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雲水庫在哪個位置
白雲水庫有三個,分別為:福州市永泰縣白雲鄉水庫,個舊市白雲水庫,德安縣白雲水庫。
福州市永泰縣白雲鄉水庫
德安縣白雲水庫坐落在德安縣豐林鎮黃桶村熊家西北部,屬二型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65年冬,目前主要建築物有:大壩、溢洪道、放水涵管。水庫總庫容為2.7萬 m3,其中興利庫容2萬 m3,調洪庫容0.7萬 m3,死庫容0.3萬 m3。大壩為粘土心牆土壩,高21.09 m,壩頂軸線長74 m,壩頂平均寬6.0 m。
Ⅱ 閩湖的簡介
閩湖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鄉閩湖村,是街面水電站形隱備成的人工湖。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閩湖水面面積達36.7平方公里,庫面最大寬度為2.5公里,為全省之冠。煙波浩淼、一碧萬頃的尤溪閩湖就宛若一塊巨大的寶石嵌在八閩的中心。 閩湖水利風景區是以閩湖為核心,依託尤溪深厚的文化底蘊,串連各旅遊景觀節點,集水利工程景觀、水文地質景觀、歷史文物古跡景觀、山水休閑度假景觀、水上觀光娛樂景觀等為特色的綜合旅遊風景區。遊客們在這山環水繞,風光旖旎的景區里可以盡情愉悅於山水的雅緻。「龜象石」、閩心園、釣魚台、漁業養殖基地,都是人們閑暇休閑的好去處,而新增的水上項目遊艇、飛傘,更讓遊客們大呼過癮。現在,閩湖已成為福建水上生態游的新亮點,每逢節假日、黃金周,來自省內外的遊人絡繹不絕。 樞紐建築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左岸岸邊溢洪道、右岸引水系統、地下廠房及壩頂開關站等組成。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26m,大壩上游面坡度為1:1.4,下游面綜合坡度為1:1.35。泄洪建築物採用岸邊溢洪道,布置在左岸,引水系信轎統布置在右岸,包括進水口、引水隧洞。豎井式進水口布置在離壩軸線約50m的右岸沖溝內,引水洞線採用折線布置,斜井方案,1#洞線全長449.49m,2#洞線全長
街面水庫面積達36.7平方公里,庫面最大寬度2.5公里。庫岸山巒跌宕起伏,庫灣島滑攜肆嶼錯落有致,可開發成水上休閑娛樂和島山攬勝探奇為主的庫區景觀。該項目交通便利,走省道 206西廈線直通廈門僅3個小時,走福銀高速公路到福州只需2個半小時。
Ⅲ 古田溪水電站的梯級水電站
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從1951年3月一級電站主體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動工,到1973年12月三級電站最後一台機組並網發電,工程歷時22年,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總造價18324萬元(比概算低2028萬元),平均每千瓦造價707.49元。這4座水電站,基本上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製造和安裝設備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水電建設的一個典型縮影。4個梯級電站共有12台機組,裝機容量25.9萬千瓦,多年年均總發電量10.27億度,總值6675萬元。其一、二級電站屬古田境內,三、四級電站在閩清縣境內。 一級電站隧洞引水式電站。位於距新城5公里處的半坑亭。1951年3月動工,一期工程於1956年竣工,建臨時木框填石壩,長176.5米,高6米,攔斷全部低水河床,以徑流作簡易發電,地下廠房長83米,寬12.5米,高29.5米,可容6台機組,首期裝機2台1.2萬千瓦。1956年3月1日投產發電供福州市。二期工程1957年1月動工,1960年8月竣工。在龜山建有長412米,高71米的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形成古田水庫。二期裝機增至6台機組,裝機容量6.2萬千瓦。1960年8月發電供福州、南平和三明等地。該級電站地下建築還有引水隧洞,長1758米,內徑4.4米;調壓井深80米,直徑11.9米。
一級電站一期工程竣工後,101工程處移師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參加兩廣等地區大型水電站建設,閩江水電工程局接手一級電站二期工程以高慎及下游各梯級電站的施工。1957年8月,一級電站二期工程的龜瀨大壩、地下廠房以及附屬配套工程(高頭嶺土壩、進水口建築、調壓井、油開關及饋線布設等)全面開工,大壩施工導流採用木籠圍堰分期引流。二期工程建設期間,適逢全國搞「大躍進」,為了追求日新月異的高速度,大壩澆築採用兩岸同時施戚薯敬工,不斷刷新工程記錄,曾創下月澆注混凝土8.73萬立方米及日澆注7284立方米的當時全國最高記錄。為了減小兩岸破碎性地質對大壩的影響,將壩軸線靠右岸向上游折7°,左岸向下游折14°。大壩提前於1959年6月8日封孔蓄水。10月,3號機組投產。1960年8月,4號、5號、6號機組相繼並網發電,一級電站所有工程全部竣工,6台機組(均為哈爾濱製造)總容量6.2萬千瓦,實際造價7534萬元,比概算低804萬元。 二級電站為隧洞引水式電站。壩址在龍亭,發電廠設閩清縣後洋。1958年動工,1969年大壩竣工,壩為溢流式鋼筋混凝土平板壩,長208.5米,最大壩高43.5米。引水隧洞長5249米,內徑6.4米,引水式地面廠房長51米,寬19.6米,高36.9米,裝機2台13萬千瓦,多年年均發電量3.47億度。系梯級電站中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
二級電站於1958年9月開始建設。由於二級電站壩區與廠區相距14公里,閩江水電手褲工程局將指揮部設閩清後洋大隊。工程分壩區和廠區兩處同時施工,引水隧洞仍以人工開挖為主,輔以必要的輕型機械,大壩施工導流採用分散導流方式。施工期間,由於遇上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工程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工期被拖延。1962年5月,二級電站大壩建成蓄水,其它工程卻被迫停工。1965年復工時,二級電站工地還接待200多名越南(北越)青年學習開挖隧洞和水電工程技術。1966年以後,受「文革」干擾,第一台機組延至1969年3月投產發電,二級電站工程直到1973年才全部竣工。二級電站工程實際造價6220萬元,比概算低650萬元。 三級電站為壩後式電站。位於閩清縣高洋。1958年9月動工,1965~1973年先後裝機2台,容量3.3萬千瓦,多年年均發電量1.14億度。
於1958年5月動工,第一台1.6萬千瓦機組於1961年12月3日安裝完畢。由於工程設計和設備安裝出現問題,該發電機組到1965年8月才通過驗收,9月並網發電;第二台1.7萬千瓦機組於1973年12月投入使用。三級電站實際造價2160萬元,比概算低170萬元。 四級電站為壩後式電站。位於閩清寶湖。1965年動工,1971~1972年先後裝機2台,容量3.4萬千瓦,多年年均發電量為1.24億度。
四級電站於1958年開工,1960年因國家經濟困難被迫停建,直到1965年才復工。1971年5月,第一台機組建成發電;1972年12月,第2台機組投產。四級電站實際造價2410萬元,比概算低404萬元。
Ⅳ 天生橋(Ⅱ級) 水電站引水隧洞岩爆情況簡介
6.2.1.1 概況
天生橋(Ⅱ級)水電站,為一低壩引水式發電站。引水洞共三條,每條長9.51km,洞徑9.9~10.8m,洞距40~50m,埋深400~800m,全洞均布於尼拉大背斜軸南側,岩層產狀平緩,沿洞穿越地層均屬三疊系,自隧洞進口至埡岔溝約8km洞段,為堅硬完整的灰岩、灰質白雲岩、白雲岩,自埡岔溝至廠房出口區段,長約1.5km,主為砂頁岩夾灰岩層。沿洞線較大斷裂,均發育於灰岩地段,但與洞軸線的交角均較大,沿斷裂線的窪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狀分布,有管道水系與暗河系統,其高程自坡谷源頭處1100m至河谷壁500~600m。地下水的梯度高程在隧洞線高程以上,但在斷裂附近,距洞軸高程較近。因此,存有岩爆與管道式涌水與泥石流問題,隧洞碳酸鹽岩段岩石力學性與地應力情況為表6.4、表6.5、表6.6。
表6.4 碳酸鹽岩段岩石的力學性質
表6.5 Ⅱ號主洞實測地應力值
測點位置為Ⅱ號主洞6+805m處,測點埋深405m。
表中方向角似有誤,括弧為根據另一資料所提實測成果修正的值,修正後與構造、地形背景條件較協調。
表6.6 Ⅱ號支洞實測地應力值
測點埋深230m,位置為2支0+792.2m
Ⅱ號支洞布於埡岔溝以西,尼拉大背斜軸NWW轉為NE向的背斜SE翼,實測成果反映了所在位置的構造與地形特性。
6.2.1.2 岩爆發生情況與特點
(1)一般岩爆現象:第一次岩爆發生在Ⅱ號施工支洞300m處,埋深亦近300m,是掘進機開挖,洞壁光滑完整,據聲波測試資料分析,開挖振動對圍岩的影響很小,無明顯松動界限,周邊圍岩基本處於原始應力狀態,沒有出現局部應力集中現象。經幾處岩爆後,獲得初步認識為,岩爆發生在岩石完整均一緻密堅硬的岩層地段,岩石呈碎粒結構,或有溶洞、斷層,有地下水活動處,無岩爆。
在初期1348m長的Ⅱ號施工支洞和1007m長的Ⅰ號主洞,總計2355m長,用掘進機開挖的洞段,發生了30多次岩爆,多數岩爆發生在開挖的當天或1~2天後,個別噴錨後有延發情況。位置在挖進方向頂拱左下側,距掌子面3~10m處,岩爆爆裂聲為10~30db,爆破墜落面積約為(0.5×0.5)~(2×2)m2,大面積岩爆面積為3×5、4×7、5×8m2,爆深0.2~0.8m,爆落岩塊多為數至10cm多的棱形塊體。當第一次岩爆發生後,勘設與施工共同組成的「岩爆攻關小組」,研究的應對措施,首先對開挖剛暴露出來的洞壁噴灑冷水,認為可降低應力,惜未研究採用後的真正效果及可能形成的副作用。隨著洞室向深部挖進,岩爆加劇,崩落塊體加大,大的岩塊可達1~2m3,在1號主洞(6+980)~(6+580)段,沿前進方向,岩爆間距由50~100m,發展為連續貫穿,形成一條長400m,寬5~10m的岩爆崩落凹槽。
在Ⅰ、Ⅱ號隧洞開挖後的灰岩洞段統計,岩爆段長度約佔30%左右。一般岩爆表現為:掘進機開挖洞段在距掌子面1~2m後南側頂拱圍岩破裂、松脫、塌落、北側底拱圍岩脹凸、開裂、松脫、翻倒破壞,破裂時雖無彈射,但常可聽到「噼啪」破裂聲響。占爆法開挖洞段,在爆破後距掌子面1~5m附近突然瞬間破壞,頂拱松脫岩體塌落,底拱劈裂明顯,破壞時也常伴隨撕裂聲響,無明顯彈射。
一般岩爆部位如圖6.4所示,爆坑寬度一般小於6m,深0.1~1.0m,總爆裂體積在10m3之內,岩爆爆坑部位較穩定,在隧洞縱向呈零星狀、片狀,連續槽狀分布。
(2)岩爆鬆弛塌落型現象:此岩爆部位,初始產生岩爆的烈度與破裂現象,與其他洞段發生岩爆情況基本一致,由於存有壓扭斷裂帶與其影響所形成的弱化岩帶,以及存有低強度的薄弱夾層,在洞室開挖後易造成應力集中,岩爆破壞完整拱形斷面,擴大坍落段鬆弛范圍,不斷造成坍落破壞,最終形成暫穩自然拱,在其發展過程中,爆裂與掉塊險象叢生,最終爆發時,規模大而響聲強,被稱為特大岩爆現象。
如Ⅰ號隧洞(7+870)~(7+928)段,岩性為方解石膠結的紅色角礫岩,方解石團塊含量30%~70%,其單軸抗壓強度30~40MPa,並有影響帶寬2~5m的壓扭斷層,與洞線呈45°相交。此洞段埋深僅100m,是自下游向上游採用占爆法推進,爆破數小時後產生此段的第一次岩爆,爆坑寬3~4m,深0.3~1.5m,爆坑連片展布,經歷42d,開挖至7+860時,在(7+928)~(7+870)段頂拱,產生第二次崩落岩爆,爆坑增寬至5~7m,深度增至3~4m,形成拱頂一連續的深大崩落槽,兩次爆落總體積達400m3。爆落岩塊有片形、棱形、最多為楔形,亦有長條形,最長可達2.5m。表現為重力垮坍,無彈射。
圖6.4 洞室橫斷面岩爆部位示意圖
又如Ⅱ號隧洞(3+186)~(3+200)段,埋深600m,岩性為塊狀灰岩。單軸抗壓強度40~60MPa,洞頂以上4~5m以外為數米厚的薄至中厚層泥質條帶狀灰岩,中夾多層炭質夾層。泥質條帶狀灰岩,抗壓強度稍低,其層面的抗拉強度特別弱,岩層產狀以10°~15°向SW(右側)傾斜,易造成洞頂圍岩鬆弛帶,該段有一壓扭性小斷層,與洞軸呈35°交角向SE向延伸,其影響寬1~3m,垂直斷層,形成應力鬆弛釋放與集中的應力調整條帶區,在Ⅱ號隧洞挖至受斷層影響,應力產生調整的集中區時,即產生岩爆,岩爆首先產生在NW側頂拱,隨斷層向SE向延伸,岩爆部位亦向頂拱繼而向SE側拱轉移。此段岩爆持續時間長達27d,初期在NW側頂拱連片出現,爆坑寬1~3m,深度小於1m,立即進行噴混凝土處理。當洞室推進到3+200時,(3+186)~(3+195)段,頂拱圍岩響聲不斷,伴有小岩片塌落,故又進行噴錨處理,錨桿長為3m,處理後仍有數立方米岩爆斷續發生,後在SE側拱頂產生了20m3左右的岩爆,使岩爆寬度增達8m左右,但深度仍在2m以內,次日下午,頂拱發生兩次,間隔僅2min的大垮坍,垮時響聲達200~300db,爆坑深度增至5m,兩次垮坍共約200m3,4d後才基本穩定下來,圍岩內的破裂聲消失。
(3)有效治理措施:為保證施工安全,對已發生岩爆的洞段,採取應變控製法進行治理,計有
a.噴漿法。適用於弱岩爆和中等岩爆,噴漿厚度一般為5~10cm。
b.噴錨法。在岩爆發生後,殘留岩片較多,可能危及安全時,先錨固再進行噴漿,錨桿長一般3~4m,間距1~2m。
c.掛網噴錨法。當岩爆後殘留岩片較普遍時,為防掉塊,須加掛鋼絲網進行噴錨。
d.岩爆加嚴重垮坍,採用鋼拱架支護或混凝土襯砌支護。
為防止岩爆,採用應力控製法是正確思路。發生岩爆區,岩石具硬脆特性,抗壓強度較高,足可承載其相應的天然壓應力值,故洞室開挖後,應迅速將二維應力狀態恢復至三維應力狀態,避免出現張應力或張剪性應力,從本工程岩爆崩落物形體特徵,說明主要是這兩種力的作用,但未引起注意。從岩爆垮坍型現象的地質條件背景說明,採用煤礦減少沖擊壓的方法不適宜。
Ⅳ 閩江的水利概況
閩江流域(省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31.69萬千瓦,佔全省理論蘊藏量的60.3%。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支流62條。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上可開發的水電站址566處,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462.71萬千瓦,年發電量205.82億度,佔全省可開發資源的65.7%。已建成的古田溪梯級開發4個電站,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沙溪口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華東最大的水口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
古田溪水電站,位於中國福建省,由古田、龍亭、高洋、寶湖等4座水電站梯級組成,其一、二級電站屬古田境內,三、四級電站在閩清縣境內。古田溪系閩江支流,全長90 km,流域面積1799 km²,河道天然落差約360 m。全梯級4座水電站共利用水頭316.2 m,為天然落差的87.8%。梯級裝機12台,原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經對機組的增容改造,總裝機容量已達27.6萬千瓦,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7.41億千瓦時,在福建電網中擔負著調峰、調頻、調壓和事故備用任務,除發電外,還有造林、養殖和通航效益。古田溪水電廠素有「北有豐滿,南有古田」之稱的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但不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1939年-1945年建成於貴州省桐梓縣的天門河水力發電廠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從1951年3月一級電站主體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動工,到1973年12月最後一台機組並網發電,工程歷時22年。
沙溪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南平市上游的西溪上(即沙溪與富屯溪匯合口處之下游約5.5km),距市區14km。該電站距福州市13.5km,距三明市95km。電站建成後供電福建省電網。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5562平方公里,占閩江流域總面積的42%。沙溪口水電站水庫呈「丫」型,當正常蓄水位88m時,水庫面積為17.5平方公里。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過木效益。總裝機容量30萬kW,單機容量7.5萬kW。電站設300t級船閘,除通航外,兼作放竹木用,年運輸能力為329.1萬t。電站樞紐由攔河(閘)壩、河床式發電廠房、開關站和通航建築物等組成。溢流壩位於河床中間偏左岸,最大壩高40m,電站於1980年列入國家基建計劃,1983年3月正式籌建,於1987年12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
水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閩清縣境內的閩江幹流上,上游距離南平市94km,下游距離閩清縣城14km,距福州市84km。電站建成後向華東電網和福建電網供電。水口水電站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2438平方公里,占閩江全流域面積的86%。水口水電站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效益的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65m,汛期(4~7月)運行限制水位61m。本電站裝機容量140萬kW,保證出力26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49.5億kW·h,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水電站。其發電效益相當於一座100萬kW的火電廠和與之配套的年產原煤240萬t的大型煤礦。樞紐由大壩、廠房、過壩建築物和溢洪道組成。主要建築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00m,壩頂長783m。於1985年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開始進行施工前期准備工作。主體工程於1987年3月9日開工。
大目溪水電站,位於閩江下游支流大目溪的閩侯縣大湖鄉大坑村,距福州市區56公里,總裝機容量1.46萬千瓦。大目溪一級水電站,集雨面積13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立方米/秒。壩址以下可利用的天然落差460米。1957年,福州市建設局和省工業廳電業處聯合進行勘測。1958年10月,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負責設計。大目溪水力發電分二級開發,第一級大壩建於大湖鄉大坑村,為徑流開發引水式電站,設計安裝4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2600萬千瓦時,設備利用2800小時,保證出力560千瓦。1959年,工程動工興建。大壩和廠房分別於1959年11月、8月建成。1969年9月安裝完工投入運行。二級水電站位於白沙鎮大目溪村,設計水頭220米;安裝4台3000千瓦機組。一、二級總裝機14640千瓦,實際投資1582萬元,平均每千瓦造價1080.6元。二級電站於1983年5月經過驗收,認為工程項目符合質量要求,同意移交生產。1985年全廠發電量達6525萬千瓦時,設備利用4454小時。至1990年底累計發電9億千瓦時。
玉山水電站,位於閩江建溪支流小橋溪的建甌縣玉山鄉下陽村,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由建甌縣興建和管理。1965年,興建。主體工程有漿砌塊石攔河壩1座,壩高5.3米,頂長40米,引水渠道長6.53公里,壩址上游集雨面積188平方公里,為徑流開發的水電站。廠房建在小橋壩頭村上游1公里處,主廠房面積520平方米,安裝2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該電站由建甌縣自行組織施工,1969年12月建成發電。
安砂水電站(又名九龍湖),位於閩江支流九龍溪中游的永安市安砂鎮境內,距永安市45公里。1978年建成投產,裝機容量11.5萬千瓦,是福建電網的主力廠。1957年,上海勘測設計院對沙溪流域進行規劃,1960年提出開發九龍溪的規劃。水庫大壩1座、採用鋼筋混凝土寬縫重力壩,高92米,頂長168米,設4個溢流孔泄洪(施工中改為3孔),安裝鋼質弧形閘門,溢洪道按千年一遇設計最大泄洪量為6840立方米/秒。大壩基礎建2米厚的混凝土防滲牆,最大水平深度達50米。水庫集雨面積5184平方公里,總庫容6.4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億立方米,屬季調節水庫。
池潭水電站,位於福建省泰寧縣,是閩江支流金溪幹流的龍頭電站,也是開發金溪水能資源的第一期工程。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養魚等綜合效益。電站裝機容量10萬千瓦,年發電量5億度。以一回220千伏和兩回110千伏電壓出線接入閩北電網。池潭工程由華東勘測設計院設計,福建省閩江水力發電工程局施工。工程於1976年5月進點籌建,1978年主體工程施工,1980年5月第一台機組發電。池潭水電站壩址地處峽谷,建築物有混凝土重力壩、壩後溢流式廠房、開關站及過木筏道等。壩頂全長253米,最大壩高78米。
蘆庵灘水電站,為池潭水電廠擴建工程,電站廠房位於泰寧縣池潭水庫大壩下游左岸約300m處,工程利用原有的池潭大壩擋水發電。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766 平方公里,原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後溢流廠房、壩內輸水系統、泄水底及開關站等。大壩最大壩高78 m,水庫正常蓄水位275.0 m,調節庫容6.6億立方米。蘆庵灘水電站新建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輸水系統、地面廠房及升壓開關站等,引水系統由豎井式進水口、引水隧洞和壓力鋼管等組成,進水口位於壩上游約160 m左岸沖溝下游側,引水隧洞長507.41m。電站擴建裝機容量50MW,年發電量10871萬kW·h。
閩江下游修建江海堤防160多千米,保護耕地2.2萬公頃,人口105萬人。
閩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積佔全省面積的一半,閩江全流域內如遇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就會發生大洪水。民國6年(1917年),曾有有識之士提出築堤浚河的設想,但未能實施。1951年,人民政府開始著手治理閩江下游水患,在閩江下游北港的幫洲、南港的南通興建丁壩和護岸工程;烏龍江的峽兜拓寬了行洪斷面。1952年7月21日,閩江下游發生大洪水。洪水過後,省委、省政府發出「關於搶救水災的緊急指示」,福州市首先響應,從9月1日起動工興建保護城區的北港北岸防洪堤、南台島的建新南北堤和蓋山防洪堤,僅用9個月的時間基本建成。閩侯縣荊溪、上街、南嶼、南通防洪堤亦相繼於1953~1954年建成。甘蔗和竹岐防洪堤在1956年4月建成。1965年,蓋山防洪堤進行改擴建,分成蓋山南、北堤。1969年,由於北港北岸防洪堤堤線外移,改為修建鰲峰洲至魁岐九孔水閘。同時南台島的城門南、北堤和北港北岸的魁岐防洪堤相繼建成。至1970年,福州閩江下游防洪堤工程體系基本完成,共建14條防洪堤,總長107.39公里,其中:土堤103.07公里,石(砼)堤4.32公里,水閘52座93孔,涵洞40座40孔,旱閘133座166孔。據1990年統計,防洪堤工程保護區內,有人口118.18萬人,耕地20.17萬畝,鄉以上工業企業10640個,工農業總產值為83.65億元,此外,還有倉庫、大專院校用房、鐵路、機場、黨政和部隊機關用房等。 閩江上游水力資源豐富,不少河段利於航行,尤其是下遊河段,航行之利冠於福建省諸河。閩江干支流通航里程1940千米,占干支流總長2600千米的74.6%。位於閩江河口段的馬尾港及新港區,可停泊萬噸輪船,是福建省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閩江流域各河段是福建重要的交通運輸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閩江幹流可通20~30噸機船;沙溪枯水可全線通航3~5噸木帆船。1949年通航里程為1992公里,其中通輪里程437公里;1960年發展到2959公里,其中通輪里程687公里。鐵路、公路交通的發展,水利水電閘壩礙航,到1979年,通航里程下降至1946.7公里,其中通輪只645.8公里;1985年又回升至1977.7公里,其中通輪里程736.8公里。1950年,閩江流域水運量1500噸,周轉量29.57萬噸公里;1959年增至1015萬噸和38537萬噸公里,佔全省運輸總量26.1%和12.2%,以後又逐年減少。1985年,全流域水運量已達38100萬噸。
閩江幹流南平至古田水口段長87.5公里,航道枯水水深1.2~1.5米,寬度15~20米,可通航50~60噸級輪船,葫蘆山以下可晝夜通航。下游北港為閩江主航道,設置內河二等航標(南港灣邊至馬尾段亦同),常年可通航300噸級輪、駁船,台江至馬尾段可乘潮通航1000噸級沿海貨輪。南港淮安至灣邊段,設內河三等航標,只能季節通航。
支流沙溪通航里程,從寧化縣的禾口起至南平,全長324.4公里,1965年寧化縣境內的橫鎖以上修建了水利閘壩,使40公里河段不能通航,通航里程橫鎖至南平為276.2公里。
建溪主航道崇安至南平全長197.5公里,河床系岩石、卵石,水面平均比降0.85‰。其中崇安至建甌129.1公里,枯水航道水深0.3米,航道寬度5~6米,由於修建了多處水利閘壩,將河流斬成幾段,分段通航3.5噸木帆船(現基本上不通航)。建甌城關至南平68.4公里,航道水深0.6米。1985年以後,對該段航道進行分期整治,達到了全年通航20~30噸機動船,季節性通航50噸機動船的要求。
尤溪主流從大田城關至尤溪口160公里,航道寬度8米,通4~8噸木帆船;尤溪城關至尤溪口枯水深0.8米,通3~20噸木帆船和機動船。河段上建有坂面水輪泵壩和坪寨水電閘壩。坂面水輪泵壩建有排筏道勉強可通1~4噸木帆船。坪寨水電閘壩建有船閘,可通2艘150~100噸船隊,現通8噸木帆船。
古田溪建成古田、龍亭、高洋、寶湖四級水電站。1990年,庫區航道平湖至高頭嶺、沂洋至高頭嶺,通航里程38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2米,寬度15~20米,通航80噸船舶。
福州港,地處福建省海岸線的中點,閩江下游的河口段,北距沙埕港125海里,南距泉州港157海里、廈門港200海里。港域自閩江口向內陸逶迤。口外與白犬、馬祖島相對,口內有川石、粗蘆、琅岐三島為天然屏障。兩岸山巒夾峙,地勢險要,上可溯閩江溝通閩江水系,下可泛海至省內外各港和世界上許多港口,自古以來便是閩江流域貨物的集散地。是中國18個樞紐港之一。
南平港,地處南平市,位於閩江上游,西溪(沙溪和富屯溪匯合後至南平段)和建溪的匯合處,是閩北交通樞紐,鐵、公、水運輸中轉站,是閩西、北物資集散地和通向福州的門戶,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港。鷹廈鐵路通過境內,外福鐵路經過港區,公路至建陽119公里,至三明87公里,至福州253公里。
蒼霞港,是福州市區的內河港,位於閩江下游北港中部、解放大橋上游的左岸,是閩北地區物資經過閩江下運的終點,外地、沿海物資進福州再水運閩江上游的起點,是福建省主要的集散中轉港。上行171.3公里至南平,下行51.4公里至閩江口。
芝城港,地處建甌縣芝城鎮,位於閩江支流建溪上游,南浦溪和松溪的匯合口,是閩北物資轉運的主要港口之一,鄰省江西、浙江交界的部分地縣物資,也由此轉運福州出口。由於陸運發展,水運基本上只剩下建甌至南平至福州的單向出口。
閩江吞吐量在1萬噸(萬人次)以上的其他河港還有:武夷港、水北港、南雅港、西濱港、雍口港、梅仙港、沈城港、坂面港、高頭嶺港、塘前港、埔上港、雙溪港、池潭港、官江港、杉城港、風崗港、溪口港、安砂港、橫口港、龍津港、嵩口港、梅溪口港、小箬港、白沙港、灣口港、水口港、莪洋港、黃田港、下雙坑港、漳湖坂港、太平港、沅口港、尤溪口港、侯官港、洪山港、灣邊港、南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