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知道 曝氣器 是什麼東西
一般曝氣器都是在污水處理中使用的。
曝氣器是水處理中用來給水加氧含量的物體。它是一個帶有很多小孔的噴氣頭,和風機連接在一起,風機把空氣壓縮下,形成一定的壓力,把壓縮空氣進入曝氣器,曝氣器放置在污水池的底部,便於空氣中的氧溶於水,目的是給污水池提供氧氣。
綠都曝氣器一三五2六五一59一一
② 潛水曝氣機有正反轉嗎
潛水曝氣機會有單相三相不同的電機,只有三相電機會有正反轉。反轉不會有曝氣效果。如果反轉只要將三相電源中的任意兩根交換即可。
③ 什麼是高溶氧活化技術
高級氧化技術又叫深度氧化技術,在高溫高壓、電、聲、光輻照、催化劑等反應條件下,以產生具有強氧化能力的羥基自由基(·OH)為特點,使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氧化成低毒或無毒的小分子物質。常見的有光氧化、催化濕式氧化、臭氧氧化、電氧化、Fenton氧化。
高級氧化技術常用於高濃度廢水深度處理,針對可生化性差,COD較高類廢水應用廣泛,能夠使絕大類有機物分解,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不同類別處理手段,針對各類廢水效果側重點各不相同,在實際工程應用上進行靈活組合,加之綜合考慮初期建設成本、後期運行成本等因素,選擇最適合自身企業的工藝組合。
④ 渦凹氣浮機是干什麼用的
渦凹氣浮機是一項優良的污水處理技術,設計合理,操作方便、運行經濟,它由空氣產生氣泡,直接從廢水中除去固體懸浮物、油脂、膠狀物等雜質。渦凹曝氣機將「微氣泡」直接注入污水中而不需要事先進行溶氣,然後通過散氣葉輪把「微氣泡」均勻的分布於污水中,所以整個運行過程不會發生阻塞現象。未經處理的污水首先進入曝氣區,與微氣泡充分混合,微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將固體懸浮物帶到水面,刮泥機沿液面運行將懸浮物刮到傾斜的金屬板上,再將其推入污泥排放管槽,通過污泥排放管槽流入污泥收集器,刮泥機動力只有0.5KW。污水凈化後在排放前會經過斜板下方的溢流槽,溢流槽用來控制氣浮槽的水位,確保槽中的液體不會流入污泥排放管道,開放的咽流管道從曝氣段沿著氣浮槽的底部伸展。在產生微氣泡的同時,渦凹曝氣機會在有迴流管的池底形成一個負壓區,這種負壓作用會使廢水從池子的底部迴流到曝氣區,然後又返回氣浮段。這個過程 確保沒有進流量的情況下,氣浮仍不斷進行。渦凹氣浮式污水處理設備是當今世界上先進的氣浮設備,系引進國外先進渦凹氣浮技術開發設計而成。渦凹溶氣氣浮機是我公司技術人員採用國外技術微氣泡發生器的加壓溶氣氣浮系統,省略了加壓泵、空氣壓縮機、射流器、高壓溶氣罐、等復雜設置。該設備廣泛用於造紙、化工、印染、煉油、澱粉等行業的工業污水與城市污水的達標治理。該系統對COD、BOD去除率達70%以上,SS去除率達90%以上,具有耗能低、效率高、運行經濟、操作簡便、投資費用低、佔地面積小等優點。
⑤ 污水處理設備多少錢
污水處理設備的價格受很百多因素的影響的,比如說品牌度、規格、地域等等,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我有一個朋友從萬川環保買過,不過不知知道具體多少,你可以找道他們問一下。不過無論從哪家購買,也一定要多比較,多問,以免買到質量不好的,這版樣就得不償失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大家啊!
⑥ 「微納米氣泡技術」輔助電解水制氣
摘要 微納米曝氣機技術應用
⑦ 污水處理設備有哪些設備
⑧ 渦凹溶氣氣浮機設備原理是什麼
渦凹氣浮式污水處理設備採用機械曝氣與化學絮凝相結合的原理處理水質不同的各類污水,是污水理想的物化處理設備。在某些污染物含量輕的污水處理中,處理的清水可循環使用或達標排放,如果與生化處理技術相結合,完全可以達標處理。渦凹氣浮是一項優良的污水處理技術,設計合理,操作方便、運行經濟,它由空氣產生氣泡,直接從廢水中除去固體懸浮物。渦凹曝氣機將「微氣泡」直接注入污水中而不需要事先進行溶氣,然後通過散氣葉輪把「微氣泡」均勻的分布於污水中,所以整個運行過程不會發生阻塞現象。渦凹氣浮機主要由箱體、曝氣機、刮泥系統等組成,不需要壓力溶氣、空壓機和循環泵等設備。
該系統主要用於造紙、化工、印染、食品、啤酒、制葯、屠宰等行業工業污水的凈化處理。未經處理的污水首先進入曝氣區,與微氣泡充分混合,微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將固體懸浮物帶到水面,刮泥機沿液面運行將懸浮物刮到傾斜的金屬板上,再將其推入污泥排放管槽,通過污泥排放管槽流入污泥收集器,刮泥機動力只有0.5KW。污水凈化後在排放前會經過斜板下方的溢流槽,溢流槽用來控制氣浮槽的水位,確保槽中的液體不會流入污泥排放管道,開放的咽流管道從曝氣段沿著氣浮槽的底部伸展。在產生微氣泡的同時,渦凹曝氣機會在有迴流管的池底形成一個負壓區,這種負壓作用會使廢水從池子的底部迴流到曝氣區,然後又返回氣浮段。這個過程 確保沒有進流量的情況下,氣浮仍不斷進行。本設備的處理量為5-500m/每小時,,處理費用為0.3元/噸廢水左右。
⑨ 城市污水處理成本大概是多少,常用哪些工藝
常用工藝
1.關於活性污泥法
當前流行的污水處理工藝有:AB法、SBR法、氧化溝法、普通曝氣法、A/A/O法、A/O 法等,這幾種工藝都是從活性污泥法派生出來的,且各有其特點。�
① AB法(Adsorption—Biooxidation)�
該法由德國Bohuke教授首先開發。該工藝對曝氣池按高、低負荷分二級供氧,A級負荷高,曝氣時間短,產生污泥量大,污泥負荷2.5kgBOD/(kgMLSS•d)以上,池容積負荷6kgBOD/(m3•d)以上;B級負荷低,污泥齡較長。A級與B級間設中間沉澱池。二級池子F/M(污染物量與微生物量之比)不同,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體。AB法盡管有節能的優點,但不適合低濃度水質,A級和B級亦可分期建設。�
② SBR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法早在20世紀初已開發,由於人工管理繁瑣未予推廣。此法集進水、曝氣、沉澱、出水在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四個或三個池子構成一組,輪流運轉,一池一池地間歇運行,故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現在又開發出一些連續進水連續出水的改良性SBR工藝,如ICEAS法、CASS法、IDEA法等。這種一體化工藝的特點是工藝簡單,由於只有一個反應池,不需二沉池、迴流污泥及設備,一般情況下不設調節池,多數情況下可省去初沉池,故節省佔地和投資,耐沖擊負荷且運行方式靈活,可以從時間上安排曝氣、缺氧和厭氧的不同狀態,實現除磷脫氮的目的。但因每個池子都需要設曝氣和輸配水系統,採用潷水器及控制系統,間歇排水水頭損失大,池容的利用率不理想,因此,一般來說並不太適用於大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
③ A/A/O法(Anaerobic—Anoxic—Oxic)
由於對城市污水處理的出水有去除氮和磷的要求,故國內10年前開發此厭氧—缺氧—好氧組成的工藝。利用生物處理法脫氮除磷,可獲得優質出水,是一種深度二級處理工藝。A/A/O法的可同步除磷脫氮機制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除磷,污水中的磷在厭氧狀態下(DO<0.3mg/L),釋放出聚磷菌,在好氧狀況下又將其更多吸收,以剩餘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統。二是脫氮,缺氧段要控制DO<0.7 mg/L,由於兼氧脫氮菌的作用,利用水中BOD作為氫供給體(有機碳源),將來自好氧池混合液中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還原成氮氣逸入大氣,達到脫氮的目的。為有效脫氮除磷,對一般的城市污水,COD/TKN為3.5~7.0(完全脫氮COD/TKN>12.5),BOD/TKN為1.5~3.5,COD/TP為30~60,BOD/TP為16~40(一般應>20)。若降低污泥濃度、壓縮污泥齡、控制硝化,以去除磷、BOD5和COD為主,則可用A/O 工藝。
有的城市污水處理的出水不排入湖泊,利用大水體深水排放或灌溉農田,可將脫氮除 磷放在下一步改擴建時考慮,以節省近期投資。�
④ 普通曝氣法及其變法�
本工藝出現最早,至今仍有較強的生命力。普曝法處理效果好,經驗多,可適應大的污水量,對於大廠可集中建污泥消化池,所產生沼氣可作能源利用。傳統普曝法的不足之處是只能作為常規二級處理,不具備脫氮除磷功能。�
近幾年在工程實踐中,通過降低普通曝氣池容積負荷,可以達到脫氮的目的;在普曝池前設置厭氧區,可以除磷,亦可用化學法除磷。採用普通曝氣法去除BOD5,在池型上有多種形式(如下文所述的氧化溝),工程上稱為普通曝氣法的變法,亦可統稱為普通曝氣法。
⑤ 氧化溝法�
本工藝50年代初期發展形成,因其構造簡單,易於管理,很快得到推廣,且不斷創新,有發展前景和競爭力,當前可謂熱門工藝。氧化溝在應用中發展為多種形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帕式(Passveer)簡稱單溝式,表面曝氣採用轉刷曝氣,水深一般在2.5~3.5m,轉刷動力效率1.6~1.8kgO2/(kW•h)。�
奧式(Orbal)簡稱同心圓式,應用上多為橢圓形的三環道組成,三個環道用不同的DO(如外環為0,中環為1,內環為2),有利於脫氮除磷。採用轉碟曝氣,水深一般在4.0~4.5m,動力效率與轉刷接近,現已在山東濰坊、北京黃村和合肥王小郢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應用。
若能將氧化溝進水設計成多種方式,能有效地抵抗暴雨流量的沖擊,對一些合流制排水系統的城市污水處理尤為適用。�
卡式(Carrousel)簡稱循環折流式,採用倒傘形葉輪曝氣,從工藝運行來看,水深一般在3.0m左右,但污泥易於沉積,其原因是供氧與流速有矛盾。�
三溝式氧化溝(T型氧化溝),此種型式由三池組成,中間作曝氣池,左右兩池兼作沉澱池和曝氣池。T型氧化溝構造簡單,處理效果不錯,但其採用轉刷曝氣,水深淺,佔地面積大,復雜的控制儀表增加了運行管理的難度。不設厭氧池,不具備除磷功能。�
氧化溝一般不設初沉池,負荷低,耐沖擊,污泥少。建設費用及電耗視採用的溝型而變,如在轉碟和轉刷曝氣形式中,再引進微孔曝氣,加大水深,能有效地提高氧的利用率(提高20%)和動力效率〔達2.5~3.0 kgO2/(kW•h)〕。
2.關於曝氣生物濾池
曝氣生物濾池實質上是常說的生物接觸氧化池,相當於在曝氣池中添加供微生物棲附的填(濾)料,在填料下鼓氣,是具有活性污泥特點的生物膜法。曝氣生物濾池(BAF)70年代末起源於歐洲大陸,已發展為法、英等國設備製造公司的技術和設備產品。由於選用的填料不同,以及是否有脫氮要求,設計的工藝參數是不同的,如要求處理出水BOD5、SS<20mg/L,去除BOD5達90%以上的工藝,其容積負荷為0.7~3.0 kgBOD5/(m3•d),水力停留時間1~2h;以硝化(90%以上)為主的工藝,其容積負荷為0.5~2.0kgBOD5/(m3•d),水力停留時間2~3h。�
一般認為,生物膜法處理城市污水,在國內尚需積累經驗,處理規模不宜過大,約5× 104m3/d左右為宜。國外(主要在歐洲)處理水量有達到36×104m3/d的,這與其填料材質、自控手段和先進的反沖洗裝置有關,也與其有長期積累的運行 管理經驗有關。
3. 關於UNITANK工藝
UNITANK工藝和類似的TCBS工藝、MSBR工藝一樣,都是SBR法新的變型和發展。它集「序批法」、「普通曝氣池法」及「三溝式氧化溝法」的優點,克服了「序批法」間歇進水、「三溝式氧化溝法」佔地面積大、「普通曝氣池法」設備多的缺點。�
典型的UNITANK工藝是三個水池,三池之間水力連通,每池都設有曝氣系統,外側的兩池設有出水堰及污泥排放口,它們交替作為曝氣池和沉澱池。污水可以進入三池中的任意一個,採用連續進水、周期交替運行。在自動控制下使各池處在好氧、缺氧及厭氧狀態,以完 成有機物和氮磷的去除。�
UNITANK工藝由比利時Seghers公司首先建在我國的澳門特區,處理水量14×104m3/d(不下雨時平均處理水量為7×104m3/d),池型封閉,設計採用的容積負荷為0.58kgBOD/(m3•d),總的反應池體積為46800m3,曝氣池水力停留時間為8h,出水的BOD5、SS<20mg/L。
這類一體化工藝是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的變形,可以採用活性污泥工藝的設計方法對不同的污染物加以去除,如考慮硝化,其負荷一般在0.05~0.10 kgBOD5/(kgMLSS•d),硝化率視污水溫度而異。而要求污泥穩定化,其污泥負荷和污泥齡要遠遠超過硝化時的數值。�
容積利用率低是此類一體化工藝共同的主要問題,就是說在一個較長停留時間的曝氣系統內,有50%左右的池容用於沉澱。�
UNITANK工藝的成功與否有賴於系統採用穩定可靠的儀表及設備,因此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開發先進的自控系統是應用此工藝的關鍵問題。一般認為,UNITANK工藝不太適用於大型(>10×104m3/d)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4. 生物處理法的新進展
生物處理法是目前研究得較多、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方法, 無論是好氧生物處理技術,還是厭氧生物處理技術都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因為用生物法利用的是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 以污染物質為食料, 將其代謝成諸如CO2、H2O、NH3、SO2等穩定的小分子, 它的二次污染小, 對處理生活污水及與之性質相近的有機污水有其獨特的優勢。生物處理法自從問世以來,其技術已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污水中的成也日益復雜, 因此用生物處理方法的目的也從以前能處理降解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一類物質增加到也能處理合成洗滌劑、脫氮、脫磷及其它一些難降解的復雜有機物。這也就必然要求人們改革工藝,過去由於厭氧生物處理的效率不盡人意, 處理時間也較慢, 所以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僅僅用來處理污泥或高濃度有機污水的預處理,但現在由於能源緊張, 厭氧生物處理由於能產生能源物質—甲烷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青睞, 由此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工藝。
(1) 活性污泥法的新發展
到目前為止, 對活性污泥法在運行方式上還沒有大的突破, 往往所作的是一些局部的改進, 但在曝氣方式上確取得了較大的成果, 如純氧曝氣、深井曝氣、射流曝氣, 採用微氣泡擴散器等, 這些都增大了氧轉移率、提高了氧的利用率使曝氣池中氧的濃度增加。如美日等國研製出的一種超微氣泡擴散器, 氣泡直徑50Lm, 氧吸收率達90% , Reid Engineering Company of Frederick shurg 等研製的氧化溝下表面曝氣也是一種曝氣方式的改進, 把沖刷曝氣(Brush Aeration) 改進透平曝氣(Turbine Aeration) 避免了產生氣溶膠、飛濺、結冰等問題。活性污泥法的另一個發展趨勢就是朝多功能方向發展, 採用的方法有: 培養馴化專用細菌,使活性污泥處理對象不局限於生活污水, 還可以處理如酚一類難降解的有毒有機物,甚至馴化可以處理象氰一類有劇毒的無機物;把活性污泥與其它處理方法結合起來,如活性炭—活性污泥法, 它實際上是一種以活性污泥法形式的活性炭吸附、生物氧化法的綜合處理法; 固定活性污泥法是提供微生物附著的表面, 如合成纖維、塑料、細沙、粘土焦炭等, 使曝氣池同時存在附著相和懸浮相的生物;這些都提高了活性污泥的凈化效率,提高了抗有毒物質等沖擊負荷的能力, 還具有脫色、脫氮、削減泡沫的效果, 國外已用於合成纖維、化工印染、煉油、煉焦等工業生產的污水處理;活性污泥法與厭氧工藝結合來脫氮、脫磷等,最典型的工藝是A-O(anaerobic-oxic) 流程。活性污泥法還可和化學法結合, 提高凈化多氯聯苯、有機磷的去除效果。
(2) 生物膜處理法的新進展
生物膜法最早出現的工藝是1893年在英國出現的將污水噴撒在粗濾料上而得以凈化的普通生物濾池,它是最早出現而至今仍在不斷改進和發展的人工生物處理設備。在它的基礎上,出現了高負荷生物濾池、塔式生物濾池、生物轉盤和生物接觸氧化等。近二三十年來,又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生物膜法處理技術,如生物流化床,它是以砂、焦炭、活性炭等顆粒材料作為載體,其載體表面附著生長著生物膜,充氧後的污水以一定流速自下而上流動使載處於流化狀態,載體上的生物膜可以充分地和污水接觸,使凈化效率提高,它的工藝有空氣流床、純氧流動床、三相流化床和厭氧兼型流化床工藝等。活性生物濾池是將生物濾池、曝氣池及二沉池結合為一體的新型污水處理工藝,它的特點是將生物濾池的部分出水迴流匯同二沉池的迴流污泥一起進入生物濾池,用活性生物濾池處理生活污水和食品加工廢水的試驗結果表明: 該系統具有處理效果好、效率高、BOD 容積負荷大、不發生污泥膨脹和耐沖擊負荷等優點。另外還有空氣驅動的生物轉盤、生物轉盤和曝氣池相結合、藻類轉盤等。由於生物膜法的生態環境與活性污泥法的不同, 生物膜法生態系統中可以生長藻類、後生動物等, 甚至可以生長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等, 因此可以用來脫氮等。
(3) 厭氧生物處理法的新發展
厭氧生物處理法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是利用厭氧微生物在無氧的條件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的技術。由於處理效率低、速度慢、且甲烷菌對環境要求嚴格不易控制等缺點, 厭氧生物處理法長期以來一般僅用於污泥處理, 它的主要工藝是化糞池、消化池等。但是由於近年來能源危機及環境污染加重,厭氧生物處理由於其產物具有能源物質而得到人們的重視, 一大批新的厭氧生物處理法技術相繼誕生, 為了提高厭氧微生物的濃度,有使厭氧微生物附著在載體表面的厭氧生物膜處理方法如厭氧生物濾池、厭氧轉盤、厭氧膨脹床、厭氧接觸氧化、厭氧檔板反應器、厭氧流化床法, 以及象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 依靠微生物之間凝聚造粒而形成的自己固定法方法。還有人為地固定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法, 它是人為地把增殖速度緩慢的厭氧微生物高濃度地保持在處理系統中,提高處理速度、縮小處理設備並可用於處理低濃度的有機污水。如日本本田等人1988 年採用包埋固定厭氧微生物處理TOC 為150mgöL 的人工配水, TOC 的去除率可達95% 以上。在厭氧處理中, 甲烷的增殖速度慢成為產氣的決定步驟, 因此為了保持甲烷發酵中高濃度的微生物, 出現了利用膜的固液分離法, 如柏分等人1988 年利用超濾膜(UF) 進行甲烷發酵試驗, 結果表明: 提高了反應器內甲烷的濃度, TOC 的容積負荷為2göL•日, 其去除率可達98.4%以上。厭氧生物處理法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和其它生物處理方法聯用, 如厭氧—好氧復合工藝等, 具有節約投資、節省能源、污泥產量少、出水水質好等一系列優點。厭氧生物處理法正朝著能處理低濃度有機污水,能夠脫磷脫氮且運行維護方便經濟等方面發展。
5.活性污泥工藝的發展趨勢
通過幾十年的研究與實踐,活性污泥工藝已經成為一種比較完善的工藝。在池形、運行方式、曝氣方式、載體等方面已經很難有較大的發展。用常規手段也已經很難在生物學方面有所突破。有學者認為該工藝未來兩個大的方向是膜分離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
(1) 膜分離技術的應用
用膜分離代替沉澱進行泥水分離,可帶來活性污泥工藝的以下變化:
①不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在調控活性污泥系統時,不必再考慮污泥的沉降性能問題,從而使工藝控制大大簡化;
②曝氣池的污泥濃度將大大提高(MLSS可以大於20000mg/L)從而使系統可在超大泥齡、超低負荷狀態下運行,充分滿足去除各種污染物質的需要;
③在同樣的處理要求下,可使曝氣池容積大大減小,節省處理廠的佔地面積;
④污泥濃度的提高,將要求較高的曝氣速率,因而純氧曝氣將隨著膜分離而被大量採用。
雖然膜分離目前還存在易堵塞等方面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實際上,目前已有一批膜分離活性污泥系統在運行,如日本Hiroshiwa市的Higashi污水處理廠的膜分離系統已連續運行3年。
(2) 分子生物技術的應用
目前分子生物技術已開始應用於污水處理領域。為搞清聚磷菌除磷的生化機理,已開始用分子診斷技術獲取聚磷菌的遺傳信息。現在從活性污泥中已發現的30多種絲狀菌中,只有4種准確命名及生物分類學定位,因為這些絲狀菌大部分無法進行分離純培養。目前正用分子診斷技術進行這些絲狀菌的生物學定位,以進一步准確了解其特性。
分子診斷技術的大量應用,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庫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用基因技術培育具有高效活性的污泥菌種,進一步提高處理效果,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⑩ 渦凹曝氣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渦凹氣浮(CAF,CavitationAirFlotation)系統是世界獨創的專利水處理設備,也是美國商務部和環保局的出口推薦技術。CAF是專門為去除工業和城市污水中的油脂、膠狀物及固體懸浮物(SS)而設計的系統。整個氣浮系統共由五部分組成,經過預處理後的污水流入裝有渦凹曝氣機的小型充氣段,污水在上升的過程中通過充氣段與曝氣機產生的微氣泡充分混合,曝氣機將水面上的空氣通過抽風管道轉移到水下。曝氣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氣輸送管底部散氣葉輪的高速轉動在水中形成一個真空區,液面上的空氣通過曝氣機輸入水中,填補真空,微氣泡隨之產生並螺旋型地上升到水面,空氣中的氧氣也隨之溶入水中。由於氣水混合物和液體之間密度的不平衡,產生了一個垂直向上的浮力,將SS帶到水面。上浮過程中,微氣泡會附著到SS上,到達水面後SS便依靠這些氣泡支撐和維持在水面。浮在水面上的SS間斷地被鏈條刮泥機清除。刮泥機沿著整個液面運動,並將SS從氣浮槽的進口端推到出口端的污泥排放管道中。污泥排放管道里有水平的螺旋推進器,將所收集的污泥送入集泥池中。凈化後的污水流入溢流槽再自流至生化處理部分。
開放的迴流管道從曝氣段沿著氣浮槽的底部伸展。在產生微氣泡的同時,渦凹曝氣機會在有迴流管的池底形成一個負壓區,這種負壓作用會使廢水從池底迴流至曝氣區,然後又返回氣浮段。這個過程確保了40%左右的污水迴流及沒有進水的情況下氣浮段仍可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