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個山最有名人
擴展閱讀
北京尿不盡怎麼治療 2024-04-26 03:12:03
廈門閩南古鎮怎麼收費 2024-04-26 01:13:21

福州哪個山最有名人

發布時間: 2023-04-01 19:36:02

①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於山】

一名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傳戰國時古民族「於越」

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積11.9公頃,形如巨鱉,最高點鰲頂峰海拔58.6米。山上原有攬鰲亭、倚鰲軒、步鰲坡、接鰲門等六鰲勝跡,還有九日台、集仙岩、平遠台、獅子岩、煉丹井、九仙洞等二十四景。現存廟字有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九仙觀等。有宋至近代摩崖題刻一百多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

【大士殿】

一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為萬壽亭,內供「萬壽無疆」穹碑,為州城百官祝釐之所。乾隆二年(1737年)改為大士殿。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以於山作為總攻陣地,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設在殿內。1911年n月9日拂曉,革命軍在此開火為號,炮打將軍署和旗兵聚居的旗下街,們獲將軍朴壽,殺於殿西丹井附近,殿內有乾隆「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述觀音菩薩「從男變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稱白塔。在於山西麓。磚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據碑刻記載,在辟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初為外圍環木的六層樓閣式磚木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火焚毀,二十六年(1548年)重建,把殘存磚軸內削低四分之一,木梯改裝在磚軸內,成為磚塔。唐代原木塔的石座尚存。塔南定光塔寺,唐天枯二年(公元905年)創建,兩年後,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現存殿字均清代重建。

【戚公祠】

在於山白塔寺東。戚繼光(1528—1587)明代傑出軍事家。

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班師回浙時,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餞別,勒碑紀功。後人在台旁建祠,後廢。現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台,崗台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卧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岩、補山精舍諸勝。

【於山摩崖刻石】

在於山上。有宋至近代摩崖題刻一百餘處。主要集中在鱉頂峰、戚公祠、蓬萊峰、金粟台等處。其中有宋代元絳的「金粟台」篆書,明代張諱的「平遠台」行書,督舶太監尚春的詩刻,清代官府鎮壓農民起義領袖蔡牽、朱憤的紀事刻石等,都具有藝術和史料價值。

【開元寺鐵佛】

在福建福州市經院巷。寺建於梁大情二年(公元548年),初名靈山,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今名。鐵佛迭掌盤足坐於蓮台上,外披泥貼金,法相庄嚴。高5.3米,人立其肩,手摸不及頂。鑄建年代未見文獻記載,明中葉以前,曾被誤認為後唐年間王審知所鑄的三萬斤銅佛,後才發現非銅實鐵,曾異撰聯雲:「古佛由來皆鐵漢,凡夫但說是金身」。清初《榕城紀聞》雲: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鐵佛殿,在佛座下開出銀塔一座,上題:「宋元豐癸亥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劉瑾。」據此,鐵佛當鑄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是研究古代冶煉技術的實物例證。

【烏石山】

簡稱烏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市中部,與於山東西相對,乃城內三山之一。游覽面積11.9公頃,最高點香爐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林蔭壑勝,環山寺觀櫛比,山間亭榭交錯。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為游覽勝地。其中天章台、沖天台、霹靂岩、天台橋等六處,均屬三十六奇;1955年修建了三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東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鞏為之作記的道山亭;居中的方亭,為紀念明代抗倭保城有功的黎鵬舉而建,名黎公亭;居內的圓亭,則紀念陳振龍從呂宋引進番薯種,名先薯亭。此外,還有沈公祠、道山觀、彌陀寺、呂祖宮等。

【烏石山摩崖題刻】

在烏石山上。岩石巉崎,洞壑清幽,摩崖題刻二百餘處,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鄰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較為密集。著名的為唐大書法家李陽冰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所書的篆書《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師孟、陳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題刻。元代間有用蒙文書寫的。明代多詩刻,其中太監的題刻為清人所不取,《烏石山志》均未收錄;但對研究明代太監活動,特別是督舶太監的活動,頗有史料價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市區西北隅。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嚴高鑿引西北諸山之水聚此,為農田灌溉之用。五代閩時,在湖濱建水晶宮,此後漸成為州人游樂場所。宋辛棄疾詞雲:「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因而有小西湖之稱。1914年辟為公園,當時可供游覽的陸地面積僅54.3畝,解放後幾經擴大,已達215.15畝。湖中有開化、謝坪、窯角三嶼,湖濱有荷亭和大夢山,以柳堤和玉帶、飛虹、步雲三橋通聯,構成一幅整體畫圖。園中濃蔭覆蓋,幽香陣陣,更有宛在堂、桂齋等占跡掩映其間,湖面輕舟碎影,水謝卧波,湖光山色,令人陶醉。福建省博物館設在園中。

【大夢山】

一名廉山。在福建福州市西湖之濱。廣袤2華里,高不及40米。舊時,蒼松蓊鬱,排翠崇岡,輕風徐拂,遠近聞聲。」大夢松聲」為福州西湖前八景之一。今則松竹滴翠,花木似錦。山巔有大夢山亭,東南麓有行磴引入假山洞府,盤旋而上,可登亭憑眺全湖景色。環山麓一帶地勢迂迴,西南有乎章池等古跡,系元末平章陳友定西肢園遺址,南為明代薛家池館遺址,東為明禮部侍郎薩琦祠堂,內有養龍、玉井、沙帽三池,1957年合並改建為福州動物園。園內有熊貓館、猛獸舍、水族廊、海豹池、猴山、象園等等,收羅珍禽異獸頗多。西隅有游泳池等。

【西禪寺】

原名長慶寺。在福建福州市西郊怡山。離城約3公里。怡山形如「飛鳳落坡」,又名鳳山。原為南朝梁煉丹士王霸所居,唐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建沖虛觀祀之。後廢弛。咸通八年(867年)延佛教徒居之,後兩年改名清禪,不久又改延壽。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改名長慶,俗稱西禪。佔地約100畝,大小建築物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微妙禪師往海外募金重建。規模雄偉,清末列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垣內寄園,花木似錦,尤擅池館之勝;垣外有古荔百餘株。寺僧年年舉辦荔枝會,吟詩作畫,「怡山啖荔」成為韻事。

【華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市區北部,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尚割據福州,其臣下鮑脩讓為郡守,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樣禪院」,明正統間賜額,改名華林寺。原有殿、法堂、環峰亭、絕學寮等,均早廢。僅存大殿,單檐九脊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雖歷經明清兩代重修,其主要梁架、斗栱等還是初建時原物,保存唐宋建築風格,為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研究古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江心公園】

在福州市台江江心中。面積3公頃,形若巨舟卧於碧波上,原名三縣洲,系由泥沙沖積而成。此洲北面波濤滾滾,百舸爭流;南面則風平浪靜,水清如鏡;地處鬧市之中,而無車馬喧嘩之擾。1975年在此籌建江心公園,環洲砌以石駁岸,以原有三株老榕為中心,栽種花木五萬株,建有榕樹坪、金魚館、臨江亭、釣魚台、品茶軒、游泳場等,頗具規模。1982年正式開放。

【嚴復墓】

在福建福州市郊陽岐村。清宣統二年(1910年)嚴復生前所營建,以石構為主,形如扶臂椅,碑書「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兩側有雲龍柱一對,墓前橫屏書「惟適之安」,規模不大,結構大方。嚴復(1853—1921)字幾道,號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光緒三年(1877年)留學英國,歷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資政院議員。辛亥革命後,任北京大學校長。曾翻譯赫胥黎《天演論》等,為維新變法提供理論基礎。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翻譯家。

【張經墓】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黃店山。張經(1492—1555),明抗倭將領。字廷彝,號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負御倭全責,總督諸軍,次年在浙江王江涇大捷,稱軍興以來戰功第一,但被嚴嵩羽黨趙文華篡功誣陷,被害京師。萬曆中其孫伏闕鳴冤,始昭雪,賜祭葬於此。黃店山古稱芋坑山,地處閩江之濱,山明水秀。墓為白石結構,自麓至半山有十三層寬闊石台,深515米,左右分立翁仲、望柱以及馬、獅、虎、羊等石獸,雄偉壯觀。山麓原有「東南戰功第一」石坊,民國間被軍閥拆除,台石亦被盜竊。1963年重修其主要部分。

【林陽寺】

一名林洋寺。在福建福州市北峰山區,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據宋《三山志》記載,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閩都記》稱為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創建。明初廢,萬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為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間鼓山湧泉寺住持古月禪帥募資重建,稱林陽寺。整組建築群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殿、法堂為中軸主體建築,左右峙立鍾鼓兩樓。旁襯禪堂、僧室、客廳等,規模雄偉,為當時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陳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隱山禪師藏骨塔。

【林則徐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馬鞍村的金獅山麓,面對五鳳山。林則徐(1785—1850)是我國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士,歷任巡撫、總督。力倡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237萬斤,在虎門當眾銷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團結軍民打退英軍進攻。由於清廷妥協求和,被革職充軍新疆。後起用任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職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粵,病死潮州,歸葬於此。墓為三合土結構,寬13.2米,深24.6米,為四層台,墓前有獅子一對。道光六年林則徐為其父母所營建,計六壙,他自己夫婦及弟夫婦均附葬。墓前有御賜碑文和祭文青石碑兩座。

【林則徐祠堂】

在福建福州市澳門路。祠門向東,第一道為屏牆,左右設兩邊門,額題「中興宗袞」、「左海偉人」。第二道為牌樓形牆,設一大門,額橫書「林文忠公祠堂」,進門為一條石鋪通道,左右分列青石文武翁仲及馬、羊、虎等。道半跨有三楹儀廳,廳後通道直達碑亭。碑亭為正方形,內立三座青石碑,成品字形。一為聖旨,一為御賜祭文,一為御賜碑文,均林則徐卒時所賜,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時補鐫。詞廳在碑亭北側,外有圍牆,廳正中把林則徐遺像,楣上掛道光帝御書「福壽」匾額等。亭後有兩座三間排平屋,東西相對,中隔一堵花牆,均作客廳用,再後為一列曲尺形雙層樓房,北樓計九間排,西樓三間排原供家族子弟攻讀之用,內有「豐井」古跡。1982年冬辟為林則徐紀念館。

【歐冶池】

又名劍池。在福建福州市區北部鼓屏路東。相傳春秋時歐冶子鑄劍於此,故名。據宋《三山志》記載:「唐元和中僧惟斡浚池,得銅劍、刀環數枚,送武庫。當時,冶灶猶有在竹林間者。」古時,池周回數里,池畔有冶山、利澤廟、劍池院、五龍堂、歐冶亭等,均廢。宋黃裳《歐冶池》寺雲:「惟有越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明張時徹《劍池燕集》詩雲:「岩畔紫芝開幾許,與君今夜泛瀛洲。」現在池面僅存數畝,1983年重浚,並恢復部份亭榭。

【羅星塔】

俗稱磨心塔。在福建福州市東南21公里處馬尾港的羅星山宋柳七娘建。據《閩部記》載:七娘嶺內李氏女,育色,里豪謀奪之,抵其夫於法,謫死閩南,七娘斥賣其產入閩,捐資造塔,以資冥福。」明萬曆間塔毀,天啟間(1621—1627)徐■倡議修復,重建為七層八角石塔,高31.5米,聳立港口。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兩軍即齊塔下開火。當時馬江兩岸十三鄉人民。展開了反侵略斗爭。1964年經過大規模修繕,羅星山也辟為公園。

【金剛腿】

在福建福州市閩江下游閩它鎮對岸(長樂縣地),距市區30公里,處在兩岸山岩裸露、江流曲折、河道深窄的地段。金剛腿是一條形如巨人腿腳的大石條,從山麓一直伸劍江面。腿卜中空如橋梁,腿部翹起,靴底懸空,靴長約1米,滿生青苔,極其逼肖壯觀,為閩江七景之一。半山岩壁上還有古代石刻「金風濯足」四字。乘船出入閩江的人。部為這天然巨石所吸引。據傳金剛腿原有一對,另一隻已被開采建造肆萬壽橋。金剛腿是江水和海水的分界處,每當溪洪與海潮相遇時,浪濤沖擊,更是奇觀。

【南公園】

在福建福州市區東南。佔地20.000平方米。清初為靖南王耿精忠別墅。湖塘台榭,擅林泉之勝。光緒間辟出部分地建左宗棠詞堂,1912年改為公園。有桑柘館、荔枝亭、藤花軒。望海樓諸勝。近年又依其曲折湖塘壘砌堤岸,圍以欄桿,井在湖上修造兩座石拱橋,其中一座從湖畔假山石洞接通湖心小島的涼亭,成為游覽中心。臨湖建雙層樓船,登船台憑眺,全園景色盡收眼底。園旁影劇場也是公園舊地。

【馬江昭忠祠】

在福建福州市馬尾港的馬限山麓,依山傍水,面對羅星古塔。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為紀念中法戰爭馬江海戰陣亡烈士而建。前後兩進,正廳及兩院祀殉難官兵796人,前廳有石碑一方,記海戰經過。祠西為墓園。1920年重修,將墓園的九壟合為一丘,重立墓碑,上書:「光緒十年七月初三日馬江諸戰上埋骨處」。伺前有老榕兩株,清幽肅穆。一九八三年重修,墓園增設池館亭榭,詞內陳列馬江海戰文物。

【閩江金山塔】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8公里閩江西港。江心突起一阜,削拔尋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勢。宋元年間建一座七層八面的實心石塔,高不及10米。塔周環構庵堂,古人以其比擬鎮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稱。後庵堂被山洪沖毀,或改建為文昌祠,或改建為塔江樓,歷代更迭不常。現存的金山塔寺為1934年重建。塔前有一座殿,塔後有一層樓,左右各有一間斗室。所有樓閣均四面開窗,佔地雖小,有外景可惜,環境頗為清幽。一水奔流,九山環抱,向為游覽勝地。明代抗倭名將張經,少時曾在此讀書,明莆田學者林兆恩(龍江)也曾借室著述。「塔影玲攏映綠波,金山事跡見詩歌」,彈丸之地,卻流傳不少名人韻事。

【閩王德政碑】

在福建福州市慶城寺(路)閩王祠內。閩王王審知(862—925),唐末割據福建,五代時封閩王。治閩三十九年,對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頗有功績。後世譽稱「開閩王」。此地原為他的故宅,閩亡,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改為廟祀。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都率群僚來詞取土捏制春牛,發動春耕。碑全稱《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高4.9米,寬1.87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於兢撰,王倜書。碑文記述審知家世及其治閩前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情況,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資料。祠內還有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廟碑銘》、《乞土勝地》等碑。

【閩王王審知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戰坂鄉蓮花峰的斗頂山。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末,從其兄王潮起兵,入據福建,封閩王。他治閩三十九年,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墓原在鳳池山,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遷葬於此。蓮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對五虎,氣勢宏偉。陵園內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蓮花、永興兩院(寺),閩亡,均廢。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遭屯軍盜掘,今僅存三層墳台及翁仲、石獸等。台上有兩座並列的長方形磚墩,1981年重修,發現墩下為墓室,左室有閩王墓誌銘,右室有夫人任氏墓誌銘,均翁承贊撰。墩後圍有墳壁,上為封土,封頂有唐閩忠懿王墓碑,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重修時所立。

【迥龍橋】

亦名飛蓋橋、沈公橋。在福建福州市郊閩安鎮邢港上。建於五代年間,四墩五門,花崗石砌造,長66米,寬4.8米,墩為兩頭尖船形,墩間各鋪石樑板五條。橋上護有石欄桿,欄柱36根,柱首雕刻有雄獅、海獸、蓮花等,造型古拙生動。南宋淳祐間重修後,改名為飛蓋橋: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鎮官沈某重修,改名沈公橋。現存結構多為唐宋時期遺物。「閩中橋梁甲天下」,但五門以上唐橋尚屬罕見,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橋技術的重要實物例證。橋的兩端各有廟亭一座,均清代重建。西北端為玄帝亭,旁立宋觀文殿學士鄭性之所書「飛蓋橋」和清「沈公橋」石碑,東南端為聖王廟,內祀齊天大聖,重檐九脊頂,背負盤石山,拾級登山,可觀賞邢港九曲、七星獻壽等景緻。

【桂齋】

在福建福州市西湖荷亭側。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則除了父憂在籍守制,倡議重浚西湖。浚湖工程結束,利用節余在荷亭北皇華亭故址建宋李綱祠堂(今廢),並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兩株,取李綱晚年住所名稱,亦叫桂齋。咸豐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遵林遺囑奉其像祀於此。民國間在齋旁建室一間,稱「林文忠公讀書處」,並新建一座禁煙亭。

【煙台山】

在福建福州市區閩江南岸,梅塢與麥園頂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設有煙墩以為報警之用,故名。1962年建為公園。園內有長廊、茶室、閱覽廳、游泳池等。穿插種植木棉、南洋杉、美洲松等名貴樹種。由於一阜臨江,地勢較為高峻,視野開闊,能縱覽榕城全貌。北望三山兩塔雄峙;俯瞰閩江航運繁忙;更有萬壽、閩江兩座大橋,宛若長虹。夏晚江風習習,遠眺萬家燈火,猶如繁星點點,是消暑勝地。山麓梅塢,古時種植萬株梅樹,有「瓊花玉島」之稱。明徐熥曾留下「十里花為市,千家玉作林」佳句。清初毀於戰火,現在已是市肆林立。

【崇福寺】

在福建福州市北嶺下,距城約8公里。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院,後廢。明末清初重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具規模,後逐漸發展,梵宮林立,殿宇巍峨,至清末成為福州五大神寺之一。寺在象峰之麓,岡巒環抱,松柏參天,有清澗一曲繞寺而過,環境十分清幽。現存殿宇,多為光緒年間所重建。

【崇妙保聖堅牢塔】

俗稱「烏塔」,誤稱「凈光塔」。在福建福州市區烏石山東麓,五代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延曦為自身及眷屬、臣下祈福,在唐代凈光塔遺址上興建。原計劃造九層,未完工,延曦被殺,閩亡。現存塔為八角形,七層檐,高35米,用花崗石砌造。轉角設倚柱,每層疊澀出檐。第一層開一門,其餘各層開二門,不設門的地方都設佛龕。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造型雄偉端莊,與於山定光塔東西相對,有「榕城雙塔」之稱。清道光間塔身傾斜,1957年重修。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是研究五代閩歷史與藝術的珍貴資料。塔旁「敕建貞元無垢凈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遺。

【清真寺】

在福建福州市安泰橋下。據寺碑稱,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不合史實。按此地原為五代時閩王王繼鵬的太平宮,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改為萬壽院(佛教寺),元至正間始歸伊斯蘭教,改造為清真寺。《閩都記》雲:國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禮拜」,色目人禮拜誦經於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毀於火,是年冬重建,越八年始落成。重建的寺,屬東方建築形式;大殿單檐五脊頂,深廣均五間,成正方形,為禮拜堂。前有華表,左右兩廡為茶廳、房廊、廚舍等。現存大殿為1955年重建,改為工字形。寺內有永樂聖諭、嘉靖重建清真寺記等石碑。是福州唯一的伊斯蘭教寺。

【鼓山】

別稱「石鼓」。在福建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延表數十里,有屴崱、白雲、鼓子諸峰,最高點海拔969米。以山巔有巨石如鼓,故名。山中湧泉寺是福建著名寺院。寺東靈源洞、聽水齋、白猿峽一帶,岩石嵯峨,摩崖密集,譽稱「石鼓都會」。寺西蒼松翠柏,曲徑通幽,有鼓山十八景、白雲洞諸勝。山上屴崱峰俗稱「絕頂峰」,可觀日出。寺西南為登山石板路,長3公里,石磴達二千五百餘級,沿途青松夾道,有觀瀑、半山、更衣等五亭」,1954年另闢盤山公路,自市中心有車直達寺前。1979年義建造松濤樓,接待遊客。

【鼓山十八景】

俗稱十八洞。在鼓山湧泉寺西,獅子峰下。岩壑幽奇,山徑盤曲,蒼松成蔭,攀登遠眺,福州市、郊全收眼底。宋時建望州亭,今廢。附近有岩洞,廣16米,深7米,洞內有一壑清泉,洞前插一片石壁,占人取達摩面壁之義,名「達摩洞」。洞周有石灶、仙猿岩等勝跡。清咸豐四年(1854年)辟八仙、降虎諸岩洞,鋪設通聯的石礆、石徑,使游覽線延展2公里以上。三十來處岩洞和景物分別題有標名,達摩洞口的石壁上則綜合品題,有達摩面壁、仙猿守峽、玉筍成林、福壽合圖等富有詩意的十八佳句,「十八景」因此而得名。近年來又整修通道,增建樓閣廊亭。

【鼓山摩崖題刻】

在鼓山上。山上岩壑幽奇,鐫刻在岩壁上的摩崖題刻約有四百段,多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雲洞、十八景、靈源洞等地,尤以靈源洞一帶最為密集。明謝肇淛《鼓山志稿》說:「宇內名山銘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靈源洞里許,削壁林立,殆無寸隙。」靈源洞有摩崖題刻二百餘段,真草隸篆俱備,宛如一座書法寶庫。著名石刻有宋代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以及當代郭沫若等題刻。

【千佛陶塔】

在鼓山湧泉寺。計一對。燒造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原立任福州市南台島龍瑞寺,1972年移此,分立在天王殿前,東名「庄嚴劫千佛寶塔」,西名「賢劫千佛寶塔」。塔為陶質,上施釉,作紫銅色。仿木構八角形樓閣式,計九層,高6.83米,座徑1.2米,自下而上寬度逐層縮小。系分層燒造,然後拼合而成。塔壁共貼塑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檐角下懸有鈴鋒,塔頂壓寶葫蘆,塔座塑有獅子、力土和各種花卉圖案,井有題識,記燒造時間以及施捨者和工匠姓名。以陶燒造的大型寶塔,為國內罕見,是研究宋代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

【白雲洞】

在鼓山西北隅,距湧泉寺約7公里。洞在懸崖陡壁間,廣約16米,深5米。堵為佛堂、僧舍。有石為天,不施片瓦。洞外雨絲紛垂,淋不到窗欞;白雲繚繞,迷濛滿洞。從洞口俯視,危岩如削壁,長澗若深淵。古人雲:「白雲之奇,不在洞而在徑。」即指從山下登洞的沿岩險徑。登此洞需穿過三座危岩阻梗的三天門,爬越一段兩側深澗的龍脊道。沿途有化龍橋、印月潭、龍舌岩、天梯、觀瀑台、吼雷湫、時佛嶺等諸勝。

【湧泉寺】

在鼓山半山腰的白雲峰麓。海拔455米處,佔地25畝。此地原為一積水潭,五代粱開平二年(公元908年),閩王王審知填潭建寺,請名僧神晏來居。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改稱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毀於火,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現存主要建築物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鍾鼓樓、白雲堂、明月樓、聖箭堂、藏經殿、回龍閣等,均清及近代重建。規模雄偉,列為清末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以藏經、藏版馳名國內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龍藏、日本續藏等,還有明清兩代本山高僧元賢、道霈等著述和其他翻刻計七千五百多冊,尚存明清經版萬余方,和苦行僧刺血書寫的佛經六百七十五冊。

② 福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福州歷史人文薈萃,代有名人。下面是一些歷史名人資料供您參考。

【杏林始祖——董奉】 董奉(200年—280年),東漢名醫。董奉一生行醫濟世,不取分文報酬,只讓治癒者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售杏得谷用以賑濟貧民。董奉以其崇高的醫德,使醫生的職業有了「杏林」的別號,也被後人尊為「杏林始祖」。

【福州鑒真——隱 元】 隱元禪師(1592年—1673年),日本黃檗宗開創者。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為之轟動。隱元禪師開創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黃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黃檗宗的信眾達數百萬人,建有黃檗分寺500餘座。隱元禪師還將中國的饅頭、豆腐配方和當時中國的建築、雕塑、書法、印刷、醫葯和音樂等傳入日本,被日本稱為「黃檗文化」。

【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1850年),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則徐領導了震動世界、彪炳史冊的「虎門銷煙」,掀開了近現代炎黃子孫反抗外國殖民侵略波瀾壯闊的第一頁,樹立了國際禁毒史上的第一塊豐碑。林則徐一生歷官十四省,被譽為「六任封疆帥,千秋社稷臣」。他組織編譯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譯著;他在新疆主持興修水利,開挖「坎兒井」,至今仍為民造福,被頌稱為「林公渠」、「林公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名句,是林則徐一生的寫照。

【船政之父——沈葆楨】 沈葆楨(1820年—1879年)清代洋務運動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創辦的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和專業技術高等學府,奠定了近代中國海軍和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礎。沈葆楨提出「船政之根本,在於學堂」,他培養出的船政學堂精英,撐起了近代中國革新、自強的脊樑。

【愛國僑領——黃乃裳】 黃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愛國僑領。1896年,黃乃裳參與「公車上書」,並創辦了福建近代第一張報紙《福報》。1899年,黃乃裳毅然出南洋,尋找墾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馬來西亞沙撈越詩巫創辦了「新福州」墾場,成為一代僑領。經過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奮斗,「新福州」日益繁榮,已發展成為詩巫市。

【譯林鼻祖——林紓】 林紓(1852年—1924年),被公認為近代中國翻譯界開山祖師。他與王壽昌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中國第一部翻譯小說。林紓一生譯作180多部,極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學泰斗——嚴復】 嚴復(1854年—1921年),近代中國系統地介紹、傳播西方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嚴復翻譯英國哲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警醒國人奮發圖強,一時風靡全國,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共和先驅——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1911年),《與妻書》作者,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林覺民參加孫中山、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隨黃興攻入總督衙門,受傷被俘,後從容就義。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寫下絕命書《與妻書》,勉勵妻子「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其情其志,影響深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捨生取義、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國近代化工工業奠基人和世界制鹼權威。侯德榜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發明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改進了碳化法氮肥生產流程,為中國化工工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侯德榜生產的「紅三角」牌中國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他寫下的《純鹼工學》等專著,揭開了純鹼生產的秘密,被譽為「中國化學家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貢獻」。

【虎穴忠魂——吳石】 吳石(1894年—1950年),是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犧牲時公開身份為「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次長」。毛澤東主席曾題詩贊譽吳石將軍,寫下了「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的名篇。1973年,國務院追認吳石將軍為烈士。

【文化巨匠——鄭振鐸】 鄭振鐸(1898年—1958年),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的全才型巨匠。鄭振鐸在拓展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國傳統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擔任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天文大家——張鈺哲】 張鈺哲(1902年—1986年),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張鈺哲在中國天文史上寫下許多「第一」。1928年,中國人自己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第1125號小行星)就是由張鈺哲發現並命名為「中華」。1941年,他組織拍攝了中國境內的第一張日全食照片。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鈺哲星」。

【世紀老人——冰心】 冰心(1900年—1999年),被譽為與世紀同齡的文學大師。1923年,冰心發表了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寄小讀者》。其後,在她8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小桔燈》、《繁星》、《春水》、《空巢》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讀者的文學名篇。冰心以愛為中心的文學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為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國首位女性建築學家,也是現代著名詩人、作家,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林徽因參與新中國國徽設計,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發掘、搶救了國寶景泰藍製作工藝,為民族和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文學創作上,她一生也著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等大量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

【科普鐵人——高士其】 高士其(1905年—1988年),被譽為科教戰線上的「鐵人」,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全身癱瘓的高士其,以頑強的毅力奇跡般工作了60年,寫下600多篇、75萬多字的科學小品、科學童話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領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學道路。高士其受到廣大青少年的熱愛,被稱為「中國兩億兒童的爺爺」,被中共中央組織部確認為「中華民族英雄」。

【黨內才子——鄧拓】 鄧拓(1912年—1966年),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鄧拓創辦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最早的黨報——《抗敵報》。1944年,鄧拓主持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澤東同志的文集。新中國成立後,鄧拓擔任《人民日報》總編、社長等職務,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圍棋宗師——吳清源】 吳清源(1914年— ),現代圍棋大師。少年時代的吳清源就被譽為「一代圍棋神童」。東渡日本後,吳清源與日本著名棋士木谷實開創了「新布局」,被稱為圍棋現代布局的奠基人。1939年至1956年,他與當時所有日本圍棋一流高手的番棋決戰均取得勝利,縱橫日本棋壇近20年難逢敵手,被尊為「昭和的棋聖」,開創了「吳清源時代」。1983年,吳清源先生因健康原因隱退。

【數學巨星——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1996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數論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證明了「1+2」,這項成果被稱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1978年,新華社記者徐遲寫下了著名的長篇通訊《哥德巴赫猜想》,報道了陳景潤的事跡。在十年「文革」動亂剛剛結束的那個「科學的春天」里,陳景潤成為激勵廣大有為青年向科學進軍的一面旗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仁心妙手——吳孟超】 吳孟超(1922年— ),中國肝膽外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吳孟超創立了中國肝膽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造就出高層次專業團隊,使中國肝臟外科診治、研究從一紙空白到一舉邁進世界先進行列。吳孟超視病人為親人,他常說醫生的醫德比醫術更重要,只要有可能都堅持親自主刀,至今已使1.36萬多名患者恢復了健康。年逾八旬的吳孟超院士,至今仍奮斗在臨床、教學、科研第一線。2006年,吳孟超以其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獲得了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中國醫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③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1、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

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獲得4A級風景名勝區榮譽。

2、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

4、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5、烏塔

塔位於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與於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④ 福州西湖公園,鼓山,魚丸的英文名是什麼,還有什麼名人,比較有名或有趣的地方和

福州西湖公園 Fuzhou West Lake Park 鼓山 Gushan 魚丸 Fish balls 開閩王——王嘩或審之 華僑領袖——黃乃裳 閩越王——無諸 引種番薯——陳振龍 福州君守——蔡襄 翻譯專家——嚴復 愛國詞人——張元千 制鹼專家——侯德榜 海軍名將——薩鎮冰 科普先驅——高士其 海軍名將——左宗棠 一代才華——鄭振鐸跡蘆芹 三朝元老——葉向高 民族英雄——鄭成功 脫胎始祖——沈紹安 數學大師——陳景潤 文學大師——謝冰姿畢心 革命先驅——林覺民 左海偉人——林則徐 博學多才——鄧拓 閩中十才子

⑤ 福建哪個地方出名人最多

福州近現代名人輩出,有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學家高士其、數學家陳景潤、國府主席林森、文學家鄭振鐸,化學家侯德榜,文學家冰心,華僑領袖黃乃裳等,舉不勝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閩越有才,左海為盛。福州地靈人傑,俊采星馳,這方水土的先賢們在諸多領域「開風氣之先」,作出開創性成就而成為「中國第一人」。他們集中反映了福州人民的聰明智慧和拼搏創造,為桑梓爭光添輝。

⑥ 武夷山市最具有影響力的人是誰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傳世名作:雨霖鈴·寒蟬凄切。

介紹幾位從福建省武夷山市走出來的名人,他們雖然不敢說是最具影響力的,但都是解放軍將領,也是共和國功臣,他們是:

孫克驥(1917-2005),曾名朱永樺,福建武夷山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參加新四軍,參加過郭村、黃橋、天目源答山、蘇中、漣水和淮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辦公廳副主任、廣州軍區公安軍政治委員、總參謀部警備部副部長、雲南軍區政治委員、軍事握旁科學院政雹皮慧治部主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2005年3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9歲。

劉國興(1919-1992),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曹墩村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1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福建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福安軍分區副政委,晉江軍分區副政委,中共晉江地委常委,福州軍區軍事檢察長,福州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顧問等職,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12月6日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73歲。

劉蘇閩,福建省武夷山市人,1968年3月入伍,先後在陸勤部隊、飛行部隊、艦艇部隊、軍隊院校等單位工作。海軍東海艦隊某部原政委、海軍少將、上海市新四軍 歷史 研究會會長。

柳三變

古代柳永,現代鄭強!!![摳鼻][摳鼻][摳鼻]

⑦ 福州稱號最多的5A級景區,閩都名人聚集地,門票不過80元呢

福建的老大——福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國知名的旅遊勝地。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福州又叫“三山”,取自福州市境內三座山的合稱,這三座山分別為於山、烏石山、屏山,而這其中,烏石山位於三山高度之首。

在山景區的東麓,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石塔,它與於山西麓的白塔遙遙相對,是福州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二塔”之一,它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樓閣式石塔,已經成為了福州的歷史文化名片。塔身由青石砌成,由於年代久遠呈烏黑色,所以又叫烏塔。

⑧ 福建歷史上有出過什麼名人

1、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茄瞎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態凱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⑨ 福州的山

1,鼓山海拔969米、面積1890公頃,聳立於榕城東郊,閩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聞遐邇。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閩二絕"之贊。它因頂峰有一巨石如鼓,每當風雨交加,便有簸盪之聲,故名鼓山。從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廨院東側的一條1954年修建的盤山公路約8.5公里,直達湧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廨院西側建了一條空中索道(纜車)到達鼓山十八景區,長達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道長3.5公里,有2145多級台階,每隔500米左右就蓋有一亭,供遊人登山歇息時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七亭後進山門直達湧泉寺。鼓山勝跡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160多景。

2,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
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烏山 從山的東南麓烏山路拾級登山,行數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為沖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後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4字。台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台"3字。"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岩石,岩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岩,這就是"天台橋"。此橋奇險,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順台階再行數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師孟所建,並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約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於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
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至天章台。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吟詠「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台」詩句的所在。篆書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躍於石上。過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靂岩」。此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霹靂岩左面石崗上高矗著一座長方形亭子,是紀念明代抗倭名將黎鵬舉的黎公亭。離亭200多步,還有一塊形如襆頭巾的岩石,刻有「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俗稱黎公岩。黎鵬舉,字沖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揮僉事,時倭寇侵犯,閩江口五虎門陷落,福州形勢危急。黎鵬舉親率一支水師,在馬尾羅星塔、閩安鎮一帶大殲頑敵,使福州轉危為安。後人建此亭,永紀他的功績。
霹靂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門,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的意思,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幹事。可是他說歸說,做歸做,時常宴樂其間,早把清冷拋之九霄雲外。任職數月,他便身敗名裂,亭台也隨之倒塌。只有楷書鐫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確是極大的諷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級石階,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歸國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陳振龍原籍福建長樂,遷居福州。早年往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當地發現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充糧食,就想方設法將它引回福州,並在巡撫金學曾的幫助下,試種推廣。當時福建正逢飢荒,番薯的試種、推廣,使人們度過了飢荒。金學曾還在總結陳振龍父子經驗的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略》。從此,番薯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華嚴岩側的李陽冰"般若台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天秀岩旁,還留有明朝宰相葉向高草書詩刻一首:"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運筆疾如龍蛇飛舞。在清冷台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
從先薯亭北出,可觀賞到石壁觀音。相傳此處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岩壁上顯現隱隱約約的現象。後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合的藝術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後人在此建大士閣。現存建築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牆,有著名的蒙泉,清冽泉水滲於附近岩石隙間,現在這兒開設茶廳。
鴉浴池在石壁觀音西南,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池內有泉,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於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誇它:"不須陸羽茶經記,也算人間第一泉。"
天秀岩在鴉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組挺拔奇偉的大岩石構成。天秀岩的名字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於此處岩上,以得天獨秀自詡。100多年後,薛逢(唐咸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後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曆年間,福州詩人多借庄中結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薛氏後人邀請,在此唱和,並留下草書詩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台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於幻夢之間。兩石之後有凌霄台,凌霄台是烏石山的最高點,檯面寬廣,可容數百人。舊時重陽節,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台詩》,詩中有"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子夜先看日,陰崖得後春,三山空鎖碎,萬落自埃塵……",描述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台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帆。凌霄台東,有三塊天然大岩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岩洞。洞內可坐數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佔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3,於山位於福州市區東南五一廣場北側。戰國時期有於越族居此,故名。 相傳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煉丹,又名九仙山。最高處海 拔58.6米,是為鰲頂峰.後因宋代福州人陳誠在此讀書中了狀元,故又 稱狀元峰.於山有九仙觀等24景,現存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 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餘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 代碑刻。
由五一廣場步上於山文化游覽區,上山以後即見樹木參天,古榕 盤根錯節,蔚為壯觀。俯瞰福州全景,一覽無遺。
定光塔在於山西麓,磚結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佑 元年(904年),系唐閩王王審知為向雙親報恩而建。辟基時發現一顆 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又因塔身為白色,故俗稱白塔。塔南有定光 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創建。兩年後朱溫滅唐,建立後梁。為祝賀 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寺內法雨堂,系《天演論》譯 者、近代思想家嚴復讀書處。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明嘉靖四 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戰九捷。次年援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勝倭寇。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設宴餞行,勒碑 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現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 袍盔甲,行軍干糧「羌餅」等。 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 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後步月到此醉卧之處。
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 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 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時,為革命軍前 敵指揮部所在地。大士殿東邊的護國寺,西邊是龍神廟。九仙觀是於 山最大的廟宇,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玉皇閣,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
於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場演武廳銘》即在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 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遙拜皇帝地方,現為福州市博物館。大士殿東鄰「護國寺」,西接「真龍庵」。定光塔坐落在於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層八角型白塔,遊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戚公祠位於定光塔寺東,專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相傳戚繼光當年率兵在福建抗倭,連打了三次大勝仗,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慶功。後人在此建戚公祠。現祠為1918年重建。祠正廳塑戚公坐像,廳兩側壁上懸掛著四幅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的功績。

4,屏山位於市區北端,其山加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積50公頃。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據史書載:漢代閩越王無諸曾於前麓建「冶城」故又稱「越山」、「越王山」。至今市內屏山之麓華大路一帶,遺留下越王時期的古跡甚多,雖時代滄桑,猶依稀可尋。山之北面亦名「龍腰山」。後梁開平二年(908),閩王王審知築南北「夾城」,將屏山南段圍人城內。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馬王恭重築福州府城,造樣樓於山巔,作為四城建樓樣板。後更名鎮海樓,登樓可遠瞰閩江口五虎山,與杭州吳山、廣州越秀山的鎮海樓齊名。民國時,毀於火。1945年改建為林森紀念堂,「文化大革命」期間拆廢。山南麓是冶山,有歐冶池,唐刺史裴次元在山南辟球場,當時有望京山、觀海亭、玉泉池等29個勝跡。西麓叫馬牧山。南麓有越王飲馬池、琴石、金雞井。山顛有環峰亭、絕學寮、勝會亭、翠濤亭等。古時山麓遍種桃花,每當早春二月,一望如錦。今皆廢圮,僅存苔泉、華林寺大殿。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山上又遭破壞,屏山已成為荒山坡。1950年後,曾幾次在山上大修綠化,80年代後整個屏山已鬱郁蔥蔥,山的南麓是省府所在地。山上原有樓一座,屹立山頂,名「鎮海樓」。可望見閩江口浩瀚江水,惜毀於火。樓前有七星缸,用石雕琢而成,排列如北斗七星,據傳缸中積水,經年不涸。山的周圍有冶山、歐冶山、華林寺大殿等景觀。其中華林寺大殿創建於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是我國江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⑩ 福州最出名的是什麼山

鼓山。鼓山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東部、閩江北岸,距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鼓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鼓山景區以古剎湧泉寺為中心,東有回龍閣、靈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數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羅漢台、香爐峰等50多景;北有大頂峰、白雲洞等45景。這些景點主要由花崗岩經長期剝蝕、風化、崩塌、堆積而成,千姿百態,構成蟠桃林、劉海釣蟾、玉筍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觀。此外,還有歷代摩崖石刻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