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最近哪個盤有送次卧的
擴展閱讀
北京到巴黎有多少公里 2024-04-28 06:19:42

福州最近哪個盤有送次卧的

發布時間: 2023-03-05 11:40:56

『壹』 需要一些事例 快幫忙啊!!!

這樣的例子很多,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去讀海倫·凱勒;想成為仕途上的不倒翁,去讀鮑威爾;從懷揣五千港幣,成就為億萬富翁,去讀李嘉誠;幻想用暴力統治世界,你只有去參考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斗》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環境對人的成長是有一定影響的。逆境中的人因更能正視自我,挖掘自己的勇氣和巨大潛力,奮勇拼搏,而最終成材。

就成材而言,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是外因,是要靠內因來起作用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自古英豪出貧賤,紈絝子弟少偉男」了,因為順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他們往往貪圖享受,不知奮進,不知道苦難為何物。而沒有志向,沒有進取心的人,又怎麼能成材呢?逆境中的人則不同,他們飽受磨難,一次次與命運和困難作斗爭,為走出逆境,大多都樹立了遠大志向和堅定目標。人沒有壓力不抬頭,沒有動力不奮進,一旦二者兼備,就會發揮出令人吃驚的潛力。這正是順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備的。

當然,既然環境是外因,所以不是所有身處順境的人都不能成材,更不是所有逆境中的人都會成材,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順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圖安逸,立下壯志,奮力拚搏,又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經不起磨難,就會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古往今來,有許多名人都是經過逆境奮進成功的。像司馬遷,他由於李陵一案身受宮刑,蒙受大辱,但他終於頂過磨難,發憤寫完了輝煌巨著——《史記》。再如現代的華人張士柏,他經歷了從游泳健將到高位截瘓的巨大變更,卻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將它化為動力,勤奮學習,完成了許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還有張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勝枚舉。北京「宏志班」的學生們,個個在困境中長大,學會了用勇氣、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困難。他們像是野外的小草,飽經風雨蹂躪卻不倒伏,而那些溫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呢?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來,不經過風浪,就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不經歷風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經受磨難,就不能成大事。所以,青年們,如果你身處順境,請走出「溫室」,拿出勇氣迎接困難的挑戰;如果你身處逆境,也不要氣餒,要勇敢地克服困難。正如人說:「苦難是所學校。」而學得好壞要看自己。
還有司馬遷 臏腿以成史記
孫子 臏腿以成兵法
毛澤東向去北大教書卻分到北大圖書管理員,結果結識了當時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
蘇武 牧羊而得封侯
岳飛 抗旨才有風波亭一幕
20世紀6 7十年代的下放青年個個都是現在的人才

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領導中國勞動人民推翻壓在他們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剝削制度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小時候因無錢買書,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親戚朋友家去借書讀。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黃的豆油燈下苦讀。就是這種追求知識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使他有著宏大的理想和抱負,才使他後來成為中國傑出的人民領袖。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裡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隻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終於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逆境
清初,大清子弟僅十二萬人對抗明朝的300多萬各種武裝,可謂逆境,但是,他們卻成功擊敗了明朝軍隊,還包括曾經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實際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可以用《易經》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進入順境,自鳴不凡起來,失去原來的謙虛與自強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學會了做寄生蟲,喪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後滅亡,給我國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我們再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也正是在歷史的逆境中產生、成長的,他們的逆境可謂艱苦卓絕的,如長征和抗日期間的許多艱苦日,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但是,偉大、智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奮戰,建立了新中國;歷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於人的成長,漫長的中國歷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興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長的.
值得人們欣喜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為鑒,正以他們親民、愛民、為民、務實、勤儉的作風,以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踐「三個代表」,並深刻地影響著所有的中國共產黨人,而且,他們已經真正徹底地贏得全黨全國人民的黨心民心,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最廣泛支持和擁護,他們是新世紀中國人民的希望,他們正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領著偉大的中國人民向前進!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還有英國前首相希斯,他們都來自於單親的家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單親的家庭或者家庭暴力就有利於成長.

就人才成長的境遇而言,可分為順境成才和逆境成才。順境所提供的種種便利條件固然有利於人才成長,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長中經常遭遇而又必須正確面對的境沮。我國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認為「多難興才」,魏派甚至說:「逆則生,順則夭矣;逆則聖,順則狂矣;草木不霜雪,則生意不固;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他認為只有逆境才能成才,這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逆境成才現象所體現的某種愈義上的規律性,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人才成長逆築的成因分析

(一)特定歷史條件與社會政治制度使然

時勢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扼殺和阻滯某些特定人才的進步與出現,造成人才成長的逆境。太平盛世對軍事人才需求不足,便不利於人們軍事才能的發揮,這是軍事人才成長的社會「逆境」;而在社會革命、武裝斗爭或天下分崩離亂之時,具有軍事才能的人應運而生,一展抱負,但這種時代,對於具有科學技術才能和文學藝術特長的人才來說,往往面臨求學無路、報國無門的不利境遇。可見,「時勢」對特定人才的成長也有逆境的一面。

從人類經歷的五種社會形態看,封建制度和神權統治最不利於人才成長,對人才摧殘最嚴重。在歐洲中世紀,軍隊人事制度以封建門第為核心,軍官身份是少數貴族的世襲特權,這就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弟成為軍官並展現和發揮其軍事才能的渠道。我國隋唐後實行.的科舉制,實際上是限制人們發揮才能的一個圈套,廣大勞動者因生活所迫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根本不可能參加科舉走人仕途。明清時期以八股文取士,應考者只能依葫蘆畫瓢,替古人立言,不得有獨立之思想,科舉製成為束縛人們成才的一道枷鎖。這種制度性逆境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

(二)落後的陳腐觀念和舊習慣勢力使然

我國歷史上的一些陳腐觀念和舊習慣勢力已經製造了種種逆境,至今仍然束縛著人才的成長進步。一是論資排輩的習慣性逆境。德高才隆之士能不能進身其位,要在資歷上排次序,「愚賢一概,必與格合」,晉職晉級都要「按照資歷往下排,一茬一茬順著來」。.資歷淺者只好服從安排,苦熬年頭,甚至長埋土中。二是嫉賢妒能的人際逆境。充滿嫉妒的環境,人才難以出頭,即使有成就,也不會有成就感,反而感到「窩心」受制。有的人容不得人才脫穎而出,甚至個別領導也缺乏應有的雅量,,寧可有才之士徒然荒廢,也不能讓他「冒尖」、「露臉」,以至造成潛人才「是龍得盤著,是虎得卧著」。三是封閉保守的社會文化心理逆境。中國傳統文化把保守、內向的心理品格作為一種自尊的美德,「弄巧不如藏拙」、「切莫班門弄斧」等處世哲學,就是.出於所謂「自尊」的需要。比如,青年才俊對工作有建議、有點子,在學術上有研究、有見地,甚至對一些權威定論產生懷疑,但是不露半點痕跡,因為一旦「班門弄斧」鬧出笑話,豈不丟人現眼,遭人輕薄,失掉「自尊」……。如此這般,使多少真知灼見化為烏有,又有多少創造才能胎死腹中?不適當地強調自尊,無異於為自己製造精神桎梏與心理逆境。

(三)人才發展中的不平衡使然

長跑比賽中,沖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風阻力,或逆風力。人才的發展進步有著同樣的道理,某人一旦功成名就,甚至由此成了公眾人物,社會和周圍的人們對其關注就比較多,對其期望也-比較高,對其要求就會更加苛刻,這無形中就形成一種壓力,也可稱為一種「幸福的逆境」。

還有一種「馬太效應」造成的逆境:由於人才成長的進度不同,走在前面的顯人才,容易得到組織和社會承認,獲得榮譽和獎勵;那些未出名的潛人才,則難以得到承認,常常陷於「馬太效應」的困擾和逆境中。「馬太效應」往往以犧牲潛人才的發展為代價,來促進顯人才的發展,從而剝奪了潛人才的發展機會與發展可能。「馬太效應」通過這種「剝奪」機制對潛人才成長製造人為的逆境,起到障礙作用,這不僅壓制人才,而且埋沒人才。

(四)人才個性特質使然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說:「有天才的人,在字義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較多個性的,唯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適應社會為了省去其成員形成個人性格之麻煩而准備下的那些少數模子而不感到有傷害的壓束。」人才的這種鮮明個性常常為舊的傳統觀念、腐朽社會制度和落後習慣勢力所不容,越是卓越的人才越要承受更多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個性鮮明的人才常常要面臨社會逆境的嚴峻考驗,尤其那些立志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如此,他們要反叛於腐朽的社會制度,其個性必然為當時的社會所不容。而假若歷史上的思想巨人和政治巨人都那麼安分守己,順時聽命,那麼其所處的社會制度環境對他們就不構成逆境,但如果那樣的話,他們也就不成其為歷史巨人了。同時,那些個性鮮明、鋒芒畢露的人才,有時難免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傷害與其發生聯系的一些人,容易樹敵積怨,加之自身才華出眾,樹大招風,又常遭人嫉恨,如果再有一些執拗和倔強,就會與周圍環境難以協調。人才獨特的個性往往在自身所處的逆境形成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五)客觀條件和人才所處地位使然

逆境常常是由社會客觀條件、人才自身條件、人才在其成長中所處的地位等共同決定的。家庭出身貧寒,生存生活條件惡劣,是父輩的社會地位造成的,不可更改;天災人禍,突如其來,令人束手無策,非人力可抗拒;重大疾病、意外傷殘、先天不足,生理缺陷,是人生的一種不幸,誰也無能為力;人微言輕,懷才不遇,只能默等時機;初來乍到,環境不利,人際生疏,工作尚不能打開局面,只能從頭做起……。種種險、災、窮、困、厄造成的逆境,絕非人的意志可以使之轉移,有時人們確實無法選擇自己的地位處境。這正是人在客觀世界中的受動性的體現。

二、全面認識和辯證分折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逆境確實對某些人才的成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但並非任何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也不能以逆境成才現象來否定順境對人才成長的積極作用。因此,對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有必要進行全面客觀的認識和辯證具體的分析。

(一)逆境充滿荊棘但也蘊藏著成才成功的機遇

逆境對人才成長的確有諸多不利,然而如培根所說,「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逆境中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奇跡和成才成功的機遇。

古人說,禍兮福之所倚。有犀利眼光和創新意識的智者,總能打破常規,在危機中窺見機遇,找到轉危為安、反敗為勝的對策。1791年深秋法軍進兵荷蘭,荷蘭掘開運河,以為退兵之計。猶豫之間,拿破崙得知樹上蜘蛛大量吐出結網,根據知識和經驗,他判斷馬上將有寒潮來臨,於是發出停止撤退、准備進攻的命令。不久果然寒風勁吹,一夜之間河水冰封,法軍踏過瓦爾河,一舉攻佔荷蘭要塞烏得勒支城,避免了功虧一簣。這正是拿破崙在形勢不利的逆境中發現機遇的成功範例。黎明前特別黑,成功前格外難。人才成長過程中,只要在危機時刻再堅持一下,挺過最難熬的一段,那麼緊接著可能就是機遇的光顧,奇跡的出現。

(二)逆境壓抑人才但也激發人才成長的強勁動力

逆境給人才成長製造困難,形成壓力和壓抑,使人才成長備受挫折。但是,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居逆境.中,周身皆針貶葯石,石氏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時,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糜骨而不知。」久處順境,易生驕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時,資源匾乏,精神壓抑,成功慾望迫切,成才動機強烈,因此常常能夠取得在順境中難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實正是如此,豪門子弟多不成器。而出身貧寒者始終處於憂患之中,逆境使人別無選擇,逆境給人很大壓力,而壓力能激發出強勁動力。當然,這種動力作用,主要還取決於身處其中的成才者所採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逆境磨難人才但也磨礪人才的優良個性

樹木受過傷的部位,往往變得最硬。人才成長也一樣,經歷逆境的傷痛和苦難之後,能磨礪出優良的個性。立志成才的青年如果能經歷一段逆境的磨難為自己的人生「墊底」,那麼以後不管遇到什麼意外和困苦之境遇,都能應對和承受。

少時苦難磨礪性情,可抑濁揚清成大業。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年輕時因反對種族隔離制度被捕人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小島上整整27年,3名看守總是尋找借口欺侮他。1991年曼德拉出獄並當選南非總統,當年在監獄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應邀參加他的就職典禮,曼德拉還恭敬地向他們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讓所有到場的各國政要和貴賓肅然起敬。後來,曼德拉解釋說,他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漫長牢獄歲月的悲慘遭遇給了他思考的時間,讓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磨難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個性的弱點,也成就了他最後的輝煌。

傅雷曾經說:「不經劫難磨煉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至為深刻。逆境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使人學會駕馭自己的個性,適度地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淪為個性的奴隸,並消除個性中的不良傾向,成為一個自身發展和諧的、與社會相融的有用之才。

(四)逆境由不幸造成但也使人才獲得升華性補償

生理學中的「補償功能」認為,人身的某一器官如果發生病變或殘缺,另一些器官的功能就會相應加強,以補不足。如盲人的耳朵特別靈敏,手和足的觸覺也特別精銳,他甚至可以通過聲音、觸覺去辨別人的面貌和形象。

補償原理同樣適用於身處逆境者。斯蒂芬·霍金二十多歲就癱瘓,後來連話都說不成,但他創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史鐵生患嚴重腎病,但最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作家。楊小凱飽受十年牢獄之苦,但他也因此而成為聞名海內外的經濟學家。貝弗里奇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把這種現象總結為:因禍得以成功,因福歸於平庸。

三、逆境成才現象的現實啟示

(一)對青少年人才進行有益的逆境培養

人才成長初期,少年得志,未必是好事。宋朝神童方仲永,5歲就能作詩,傳為奇聞,但12歲時卻變得「泯然眾人矣」,就是因為優裕的環境害了他。有時,環境太好並不利於人才的成長。「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明朝宰相張居正,從小聰明過人,13歲參加鄉試的試卷令考官拍案叫絕,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玉麟卻建議讓張居正落第。他解釋說:「居正年少好學,吾觀其文才志向,是個將相之才,如過早讓他發達,易叫他自滿,斷送了他的上進心。如果讓他落第,雖則遲了三年,但能夠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發奮圖強。」這位巡撫的遠見的確令人折服。後來張居正果然成為中興明朝的傑出政治家,他在險惡的環境中堅持革新政治,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精神,這不能不說與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關。

對青年人才進行逆境培養,並不是刻意製造「逆境」,而是讓青年人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去磨煉,實際上是給青年人創造鍛煉成長的更多機會和條件。

(二)提高人才在逆境中奮進搏擊的逆境商數

同樣面臨逆境,有的人跨了過去,功成名就;有的人乃至有些高智商人才,卻陷了進去,被淘汰出局。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缺少應對逆境、解決現實難題的能力。換言之,他們的逆境商數AQ比較低。

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也就是將不利局面轉化為有利條件的能力。如果-逆境無法避免,危局不可挽回,那麼面對現實就是惟一正確的選擇。初陷逆境,人的腦海里會出現一連串的惱怒,也會產生驚慌,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AQ低的人容易陷人其中不能自拔,反復抱怨,憤憤不平,卻忘記了去尋求解決辦法。而AQ高的人稍事之後則會冷靜下來,審時度勢,理智分析和判斷,從逆境中走出。這就是應對逆境的能力。逆商之所以為人推崇,是因為它體現了一種積極的價值取向。

逆境(AQ)跟情商(IQ)一樣,並非先天帶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AQ 。按照AQ的發明人保羅·斯托茨博士的觀點,應對逆境的能力可分解為四個關系因素—控制、歸屬、延伸和忍耐。控制就是認清自己改變局面的能力;歸屬是指承擔後果的能力;延伸是對問題嚴重程度及對工作、生活影響的評估;忍耐是指意識到問題可能會長久存在,需要堅持一段時間。培養逆商,主要應當在這幾個方面提高應對逆境的能力。

(三)講究逆境成才的策略

一是在等待和忍耐中轉逆為順。身處逆境要忍耐,沉得住氣,受得起委屈,坐得住冷板凳。這時,沒有機會,需要冷靜觀察,韜光養晦。如果在逆境中錯判情勢,急於求進,就可能招致更大災難和禍患。在逆境中只要坦然自處,奮發有為,就有可能在時機成熟時,化不利為有利,成其大才。

二是以樂觀心態超越逆境。這心態來自於對事業的沉迷和追求所產生的快樂,這種快樂不為任何逆境所掠奪、所壓制。因為逆境已經存在,不必急於改變現實,但可以在精神上超然現實,繼續在對事業的執著中尋找最大快樂。只有這樣,逆境消除之日,可能就是功成業就之時。

三是積蓄力量待機突圍。面對逆境,還應當注意運用頑強而靈活的反「埋沒」策略,要為破障突圍進行長期艱苦的力量積累和精神准備,待條件基本具備時,以沖天之勢突破逆境的羈絆,成就一番事業。比如當自己確已獲得突破性成就和創新成果,而又身處逆境的壓制和封殺時,要有「突圍」的勇氣,披發盤腸,大膽一搏—或跳出圈子爭取外界權威的支持,或爭取有效的「組織保護」,或跳槽流動、遠走高飛。

(四)對人為逆境進行組織干預

逆境能夠使人成才,但並不必然使人成才。逆境本身不賜於人們任何成就,在通常情況下,常常會摧殘、扼殺、毀滅人才。
對於組織一方來講,斷不可以逆境成才為名,置人才於逆境或陷人才於困境而不顧。不能把「逆境成才」當教條,搞盲目的「逆境崇拜」。畢竟,逆境中的成才是壓制性的,它不利於人才認知系統和身心性情的健康發展。任何組織和領導者都應對人才成長中的各種人為逆境進行必要的行政干預和思想教育工作,以消除產生逆境的不利因素,通過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諧的內部環境與適當的物質待遇,為人才的社會角色成熟和德識才學體全面發展提供更良性的空間,使人才遠離逆境的折磨與推殘。這也是社會和諧、民主、進步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貳』 福州有什麼名勝古跡

【於山】

一名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傳戰國時古民族「於越」

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積11.9公頃,形如巨鱉,最高點鰲頂峰海拔58.6米。山上原有攬鰲亭、倚鰲軒、步鰲坡、接鰲門等六鰲勝跡,還有九日台、集仙岩、平遠台、獅子岩、煉丹井、九仙洞等二十四景。現存廟字有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九仙觀等。有宋至近代摩崖題刻一百多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

【大士殿】

一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為萬壽亭,內供「萬壽無疆」穹碑,為州城百官祝釐之所。乾隆二年(1737年)改為大士殿。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以於山作為總攻陣地,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設在殿內。1911年n月9日拂曉,革命軍在此開火為號,炮打將軍署和旗兵聚居的旗下街,們獲將軍朴壽,殺於殿西丹井附近,殿內有乾隆「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述觀音菩薩「從男變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稱白塔。在於山西麓。磚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據碑刻記載,在辟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初為外圍環木的六層樓閣式磚木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火焚毀,二十六年(1548年)重建,把殘存磚軸內削低四分之一,木梯改裝在磚軸內,成為磚塔。唐代原木塔的石座尚存。塔南定光塔寺,唐天枯二年(公元905年)創建,兩年後,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現存殿字均清代重建。

【戚公祠】

在於山白塔寺東。戚繼光(1528—1587)明代傑出軍事家。

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班師回浙時,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餞別,勒碑紀功。後人在台旁建祠,後廢。現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台,崗台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卧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岩、補山精舍諸勝。

【於山摩崖刻石】

在於山上。有宋至近代摩崖題刻一百餘處。主要集中在鱉頂峰、戚公祠、蓬萊峰、金粟台等處。其中有宋代元絳的「金粟台」篆書,明代張諱的「平遠台」行書,督舶太監尚春的詩刻,清代官府鎮壓農民起義領袖蔡牽、朱憤的紀事刻石等,都具有藝術和史料價值。

【開元寺鐵佛】

在福建福州市經院巷。寺建於梁大情二年(公元548年),初名靈山,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今名。鐵佛迭掌盤足坐於蓮台上,外披泥貼金,法相庄嚴。高5.3米,人立其肩,手摸不及頂。鑄建年代未見文獻記載,明中葉以前,曾被誤認為後唐年間王審知所鑄的三萬斤銅佛,後才發現非銅實鐵,曾異撰聯雲:「古佛由來皆鐵漢,凡夫但說是金身」。清初《榕城紀聞》雲: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鐵佛殿,在佛座下開出銀塔一座,上題:「宋元豐癸亥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劉瑾。」據此,鐵佛當鑄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是研究古代冶煉技術的實物例證。

【烏石山】

簡稱烏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市中部,與於山東西相對,乃城內三山之一。游覽面積11.9公頃,最高點香爐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林蔭壑勝,環山寺觀櫛比,山間亭榭交錯。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為游覽勝地。其中天章台、沖天台、霹靂岩、天台橋等六處,均屬三十六奇;1955年修建了三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東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鞏為之作記的道山亭;居中的方亭,為紀念明代抗倭保城有功的黎鵬舉而建,名黎公亭;居內的圓亭,則紀念陳振龍從呂宋引進番薯種,名先薯亭。此外,還有沈公祠、道山觀、彌陀寺、呂祖宮等。

【烏石山摩崖題刻】

在烏石山上。岩石巉崎,洞壑清幽,摩崖題刻二百餘處,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鄰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較為密集。著名的為唐大書法家李陽冰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所書的篆書《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師孟、陳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題刻。元代間有用蒙文書寫的。明代多詩刻,其中太監的題刻為清人所不取,《烏石山志》均未收錄;但對研究明代太監活動,特別是督舶太監的活動,頗有史料價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市區西北隅。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嚴高鑿引西北諸山之水聚此,為農田灌溉之用。五代閩時,在湖濱建水晶宮,此後漸成為州人游樂場所。宋辛棄疾詞雲:「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因而有小西湖之稱。1914年辟為公園,當時可供游覽的陸地面積僅54.3畝,解放後幾經擴大,已達215.15畝。湖中有開化、謝坪、窯角三嶼,湖濱有荷亭和大夢山,以柳堤和玉帶、飛虹、步雲三橋通聯,構成一幅整體畫圖。園中濃蔭覆蓋,幽香陣陣,更有宛在堂、桂齋等占跡掩映其間,湖面輕舟碎影,水謝卧波,湖光山色,令人陶醉。福建省博物館設在園中。

【大夢山】

一名廉山。在福建福州市西湖之濱。廣袤2華里,高不及40米。舊時,蒼松蓊鬱,排翠崇岡,輕風徐拂,遠近聞聲。」大夢松聲」為福州西湖前八景之一。今則松竹滴翠,花木似錦。山巔有大夢山亭,東南麓有行磴引入假山洞府,盤旋而上,可登亭憑眺全湖景色。環山麓一帶地勢迂迴,西南有乎章池等古跡,系元末平章陳友定西肢園遺址,南為明代薛家池館遺址,東為明禮部侍郎薩琦祠堂,內有養龍、玉井、沙帽三池,1957年合並改建為福州動物園。園內有熊貓館、猛獸舍、水族廊、海豹池、猴山、象園等等,收羅珍禽異獸頗多。西隅有游泳池等。

【西禪寺】

原名長慶寺。在福建福州市西郊怡山。離城約3公里。怡山形如「飛鳳落坡」,又名鳳山。原為南朝梁煉丹士王霸所居,唐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建沖虛觀祀之。後廢弛。咸通八年(867年)延佛教徒居之,後兩年改名清禪,不久又改延壽。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改名長慶,俗稱西禪。佔地約100畝,大小建築物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微妙禪師往海外募金重建。規模雄偉,清末列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垣內寄園,花木似錦,尤擅池館之勝;垣外有古荔百餘株。寺僧年年舉辦荔枝會,吟詩作畫,「怡山啖荔」成為韻事。

【華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市區北部,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尚割據福州,其臣下鮑脩讓為郡守,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樣禪院」,明正統間賜額,改名華林寺。原有殿、法堂、環峰亭、絕學寮等,均早廢。僅存大殿,單檐九脊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雖歷經明清兩代重修,其主要梁架、斗栱等還是初建時原物,保存唐宋建築風格,為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研究古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江心公園】

在福州市台江江心中。面積3公頃,形若巨舟卧於碧波上,原名三縣洲,系由泥沙沖積而成。此洲北面波濤滾滾,百舸爭流;南面則風平浪靜,水清如鏡;地處鬧市之中,而無車馬喧嘩之擾。1975年在此籌建江心公園,環洲砌以石駁岸,以原有三株老榕為中心,栽種花木五萬株,建有榕樹坪、金魚館、臨江亭、釣魚台、品茶軒、游泳場等,頗具規模。1982年正式開放。

【嚴復墓】

在福建福州市郊陽岐村。清宣統二年(1910年)嚴復生前所營建,以石構為主,形如扶臂椅,碑書「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兩側有雲龍柱一對,墓前橫屏書「惟適之安」,規模不大,結構大方。嚴復(1853—1921)字幾道,號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光緒三年(1877年)留學英國,歷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資政院議員。辛亥革命後,任北京大學校長。曾翻譯赫胥黎《天演論》等,為維新變法提供理論基礎。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翻譯家。

【張經墓】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黃店山。張經(1492—1555),明抗倭將領。字廷彝,號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負御倭全責,總督諸軍,次年在浙江王江涇大捷,稱軍興以來戰功第一,但被嚴嵩羽黨趙文華篡功誣陷,被害京師。萬曆中其孫伏闕鳴冤,始昭雪,賜祭葬於此。黃店山古稱芋坑山,地處閩江之濱,山明水秀。墓為白石結構,自麓至半山有十三層寬闊石台,深515米,左右分立翁仲、望柱以及馬、獅、虎、羊等石獸,雄偉壯觀。山麓原有「東南戰功第一」石坊,民國間被軍閥拆除,台石亦被盜竊。1963年重修其主要部分。

【林陽寺】

一名林洋寺。在福建福州市北峰山區,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據宋《三山志》記載,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閩都記》稱為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創建。明初廢,萬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為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間鼓山湧泉寺住持古月禪帥募資重建,稱林陽寺。整組建築群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殿、法堂為中軸主體建築,左右峙立鍾鼓兩樓。旁襯禪堂、僧室、客廳等,規模雄偉,為當時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陳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隱山禪師藏骨塔。

【林則徐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馬鞍村的金獅山麓,面對五鳳山。林則徐(1785—1850)是我國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士,歷任巡撫、總督。力倡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237萬斤,在虎門當眾銷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團結軍民打退英軍進攻。由於清廷妥協求和,被革職充軍新疆。後起用任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職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粵,病死潮州,歸葬於此。墓為三合土結構,寬13.2米,深24.6米,為四層台,墓前有獅子一對。道光六年林則徐為其父母所營建,計六壙,他自己夫婦及弟夫婦均附葬。墓前有御賜碑文和祭文青石碑兩座。

【林則徐祠堂】

在福建福州市澳門路。祠門向東,第一道為屏牆,左右設兩邊門,額題「中興宗袞」、「左海偉人」。第二道為牌樓形牆,設一大門,額橫書「林文忠公祠堂」,進門為一條石鋪通道,左右分列青石文武翁仲及馬、羊、虎等。道半跨有三楹儀廳,廳後通道直達碑亭。碑亭為正方形,內立三座青石碑,成品字形。一為聖旨,一為御賜祭文,一為御賜碑文,均林則徐卒時所賜,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時補鐫。詞廳在碑亭北側,外有圍牆,廳正中把林則徐遺像,楣上掛道光帝御書「福壽」匾額等。亭後有兩座三間排平屋,東西相對,中隔一堵花牆,均作客廳用,再後為一列曲尺形雙層樓房,北樓計九間排,西樓三間排原供家族子弟攻讀之用,內有「豐井」古跡。1982年冬辟為林則徐紀念館。

【歐冶池】

又名劍池。在福建福州市區北部鼓屏路東。相傳春秋時歐冶子鑄劍於此,故名。據宋《三山志》記載:「唐元和中僧惟斡浚池,得銅劍、刀環數枚,送武庫。當時,冶灶猶有在竹林間者。」古時,池周回數里,池畔有冶山、利澤廟、劍池院、五龍堂、歐冶亭等,均廢。宋黃裳《歐冶池》寺雲:「惟有越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明張時徹《劍池燕集》詩雲:「岩畔紫芝開幾許,與君今夜泛瀛洲。」現在池面僅存數畝,1983年重浚,並恢復部份亭榭。

【羅星塔】

俗稱磨心塔。在福建福州市東南21公里處馬尾港的羅星山宋柳七娘建。據《閩部記》載:七娘嶺內李氏女,育色,里豪謀奪之,抵其夫於法,謫死閩南,七娘斥賣其產入閩,捐資造塔,以資冥福。」明萬曆間塔毀,天啟間(1621—1627)徐■倡議修復,重建為七層八角石塔,高31.5米,聳立港口。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兩軍即齊塔下開火。當時馬江兩岸十三鄉人民。展開了反侵略斗爭。1964年經過大規模修繕,羅星山也辟為公園。

【金剛腿】

在福建福州市閩江下游閩它鎮對岸(長樂縣地),距市區30公里,處在兩岸山岩裸露、江流曲折、河道深窄的地段。金剛腿是一條形如巨人腿腳的大石條,從山麓一直伸劍江面。腿卜中空如橋梁,腿部翹起,靴底懸空,靴長約1米,滿生青苔,極其逼肖壯觀,為閩江七景之一。半山岩壁上還有古代石刻「金風濯足」四字。乘船出入閩江的人。部為這天然巨石所吸引。據傳金剛腿原有一對,另一隻已被開采建造肆萬壽橋。金剛腿是江水和海水的分界處,每當溪洪與海潮相遇時,浪濤沖擊,更是奇觀。

【南公園】

在福建福州市區東南。佔地20.000平方米。清初為靖南王耿精忠別墅。湖塘台榭,擅林泉之勝。光緒間辟出部分地建左宗棠詞堂,1912年改為公園。有桑柘館、荔枝亭、藤花軒。望海樓諸勝。近年又依其曲折湖塘壘砌堤岸,圍以欄桿,井在湖上修造兩座石拱橋,其中一座從湖畔假山石洞接通湖心小島的涼亭,成為游覽中心。臨湖建雙層樓船,登船台憑眺,全園景色盡收眼底。園旁影劇場也是公園舊地。

【馬江昭忠祠】

在福建福州市馬尾港的馬限山麓,依山傍水,面對羅星古塔。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為紀念中法戰爭馬江海戰陣亡烈士而建。前後兩進,正廳及兩院祀殉難官兵796人,前廳有石碑一方,記海戰經過。祠西為墓園。1920年重修,將墓園的九壟合為一丘,重立墓碑,上書:「光緒十年七月初三日馬江諸戰上埋骨處」。伺前有老榕兩株,清幽肅穆。一九八三年重修,墓園增設池館亭榭,詞內陳列馬江海戰文物。

【閩江金山塔】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8公里閩江西港。江心突起一阜,削拔尋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勢。宋元年間建一座七層八面的實心石塔,高不及10米。塔周環構庵堂,古人以其比擬鎮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稱。後庵堂被山洪沖毀,或改建為文昌祠,或改建為塔江樓,歷代更迭不常。現存的金山塔寺為1934年重建。塔前有一座殿,塔後有一層樓,左右各有一間斗室。所有樓閣均四面開窗,佔地雖小,有外景可惜,環境頗為清幽。一水奔流,九山環抱,向為游覽勝地。明代抗倭名將張經,少時曾在此讀書,明莆田學者林兆恩(龍江)也曾借室著述。「塔影玲攏映綠波,金山事跡見詩歌」,彈丸之地,卻流傳不少名人韻事。

【閩王德政碑】

在福建福州市慶城寺(路)閩王祠內。閩王王審知(862—925),唐末割據福建,五代時封閩王。治閩三十九年,對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頗有功績。後世譽稱「開閩王」。此地原為他的故宅,閩亡,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改為廟祀。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都率群僚來詞取土捏制春牛,發動春耕。碑全稱《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高4.9米,寬1.87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於兢撰,王倜書。碑文記述審知家世及其治閩前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情況,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資料。祠內還有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廟碑銘》、《乞土勝地》等碑。

【閩王王審知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戰坂鄉蓮花峰的斗頂山。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末,從其兄王潮起兵,入據福建,封閩王。他治閩三十九年,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墓原在鳳池山,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遷葬於此。蓮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對五虎,氣勢宏偉。陵園內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蓮花、永興兩院(寺),閩亡,均廢。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遭屯軍盜掘,今僅存三層墳台及翁仲、石獸等。台上有兩座並列的長方形磚墩,1981年重修,發現墩下為墓室,左室有閩王墓誌銘,右室有夫人任氏墓誌銘,均翁承贊撰。墩後圍有墳壁,上為封土,封頂有唐閩忠懿王墓碑,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重修時所立。

【迥龍橋】

亦名飛蓋橋、沈公橋。在福建福州市郊閩安鎮邢港上。建於五代年間,四墩五門,花崗石砌造,長66米,寬4.8米,墩為兩頭尖船形,墩間各鋪石樑板五條。橋上護有石欄桿,欄柱36根,柱首雕刻有雄獅、海獸、蓮花等,造型古拙生動。南宋淳祐間重修後,改名為飛蓋橋: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鎮官沈某重修,改名沈公橋。現存結構多為唐宋時期遺物。「閩中橋梁甲天下」,但五門以上唐橋尚屬罕見,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橋技術的重要實物例證。橋的兩端各有廟亭一座,均清代重建。西北端為玄帝亭,旁立宋觀文殿學士鄭性之所書「飛蓋橋」和清「沈公橋」石碑,東南端為聖王廟,內祀齊天大聖,重檐九脊頂,背負盤石山,拾級登山,可觀賞邢港九曲、七星獻壽等景緻。

【桂齋】

在福建福州市西湖荷亭側。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則除了父憂在籍守制,倡議重浚西湖。浚湖工程結束,利用節余在荷亭北皇華亭故址建宋李綱祠堂(今廢),並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兩株,取李綱晚年住所名稱,亦叫桂齋。咸豐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遵林遺囑奉其像祀於此。民國間在齋旁建室一間,稱「林文忠公讀書處」,並新建一座禁煙亭。

【煙台山】

在福建福州市區閩江南岸,梅塢與麥園頂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設有煙墩以為報警之用,故名。1962年建為公園。園內有長廊、茶室、閱覽廳、游泳池等。穿插種植木棉、南洋杉、美洲松等名貴樹種。由於一阜臨江,地勢較為高峻,視野開闊,能縱覽榕城全貌。北望三山兩塔雄峙;俯瞰閩江航運繁忙;更有萬壽、閩江兩座大橋,宛若長虹。夏晚江風習習,遠眺萬家燈火,猶如繁星點點,是消暑勝地。山麓梅塢,古時種植萬株梅樹,有「瓊花玉島」之稱。明徐熥曾留下「十里花為市,千家玉作林」佳句。清初毀於戰火,現在已是市肆林立。

【崇福寺】

在福建福州市北嶺下,距城約8公里。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院,後廢。明末清初重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具規模,後逐漸發展,梵宮林立,殿宇巍峨,至清末成為福州五大神寺之一。寺在象峰之麓,岡巒環抱,松柏參天,有清澗一曲繞寺而過,環境十分清幽。現存殿宇,多為光緒年間所重建。

【崇妙保聖堅牢塔】

俗稱「烏塔」,誤稱「凈光塔」。在福建福州市區烏石山東麓,五代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延曦為自身及眷屬、臣下祈福,在唐代凈光塔遺址上興建。原計劃造九層,未完工,延曦被殺,閩亡。現存塔為八角形,七層檐,高35米,用花崗石砌造。轉角設倚柱,每層疊澀出檐。第一層開一門,其餘各層開二門,不設門的地方都設佛龕。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造型雄偉端莊,與於山定光塔東西相對,有「榕城雙塔」之稱。清道光間塔身傾斜,1957年重修。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是研究五代閩歷史與藝術的珍貴資料。塔旁「敕建貞元無垢凈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遺。

【清真寺】

在福建福州市安泰橋下。據寺碑稱,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不合史實。按此地原為五代時閩王王繼鵬的太平宮,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改為萬壽院(佛教寺),元至正間始歸伊斯蘭教,改造為清真寺。《閩都記》雲:國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禮拜」,色目人禮拜誦經於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毀於火,是年冬重建,越八年始落成。重建的寺,屬東方建築形式;大殿單檐五脊頂,深廣均五間,成正方形,為禮拜堂。前有華表,左右兩廡為茶廳、房廊、廚舍等。現存大殿為1955年重建,改為工字形。寺內有永樂聖諭、嘉靖重建清真寺記等石碑。是福州唯一的伊斯蘭教寺。

【鼓山】

別稱「石鼓」。在福建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延表數十里,有屴崱、白雲、鼓子諸峰,最高點海拔969米。以山巔有巨石如鼓,故名。山中湧泉寺是福建著名寺院。寺東靈源洞、聽水齋、白猿峽一帶,岩石嵯峨,摩崖密集,譽稱「石鼓都會」。寺西蒼松翠柏,曲徑通幽,有鼓山十八景、白雲洞諸勝。山上屴崱峰俗稱「絕頂峰」,可觀日出。寺西南為登山石板路,長3公里,石磴達二千五百餘級,沿途青松夾道,有觀瀑、半山、更衣等五亭」,1954年另闢盤山公路,自市中心有車直達寺前。1979年義建造松濤樓,接待遊客。

【鼓山十八景】

俗稱十八洞。在鼓山湧泉寺西,獅子峰下。岩壑幽奇,山徑盤曲,蒼松成蔭,攀登遠眺,福州市、郊全收眼底。宋時建望州亭,今廢。附近有岩洞,廣16米,深7米,洞內有一壑清泉,洞前插一片石壁,占人取達摩面壁之義,名「達摩洞」。洞周有石灶、仙猿岩等勝跡。清咸豐四年(1854年)辟八仙、降虎諸岩洞,鋪設通聯的石礆、石徑,使游覽線延展2公里以上。三十來處岩洞和景物分別題有標名,達摩洞口的石壁上則綜合品題,有達摩面壁、仙猿守峽、玉筍成林、福壽合圖等富有詩意的十八佳句,「十八景」因此而得名。近年來又整修通道,增建樓閣廊亭。

【鼓山摩崖題刻】

在鼓山上。山上岩壑幽奇,鐫刻在岩壁上的摩崖題刻約有四百段,多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雲洞、十八景、靈源洞等地,尤以靈源洞一帶最為密集。明謝肇淛《鼓山志稿》說:「宇內名山銘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靈源洞里許,削壁林立,殆無寸隙。」靈源洞有摩崖題刻二百餘段,真草隸篆俱備,宛如一座書法寶庫。著名石刻有宋代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以及當代郭沫若等題刻。

【千佛陶塔】

在鼓山湧泉寺。計一對。燒造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原立任福州市南台島龍瑞寺,1972年移此,分立在天王殿前,東名「庄嚴劫千佛寶塔」,西名「賢劫千佛寶塔」。塔為陶質,上施釉,作紫銅色。仿木構八角形樓閣式,計九層,高6.83米,座徑1.2米,自下而上寬度逐層縮小。系分層燒造,然後拼合而成。塔壁共貼塑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檐角下懸有鈴鋒,塔頂壓寶葫蘆,塔座塑有獅子、力土和各種花卉圖案,井有題識,記燒造時間以及施捨者和工匠姓名。以陶燒造的大型寶塔,為國內罕見,是研究宋代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

【白雲洞】

在鼓山西北隅,距湧泉寺約7公里。洞在懸崖陡壁間,廣約16米,深5米。堵為佛堂、僧舍。有石為天,不施片瓦。洞外雨絲紛垂,淋不到窗欞;白雲繚繞,迷濛滿洞。從洞口俯視,危岩如削壁,長澗若深淵。古人雲:「白雲之奇,不在洞而在徑。」即指從山下登洞的沿岩險徑。登此洞需穿過三座危岩阻梗的三天門,爬越一段兩側深澗的龍脊道。沿途有化龍橋、印月潭、龍舌岩、天梯、觀瀑台、吼雷湫、時佛嶺等諸勝。

【湧泉寺】

在鼓山半山腰的白雲峰麓。海拔455米處,佔地25畝。此地原為一積水潭,五代粱開平二年(公元908年),閩王王審知填潭建寺,請名僧神晏來居。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改稱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毀於火,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現存主要建築物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鍾鼓樓、白雲堂、明月樓、聖箭堂、藏經殿、回龍閣等,均清及近代重建。規模雄偉,列為清末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以藏經、藏版馳名國內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龍藏、日本續藏等,還有明清兩代本山高僧元賢、道霈等著述和其他翻刻計七千五百多冊,尚存明清經版萬余方,和苦行僧刺血書寫的佛經六百七十五冊。

『叄』 動車福州到廈門在哪個站停然後要怎麼到漳州

福廈鐵路票價已定

福州至廈門一等座103元,二等座85元

福州至莆田一等座39元,二等座32元

福州至泉州一等座64元,二等座53元

福廈鐵路時刻表|福廈動車時刻表|福廈高鐵時刻表

福廈鐵路動車組4月26日正式開通,每日本線22對,跨線3對。

從權威渠道了解到,福廈高鐵客運票價方案確定,福州至廈門全程動車組票價一等座為103元,二等座為85元,福州至莆田一等座票價39元,二等座票價為32元,福州至泉州一等座票價64元,二等座票價為53元。

據悉,目前福州至廈門的公路客運票價在100-105元中間浮動,與動車組103元的一等座票價基本相當,二等座票價僅需85元,而福州至廈門動車全程運行時間是1.5小時左右,只是公路運行時間的一半。

另據介紹,屆時乘動車從福州到莆田只需50分鍾左右,一等座票價為39元,二等座票價為32元,到泉州只需70分鍾左右,一等座票價為64元,二等座票價為53元。目前福州到莆田乘坐客運包括保險在內就要39元,到泉州則是73元。

記者了解到,福廈高鐵是福建省境內第一條完整意義上的城際高速鐵路,設計時速250公里,於本月26日開行,福州火車站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運營初期,或將開通25對動車組,下一步將增加至30對以上的動車組。

此外,原福州至北京南D372次動車卧鋪車自4月12日停開後,現在將以「卧鋪代座」的方式投入福廈高鐵運行,「卧鋪代座」票價比照二等車票價執行。據悉,該車車廂寬敞配有液晶電視,360度旋轉的航空坐椅,衛生間的航空式馬桶,洗臉間開關的感應式設計,將帶給乘客舒適、人性化的服務。

學生票七五折

福廈高鐵是我省境內第一條完整意義上的城際高速鐵路,全程276公里,設計時速250公里。據知情人士透露,福州(北)站至廈門(島內)運行時間僅需100分鍾左右,全程動車組票價一等座為103元,二等座為85元;福州(北)站至晉江,一等座為74元,二等座為62元;福州(北)到泉州需70分鍾左右,一等座為65元,二等座為54元;福州(北)到莆田需50分鍾左右,一等座為39元,二等座為33元;福州(北)到涵江一等座為32元,二等座為26元;福州(北)到福清,一等座為20元,二等座為17元。此外,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學生票可以打折,學生票價為二等座票價的75%。

福廈動車的票價和公路票價相當。記者了解到,目前福州到廈門的公路票價最低76元,最高110元。福州到泉州公路票價最低70元,最高78元。福州到莆田公路票價為37元左右。

廈門可直達上海

福州北到福州南票價6元

有關人士還透露,4月26日開通客運的福廈鐵路,初期開通25對,第二階段將再開通12對,初期就開通廈門至上海南的直達動車,沿途停靠站點為嘉興、海寧、杭州南、紹興、寧波、奉化、三門縣、台州、樂清、溫州南、瑞安、蒼南、霞浦、連江、福州南、晉江等。

開通初期,有的動車從福州北站始發,有的則從南站始發。福州北站到南站的距離為19公里,一等座票價為7元,二等座為6元,學生票為5元。

影響

汽車客運受沖擊

班次將減少 票價預計會降

福州汽車北站業務科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福廈高鐵尚未開通運營,對於今後將產生多大的影響,現在尚難預料。但是他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計劃將對北站的第二、第三候車室做出調整。

「上個月廈門到福州已經停掉5個班次了。」該負責人說,福州至廈門的客運班次也將根據高鐵開通後的具體情況相應減少,預計也有降價的可能性, 汽車北站的第二候車室原先是專門為前往廈門、泉州的旅客候車用的。「隨著班次的減少,將會把第三候車室的部分線路移到第二候車室。」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根據業務科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福州至廈門的日均客運量有1600人左右,該負責人表示,雖然現在還無法統計准確客流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會減少。以溫福鐵路開通為例,開通前汽車北站每天幾乎都要加3-5班次前往霞浦,開通後,只有到節假日才會安排加車班次。「客流減少了40%以上。」該負責人說。

福建省汽車運輸總公司的相關人士表示,根據初步判斷,福廈高鐵開通對福州客運的影響是巨大的。「到時候動車要開到30多對,估計沒什麼人坐汽車。」該人士說,目前還處在一個觀望估算階段,等動車開通後會根據動車組的班次、票價、停靠站點等進一步分析,調整汽車客運線路的時間、價格,以及整個布局,盡量避開動車組的優勢區域。「車頭向下」爭取農村市場也許下一步調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