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南台島面積多大
福州南台島
福州南台島(即現今的福州倉山區全境),分別與鼓樓、台江、晉安、馬尾和閩侯、長樂隔江相望。轄區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5.2萬人。全島下轄倉前、東升、對湖、臨江、三叉街、上渡、下渡7個街道和倉山、城門、蓋山、建新、螺洲5個鎮,共有112個居委會和112個行政村。 地處福州市南大門,水、陸、空便利的交通條件日趨發達;閩江、烏龍江四周環繞,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福廈路起始點和福泉高速公路介面始於我島,並有8座大橋與島外連接;正加緊實施的環島提路工程,以及日臻完善的島內路網建設,將進一步促區域交通網路建設的成熟化、合理化。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該島僅35公里。隨著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投資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必將有力地促進我島經濟的騰飛。島內有麥德龍、新通福、三協精機、三豐鞋業等一批企業。
根據南台島的現狀及福州市總體規劃構想和未來發展所需,「十五」期間南台島區域規劃主要定位為四個方面:(1)福州市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區;(2)城市的文教區、科研基地;(3)城市重要的商貿區和旅遊娛樂區;(4)高商住宅區。
在以「建設福州新城區」為目標,按照現代化省會中心城市「東擴、南進、西拓」的要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開始從滯後型逐漸向適應型轉變,極大地改善了島內的投資環境。
「十五」期間,我們要抓住城市建設中心南移和「全面開發南台島,建設福州新城區」難得的歷史機遇,加快城區發展,實現經濟騰飛。
2. 福州倉山上渡路南台新苑芙蓉園郵政編碼 是多少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上渡路郵政編碼為:350008,供您參考。
3. 黑白無常里的南台的南台橋在哪
南台島是福建省閩江流域第一大島嶼,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是福州市區的組成部分(即現今的福州市倉山區全境),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202.6米。
兩宋時期,福州城市仍在向南發展,南門外的茶亭逐步露出水面,福州平原的陸地漸漸向南台靠近。不過當時,兩地之間還有寬達三里多的水路。由於南台在福州的地位重要,宋朝天聖年間,福州官員章頻在南台設置「臨津館」,在館的西南,還蓋了一座合沙亭。
「合沙」之名起源於福州的民謠:「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這是因為,福州往南要越過多條河流,行走不便,所以當地民眾編了這條民謠,盼望福州城南的陸地早日和南台連在一起,並預言這會使福州出現狀元和宰相。由於民謠的流行,宋初吳越國在福州建夾城,將其南門稱為合沙門,其位置在今茶亭一帶。合沙亭與福州南部的合沙門遙遙相望,反映了福州人的理想。
為了方便福州與南台之間的交通,宋朝在南台島與福州之間蓋了一座浮橋,取名為沙合橋。《三山志》記載:「浮橋,由郡直上南台,有江廣三里,揚瀾浩渺,涉者病之。元佑以來,江沙頻合,港疏為二,中成楞嚴洲。八年癸酉七月,郡人王秘監祖道為守,相其南北,造舟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號合沙北橋;南港三千五百尺,用舟百,號南橋。衡梁板其上,翼以扶欄,廣丈有二尺,中穹為二門,以便行舟。左右維以大藤纜,以挽直橋路於南北。中岸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備痴風漲水之患,糜金錢千萬,一出於施者。明年,紹聖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餘錢三千九百緡,分給負郭三縣僧寺,以為本錢,俾歲取息,以待缺敝修造。十一月落成,自為文記之。尋又為屋以覆纜柱,架亭於其側,以憩行者。」這里講到的浮橋,分為二段,北段即為南台與福州南門之間的合沙北橋,長度約五百尺,約合150米。可見,當時南門陸地與南台之間的河水頗寬。而其南段長達三千五百尺的大橋,即為後日白龍江上的萬壽橋。
南宋詩人陸游的《渡浮橋至南台》寫到:「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寺樓鍾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此詩可見南台浮橋的雄偉。南台島是福建省閩江流域第一大島嶼,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是福州市區的組成部分(即現今的福州市倉山區全境),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202.6米。
兩宋時期,福州城市仍在向南發展,南門外的茶亭逐步露出水面,福州平原的陸地漸漸向南台靠近。不過當時,兩地之間還有寬達三里多的水路。由於南台在福州的地位重要,宋朝天聖年間,福州官員章頻在南台設置「臨津館」,在館的西南,還蓋了一座合沙亭。
「合沙」之名起源於福州的民謠:「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這是因為,福州往南要越過多條河流,行走不便,所以當地民眾編了這條民謠,盼望福州城南的陸地早日和南台連在一起,並預言這會使福州出現狀元和宰相。由於民謠的流行,宋初吳越國在福州建夾城,將其南門稱為合沙門,其位置在今茶亭一帶。合沙亭與福州南部的合沙門遙遙相望,反映了福州人的理想。
為了方便福州與南台之間的交通,宋朝在南台島與福州之間蓋了一座浮橋,取名為沙合橋。《三山志》記載:「浮橋,由郡直上南台,有江廣三里,揚瀾浩渺,涉者病之。元佑以來,江沙頻合,港疏為二,中成楞嚴洲。八年癸酉七月,郡人王秘監祖道為守,相其南北,造舟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號合沙北橋;南港三千五百尺,用舟百,號南橋。衡梁板其上,翼以扶欄,廣丈有二尺,中穹為二門,以便行舟。左右維以大藤纜,以挽直橋路於南北。中岸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備痴風漲水之患,糜金錢千萬,一出於施者。明年,紹聖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餘錢三千九百緡,分給負郭三縣僧寺,以為本錢,俾歲取息,以待缺敝修造。十一月落成,自為文記之。尋又為屋以覆纜柱,架亭於其側,以憩行者。」這里講到的浮橋,分為二段,北段即為南台與福州南門之間的合沙北橋,長度約五百尺,約合150米。可見,當時南門陸地與南台之間的河水頗寬。而其南段長達三千五百尺的大橋,即為後日白龍江上的萬壽橋。
南宋詩人陸游的《渡浮橋至南台》寫到:「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寺樓鍾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此詩可見南台浮橋的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