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可以介紹一下福州嗎
福建省會。「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一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福州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國二絕」記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廣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蓮花山等。名寺有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雲居寺等。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陳寶琛墓等。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橋有萬壽橋、迥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彌勒造像、林則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峰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福州為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是世界上久負盛譽的溫泉名城,它不僅以溫泉集中市區中心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見,且泉脈廣、水量大、溫度高、質量好而馳名遐邇。目前福州各大酒家、飯店、賓館都設有溫泉沐浴,中外遊客來到福州都以進行「溫泉浴」為快。 福州市是全國工藝美術的重點產區,數百年來福州工藝品的精美絕倫傾倒中外遊人。主要品種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金銀首飾、文房四寶、煙花鞭炮、竹木傢具、軟木畫、象牙雕、玉雕、木刻、瓷器、紙傘、花燈、角梳等。如福州壽山石中的「田黃」尤為珍貴,如乾隆帝的御印,就是福州藝人生產的,如今仍收藏在故宮,價值連城。號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之一的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齊名,從1898年至1937年39年間十六次在巴黎、柏林、東京、巴拿馬等地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福州軟木畫是我省獨創的工藝品,在國內外藝壇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福州市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福州籍海外華僑約85萬人。福州與台灣一水相連,平潭距離台灣最近處僅73海里,連江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朝發夕至。目前全市有台屬15萬人,台灣島講福州方言的居民有60多萬人,他們都想回故鄉旅遊觀光、探親訪友和投資辦廠,為福州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客源。
Ⅱ 福州府的歷任知府
福州府知府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為從四品。 姓名 籍貫 出身 就職時間 楊士英 洪武間 董彥哲 藁城 洪武間 李庸 真武 洪武間 廖崇德 洪武間 劉鑒 東昌 洪武間 朱季用 仙居 洪武間 唐循中 永樂間 宋珉 江陰 永樂間 王榮 杭州 永樂間 唐珣 華亭 成化間 陸珩 歸安 成化間 陳勉 臨州 弘治間 張遜 無錫 弘治間 蔣濙 上饒 弘治間 尹灝 安福 正德間 王子言 淳安 正德間 余祐 鄱陽 正德間 葉溥 正德間 歐陽鐸 泰和 正德間 汪文盛 崇陽 嘉靖間 朱豹 上海 嘉靖間 汪堅 旌德 嘉靖間 胡有恆 山陰 嘉靖間 沈大楠 崑山 嘉靖間 陳大綸 舒城 嘉靖間 鄔紳 丹陽 嘉靖間 鍾允謙 崔州 嘉靖間 吳應奎 錢塘 嘉靖間 翁伍倫 蕭山 嘉靖間 祁清 山陰 嘉靖間 吳嵩 嘉興 嘉靖間 伍典 祁陽 嘉靖間 胡帛 墊江 嘉靖間 邊維垣 彭縣 隆慶間 陳楠 上虞 萬曆間 李應藺 東莞 萬曆間 張輝 公安 宣德間 王泰 宣德間 張徽 正統間 吳信 南海 正統間 雷硠 連州 景泰間 畢亨 單縣 天順間 吳淵 武進 成化間 周鈍 山陰 成化間 鄭時 舒城 成化間 潘頤龍 錢塘 萬曆間 宋堯武 華亭 萬曆間 顧顯仁 武進 萬曆間 蕭敏道 南昌 萬曆間 江鐸 仁和 萬曆間 王士琦 臨海 萬曆間 何繼高 山陰 萬曆間 車大任 邵陽 萬曆間 彭應捷 光山 萬曆間 黃似華 內江 萬曆間 孫大壯 黃岡 萬曆間 喻政 南昌 萬曆間 張泰禎 山陰 萬曆間 勞永嘉 崇德 萬曆間 潘師道 興國 天啟間 陸文衡 吳縣 天啟間 白貽忠 武進 崇禎間 吳炳 宜興 崇禎間 王永吉 無錫 崇禎間 蔡茂春 崇禎間 熊士逵 新昌 崇禎間 吳起龍 丹徒 崇禎間 周維新 濟源 崇禎間 楊邦翰 南海 崇禎間 熊經 臨川 崇禎間 陸維翰 崇禎間 熊華國 湖廣 崇禎間 馮欽明 浙江 進士 任年缺 彭六翮 全俶 任年缺 張利賓 北直 任年缺 李雨沾 泰安 進士 任年缺 吳六一 宣城 進士 任年缺 李仲顆 上饒 貢生 任年缺 王之儀 廣寧 康熙六年 陳於朝 遼東 康熙間 蔣璷 遵化 蔭生 任年缺 張懷德 遼東 進士 任年缺 譚琳 洪縣 舉人 任年缺 王原直 真定 蔭生 任年缺 石之玫 甘泉 進士 康熙三十一年 王紀 正黃旗漢軍 康熙三十三年 遲維城 正白旗漢軍 康熙三十五年 顧焯 長洲 進士 康熙三十九年 周元勲 金州 蔭生 康熙四十三年 石曰琮 長山 康熙四十七年 王鵬 普安 舉人 康熙四十九年 姚讓 黃陂 貢生 康熙五十一年 李舜卿 宛平 監生 康熙五十五年 韓奕 鑲藍旗漢軍 監生 康熙五十七年 楊宴 正紅旗漢軍 蔭生 康熙六十年 胡承謀 涇縣 進士 雍正二年 楊宏緒 新繁 進士 雍正五年 蘇本潔 常熟 舉人 雍正七年 高元昆 江都 進士 雍正九年 張良弼 長安 貢生 雍正十年 鄂善 鑲藍旗滿洲 監生 雍正十一年 王德純 鑲白旗漢軍 進士 乾隆元年 張鏐 正白旗漢軍 舉人 乾隆三年 姜順龍 大名 舉人 乾隆五年 朱桓 臨桂 進士 嘉慶十三年 鄒貽詩 漢陽 監生 嘉慶十九年 徐以輈 新城 進士 嘉慶二十一年 雷維霈 南豐 進士 嘉慶二十一年 方傳穟 桐城 嘉慶二十五年 何煊 蕭山 進士 道光五年 林興泗 孝感 監生 乾隆六年 陸福宜 泰興 監生 乾隆八年 徐惟垣 平湖 貢生 乾隆九年 王淳 正紅軍漢軍 蔭生 乾隆十二年 徐景熹 錢塘 進士 乾隆十五年 黨羅四明 正藍旗 乾隆二十年 暴煜 屯留 舉人 乾隆二十二年 謝錫佐 通州 舉人 乾隆二十三年 蔣允焄 貴築 進士 乾隆二十三年 李拔 犍為 進士 乾隆二十五年 張學舉 如皋 乾隆二十八年 李浚源 山陰 舉人 乾隆三十一年 錫爾達 正白旗滿洲 蔭生 乾隆三十一年 蔣允焄 貴築 進士 乾隆三十二年(再任) 宋豐綏 長洲 監生 乾隆三十四年 張珽 正白旗滿洲 舉人 乾隆三十四年 方體泰 正白旗滿洲 監生 乾隆三十五年 徐元 仁和 貢生 乾隆四十年 景昌 鑲紅旗滿洲 乾隆四十三年 蘇泰 江陰 貢生 乾隆四十四年 永福 正黃旗滿洲 乾隆四十七年 思明 鑲藍旗滿洲 乾隆四十九年 李振文 榆次 進士 乾隆五十年 成寧 鑲黃旗滿洲 乾隆五十三年 德泰 正白旗滿洲 乾隆五十六年 鄧廷輯 畢節 舉人 乾隆五十七年 袁秉直 華亭 乾隆六十年 陳觀 新城 進士 嘉慶元年 岳山 正藍旗滿洲 監生 嘉慶三年 彥布 鑲白旗滿洲 蔭生 嘉慶九年 多托禮 鑲紅旗滿洲 嘉慶十一年 王耀辰 烏程 進士 道光六年 桂芬 正白旗蒙古 貢生 道光十年 戴嘉穀 大廋 蔭生 道光十二年 沈汝瀚 南昌 監生 道光二十四年 趙鏞 南豐 進士 道光二十五年 史渭綸 溧陽 監生 道光二十八年
Ⅲ 福建狀元村有哪些進士
唐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貞元七年(791年)
林簡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晉江 開成三年(838年)
林滋 閩縣 會昌三年(843年)
林勖 閩縣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長樂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長樂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長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袞 閩縣 大順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岡孫 興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興祖 福州路羅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順 興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節 福州路寧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雋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壽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鄉試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顯 長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賜 長樂
永樂九年(1411年) 林志 閩縣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時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統三年(1438年) 林僑 長樂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寧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東海 莆田
隆慶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狀元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環 興化府莆田 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長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閩縣 永樂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興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龍溪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鄉試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龍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選 同安
嘉慶九年(1804年) 林鳳翹 長樂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揚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緒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林傳甲 侯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閩縣
乾隆元年(1736年)詔試博學宏詞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代
狀元 林鴻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閩縣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以上為福建方誌委員會撰
宋代福建龍溪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曼 龍溪 慶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龍溪 慶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林訏 龍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彥質 北宋徽宗崇寧五年
林觀國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龍溪 紹興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龍溪 紹興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彥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龍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復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頤 漳州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
林孟肅 龍溪 慶元二年丙辰
林嶸 龍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載周 龍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龍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幾 龍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馬辛 龍溪 紹興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聖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黃中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夢翼 龍溪 隆興元年癸未
林雲 龍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諭 龍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龍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師德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龍溪 開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龍溪 嘉定元年戊辰
土
林蒙亨 龍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龍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慶忌 龍溪 紹定二年巳丑
元代進士表(龍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進士表(龍溪)
林(瑤)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統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順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應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萬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禎四年辛未
林夢官 崇禎七年甲戌
林時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進士表(龍溪)
林雙鯉 乾隆元年丙辰 --龍溪縣志記載
補充:
漳州府進士
林瓊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統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濟 明憲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憲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順四年
林文煥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應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紹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區籍歷代進士表
林執善城門城門宋開禧元年(1205年)
林桶蓋山吳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龍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碩亭江長安明永樂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門林浦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林孔茲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順八年(1464年)
林瀚城門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於亭江長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門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纘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門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機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門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烴城門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門城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林雲銘城門林浦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
林聞譽城門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門林浦清乾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銓城門林浦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吳庄清嘉慶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賡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長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Ⅳ 古代進士省份排名
第十名
浙江寧波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從唐至清,寧波歷代進士共計1893人。歷史上出現過「一王、三相、七十二進士」的西月湖畔(今海曙)之史氏,並傳為佳話。進士名人中,有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王守仁,著名藏書家范欽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第九名
安徽徽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徽州六縣歷代共有進士共2081人,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進士名人中,有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凌唐佐等。
徽州呈坎景區
第八名
福建莆田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進士2308名。曾有「一戶六進士」之美譽,宋代王安石也有「興化多進士」之贊語。進士名人有:歷史學家、大學問家、文學黃璞,愛國忠君的林道楠,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的劉克庄等。
莆田九龍谷
第七名
福建泉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文化積淀深厚,計有進士2316名。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曾以對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來表達對泉州人文的贊嘆。進士名人中,有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曾公亮,12歲寫出萬余言《范蠡傳》的蔡復一,協助康熙帝平三藩、收復台灣的李光地等。
泉州開元寺
第六名
江西撫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撫州(含原建昌府地區)進士共2450人。這里「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進士名人中,最知名的當屬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曾鞏等。
撫州大覺山
第五名
江蘇常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常州號稱「千載讀書地」,歷代進士總人數為2920。常州自古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有著濃厚的讀書學習氛圍,歷史上以「科名之盛」著稱。進士名人有:「東林八君子」中敢於上疏直諫的錢一本,清代詩人、史學家趙翼等。
常州天目湖
第四名
浙江杭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杭州地區歷代有登科進士3036人。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致使杭州進士數量眾多。進士名人有:有唐朝詩人賀知章,因《夢溪筆談》而聞名的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明代政治家、詩人於謙,愛國詩人龔自珍等。
杭州西湖
第三名
福建福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福建福州共有進士3200多名,出現過「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進士名人中,有大敗倭寇、驅趕荷蘭入侵者葉向高,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等。
福州雲頂景區
第二名
江蘇蘇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江蘇蘇州共有進士3600多名。蘇州進士名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等。
蘇州拙政園
第一名
江西吉安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這也許還只是保守說法。從各種官方史籍的記載中可推算,吉安自開創科舉制度以來,共有進士將近4000名。吉安曾有「一門九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之美譽,於眾多「進士之鄉」中摘得桂冠,實至名歸。進士名人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詩文創作大家楊萬里以及明朝第一才子解縉等。
Ⅳ 蔡潮官職考
福建東山島銅陵鎮上有一條古街,長不足千米,居民不足千戶,卻被民間稱為「進士街」。從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到明末百年間,竟然出了十幾位進士。明清三年考一次進士,每次考錄150人到300人不等,考上進士的難度相當於如今考中各省文理科狀元。當時每120萬人考中一位進士,這條小街中進士的比例竟然高乎全國近千倍,讓人瞠目結舌。
這條街就是銅山古城內的頂街。銅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一百多年後,人口和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可惜教育不興,文運不開,沒人考中進士。後來能完全逆轉,關鍵在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蔡潮。
嘉靖五年(1526),福建官員浙江臨海人蔡潮巡海銅山,他深諳風水學,認為銅山是塊寶地,但「東木不銳」,便在東門嶼上建文峰塔;認為銅山文運不興,便興建南溟書院和東璧書院(後改崇文書院)。從此,銅山天開文運,文教事業蒸蒸日上。二十多年後,便開啟了東山人百年間接連考中進士的輝煌歷史。
可見,蔡潮對東山的發展功高至偉。東山關帝廟右側原來有所「名宦祠」,紀念的首位是建城者周德興,次位便是蔡潮。對這樣的人物,東山的各類書籍文章,無論嚴謹的史料,還是民間的文章,對蔡潮官職的描述,幾乎都是巡海道。
然而,銅陵九仙山上有一蔡潮所題的摩崖石刻「宦海恩波」,落款卻是「福建右參政臨海蔡潮書」。一邊是巡海道,一邊是右參政,二者的官職有何區別,到底哪一個才是蔡潮的官職,還是二者都是他當任過?
右參政和巡海道皆屬於地方官職。明初在全國十三行省設立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巡檢司,俗稱都、布、按三司,首長分別為都指揮使——正二品;布政使——從二品;提刑按察使——正三品。都指揮使負責軍事、防衛,下轄衛所;布政史負責民政、財稅;按察使負責刑罰、監察。三司在地方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同時又分別隸屬於不同的中央機構。
布政使分設左右二使,職責是通一省民情、考究官吏、掌握田土戶口、徵收貢賦等。下屬設有左右參政,為從三品,職掌分守各道以及派遣、屯田、驛傳、水利、撫民等民事。分守道是設立在布政使司與府州之間的一個中間聯系機構,是布政使司的派出機構。所以,參政又常常稱為分守。
提刑按察使為從三品,其屬官為副使,為正四品;下設簽事,為正五品。另外,還設分巡道,明代前後共設有69道。巡海道一職跟黃道周當任過的展書官一樣,在明代並非正式官職。黃道周在天啟五年當過展書官,其實明代並無展書官一職,黃道周當時真正的官職是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巡海道在明代也非正式的官職,對應的官職應是提刑按察使司巡視海道副使,簡稱海道副使,正四品。巡海道在明代雖非正式官職,但由於名稱簡單、順口、形象,經常被當成官職來稱謂,甚至一些史書也不例外。巡海道作為專職道員名是在清初,清康熙六年(1667)全國從一百多個守道精簡剩40個,福建巡海道仍然保留,直至清末才被廢止。
可見,右參政和巡海副使(巡海道)分別隸屬於布政司和按察司,因為要遵循分權和迴避原則,蔡潮一個人幾乎不可能同時兼任二職。那麼,哪一個才是蔡潮的真正官職?
除了九仙山的摩崖石刻,詔安梅嶺也有一石刻「望洋台」,落款是「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臨海蔡潮題」。另外,《福州府志》(乾隆本卷之四十六)對蔡潮在福建官職的記載也是右參政,並無海道副使(巡海道)一說。即使是東山鄰縣《詔安縣志》對蔡潮的官職記載也只是右參政而已。
明萬曆年間,時任漳南道的俞士章寫的《銅山朱文公祠記》稱呼蔡潮為「大參」,即參政的別稱、尊稱,並無巡海道一說。俞士章作此文離蔡潮建文公祠僅數十年,極具說服力。
蔡潮是浙江臨海人(今浙江臨海市),臨海對蔡潮的生平介紹大致如下:「蔡潮(1467-1549),字巨源,號霞山,臨海縣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遷兵科給事中。正德六年(1511),任湖廣按察僉事,提督學政。十年,任貴州右參議。嘉靖元年(1522),移任福建右參政。籌措督運軍糧,協力抗倭有功,政績顯著。六年,升河南右布政史。任滿告老還鄉,二十八年夏卒。
以上是蔡潮為官履歷,與東山、漳州的有關文獻有較大偏差,那如何甄別對錯?《明實錄》相當於明朝的檔案,是最為權威的第一手史料。經核查,以上記載與《明實錄武宗實錄》《明實錄世宗實錄》並無出入,東山的有關文獻記載則錯得離譜。
可見,蔡潮在福建的任職自始自終僅是右參政,根本沒有當任過海道副使(巡海道)。既然如此,東山有關的文獻為何會如此記載?東山之外,也有個別記載將蔡潮在福建官職當成巡海道,應是參考了東山文獻的說法。
最早把蔡潮官職說成巡海道的是在清初。康熙十四年(1675),陳錦識在《銅山人物誌》中寫道:「於分守蔡公潮處……蔡公巡海按銅謁文祠」。可見,其記載並沒有出錯,因為參政也叫分守,這里的「巡海」是動詞,並非指官職。
康熙四十九年(1700),漳浦知縣陳汝咸在《重建南溟書院》一文卻寫道:「……創自明嘉靖巡海道蔡公潮……」此時,巡海道已成正式官職,很可能是陳汝咸沒多留心,僅僅因為陳文「蔡公巡海」一詞,想當然以為蔡潮在福建的官職為巡海道。
之後乾隆年間,陳振藻寫《銅山志》犯同樣錯誤,在該書中對蔡潮時任的官職全說成巡海道。右參政的官職比巡海道高,退一步說,假如蔡潮真當過巡海道,那陳振藻等人則錯得更為離譜,因為絕無表述官職就低不就高之理。
《銅山志》是東山文史最重要、最權威的史書,其錯誤引導,讓後世以訛傳訛,未考證便加以引用,包括《銅山所志》舊序的作者鄭麗生也寫成:「巡海道蔡公潮至……」
一傳十,十傳百,東山人慢慢地就形成了蔡潮在福建的官職就是巡海道這一刻板印象,以至於連「宦海恩波」摩崖石刻明明寫著「右參政」也不加理會。這樣才能解釋,只有東山有關的文獻才有「巡海道」這一說法,而其他文獻並未犯此錯誤。
明中後期東山之所以能夠文運昌興,蔡潮是里程碑式的關鍵人物。數百年來,我們東山人卻把他在福建的官職都弄錯了,確實慚愧。希望此篇小文能修正這個錯誤,也希望東山後來人寫及蔡潮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參考文獻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真水康樹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銅山志》注譯,林定泗主編
《明史·職官志》,張廷玉主編
《清史稿·職官志》,趙爾𢁉主編
《福州府志》乾隆版
《臨海縣志》
《東山島石刻集》,邱永順主編
《明實錄》
《黃道周傳》,八哥著
非正式論文,️就不一一註明出處了,歡迎批評指正
Ⅵ 求贊美福州的古詩詞
福州山川秀麗,萬千景象,贏得多少詩人騷客歌吟,自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荀鶴、陸游、辛棄疾、張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著名學者朱熹、蔡襄、楊時、趙汝愚等縱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當我們欣賞之餘,憑吊覓跡,攬勝抒懷,領略福州文化歷史,引發思古之幽情,眷戀鄉土之情思。
從年代來看,唐代詩人陳翊《登郡城樓》一首是較早描寫福州詩:
井邑白雲間,岩城遠帶山。 沙墟陰欲暮,郊色淡閑。 孤徑回榕岸,層巒破積關。 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
西晉太康三年,首任郡守嚴高見無諸的舊冶城規模狹小,請地理專家勘測設計,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為郡城,面積比冶城大幾倍。對於子城的優美景色,從詩中「沙墟陰欲暮」、和「孤徑回榕岸」二句,可見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綠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稱。
晚唐詩人杜荀鶴(846-904年)《閩中秋思》是詠福州較早的一首絕句:雨勻菊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清。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詩人旅途所見的閩中秋色,以「紫菊「 和「紅蕉」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圍,展現一幅南國圖畫,不過,閩中多山,交通不便,詩人便有「 只堪圖畫不堪行」 的感嘆。
晚唐詩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閩都的山川、寺院、橋浦、泉樹、舟釣等景觀,以別致的迴文詩,描繪當年福州城迷人風光: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睛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瓚(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遺戶部外郎完成冊封閩王王審知使命後,在台江碼頭新豐市堤,出席閩王餞別宴會後賦詩一首,《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於新豐市堤餞別》: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台旨許重來。此身替與交新好,今日還將簡冊回。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台。 在這首詩中將台江自然景觀入詩,所謂「 台江碼頭新豐市堤」 ,在現在台江的新街,此詩證明唐末大廟山新街一帶江水和沙渚交錯,船隻縱橫,成為近水埠頭,商市也在堤邊漸興。同時也說明福州別稱榕城始自唐末,並非-般人所述起於宋張伯玉編戶植樹之後。這具有史料價值。
謝泌(950-1012年),宋太平興國年間進士,於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風物詩, 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常年六月東山裡,地涌寒泉敕齒冰。這首詩反映出自五代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後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於南方各省。「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據載,王審知先後舍錢90萬貫,大蓋寺院,福州諸縣在五代時大大小小共擁有700多座寺廟,詩中說「千簇寺」,並沒有誇張,「七塔」也是事實。這七塔除了現在的白塔(定光塔)、烏塔(堅牢塔)外,還有壽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慶塔、育王塔。福州蔡奇巷,舊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歲能詩,舉神童,賜進士出身,官歷司農卿,居此而得名。宋真宗趙恆皇帝賜詩《賜蔡伯唏》贊揚伯唏,鼓勵他努力上進。七閩山水多靈秀, 四歲奇童出盛時。家世應傳清白訓, 嬰兒自有老成姿。才當學步來朝謁 方漸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 青雲萬里有前期。在這首詩中不但贊揚蔡伯唏,更贊美了蔡的家鄉。首句「七閩山水多靈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傑傑地靈,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呂祖謙(1137-1187年),宋隆興進士,他與朱熹、張拭合稱「東南三賢」,他的《登郡城》雖名為登郡城,實寫宋時福州學風之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頭巷尾讀書聲。 郡城指福州,因晉為郡冶。「青衿」讀書人衣飾,指莘莘學子。福州被譽為「 海濱鄒魯」,唐開元年間就設有 「麗正書院」 ,五代設 「招賢院」 、 四門學 ,詩教益昌,文化水平可與京都長安媲美,宋代文化更發達,當時福州府舉進士者達2247人,書院、試院應運而生,淳熙年間,應試舉土多達2萬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讀書聲 」就不足為奇了。
福州溫泉,相傳晉太康年間就己發現。宋有「內湯」 地名。福州知州程師孟(1015-1092年)有《福州溫泉》一詩: 曾看華清舊浴池,徘徊卻想開元事。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見蓮花見荔枝。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陝西華清池媲比,聯想歷史教訓,告誡當權者親賢臣,遠小人。
宋徽宗龍閣學士陳軒《冶城》更是把閩古都描繪得如人間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圖畫:城裡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元代詩人雅琥,登南台大廟山鈞龍台《題詠登鈞龍台》是一首懷古之作:自古甌閩國富雄,南琛不與職方通。江流禹劃縱橫外,山人秦封蒼莽中。逐鹿兵還神器定,屠龍人去鈞台空。海門日落潮頭急,何處繁華是故宮。詩中概述了福州歷史沿革,從「禹劃」到「秦封」,直至漢代冊封閩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處繁華是故宮」呢?提出發人思索嚴峻的課題。
趙文昌,山東長清人。出任福建閩海道廉訪使,詩人雖是北方人,但《福州》一詩,對福州地區的氣候農作了解得十分透徹。城繞青山市繞河,市聲南北際山河。雲來雲去三晡雨,霜後霜前兩熟禾。東郭農人極豐年,西皋老子亦婆婆。肩輿到處皆名利,時與高人醉踏歌。「三晡雨」指的是福州地區,夏天午後多下雷陣雨,俗叫「哺梨雨」,而且要連下三晡才停止。「兩熟禾」 說的是福州多種雙季稻,即早稻、晚稻二季。
明代王恭,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他《冶城歌》追憶福州建城歷史:七閩山水多奇勝,秦漢封疆古來盛。無諸建國何英雄,赤土分茅於此中。無諸為越王勾踐的後裔,越國解體後,無諸移居閩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築小土城,自立為閩越王。秦統一後,降為君長。楚漢分爭天下,無諸出兵輔佐漢王打敗項羽有功,復立他為閩越王,在福州築城建都,號「冶城」,這是福州建城的開始,無諸堪稱建國英雄。
謝肇制(1556-1616年),長樂人。明萬曆人,官工部待中,他《八聲甘州.登閩城樓懷古》一詞,從「望釣龍台」,到「憶無諸開土」,感慨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江山依舊,讓人們追溯無諸開疆建城的史事。全詞充滿滄桑之嘆:倚危欄萬里卷西風,一片雁南飛。望釣龍台上,江空金鎖,露冷苔磯。目斷帆檣無數,來往送斜暉。年世須更換,斗轉星移。卻憶無諸開土,更黃龍白馬,況香城宮闕,綺閣與朱扉。只留得,江山依舊,聽閑人,把酒醉題詩。任茫茫,今來古往,何必沾衣。
龍昌期,宋大中祥符年間人,官至中丞。他應邀入福州講學,寫有《三山即事》一詩:蒼煙巷陌青榕老,白露園林紫蔗甜。百貨隨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戶垂簾。詩中勾畫出當時福州的古榕、巷陌、園林風貌,以及物產豐富、商貿發達、社會安康的景象。特別是 「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沾酒戶垂簾」,反映當時福州已成為繁榮的港口城市。福州很早以來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集散地之一。宋朝福州已有開往海外的航線,海外貿易發達。福州港進出海舶很多,宋代蔡襄《荔枝譜》說:「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 。可見海外通商之廣。到了明代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明代初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對促進福州和海外的交往,繁榮福州地區的工商業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成化十年,市舶司從泉州移置福州,福州港便代替泉州港,被朝廷指定為對外貿易港,並成為中國政府與琉球(日本)往來惟一港口。明代嘉靖八年進士、布政司參議林恕的《平遠台》一詩也反映出當年福州港口萬國通航的繁榮景象:原是蓬萊頂上峰,六鱉移向粵城東。天連螺渚風濤壯,月照龍江島嶼空。萬國舟航通禹貢,九仙樓閣倚空同。憑欄縱目孤鴻外,遙見扶桑海日紅。詩人站在於山平遠台,憑欄遠眺台江白龍江,海面「萬國舟航通禹貢」 、 遙見扶桑(日本)海日紅景象,感慨萬千。清康熙年間,福州人,內閣學士謝道承的《南台竹枝詞》也多少反映當時福州對南洋(詩中暹羅今泰國)貿易發達、商業繁榮的面貌:暹羅一去夢魂遙,遠浦輕帆不可招。試向羅星塔前望,雙江春漲又平橋。福州內河縱橫交錯是福州一大景觀。清代張紳在《雜憶福州》中寫道:「城中到處小河溝,垂柳人家夾岸幽,每愛水邊涼意滿,日斜來上酒家樓」。 他在《福州竹枝詞》有: 月在梧桐風灑然,門前即有打魚船。大河水長小河滿,潮落趁潮沙岸邊。福州內河由緒山溪水匯成的,又與大江海潮相通,潮漲潮落,河岸垂柳、日斜酒樓、打魚船隻往來,使榕城盎然生趣。
沈鐵劉(1898-1993)《榕城竹枝》(四首) 這是一組反映40年代福州城社會面影和自然景觀的詩作,採用竹技調形式,抒詠出市井風俗畫和鄉土生活圖,通俗易懂,明白如話。中亭列炬耀如繩,橋北橋南最不勝。猶是春江花月夜,十年夢斷後街燈。 城邊春樹郁重關,城裡千家繞屋山。 呼酒客來宮巷外,買杉人向水流灣。 草木倉山百戰酣,龍潭高霧掩雙驂。 柳花飛過楊橋路,四月江城似水南。 才過西郊橄欖風,枇杷欲老荔枝紅。 小樓夜雨烹牛膾,花巷青簾賣肉絨。詩中描寫了台江中亭街耀眼的街燈;閩江萬壽橋的南北兩岸美景; 城內南後街花燈;水流灣木材製作傢具的集市;侖山古煙台,龍潭角,以及福州特產橄欖、荔枝、肉鬆和牛肉烹成風味小吃。 值得注意是,在豐富的福州詩吟中有不少描寫城外台江和郊區的詩篇。出現城內三山所沒有的沙洲、彩舟、秋雲、流水的景緻。如明代王恭《台江訪古》: 無諸古城外,潮滿合沙洲。 賓從留驄馬,壺觴度彩舟。 山回川月夜,猿哭海雲秋。 寂寞屠龍事,台江空自流。 曾鞏(1019-1083年),江西南豐縣人, 宋熙寧十年任知福州,春日出南台游覽,從水塘、堤壩、到一番桃李、青青草色,觸景生情,思歸故里。詠《福州城南》,這是一首較早反映台江詩篇: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水溢橫塘雨過時,一番紅影朵花飛。 送春無限情惘悵,身在天涯未得歸。明代永樂進士陳輝,福州人,《夜泊釣龍台》:煙村帶晚景,落日駐征撓。夜色海中月,秋聲江上潮。漁燈連水岸,霜月映楓橋。明發頻回首,鄉山別遠遙。詩中溶縮了大廟山釣龍台的煙村,晚景,落日,夜色,秋聲,漁燈 ,構成台江美麗景緻。明萬曆進士曹學佺(1573-1646年)(福州人)《台江觀競渡》二首,反映了台江每年端午節龍舟競賽,男女老幼紛紛觀渡的情景山河原屬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只為白龍先人釣,紛紛鱗甲截江來。人看龍舟舟看人,人行少處少船行。有時泊在柳陰下,蕭鼓寂然聞水聲。清代光諸舉人何振岱(1867-1952年),福州人,他的《夜過萬壽橋》:百廛夾道矗蜂房,奔轂聲中萬影忙。彩蠲初橫新賈舶,卧雲已換舊輿梁。洪瀾不砥憑春漲,弦月孤明惜夜良。吹笛榕陰何許客,此中可有陸龜蒙。這是作者通過萬壽橋的印象,反映出台江木屋擁擠(矗蜂房),同時寫出橋車馬行人的「忙」 ,也寫江上商船(賈舶)的「集」 ;既有春潮泛浪,也有弦月映明,情景動人。而吹笛揚聲,惹人思緒。古時台江八景,「白馬觀潮」 便是其中之一。清乾隆進士樑上國的《白馬春潮》,是作者《南台十詠和韻》之一,描繪白馬橋春潮美景,可以與浙江錢塘江八月海潮的這奇觀相比。雷鼓匉訇白馬馳,觀濤舊有廣陵期。那知榕海三春景,賽得錢江八月奇。清代道光舉人魏秀仁(1819-1876年)《台江竹枝詞六首》歌唱台江風光,下面一首反映了白馬河邊夜景,極為別致:高燒紅燭唱瓏玲,白馬橋邊駐足聽。曲罷短筵人不見,滿江星火一天星。王允晰《好事近.台江晚渡》也是晚渡台江的即景詩:帆影人桃花,花外青山斜日。報與黃昏潮信,有過江殘笛。舟行同在畫中看,清景倩誰惜。准備一襟幽思,付夜蟾澄碧。從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聽聞殘笛,舟行同在畫中,看到台江夜景,令人神往。 盧賢生(參考李鄉瀏主編《福州詩詠》)
Ⅶ 中國四大狀元之鄉
中國四大狀元之鄉是福州、蘇州、杭州、吉安。
一、福州府,八閩首府,歷代進士人數共計4103人,其中狀元26人,高居全國首位。福州府曾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等全國罕見的科舉,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中國科舉史,前所未有的歷史記錄,堪稱中華學霸第一城。
二、蘇州府,蘇州隸屬江蘇省,歷代進士總人數為3902人,狀元人數54人。蘇州是全國出狀元最多城市。
三、杭州府,浙江省人才輩出,杭州作為浙江省省會是浙江省人才最集中的城市,歷史上杭州進士總人數為3103人,狀元總人數為15人。
四、吉安府,吉安隸屬於江西省,吉安歷史上進士總人數為2936人,狀元人數24人。吉安自古就是人文淵源之地,這里的水土孕育了三千進士,自稱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狀元之鄉、將軍市、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的美譽。
Ⅷ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有多少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共有8613名。
其中福州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明清進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興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進士1299名。
網傳約有4000多名進士,官方史料及地方通志並未考證,地方管轄地變動造成部分數量重合,數據不詳。
(8)福州府進士多少錢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舉所取進士較多的地方,自隋至清,江西吉安、江蘇蘇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四川眉山等地所出的進士量乃全國之最。
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該科狀元鄭性之,榜眼孫德輿,探花黃桂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屬縣永福,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
Ⅸ 福州大不大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寧德市區,南連莆田市,陸域總面積12152.5平方公里。 福州西枕鷲峰--戴雲山脈,東臨大海,地勢由西向東漸次下降,地貌類型由中山而低山而高丘陵而台地平原直至於海。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2.68%。閩江自西北向東南橫切山脈,造成幽深峽谷,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水流平緩東流,至福州盆地形成全區最大的福州平原。另在鰲江和龍江下游以及山區盆地也有較多小平原。 福州平原周圍,鼓山、旗山、五虎山和蓮花山環圍,地貌上也是一個盆地,它和漳州盆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兩個盆地。福州海岸線漫長、曲折,而兩者在直線距離僅118公里,海域寬闊,多港灣、多島,島嶼由於受海浪拍擊和侵蝕,形成奇異多姿的地貌,風景優美。 福州地區跨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暖熱濕潤,宜於樹木和農作物生長。但常有旱澇和台風等氣象災害,境內多山地,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也頗明顯,從而引起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布差異。 福州地區陸域資源富匱程度不一,林地面積大,耕地嚴重不足,水資源豐富,雨量充足,但時空分布不均,沿海島嶼嚴重缺水,夏秋乾旱。非金屬資源豐富,金屬礦產短缺。海洋資源豐富,港口條件優越,建設"海上福州"潛力無限。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早在新石器時期,福州先民就創造了曇石山文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閩越王」,興建「冶」城,開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設。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稱「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唐末、五代後梁初(公元901~908年),閩王王審知先後擴建「羅城」和南北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故福州亦稱「三山」。北宋時期,福州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令「榕蔭滿城,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譽。元代,設「福建行中書省」於福州,福州成為省城。明末,唐王朱聿健入閩稱帝,福州又稱「福京」。清代,福州設為府治。1946年,民國政府正式設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設為福建省省會。 福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和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早在東漢時期,福州就與東南亞地區有貿易往來。唐宋時期,福州已成為「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國際貿易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明代,福州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福州港正式成為國家港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馬尾、長樂一帶)增加給養後揚帆出海。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後開禁設關,福州對外貿易又趨繁榮,「使西南洋諸口咸來互市」。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福州成為全國首批14個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國家賦予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科技園區、出口加工區等優惠政策。 福州民風淳樸、文化昌盛,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嚴高、虞願、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傳播中原文化。唐開元年間,福州就設立書院廟學。韓愈曾稱道:「閩越有長才、秀民通文書,與上國齒」,認為福州文化水準可與京都長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為發達,有著「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讀書聲」的盛況。當時,福州開設的巢經樓是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石鼓書院亦被稱為海內四大書院之一。明清以來,福州更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集地,「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名人燦若繁星。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福州籍進士達4100多人,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縣曾七年蟬聯「三狀元」,宋嘉定元年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為榕籍人士,都被譽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跡。目前,福州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有50餘人,居全國各大中城市前列。 福州是一座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建州的州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東都」。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