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結婚習俗 關於「親家舅」的 都有啥規矩
福州地區的親家舅就是在新娘子回娘家時,要到新郎家接姐姐回家,讓後新郎要包紅包給親家舅。如果是新娘的親弟弟要包的大點一般3千到一萬按經濟能力給,如果是堂弟,表弟一般500塊到3000吧意思一下。哦來接時要記的給吃太平面
B. 福州春節有那些習俗
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因此,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二。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三。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C. 福州女方送燈,男方要回什麼
福州傳統習俗是,親家舅代表女方娘家人送燈,男方請親家舅吃太平面,給壓歲錢,或給娘家人回紅包。
福州習俗:正月十五前,娘家必送花燈到女兒夫家。因為福州話里燈與「丁」諧音,意思是希望女兒早生貴子,所以就有了「親家舅送燈」的習俗。「送燈」有講究,姑娘出嫁頭一年,送的是「觀音送子」燈,第二年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送「狀元騎馬」燈。如果第二年還沒有生養,就加一盞桔燈,這是因為在福州話桔與「急」諧音。如果已有子女,一個孩子就加送一盞,燈的盞數要超過子女數量,如關刀燈、走馬燈、綿羊燈等。送燈時,將燈掛在兩根甘蔗兩頭,由親家舅扛著到親家母家裡去,燈送到時,親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給親家舅吃,還要給壓歲錢。
D. 福州過春節有什麼習俗(簡要語言)
1、人們會在院落、居室、灶房、倉房、畜棚也會貼滿不同體裁形式的年紅。年紅寄託著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將宅院裝飾一新,烘托出節日氣氛。
2、歲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歲;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訪友討壓歲錢;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觀燈迎神鬧元宵;正月廿九這天送拗九粥,春節結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
3、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房門兩側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
(4)福州親家舅拿多少錢擴展閱讀:
春節演變
1、上古時代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當北鬥鬥柄指向寅(正東偏北)時為立春節點。
2、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歷)。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並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
3、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E. 在福州做親家舅有多少紅包
沒什麼標准。大方就多給,小氣就少給。。
F. 表妹結婚「親家舅「能是表哥嗎福州的,能拿多少
表妹結婚的時候,表哥也可以作為代表去做親舅家,在福州的話,給的錢應該不會太多,1000塊錢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