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誰知道.姓嚴的是怎麼由來!
嚴姓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是出自庄姓的說法。《史記》雲:「楚之先,出自顓頊高陽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吳回繼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羋姓,楚乃其後也。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時,封鬻熊之後熊鐸於荊蠻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國君庄王後代以謚為姓,始有庄。 東漢庄光避明帝諱,改為嚴姓。 此外,其他幾種說法有: 戰國時代時,秦國昭襄王任嚴君疾為相,封他於蜀郡嚴道縣(今四川滎經縣),號嚴君,故以邑為氏。 據《姓考》記載,古代有嚴國,國人以國名為氏。 據《晉書》記載,五胡十六國時後燕有丁零人以嚴為氏。 少數民族中滿、彝滑帶、土、錫伯、朝鮮等族皆有嚴姓。避諱改姓。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謚為氏》所載,嚴氏本為庄氏。戰國時楚王侶,謚號為「庄王」,其支庶子孫逐有庄氏。東漢時,漢明帝為劉庄,為諱避皇帝的名諱,令庄氏改姓「嚴」氏( 「庄」,「嚴」兩字同義 )。西漢時的庄光後改為嚴光。魏晉之際,有復姓本姓「庄」者,故有庄,嚴二氏之分。距福州不遠的陽岐,小村莊內居住的大部分是嚴姓人家。說起嚴姓,就不得不首先提到庄姓。庄與嚴二字,組成的庄嚴一詞,表示著一種肅靜的意思。奇妙的是,用這兩個字來表示的中國姓氏,也有十分密切信侍蘆的關系。福州陽岐嚴培庸說:「我們陽岐的嚴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間,那個時候,跟閩王福州的皇帝閩王王審知,他從河南光州固始縣來的。所以福州有十多個姓,都是閩王王審知帶來的。那我的祖先、始祖嚴懷英,懷是胸懷的懷,英是英雄的英,嚴懷英是我的始祖,他就是跟著閩王王審知來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會打仗、有功,後來官拜朝議大夫。」 嚴姓的發源地,主要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肅的天水。自從唐朝天佑年間,「嚴」姓人家就開始在福州居住下來。 福州陽岐嚴培庸女士說:「有一天我的祖先就跟隔壁鄉的一個姓趙的,叫趙顏傑,他倆個是好朋友,到這里周圍來看,看了以後,我的祖先懷英公就看到陽岐,陽岐以前很小,沒有這么大,只有一百多戶人家,他看了以後,他就說,這個地方是一個山靈水秀的地方,他形容談首山多靈石,很靈活的石頭,水無濁流,沒有臟的水,是一個山靈水秀的地方,而且今後的子孫是會出人才的。」 歷史上嚴姓有許多名人。嚴光,字子陵,漢諫議大夫,東漢餘姚人,嚴光本姓「庄」,後改姓「嚴」,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同學。嚴子陵一生清廉好學,博學多才。他先拒絕王莽新朝,後又不肯接受朋友劉秀所請,潔身自好。被後人所推崇。宋朝范仲淹曾對他有「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贊譽。 現在浙江富陽。桐廬兩縣內。 仍保留了許多當年嚴子陵的蹤跡。有「嚴子陵釣魚台」等。當年,郁達夫游富春江時有詩曰:「家在嚴陵灘上住,秦時風物晉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錦,來往春江有釣船」。嚴懷英這一支系的「嚴」姓人家在陽岐一住就是上千年,現在這里的住戶只有一小部分是嚴姓人家了。小村依然保持著百年前的風貌。山靈水秀的陽岐,到了近代,果然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嚴復。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戴學稷說:甲午戰爭失敗以後,對他刺激非常大,所以他當時就高聲疾呼,就是要救亡圖存,要改革,否則的話,中國就要亡國。他譯著了《天演論》,來喚醒全國民眾,特別對知識分子來說,當時影響是非常大的。台灣的嚴姓,來自大陸的福建和廣東。在清代康熙年間,早有嚴姓人士遷台。至雍正年間和乾隆年間,又有嚴姓人氏入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定居。福建日報主任記者祝文善說:那次,采訪辜振甫先生的時候,辜振甫的太太,嚴倬雲女士還深情的問起他家鄉的情況,特別是他的祖父嚴復的家鄉、故居的修復情況,還有一些她親戚的情況,她說了一些名字,說這些老先生還有沒有都在,而且還希望說兩岸能夠經常聯系。追源溯本,庄嚴兩姓,都是春秋時代五霸君主之一楚莊王的後裔,血緣上是一脈相承,同出一源,實為一家。那海峽兩岸的嚴姓人家就更是一家人了。地望分布:甘肅天水郡,陝西馮翔郡,陝西華陰郡。
B. 長樂有多少個鎮鄉
長樂現轄14個鎮、2 個鄉、2 個街道,共有231個村、14個社區居委會、6個居委會。全市轄:吳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營前街道、首占鎮、玉田鎮、松下鎮、江田鎮、古槐鎮、文武砂鎮、鶴上鎮、湖南鎮、金峰鎮、文嶺鎮、梅花鎮、潭頭鎮、羅聯鄉、猴嶼鄉。
C. 源於福州本地的姓氏
福州最早的原住民是沒有姓氏的,福州歷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有姓,庶民無姓,福州地處蠻荒之地,閩族只有圖騰,沒有姓氏.
《福州姓氏志》
(一)
閩侯縣曇石山遺址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繁衍生息在福州這塊沃土上,然而有關原住地民的姓氏記載,則付之闕如。從大的方面來說,由於福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是原住先民在同中原南遷人士的融合、交匯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福州姓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顯然與南遷福建的中原人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在浙江地區的越族逐漸強盛,建立越國。越人歐冶子到福州,設冶灶造兵器,因此歐姓為福州有史可證的最早姓氏。後越國為楚所滅,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領下來到福州,同閩族融合而成閩越族,其首領騶無諸建立閩越國。西漢時期,閩越王郢收留吳王劉濞之子劉子駒。後余善反漢,吳陽受命到福州勸降,佐漢軍平叛。吳陽原為閩越國人,可見正史記載閩越國有騶、吳、劉三姓。另外,據傳說閩越國時尚有何氏兄弟九人居福州於山,張良之子曾隱居福州旗山,說明秦漢之際,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逐漸傳入福州。
漢末三國時期,北方戰亂,人民入閩定居福州的不在少數。漢建安元年(196年),孫策進攻會稽太守王朗,王朗敗走,乘船至侯官,與侯官長商升會合。孫策遣賀齊討伐,商升乞降,其部將張雅、詹強不降,殺商升以拒賀齊。後賀齊打敗張雅、詹強,入據侯官。從這些記載上看,漢朝末年,中原姓氏已陸續進入福州。三國時期,孫權將大批戰俘、罪犯遷往福州、長樂等地造船,吳軍多次到達福州,並乘船往台灣,但史書未留定居福州的姓氏。
晉永嘉年間(307~312年),中州板盪,中原民眾大量入閩,屬於衣冠士族的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其他尚有楊、鍾、翁、溫、卓等姓。他們主要聚居於建溪、富屯溪、閩江下游及晉江兩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處。福州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點地區。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先後派陳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陳敏、陳敷率兵3000餘人、58姓軍校入閩執行軍事。後陳政兄弟及其部屬大多在漳州一帶定居;而其中的陳、丁、方、黃、吳、張、柳、湯、歐、沈、馬、盧、江、宋、何、韓、柯、郭、高、鄭等姓,分遷於福州地區。後來,隨唐牧馬監陳淵入閩,尚有蔣、許、翁、李、張、黃、王、宮、劉、洪、林、、蕭等姓。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戰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統軍入閩,俗稱「十八姓從王」,這18姓指的只是軍校,據新編《固始縣志》,當年隨王審知入閩的約5000人,有王、陳、李、張、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庄、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薩、韓、騶、蔣、黃、包、袁、賴、鄒等34姓。再參照史志譜牒記載,唐代入閩的姓氏數多達71姓。宋末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趙昰攜隨從入閩,定居閩中的約50個姓,其中趙、簡、游、范、杜、紀、姜、田、女、邵、童、饒、華、凌、俞、錢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閩的。元明清三代,入閩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古族的薩,滿族的粘、溥等。清末,福州有姓氏150多個,民國期間增至200多個。
(二)
從福州的姓氏發展過程看,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姓氏的外來性。福州歷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有姓,庶民無姓,福州地處蠻荒之地,閩族只有圖騰,沒有姓氏。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閩族人融合,帶來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話仍把女子稱為「諸娘人」,稱男子為「唐部人」,可看出原住民的無姓狀態。他們同中原人士融合後,採用中原人的姓氏。
第二,福州姓氏大多來自河南固始縣。漢武帝滅閩國後,涉其民於江、淮間。後有不少人回到福建。這樣,福州同地處河南、安徽交界的河南固始縣存在一條古代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閩北到江西,經由九江一帶過長江進入安徽,由安徽壽州到河南光州固始縣。唐代,陳政、陳元光入閩、唐末王審知兄弟入閩,帶領大量固始縣居民進入福建,留居福州。這些男子被稱作「唐部人」,為福州姓氏的主要淵源。
第三,大姓特徵明顯。福州俗稱「陳林半天下,黃(王)鄭滿街排」。福州姓氏以陳、林、黃、王、鄭居多。其中陳林兩姓占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其原因陳林兩姓在歷史上長期為福州地區豪強,人口發展很快。而從中原進入福州的多為逃難民眾,他們流落他鄉,只得依附當地豪強,一些人為生活所迫,改姓以融入當地的宗族社會,這就使大家族越來越龐大,陳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第四,福州姓氏中還有相對較多的少數民族姓氏。福州全市有43個少數民族,人口7.0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1%。其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畲、回、滿、土家、苗、壯、蒙古等7個,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都在100人以下,有的只有1~2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國家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計劃生育諸方面對少數民族的重視,少數民族人口上升很快,尤以畲、回、滿三族。
畲族人口最多,2000年達4.82萬人,佔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8.46%,畲族在唐代人稱為「畲」,宋時稱為「輋民」、「畲人」,畲人則自稱為「山客」、「山哈」、「山達」等,福州地區畲族姓氏主要有雷、藍、盤、鍾等,其中雷、藍、盤姓從廣東入遷,鍾姓則從閩南遷入,現已遍布全市58個鄉鎮(街道)、186個行政村,現有純畲族居住自然村366個,畲族人口在萬人以上的有羅源縣霍口畲族鄉和連江縣小滄畲族鄉。
回族是福州市第二大少數民族,2000年人口9516人,佔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14.4%。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開始來中國經商,一些人留居廣州、泉州、福州。元代,東西交通發達,中亞細亞各族人絡繹而來。他們都信奉伊斯蘭教,由於長期與當地居民雜居,經互相融合而形成回族。福州市回族有蒲、田、時、賢、馬、蘭、常、丁等姓氏。其中的蒲姓主要為遷入的阿拉伯商人,田、時、賢等姓自甘肅隴西一帶遷來,馬、蘭、常從江南遷來。
滿族也是福州較大的少數民族,2000年人口2505人。福州滿族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親王傑書帶八旗兵士討平耿精忠後駐防當地的士兵及其家屬。乾隆年間又從北京旗營抽調員兵赴榕,兵士連眷屬共計4000多人,駐扎於東大路一帶,該地後稱旗下街。在民國時期,不少滿族人改姓,不敢自認是滿族,改革開放後又紛紛復姓。
(三)
福州市是福建省姓氏最多的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福州姓氏也不斷增多。據福州市公安局統計,1998年福州市有姓氏856個,2001年底全市達1605個姓。鼓樓區有693個姓,福清市有643個姓,閩侯縣有586個姓,長樂市有542個姓,倉山區有523個姓,晉安區有518個姓,台江區有460個姓,閩清縣有447個姓,連江縣有423個姓,永泰縣有392個姓,馬尾區有360個姓,平潭縣有318個姓,羅源縣有266個姓。各區縣(市)姓氏數目都比1949年增加一倍以上。
福州市萬人以上的姓有73個(按人口數多少順序排列):林、陳、黃、鄭、王、張、李、吳、劉、楊(10萬人以上)。何、江、翁、葉、高、周、余、薛、謝、郭、許、魏、潘、俞、邱、方、施、蔡、朱、趙、徐、游、程、嚴、唐、曾、蕭、庄、盧、孫、董、胡、洪、倪、雷、藍、蔣、羅、姚、池、何、卓、梁、歐、蘇、鄒、丁、馮、馬、連、任、鍾、鄧、宋、汪、曹、毛、廖、詹、范、金、侯、石。
5000以上,不滿10000人的姓28個;1000人以上,不滿5000人的姓57個;500人以上,不滿1000人的姓32個;100人以上,不滿500人的姓109個;50人以上,不滿100人的姓有56個;1人以上,不滿50人的姓有1250個(其中1~9人的有1001個)。前100個姓氏人口占總人口的98.53%;其餘1505個姓人口只佔1.47%。
福州有1001個1人以上、不滿10人的姓氏,這些罕見姓氏有:爹、姐、刀、月、春、丹、秋、弓、猿、舊、近、財、三、四、呆、九、八、問、夢、少、神、屍、笑、寺、羞、燈、骨、光、具、友、右、黑、瓦、脫、完、輸、腸、豬、買、寶、自、無、風、北、螺、土、牆、斗、戒、零、狼、窮、仙、色、涉等。
福州有11個復姓,分別是歐陽、上官、端木、司徒、諸葛、皇甫、布爾、淳於、慕容、完顏、鮮於。
D. 長樂機場是屬於哪個地區
位置:福州市長樂區.漳港鎮海邊。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是國內首座完全由 地方政府 自籌資金興建的大型現代化航空機場。97年建成。取代原來的在倉山區的 義序機場,作為福州乃至福建的 的門戶樞紐機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