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閩劇的歷史和起源
1.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福建省特有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至台灣和東南亞。起源於明代末年,融合了弋陽腔和當地方言小調,形成了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江湖班和平講班。清末,平講班與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的儒林班合流,形成了閩劇。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和四大名旦。
2. 閩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福州西郊洪塘鄉閑居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曹學佺精通音律,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稱為「逗腔」。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儒林班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被稱為「江湖戲」,與儒林戲形成鮮明對比。後來,江湖戲和平講戲與儒林戲結合,形成了閩劇。
3. 閩劇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福州西郊洪塘鄉閑居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曹學佺精通音律,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稱為「逗腔」。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儒林班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被稱為「江湖戲」,與儒林戲形成鮮明對比。後來,江湖戲和平講戲與儒林戲結合,形成了閩劇。
4. 福州市閩劇的起源特點與形成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閩劇的唱腔曲調有原屬「儒林」、「平講」的逗腔、颺歌、江湖、小調4類,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
5. 閩劇,俗稱福州戲,是福建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綜合儒林班、平講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戲曲,並吸收弋陽腔、徽調和京劇的表演藝術,於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戲曲劇種,解放後定稱為閩劇。歷史沿革: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外從政多年的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福州西郊洪塘鄉閑居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曹學佺精通音律,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稱為「逗腔」。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儒林班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被稱為「江湖戲」,與儒林戲形成鮮明對比。後來,江湖戲和平講戲與儒林戲結合,形成了閩劇。
6. 閩劇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福州西郊洪塘鄉閑居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曹學佺精通音律,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稱為「逗腔」。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儒林班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被稱為「江湖戲」,與儒林戲形成鮮明對比。後來,江湖戲和平講戲與儒林戲結合,形成了閩劇。
7. 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的。其中,「江湖調」粗獷激越,「洋歌」通俗平暢,「逗腔」典雅婉約,「小調」清新活潑。這些唱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崑曲和徽調的影響,並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後台幫腔叫做「掏嶺」。此外,閩劇還吸收了皮黃調。
㈡ 閩劇的解釋閩劇的解釋是什麼
閩劇,亦稱福州戲,是福建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流行於福州方言區域,起源於明末,並在清朝光緒至宣統年間由儒林戲、平講戲、江湖戲等不同聲腔的戲曲班社融合而成。閩劇受到徽劇和京劇等劇種的影響,主要伴奏樂器包括梆笛、二胡和嗩吶,曲調分為逗腔、揚歌、江湖和小調等四類。
閩劇是唯一使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至台灣和東南亞。它融合了明末的儒林戲和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形成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亦稱「榕腔」或「閩腔」。2006年5月20日,福州閩劇院申報的「福州閩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閩劇的詩歌和成語豐富多樣,反映了閩劇在文化和語言中的深厚影響。例如,「材劇志大」形容才能出眾,志向宏偉;「繁劇紛擾」描繪了繁忙復雜的情況;「惡作劇不齒於人」意指做一些讓人瞧不起的惡作劇。
在現代,新編歷史劇如閩劇《丹青魂》、越劇《追魚》、吉劇《包公賠情》等,將傳統與時代相結合,展現了戲曲藝術的生機。閩劇不僅是福州人的文化享受,也是老年人回憶過去、年輕人了解傳統的橋梁。在福州的小巷中,人們可以感受到閩劇鼻祖曹學_的足跡,同時品味地方特色美食,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樂趣。
㈢ 閩劇的歷史
1.閩劇的歷史發展概況
一、簡要描述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
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二、歷史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 ,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
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 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
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 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
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土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由於江湖戲唱白均操土官話,在福州方言地區流傳時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發展,於是一種純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講戲",便應運而生。 平講戲的興起,促使了儒林戲的復甦。
原儒林戲的發祥地洪塘鄉耆老,因追念昔日本鄉石倉園儒林班演唱之盛況,便利用做普度酬神演戲的機會,與鄉間愛好戲劇者在石倉園舊址附近的真人廟,選拔農家子弟,繼承曹氏傳統,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辦起了第一個以鄉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餘年的儒林戲又重整鑼鼓。戲班起初專門為普度演出,首演節目《水漫金山》,戲台搭在位於閩江畔的金山寺,使劇情內容與演出環境天然結合,產生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結果一炮打響,於是四鄰鄉村紛紛前來邀請,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從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間,這是儒林戲的大突破。
"洪塘儒林戲" 時期演出的劇目有《狀元拜塔》、《女運骸》、《長亭別》、《柳蔭記》、《玉堂春》等,均成為後來閩劇的保留劇目。 儒林戲有一個優勢,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關注。
所以當儒林戲又復甦的時候,退居名人郭柏蔭等人便根據《唐人說薈》中的《霍小玉傳》,編成儒林戲《紫玉釵》。從此,作為一個獨立聲腔劇種的儒林戲,便進入了發展和成熟期。
到了同治年間(1862-1874),在福州郊區先後出現了"陳厝儒林班"、"湯邊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義序儒林班"等十餘家均以所在鄉名作為班名的業余性質的儒林班。 光緒元年(1875),儒林班開始從鄉村向城鎮發展,於是出現了專業性質的戲班。
由盧詩孫籌劃組織的"醉春園"班,率先打出改革旗號,採取津貼辦法,公開向社會招生,延師習教"逗腔"戲文。一時四方城鄉凡有謝神還願,禳災祈福,時令節日,都來聘訂該班去演出。
這時的儒林戲演員也從原來的七人(俗稱"七子班")發展到了二十人,演出劇目除過去的《紫玉釵》、《拜塔》等外,還增加了《賣畫》、《遞柬》、《桃花村》等。 盧詩孫病逝後,"醉春園"儒林班便告停演。
該班原編劇兼導演高喜福決定重整鑼鼓,另起爐灶。他一方面把原來已散夥的部分藝人招回,另一方面親自物色主要演員,如花旦勝玉環、小生崔傳齡、小丑吳友亮等,並配以副角多人組成新班, 取名"駕雲天"。
該班在福州鼓樓城隍廟首演,由勝玉環主演開台戲《打鐵鐧》,獲得成功。"駕雲天"聲譽雀起,訂戲者源源不斷,引起了同行的欽羨,於是在福州又出現了"達雲霄"、"賽月宮"、"慶仙園"三個儒林班。
隨後不到三年時間,又先後成立了"鳳麟奇"、"譜雲霄"、"仿桃源"、"慶雲天"、"樂瓊天"、"仿霓裳"、"正天然"等班,與先前的四個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使儒林戲在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儒林戲從福州傳到長樂、福清、永泰、古田、閩清等縣,而福州城裡除了"十三家儒林班"外,又增加了"步雲霄"、"海燕亭"、"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
2.閩劇的來歷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 閩劇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閩劇,戲曲劇種。又稱福州戲。流行於閩中、閩東和閩北各縣。明末清初 ,閩中長樂、福清一帶,流行著一種由農民業余組班演唱的民間小戲,因在地坪上圍著草索演出,人們稱之為「地下坪」、「牽草索」。這種演出活動,後來與外來戲班藝人結合,並以江西弋陽腔融合當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調」作為主要唱腔曲調,人稱「江湖班」。當時演出的劇目有大戲36,小戲72,大都來自弋、昆諸戲。在閩東北福安、寧德一帶,當時也出現了一種以「江湖」和颺歌為主要唱腔曲調的「平講班」(「平講」,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劇目多移植「江湖戲」,或據民間故事編演,如《雙金花》、《贈白扇》、《紅裙記》等。後來,原用「正音」(官話)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講(方言)演唱,漸與「平講班」合流,同時又吸收了「嘮嘮班」(指當地人認為嘮叨難懂的崑腔、徽戲等外來戲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講」為主,與「江湖」、「嘮嘮」三者合一的班社。在福州還流行著一種「儒林戲」,起自明萬曆年間,以外來聲腔結合俗曲俚歌所創的「逗腔」為主要唱調。清光緒年間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時,劇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筆,如《紫玉釵》、《墦間祭》等。辛亥革命後,「儒林班」逐漸與「平講班」 、「嘮嘮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閩班」,即今之閩劇。
3.能介紹一下閩劇的發展歷史嗎
明萬曆三十七年 (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 閩劇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
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
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 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
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士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由於江湖戲唱白均操土官話,在福州方言地區流傳時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發展,於是一種純用 閩劇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講戲",便應運而生。 平講戲的興起,促使了儒林戲的復甦。
原儒林戲的發祥地洪塘鄉耆老,因追念昔日本鄉石倉園儒林班演唱之盛況,便利用做普度酬神演戲的機會,與鄉間愛好戲劇者在石倉園舊址附近的真人廟,選拔農家子弟,繼承曹氏傳統,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辦起了第一個以鄉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餘年的儒林戲又重整鑼鼓。戲班起初專門為普度演出,首演節目《水漫金山》,戲台搭在位於閩江畔的金山寺,使劇情內容與演出環境天然結合,產生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結果一炮打響,於是四鄰鄉村紛紛前來邀請,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從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間,這是儒林戲的大突破。
"洪塘儒林戲" 時期演出的劇目有《狀元拜塔》、《女運骸》、《長亭別》、《柳蔭記》、《玉堂春》等,均成為後來閩劇的保留劇目。 儒林戲有一個優勢,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關注。
所以當儒林戲又復甦的時候,退居名人郭柏蔭等人便根據《唐人說薈》中的《霍小玉傳》,編成儒林戲《紫玉釵》。從此,作為一個獨立聲腔劇種的儒林戲,便進入了發展和成熟期。
到了同治年間(1862-1874),在福州郊區先後出現了"陳厝儒林班"、"湯邊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義序儒林班"等十餘家均以所在鄉名作為班名的業余性質的儒林班。 光緒元年 (1875),儒林班開始從鄉村向城鎮發展,於是出現了專業性質的戲班。
由盧詩孫籌劃組織的"醉春園"班,率先打出改革旗號,採取津貼辦法,公開向社會招生,延師習教"逗腔"戲文。一時四方城鄉凡有謝神還願,禳災祈福,時令節日,都來聘訂該班去演出。
這時的儒林戲演員也從原來的七人(俗稱"七子班")發展到了二十人,演出劇目除過去的《紫玉釵》、《拜塔》等外,還增加了《賣畫》、《遞柬》、閩劇《桃花村》等。 盧詩孫病逝後,"醉春園"儒林班便告停演。
該班原編劇兼導演高喜福決定重整鑼鼓,另起爐灶。他一方面把原來已散夥的部分藝人招回,另一方面親自物色主要演員,如花旦勝玉環、小生崔傳齡、小丑吳友亮等,並配以副角多人組成新班, 取名"駕雲天"。
該班在福州鼓樓城隍廟首演,由勝玉環主演開台戲《打鐵鐧》,獲得成功。"駕雲天"聲譽雀起,訂戲者源源不斷,引起了同行的欽羨,於是在福州又出現了"達雲霄"、"賽月宮"、"慶仙園"三個儒林班。
隨後不到三年時間,又先後成立了"鳳麟奇"、"譜雲霄"、"仿桃源"、"慶雲天"、"樂瓊天"、"仿霓裳"、"正天然"等班,與先前的四個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使儒林戲在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儒林戲從福州傳到長樂、福清、永泰、古田、閩清等縣,而福州城裡除了"十三家儒林班"外,又增加了"步雲霄"、"海燕亭"、"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等班。
儒林戲在福州方言地區,已躍居劇苑芳首之位,使其"逗腔"成為後來閩劇的主體音樂。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1908-1911),儒林戲與江湖戲、平講戲結合融匯,俗稱"三合響",開始形成了今日閩劇的雛型。
二十世紀20年代 閩劇進入了多聲腔劇種的成熟期,以鄭奕奏為代表的"鄭派藝術",是閩劇藝術的第一個高峰。鄭奕奏在短短的幾年間,先後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里的新茶花,《孤兒血》里的張桃珠,《百蝶香柴扇》里的林英姐,《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紫。
4.福州市閩劇的起源特點與型成
福州市閩劇的起源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的唱腔曲調,有原屬「儒林」、「平講」的逗腔、颺歌、江湖、小調4類,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逗腔有15種板調,特點是在曲中轉折和結尾處多有「哎」的虛腔,其中的「寬板」、「急板」,原有後台人聲幫和(稱為「馱聲」),後來有的改為自行拖腔(稱為〔自馱聲〕),或用小嗩吶吹奏幫腔部分,作為過門,還有「滴水」、「滂水」等調,是吸收吹腔、梆子腔演化而來。
5.閩劇歷史 常識 經典劇目 劇性
閩劇,俗稱福州戲,是福建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綜合儒林班、平講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戲曲,並吸收弋陽腔、徽調和京劇的表演藝術,於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戲曲劇種,解放後定稱為閩劇。
歷史沿革: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土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6.閩劇歷史 常識 經典劇目 劇性
閩劇,俗稱福州戲,是福建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
在其發展過程中,綜合儒林班、平講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戲曲,並吸收弋陽腔、徽調和京劇的表演藝術,於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戲曲劇種,解放後定稱為閩劇。歷史沿革: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
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
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
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土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7.介紹閩劇的特色
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的:粗獷激越的"江湖調",通俗平暢的"洋歌",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崑曲和徽調的影響,並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後台幫腔叫做"掏嶺"。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朴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逗腔" 有15種板調,特點是在曲中轉折和結尾處多有"哎"、"依"的虛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嶺]、[寬板]、[急板]等。
小調系本地和外地傳入的俗曲俚歌,很豐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從徽戲、京劇吸收的如[大補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後,不少京劇藝人轉入閩班教戲,所以閩劇音樂也吸收了皮黃調。
㈣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福州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以下幾個著名的項目:
1. 民間信俗:以陳靖姑信俗為代表,這一傳統民俗於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起源和傳承均在福建省古田縣。
2.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福建地方戲曲的一個重要劇種。2019年11月,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被確定為「閩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單位。
3. 高樓米線:這是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高樓村獨有的一項民間技藝,以米為線製作出各種形狀的藝術品。這一傳統工藝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並於2018年被正式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詞明戲:流行於福建省長樂、福清、平潭一帶的地方小戲,起源於明末清初,是弋陽腔與當地曲調結合的產物。其特色在於明亮的唱腔,因此得名「詞明戲」。
5. 軟木畫:源自20世紀初的福州市,是一種獨特的軟木雕刻手工藝術。軟木畫又稱為「木畫」,以其精細的工藝和高雅的藝術風格著稱,是福建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