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府進士多少人
擴展閱讀
北京外殼鈑金加工多少錢 2025-07-29 05:36:40
杭州北京哪個樓盤最好 2025-07-29 05:31:03

福州府進士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11-30 04:28:49

❶ 江南歷代狀元有哪些

略微統計了一下十二個古代科舉大府的歷代進士與狀元人數。以清末的名稱為准,此十二府是:吳地的蘇州府、常州府、嘉興府;越地的杭州府、紹興府、寧波府;皖南的徽州府;江右的吉安府、撫州府;福建的福州府、泉州府、興化府(今莆田市)。

為此參閱了甚多資料,各種資料說法不一,統計標准也有出入。我一般採取其中較為可信的說法,譬如公布於政府官方網站的數據。雖然依舊不甚准確,但至少可以確保大致數量,進士數量的上下誤差當在100以內。

不少統計是基於現今地市的轄境,我不甚贊成。行政區劃亦是歷史的產物,其大小流變亦反映城市之興衰。而且,歷史上的政區認同感不應用今日之認同感替代。故本文所統計的是歷史行政區轄境內的進士與狀元人數。故海寧縣算入杭州府,餘姚縣算入紹興府,婺源縣算入徽州府,金壇縣、溧陽縣皆不算入常州府。而今日不存在之歷史行政區,則歸入今日相應的行政區,譬如太倉州歸於蘇州府、嚴州府歸於杭州府、建昌府歸於撫州府。

本文統計的進士都是文進士,狀元都是文狀元。

統計過程如下: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人,狀元12人。其中餘姚進士634名,狀元5人。從唐至清,今舟山市轄境內進士共44人,無狀元。故寧波歷代進士共1893人,狀元7人。

今紹興大市境內歷代有進士1965人,加上餘姚634人、蕭山299人,共2898人,狀元19人(含餘姚5人)。

明清蘇州(含太倉)進士共2575人,加上嘉定134人,共2709人;再加上宋代進士638人,共3347人。唐、五代、元數據不詳,若全部相加,根據唐代蘇州科舉先抑後揚的大致走勢,總數應當不會少於3600,但不會多於4000。

今常州市區與武進縣從唐至清共有進士1546人,其中狀元9人。無錫縣(含清代的金匱縣)歷代進士共540人,其中狀元6人。自宋至清江陰曾先後出進士415人。從唐代起,宜興見於史籍記載的進士有385人。靖江明清時屬常州府,共出進士34名。全部相加,常州府歷代進士總人數為2920,其中共有狀元15人。這一榮譽今天當為錫常兩市共有。

嘉興地區的進士,據統計共有1947人,減去海寧366人,共1581人;共出狀元9人。

杭州地區歷代有登科進士3036人,狀元15人(含海寧)。減去蕭山299人,加上海寧366人,則有3103人。

自唐至清,福州考中進士者共4100人,其中僅宋代就有進士2303人。福州狀元共有26人。

莆田歷代進士,莆田縣有1470人,仙游縣有657人,興化縣有88人,總共2215人,其中狀元10人。

自唐至清,泉州計有進士2316人(宋代1484人,明代552人,清代254人),其中狀元11人。

吉安歷代進士共有2936人,狀元16人。

從宋至清,撫州(含原建昌府地區)進士共2450人,其中狀元5人。

徽州六縣歷代共有進士共2081人(宋代740人,明代446人,清代664人),其中狀元24人。

以上數據,多少與真實情況有所出入,僅供參考。筆者唯一有把握的是明代各府的進士人數。

下表是數據匯總:

歷代進士總數 明代進士人數 狀元人數

福州府 4100 606 26

蘇州府 近4000 872 54

杭州府 3103 461 15

吉安府 2936 817 24

紹興府 2898 828 19

常州府 2920 591 15

撫州府 2450 369 5

泉州府 2316 552 11

興化府 2215 473 10

徽州府 2081 446 24

寧波府 1893 543 7

嘉興府 1581 427 9

其實南昌府的科舉業績亦不可小覷,當與寧波、嘉興在伯仲之間,可惜缺具體的數字。

數字不一定精確,望諸公不吝雅正。不過,還是可以得出幾條結論,或者聯想:

1. 近世中國之人文淵藪,全面偏向東南半壁,大致形成吳、越、江右、閩四大人文群落,而徽州是連接吳越與江右之橋梁。

2. 並非只有經濟昌盛的地區科舉才昌盛。明清之江右、福建、皖南遠不及江南諸郡繁華富庶,讀書同樣蔚然成風。所不同者在科舉之外,江南還有發達的市民文學,此為贛、閩、徽諸郡所罕有。

3. 宋代學術最盛者,首推中原(伊洛之學),南渡後則浙東(呂祖謙、陳亮、葉適之事功之學)、江右(陸九淵心學)、閩中(朱熹理學)、湖湘(胡安國之洛學傳承)、蜀中(兼收並蓄理學各家)五分天下,三吳不能及也。宋代詩文最盛者,首推中原、蜀中、江右、南渡後則浙東,三吳亦不能及也。蒙古入侵後,湖湘、蜀中滿地膻腥,浙東人文僅余紹甬。明以降,三吳後來居上,遂執天下人文之牛耳。

❷ 福州大不大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寧德市區,南連莆田市,陸域總面積12152.5平方公里。 福州西枕鷲峰--戴雲山脈,東臨大海,地勢由西向東漸次下降,地貌類型由中山而低山而高丘陵而台地平原直至於海。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2.68%。閩江自西北向東南橫切山脈,造成幽深峽谷,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水流平緩東流,至福州盆地形成全區最大的福州平原。另在鰲江和龍江下游以及山區盆地也有較多小平原。 福州平原周圍,鼓山、旗山、五虎山和蓮花山環圍,地貌上也是一個盆地,它和漳州盆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兩個盆地。福州海岸線漫長、曲折,而兩者在直線距離僅118公里,海域寬闊,多港灣、多島,島嶼由於受海浪拍擊和侵蝕,形成奇異多姿的地貌,風景優美。 福州地區跨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暖熱濕潤,宜於樹木和農作物生長。但常有旱澇和台風等氣象災害,境內多山地,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也頗明顯,從而引起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布差異。 福州地區陸域資源富匱程度不一,林地面積大,耕地嚴重不足,水資源豐富,雨量充足,但時空分布不均,沿海島嶼嚴重缺水,夏秋乾旱。非金屬資源豐富,金屬礦產短缺。海洋資源豐富,港口條件優越,建設"海上福州"潛力無限。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早在新石器時期,福州先民就創造了曇石山文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閩越王」,興建「冶」城,開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設。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稱「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唐末、五代後梁初(公元901~908年),閩王王審知先後擴建「羅城」和南北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故福州亦稱「三山」。北宋時期,福州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令「榕蔭滿城,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譽。元代,設「福建行中書省」於福州,福州成為省城。明末,唐王朱聿健入閩稱帝,福州又稱「福京」。清代,福州設為府治。1946年,民國政府正式設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設為福建省省會。 福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和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早在東漢時期,福州就與東南亞地區有貿易往來。唐宋時期,福州已成為「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國際貿易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明代,福州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福州港正式成為國家港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馬尾、長樂一帶)增加給養後揚帆出海。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後開禁設關,福州對外貿易又趨繁榮,「使西南洋諸口咸來互市」。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福州成為全國首批14個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國家賦予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科技園區、出口加工區等優惠政策。 福州民風淳樸、文化昌盛,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嚴高、虞願、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傳播中原文化。唐開元年間,福州就設立書院廟學。韓愈曾稱道:「閩越有長才、秀民通文書,與上國齒」,認為福州文化水準可與京都長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為發達,有著「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讀書聲」的盛況。當時,福州開設的巢經樓是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石鼓書院亦被稱為海內四大書院之一。明清以來,福州更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集地,「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名人燦若繁星。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福州籍進士達4100多人,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縣曾七年蟬聯「三狀元」,宋嘉定元年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為榕籍人士,都被譽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跡。目前,福州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有50餘人,居全國各大中城市前列。 福州是一座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建州的州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東都」。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

❸ 福州的歷史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❹ 誰知道,明朝巳未年間的進士有誰,要全面的,人名,還有年份

是己未吧
施 盤 - 楊 鼎 - 倪 謙 1439
倫文敍 - 豐 熙 - 劉 龍 1499
丁士美 - 毛敦元 - 林士章 1559
庄際昌 - 孔貞運 - 陳子壯 1619

❺ 古代進士省份排名

第十名
浙江寧波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從唐至清,寧波歷代進士共計1893人。歷史上出現過「一王、三相、七十二進士」的西月湖畔(今海曙)之史氏,並傳為佳話。進士名人中,有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王守仁,著名藏書家范欽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第九名
安徽徽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徽州六縣歷代共有進士共2081人,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進士名人中,有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凌唐佐等。

徽州呈坎景區
第八名
福建莆田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進士2308名。曾有「一戶六進士」之美譽,宋代王安石也有「興化多進士」之贊語。進士名人有:歷史學家、大學問家、文學黃璞,愛國忠君的林道楠,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的劉克庄等。
莆田九龍谷
第七名
福建泉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文化積淀深厚,計有進士2316名。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曾以對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來表達對泉州人文的贊嘆。進士名人中,有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曾公亮,12歲寫出萬余言《范蠡傳》的蔡復一,協助康熙帝平三藩、收復台灣的李光地等。
泉州開元寺
第六名
江西撫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撫州(含原建昌府地區)進士共2450人。這里「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進士名人中,最知名的當屬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曾鞏等。
撫州大覺山
第五名
江蘇常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常州號稱「千載讀書地」,歷代進士總人數為2920。常州自古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有著濃厚的讀書學習氛圍,歷史上以「科名之盛」著稱。進士名人有:「東林八君子」中敢於上疏直諫的錢一本,清代詩人、史學家趙翼等。
常州天目湖
第四名
浙江杭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杭州地區歷代有登科進士3036人。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致使杭州進士數量眾多。進士名人有:有唐朝詩人賀知章,因《夢溪筆談》而聞名的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明代政治家、詩人於謙,愛國詩人龔自珍等。
杭州西湖
第三名
福建福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福建福州共有進士3200多名,出現過「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進士名人中,有大敗倭寇、驅趕荷蘭入侵者葉向高,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等。
福州雲頂景區
第二名
江蘇蘇州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江蘇蘇州共有進士3600多名。蘇州進士名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等。
蘇州拙政園
第一名
江西吉安
就放大觀看理工科
「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這也許還只是保守說法。從各種官方史籍的記載中可推算,吉安自開創科舉制度以來,共有進士將近4000名。吉安曾有「一門九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之美譽,於眾多「進士之鄉」中摘得桂冠,實至名歸。進士名人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詩文創作大家楊萬里以及明朝第一才子解縉等。

❻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有多少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共有8613名。

其中福州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明清進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興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進士1299名。

網傳約有4000多名進士,官方史料及地方通志並未考證,地方管轄地變動造成部分數量重合,數據不詳。



(6)福州府進士多少人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舉所取進士較多的地方,自隋至清,江西吉安、江蘇蘇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四川眉山等地所出的進士量乃全國之最。

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該科狀元鄭性之,榜眼孫德輿,探花黃桂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屬縣永福,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

❼ 福州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怎麼樣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為福建省省會,位於閩江下游,系我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文化中心,自宋代起文化教育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是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

福州市的常住人口為711537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59648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1032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2990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408076人,佔61.9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07294人,佔38.05%。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630096人,佔51.02%;女性人口為3485274人,佔48.9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031136人,佔14.49%;15-59歲人口為5224094人,佔73.42%;60歲及以上人口為860140人,佔12.0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84126人,佔8.21%。

福州是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首批14個沿海港口開放城市之一。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

中洲島

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歷次考古調查和發掘,福建省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數以百計,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以平潭殼丘頭、閩侯曇石山等遺存最為豐富,並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向周朝進行朝貢,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甌市)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等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

福州市區鳥瞰

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清代時,福州為閩浙總督(總督福建,浙江二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的駐地。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東街口天橋及附近景觀(10張)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南平市和泉州市,北接寧德市,南連莆田市。

地形 福州市區所在地屬於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786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福州市礦產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硅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定地位。

森林資源 福州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地熱 福州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海洋 福州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

氣候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東臨太平洋,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福州氣候資源豐富,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年相對濕度約77%。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春季:常陰雨綿綿,氣溫變化較大,是一年中陰雨天最多的季節。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氣冷熱多變,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梅雨期溫度顯著升高,濕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是出現局地熱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台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

秋季(10~12月):天高雲淡,日照充足,濕度減小,溫度適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較少,氣候溫和,極少有零下低溫出現。

❽ 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

一、江蘇蘇州:這個城市不用細說,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科技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僅明清兩代蘇州進士792名,崑山271名,太倉208名,吳江180名,常熟366名。蘇州進士名人:范仲淹、范成大、錢謙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狀元)。

二、浙江杭州:文化僅次於蘇州的地方,但進士數量不會少於蘇州。明清進士1034名,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杭州進士數量肯定最多。杭州進士名人:沈括、於謙、袁枚、龔自珍。

三、江蘇常州:據說古代人才數量排名中國第四。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文科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數字不包括常州的屬縣。趙翼,陽湖人(今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試時本來排在第一名,陝西王傑第三,但乾隆認為江南的狀元太多,而當時正對西北用兵,需要重視西北,陝西從未有過狀元,所以兩人試卷對換,王傑成為清代唯一的陝西籍狀元。雖說狀元與探花相去不遠,但從此兩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王傑青雲直上,趙翼卻諸事不順,最後只當了個兵備道,他後來遂辭官主講安定書院,精研詩文、史學,成為一代詩文家、詩論家、史學家,有《甌北集》。

四、福建福州: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五、浙江紹興:據歷代府、縣志書《選舉》進士名錄輯錄,僅紹興市區及紹興縣就有1216名,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紹興進士名人:賀知章、陸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歷代進士約3000名。其中廬陵縣(今吉安市區)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進士名人:歐陽修(省元,即會元)、文天祥(狀元)、楊萬里、解縉。

七、浙江寧波: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縣進士693名,餘姚436名。餘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進士出身,其父王華為明成華十七年(1481)狀元。創建「天一閣」藏書樓的范欽,鄞縣人,也是明代進士。

八、福建莆田: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九、福建泉州: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

十、安徽徽州:2000名左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據光緒歙縣進士許承堯《歙事閑譚》,僅清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的248年間,歙縣本籍、寄籍進士就有290多名;休寧本籍、寄籍文科狀元16名。

❾ 明清兩代有多少狀元,榜眼,探花,進士是出自上海

據《上海通史》記載:「明清兩代,上海地區共有狀元7名。」按年代和地域分:松江有明代錢福、唐文獻,清代戴有祺(原籍金山衛人);青浦有明代張以誠;嘉定有清代王敬銘、秦大成和徐郙。未列入《上海通史》記載的還有幾位狀元。

蔡以台字委實,號蘭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後因母親年邁辭官,回籍侍奉,閉門養親。著作有《三友齋遺稿》、《姓氏竊略》等。

嘉定有「三狀元」:王敬銘、秦大成和徐郙。

狀元王敬銘,字丹思,號味閑,生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卒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系康熙六十壽辰,特開恩科,王敬銘得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王敬銘擅於丹青,工於小楷,所作山水畫,清腴閑遠,娟麗灑脫,深得康熙賞識。現在,嘉定區博物館內還藏有其殿撰山水中堂一幅。其詩文集名為《未岩詩稿》。

秦大成字澄敘,號簪園。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狀元,仕至翰林院修撰。

徐郙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請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徐郙工書畫,作品為慈禧所喜愛。徐郙故居,坐落於嘉定城區南大街22-26號。據史料介紹,徐家有房屋五進,第三進是正廳,稱「壽棋堂」,有楠木庭柱四根。1996年冬,所有房屋在舊城改造中拆除。原址已新建了一幢幢新式樓房,門前的南大街已拓寬改造,道路兩旁綠樹成行,狀元府亦無蹤跡可尋。

戴有祺,字丙章,號瓏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參與殿試,科考官定他為第二名,康熙認為戴有祺有一手好書法,定為一甲一名,中了狀元,在翰林院供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鄉試為內直諸詞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為三等,降職為修補知縣。戴有祺不願赴任,棄官回到松江。據記載,他家本住松江城內錢涇橋畔,辭官返鄉後,築室蔣涇橋,辟小園,取名「慵齋」,後因生活貧困,房屋出售他人。這是一個窮極潦倒的狀元。

明朝的狀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吳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縣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豐城縣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顯(1367年-?,福建建陽縣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廣襄陽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觀(1363年-1402年,南直隸池州府貴池縣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張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進士(?-?,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韓克忠(?-?,山東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廣(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永樂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豐人)
永樂四年(1406年):林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
永樂九年(1411年):蕭時中(?-?,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
永樂十年(1412年):馬鐸(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樂十六年(1418年):李騏(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增鶴齡(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邢寬(?-1454年,南直隸無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馬愉(1395年-1447年,山東臨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長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隸寧晉縣人)
正統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正統四年(1439年):施盤(1417年-1440年,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
正統七年(1442年):劉儼(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正統十年(1445年):商輅(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潛(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孫賢(河南杞縣人,1423-1477)
天順元年(1457年):黎淳(湖廣華容人,1423-1492)
天順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順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羅倫(江西永豐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張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吳寬(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謝遷(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彥(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錢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費宏(江西鉛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錢福(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倫文敘(廣東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陝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顧鼎臣(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呂柟(陝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祖籍江西廬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進賢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楊維聰(順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淶(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龔用卿(福建懷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羅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欽(1512年-1545年,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韓應龍(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瓚(浙江杭州府錢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隸太和人,祖籍崑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鳴雷(浙江台州府臨海縣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隸揚州府興化縣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陳謹(福建福州府閩縣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諸大綬(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時行(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應期(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1527-1594)
隆慶二年(1568年):羅萬化(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536-1594)
隆慶五年(1571年):張元忭(祖籍四川綿竹,徙居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538-1588)
萬曆二年(1574年):孫繼皋(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1550-1610)
萬曆五年(1577年):沈懋學(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人,1539-1582)
萬曆八年(1580年):張懋修(湖廣江陵人,1555-1634)
萬曆十一年(1583年):朱國祚(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1559-1624)
萬曆十四年(1586年):唐文獻(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1549-1605)
萬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寧人,1541-1620)
萬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1553-1626)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東荏平,後附南直錦衣衛籍。1561-1626)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趙秉忠(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1574-1626)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張以誠(南直隸松江府青浦縣人,1568-1615)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楊守勤(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1566-?)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黃士俊(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1577-1661)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韓敬(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1580-?)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1593-1644)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錢士升(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1575-1652)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庄際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啟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74-1636)
天啟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651)
崇禎元年(1628年):劉若宰(南直隸安慶府懷寧人,一作潛山人,?-?)
崇禎四年(1631年):陳於泰(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
崇禎七年(1634年):劉理順(河南杞縣人,1582-1644)
崇禎十年(1637年):劉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1587-1646)
崇禎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順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禎十六年(1643年):楊廷鑒(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