後發展成為京兆一帶望族,後來,田姓各族又遷徙至北平(今河北滿城北)。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 三國 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姓已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亦有遷山西太原、寧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時,有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而落籍當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國的北部和中部播遷。河南田姓的開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潁川汝陰田姓開基祖為虢州團練使田令芳。此際,田姓開始有遷今福建、廣東者,田希聖為閩、粵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傳至田衍,移居福建寧化,田衍孫田滋茅,於宋末徙居福建長汀,滋茅子松崗遷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區),後徙大埔,為大埔開基始祖。傳至田文長時,兄弟五人俱移廣東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文長次子法聰、三子法盛移居廣東惠來。明清之際,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廣大區域,從清代中葉開始,閩粵田姓陸續有人遷至台 灣,進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國分布廣泛,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田姓約佔全國漢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田姓姓氏 文化
堂號
紫荊堂:紫荊是田氏的堂號,田姓人常以“紫荊之後人”驕傲和引以為豪。田氏的宗祠、院落、門頭也常冠以“紫荊”之名,如“紫
“紫荊之後”印章 田同建篆刻
“紫荊之後”印章 田同建篆刻
荊傳芳”、“紫荊之後”、“紫荊世第”等。如果您看到一家門頭上掛著“紫荊傳芳”、“紫荊之後”、“紫荊世第”“紫荊家風”這樣的匾額,那麼就知道這一家一定是田姓。田氏的後人常以“紫荊之事” 教育 後世子孫要團結和睦相處、或用來比喻兄弟骨肉相連之情。 對聯 ”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的上聯講述的就是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和紫荊樹的 故事 。
紫荊堂號的來源與最早的 典故 記載是(梁)吳均所撰寫的《續齊諧記》: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孝門。真仕至太中大夫。 【 陸機詩雲:"三荊歡同株。"】
貧驕堂:戰國時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師,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子方,子方不還禮。太子 問道 :"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才能驕傲!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就到別的國家去,像丟掉破鞋子一樣。富貴的人怎麼能和他們一樣呢?"
郡望
北平郡:戰國時期燕國始置。秦國滅燕國後沿用,轄地在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治所在薊縣,如今北京當時屬廣陽郡,與右北平之間隔著漁陽郡。西漢時期北平屬廣陽國,東漢復為廣陽郡,均與右北平隔著漁陽郡。《史記·李列傳》有“廣居右北平”。三國時期北平屬燕國,右北平北部為東鮮卑(後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狹,漁陽不變。西晉時期,燕國並漁陽郡。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轄地不變。東晉十六國時三郡轄地多有變化,燕國時稱燕國時稱燕郡,漁陽時設時撤,北平較穩定。晉、魏時期,北平郡遷新昌(今河北盧龍)屬平州(州治在遼西郡),今地當時為燕郡,為幽州州治所在。漁陽屬幽州。隋朝時期,撤遼西郡,北平郡治不變。漁陽郡治還至現薊縣。今地屬涿郡,轄地廣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長城與突厥相接,郡治時稱薊縣。唐朝時期北平郡改為平州,唐開元二~天寶二年(公元714~743年)為安東都護府,漁陽分為薊州和檀州,北平為幽州治所,轄大約今天京、津兩市,置范陽節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國時,北京稱幽州,置盧龍節度使。後唐依舊。晉朝時期割與契丹。遼國時期,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為南京析津府,屬平州。金國時期,亦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內蒙古赤峰南、寧城西,稱北京大定府。今北京為中都大興府。“北京”第一次出現。北平未出現,原地為平州。元朝時期,今北京為大都路,轄大約京津兩市。北平未出現,原地為永平路。北京未出現。明朝初期,北京稱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現。明成祖遷都前改北平為北京,實行兩京制,遷都後亦稱京師。“北京”出現,“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關,襲用明朝稱法。清帝遜位,袁世凱竊權,拒絕南下,國民政府被迫遷往北京,北京名稱不變,北平未出現。北洋政府倒台後,國民政府駐南京,北京改稱北平。1949年己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復改北平為北京,定都於此。“北平”至此消失。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 初二 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 初三 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平涼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國的版圖,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並涇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於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涼全境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後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以後,前秦苻堅曾以平涼為根本,向後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於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於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是平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涼市屬原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涼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涼郡,旋復為原州,平涼市屬原州,唐朝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距現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於平涼,平涼市廢。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於岐,歷後梁。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後唐。後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市,屬涇州;後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 軍事 重鎮;至宋大觀二年,共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的 政治 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涼軍,設節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平涼市為府治所。元朝時期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並潘原縣入平涼市,平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平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明朝時期的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關內道;平涼市仍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陝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涇原道,設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涼解放,成立了平涼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縣城內劃出城關和郊區另設平涼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銷平涼、華亭兩縣並入平涼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復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2002年壬午9月,平涼撤地建市。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庄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地區。
鳳翔郡:亦稱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游縣、干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宗族特徵
1. 歷史 上,田姓可謂是名人薈萃。在二十四史中,田姓單獨列傳的名人就有一百二十七人;《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收有先秦至明朝的田姓名人二百七十二人;《中國名人大辭典》收錄了先秦至清朝的田姓名人一百八十四人。
2.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清咸豐十年田裕益纂《田氏重修族譜》,湖南湘潭田姓一支字行為:“光裕成宗德,詩書啟俊賢,文章華上國,科甲世常傳。”其中“文章”兩字原譜特意加“艹”頭及“彡”旁。
田姓家族名人
田忌:戰國時期齊國人,因以“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完美戰術賽過齊王,因而被人贊不絕口,名亦留青史。
田何:西漢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今文易學的開創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田汝成: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家。他博學、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游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九成:明初農民起義軍首領,他在陝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
田漢: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 歌詞 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
田原:硬筆 書法 家。
田震:中國著名歌手(女)。
㈦ 姓田的有多少人口
田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十八位,全國有將近500萬人以田為姓。
㈧ 田姓在中國百家姓的第幾位,人口總數是多少
田姓是中國大姓之一,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六,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九。人口約六百四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左右。
田姓源頭眾多,歷史最久遠的當屬出自媯姓的一支。媯姓是舜姚姓的後裔。武王滅商後,為便於國家的治理而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姓中的媯滿因此被封為陳侯,其所在的陳,大致位於今天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徽亳縣以北,都城宛丘,就是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媯滿史稱胡公滿、陳胡公。其後裔以陳為姓。春秋時,陳歷公之子陳完為避禍逃亡齊國,齊桓公封他於田,陳完以地為氏,改稱田氏,田完成為田姓始祖。此事在許多史籍中都有記載,入《通志·民族略·以國為氏》、《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
田姓自得姓後,其發展是十分迅速的。除了田姓人自身的繁衍外,其他各姓和各族人出於各種原因的加入也促進了田姓的發展。如《金史》記載女真族的呵不哈姓改為田姓;宋寧宗朝官拜左丞相留正裔去掉留字上的卯,以田為姓;還有一支田姓是明初大臣黃子澄的後裔;湘西的一支土家族田姓有較為清晰的脈絡,清朝江蘇無錫人顧彩《容美紀游》中稱容美當時的司主叫田舜年。有學者根據資料推算這支田姓誕生於元朝;台灣原住民中也有許多田姓人,其中一支比較特殊,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一位紋面老人叫田貴實,他的父親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戶籍人員進行姓名登記時,告訴戶政人員喜歡種田,因此就被登記為田姓,並因為人多、錢多、土地多而被登記為「田三多」。
此外,許多其他的少數民族中也有田姓,如漢朝並州的田姓出自匈奴,宋朝的西夏人中有田姓,明朝時賜元人察察田姓,清朝時,滿族姓氏「罕楚哈氏」和「田佳氏」改為田姓,在白族、藏族、高麗、佤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田姓。如今居住在雲南省麗江縣自稱「蒙豆」的苗族中有田姓,居住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的白馬路白馬鄉白馬人中有田姓,著名歌星田震是瑤族人。回族中也有田姓。_
除了其他的姓氏的人加入到田姓中來的情況外,田姓中的人也時常加入到其他的姓氏中,這是田姓發展的又一個方面。據史料記載,田姓人曾融入如下姓氏中:薛姓、孫姓、車姓、陸姓、王姓、母姓、法姓、文姓、紇干氏、陳姓等。
田姓得姓之後,由於歷史條件的變化而遷徙播遷至全國及世界其他國家。
㈨ 中國田氏有多少人口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田姓456萬,佔0.37%。
人口數量是不斷變化的,以上信息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
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6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台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3人。(來自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㈩ 中國田氏有多少人口
田氏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六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四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