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泉州與福州建城歷史時間哪個早
擴展閱讀
杭州買房徵信去哪裡拉 2025-07-11 01:03:34

泉州與福州建城歷史時間哪個早

發布時間: 2023-03-15 22:37:50

⑴ 歷史上福州好還是泉州好

應該是泉州好,泉州在宋元時期盛極一時,是中國最大的港口。但後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慢慢就衰落下去了。不過泉州的地理位置決定它不能成為一省之省會。

⑵ 泉州建城有多少年了我國最古老的城市是哪個啊

泉亮歷虛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生息。泉州禹貢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爛衡春秋戰國時為越地。秦漢時期,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發展,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由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
(福建在線網:http://www.onfj.com/fjpic)
太原市是敬燃一個具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史稱晉陽,簡稱並,是山西省省會,始建於公元前479年的春秋時期……
(迎澤之窗網:http://www.yingze.gov.cn)
我國「最」古老的城市現在還無從考證,但相信過不了多久就會有明確的答案了,如果在網上查找的話,有很多城市都說是我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所以……

⑶ 歷史上是先有泉州還是先有晉江

晉江久點,也比較大。 晉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周秦以後,中原漢族逐漸南遷,適西晉永嘉時期,中原百姓避戰亂南遷,據江而居,故名為晉江。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縣治。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析出晉江東北地置惠安縣。新中國成立以來,又先後析出鯉城、豐澤、洛江三區及石獅市。 泉州歷史也很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老敏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侍空枝路虧燃、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⑷ 泉州的歷史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

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

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行敏拿的主體語言。

西晉年間(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

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

魅力泉州(15張)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

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

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

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 *** 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 *** 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

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

泉檔搭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

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建制沿革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

西周秦漢時期屬閩越地泉州豐澤街

,三國吳永拿睜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但因人口稀少,不久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南朝梁才再次設縣。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有中原人入泉,多沿江而居,由於思念晉朝故土,晉江由此得名。

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開發。

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下轄南安、莆田(蘭水)、龍溪三縣。

但隋朝和唐朝前期由於今泉州一帶人口稀少,今泉州一帶的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

武榮州建立不久復廢入泉州(今福州)。

.唐久視元年(700年)第三次置武榮州,泉州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州治設今市區。

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

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帶直到五代時才設縣,泉州沿海一帶在唐朝中期後才形成陸地。

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道。

中華民國成立後設道和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史前 泉州開拓甚早。

在晉江流域的各縣,都有大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閩越族「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紡織、陶器製作等技術。

先秦 夏、商兩代,今泉州地理區劃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

出現關於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

居住在這里的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前306年)前後,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閩中,或為王,或為君,並服於楚,泉地屬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為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

泉地屬閩越國。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前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逐漸繁衍,設立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

泉地屬冶縣。

後又改屬會稽南部都尉的侯官縣,在今福州。

泉州旅遊(15張)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建安郡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

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及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莆田市、廈門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區。

今德化縣屬侯官縣。

兩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

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屬晉安郡,治在今福州。

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部分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後改南安江為晉江。

南北朝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

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南安郡初隸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隸東揚州。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隋 開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

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縣廢歸屬閩縣外,均屬南安縣。

唐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

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並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

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莆田市仙游縣)。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市鯉城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在北隅依雲榭築衙,並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辟南大街為市。

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

泉州建制自此始。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

至此,泉州領有五縣。

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37054戶,約24.95萬人。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游(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游縣)、晉江四縣,時為中州。

天寶間(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

大歷六年(771年),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

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樓。

翌年歐陽詹作《北樓記》。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桃林場(今永春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觀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設萬安監。

浯洲島(今金門)設牧馬區屬之。

有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耕稼漁鹽開始興起,人口日益蕃衍。

貞元間(785~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和年間(827~835年),泉州刺史趙棨增開泉州仁風門、素景東西兩門,合四門,北城牆建有立候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洛陽橋

又辟東街、西街通東西兩門。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光啟二年,王潮為泉州刺史,任內興築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東行春門、西肅清門、南崇陽門、北泉山門。

五代 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封為閩王。

王審知死後,其長子王延翰繼位,自稱「大閩國」,都治在今福州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國號大閩,泉州歸之。

升歸德場為德化縣,升桃林場為桃源縣(今永春),大同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桃源縣改稱永春縣。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

開運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隸大殷。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八月,閩主降南唐;九月,泉州歸屬南唐。

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

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

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莆田人陳洪進割據。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

基本上承襲唐朝與五代之州、縣制。

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

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宋復滅吳越,平海軍改為泉州。

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今莆田大洋、新縣、庄邊、白沙鄉)和仙游縣游洋鎮(今仙游游洋、石蒼、鍾山、象溪鄉)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的一些邊地,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游游洋)。

同年,建太平軍,後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游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於興化縣治所在地。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劃德化縣九座山區(今仙游縣鳳山、西苑鄉)歸仙游縣轄。

長泰縣析歸漳州。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

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屬莆田縣、仙游縣別為興化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熙寧初(1068~1070年):四縣同巡檢寨設置於永寧里石湖村,專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事務,額管125人。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

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據史書記載: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建炎四年(1130年),晉江縣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發生械鬥,榷稅官難以控制。

朝廷差官臨監,始置石井鎮。

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官。

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

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扎水軍60名,以為防禦。

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紹熙二年(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點刑獄陳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經界。

因遭權貴豪強反對,無法實行。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1241—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

年底,興安州即為元軍所陷。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

元朝統一中國後,施行行省制度。

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及南、北二錄事司(以領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

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縣設儒學教授、學正、教諭。

泉州路總管府儒學設教授、學正、學錄各1員,訓導6員;縣學設教諭1員、訓導2員。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並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路始設陰陽學,依儒學、醫學之例,路設教授、學正各1人,縣設訓術1人,教授天文、歷算、周易、數學。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

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老君岩

州。

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路總管府為泉寧府。

大德三年(1299年),復為泉州路,隸屬江浙行省。

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遷至汀溪(今莆田新縣)。

民間稱前者為舊縣(今仙游古邑),後者為新縣。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間(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

興化路下領莆田、仙游、興化三縣。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至正十七年(1357年), 亦思巴奚戰爭 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立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隸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吳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湯和、中書平章廖永忠率領舟師2萬人從明州(今浙江寧波)航海攻克福州。

湯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參政袁仁招諭興化、漳、泉諸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明」。

二月,泉州路降於明。

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

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罷錄事司。

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清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

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

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興化府之莆田縣、仙游縣、永春直隸州和廈門。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

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南路道。

民國3年(1914年):廢除清制,置興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隸州、興化府所轄各縣隸之。

思明府改名廈門道,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轄莆田泉州,設省 *** 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轄縣不變,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尚有金門縣待統一),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縣依舊,轄晉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永春、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

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

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

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

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

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到晉江專區。

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

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

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

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歸晉江地區,9月劃莆田仙游從晉江地區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

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

1996年,經省 *** 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 *** 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

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

2010年從惠安縣析出所轄四個鄉鎮成立泉州市台商投資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台商投資區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兩個管委會。

⑸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已有幾年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約有1400年。
泉州歷史悠久,周秦時代就已開發,公元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歷史沿革:
泉州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
先秦: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
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泉地屬閩越國。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泉地屬之。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今德化縣屬侯官縣)、莆田、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
兩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緩滲
南北朝:
梁·天監間(502年~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豐州)。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隋:
開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 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屬南安縣。
唐: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仙游縣)。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衙前辟南大街擾余脊為市,並開毀判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開始。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游(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游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間(785年~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五代: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復滅吳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屬莆田縣、仙游縣別為興化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扎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1241年~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縣,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並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台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清:
清承明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興化府之莆田縣、仙游縣、永春直隸州和廈門。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南路道。
民國三年(1914年),廢除清制,置興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隸州、興化府所轄各縣隸之。思明府改名廈門道,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八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轄莆田泉州,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轄縣不變,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於1949年9月解放(金門除外),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門(待統一)。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
1950年3月,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劃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
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
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
1956年5月,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晉江專區。
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歸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歸三明。
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
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1983年4月,撤銷莆田地區,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9月劃莆田、仙游從晉江地區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 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

⑹ 宋朝福州和泉州,哪個更繁榮,更發達

宋代福州和泉州都十分繁華,但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泉州發展相好一些。
①五代十國時期,福州多遇戰火,而割據泉州的諸侯留從效竭力維持閩南的穩定,後來陳洪進和平獻土,使得泉、漳二地免受戰火,發展相對穩定,人口增多。
②北宋時期,泉州經濟逐漸發展,先後超過寧波和廣州,並在南宋時期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泉州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泉州在元代有一段時間(1297年~1299年)取代福州作為福建平海中書省的省治。
③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有利於泉州的進一步發展,作為泉州府城的晉江縣鯉城鎮盛極一時,有「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天下人「的美譽。
④福州在宋朝逐漸恢復元氣,歷代福州府尹勵精圖治,使得福州快速恢復並發展,但整體上還是比不上泉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福州出了許多狀元,這一點遠勝泉州。
⑤但是到了元朝末年,泉州府城毀於戰火,而福州繼續發展並超過泉州。泉州宋元四百年繁華毀於戰火,並在明清五百多年中長期處於貧窮落後。
⑥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泉州的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取得長足發展,泉州才在2000年的時候GDP恢復福建省第一,並保持至今。

⑺ 泉州的歷史沿革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敬納旅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

先秦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

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前202),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泉地屬閩越國。

始元二年(前85),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

泉地屬之。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茄森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今德化縣屬侯官縣)、莆田、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

兩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晉安郡。

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

西晉·永嘉五年(311),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

南北朝

梁·天監間(502~519),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豐州)。

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陳·永定元年(557),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於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開皇九年(589), 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 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

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屬南安縣。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

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

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仙游縣)。

久視元年(700),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衙前辟南大街為市,並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

泉州建制自此開始亮凳。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

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天寶元年(742),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游(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游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中州。

乾元元年(758),清源郡復為泉州。

貞元十九年(803)、長慶二年(822)、咸通五年(864),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間(785~804),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820),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五代

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開運二年(945)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九月,泉州歸屬南唐。

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後漢乾祐二年(949),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

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

後周顯德二年(955),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

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復滅吳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六年(981):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

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屬莆田縣、仙游縣別為興化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清溪縣改稱安溪縣。

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炎元年(1127)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1128)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紹興二年(1132),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

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1172),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扎水軍60名,以為防禦。

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嘉定十一年(1218),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1241~1252),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 ,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全境入元版圖。

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縣,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二月,再設泉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並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

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1297),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

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洪武元年(1368),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

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1369), 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台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

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

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

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

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

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

始築廈門城。

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清承明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1734),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

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興化府之莆田縣、仙游縣、永春直隸州和廈門。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廢州府,復縣設道。

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南路道。

民國3年(1914),廢除清制,置興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隸州、興化府所轄各縣隸之。

思明府改名廈門道,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

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八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轄莆田泉州,設省 *** 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轄縣不變,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於1949年9月解放(金門除外),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門(待統一)。

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

1950年3月,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劃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

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

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

1956年5月,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晉江專區。

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歸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歸三明。

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

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1983年4月,撤銷莆田地區,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9月劃莆田、仙游從晉江地區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

⑻ 福州建城歷史多少年

福州建城歷史2200多年。
福州市,簡稱「榕」,別稱榕城,是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省會,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福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中國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開放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⑼ 福州歷史上建城的具體年份是什麼時候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

「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

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

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

它不僅向周朝進行朝貢,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

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脊圓渣建地區設閩中郡。

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

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甌市)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

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的州城。

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等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

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

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

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

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

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腔斗,又建城牆以防洪。

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

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

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

南宋末,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

元至櫻悄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

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

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

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

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

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

⑽ 福建最老的4個州

泉州、漳州、福州、長汀。
泉州,古稱刺桐城,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台灣,西毗漳州、龍岩、三明,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漳州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東臨廈門、南與廣東交界,東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的「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生態城市競爭力位居福建第一,為福建省生態先行示範區、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
長汀縣是閩、粵、贛三省的邊陲要沖,是福建的邊遠山區,是客家首府。長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為福建五大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