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華林寺——長江以南木構建築「活化石」
「寺倚屏山信杖藜」,明代文學家曹學佺此詩句中的「寺」便是華林寺。在華林路蔥蘢的綠樹掩映下,華林寺肅穆而立。相比蜚聲海內外的鼓山湧泉寺、香火繁盛的西禪寺等,華林寺似乎顯得有些「低調」,但其大殿卻與同一個時代的山西平順大雲寺大殿、平遙鎮國寺大殿等同屬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其經後代屢次修葺,仍保持北宋初期的法式特徵,以時代而論,在全國可稱第七,在江南則為第一。華林寺滑喚嘩歷經千餘年風雲變幻,現僅存大殿,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發現檔案
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明正統九年(1444年),獲賜額匾「華林寺」。宋代名臣李綱、張浚等曾寓游於此。
歷史溯源
中國古建築的活化石
講述人:福州市博物館華林寺保護管理所所長陳愷旻
「華林」一詞出自彌勒佛於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之眾生一說,此名沿用至今。
清代嘉慶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有一次大規模修繕,除大殿、天王殿、山門,還增建了准提樓、文昌閣、火神廟、金佛殿、大士閣等。林則徐當年為重修華林寺撰寫了碑記。
說到華林寺,其建築特點必須重點介紹,因為華林寺在中國古建築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華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進深八架椽,單檐九脊頂。共用檐柱14根、內柱4根,通面闊15.84米,通進深14.7米,台明面積為495.6平方米,單檐歇山筒板布瓦頂。大殿為抬梁式構架,內柱高過檐柱2.62米,這是為了容納內槽佛像的高度。
華林寺大殿雖僅是一座三開間的佛教建築,但中間的當心間寬度卻達6.5米,超過了七開間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宋元時期,南方殿堂加大心間尺度,其目的是增加和擴大禮佛的空間。宋以後,南方殿堂當心間尺度普遍增大,其尺度甚至超過唐宋北方大型殿堂的心間尺度。華林寺便是這個特徵的代表性建築之一。
華林寺大殿四檐及內柱頭上均施斗拱,用材碩大。三開間殿堂用「材」與九開間用「材」等量齊觀,比宋代《營造法式》中規定的一等材還要大,早期建築特徵十分顯著,這也是同時代信行罕見的斷面比例。大殿足材高度0.45米,為全國最大。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撐,不用一根鐵釘,體現出構件古樸碩大、做法特殊、結構嚴謹簡潔的特點,在空間設計、造型、工藝上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特有的構件,在建築物的柱子與屋頂之間形成過渡,這樣就能夠支撐上部大尺度挑出的屋檐,在功能和審美上達到協調統一。在我國歷史上一般只有較大規模的宗教或宮殿建築物才有斗拱的設置,普通民居則不得使用。華林寺大殿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拱,斗拱總高為檐高的3/4,體量大,多用駝峰而少用蜀柱。斗拱和梁架渾然一體,架構簡練嚴謹卻又氣勢古樸雄渾。
華林寺大殿框架結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使大殿經受了千年風雨的考驗,迄今保存完好。華林寺大殿的大柱全為梭形柱,柱子上下卷殺,即柱子形狀略呈梭子形,上下直徑小,中間直徑大,在梭柱上面裝飾有肥碩的月梁,呈圓形斷面,與北方近似方形的斷面完全不同。這種木柱風格流行於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後已不多見——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風格,使華林寺在唐宋時代的木構建築中獨樹一幟。
北方漢至南北朝時期喜歡用這種梭形柱,隋代以後漸少。五代起梭形柱的實際應用主要在南方,福建宋構建築用梭形柱很普遍。同時中國古代建築柱子的形制也是從粗到細變化的,以華林寺平柱高4.57米、柱底直徑0.6米計算,柱徑與柱高比為1∶7.61,顯得粗壯古樸,大殿早期建築特徵顯著鏈斗。梭形柱成為沿襲古制而形成的一個重要地方特徵,在於梭形柱的柱頭上方裝有巨大的乳斗,乳斗底部做成皿板形。華林寺大殿就是這一系列特徵的活化石,使得建築的視覺效果更加古樸、典雅。
華林寺大殿在構造和藝術處理上具有顯著的福建地方特徵,如粗壯梭形柱的上下卷殺做法、圓形斷面的月梁、雲形駝峰、碩大枦斗、層層疊斗、插拱皿斗、昂面的雙梟雙混曲線、柱頭枋、羅漢枋和撩檐枋上鐫刻團窠等等,構成了福建地方建築形制獨特、拙壯直率、古風猶存的特點。
大殿中間的平梁也值得一提,其樑上不用叉手而是用並列3隻方斗支起的翼形駝峰承托脊檁,這是很獨特的做法,如行雲流水,曲線奔放。規格不等的雲狀駝峰,在國內已知的實例中,是非常罕見的。
保護傳承
由省級文保單位升格為國家級
上世紀50年代,我省文物工作者在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發現」了華林寺大殿,當時其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福州市重建文管會後,將華林寺大殿的保護工作列為首要任務,於1981年接管大殿。1982年,福州華林寺大殿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時華林寺大殿歷經千年滄桑,梁架歪閃,枋栿拔榫,裝修、雕塑盡數損毀。省、市政府十分重視華林寺大殿的保護修復工作,通力合作。
國家文物局撥付經費,指定專業的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負責大殿復原工程設計、經費預算和施工指導。負責這項工作的是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李竹君。1986年12月,大殿正式落架動工。1988年8月大殿竣工,後添建山門迴廊,1989年國慶期間,大殿試行開放。
華林寺大殿開放後,分別於1995年和2000年進行了兩次屋面翻漏工程。2015年再次立項修繕,涉及大殿屋面翻修、大殿木構架維修、附屬建築物修繕等,在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當時為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局的領導下,福州市博物館於2019年完成了華林寺大殿修繕工程,並於當年重新開放。
專家點評
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華林寺大殿是福州現存古建築中的瑰寶,其一磚一瓦、一斗一拱都飽含著能工巧匠的心思,講述著福州古建築的傳奇故事。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古建築是這凝固的音樂中最為古老的樂章,華林寺大殿則是這古老樂章中的經典之作。
建築是凝固的藝術——華林寺大殿建築工藝的特色在五代十國、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很多手法是沒有記載的孤例,彰顯了福州古建築特有的元素,是迄今千年古建築中的瑰寶之作、靈魂之藝。
華林寺大殿,作為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被譽為「江南古建築瑰寶」,是長江以南木構建築的「活化石」,堪稱五代十國、宋建築的「實物圖書館」,也是溯福州古建築歷史之源、覓福州古建築歷史之脈的實物見證,其建築工藝、樣式還影響到日本建築中的「大佛樣」,是中日建築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
⑵ 南方保存的宋朝宗教建築
華林寺大殿、保國寺大殿
華林寺大殿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在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寺的創建年代無考,而僅存的大雄寶殿中國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木構建築物。雖經後代屢屢修葺,仍保持五代始建時的特徵,體現出晚唐營建特點。據《三山志》載:北宋乾德二年 (964)建寺,又據碳14測定部分構件的結論,大殿的時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紀之間。大殿除柱樑構架及斗栱外,門窗板壁及瓦頂均系近代更換。清嘉慶二十三年至道光六年(1818~1826)增含液建迴廊。 歷史:閩國滅亡之後,吳越國國王錢鏐割據閩浙等地,福州郡守鮑修拆除敗老孫閩王宮殿,利用所拆下來的材料在屏山南麓建成華林寺前身"越山吉祥寺院",建成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此後,又建造數座禪院,規模宏大。宋高宗曾賜該寺御書"越山"、"環峰"。
保國寺大殿
保國寺在浙江省寧波市西15公里的靈山,相傳始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末改今名,寺內察鏈現存建築除大殿外均為清代建築。大殿建於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和同時期的建築相比,有其獨特的手法和特點。
⑶ 為什麼福建省會福州只是大陸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而泉州卻是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因為泉州歷史文化達到的高度跟價值高於福州。
唐朝韓愈說的福州閩越有長才,他說的閩越長才的代表就是泉州人歐陽詹,在他給歐陽詹寫的哀辭里就有。
商業貢獻方面,宋元泉州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代表了整個中華的輝煌。明朝泉州的私商跟清朝的郊商是福建海商的代表。
科舉文化方面,北宋福州人陳襄言:天下士儒,惟言泉、福、建、興化神滑諸郡為盛,其間中高第、歷顯官、福吾天子之民者為不少。宋元時期福州人承認的泉州科舉文化的地位在福州之前,特別是進士成材率,以質取勝,而不是量。明清在資本主義萌芽的的明嘉靖至清乾隆為止這段時間泉州科舉文化也是超過福州的,各種人才集中涌現,將福建文化推向高峰。
所以唐宋交接的留從效,宋元交接的蒲受庚,明清交接的鄭氏集團,歷代福建朝代交替的主動權都掌握在泉州手裡,福州歷史的鼎盛在晚清,也是因清初泉州人將台灣納入致使省城福州地位大幅提升成為閩浙總督駐地,成為閩浙台戰略中心,地位甚至超過江南的浙江,才得以在乾隆後期國家衰敗,福建各地大幅衰落之際於晚清集全省之資源,一枝獨秀,達到歷史鼎盛。
誰對歷史的貢獻大,推動大,誰的歷史文化就游迅臘是代表,因泉州大批歷史輝煌的遺存證據需要重點保護,所以泉州昌判肯定是首批,福州肯定是二批。
⑷ 八閩文化·八閩名勝古跡·建築
八閩文化·八閩名勝古跡·建築
(1) 華林寺大殿
華林寺位於福州市區屏山南麓,1982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北宋乾德二年(964)吳越國郡守鮑修讓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寺成,初名「越山(屏山)吉祥禪院」,至今宋高宗手書的「越山」、「環峰」殘碑猶存。正統九年(1444)明英宗賜額「華林寺」。
華林寺原有建築宏偉,現僅存大雄寶殿一座,面闊24.5米,進深23.3米,高15.5米,單檐九脊頂。建築用材規格超等,構件碩大,造型古樸;斗拱組合嚴謹簡潔,闌額、乳伏均屬「目梁造」作法,檐下四周外向的「雙抄、三下昂、重拱偷心、七鋪作」均按需要隨宜加減,大量運用插拱。經碳14測定,確認全部木構件均為千年前原有。華林寺大殿建築風格獨特,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是研究古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2)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建築風格奇特,構築巧妙,國內絕無僅有,亦為世界奇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比利時的史蒂汶·安德烈譽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福建客家人是西晉末中原南渡流民的一支。他們遷到江南,定居在安徽、江西等地。唐末動亂,他們又從皖南、贛北遷到福建閩西等地。故土樓建築集中於漳洲市所屬各縣,以及永定縣和龍岩部分地區。
客家土樓建築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五鳳樓」式,又稱「三堂兩橫」式或「太師椅」式。兩側橫屋(廂房)自前向後由一層、二層、三層依次加高,最後的第四層(正房)變成了高大的主樓(後堂),總體上看好似一把太師椅。以建於道光八年(1828)的永定高波鄉大堂腳村「大夫弟」為代表。二是方形樓。前堂、橫屋、後堂等高,成「口」字形。三是圓(環形)樓,環環相套,以永定古竹鄉的「承啟樓」最為典型。該樓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動工,歷時三年建成,為三環同心圓形,直徑七十三米,有房間四百零二個。
「五鳳樓」顯然是中原的四合院在福建特定環境下的變形。在由平原向山區的過渡中,「五鳳樓」逐漸減少「方樓」逐漸增多。方樓系「五鳳樓」的變形,如永定洪坑的「福裕樓」已將後堂兩側也加高成四層,並將前堂改成兩層與兩側「橫屋」連成一體,顯然在向方樓過渡。如再將前堂加高,就成了完全圍合的四方樓。永定縣除「五鳳樓」外,在多數山村裡又都是方樓和圓樓並存。而圓樓又是方樓的變形。建築形式的變化體現了客家人的聰明才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方樓四角的房間光線暗、通風差、緊臨樓梯、噪音干擾大,故最不受歡迎。圓樓的每個房間條件相同,沒有這個問題。同樣周長的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圓樓可以得到比方樓更大的內院空間。建築同樣面積的圓樓就較方樓節省木料。不僅如此,圓樓還能更均勻地分散外來作用力,比方樓有更強的抗震力,對風的阻力也比方樓小。可見客家土樓建築三種形式的發展,實際上是整體結構與使用功能都日趨合理的過程。
(3) 集美學村
集美村是愛國僑領陳嘉庚的故鄉,距離廈門市區十七公里。1913年,陳嘉庚在此創辦學校,前後耗資一億多元,至今建築總面積已達十多萬平方米,成為包括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航海專科學校、集美中學、集睜扒美小學、集 *** 兒園等十二所各級多類院校的學村,其規模之大、設施之完備、在校師生人數之多,在國內尚屬少見。
集美學村瀕臨風景秀麗的海濱,集閩南自然風物與中西建築風格之美於一體。遠遠望去,在綠蔭之中,海天之際,一幢幢高樓叢立。花崗岩樓牆和紅瑪瑙色翡翠色的琉璃屋頂,在陽光下熠熠鉛早穗生輝。「海池」(長湖)中造型各異的亭台樓閣,與湖畔路旁的奇花異木交相輝映,獨具特色。
集美學村內的「歸來堂」是根據陳嘉庚先生的遺願,為其子孫後代歸來相處而修建的。歸來堂佔地四千多平方米,以白石為牆、綠瓦為頂的十幾間廂房和會客室環繞著主體建築大廳堂。進入大廳堂,迎面是一座黑色折式屏風,上用蚌殼鑲寫著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陳嘉庚先生的悼詞,廳堂正中是陳嘉庚先生的青石坐像。兩側圓柱上,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對聯:「鰲圓博物大觀百聞不如一見,鷺江集美中學萬人共仰千秋槐卜」
「陳嘉庚故居」亦在學村內,古老而簡朴,是1918年陳嘉庚、陳敬賢兄弟所居。1980年重修時廖承志題寫了匾額。故居內的陳設均按其生前情形排列。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集美村建寨屯兵。現尚有大石一塊,上刻「延平故壘」四字。設在故壘的學生游泳池命名「延平池」,建在故壘後的高樓稱為「延平樓」,以此作為對鄭成功業績的緬懷。
⑸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1、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
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獲得4A級風景名勝區榮譽。
2、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
4、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5、烏塔
塔位於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與於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⑹ 福建福州、泉州的旅遊景點有那些
很多很多很多啊啊啊。
福建的有:
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武夷山風景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古田會議舊址(1929年)、
2、泉州清靜寺(宋)、
3、福州華林寺(宋)、
4、泉州開元寺(宋至清)、
5、南安市鄭成功墓(清)、
6、泰寧縣尚書第建築群(尚書第)(明)、
7、福州林則徐墓(1826年)、
8、長汀縣革命舊址(1929年)、
9、廈門陳嘉庚墓(1953年)、
10、莆田木蘭陂(北宋)、
11、惠安縣崇武城牆(明)、
12、泉州洛陽橋(宋)、
13、泉州天後宮(清)、
14、莆田釋迦文佛塔(南宋)、
15、泉州清源山石造像(老君岩造像)(宋)、
16、南安市九日山摩崖石刻(宋)、
17、德化縣屈斗宮德化遺址(宋)、
18、泉州伊斯蘭教聖墓(明)、
19、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漢)、
20、莆田元妙觀三清殿(宋)、
21、廈門、龍海青、白礁慈濟宮(宋)、
22、東山縣關帝廟(明)、
23、漳州石牌坊(明)、
24、福建土樓(華安縣二宜樓)(清)、
25、福清市瑞岩彌粗悄勒造像(元)、
26、晉江市草庵石刻(元)、
27、福州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昭忠祠(清)、
28、廈門胡里山炮台(清)、
29、晉江市安平橋(南宋)第五批(2001、6、25國務院批准,共16個,另3個為合並)、
30、福州祟妙保聖堅牢塔(烏塔、五代)、
31、羅源縣中房鄉陳太尉宮(清)、
32、福州馬尾福建船政建築群(清)、
33、福州鼓山摩崖石刻(宋至清)、
34、福建閩侯甘蔗曇石山遺址(新石器)、
35、仙游楓亭天中萬壽塔(宋)、
36、泉州府文廟(宋)、
37、南安蔡資深故居(清)、
38、漳州步文區江東橋(宋)、
39、漳浦趙家堡(明)--詒安城(湖西堡)(清)、
40、漳州文廟(明)、
41、永安安貞堡(清)、
42、建陽水吉黑瓷窯址(宋)、
43、順昌寶山寺大殿(元)、
44、三明三元區萬壽岩遺址(舊石器)、
45、連城四堡書坊建築(明清)
泉州的有:
1.清源山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靈山、九日山三大景區組成,總面積62平方公里,距泉州市區僅2公里,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和旅遊觀光勝地。
2.老君岩 老君岩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位於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雕於宋代,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橘或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3.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是福建省唯一獲得全國漢族佛教重點寺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寺。
4.東西塔 東西塔是我國現在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中兩側,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
5.清凈寺
清凈寺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廟,位於泉州市區塗門街頭中段。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
6.天後宮
天後宮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7.聖墓
聖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位於東湖盡頭的靈山腳下。
8.承天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於南俊路東側,與開元寺、祟福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
9.仙公山
泉州市北郊洛江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距市區35公里,南北朝齊時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
10.洛陽橋
洛陽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岩伍渣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
11.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我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專門性博物館。
12.九日山
九日山位於南安市豐州鎮,距泉州7公里。九日山高80餘米,有東西北三峰環拱,風景秀麗,曾有「三十六勝跡」,被譽為「一似桃源隱,將令過客迷」。
13.鳳山寺游覽區
鳳山寺游覽區位於南安市詩山境內的鳳山山麓。山上的鳳山寺,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閩南古剎。
14.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紀念館位於南安市石井鎮,碑林佔地10畝。其三進宮殿式富有民族建築特色。
15.蔡資深古民居
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位於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現存漢式古建築16座,有序地分布在3公頃的長方形地塊上。
16.草庵寺
草庵寺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位於晉江市華表山南麓,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而得名。
17.安平橋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東石寨
東石寨位於晉江市東石鎮,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市石井鎮隔江相望,素有「南大門」稱譽。
19.永寧城隍廟
永寧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建。
20.黃金海岸
閩南黃金海岸度假村集旅遊、度假、休閑、娛樂於一體,規劃總面積為5500畝,一期工程為2000畝。
21.海洋世界
22.六勝塔
六勝塔,又名萬壽塔,因坐落在石獅石湖村海濱的金釵山上,又俗稱「石湖塔」。
23.姑嫂塔
姑嫂塔又名「關鎖塔」或稱「萬壽塔」,為南宋紹興年年間僧介殊所建,是一座聞名閩南和南洋群島的古石塔。
24.崇武古城
惠安縣崇武古城風景區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
25.清水岩
千年古觀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部的蓬萊山上。
26.志閩(安溪)生態旅遊區志閩生態旅遊區地處安溪與同安交界,距泉州80公里、廈門48公里,是一個集漂流、攀岩、野外生存、野戰、蹦極、滑索、狩獵等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溫泉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溫泉、幽谷、怪石、瀑布、深潭、清泉遍布景區。安溪清水岩、中國茶都、茶葉大觀園皆距此不遠。
27.東關橋東關橋,為古「通仙橋」,垂卧於永春縣東平鄉湖洋溪上,距今800多年。橋長85米、寬5米,有二台、五孔、六墩,用輝綠岩和特大材料構築,是一座長廊屋蓋粱式橋,較完整地保留著宋代橋梁建築的特點,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
28.牛姆林生態旅遊區
牛姆林,又稱牛姆山,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定」而得名。它位於永春縣下洋鎮境內,是閩南地區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體,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是閩南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泉州市目前唯一的生態旅遊區。
29.九仙山
德化縣九仙山,山巒延綿,九峰並峙,故名九仙山,是閩南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九仙山離德化縣城30多公里,海拔1658米,和石牛山、戴雲山並稱閩中三大名山。
⑺ 福州有哪些寺廟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以荔枝聞名。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棱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華林寺 :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福州屏山南麓。它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並入,華林寺規模更大了,後又增建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諸勝。清嘉道年間(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
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華林寺大殿是我國南方遺存的、屈指可數的宋代木構建築之一。它是極其珍貴的古建築,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
湧泉寺:
福州市鼓山湧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相傳它的舊址為「華嚴寺」。
鼓山湧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還有崇福寺雪峰寺等等。。
⑻ 現存的宋代建築代表有哪些
1、宋代的酒樓-城市的標志性建築
《吳郡志》中也記述了五座著名的酒樓: 平江府樂橋南的清風樓,樂橋東南的麗景樓,飲馬橋東北的花月樓,還有跨街樓、黃鶴樓。
2、歲納瓊林苑
位於河南開封外城順天門西南。苑內滿種長松古柏、石榴、櫻桃等,大部分來自福建廣東一帶,並且建有很多亭榭,以茱莉、山丹、瑞香、含笑點綴。苑內東南角落,有高乎搏沒約數十米的華嘴岡。
3、辟支塔
辟支塔位於泰山西北,濟南長清區萬德鎮靈岩寺境內,辟支佛塔建於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於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
4、蘇堤
蘇堤是詩畫家蘇軾在杭州當官的時候為了治理西湖而興建的人行堤道。由於兩旁種植很多觀賞花木,風景優美,被譽為西湖十景之首。
5、福州華林寺大殿。
北宋乾德二年 (964)建。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拆除閩王宮殿,利用拆下來的材料修建寺院,初名「越山吉祥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