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各個路段,大橋名字的由來
先學習福州地理解放大橋:紀念福州解放;閩江大橋:最早建在閩江上;金山大橋:與金山連接;鼓山大橋:與鼓山連接;前橫大橋:與前橫路連接;尤溪洲、鰲峰洲、橘園洲、三縣洲、洪山橋、淮安、青州大橋等與地名有關;
B. 福州螺洲大橋介紹
福州螺洲大橋是全國跨徑最大的三塔自錨式懸索橋,螺洲大橋位於南台島與閩侯青口組團間,橫跨烏龍江江面。 螺洲大橋被烏龍江北、中、南汊水域分成4個部分,所以整個工程北起南台大道螺洲立交修建終點處(北接線工程),包了括北汊橋梁、龍祥島立交、中南汊橋梁及南接線省道203線立交等幾部分,跨水域長度累計達3.5公里。
概況
據專家介紹,烏龍江河道具有南淺北深的特點,因而北汊橋梁是整個項目的主體工程。北汊橋梁的主橋部分將採用三塔自錨式懸索橋型,主塔高53.5米。
螺洲大橋主橋跨徑496米,是全國跨徑最大的三塔自錨式懸索橋;主橋橋面寬43米,是福州迄今為止最寬的大橋,橋面路線全長4.95公里。
優越性
螺洲大橋將成為福州南向進出城路程最短、最便捷的通道。向北通過螺洲互通,可實現與三環路二期、環島路的對接,並可延伸連接南台大道和六一路;向南將與省道203線連接,並與福銀高速路、青口市政道路及324國道連接。
屆時,從福州主城區可直通青口汽車城,烏龍江大橋的交通量將得到合理分流。
因螺洲大橋主橋所在的烏龍江北汊,承擔著閩江貨運船舶的通航任務,為確保安全,主橋鋼箱梁施工採用了國內頂尖技術--步履式平移頂推法,即用千斤頂將鋼箱梁逐節從南岸推至北岸,然後焊接成整體主橋。只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比傳統頂推法節約了半年多的時間。
全線預計2012年國慶建成。
螺洲大橋全長4.95公里,規劃近期設6車道,遠期設8車道,大橋主橋跨徑496米,是全國跨徑最大的三塔自錨式懸索橋。螺洲大橋由北往南分別為北接線工程、北汊主橋、龍祥島立交、中汊橋、南汊橋及南接線省道203線立交等。
寬闊的烏龍江上,一座雄偉的懸索橋飛架南北。遠遠望去,銀灰色的鋼索顯出優美的弧線,與龐大的橋身隱約勾滑迅勒出了福州「三山」的形狀。
福州市城建部門透露,螺洲大橋、螺洲大橋南接線、南台立交南連接線力爭下月初建成通車,春節期間,可從南三環—螺洲大橋—福銀高速南連接線,直通福清相思嶺隧道方向,將成為進出福州南大門最短、最便捷的通道。
螺洲大橋在203省道以南連接五虎山隧道部分,依舊在緊張有序地施工。除了大型吊車在運輸材料外,工人們在修補橋梁的伸縮縫,多台鑽機正開足馬力進行施工。
順著螺洲大橋的輔橋下去,記者發現兩側還建有盤旋立體式的人行通道,外觀極具現代美感。驅車繼續向前,記者抵達龍祥島。據悉,螺洲大橋工程北起在建的南台大道螺洲立交,經在建的環島路,跨越烏信滲此龍江南、北汊及龍祥島。
螺洲互通進出城匝道、螺洲大橋及南連接線通車後,從南三環到閩侯青口方向將「截彎取直」,比走現有的瀋海高速公路福州連接線縮短了5公里以上。屆時,市民驅車從福州南向喊局出城去閩南方向,可選擇走南二環、福灣路、三環路螺洲互通、螺洲大橋和螺洲大橋南接線,不必再繞道倉山秀宅、長樂黃石互通,比現有的南向進出城方式節省半個小時左右。
通車
福州螺洲大橋於2013年2月7日正式通車。
因大橋通車,延續百年的擺渡也將完成它的使命。這條福州市目前最寬的大橋,全長4.95公里,橋面寬43米,有6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和2條人行道。道路於7日零時通車。
影響
螺洲大橋完工後,共有7座大橋橫跨烏龍江水域,從上游往下依次有:洪塘大橋、橘園洲大橋、浦上大橋、福州灣邊大橋、螺洲大橋、烏龍江大橋、烏龍江特大橋。
作為福州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螺洲大橋及接線項目將是福州南向進出城的主通道,合理分流烏龍江大橋的交通量,對推動福州城市向青口、濱海新城方向發展有重要作用。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C. 福州解放大橋什麼時候建的
解放大橋,舊稱萬壽橋, 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據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載:「萬壽橋,橫跨台江,舊為浮橋,屢修屢壞。宋元佑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學士馬祖常為記,刻『萬壽橋』三字於右」。⑧「萬壽橋」前身是浮橋,始建於宋元佑八年(1093年),時為知州的王祖道徵集工匠以楞嚴洲為中心,南北各造浮橋1座。北橋江面寬154米,用船20隻,南橋江面寬約785米,用船100隻,以粗大藤纜緊固於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蓋木板,作為橋面,高與沙洲平,寬3.4米,兩旁設有欄桿。兩座橋總長為1000米。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橋口還留有兩個高門。整個建橋工程於宋紹聖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寧二年(1103年),楞嚴洲與倉前山之間又出現一個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為3條水道,因之浮橋也相應改建為北、中、南3座。北橋(今小橋橋位)用船16隻,中橋(萬壽橋位)用船73隻,南橋(江南橋位)用橋13隻,共用船102隻。⑨陸游《渡浮橋至南台》詩雲:「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⑩由於江闊水急,浮橋無力抵禦風浪的襲擊,時多損壞,兩岸交通經常為之中斷,元代時改建為石橋,即「萬壽橋」。「萬壽橋」於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設工程,它與後建的江南橋合稱為大橋。全長570多米,29孔立28個舟狀石墩,承托石樑。橋上鋪石板,砌以石欄。橋欄石柱雕有形狀各異的石獅。橋南北各建有風雨亭。「萬壽橋」在橋梁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對橋梁基礎採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籠填石為基。先在橋墩處下木籠,然後,在籠內密填石塊為基。「萬壽橋」建成後,歷代都曾對大橋進行修葺。1930年為適應汽車行馳,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對「萬壽橋」進行全面增高拓寬,改稱「解放大橋」。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於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橋總長426.92米,橋寬12米,由萬壽橋、中液搏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
福州解放大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
福州解放大橋是為閩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橋,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當時的福州太守王祖道在萬壽寺旁,用120隻木船,架設南北2座浮橋<ref>以江中楞岩洲為中點,南橋用船100隻,共長2500尺;北橋用船20隻,共長500尺。</ref>,每船皆用粗大藤纜分別緊固於江中所立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厚木板,寬一丈一尺,兩邊設扶欄,並在南、北、中建3個亭子,供行人憩息。建橋工程歷時一年,於紹聖六年(1094年)10月完工,命名萬壽橋。陸游過此橋,留下《渡浮橋望南台》-詩:"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船橫系大江心"。
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感到浮橋常被風浪沖垮,於是發起募捐,將浮橋改為石墩橋。<ref>只用石條疊砌,立於水中,左右無護欄,俗稱"跳墩橋"。</ref>於1141年(南宋紹興十一年)建成。
1303年(元朝大德七年),萬壽寺僧王法助得到元成宗鐵木耳的嘉許,募集了數百萬貫資金,奉旨把萬壽橋改建局扮成簡支石樑石板橋<ref>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圍打好木墩,然後在木墩裡面推石頭,再在石頭的基礎上砌橋墩,橋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間疊架兩根1米見方,長9米,重逾40噸的大石樑,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橫鋪。橋上的石欄桿上雕刻著許多各種形態的石獅,橋頭和橋尾還建有亭子,供人休息。</ref>。大橋前後建造共花了19年時間,到1322年(元至治二年)才竣工,橋長391米,寬4.5米,共87孔。後人為了紀念萬壽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績,便把這條大橋命名為萬壽橋。<ref>這也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築工程。</ref>萬壽橋建成後,又在南面建成木石混合結構9孔的「江南橋」,亦稱「倉前橋」,長135米。清乾隆鬧臘祥年間,江南橋被水沖毀,也改建為全石橋。
1930年,為了適應開通汽車的需要,將萬壽和江南兩橋改為公路橋,在原有橋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橋欄均採用鋼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建。
1949年以後,為了紀念解放軍沖過此橋,追擊南逃國民黨軍隊,將此橋改名為「解放大橋」。1970年,解放大橋採取橋上架橋的形式,加高4米、加寬橋面2米。
1994年,因閩江洪水的沖擊,解放大橋橋墩崩離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開始重建;1996年9月29日竣工。新橋為現代雙曲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聯拱橋,總長565米,寬12米,設置四組桔紅色鋼管弧形空中吊橋,分承橋身的負荷。中洲島以南部分長100米,中洲島旱橋141米,中洲島以北長324米。
D. 福州鼓山大橋介紹
福州鼓山大橋,是福州市第一座獨塔自錨式懸索橋,包括肩橋,全橋長達4812米,主橋全長畝舉1520米,總投資14.263億。
簡介
鼓山大橋及接線工程南起南二環路與則徐大道交叉口,並往東北方向延伸,分別與規劃建設的林浦路、南江濱路立體交叉,而後通過鼓山大橋跨越閩江和江濱大道,再繼續跨光明港,終點止於鰲港路,接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國貨互通立交。
鼓山大橋距上游鰲峰大橋約2500米,距下游魁岐大橋約3000米。該橋於2010年5月17日,正式建成通車。
橋梁詳況
鼓山大橋(包括肩橋)全長4812米,主橋長1520米,總投資14.263億。大橋主跨跨徑235米。全線按城市快速路標准設計,道路寬70米,橋面總寬42米。該橋是福州市首座獨塔自錨式懸索橋結構的大橋,橋塔建築造型構思為傳統的門式塔,主塔高142米,比已建成的三縣洲大橋主塔還高18米,其中橋面以上塔高約為110米。全國之最
最長橋梁頂推
跨度75米,屬全國最大告長(即把主梁懸臂從一個橋墩用頂推工藝架設到另外一個橋墩上)
單米最重懸臂梁
被頂推的主梁每米重達18.9噸
最重被頂推梁
被頂推梁重達1417.5噸
最重鋼箱梁單
受力於橋自身的自錨式索橋鋼箱梁單密重量也是全國最重的,單片鋼箱梁最重達220餘噸。
另外,「閩江第一弔」即為吊裝重型鋼箱梁而採用的固定吊架,也是業主大橋局自行設計,目前已經申請國家專利。為一個深達102米的樁基嵌岩孔,採用自行研製的FTY3000型鑽機,解決了大直徑大扭矩嵌岩鑽孔的難題。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迅仿碧
E. 福州解放大橋介紹
福州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於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橋總長426.92米,橋寬12米,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見證了中國的歷史。
簡介
福州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於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橋總長426.92米,橋寬12米,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解放大橋,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據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載:「萬壽橋,橫跨台江,舊為浮橋,屢修屢壞。宋元佑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學士馬祖常為記,刻『萬壽橋』三字於右」。
「萬壽橋」前身是浮橋,始建於宋元祐八年(1093年),時為知州的王祖道徵集工匠以楞嚴洲為中心,南北各造浮橋1座。北橋江面寬154米,用船20隻,南橋江面寬約785米,用船100隻,以粗大藤纜緊固於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蓋木板,作為橋面,高與沙洲平,寬3.4米,兩旁設有欄桿。兩座橋總長為1000米。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橋口還留有兩個高門。整個建橋工程於宋紹聖元年(1094年)完成。
宋崇寧二年(1103年),楞嚴洲與倉前山之間又出現一個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為3條水道,因之浮橋也相應改建為北、中、南3座。北橋(今小橋橋位)用船16隻,中橋(萬壽橋位)用船73隻,南橋(江南橋位)用橋13隻,共用船102隻。陸游《渡浮橋至南台》詩雲:「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由於江闊水急,浮橋無力抵禦風浪的襲擊,時多損壞,兩岸交通經常為之中斷,元代時改建為石橋,即「萬壽橋」。
「萬壽橋」於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設工程,它與後建的江南橋合稱為大橋。全長570多米,29孔立28個舟狀石墩,承托石樑。橋上鋪石板,砌以石欄。橋欄石柱雕有形狀各異的石獅。橋南北各建有風雨亭源雀。「萬壽橋」在橋梁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對橋梁基礎採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籠填石為基。先在橋墩處下木籠,然後,在籠內密填石塊為基。「萬壽橋」建成後,歷代都曾對大橋進行修葺。
1930年為適應汽車行馳,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對「萬壽橋」進行全面增高拓寬,改稱「解放大橋」。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歷史作用
解放大橋作為福州的一個標志和重要的交通樞紐,新中國成立前便對百姓生活和城區的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連接南北交通的孔道,連接著閩南地區,它改變了人們只能擺渡過江的出行方式,方便了閩南地區百姓同福州百姓的來往,加強了福州同其他地區的聯系。同時,由於福州城區的發展是自北向南推進的,因此解放大橋作為連接南北交通的唯一橋梁,其重要作用一直延續到現在。
曾參與解放大橋設計的福州市規劃設計院的劉總工介紹說,福州市加強了對這座充滿歷史積淀的橋梁的維護和翻修。「1994年,因閩江洪水的沖擊,解放大橋橋墩崩離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開始重建,1996年9月竣工。」改建後的解放大橋使用鋼筋混凝土澆砌橋墩和橋面,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在橋的兩側設置了四組鋼管弧形的空中吊橋,分承了橋身的負荷。新橋新氣象,橘紅色的吊橋橫跨於閩江之上,似長虹卧波,為福州又添一道亮麗的風景。解放大橋上車水馬龍,昔日一片荒地的中洲島也已成為福州的特色商貿城之一。隨著福州市政建設的發展,橫跨閩江的橋梁也已由僅此一座增加到如今的6座。
「在榕城人懷舊的情結中,解放大橋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存在是無可替代的,它銘刻了古今福州的歷史記憶,見證了福州每一個歷史性的發展腳步。」福州民俗專家方柄桂表示。而60年來,解放大橋既為福州市民的現代生活提供著幫助,也在泱泱閩水之上訴說著福州人局睜的歷史記憶。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制桐裂歲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F. 福州解放大橋的歷史
解放大橋
福州萬壽橋,現叫解放大橋,長580米,橫跨白龍江,連接台江區和倉山區,為閩江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橋,它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如果從它的前身浮橋算起,就有八百八十多年了。
宋代閩江的江水濤濤,十分開闊,自倉前山一直到現在的"小橋頭",把江面分成三段,"日暮歸路偏路遠,途窮喚渡過江邊",南北交通被洶涌的江濤所阻,人們渴望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那時的人們除了運用舟楫載渡之外,別無選擇。浮橋是宋朝福州人王祖道(?-1108年)倡建的,王祖道是宋代元祜崇寧年間,曾兩度擔任福州太守。王祖道用120隻木船,架設浮橋,船上鋪厚木板,寬一丈一尺,兩邊設扶欄,並在南、北、中建3個亭子,供行人憩息。台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纜分別緊固於江中所植的石柱上。紹聖六年(1094年)10月完工,親自撰文記之。並把余錢三千九百萬緡,分別城郊3縣僧寺,"俾歲取息,以待缺敞修建"。王祖道在福州任職10年,建了台江浮橋,終於第一次跨越閩江,實現人們步行大江南北的千載宿願,百姓稱便,功不可沒。當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福州在其
《游記》稱贊說:"這城的一邊,有一條一英里寬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麗的長橋,建築在木筏上面,橫跨河上"。詩人陸游踏上浮橋,寫下《渡浮橋望南台》-詩,贊頌:"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船橫系大江心"的征服閩江的壯舉。
由於江闊流急,風大浪高,浮橋被沖垮。宋崇寧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時,又發起募集建石橋,紹興十一年〔1141年〕將浮橋改為石墩橋,這種橋,用石條疊砌,左右無護欄,只用石條列立於水中,有詩說:"危橋臨中流,濁浪擊寒石。策杖此經過,跳墩誰停立。"所以群眾叫它為"跳墩橋",江闊水深,橋長且窄,往來行人不便,又很危險。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萬壽寺的陀王王法助立志改建為石橋, 王祖道在建橋同時,還置田十一頃,以其田租收入作為建橋經費, 並由萬壽寺頭陀負責管理。法助四處募集資金,並派徒弟吳道可上京奏明聖上,得到成宗鐵木耳可汗的嘉許,奉旨修橋,投入資金多達數百萬貫。元大德七年(13O3年)動工,可惜大橋尚未竣工,89歲的法助卻已辭世。其徒吳道可等繼續主持建造。 大橋前後建造共花了十九年時間,於元至治二年〔1322雪年〕才告全部竣工,後人為了紀念萬壽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績,便把這條大橋命名為
萬壽橋。由元朝監察御史馬祖常題寫"萬壽橋"三字刻於橋上。並撰寫《敕賜弘濟大 行禪師創造福州南台石橋碑銘》,贊揚法助和尚修橋的功績。
萬壽橋全長391米,寬4.5米,橋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間疊架兩根1米見方,長9米,重逾40噸的大石樑,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橫鋪。當時橋上有石欄桿,欄桿上雕刻著許多各種形態的石獅,橋頭和橋尾還建有亭子,供人休息。但行人上橋都要登幾級石階,所以不能通車。建橋的石料多采自閩江下游的閩安鎮,其中有一大梁為"金剛腿"的左腿,因尺寸不符,還遺大橋下。
古代閩江水很深,風浪很大,打橋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王法助很有經驗,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圍打好木墩,然後在木墩裡面推石頭,再在石頭的基礎上砌橋墩,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了。當代著名橋梁專家羅英在《中國石橋》里說:"簡支石橋的構造,採用石板石樑並用的尚未多見,福州萬壽橋即採用這種特殊結構。"民間有個傳說,說大橋下有一條千年的"白刀精",經常興風作浪,橋墩一直很難建成,後來李鐵拐化身前來收服,協助把橋墩建成,臨走時他用鐵拐打了一下橋墩,那個被打的就是現在那個斜歪的橋墩,老百姓叫"鐵拐墩"。還有一民間傳說,冊飢缺說有一個道士跟王法助鬥法,道士斗輸了不甘願,便把寶劍扔在水裡,化成了一條白刀魚,白浪滔天,這時王法助把隨身帶的木魚扔下去,打敗了"白刀魚",但"白刀魚"垂死掙扎,沖歪了一個橋墩。這些傳說都毫無根據,但也說明了當時建立橋墩的困難。
萬壽橋建成後,又在原南橋的江面上建成木石混合結構9孔橋梁,稱"江南橋",亦稱"倉前橋",長135米。清乾隆年間,江南橋被水沖毀,旋即州辯也改建為全石橋。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了適應交通需要,開通汽車,兩橋改為公路橋,為鋼筋混凝土水泥路面,在原有橋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橋欄亦為鋼筋混凝土。工程肢梁由日商"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建。原石柱欄桿都移至烏山圖書館。抗戰期間大橋曾遭日寇飛機轟炸。
解放後,為了紀念解放大軍英勇沖過大橋,追擊南逃殘敵,便把這座大橋改名為"解放大橋"。1970年解放大橋加高4米、加寬橋面2米,採取橋上加橋的形式,保持原有元代石樑橋和民國鋼筋水泥橋面,並跨"中洲",把萬壽橋和江南橋連成一體。1995年因水流的沖擊,橋墩崩離原位,即行停用,徹底整治。1996年9月29日竣工。改建後的解放大橋用鋼筋混凝土澆砌橋墩和橋面,同時用現代科學技術於橋的兩側沒置四組鋼管弧形空中吊橋,分承橋身的負荷。這些桔紅色的弧形吊橋,象一條彩虹,橫跨在美麗的閩江上,給福州增添了秀麗的風光。
江河系自然,橋梁成文化。解放大橋,集元代石橋墩、民國時期鋼筋混凝土橋梁板、現代雙曲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聯拱橋,古今結合並用,形成橋聯橋、橋上架橋的獨特風格,實屬罕見。而其歷盡滄桑沉澱,更值得我們回味。
G. 閩江大橋的歷史
六一路閩江大橋(又稱閩江二橋)信緩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從1970年建成至1993年(鰲峰大橋建成)的23年滑擾模間,閩江大橋一直是市區惟一能通行重載的跨閩李猛江橋梁,為福州市的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H. 福州為什麼出現了一座淮安大橋,有什麼原因嗎
因為是為了紀念以前福州的一個舊地面—懷安(淮安),在宋代,福州范圍內設置閩縣、侯官和懷安三個縣邑。懷安縣城在今懷安鄉,居有13300戶,熱鬧一時。
淮安大橋(Huai'an Bridge),原稱五河口大橋,是中國江蘇省淮安市境內連接淮陰區與清江浦區的橋梁,位於京杭運河之上,為長春—深圳高速公路(原宿淮高速公路段)組成部分。
淮安大橋於2003年5月動工建設,型棗掘2005年12月20日竣工運營。
淮安大橋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西郊五河口京杭運河和鹽河分岩扮汊處,卜核地處廢黃河水系、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結合部,由北向南依次跨越淮沭河、二河、古黃河、鹽河和京杭運河;全橋路段屬於長春—深圳高速公路(原鹽城至徐州、南京至連雲港高速公路共線段)組成部分。
價值意義
淮安大橋(五河口斜拉橋)是宿淮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其建設對促進中國混凝土橋梁事業以及江蘇作為橋梁大省混凝土橋梁技術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和先導示範作用。(新華社 評)
I. 福州三橋2000年通車了嗎
已經通車了。福州「三橋」是福州當地居民根據建橋的順序給予大橋的俗稱。橋梁的正式名稱叫「鰲峰大橋」。是福州市的第三座跨江大橋。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作者)
福州鰲峰大橋(福州三橋)建成於1993年,連接晉安蒼山兩區,是福州進出城重要通道,大橋全長4485米,設有4條機動車道和2條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
延讀 :
「福州一橋」,福州第一座大橋——即福州解放大橋,連通台江中亭街和蒼山。解放大橋的前身是萬壽橋,是閩江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橋,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該橋一直是福州過江的主要通道。1995年~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福州二橋」,福州第二座大橋——即福州閩江大橋,1970年建成。至1993年的23年間是當時福州唯一能通行重型車輛的跨江大橋。1994年岷江大全由2條機動車道改擴建為4條,增加2條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