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王莊新村的舊王莊新村印象
王莊新村是福州四大老社區之一,應該算得上福州最早幾批的拆遷安置房,早先是以大排檔為主的一個大居民生活區,隨著王莊人口密集度不斷增加,天然形成了福州第一夜市,夜市的繁華又帶動了王莊四周的發展。沒有人知道這兒到底住了多少人。 晚上,地攤從長樂路頭排到長樂路尾,大排檔從晚上七點開到凌晨,永遠人聲鼎沸。因為生活的緣故,王莊永遠洋溢著一種熱火朝天的繁榮氣息。
伴隨福州城市的發展,王莊新村原來的居民慢慢地選擇新的社區,王莊的房子或留給老人居住,或轉手出讓他人,或出租給附近商家、剛畢業的學生、外來打工人員等等。因為生存的緣故,王莊不可避免地給人以臟亂的感覺。王莊是福州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過渡,在老福州的記憶中,這里夾雜了各種不同的文化與商業氛圍,雖繁華,卻缺少一些貴族之氣。隨著福州城市的擴容與升級,王莊新村、洋下新村、上海新村等老社區的老邁之態盡顯無遺,這些老社區的建築多以鋼混為主,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危險系數較高,特別在5·12汶川地震之後,這些老社區的改造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棘手問題。 從王莊新村桂園小區的角落望去,隨處可見混雜在一起的廣告牌和電線 王莊新村被周圍陸續拔地而起的高樓包圍,略帶幾分滄桑。
王莊新村的誕生是從1981年算起。按照福州民間的虛歲演算法,到今年,王莊新村已經30歲,人的而立之年,房子的暮年。
兩架待售的自行車擺在路旁破舊的宣傳欄下,一名小攤販在賣水果倒回30年前,王莊新村還是一片農田。當時恰逢要建設五一廣場,原本住在那一帶的水部等幾個村,必須集體搬遷。於是就有了王莊新村,作為他們新的村,1981年開始建設。 那一年,26歲的福州市民鄒增惠搬進了這里。他結婚沒多久,家中祖屋牆上的大紅喜字還沒撕掉,他帶著妻子、家人,跟同村的其他人一起來到這個新的村,搬進了二區一個四層單元房裡。
在鄒增惠的想像中,所謂新村不過是一個陌生又新鮮的住所,盡管祖屋時常漏水,只是一棟木質結構的房子,但那裡留有他太多的回憶,他很不舍。跟他有著相同想法的,還有不少老人,住了一輩子說搬就搬,難以割捨。
這種難舍,很快就被新鮮感取代。王莊新村帶給他們的,是一個與之前生活大不同的村:每棟都是五層高,外牆刷著紅漆,新村裡大小綠地21處,還有公園,邊上晉安河靜靜流淌,放到現在可稱為沿江豪宅。
入住一年後,鄒增惠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每天早上7點半,他花10分鍾騎著自行車去鰲峰洲附近上班。妻子則到新村四區附近一個早市買菜,那裡有成排的小攤販,肉、海鮮、水果,什麼都有,價格也便宜。
再過幾年,女兒可以上學了,學校就在小區里。每天放學,女兒和同學一起到小區旁的公園綠地里玩,雖然沒有摩天輪,石桌、石凳也能增添無限童趣。
而整片新村,入住的人也越來越多。到1989年底,王莊新村共建住宅292幢,入住總人口已經達到35937人。
鄒增惠說,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夜市的出現讓王莊夜生活更豐富了。一開始只有幾個小攤,擺著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到後來發展成一條街,晚上車水馬龍,逛街購物的人穿梭其中,生意之好唯有學生街能抗衡。
到2000年,大排檔的加入,更加熱鬧。逛完夜市,就在街頭任意一家坐下,兩瓶啤酒,幾碟小菜,看外面人潮湧動,品自己人生得意。
一個王莊,已能滿足居民從購物到消遣的所有需求。這里從一個村,發展成了一個繁華的小城市。
時間帶來了熱鬧繁華,也帶來了歲月滄桑。轉眼間,女兒已經出嫁,鄒增惠也55歲,年過半百了。小區里漂亮的紅牆,陸續褪色。樓下花圃的台階,開始松動。
新村裡電線盤根錯節,從樓下望去好似一條蛇盤旋頭頂,隨時會咬人。而那尊上世紀90年代初,為紀念女排七連冠而擺在新村裡的「拼搏」雕塑也滿是污跡。
一些王莊人帶著家人搬了出去。另一些則又帶著家人搬了進來。王莊新村被周圍陸續拔地而起的高樓包圍,略帶幾分滄桑。
如今,55歲的鄒增惠坐在新村公園里感嘆,老了。 2010年11月10日,農歷十月初五,是王莊人信奉的朱將軍大壽的日子。這一天,壽宴照常舉行,就在搬遷廢墟邊上的百神閣前。
這一天,是王莊人的節日。他們中有人凌晨5點起床,去市場采辦食料。有人從早上7點開始做幫廚,一直忙到晚上8點。還有人早早趕到廟邊,幫著端菜布桌。王莊新村二區的公園因此熱鬧不凡。
吃過晚飯,還有精彩的閩劇可以欣賞。戲台就搭在百神閣外的空地上,足有10米長。鑼鼓一響,看戲的人擠滿台前。老人們有經驗,一大早就從家裡端把椅子,放著佔位子,舒舒服服看戲。小孩只能爬上樹,往下瞧,還有人專程從連江趕來看戲。 王莊人很闊氣,請的戲班子必定是最好的。福州市閩劇一團是常來的明星戲班子,《貽順哥》、《陳世美不認妻》……這些本子,王莊人都很熟悉,還能哼出幾句。演員們咿咿呀呀用福州話唱著,底下老人聞之落淚。小孩則對小販穿梭其中叫賣的零食更感興趣,乘著爺爺、奶奶落淚感動時刻,一央求,很容易拿到幾元零錢買吃的。台上戲劇,台下人生。陳世美終於狠下心不認妻,王莊人吃罷今年的晚飯,各自散了。宴席散了,王莊人的新村生活也要暫時散了。在之前的8月份,機器轟鳴,一棟棟樓倒下。只有原本不屬於這的工人,從樓頂、窗檯跨入任何一個曾經封閉的空間里。
一間房間里貼著個大紅喜字,字的一角被撕裂。房間的角落裡擺著一對洋娃娃,吊在窗檯上的紅燈籠異常喜慶。屋外工人燒垃圾的氣味充斥著房間,屋內還殘留一對新人在此共結連理的喜氣。
另一個房間,牆上刷著卡通圖案,雜亂的地板上擺著一圈彩色鉛筆,紅橙黃綠,煞是好看,曾經有個小女孩住在這里,用鉛筆畫過20年後的一個夢,已在王莊新村長大的自己,幸福地依偎在有些老邁的父母身旁。
王莊新村的時間,終於停留在2010年8月的某一天。如同候鳥南遷一般,王莊人攜家帶口集體離開。
離開,還會再回來。就像我們身邊的這座城市,一座座「城中村」的歷史一一終結,而另一座座「城中城」的歷史就此一一掀開。 王莊新村蛤埕龍舟會的會長,就是街坊口中的「老鄭」。他的全名叫鄭景興,今年63歲,住在王莊新村二區11幢。這兩天,他一直在為新的龍舟房的事奔波。
「現在這一帶要進行動遷,龍舟會也得重新選址。」老鄭說,龍舟會目前有5條龍舟,其中最早的一條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因為舊的龍舟房面積有限,之前它們被分別放在龍舟會、晉安河邊。
奔波了幾日,龍舟們的「新家」總算有眉目:在則徐中學邊上,面積大約有200平方米,要比現在大上2倍左右。
老鄭舒了口氣,他戲稱,再過兩年龍舟可以不用「分居」了。
讓老鄭奔波的龍舟,是王莊人眼中的寶。早在搬進王莊新村前,蛤埕村的龍舟就聞名全市。1982年,蛤埕人拖家帶口,另外扛著5條龍舟來到王莊,在二區18幢樓旁,建起了一個新的龍舟房。
1982年的端午節,第一次在王莊新村過節,他們在新村旁邊的晉安河上舉辦了龍舟競賽。
忙碌的除了老鄭,還有很多鄰里街坊。女人們組成後勤隊,今年48歲的王英就是其中一位。搬進來那年,她剛結婚,成了蛤埕村的一員。丈夫一早就幫忙采購去了,她則挽起袖子,幫著請來的大廚燒水、煮點心。
一聲鑼響,一條快龍出江,鼓點越密,龍舟劃得越快,站在岸邊的女人、小孩會追著龍舟一路小跑直到光明橋橋頭。
看著龍舟飛馳,老鄭很開心,心想一定要把蛤埕龍舟的威名傳下去。
第二年夏天,在老鄭的組織下,新村裡一群10歲左右的男孩被集中起來組成少年隊。每天早上8點,哨聲一響,集中開始跑步,然後下水訓練。老鄭這個總教練,一當就當了近10年。
在他的記憶里,1999年是最難以忘記的。那一年,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光明港舉行,美國、俄羅斯等國都派了隊伍參加,蛤埕龍舟隊也是其中一支參賽隊伍。經過比賽,他們獲得了600米和800米兩項冠軍。
那一年,也是整個龍舟隊的鼎盛時期,光是龍舟就發展到8條之多。當時集資蓋的龍舟房已經放不下那麼多龍舟,有些只好在放在晉安河邊。今年8月份王莊新村動遷,他搬到附近的蓮園跟女兒同住,一起劃龍舟的人也陸續搬走。搬走後,他一直有個心願:兩年後大家還能回到這里,一起抬著龍舟下晉安河。
如今新的龍舟房基本選定位置,將來它還會叫蛤埕龍舟會。王莊人也陸續得知將來的新家將在哪棟樓,他們的家叫作新王莊。老鄭的心願,再等幾年就能實現。
屆時,老王莊人會再回到這,新王莊人也會加入,他們會和老鄭一起抬龍舟,下晉安河。
屆時,鑼鼓依舊喧天,龍舟還會並進。 經意間,已在王莊新村生活了三十年。林鍵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帥氣青年,那麼多的點滴記憶卻難以忘卻,記錄那逝去不復返的美好時光。 時光是如此的殘酷,帶走了我的三十年。
曾經的王莊將在推土機的轟隆聲中漸漸消失,除了鐫刻在腦中的記憶碎片,我想用光影記錄下片段。
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王莊新村,據說是當時福州第一個新村。
30年過去,新村的樓房已經顯得破舊,因為都是磚縫結構,個別舊房已破敗成危房。
此次拆遷,涉及一半多的樓房,王莊新村樂東、桂園、杏園、菊園、梅園等小區暫未列入拆遷范圍,不過也是遲早的事。
三角梅掩映下的小區一角,破舊的小區中難得有這么一處美景。溫馨的美景,午後的休閑生活。濃蔭遮蔽,桂園小區的綠化不錯。
王莊新村南湖公園的三角梅常年盛開,這里是老人和小孩休憩的不錯去處。
梅園小區流動人口多,由於沒有專門的公共信息發布欄,牆上、門板上經常可見租房信息。 綠樹成蔭,已經人去樓空的舊王莊,但新王莊會更美好。如此親切的線面,恍惚中,回到了鄉下。
杏園小區旁便利的糕點攤,餓了就買一個吃掉,味道挺好的。
慵懶的貓咪躲藏在雜貨箱里曬太陽,見了顧客都懶得動身。
政府關注民生群眾健身器材,百姓們強身健體好去處。
桂園小區一角,綠化還是非常好的,空氣清新。
很多王莊居民搬到外面去生活了,大部分都是出租戶,老房子,老人家居多,晴空下的百姓生活。
王莊新村居民幾乎每家每戶的陽台上都種些花花草草。王莊新村大部分都是磚縫結構的,老房子了,無法抵禦地震等自然災害,所以這次拆遷,老百姓絕大部分都搬走了,雖然不舍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但新王莊一定會非常的美麗,老百姓都期待住進新家的那一天。
著名的王莊大排檔,工作累了就休息下,喧囂到下半夜。
在拆遷工地的路邊,露出一尊名為「拼搏」的少女雕像,它究竟有何來歷?有市民來電「解密」,最終得知這尊雕像是在1986年的夏天,為紀念中國女排五連冠而建的。
「這少女在打排球,右手是一個扣球動作。」那時我家就在「王莊新村。」回憶,雕像應該是在1986「年、自己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建造的。」
說起雕像的建造背景,1982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實現『五連冠』,全國上下都掀起了學習女排勇於拼搏的熱潮。」這座雕像就是在這種氛圍之下,由街道辦牽頭建造的。當時中國女排有兩位福建籍選手,侯玉珠和鄭美珠,女排「雙珠」可謂家喻戶曉,這尊雕像就是以她們為原型塑造的。
二十多年前矗立在公園中心的雕像,如今卻被遺棄在工地邊,「心裡有些不好受!」建議,雕像應該保護起來,「 可以安放在閩江公園南園,到時我們也可以向下一代介紹那個時代和雕像背後的故事。」
姓名:林鍵 性別:男 身份:律師
常常會想起當年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幾個同學合租在王莊的生活情形,一起在大排檔喝啤酒,聊工作,談理想。我們幾個人的工作穩定、發展之後,各自都成家立業,現在想起,很懷念當時住在王莊的日子。
期待新王莊的中心生活」
姓名:羅文英 性別:女 身份:教師
我在王莊長大,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這里交通便捷,我上班極為便利,我現在搬到金山來住,每天上班要早起一個小時,還是期待新王莊早日完工,我能恢復中心的生活。
人氣還是王莊旺」
姓名:丁陽陽 性別:男 身份:夜市商販
我曾經在王莊夜市擺了兩年的攤位,賺了近6萬元。由於王莊舊城改造啟動,我不得不換了新地點,這段時間下來,我覺得福州其他夜市無論是規模還是人氣都比不上昔日的王莊夜市。
期待新王莊是一艘商業航母」
姓名:林忠良 性別:男
身份:永升城市花園業主
我住在王莊邊上的永升城市花園,曾經的王莊很熱鬧,就是檔次太低了,現在世歐地產來開發新的王莊,我希望能配套比較齊全的商業,在市中心做一艘豪華的商業航母,更加方便我們的生活。
B. 福州哪裡可以看劃龍舟
福州可以看劃龍舟的地點:
中華龍舟大賽福州站,亮點:國內頂級龍舟賽事、福州浦下龍舟隊,地點:福州倉山區濂泉路浦下河舉行(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附近)。
福州西湖龍舟賽,亮點:福州市區、龍舟競渡與西湖美景,地點:福州西湖公園。
長樂三溪夜航賽,亮點:夜賽龍舟,地點:福州長樂市江田鎮三溪村。
長樂古槐鎮龍舟賽,地點:嶼頭湖、洋下港(一般時間從13點—16點左右)。
長樂吳航街道龍舟賽,地點:從里仁橋出發-到達五竹橋,共有27艘龍舟參與競渡。
賽龍舟來源傳說: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
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C. 端午節福州市賽龍舟哪個村贏了福州市哪個村賽龍舟最強
5月30日端午節,2017中華龍舟大賽(福建·福州站)於福州市倉山區浦下河圓滿落幕,本次中華龍舟大賽福州站共吸引到36支來自全國范圍內的高水平職業、青少年龍舟隊,及18支福州本地的傳統龍舟隊參賽,順德樂從羅浮宮龍舟隊、武進太湖灣隊分攬職業組男、女總成績冠軍;東北電力大學男隊、聊城大學女隊分獲到青少年男女組總成績冠軍。
東道主世紀金源浦下隊奪得職業男子總成績亞軍。倉山江邊隊奪得傳統龍舟組500米直道賽冠軍。
D. 龍舟的福建龍舟
福建背山面海,境內江河縱橫,一千多年前民間就盛行龍舟競渡。競渡活動在端陽節前後,一般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至初五達到高潮,亦有個別地方把競渡活動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後。龍舟的船、槳、舵均用杉木製作,頗為考究。船首安裝木雕龍頭,船身漆繪顏色鱗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黃龍、紅龍、藍龍、綠龍等,船身長短,劃手多寡,因地而異,劃法有站、坐兩式。
據《福州地方誌》載:公元927年閩王王延鈞(鏻)曾於端午日,「浮采舫數百於西湖,每船載宮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爭先。而自乘大龍舟以觀」。《八閩通志》載: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縣村社端午節進行龍舟競渡,給參賽者發綢緞,優勝者賞銀碗」。宋代,從福州郡守程師孟題詩中,可見一斑。詩雲:「三山縹緲藹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騎臨流搴翠幄,萬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橫波闊,飛躍鯨鯢斗楫輕。且醉尊前金激灧,笙歌歸去月華明」。明代謝肇淛《西湖觀競渡》詩中得見盛況,詩雲:「一曲湖如鏡,輕舟隱菱荷,況當放艾節,共聽采蓬歌,櫂影群龍戲,濤聲萬成過,楫飛睛散雨,鼓急水驚波,藉草紅裙密,嗚榔錦袖多,戰酣殘暑失,酒醒晚風和,勝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羅」。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裡,端午競渡亦未停止,如清順治三年(1646),「五月競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樂,而平國公鄭芝龍率兵營官兵於西湖斗龍舟」。
民國初期,每逢端午節,各地民眾仍自發進行龍舟競渡。民國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國提倡龍舟競渡後,有關部門始時有組織競賽,民國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體育場在福州南台(從亞細亞碼頭至第一碼頭)舉行各界龍舟比賽大會,有30餘支龍舟隊參加角逐。下洋隊獲第1名,幫洲隊居第2名,沿江兩岸觀眾達5萬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全省各地龍舟競渡甚為活躍,南安縣水頭、石井一帶在舉行龍舟競渡的同時,還結合進行「水上捉鴨」游戲。1952年,松溪縣舉辦龍舟賽會,以慶祝土地改革勝利,有9艘龍舟參加競賽,縣長衛慎之坐舟擊鼓指揮,觀眾雲集松河兩岸歡呼勝利。同年端陽節,龍溪、平和、南靖、海澄、長泰、華安等縣有103艘龍舟在石碼鎮進行友誼競賽,這是龍溪專區(今漳州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龍舟盛會。1953年起,這一傳統活動,由各級體育部門組織。福州市在閩江舉行首屆市級龍舟比賽,有352名運動員參賽,兩岸觀眾達5萬多人。這一年,受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廈門親自監造10艘龍舟,要求集美學校的師生和當地村民開展劃舟技術的正規訓練,並為龍舟競渡興建一座比賽池。1956年他又在學村海邊興建一座長100米、有8至10條劃道的龍舟競賽池。該學村自50年代中期以後,凡端午節均舉行龍舟競渡,四鄰城鄉群眾雲集海濱觀賞比賽。
「文化大革命」期間,劃龍舟被列為「四舊」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龍舟競渡逐漸恢復。進入80年代,這項傳統體育活動又有新的發展。1982年12月,龍海縣角美公社為歡迎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在該社召開,特組織20艘龍舟為代表進選取表演賽。1984年,國家體委將龍舟競賽列入體育正式競賽項目後,福建城鄉龍舟競賽更為活躍。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羅源各縣(市)都造新船組織競賽。全村只有3000餘人的福州郊區浦下村即新造龍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所有新造龍舟,一般能根據全國競賽用舟的統一標准(長15米,寬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龍舟隊代表福建首次參加在廣東佛山舉行的全國第1屆「屈原杯」龍舟賽,獲得亞軍和精神文明獎。
1985年端陽節,各地參賽的龍舟3000餘艘,男女運動員40萬名,觀眾達400餘萬人次,龍海縣石碼鎮還把龍舟競渡與城鄉商品經濟交流會結合起來。是日,他們不僅組織12個鄉(鎮)的龍舟隊參加競渡,而且利用龍舟盛會,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營業額達到40餘萬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龍舟隊和鼓山女子龍舟隊,參加在湖北宜昌舉行的全國第2屆「屈原杯」龍舟賽,雙獲第3名。1986年,省龍舟調賽在福州舉行,馬尾、浦下、江邊、遠東、江中、祥謙等隊參加,祥謙隊獲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舉行「長崎龍舟選手賽大會」,祥謙隊作為福建省體育代表團福州市龍舟隊應邀參賽,獲800米直道競速表演賽第1名和選手賽決賽第2名。與此同時,新加坡龍舟隊來閩訪問,在福州西湖與福州龍舟隊進行友誼賽,主隊獲勝。從此,神州體育瑰寶——龍舟,開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龍舟協會成立。此後,龍舟競渡列入各級體委競賽規劃。6月1日,福州市與美國福州三山聯誼會在福州舉行首屆「三山杯」龍舟賽,有閩侯、永泰、長樂、連江四縣和福州倉山、台江、郊區、馬尾四區8支龍舟隊參加,永泰縣和福州郊區女子龍舟隊作了表演賽。9月至13日,全國龍舟協會和省龍舟協會等單位在廈門集美舉辦「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澳大利亞、日本、澳門和廣東順德、福建、廈門等龍舟隊參加比賽。順德隊獲第1名,福建隊獲第2名,廈門隊獲第3名。是月,全國在四川樂山舉行第3屆「屈原杯」龍舟賽,福州郊區浦下男隊和鼓山女隊參加,雙獲第4名。浦下男隊因不服裁判,在發獎會上,故意摔毀劃槳和紀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參加全國龍舟比賽資格的處理。
E. 端午節福建人是怎麼過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端午習俗。據介紹,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走「貢王」的民俗為當地鄉親喜聞樂見。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清代進士黃開泰有一首《端陽走貢王竹枝詞》記其盛況:「滿城競唱貢王歌,結隊遊街鼓伴鑼。端午舁神因底事?開漳英烈績難磨。」 泉州端午節有很多祈福消災習俗,包括門楣插「五瑞」(即五種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黃酒、炒午時鹽等。另外還有一種諧趣的驅邪消災的習俗叫「采蓮」,采蓮隊伍中有鋪兵、鑼鼓陣、花童或男扮女裝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舉長桿幡旗的「醉漢」充當前導,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龍頭壓陣,為沿途的民眾入室舞旗拂掃。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都是在中國北方已經失傳的古代中國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