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樹兜租房大概多少
擴展閱讀
深圳五個人適合去哪裡玩 2025-07-28 09:55:32
福州哪裡的裁縫比較好 2025-07-28 09:53:59
深圳養老護理多少錢 2025-07-28 09:44:57

福州樹兜租房大概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19 11:22:22

『壹』 我男朋友不和我在一起住不租房子 他上班經常沒時間陪我 說上班很累 我好痛苦怎麼辦

既然和你的男朋友在一起,非常的痛苦,還是分開來比較好的女人總是太痴情,一旦對某個人動了真情,便會義無反顧,就算她們知曉自己錯付了真心,也無法抑制對他的想念,還是會為他默默付出。

然,並不是你付出的多,愛就能夠得到回應,很多時候,若是你愛錯了方式,你之前所做的就都是無用功,你還是得不到他的愛。

在一段感情中,糾纏是最無效的方式,你頻繁的聯系他,只會讓他漸漸對你產生厭倦心理。

就像歌詞里唱的一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你越是主動向男人示好,他就越是不會珍惜和寵愛你。

每段感情,都會有膩煩期,若是你想讓愛情保鮮,就一定要嘗試冷落男人,你給他的甜太多了,偶爾讓他嘗點苦頭,他會更加愛你。

愛一個男人最聰明的方法,不是糾纏,而是冷落。

一、冷落男人,只給他七分愛

有句話說,愛得太滿,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是一樣,若是沒有遵循適度原則,就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同樣,愛一個人,也要適度。

愛人愛七分,就足夠了,在他生病的時候,你要給他陪伴,給他送去溫暖,在他惆悵、無助、脆弱的時刻,給他安慰,溫柔地對待他。

在他需要你的時候,盡量陪伴在男人的左右,在他工作或者繁忙時,你不必等待男人,你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面。

當女人學會愛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適度冷落男人,拉開兩個人之間的距離,這樣,男人會更加珍惜你。

男人都有徵服欲,你偶爾對他冷一點,他會不適應,男人會想辦法得到你的心,引起你的注意。

二、吵架後不理男人,讓他主動來哄你

在感情中,主動的那一方,從一開始就輸了,若是你愛得太過卑微,男人就不會那麼在乎你了,每一次你們吵架或者鬧矛盾,他都不會主動求和,而是等待你向他認錯。

或許,在你的心裡,他是最重要的那個人,每一次你們發生爭吵,你都會感覺到不安,因為太害怕失去他了,所以每次都是你服軟,然,你的主動,卻未必能換來他對你的在乎。

在和男人吵架後,你不要糾纏男人,更不要降低自己的底線,你最好冷落男人一段時間,讓他主動來哄你,讓他主動和你道歉。

若是你太主動,男人就會把你對他的好當成一種習慣,如果你想得到男人的愛,就在和他吵架之後矜持一點,剋制自己不去聯系他。

三、相處時冷落男人,給他一定的空間

男人和女人不同,在一段戀愛中,若是女人動了情,便會把男人當成自己的全世界,她想時時刻刻陪伴在男人身邊,一刻都不想與他分開。

而男人的愛,是隱忍的,是克制的,是有分寸感的,男人即便再愛一個人,也不會把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女人身上,他們是需要空間的。

在他們想獨處或者與朋友待在一起時,若是你反復糾纏他,他很可能會越來越厭惡你。

若是你想留住男人的心,就要給男人一定的空間,尤其是他壓力大或者想要獨處的時候,你稍稍冷落他,讓他一個人靜一靜,男人發現你的良苦用心後,他會越來越愛你。

有一些女人,一味糾纏男人,她們以為這樣便能在男人身上獲得愛,實際上,這是一種最傻的做法,聰明的女人,懂得冷落男人。

你冷落男人,他非但不會離開你,反而會把你捧在手心上,男人會更加珍惜你,餘生,女人要記住,你學會愛自己,男人才會來愛你。

『貳』 求福州婚俗,越詳細越好,謝謝!

舊俗男女婚姻多由父母作主,媒人從中說合而定。媒人持女方庚帖交給男家,男家經過算命人「合婚」以經過「相親」後,便可議定。但現在是自由婚姻,可刪去這個步驟。
議定後,男方擇日請媒人把禮品和聘金陪送至女家,即為定親。男方要帶著2隻公雞、10斤線面、10斤豬肉、10斤糖、3條香煙、蠟燭、鞭炮、花、禮金、金器到女方家提親,然後男方要帶回去的東西包括一隻母雞,拿來的那兩只公雞中的一隻、拿來的線面和豬肉各拿一點,一條給新郎的新褲子和一雙新襪子。福州的禮金反正是要帶三的,越多越好,13333、33333、63333……
隨後新人們就准備結婚的物品,主要是新娘的陪嫁。新娘要准備床上用品、帶蓋的紅桶一個(裡面放著花生、紅棗、蓮子、穀物等)、娃娃一對、紅臉盆一對、BB洗澡盆一個(也是紅色的)、門上和窗戶上的喜字、紅布(包桶用的)、禮炮、洗發水2瓶、沐浴露1瓶、痱子粉1罐、牙刷2把、毛巾2條、牙膏1支、睡衣1件、拖鞋兩雙(男、女各一雙)等。這些都是結婚當天要帶到男方家的,當然崇尚一切從簡的新娘可以斟情安排。
結婚之日上午,男方迎娶,隨之以親戚朋友組成的「行郎」到女方搬取嫁妝。女方由事先把嫁妝集中於堂前,貼上「百年好合」等吉慶字,插上柏枝。古代用花轎,現在當然用小車啦。花轎到女方,新娘整妝上轎,在正午12點之前到達男方家,男方大放爆竹迎接。
下午是拜堂時間,為婚娶中的一個高潮。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相向交拜, 飲合巹酒,俗謂交杯酒。再由司儀對親戚長輩唱見拜,新郎新娘跪拜,長輩受禮後賜見南鈿(即禮金)。
晚上為正宴,司儀主持婚宴儀式。席間,新人們要向賓客敬酒,有些賓客還會額外給新人席上費用,如果是錢就是100元左右,或者就是戒指。宴畢是鬧洞房時間。賓客們要想出各種辦法為難新人。
婚後第二天是回門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給小舅如果子錢。然後新郎備禮品,和新娘一起往岳家拜見,當日返回。

男方聘禮:按老人家說法,男方下聘的時候要備齊10 樣東西,意味著「十全十美」女方手到聘禮後,除了聘金,其餘的要歸還一半給男方。聘金:3萬3或1萬3(儀定的聘金尾數必為「3」字,福州方言「三」與「生」諧音,象徵婚後都生兒女)聘禮:公雞,母雞各一隻(女方退還母雞)豬腿一條(女方退豬蹄) 羊腿一條(女方退羊蹄) 紅鰱魚2頭 目魚干一包 蟶干2包
女方嫁妝:皮箱(個數一般2個,取好事成雙之意)皮箱里裝些常用衣物及女方父母辦給女兒的嫁妝物), 娃娃,一男一女娃娃一對,討吉利的說法,多子多福之意。辦些新家需要的電器(根據個人情況,按需辦理),塑料桶,塑料花和花瓶(布置新房用):塑料花要用白色和紅色2種顏色,代表男性和女性,出門前新娘手上要拿一束鮮花。(奇怪的是,我常看到很多嫁妝里都有痰盂,不知道拿來做什麼的);紅傘:接親時,伴娘為新娘撐紅傘出門,上車,下車。這把傘要嶄新的而且沒有商標,顏色紅色和粉紅均可,這也是舊時套吉利的說法,比如擋災,辟邪等
接親:如果女方家在福州或有自己的宿舍,就在家裡接走。如果新娘住新郎家,結婚哪天要避一下,或到酒店租房,從酒店接走,或者就直接到化妝店接親。要是男方的長輩沒意見,那就連「見長」的程序都省了,直接下午接到酒店迎賓(我覺得「見長」這個環節是不可以少的,因為那是結婚最有意思的環節)福州女兒出嫁,一定要在上午12點到男方家,一般新娘上午9到10點前就出發接親了,新娘接出門的時候伴娘要為新娘打傘,車門則有伴娘負責開。吃太平面,新郎到新娘家時,新人一定要吃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後同樣還是要吃一碗太平面,意為保平安(太平面里還有兩個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顆留一顆,意思為大家一起平安)
鋪床: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長輩鋪新房的床,長輩要選父母,兒女齊全的,表示新人可以像長輩一樣幸福(我老爸就為一對新人鋪床過~哈哈)然後找1到2個乖巧,聰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幾個滾,意思為將來會生漂亮男寶寶,如果喜歡生女寶寶,就找一男一女,或直接找女生來打滾,還要記得給小孩子包紅包。見長輩(這可是結婚最有意思的時刻了):下午3到4點,新人就要開始拜見過事的長輩,老人和親戚,討紅包。福州人叫「見廳」到了晚上,新人的親戚朋友就聚在一起喝喜酒,吃喜宴。有時候還要在酒桌上見過與自己同輩的親戚,那時候也還是可以拿紅包的。

『叄』 哪一秒你覺得合租真難受

在外面租房好幾年了,各式各樣的人也都見過,雖說生活習慣上有些差異,但是大部分還都是比較有素質的,即使有什麼問題,提出來也會修改過來,直到遇到這個室友,才知道這個社會是有多麼險惡。她和她男朋友從搬進來到現在有一個多月,搬來的第一天就把馬桶堵住了,裡面扔著衛生紙和煙頭,堵住也不通。每天晚上從12點開始洗漱,上廁所,一直倒騰到晚上2點,合租的房子又非常不隔音的,每次都是睡著被吵醒,然後睡著又被吵醒,但是沒辦法,他們都是晚上十點以後才下班,不能說不讓人家洗漱。因為他們使用了電暖器,電費超過我們平常的幾倍,這些也都算了,可以忍受,但是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她的胡攪蠻纏。從她搬進來後十天有九天都不鎖大門,每次下班回家大門都敞開著,大半夜上廁所也是這樣,我不明白隨手關下門有這么難嗎?合租的房間門鎖都不怎麼管用,鎖上門對大家都好啊,尤其是之前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有次一個人在門外向裡面看,之後我們就特別關注這個門的事情。我男朋友在群里也提醒過她幾次,但是早上走的時候她又沒關門,提醒她之後就說我男朋友老是盯著她幹嘛,是不是有病啊,這我男朋友哪能忍啊,直接嗆了幾句,但是說實話真的是吵不過人家,然後就找了中介,中介也是一通的和稀泥,我們心想她以後記著關就行了,但是我們想著息事寧人,人家可沒這么想,我下班回家後她看見我回來了也沒說什麼,因為從始至終我都沒跟她說話都是我男朋友跟她吵,我男朋友回家後人家直接開罵,最後感覺好像我們兩個欺負了人家一樣,她還報了警,既然報了警那我們就等著警察來處理,我們回房間人家直接拉著我們的門打算闖進我們房間里吵,我真的是沒見過這么胡攪蠻纏的人。她去樓下接警察,但是警察壓根就沒上來就直接走了,緊接著我男朋友就接到了中介的電話,中介直接說差不多得了,但是這個事情又不是我們挑起的,是她先罵的人,也是她叫的警察,最後我男朋友說讓她道歉,萬萬沒想到的是中介直接在電話里罵我男朋友,甚至要上樓來打他 ,我男朋友這爆脾氣直接就上來了,他們上樓來之後那架勢就是要動手,但是我男朋友人高馬大一米八的個,一百六十斤的體重也不是吃素的,最後那中介也沒敢動手,現在都法制社會了,誰先動手誰吃虧,這道理這中介當然也明白啊。那中介跟我們一通掰扯,最後搞明白了,他是那女的親戚,怪不得拉偏架,我們要搬走也不肯讓我們搬走,現在搬走了就不退押金 ,最後還是我們妥協,以後她想關門就關門不想關門。

『肆』 遠去的記憶

黃河,都說是九曲十八彎,縮放在課本里,她就演變成了漢字里的"幾"。在"幾"字橫折彎勾的彎窩窩里,有一片肥沃的沖擊平原,那裡就是我的家鄉,五千年文明搖籃里最古老的那根藤條,鸞鳳棲息的"鹽運之都"——運城。

從小生活在硝石湖畔,卻沒有登過鶯鶯塔、鸛雀樓,也沒有拜過普救寺、關帝廟,就連隔壁村仿製的被司馬光砸爛的那口破缸都沒見過。許是運城開放太晚,或是自己過於遲鈍的緣故,故鄉所有的底蘊和美麗,直到我離她遠行時,也還是懵懂模糊,不曾體會。

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抹平了幾乎所有70後童年記憶里的殘磚碎瓦。前年,高中同學聚會時,我回到年少時曾經生活和成長的地方,險些迷失了方向。追逐嬉戲的街道院落沒了,攀爬掏窩的歪脖老樹砍了,聽課踢球的教室操場推了,就連陪你一路走過學生時代的玩伴們,大多也都散落在浩瀚的城市之間,難得一見。

珍藏的記憶正在遠去,留下的,唯有腦海里偶爾閃現的碎片,和不多的,似曾相識的留念。

(一)東街的童年

小的時候,父母在縣城落戶不久,居無定所,顛沛的很,經常搬來搬去地租房子住。最後一次住的是「經租房」,就是由政府統一管理轉租的私有房產,在縣城核心鍾樓靠近東街的地段,差不多待了兩三年。我最早的記憶就是從那裡開始的。

房子的主人是"楊大頭",盡管七十年代,政府已經不再把收取的租金分紅給他,但他依然是那一帶最富有的大戶。"楊大頭"成份不太好,地主家的少爺,每天騎個三輪車代步,給人修補鞋子,也有門面做些日雜營生,算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長在紅旗下的孩子個頭竄得快,七歲的時候,我已經和他一般高了,倒不是我異於常人,而是他不怎麼長個,除了腦袋,就像《冰與火之歌》(美劇叫《權利游戲》)中的"國王之手"——侏儒提里昂。

        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但無法選擇父母,以及娘胎里攜帶的基因。盡管身體矮小,比例也不協調,但"大頭"腦容量大,聰明的很,很早就能與時俱進,走在市場的前列,很會做買賣。因為是經租房的緣故,又是小孩子,所以沒跟他有過來往,也不知道他真名,只記他很勤快,但脾氣大,特別愛發火,尤其是聽到別人叫他"大頭"的時候。

70年代的小孩子沒什麼好玩,也沒幼兒園或早教班可上。學齡前基本都是散養著的,大人們陪著的時候不多,玩什麼全憑你自己的意願,只要不出亂子就好了。我打小是外來戶,受"本土"的小朋友排斥,很少能入伙,總是一個人找點樂子,點個炮,揚些土,彈個玻璃球啥的。最驚險刺激的「游戲」莫過於向門前駛過的吉普車投擲石子,然後躲起來,偷看大人們氣急敗壞的樣子。終於有一次被逮了個結實,險些挨了揍,後來就不再冒失了。

上學前,曾經短暫地有過一件正經的玩具,是我在隔壁大孩子的慫恿下,憑借在商場地板上一個上午的撒潑打滾,換來的駁殼槍。傷心的是,當天下午就被我燒包地耍丟了,至今都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對於來之不易的玩具,我是那麼偏執的喜歡,大價錢的商店新貨,原本打算狠狠在小朋友們面前顯擺的。就在隔壁鄰居家喝了碗米湯,絕對的槍不離手,出門找其他孩子的路上,突然就發現兩只手都是空的……

那時候,每個家庭都不富裕,我再沒張嘴央求父母買過玩具。不挨揍已經是燒高香了,盡管當時還小,也還懂得臉面,不好再無恥地故伎重施。

除了國營貨架上的手槍,還有一種不需要花錢的鏈條槍我也特別喜歡。七八個洋車的鏈扣並在一起,下面一排扣眼用鐵絲穿起來固定,做成槍的樣子,另一排扣眼塞上輻條的螺帽做膛線,填上火柴頭,就可以在撞針的撞擊下打響,聲音類似炮仗,非常時髦。於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開始關注父親的自行車,只可惜他的"老爺車"是結婚時我大爺爺送的高級貨,永久牌,十分的結實,一用就是二十多年,我初中都畢業了,鏈條也不曾報廢。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六歲的時候,父親下班途中,聽到廠子里的高音喇叭播放哀樂,扎住車子去問究竟。結果,天塌了,毛主席與世長辭!震驚中的父親忘記了我還在後架坐著,於是,我和洋車瞬間悲痛地跌倒在地,恰到好處地烘託了舉國悲慟的氣氛。倒地的車子,後輪還在空轉,但鏈子不僅完好,甚至都沒脫離齒輪,而我的胳膊卻因此脫了臼。那時我就意識到,"永久"鏈扣是根本沒機會變成火柴槍了。

每一個小孩子,父母都是牽掛的,調皮搗蛋的放在家裡太不安全,上班也不得不帶在身邊,只等適齡的時候再讓學校扮演托兒所的角色是最穩妥的。臘月出生的孩子,上學會比前半年生日的同齡人晚半年。1977年恢復高考趕上的是盛夏,為了同步升學,第二年,學校的招生和升級由原先的初春改為夏末,又延長了半年。因此快八歲的時候,整整在半年級自帶的小石板上畫了一年半的拼音後,我才正式擁有了學籍,光榮地成為改革開放後入學的第一批小學生。

這段時間里,爸爸媽媽完成了一件大事:在不遠的西街大隊批到了一塊三分大小的宅基地,用自製土坯搭建了兩間小房子。聽說是大爺爺(也或許是姥爺)的戰友託了關系,送了幾包福同惠的點心就成事了。我的父母,全都出身於浴血沙場的革命家庭,根紅苗正,符合政策,加上批下的不過是早年間荒蕪的一大片低窪桃園,算不得好地兒,因此沒打過多的麻煩。

四處租房的生活就這樣結束了,時至今日,我仍能清晰地記起搬家的情形。那天有太陽,爸爸推著滿載被褥的"永久"自行車走在前面,專程從襄汾趕來的姨姨,拖著承載我和弟弟的四輪小車,媽媽拎著網兜斷後,一次就完成了遷徙(家裡的東西實在沒幾件)。新家在運城的西門外,離東街的"經租房"不到二里地,而我即將讀書的小學就緊挨著鍾樓下的東風商場。那個商場至今還在,只是早已破產,改做它用,但我對那裡的木地板和"駁殼槍"印象極深。

不幾年,"經租房"就因為阻擋新規劃的解放路給拆掉了,少爺"楊大頭"作為房東,應該有落實政策的補償。只可惜政府不讓他結婚,更不能有後,偌大的家產也恐怕只能由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繼承了。 "大頭"的兄弟個子挺高,人也排場,過去在鍾樓國營修車鋪旁邊見過他修皮鞋,沒有禁育令的限制。

(二)反帝路上的接班人

鍾樓背後有一條胡同,直通西門外的農村,原先本是店鋪一條街,入口對接鍾樓最繁華商業區的兩層閣樓,是老運城的青樓。解放後,備受迫害的窯姐們經過教育,成為洗心革面的勞動者,象徵自由貿易的私人店面也通通取締,改造成勞苦大眾的院落和底層人民的社會主義大院,刷滿了打倒牛鬼蛇神的標語,取名反帝路(後來改稱西街)。

改革開放後,極左的路線有了些放鬆,在閣樓反帝路一側的斜對面,出現了五六家國家單位不方便經營的私人棺材鋪和壽衣店,也出售整套的花圈。每到中午時分,情緒沮喪的顧客總會聽到嘹亮而充滿朝氣的歌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一隊隊活潑可愛的少先隊員們,從花圈圍繞的校門里魚貫而出,歡笑著掃去壓在他們心頭的陰霾。

這里就是我的第一所學校——反帝路小學(後更名為西街小學)

那時的小學,主要任務是看管住小朋友,其次是培養勞動意識,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捎帶的。你但凡認真一些,就很容易成績突出,早早繫上革命紅旗的一角,成為先輩們未盡事業的傳承者。

時至今日,讀書學習的情景沒什麼深刻的印象,辛苦的課外活動倒是銘記於心。夏天的時候,學校會組織為期兩三天的田間"採摘"活動。那可不是現如今的閑暇娛樂,而是頂著烈日,蹲在剛割完的麥地里撿漏,一邊背誦著「鋤禾日當午」,一邊收集散落的麥粒,接受革命再教育。要不就是除四害,假期裡布置逮老鼠的作業,每人定量倒是不多,滿五隻算過關,開學要驗屍,沒有尾巴的不記數(因為有的學校只統計老鼠尾巴)。有一年特別過分,輔導員讓捕禍害莊家的田鼠,促進革命生產!父親說,這哪是小學生能完成的作業,擺明了是在給家長們定任務。

作為班裡第一批紅領巾,學校的作業是神聖的,我可以從父親單位的指標攤派中弄幾條耗子,卻沒有搞到田鼠的路子。

八十年代早期,城郊的住戶大多都養有柴雞,圈養的通常喂麩麩拌些爛菜葉子。不上學的日子裡,西門外的孩子們經常去大隊的荒地土坡挖馬齒菜,在那裡,我見過高年級的學長們逮田鼠的本事。他們了解鼠窩雙洞口的習性,就兵分兩路,一路帶足了水從一個洞口灌,一路守住另外的洞口,活捉後關在籠子交學校的差。捕獵的過程很是危險,搞不好會被田鼠鋒利的牙齒咬穿手指,盡管敢抓的都是老手,但也難免會見血。當時就想,政府給孩子們布置這樣凶險的作業,還不如多養幾只貓頭鷹更方便一些。

學校里女老師居多,都有務農的經歷,講課時總喜歡捎帶一些類似熬糖稀、曬果皮的小知識。為了更好的實踐,我還和鄰居跑到幾里外西郊的糖廠蹲點,偷過送貨卡車上的甜菜疙瘩。生活在城鄉結合部,溜到某個大隊順個把瓜果蔬菜算不得事,偶爾也會被生擒活捉,一般挨頓訓也就沒事了。運氣好的時候總還是佔多數的。

整個小學期間,我唯一記憶清晰的小學老師是陳老師,做了我們三四年的班主任。還有一個系紅領巾的課外輔導員印象深刻,不記得姓啥,經常在課後出現在學生中間,組織各項課外活動,包括"六一"兒童節的大型集體游戲。她們親切耐心,很少打罵體罰孩子,對於課間的惡作劇也能包容,深受我們的敬重和愛戴。陳老師因為班裡的孩子欺負低年級同學發過幾次火,對幾個惡習不改,時常當眾拽掉別人褲衩看笑話的傢伙有過體罰,也不過是請上講台,訓斥幾句,示眾了一堂課而已。

我一貫老實聽話,表現積極,算是班裡的好孩子,正能量的榜樣。只有一次被實力強悍的"惡霸"欺負急了,心生歹意,和前排同樣受過迫害的同學一起,向他蹲坑的糞池扔過磚頭,結果數錯了方位,引發了另一側幾個女生的尖叫和咒罵,如果不是有幾個慣犯恰好事發後也去了廁所,險些被輔導員列為懷疑對象。

當時的學生上下學是沒有家長接送的。為了保證安全,每個班都要求一路列隊高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回家,到家的才能出列,即便是剩下兩三個人,也不能壞了學校的規矩。什麼是"接班人"?當時的標准就是又紅又專的貧下中農,因此,當班主任讓大家逐一談理想樹志願的時候,一個個不是當兵,干工人,就是站櫃台,做大官,要不就是子承父業,頂替父母的班。還好,沒有人願意到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去種地,否則就這幫接班人,別說共產主義,就連"四個現代化"的湯,恐怕也喝不到了。

我的理想樸素而接地氣,立志長大了要在爸爸的蔬菜門市部做一名光榮的賣菜人。可惜初中的時候,我接班的理想就破滅了。蔬菜門市部不知去向,消失的無影無蹤,不留痕跡。如今給孩子講爺爺的工作單位都得頗費一些口水才能解釋明白。

(三)自給自足的生活

蔬菜門市部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代,肩負著城市非農人口的菜籃子,家喻戶曉。當時由於各種物資緊張,據說上百種生活必須品都採取定額配給,因此有許許多多的供應票。蔬菜門市部平時控制的是豆腐、雞蛋的配額,白菜、土豆之類的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限購。70後的人基本不大可能記得非主流的供應票,我也只對兩種廢除比較晚的有些印象。一是布票,二是糧票。

七毛錢一斤的肉票是聽說的,貧下中農吃不起肉,最多買些豬膘煉油,在炒菜的時候能多見點油花,連我母親都不記得它長啥樣。每人三兩的衛生油(棉籽油)要每月積攢,省著用,這樣春節的時候才可以炸些麻花、豆腐。三十晚上,和弟弟趴在炕沿,看油鍋里炸丸子土豆而泛起的油沫,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

布票存在的時間很久,但知道它的用途是因為上小學的時候,突然有那麼幾天,街頭巷尾的老女人們吵吵著是否在它作廢前,突擊扯幾塊布做兩件衣服。當時正值夏季,有一種時髦透肉的新東西叫"的確涼",市場上可以用布票折現換購,精打細算的小市民搞不清是不是個圈套,不敢輕易的一次花完!至於糧票,恐怕是歷史最長的供應票了,它大約是由當地的糧食局根據需求發放,領取了就會從你的購糧配額中扣除,相當於流動的購糧本。

每個月快開工資的時候,是人們最青黃不接的時候,斷頓的人家總會把買五六毛錢糧食的尷尬活交給娃娃們干,大概是因為小孩子們不需要面子吧,這時候你趁機提出截流幾個分分洋買米花蛋吃是不成問題的。糧票背地裡一直可以當錢花,直接在商販那裡兌換東西。八十年代末就不一樣了,買一斤油條,加上二斤糧票,可以買到一斤八兩,簡直就像是逮著了天大的便宜似的,因為那時候糧食已經不再緊缺。

糧票作廢時非常突然,家裡積攢的幾百斤供應糧都沒來得及變現,損失了一大筆財富,畢竟和一毛八一斤的平價糧相比,市場議價的白面要高出一倍的價錢。

父母兩手空空來到縣城,收入微薄,生活艱難。奶奶跟我們生活期間,口糧緊張過一陣子,但從沒餓過肚子,父親總能從左近的農村搞到糧食。小學時,家裡肉不多吃,飯桌上的蔬菜卻不曾受過委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大多數的家庭差不了多少,生活都很緊巴,比起那些班裡交不起學費的孩子,我算是比較不錯的了。西門外居住的主要是西街大隊的村民,在那一片,我們屬於中上等收入的家庭。

作為山西唯一的商品糧基地,運城人無疑是幸運的。成年人28斤糧食配給,六成是白面,全省獨一無二。我從小就討厭棒子麵,尤其是窩窩頭和水煮玉米餅,因為晉南糧油門市部的粗糧供應總是這一種,什麼蕎面、莜麵、豆面的,壓根就沒見過。大米被當做粗糧一直是件很奇怪的事,通常隔幾個月才能碰到一次,十分搶手,去晚了就沒了,定量也很少。

農民手裡倒是不缺糧食,但幾乎沒有貨幣,壓在褥子下的錢,惜惶地得論毛計算。逢年過節的,沒有能拿出手的稀罕物,唯有拿自磨的胎面(精粉)蒸了雪白的大饅頭,中間點上個紅點,然後抓緊時間拜訪親友。胎面饃不放鹼,要在饃皮裂口前送出去,否則顏值大打折扣,會被親友們認為太不講究。

相對於糧食蔬菜,瓜果梨桃等水果是不需要憑號購買的,最早在煙酒副食門市部兜售。市場放開之後,水果便成了農民同城裡人換錢的經濟作物,種的多了,也就變得不那麼值錢。時令季節,甜瓜三五分錢便能成堆的包圓。西瓜也時常泛濫,幾塊錢就是一二百斤,堆在角落,放的油婁了,人們也不惜得吃。

改革開放全面鋪開以前,城鎮的氛圍其實很像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盡管頂層設計的本意是想通過更多的社會化分工來消滅這種現象。由於家庭收入長時間缺乏增長的預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一定的范圍里實現自足。理發、修車、打煤糕、盤爐子、釘傢具、裁衣服、制土坯、壘院牆等等,這些活西門外的居民們全是自己干,簡單的生產資料在圈子裡相互借用,宛如一個小型社會。別說下館子吃飯,就連「楊大頭」雜貨店一分錢的雞爪,買的人都不多,五分錢的澡堂子就更少光顧了。男孩子懶惰,身上虱子多,經常上課的時候能眼睜睜看見從前排同學的領口爬出來。女孩子也好不到那,長發里常常生出白色的蟣子。盡管這些只是少數,卻也是每個班都有,我就見過鄰居家把襯衣扔在開水盆里,瞬間漂起滿滿一層虱子的壯觀場面。一個公共澡堂,不需要滿負荷就可以滿足整個城市的需求,足見當時消費摳唆的普遍狀態。

為了更好的自給需求,我家院子里栽了多種果樹,有蘋果、核桃、杏和脆棗,搭了滿院子的葡萄架。也種過西紅柿、茄子、黃瓜等農作物,就連我三年級時出痄腮,敷貼在臉上的仙人掌都是自產的,還免費送給班裡其他患者不少。

(四)硝石湖邊的鹽水

晉南的鳳凰城原本與並州龍城遙相呼應,堪稱三晉名城。自楊貴妃東渡扶桑,李姓王朝便黯然失色,鳳凰谷鸞鳳因此出走,留下一片千年沉寂的數十里死水——硝石鹽湖,更名曰"鹽運之城"。從那時起,當地的飲用水一直備受鹽湖的毒害,算來足有1200多年。

搬到西門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井。西街城郊居民區地勢很低,吃水也淺,家家院子里都有打井,用轆轤或壓桿取水。井水清涼苦澀,不能飲用,只能洗涮澆地。夏天時栓個籃子下去,貼近水面,可以儲存饅頭,適當起到冷藏的作用。當地人很少扯灰布做衣服,因為淘出來的衣服硬邦邦的,晾乾後鹽鹼泛出,一道白一道灰的,穿起來不好看,酷似非洲的斑馬。洗頭就更加不舒服了,又黏又澀,像是滋了膠水的墩布,梳都梳不動,必須倒些鹼面再涮一遍才行。我從小就討厭理發洗頭,洗的時候,也總是用左近順來的洗衣粉,勉強舒適一些。

七十年代末,喝的水要到巷口的"社會主義水房"去買,是論桶計量的,因此生男娃至關重要。水房由解放後從良的老窯姐看管,大概是見過大場面的緣故,對賣水的差事不怎麼上心,只要盛水的桶比瓮小,能拎走就算一桶,這給當時計劃生育的推廣造成了很大壓力。鄰居家只有仨女子,卻彪悍得很,每次買水都拖兩根五尺長的齊眉棍排隊,方便合作。那些企圖加塞的扁擔男為此心有餘悸,老遠就躲著,兵器不趁手,秩序倒也井然。

燒開的自來水比井水好些,但也是咸苦咸苦的,喝起來齁得慌。老運城習慣用糖水或濃茶待客,大約就是為了壓味的緣故吧。行署管轄十三個縣,只要是滿口鑲金牙的,不用問,指定是運城縣人氏。為啥?地下水氟鹽含量太高,天天飲用,不露富也不行。

水房附近有一家酒廠,半開放的,上學的時候可以從那裡抄三五十米的近路,路邊堆滿了酒糟。釀造的酒水本地人都不喝,牌子換了四五個,時間最長時叫"關公酒",顯然關公也不怎麼庇佑,依然不怎麼賣得動,因而酒廠一直靠賣醋維持。水質不行,怎麼能釀出好酒?運城可是連需要冷卻水降溫的電廠都設在永濟的。政府大員腦子不好使,不反思也就罷了,居然在我家西面又盲目擴建起一個新廠,結果一直荒廢著沒啟用,基本成了西街孩子們滾鐵圈、捉迷藏的樂園。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和民生工程的推進,引黃水流進了居民的水缸,鹹水一舉蛻變成泥漿。沉澱一個上午,泥土味就會清淡很多,漂白粉也不再顯眼,雖然談不上甘甜,但至少可以省些白糖和茶葉錢,比鹽湖水經濟了許多。每過一半個月,清空缸底, 沖積平原肥沃的泥土還可以挖出來和煤糕,相比以前的沙土,黏性大幅增強,真可謂是一水雙得。跨入新世紀後,聽說從夏縣引來了正經的四角水源,分區域限時供應。日益旺盛的需求和水源短缺的矛盾激烈交鋒,直接推動了當地不銹鋼自動補水箱產業的蓬勃發展,並逐漸行程氣候,不斷向周邊省份輻射。

運城自古就是國之鹽區,取之不盡的硝石湖催生了四通八達的鹽道,支撐著古城千年的繁榮。沒見過大海的時候,溜到南城外天地相連的湖邊,踩塊硝石,閉眼傾聽湖水涌來時"嘩嘩嘩"的聲音,很有遼東回師,東臨碣石的揚鞭感。

顆粒狀的食鹽就像是大力水手的菠菜,蘊含著生長肌肉的神秘力量,七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不吃鹽是掄不起來的。於是,元明以後,官道上往來的鹽車越來越多,產"菠菜"的古鎮也越來越火,"鹽運之城"聲名遠播。鹽道司八成不懂文墨,楞是換了個俗氣的名字——"運城",流傳下來。

現如今,池鹽已經不允許食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健康的海鹽。硝石湖取之不盡的硝鹽廣泛用於軍工、化工,部分變成了洗發水、洗衣粉系列。"國之死海"也聲名鵲起,吸引著千萬慕名而來的遊人。在肥皂粉誕生前,洗衣粉我只用"奇強",它是我家門口的運城洗滌劑廠生產的,後來叫南風化工。孩童時翻牆偷過車間的"掃地粉",少年時也曾經在那裡打過一個星期的短工,還喝過七八年廠區里免費的自來水,滴水之恩,算是個回報吧。

(五)名落孫山的成績

因為半年級讀了一年半,拼音和算術基礎扎實,一年級的時候,成績非常突出。第一個期末險些得到雙百分,若不是語文出題超了范圍,搬出個沒見過的多音字(首都的"都"),早就將父母期待的"三好學生"獎狀收入囊中。雖然學習沒能如願地拔得頭籌,但紅領巾戴的還比較早,擠進了頭一批,也算給父母了長臉。二年級佩戴帶過一道杠,小隊長當了一年就被撤職了,理由是全班同學一致認為我行為驕傲,不能容忍。

當時的確是這樣,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手插褲兜,昂首在教室里來回踱步的情景。小隊長架子太大,看到誰搗蛋就立馬向老師匯報,對於差等生基本不予搭理,總是以班主任的親隨自詡。早讀的時候開始搗亂,笑話那些課前才惡補前一天作業的懶蛋,大聲模仿一個口吃同學磕磕絆絆的語氣,氣得兩個維持秩序的女隊長使勁地把我往教室外頭拽。隨著功課成績的每況日下,我逐漸被老師剔除出班幹部序列。然而,學生生涯的唯一一次雙百,卻在最不合時宜的節點出現了。

那次期末考試,家裡破天荒給買一根麻花加兩個雞蛋(吉利數,100的意思),還許下一門滿分就獎勵兩塊錢的承諾。我特別想回報父母的期待,偏偏那時候不爭氣,昔日風光早已不在。不得已,考試的時候,但凡不會做,或者吃不準的,就偷眼參考同桌的答案,幾乎抄了個遍。誰成想,奇跡就這么誕生了,最後,偷窺者稀里糊塗得了兩個一百,而作為版權所有人的同桌居然一個100都沒有。因為這,我至今對她的名字記憶猶新,盡管小學畢業後三十多就沒有再見過。

隨後幾年學了點啥,考得怎麼樣,實在是沒印象了,只記得小升初時,學校組織過視力體檢,兩眼都是1.2,升級考試在班裡排在十一二名,沒有被重點初中錄取。

我們那時候的小學,在課程安排和教育方式上,和現在的小學差不多,唯一不一樣的是,每學期都會包場很多部電影。電影基本都是小銀幕的革命教育片。一般只需要是五分錢(原價一毛五),若是連續每周一部的套票就是三分。當時最感興趣的大場面電影是寬銀幕的,最差也是遮幅式銀幕,票價要兩毛錢以上,學校一般不包場。像《海囚》、《佐羅》、《追捕》之類的,我們想看又不捨得買票,還不好混進去,因為總是滿場,檢票員看管的緊,還經常半中間拿著手電筒查座。露天影院就好多了,多在是機關工廠用磚牆圍起來的空地上播放。自帶板凳的肯定是買了票的,趴在樹上的和蹲坐在地上的就可疑了。小孩子沒一個花錢的,小個子的通常跟隨在大人的身後假裝子女混進去,我這種超高不好混的就需要冒一些爬樹翻牆的風險,或者影片開始十幾分鍾,看管鬆懈了再溜進去。

有一次在南街的大修廠看《從奴隸到將軍》,巷子里一同去的十幾個孩子被看門的兩個傢伙盯死了,混不進去,玩過一次調虎離山。就是兩個仗義的哥們,赤裸裸在看門的眼皮底下爬牆,以掩護大部隊趁亂溜進去。影片開演後,我們再悄悄繞到銀幕後邊,把後牆外爬上大樹的英雄接到牆頭,再疊羅漢地放下來。

小學畢業前,運城只有兩個電影院,半個月也就一部片子循環放,電視就好多了。《鐵臂阿童木》,每周六兩集更新,都是孩子們找有電視的地方聚在一起,邊看邊交流,還有《森林大地》,也特別受班裡的同學喜歡。但是,學校里談論最多的還不是這些日本鬼子的動畫片,而是收音機里劉蘭芳的《岳飛傳》和孫敬修爺爺的《西遊記》,很多人上課都不安心,只等著中午放學趕快回家聽廣播。

五年的小學生涯(確切地說是六年半,還有一年半的半年級),沒吃過啥苦,沒干過重活,也沒學下啥東西。西街小學畢業後,我被莫名其妙的分進了另一所"小學",在那裡,又稀里糊塗的混了三年,領到了一張初中的畢業證。

離家東南500米的南街,有一所當時全市最爛的初中,中考升學的百分率,常年不足兩位數,甚至有兩年推了光頭。教育局忍無可忍,幾年後停止了招生,把它降格為小學。這所學校就是我上初中的學校——南街小學。

『伍』 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們要如何做好家庭理財



_

_

全文字數:2900

閱讀時間:6分鍾

_

_

大敵當前,最近扯了不少關於疫情的話題,比如昨天的,和我理財本行關系不大,算是盡一個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吧,不過今天正好能把這兩個話題完美結合

此次疫情,能給我們家庭理財帶來哪些教訓或啟示呢?

我拍腦袋想到以下幾點。

01、現金流規劃,千萬別不當回事!

所有理財教科書中,上來第一課一定是「現金流規劃」。

七步定投策略中有一個步驟,是把錢分別放入「四個口袋」,其中第一個要優先分錢進去的口袋,叫「現金口袋」

做企業的都知道,現金流對企業有多重要。企業涼涼,大多數情況就是因為現金流崩了, 如果那個節骨眼上能有一筆資金給企業續命,說不定就活過來了。

就好像說,一個人突然心臟病發作,如果這時不採取急救措施,人就掛了,如果馬上急救,人活過來了,可能以後幾十年還能繼續蹦躂沒毛病~

此次疫情,很多小業主突然沒了營收,但各種成本不能說砍就砍,還得繼續支付,由於利潤薄,原來現金流就綳得很緊,這會兒很可能就會撐不住崩了。

打工族也一樣。

越是手頭不寬裕的窮屌絲,越是容易心急如焚想賺快錢,結果很容易把手裡本就不多的本錢全部投入到缺乏流動性的高風險投資品中。遇到疫情,企業要麼拖延工資,要麼不發工資,要麼直接裁員倒閉,收入瞬間斷了,馬上就會陷入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的困境中……

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錢也一樣,只有到了危機時刻,要用儲備現金了,才「方恨少」!

普通家庭,提前准備至少3個月日常開支(包括食品日用開支、水電煤、孩子學費、交通費、房租房貸車貸養車錢等所有必不可少的支出),作為家庭緊急備用金。

如果是二孩家庭,或夫妻只有一人工作有收入,或工作不穩定的,或房貸占收入比例特別高的,至少要提高到6個月家庭開支

這部分流動資金必須放在毫無風險且隨時能取出來的地方,一般就是貨幣基金或活期的銀行創新存款里。

經常有人問,力哥,我手上就1萬塊(或幾千塊),怎麼投資比較好?

不是我故意要傷你們心啊,這點錢理十輩子也還是窮屌絲,還是把更多精力花在好好學習,努力搬磚,開拓副業等其他賺錢門路上才是正道。

這點錢真別折騰了,就當緊急備用金,萬一哪天失業,不至於沒錢付房租,馬上就被房東趕大街上啊~

02、家庭保障規劃,千萬別不當回事!

上周寫了篇。

有人說,這次新冠病毒,國家都說免費治療了,還要保險幹啥?

但國家說醫保+財政特殊撥款兜底的只有確診新冠病毒後的治療費用。

一、確診之前的治療費用,自己承擔;

二、治癒後可能導致的後遺症及長期康復治療,相關費用自己承擔。

三、治病導致自身和家人的收入損失,還有護工等其他額外費用,自己承擔。

四、如果運氣不好掛了,國家也不給額外賠償,你父母今後誰給養老?孩子今後教育費用誰出?家裡日常開銷和房貸怎麼辦?

這些問題,你想過嗎?

其實從絕對值上說,在今年全國死亡人數中,死於新冠病毒的很可能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畢竟中國每年平均要死將近900萬人,光是普通流感也能死掉大幾萬。

最新新冠肺炎疫情

一個人在活到九十多歲壽終正寢之前,可能有千萬種奇葩死法,這些事還沒發生在你身上,不代表未來永遠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科比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坐個短途直升機就把命丟了啊~

喬丹之後最偉大的籃球巨星,就這么離我們而去了……

當然,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不幸得了癌症,還是普通人概率最大的致死原因。

最大的生命智慧,叫「向死而生」

想明白死亡到底是咋回事,如果它突然走到你的面前,自己該如何面對,這是信仰要解決的問題。

但如果你還不想死,就得有足夠的錢來治療,如果真是無力回天,你也需要錢來安頓你所愛家人今後漫長的生活。

這些財務上的需求,絕大部分中國人,靠自己眼下攢的這點錢,還沒法很好解決,這就是保險要解決的問題。

用保險專業術語說,這叫提前轉移財務風險,覆蓋家庭風險敞口。

03、有房子比沒房子安全,租房子的最好租單位附近。

有房子比沒房子安全,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我還是要說。

只有這種非常時期,可能因為你的家鄉或其他原因,物業和居委不讓你回到自己租的房子了,或者房東突然喊你退租,你再要去市場上找其他房子,發現中介都關門了,房東也不給看房,你怎麼辦?是不是哭死的心都有?

租售同權,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是個笑話……

如果實在買不起房,暫時只能租房生活呢?

那就要盡量把房子租在公司單位附近,最好步行或騎車就能抵達。

平時,你可以節省交通費和上下班路上的時間,還節省了專門去健身的時間。

非常時期,你發現城市公共交通都停了,老闆卻喊你去上班,人家住得遠的同事都抓狂了,你卻完全不受影響。

04、關鍵時刻,有輛車很重要。

當然,也有很多城市,公交繼續運行,但我們都知道,在密閉的公共車廂內最容易中招。尤其是大客流的地鐵,空氣流通更差。

為了上班糊口,沒車的人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戴口罩擠地鐵,有車的人,就能更安心地開車上班。

哪怕從理財角度看,車子是個負債,因為車子一買下就貶值,時間越久越不值錢,最後價值無限趨近於零,而且你還要不斷掏錢養車,很不劃算。

但如果你的經濟條件沒那麼差,這時,手頭有輛私家車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會高得多。

別忘了,理財就是理生活,理財的最終目的不是盡可能攢更多的錢,而是讓生活更美好。

05、給生活留個後手,提前准備個副業很重要!

年前寫的一文中,我說有巨大政策風險的生意,永遠不要all in。

狡兔三窟、資產配置、主業搭配副業……說的都是一回事——聰明人,別在一棵樹上弔死。

這次疫情,很多平時里沒有明顯政策風險的行業,卻遭遇滅頂之災。

從餐廳到電影院,從KTV到健身房,從線下教育到溫泉會所,從房產中介到美容美發,從民航酒店到旅行社……這些必須面對面2C的服務性行業,平時受互聯網沖擊相對小,現在受疫情沖擊卻最大……

於是不管賣房子的還是賣機票的,最近都搶起了微商的生意,不過賣的都是口罩護目鏡測溫儀之類的……

遇到突發危機才會發現,平時搗鼓個副業,特別是在網上搗鼓個副業賺點收入,真的太重要了。

06、遺產規劃,千萬別不當回事!

一般說起遺產規劃,指的是你如果掛了,你名下的財產要分給誰。

但在當下中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萬一你突然掛了,沒機會提前告訴家人你的資產都在哪裡,賬號密碼各是多少,你的家人很可能永遠不知道你有這筆遺產,比沒錢更悲劇。

要知道,現在移動互聯網那麼發達,隨便一個APP都能理財,那麼多P2P平台,那麼多賣基金的三方平台,那麼多股票賬戶,那麼多炒幣平台,還有支付寶微信這些全民APP,加上網路網易新浪京東小米蘇寧滴滴,各家互聯網大佬都有自己的金融布局,別說家人不知道,如果你是神經大條的人,很可能自己也不記得那裡還有錢……

這就要求你平時做個有心人,把這些關鍵財務信息記錄下來,你在哪個平台有多少資產,這些平台的賬號密碼各是多少。

由於你的收入支出和理財安排都會不斷變化,這些數據也要動態更新,一般建議每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

記錄在哪裡呢?

最好記錄在你個人電腦里的一個加密Excel文檔,並上傳到加密雲盤中備份。

這里說的電腦,最好是台式機,而不是跟著你走南闖北的筆記本。

當然,你也要告訴家人,你的資產信息都放在這個文檔里了。

反過來說,如果家裡你不是掌櫃的,這些也要向掌櫃的問清楚。

這次疫情中,網上有些讓人看了很心酸的故事,一家人從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全部中招,有的已去世,有的還在搶救,就一個孩子獨自在家,真不知道孩子以後要如何面對這殘酷人生

但願疫情早日過去,但願這樣的悲劇越少越好……

總之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管是理財還是任何方面,未雨綢繆都是王道。

暫時就想到上面這些,大家還想到啥,歡迎留言補充~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