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回收2手錶實體店(福建省福州市二手手錶回收)
福建省福州市提供二手手錶回收服務的地點眾多,包括台江區廣達路106的福州隆達典當行有限公司、福州市湖東路151號的宏利大廈旁以及五四北路的無名子旁。晉安區六一北路52號也有典當行。福州典當行(富利典當)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典當行之一,業務廣泛。
福州市的名表回收點則分布在津泰路的夜市、三福百貨、東街口百貨等地。鼓樓區五四路新華都超市三樓設有修表專櫃,為手錶提供維修和電池更換服務。多個維修點如洋下路的小天才客戶服務中心、長樂路世歐廣場南區小天才店、交通路的福州萬象九宜城小天才店、則徐大道小天才專營櫃、中亭街小天才手錶直營專櫃以及台江萬達廣場小天才店等。
福清一中分校作為一所新的學校,對電子產品管理嚴格,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或電話手錶等電子產品進入校園,這一點區別於附近的公立學校。此舉旨在防止學生沉迷電子產品,影響學業成績。
如果你對二手手錶有收藏或紀念意義的需求,可以考慮東街口的亨得利鍾錶店和南街大眾電影院附近的鍾錶店。福州名表國檢中心位於烏山路大洋晶典路面停車場入口處,提供國家級鑒定證書,鑒定費用在300元以上。福州鋒吉匯商貿有限公司則位於鼓樓區南門兜附近烏山公園與大洋晶典交界處,主營項目包括名表奢品國檢真假鑒定。
B. 福州南後街有什麼樣的古街文化
花燈文化
南後街的花燈始於宋,盛於明清。花燈具有觀賞、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氣的功用,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傳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燈就很有名了,據宋《武林舊事》載,福州用純白玉鑲嵌的花燈「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在入京參展的花燈中被列為上品。當時全國各地都有製作花燈,蘇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蘇州之上。說明福州制燈工藝水平之高。福州素有送燈的習俗。因「燈」與「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燈意謂「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場,南後街是製作售賣春節花燈的最大集市。早年福州女兒出嫁,不論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燈,沒生育就送「觀音送子」燈或「天賜麟兒」燈,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以後送「橘」燈,有幾個孩子就送幾盞,一直送到小孩16歲為止。有的生兩個送三盞,多的一盞叫「出頭燈」,希望小孩出人頭地。居住在宮巷的清嘉慶舉人、林則徐好友楊慶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詞對此有生動的描寫。詞曰:「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中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福州童謠有:「正月元宵燈,外婆疼外甥(孫),送來紅紅橘子燈,吉利又添丁。」 南後街的燈市舊俗在正月初三開始,一直到十五閉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為熱鬧,民諺有「元宵只看初八燈」之說,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紙盲」(「花燈」之意),娘家人送燈必須趕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為孩子點燃花燈加入鄰里兒童的迎燈隊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兒童的歡樂之夜。
民俗雕塑
福州民俗雕塑是南後街新增加的景觀。這些作品安置在街頭空地處、新植的大樹下,塑造的人物比真人略大,情景道具具有福州傳統行業特色。 雕版印刷,刻畫了一位老師傅坐在桌前雕刻印書模板,板上的字清楚可見,邊上還立著一位看書的年輕人。 製作花燈,刻畫了一位老師傅在扎花燈,一個孩童在一邊騎竹馬,一手提燈籠。他們的身後木門上掛著各式紙燈籠。 古傢俱製作,雕刻的是兩位木工師傅在鑿刻窗花和製作太師椅。 當鋪,塑造了櫃台後,一位戴著花鏡的當鋪老闆,手舉算盤,高高在上;櫃台下,一個窮人來典當。 歷史上,三坊七巷居民多為縉紳官眷、巨商富戶,因而南後街集中了大量書坊、裱褙店等,傳統的文化氛圍極為濃厚。
老鋪和名店
同利肉燕老鋪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 桐口粉干,據史料記載:福建在二百多年前創用手工製作粉干,以後傳於兩廣等南方諸省。最初的產品桐口粉干稱「尤溪粉」,產地在今天的尤溪縣。後來,閩江下游的桐口鄉人學得了「尤溪粉」的製法,在生產過程中選料更為講究,工藝不斷改進,逐漸突出了自己的特色,「桐口粉干」揚名海內外。 大福星魚丸 ,和肉燕一樣,魚丸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沒有魚丸不成席」,從這句俗語中變可知福州人對魚丸的偏愛。 等等
故居祠堂
概述
南後街周圍分布了許多名人故居或祠堂,其中對外開放的故居有嚴復故居、冰心和林覺民故居等近5處,其餘的目前還在整修中。在南後街口(南)附近的澳門路上還有林則徐祠堂。
嚴復故居
景區地點: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80號 簡介:嚴復——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譯家。嚴復的譯著——《天演論》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之第一文。嚴復故居坐落於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這里誕生了幾十名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人物。1992年,福州市政府將嚴復故居公布為應當保護的名人故居。2001年由上海大唐美術公司捐贈100萬元將其修復和陳列布展。2003年1月8日,在嚴復誕辰149周年時,免費向社會開放。
冰心林覺民故居
景區地點:福州市鼓樓區楊橋路86號(南後街北口,雙拋橋東側) 簡介: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的故居。故居位於坐西朝東,三進,四周有風火牆。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有一長廊,廊兩旁種有翠竹。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後廂房。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時種植臘梅。小廳有門東通「紫藤書屋」。在林覺民就義後,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全家躲到福州遠郊,謝家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後,冰心(謝婉瑩)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為林覺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處民居住三個名人,當然有特殊意義了。
沈葆楨故居
景區地點:宮巷西段北側26號。 簡介:沈葆楨故居始建於明天啟年間,清同治年間,沈葆楨購置後加以修葺。沈葆楨(1820-1879),字幼丹,林則徐之婿,曾任江西巡撫、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其故居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雕飾富麗,集中明、清兩代建築風格於一體,是明、清時期福州典型的豪門住宅。佔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周圍風火牆,前後三進,一列倒朝,木構建築,每進均有圍牆分隔,建築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
林則徐祠堂
景區地點:福州市鼓樓區澳門路16號 簡介:福州的林則徐祠堂位於今澳門路,額稱「林文忠公祠」,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樓 林則徐祠堂
式的大門檣,氣勢凌空。大門前有一對石獅拱護,栩栩如生。入大門是「儀門廳」,中間石鋪甬道,有楹聯曰:「焚毒沖雲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魑魅之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萬端。 「林文忠公祠」是於1982年改為「林則徐紀念館」的,並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街的門牆新匾「林則徐紀念館」,又左匾「中興宗袞」,右匾「左海偉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員會以「林則徐紀念館」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碩大的豐碑 祠門朝東,第一道為棗紅色屏牆,設左右邊門,額題「中興宗袞」、「左海偉人」,內壁嵌「虎門銷煙」大型浮雕。第二道為牌樓形門牆,中為正門,額題「林文忠公祠」。 進門為庭院,左右為迴廊,正中有石道通儀門廳。儀門廳為懸山式,3開間,廳後有石道通御碑亭。亭為正方形,重檐九脊頂,內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為聖旨,一為祭文,一為碑文,皆為林則徐卒時所賜。 亭北有祠廳,自成院落,門額題「樹德堂」。廳正中祀林則徐塑像,上掛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書「福壽」匾額,旁有名人題聯。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懸有林則徐所撰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