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閩侯什麼時候並入福州
閩侯一直都是福州的一部分,大福州戰略實際上也已經在進行了,君不見上街、南嶼、荊溪等鎮的樓盤正在向福州市區接近么,一旦地鐵成規模建成,也就是大福州的成型之時,屆時,閩侯應該正式成為福州一個區,而非目前的郊縣。那麼,有很多政策可以比肩福州五區。
❷ 閩候縣是福州市的嗎
簡介 郵編:350100代碼:350123區號:0591拼音:Minhou Xian閩侯縣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東與長樂市、羅源縣及福州市區的晉安區、鼓樓區、倉山區相連,西與閩清縣接壤,南與福清市、永泰縣毗鄰,北與古田交界。地理坐標為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總面積2133平方千米。200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60.7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41萬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縣人民政府駐甘蔗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江洋農場。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省城。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313個行政村(居),總人口61萬人。 旅居國外華僑11.6萬人,港、澳、台同胞5.5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有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歷史悠久。素有「八閩首邑」之稱。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於此,創造燦爛的「曇石山史前文化」。兩千多年前,自閩越王無諸起至建國止,境內歷為王都、省、郡、路、州、府駐地。山水靈秀。依山傍江,環境優越,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綠樹常青,花開不斷,盛產橄欖、龍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有閩台古文化搖籃的曇石山史前文化遺址,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有與福州鼓山齊名的旗山,有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崇聖禪寺,以及三疊井等多處旅遊勝地。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民族英雄林則徐、民主革命者林覺民、啟蒙思想家嚴復、報界先驅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謙、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化學家侯德榜等均是閩侯人。閩侯縣歷史悠久,素稱「八閩首邑」,遠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境內名勝古跡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曇石山文化遺址等名聞名遐邇。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9.5攝氏度,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閩侯自然資源豐富。全縣耕地3.7萬公頃,林地面積11.5萬公頃,園地1.4萬公頃。境內地熱溫泉廣布,多處地熱資源已被開發成淡水鰻和熱帶魚養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礦有金、鎢、銅、鐵等21種,糧豐材茂,物產豐饒。蒼蒼青山竹木參天疊翠,泱泱閩水魚貝珍奇泛彩。橄欖、柑桔、龍眼、荔枝四大名果蜚聲海內外,橄欖最為珍貴,素譽「八閩珍果」,我縣是「中國橄欖之鄉」;柑桔遍布閩江兩岸,素享「閩江桔子紅」之譽,尚干單腳蟶、峽南鳳尾魚、南通銀魚、侯官河鰻素稱「水中四珍」。
❸ 閩候的歷史
閩侯歷史始於漢朝,當時屬會稽郡東部都尉。東漢東部都尉留一員候官(主管斥候的軍候)鎮守此地,因而又稱候官、東候官。建安年間,稱侯官縣。
西晉析侯官縣,置原豐縣、溫麻縣兩縣前侍判。南朝梁慧改天監年間,侯官跟原豐合並,成為東侯官,溫麻縣不變。
隋改東侯官為原豐縣,後更名閩縣。唐析閩縣,置侯官、長、福寧、新寧、溫麻五縣;之後侯官縣再度並入閩縣。武周長安二年(702),析閩縣西十二鄉復置侯官縣。
宋明清期間本縣歷史未明,但明朝閩候依然是地方名稱。
民國二年(1913年)3月,閩縣、侯官兩縣合並為閩侯縣。1933年又分拆為閩縣、侯官兩縣。1944年又改名為林森縣,以紀念林森。1946年劃出縣城談稿設福州市。
解放後,1950年4月復名閩侯縣。
❹ 福建閩侯縣屬於哪個市
福建閩侯縣屬於福州市。
閩侯縣,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東與長樂市、羅源縣及福州市區的晉安、鼓樓、倉山區相連,西與閩清縣接壤,南與福清市、永泰縣毗鄰,北與古田交界。
民國元年(1912年)府廢,翌年兩縣合並,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並為閩侯縣,屬東路道(閩海道)。1956年3月直屬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劃屬莆田地區(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73年歸福州市。
氣候:
閩侯縣境內屬中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5C,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年總輻射107.3千卡/平方厘米,年無霜期240~ .320天。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東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
❺ 福建省某一個縣,名字一讀就錯,那個縣城是什麼縣
福建省,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福建省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下轄9個省轄市,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其中,就閩侯縣來說,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1913年,閩縣和侯官縣合並成為閩侯縣。如今,閩侯縣總人口超70萬人,隸屬於福州市。並且,就閩侯縣這一地名,名字很多人讀錯了,對此,你能正確讀出來嗎?
到了1913年,閩縣、侯官縣合並為閩侯縣,至於閩侯這一地名,自然取兩個縣的首字。同樣的道理,就福建這一地名,始於唐朝時期,就來自於福州、建州這兩個州。1928年,閩侯縣直屬於福建省。如今,閩侯縣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作為千年古縣,閩侯縣素稱“八閩首邑”,這是因為閩侯縣的前身侯官縣,設立時間相對較早。截至2018年底,閩侯縣總面積達213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71.5萬人。
❻ 閩侯縣的歷史沿革
196年(漢建安元年)置侯官縣, 屬會稽郡南部都尉。
三國吳時,隸屬建安郡。
282年(晉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豐縣、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
502—519年(南朝梁天監中年間)侯官、原豐合並為東侯官。
589年(隋開皇九年)復名原豐。
592年(隋開皇十二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
623年(唐武德六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侯官又並入閩縣。
702年(武周長安二年)復置侯官縣。
766年(永泰二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
785年(貞元元年)劃北部地州派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
808年(元和三年)侯官並入福唐縣,810年(元和五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
閩國年間 (933年)改閩縣為長樂縣,侯官縣為閩興縣。
935年,長樂、閩興復名閩縣、侯官縣。
941年,閩縣再改稱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此時兩縣皆隸於長樂府。
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
元屬福州路。
公元1580年(明萬曆八年)懷安縣並冊派賀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建 寧福道福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
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並,稱閩侯府, 原兩縣一切事務均歸閩侯府接收管理。
閩侯府印信於12日啟用,福州府印信於同日作廢。
同年11月,閩縣、侯官縣印又重新啟用。
民國2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並為閩侯縣,轄地范圍不變。
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羨前閩侯由此而得名。
1946年,民國35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
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
1956年3月直屬福建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
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 閩侯又歸其管轄, 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閩侯地區移駐莆田,改稱莆田地區。
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73年6月5日至今,閩侯縣劃到福州。
民國23年9月,閩侯縣營前等的六里的光裕、高詳、欽仁、江左、紹惠、至德劃到 長樂縣。
民國25年, 閩侯縣琯頭8鄉及川石、壺江2鄉劃到連江縣。
民國29年,小箬、大箬、安仁溪、大溪、北溪、馬洋、樟洋、石鄭劃到閩清縣。
民國32年,小箬又劃回閩侯縣。
民國35年1月劃縣城區設福州市。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閩侯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 *** 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感應、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積德、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
民國24年並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
民國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干、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凈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
1949年12月,從福建省 第四專區 閩侯縣 劃西豹、凈屏、雙岳、松鼓、江南、江北,白湖、雙湖、平遠、開閩等鄉劃到福州。
1952年12月,從第四專區 閩侯縣劃出鼓山、洪山、蓋山、新店等到福州,隸屬福州市人民 *** 郊區行政辦事處。
此時今郊區所轄的建新、琅歧、亭江、城門和嶺頭、宦溪、紅寮等鄉鎮仍隸屬於閩侯專區 閩侯縣。
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個區。
1957年11月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原所轄的18個鄉鎮調整為10個鄉鎮,屬福州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9月,恢復建制,稱福州市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59年7月改為福州市人民委員會郊區行政辦事處,其隸屬不變。
1960年3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鼓山、新店分別成立區人民委員會,隸屬福州市。
洪山公社分解劃屬鼓樓區和台江區,蓋山公社劃屬倉山區。
1962年1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恢復後,上述區、社歸其管轄。
此後,在今郊區轄區內曾先後設立過郊區革命委員會、北峰區革命委員會、蔬菜區革命委員會(後改名為環城區人民 *** )、郊區人民 *** ,均隸屬於福州。
1955年5月,從閩侯專區 閩侯縣劃 義序、吳山,盤嶼、陽岐劃到福州。
1956年6月,縣石牌區貴洋鄉丹洋村劃到福州。
1958年4月,永泰縣葉洋鄉劃 到閩侯縣。
1956年3月,閩侯專區撤銷,閩侯縣直屬福建省。
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管轄。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18個人民公社。
1959年8月8日,閩侯專區恢復,閩侯又歸其管轄。
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73年6月5日至今,閩侯縣改隸福州市。
1960年1月,從閩侯專區 閩侯縣劃 縣馬尾公社 到福州。
1961年11月,從閩侯專區 閩侯縣劃 縣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劃到福州郊區。
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閩侯地區移駐莆田,改為莆田地區。
1970年6月,從莆田專區 閩侯縣劃城門公社到福州市朝陽區(即倉山區,原郊區1970年2月撤銷)。
1983年劃為1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後又增設小箬鄉,並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
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撤銷閩江鄉,閩江鄉並入祥謙鎮。
合並後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琯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 *** 駐地不變。
9月27日,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 *** 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❼ 福州閩候縣的前稱——舊閩縣與侯官縣
明清時代,福州以今八一七路為界,東屬舊閩縣,西屬侯官縣,舊閩縣縣衙原在閩都坊,即今省立醫院附近,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遷秀實坊,即今北京飯庄處。而侯官縣縣衙歷史上也有迀動,但老福州人印象深處還是今省衛校處!
福州東街今北京飯庄的位置古稱舊閩縣,今道山路之北省衛校門前一段路稱侯官縣前。
舊閩縣與侯官縣於民國2年(1913年)合並為閩侯縣,但原先兩襪嫌個縣衙所在地早已形成街名,便沿用下來。這兩條街雖然很短,但卻是早年福州城禸最熱鬧的街市之一。在老福州人的腦海中侯官縣前,西接澳門路,直通南後街,東連下南街,商賈雲集!至於舊閩縣,成市的歷史則更悠久。附近有左通瞿,鳳池坊,離東街口僅一箭之地,自古就是購缺正物,娛樂,餐飲的好去處!這就是這兩條街的街名現在雖然伏好悔從路牌和門牌以及地圖上均已找不到舊閩縣和侯官縣前這兩個街名,但還是久傳不衰的重要原因。
❽ 古代福州 與閩侯 的關系
閩侯屬於福州,因為福州有五區八縣,閩侯就等於一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