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朝福州和泉州,哪個更繁榮、更發達
宋代福州和泉州都十分繁華,但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泉州發展相好一些。
①五代十國時期,福州多遇戰火,而割據泉州的諸侯留從效竭力維持閩南的穩定,後來陳洪進和平獻土,使得泉、漳二地免受戰火,發展相對穩定,人口增多。
②北宋時期,泉州經濟逐漸發展,先後超過寧波和廣州,並在南宋時期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泉州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泉州在元代有一段時間(1297年~1299年)取代福州作為福建平海中書省的省治。
③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有利於泉州的進一步發展,作為泉州府城的晉江縣鯉城鎮盛極一時,有「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天下人「的美譽。
④福州在宋朝逐漸恢復元氣,歷代福州府尹勵精圖治,使得福州快速恢復並發展,但整體還是比不上泉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福州出了許多狀元,這一點遠勝泉州。
⑤但是到了元朝末年,泉州府城毀於戰火,而福州繼續發展並超過泉州。泉州宋元四百年繁華毀於戰火,並在明清五百多年中長期處於貧窮落後。
⑥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泉州的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取得長足發展,泉州才在2000年的時候GDP恢復福建省第一,並保持至今。
⑵ 福莆寧和廈漳泉的差距有多大,能追得上嗎
在同城化的口號下,福建沿海的兩組抱團發展聯盟,福莆寧與廈漳泉,機會與差距並存。
一、福莆寧,一大兩小,中心發展
福州,作為省會,集最優資源和政策於一體,本身已有足夠的腹地、人口和集聚效應,本不必拉寧德和莆田湊數。
或許是發展乏力,擬組建更大的都市區形成更大的聚集力,吸引更多的資源著重發展閩江出口沿海區域。
目前看,平潭的資源最好,大有一種再造一個廈門的感覺,這結果是好是壞需要 歷史 去評判。
二、廈漳泉,兩大一小,要麼互耗,要麼雙核
同一個閩南文化基礎的三個城市,本應有同城化的可能性。
可惜,廈門的發展並不能完全讓泉州嘆服,泉州以其體量和各縣市的分工,已經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完全沒有必要抱團取畢答衡暖。
故而廈漳泉同城化事實上只是廈漳的一廂情願,如果沒有處理好分工和分級,或許很難讓三個城市發揮出其潛能,更不用說更大化的表現。
如果發展順利,這個南部城市帶將與莆田協同發展並向北與福州接壤。
所以,還是不要再抱團了。
三種方言互不相通的福莆寧如 何能追得上同講閩南話的廈漳泉
福莆寧和廈漳泉是完全兩種模式。福莆寧福州一家獨大,莆田寧德的經濟總量省內倒數,加起來只有福州的一半多一點,只要福州願意帶動,莆田寧德就願意融入。廈漳泉是城市集群,泉州漳州誰都不比廈門弱,廈門太小帶不動兩位老大哥,想著向當年劃走同安一樣佔便宜,現在泉漳也不肯。光想著佔好處卻不肯付出的同城化,泉州漳州誰都不會接受!因此過兩年福州發展愈發壯大之後福莆寧平同城化,城際輕軌等會逐漸提上日程。而廈漳泉同城化只是空喊同城化的口號,仍行各自發展之實。若沒有勃大胸懷,用什麼去同城化。
1、地處閩南金三角地區的廈漳泉三市,面積2531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12.13萬平方公里的近21%。人口1755萬人,占福建人口3876萬人的45.3%。三市GDP產值15462.7億元,佔全省九地市的近48%。人均產值88164元,高於全省人均的83328元水平。廈門是福建唯一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與國家經濟特區,泉州是福建的名牌之都與GDP產值居首城市,漳州是魚米花果之鄉,發展潛力巨大的城市。閩南手做三市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地區。 2、地處閩東的福寧莆三市,擁有面積29531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近1/4。人口1335萬人,佔全省人口的1/3強。三市的GDP產值10943億元,佔全省產值的1/3強。人均產值81970元,低於全省83328元的水平。福州是福建的省會城市,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交通樞紐城市,其人口785萬人,居泉州之後全省第二位。GDP產值7104億元,僅次於泉州,居全省第二。人均產值98834元,低於廈門屈居第二。福州北部的寧德由於缺乏腹地而經濟發展受到制約,而莆田地處閩南與福州之間而缺乏重要投資項目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而三地之間語言不通,而且福州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自顧不暇也無法帶動南北兩翼城市的發展…
1、福建常住人口3666萬人(居全國第15位,佔全國13.35億人的2.75%):泉州786>福州687>漳州480>寧德304>南平290>莆田284>龍岩278>三明264>廈門252。
2、福建GDP產值11953億元(居全國第12位,GDP產值348518億元的3.43%):泉州3002>福州2524>廈門1623>漳州1113>龍岩748>三明734>莆田691>南平621>寧德604。
3、福建省人均產值32605元(居全國第10位,為全國人均產值20106元的1.62倍):廈門64405>泉州38193>福州36739>三明2780>龍岩2691元>莆田24331漳舉明州231泉88>南平21414>寧德19868。
4、福建省財政收入932億元(居全國第11位)。廈門240>福州180>泉州150>漳州71>莆田63>龍岩54億元>三明38>南平31>寧德25。
1、福建常住人口3973萬人(居全國15位,佔全國人口14億人的2.84%),比2009年增加307萬人。泉州874(比增88萬人)>福州780(比增93萬人)>漳州516(比增36萬人)>廈門429(比增177萬人)>莆田291(比增7萬人)>寧德291(比減13萬人)>南平269(比減22萬人)>龍岩264萬人(14萬人)>三明259(比減5萬人)。
2、福建GDP產值42395億元(為2009年的3.95倍,躍居全國第8位,佔全國總產值99.09萬億元的4.28%)。泉州9947>福州9392>廈門5995>漳州4742>龍岩2679>三明2602>莆田2595>寧德2452>南平1992。
3、福建人均GDP10.71萬元(為2009年的3.29倍,躍居全國第4位,為全國人均產值7.08萬元的1.51倍)。廈門14.27>福州12.09>泉州11.41>龍岩10.15>三明10.06>漳州9.21>莆田8.91>寧德8.43>南平7.4。
4、福建面積12.1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23位)。南平26300>三明22965>龍岩19027>寧德13452>漳州12600>福州11968>泉州11015>莆田4119>廈門1699。
5、福建省一般共同財政收入5147億元(居全國第10位)。廈門1328>福州1095>泉州839>漳州356>龍岩325>莆田226>寧德222>三明168>南平149。
閩南地區有先天的優勢,泉州的輕工製造業居全省之矛,廈門是現代化城市步伐最快的城市,漳州的現代化農業規模也是有後勁的,閩南同城化,產業調整後,拼發出的優勢是難以估量的,單GDP一項就能拉開與福莆寧的差距,主要是普寧拖了後腿。個人覺得,同城化後,單泉州地區就不是福州地區可比擬的,更不用說泉州目前的GDP是福建首位,而且福州的資源還得向莆寧地區傾斜,就目前而言,廈漳泉的GDP相差不是太大,,要做的只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我覺得差距很大啊,廈門 漳州 泉州 是一二線城市,城市平原地區較多 ,有共同的語言。 閩南語 ,寧德 福州 莆田 是二三線城市,有三種不同的方言 。山脈面積較多,發展空間有限,兩者經濟差距很大 。十年之內很難追的上 。
這個問題要看政府政策國家重視支持。主要是國家能支持什麼都有可能!!廈門沒有國家政策支持原來也沒有什麼東東。論港口交通福莆寧也不比廈漳泉差,也許更優秀。
我覺得福州+莆田+寧德很難追得上廈門+漳州+泉州。
福州市作為省會城市,經濟總量在省內尚無法排在第一位,未來需要做的是沖擊省內經濟的龍頭地位,莆田市2019年的GDP為2595.39億元,位列省內九市中第7位,而寧德市2019年的GDP為2451.70億元,排在第8位,這三者組合在一起就是經濟第二加兩個倒數的城市,經濟總量為14439.39億元,恐怕福州只會把更多的資源放在自身的發展中,無暇顧及其餘地市。
而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座城市的經濟實力均位於福建省前列,2019年廈門的GDP為5995.04億元,漳州4741.83億元,而泉州則是福建省經濟總量的第一名,總量為9946.66億元,三者的GDP總和是20683.53億元,很明顯這三者的經濟實力在福建省是最強的,但是廈漳泉同城化其實很早就開始提了,如今很多人都說早已「名存實亡」,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同城化不僅僅無法實現三方的「三贏」,而以廈門為主導的同城化概念還會觸動泉州和漳州的利益,這是後兩者無法接受的,因此所謂的同城化並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反而近些年福州利用省會城市的各方面優勢發展勢頭很猛,而莆田和寧德正是看到這點,希望跟著省會城市發展,因此未來福建的經濟中心有可能從閩南移到閩東,而廈門漳州泉州的同城化則需要拿出更加實際的動作,避免經濟中心的轉移。
追上?做什麼白日夢?
.
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只要看過地圖的,就會放棄這種可笑的想法。
.
別說廈漳泉,廈門哪怕有福州的面積,就是一線!
.
福莆寧?
福州本體能不能一體化都是個問題!
.
⑶ 福建省的這六座城市最富,你最看好哪一個
福建省的這六座城市最富,你最看好哪一個?
泉州,經濟總收入:6646.63億,相比之前增長了8.29%,不愧是福建省要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了。它東望寶島台灣,是僑鄉和台灣同胞主要的祖籍地,也是中國第一個東亞文化之都,在該省內經濟排第一名,還超越了省會城市呢。去年的時候,泉州市還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享有一定聲譽,不僅如此,在國內地級市中,全面小康指數排在第38位。
福州收入:6197.77億,增長10.32%,位於福建省第二名,作為省會城市,但還是被泉州超越禪唯漏了。不過,福州是福建省的文化、交通中心,在歷史上還曾經長期被作為政治中心,可見這個省會城市也是名副其實的。福州的經濟發展的也不錯,它是賀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稱號。
廈門山譽收入:3784.25億,增長9.18%,排名第三。一直以來,廈門總是以旅遊城市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但廈門也是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它和漳州、泉州一起被稱為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所以廈門的經濟也是排在前面的。經濟收入一直都是穩居第三,擁有一些世界文化遺產,還包括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最著名的鼓浪嶼。
漳州,收入:3125.34億,增長12.94%,排在第四名,它是中國的「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由此可見,漳州的生活環境應該很不錯。實際上也確實如此,漳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城市之一,它還是有名的「魚米花果之鄉」,當然也算是旅遊城市,可名氣沒有廈門大。
龍岩收入:1895.67億 增長9.04%,因一處「龍岩洞」而命名,這座城市位置比較特殊,它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在2017年還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龍岩還是中國革命老區的組成部分,是著名的長征出發地之一的城市,「二十年紅旗不倒」就是對它的稱贊。
三明收入:1860.82億,增長8.63%,它是一座新興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經濟排在福建省的第六名。2016年的時候,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的榮譽稱號,也是一個旅遊城市,而且它擁有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但是去年的收入增長速度是全省倒數第二,所以還是需要再繼續發展壯大的。
⑷ 福州和泉州,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而言,哪個更容易成為大城市
福州市和泉州市各有各的優點,在最先剖析這二座城市的情況下,先掌握下福建文化藝術,福建人故鄉情非常散鍵叢重而且是中國難得少有的海洋文明省區,不管閩南地區或是閩東北,事實上更喜歡出來闖,在外打拚後回自身老家蓋奢華房子。這實際上造就了現階段福建的城市布局,並沒有中心大城市可是相對性每個城市發展趨勢平衡差別並不大。那也是福建雖然沒有中心大城市可是平均各項指標在全國各地都遙遙領先的根本原因。
而泉州市目前是福建省第一大經濟大國,是通過民營企業支撐點下去的GPD,總體城市整體規劃政冶適用遠不如福州市,如泉州市申請2次地鐵站被擦下去,最終改為城市輕軌站,可見一斑。泉州市在拋開政治因素外,還有一個便是政府部門早期在文化教育階段資金投入遠不如福州市,華僑大學是泉州市代表性高校,可誰曾料想到其校區卻在廈門市呢?並沒有高端人才的自身導出,光有人才引進的激勵政策是十分睏乏的,泉州市民企大都是輕工行業,恆安、李寧等企業沖櫻轉型升級必須很多的專業性人才。泉州市現階段的一個項目環灣基本建設是可期的,不過也希望我國的全力支持下這一從前的世界第一大港,東亞文化之都吧。
⑸ 廈漳泉大都市區是否已走入歷史
我認為閩南大都市區確實走入 歷史 了!
自從泉州市政府喊出淡出閩東南,建設大泉州就將閩南金三角的大都市區砸破了。當然這個本來就是廈門牽頭福建省支持推動下做的事情,一直是不慍不火的發展了十來年。為什麼發展不行,因為廈門當核泉州不願意不支持,而泉州本身自己就沒核更不要說帶動漳州和廈門發展,而漳州是想和廈門同城,可是廈門出不起同城的全部或大部分資本,所以廈門和龍海同城了,但是仍舊是有限的同城。
現在福建喊出了三核心發展!所以泉州一大部分人彈冠相慶了,終於泉州也獲得省級支持了,也是和福州廈門平等的核心城市了。但是幾年之後閩南人會發現現在的三核發展,現在閩南分拆發展有多麼的可笑。過幾年後就可以發現福建的經濟中心由閩南重新回到了福州,而泉州保持二十來年的福建經濟總量第一變成了福州。廈門在福建的經濟份量更低了,而漳州中心更加靠近廈門了但是仍舊在福建無感。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福州有更強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本身政治地位高。而廈門沒擴大轄地,而且還限制人口流入,雖然政策仍有但是限制發展,其實已經被棄。而泉州就會給口頭的名號而已,真正的支持還只是讓泉州自己靠自己,而且還不能與廈門融合,也不讓泉州內縣市改區自己內部融合。幾年之後福州自然而然脫穎而出,這樣福建省內才能有城市參與到國內的大城市競爭中。這樣的猜想其實在2017已經露出端倪:泉州給了個核心城的名號,但是沒給政策也沒給資金也沒有單獨的國家級重點項目。而福州這幾年的政策支持已經非常明顯了,特別是經濟上也開始發力了,與泉州經濟總量的差距也明顯的縮小了。
不過這也不能說福州或者省府怎樣!給了閩南三市十來年時間,一直沒有實質性提升融合,而區域內內斗明顯,誰都不服誰,區域融合連口頭上都難以統一更不要說實質性做到。福建處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不能有效的積聚財富和政策,繼續等只能讓福建慢慢連中部地區都比不上,沒辦法只能造一個真核來參與國內的區域競爭。選誰?泉州經濟總量有但是散而無核,沒有強有力的中心城區,一直以來政治地位低,要提拔到國家中心城的地位困難極大成功機率低。而廈門地小人少,轄地調整擴大涉及面太大,風險大成功率仍舊比較低,而且已經給廈門10來年的機會了,整合不起閩南只能棄!所以三核心,真正支持和有機會發展起來參與國內中心城市競爭的就剩福州啦。而全力支持福州就只能打壓廈門忽悠泉州,讓閩南同城化破局,這樣才能讓福州脫穎而出。
希望閩南人能認清形勢,助力福州參與國內競爭,不要壞事,整省沉淪對自己無益!
筆者集美土著人!
廈門、漳州和泉州的同城化,建立廈漳泉大都市區,這是一個老命題
廈門、漳州、泉州,人們稱它們為:閩南金三角。構建廈漳泉大都市區是福建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而三城合一對 共同拓展發展空間、擴大發展機遇,在更大平台上集聚競爭優勢、打造引領跨越發展的強大區域增長極,具有重要意義。屆時 海峽東岸有台北都會區,海峽西岸則有廈漳泉大都市區。
被稱為閩南「金三角」的廈漳泉,語言、文化、習俗等相近,經濟交往、人員往來更是頻繁,要素的密集度、發展的繁榮度、聯系的緊密度,堪稱全省之最,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因應形勢而生。 廈門無疑扮演主要角色,它將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絕對龍頭老大地位,左右兩翼對接漳州和泉州,形成一個位居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的東南沿海具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區,這或許就是未來大廈門的藍圖。 隨著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福廈動車的開通、輕軌項目的啟動,特別是翔安隧道、翔安大道、廈漳大橋的接連開通,廈門正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迅速轉型,並形成以廈門—泉州—漳州為中心城市的價值高地。
規劃方向 ;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准備規劃形成「一核、三帶、兩軸」的空間格局。所謂的「一核」指廈漳泉大都市核心區。「三帶」指:廈漳泉三市沿海地區的沿海產業城鎮聚集帶.「兩軸」,即廈漳龍贛發展軸和廈泉-三明-撫州發展軸。
具體措施 :都市區城市將開通軌道交通, 讓邊界學生三市享同等待遇, 建立社保信息及服務共享, 推出「都市區市民一卡通」, 實現門診病歷「一本通」, 建設對台離岸金融結算中心。種種互動措施共同促進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
現狀問題 :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的最大問題就是三城誰主誰輔的問題:泉州經濟總量領先,經濟活力突出。廈門知名度高, 旅遊 名片突出,人均GDP全省第一。漳州生態名城,全國現代農業基地,經濟潛力大。三城都對以己為主有想法。
發展方向 : 求同存異 共同發展,就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自身而言,廈門有魅力,泉州有活力,漳州有潛力,「合則三利,分則三傷。」不管最後由誰主導,有利於城市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王道。
這本就是十幾年的偽命題,首先,廈門沒有力量,也沒意願犧牲自已去發展泉漳!廈門一畝三分地都搞不好,還帶動了誰?但廈門的眼光放得遠!拒絕引進污染,勞動力密集型企業,PX海滄遷到漳州古雷,兩叄千億化工集群GDP棄之如履,若不是如此,廈門早破萬億了!但也為廈門成為高 科技 ,金融服務中心奠定牢靠基礎,後勁十足。泉州轉型艱難,本想晉華晶圓做為突破囗,可惜被川建國破壞,如今技術,資金轉圓難上加難!漳州有人有地,但缺人才,缺資金,缺城市美譽度,引資引大企業目前不可能!三城僵持著,破局主看廈門,泉州如晉華能突破西方封鎖,當存有與廈門爭龍頭一線機會,若再拖個五到八年,泉州唯有困成廈門外圍城市,而下南安,晉江,石獅,安溪將不保,很有可能被廈門吞並!僅剩東北方向的惠安,德化,永春,和仙游莆田被泉州兼並,依然可維持萬億城市虛名。這樣,福建將擁有福州,泉州,廈門三個萬億城市。但在台灣未統一之前,國資不會巨量進入福廈,前景在統一之後,金門將並入廈門市,鑒於統一前期台灣本土治安與供電穩定問題,台灣高 科技 企業將湧入廈金,成為國家半導體發展高地!廈門前景無比輝煌!
感謝網友信任暨邀請回答:「廈漳泉大都市區是否走入 歷史 」這一問題,個人觀點如下:
①廈漳泉大都市區格局由福建省戰略演變為國家級戰略「海西經濟區」,屬於承前啟後式的定位轉變並提升綜合定位及規格。
②廈漳泉指廈門、漳州、泉州。三市2018年經濟總量占據福建近一半,在省內的綜合實力一直高居不下,為了起到更大的帶動作用,廈漳泉一體化進程上升至國家層面整體規劃,被列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核心組成部分。
經常關注經濟發展的朋友應該也注意到,廈漳泉一體化盡管在東南沿海地帶有著巨大影響力,但終歸僅限於福建省內。
海峽西岸經濟區一經面世就引起不同凡響,從區域級城市群一躍而起至國家級城市群,我認為這是一種進步。而且海西經濟區戰略同樣包括廈漳泉一體化的規劃,意味著廈漳泉不僅沒有走向 歷史 ,還迎來了春天!
據悉,海峽西岸經濟區幅況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四省,海西經濟區具備成為中國第六大城市群的潛質,未來的發展格局得到全面規劃,潛力無限。況且海西經濟區的中心正是廈漳泉和福州。
一、地處閩南金三角東翼的廈門,是福建唯一的國家副省級計劃單列市與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與風景 旅遊 城市。廈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峽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中國東南沿海國際航運中心城市。廈門面積1699平方公里,人口401萬人/下轄六區,GDP產值4351億元(全省居三),人均產值108504元,居全省之首。 二、地處閩南金三角北翼的泉州擁有面積11085平方公里,人口865萬人(福建居首)/下轄四區、五縣三市,GDP產值7548億元(全省居首),人均產值87942元(全省九地市居三)。泉州是福建民企最發達的地區,是福建的品牌之都。泉州擁有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四個全國百強縣(市),其中晉江GDP產值1981億元,超過泉州四區1759億元,是典型的縣(市)強而市區弱的城市。 三、地處閩南金三角南翼的漳州擁有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505萬人(福建居三)/下轄二區八縣一市,GDP產值3563億元(全省居四),人均產值70564元(全省第七位)。漳州是著名的"漁米花果之鄉",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的平原。漳州是廈深鐵路、龍廈鐵路、鷹廈鐵路、福廈高鐵的交通樞紐城市。 閩南強則福建強。閩南寄託著福建太多的期望。廈漳泉一體化顯然更加有利於閩南更快更好發展,是 歷史 發展的必然, 歷史 潮流不可逆,任何個人阻擋不了 歷史 發展的步伐…
泉廈漳同城化是個偽命題,因為發展方向不一樣,不可能走到一起,廈門自己的發展已走入死胡同,小島意思非常嚴重,大家看看同安就一清二楚了,廈門房價奇高,人口流失十分嚴重,這幾年 旅遊 業也不行了,漳州主要以農業花卉為主,掙不了多少錢,只有泉州的各行各業的發展如日中天,泉州有154個著名商標,有眾多的實體產業,泉州的口號是淡出閩東南,發展大泉州。
說的好像廈門真能帶動周邊一樣,三地合一塊,漳州就是廈門的農場,泉州就是廈門的工廠,世界人民都來我大廈門玩,來花錢,都說泉州不想搞大都市是泉州自私,你們知道廈門當年提這個沒有點花花腸子?
現在廈漳泉大都市區已經根本沒有意義了!「廈漳泉」閩南金三角提出來時應該是前十年左右,那時中國各區域還不是很成熟,如果聯合出一個閩南區還是有影響力的,但是現在上有長三角,下有珠三角,在提廈漳泉已經沒點影響力了,已經浙江提出杭州灣大區,廣東提出廣深港澳大灣區……!這些都是世界級的了。
福建今後要從世界的角度來規劃,必須放棄原有的福寧莆,廈漳泉的區塊。應該是聯合台灣,江西,浙江南部,粵東區域,規劃出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帶,統稱「台海大灣區」
看看就好了,大都市區這個提法本身就不對,福建這地方能出什麼大都市,廈漳泉城市群才是確切的,廈門島內稍大,泉州市區漳州市區次之,周邊環繞廈門島外的集美海滄幾個新城,加上南安晉江石獅龍海這幾個強縣級市區,再次之有安海水頭角美這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強鎮,形成一個廈漳泉城市集群。
我覺得並沒有走入 歷史 。一者,廈漳泉三地還沒達成共識還沒一條心。二者,目前機遇還沒成熟。
怎麼講呢?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請聽我細細道來。
先說廈門,福建計劃單列市廈門完全就是一座「小而美」的城市,其2017年GDP僅為4351億元,在全國城市中連前40名都排不進去。廈門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島內高度發達,而島外至今還有大面積的土地沒有開發,2018年被中央巡視組點名「引領帶動作用不夠」,存在明顯的「小島意識」。
泉州雖然經濟總量全省最大,但以傳統工業為主,而且大量依賴下面的晉江、石獅、南安等強縣,自身中心城區體量不夠,屬於典型的「縣強市弱」。
再說漳州,所謂的廈門、漳州、泉州同城化(廈漳泉一體化)實際上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協調。第一,對於廈門和漳州。廈門地少人多,漳州地廣、經濟較差,兩地毗鄰、各取所需、共同發展,同城化進程本應順風順水,但結果卻不如人意。廈漳海底隧道(R3線),早在2011年就確定為同城化項目,但是至今仍未開工。該隧道暫定在廈門島與漳州最接近處進行連接。如果按原方案建成,則漳州開發區可以直達廈門島內,比目前廈門島外的翔安區、同安區離廈門島還近、通勤更方面。換句話說,如果R3線建成,最大的受益者是漳州開發區。然而,廈門自已的翔安區、同安區都還沒開發好,哪有空管漳州開發區。所以,對於R3線,廈門是不願意做的,廈漳同城化仍然任重道遠。
總之,對於廈門和泉州。廈泉兩市一體化難以進行,主要原因在於廈泉兩地誰都想做老大。在 歷史 上,泉州才是真正的 歷史 名城,而廈門一直都是泉州府下的一個小小的里,如今反而要讓曾經的小弟做老大,不僅泉州很難接受這個事實,廈門也很難承擔起這個重擔。
⑹ 為什麼福建省會是福州,而不是歷史上著名的遠東第一大港—泉州
因為福州從有史以來(先秦時期)開始就是福建地區的政治,經濟,人文中心,就算比泉州更早得到開發的漳州(漳泉)也是到了唐朝的中後期,在現代社會大噸位的船隻出現之前,所謂的遠東第一大港對於福建的其他港口,如福州漳州並不佔什麼優勢,所以泉州被稱為遠東第一大港,也就是在南宋外貿發達較短的一段時間。
國家設置省會(行政中心)的原則更多的是因為建國時基於歷史傳統或地理因素來確定,泉州從人口GDP經濟發展規模各方面對福州擁有壓倒性優勢也就是在改革開放才出現的,自然也不存在福建省會遷到泉州的可能。
⑺ 福州和泉州,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而言,哪個更容易成為大城市
我是一個出生於泉州,學習工作於福州的人,泉州是第一故鄉,福州是第二故鄉,所以我可以比較不偏頗地發表意見。
先來說說泉州。泉州的經濟重心比較分散,南有南安晉江石獅,北有惠安及新興的台商區泉州新區。泉州市區的經濟其實蠻弱的,不像福州的鼓樓晉安,雖在中心而絲毫不遜色。
鯉城區算是廢了,古城不能開發,景點大都是免費的,豐澤還行,洛江區還在開發,泉港依託石化產業,貢獻也還行。所以說泉州市區不行。
安溪和永春發展相對差一些。泉州的每個縣市都有很強的特色,有利有弊,弊在於難以形成統一規劃。
再來說說福州。福州在近五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飛速,畢竟作為省會城市,關乎省的面子,所以有很多政策傾斜。整個城市,從基建、交通、民生都規劃得很不錯。
從中心向四周擴散,應該是城市發展規劃的正確思路。福州就是沿著這條思路走的,倉山、閩侯、馬尾、長樂,不斷地外拓。中心強,才能夠統領周邊,才能夠輻射出去。
綜上,從城市規劃的角度,我覺得福州的潛力更大。不過泉州還是可以秉持特色民營發展,也是能闖出一條大路來。
國家要多給泉州一些政策支持。
詞條菌。
感謝信任並邀請我來回答,我將以個人見解來深度解答問題。首先來了解一下福州和泉州,前者是福建省會、後者是全省第一經濟強市。也許很多人不解,這是怎麼回事!讀過 歷史 的人都知道,泉州在元朝時就已經發展成世界沿海地帶第一大城市,時至今日仍延續這個輝煌,但是其格局由世界首位「降級」為福建省第一位。
在中國省會和主要城市標注圖上可以看到福建省上榜的兩座城市,分別是福州和廈門
。為何沒有泉州呢,只因廈門是計劃單列市兼福建省唯一一個特區。
那麼問題的答案基本浮出水面,所謂的省會和主要城市裡沒有泉州,從理論上來說這是不科學的。
因此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省會不管發展的多麼緩慢,它仍將是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這與它的身份相匹配。
也是地位的象徵,從城市規劃而言,福州領先於泉州。這是最基本邏輯,就是福建省中樞暨資源調配權和統籌權的綜合體現。
然而關於更容易發展成大城市這個問題,我想澄清一下,兩者已經大城市了,下一步目標則是創建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
福州和泉州各有各的優勢,在首先分析這兩座城市的時候,先了解下福建文化,福建人鄉情很重並且是中國少有的海洋文明省份,無論閩南還是閩東北,實際上更喜歡出去闖,在外打拚後回自己老家蓋豪華房子。這其實造就了目前福建的城市格局,沒有中心大城市但是相對各個城市發展均衡差距不大。這也是福建雖然沒有中心大城市但是人均各項指標在全國都名列前茅的原因。
福建城市的情況可以拿廣東類比,福州可以對應廣州,泉州可以對應東莞佛山,廈門可以對應深圳。其實這樣對比下,未來誰更有機會成為大城市也會有個初步的預測了吧。福州和泉州完全是兩個發展模式,泉州產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福州目前大力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力。但是福建和廣東畢竟還是有區別,福建文化導致,這兩座城市實際上都普遍沒有凝聚力,福州這邊的長樂福清泉州那邊的晉江石獅讓這些地方撤市改區估計沒多少人願意。如果結合福建文化更進一步判斷未來。福建未來很可能長時間這兩座城市還是齊頭並進的情況,實在難出現一個類似上海一樣的大城市。泉州放大了看,閩南人口地形相對占優,廈漳泉一體化,會形成一個相對發達的經濟區。但福州,比泉州更有希望發展成大城市。
文化相同的情況,對周邊人才的吸引力就是很大的一個考慮,福州對寧德,南平,莆田,三明的吸引力比泉州對三明龍岩廈門漳州要高。除了製造業人才更傾向泉州外,其他地方人才都更願意來福州。現在地形已經不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況且如果把長樂福清連江閩侯考慮進來,福州實際上地形並不差。而且福建省經歷了前幾十年閩南經濟金三角的失敗,目前重心已經放到省會建設,前幾十年閩東北經濟落後閩南除了人口和地形因素制約,其實還有政策制約,閩南要做一個發達經濟的樣板給對岸看,而閩東北自然是為另外一手做准備。現在隨著大陸崛起以及對對岸壓倒性優勢,實際上已經不需要過多考慮這方面的因素。福州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房價,房價嚴重影響省外人才的流入甚至也影響省內人才流入,要解決好高房價問題,福州未來可期。個人未來更傾向福州發展成閩東北中心大城市,泉州會像東莞那樣,以發達的製造業融入閩南經濟圈中的一個重要城市。
福州是福建省省會城市,擁有福建省最大的政治資源、教育資源,其中大學更有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優質學校做為人才儲備支撐,可以為福州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每個大城市都有痛點,首先福州的房價現在已經高達2-3萬每平方,這樣一來很多人才想要紮根福州會有一定的影響,導致學子外流現象最近也是很普遍;其次福州在整體城市規劃算是還可以,但是主城區市政道路建設真的很受吐槽,只要在福州呆過的人都清楚。
而泉州目前是福建省第一大經濟體,是由民營經濟支撐起來的GPD,整體城市規劃政治支持遠不如福州,如泉州申報2次地鐵被擦掉,最後改成城市輕軌,可見一斑。泉州在撇開政治因素外,還有一個就是政府前期在教育環節投入遠不如福州,華僑大學是泉州標志性大學,可誰知道其分校卻在廈門呢?沒有高級人才的自我輸出,光有引進人才的激勵政策是非常乏力的,泉州民營企業大都是輕工業,恆安、安踏等企業轉型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泉州目前的一個項目環灣建設是可期的,但是也期待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大港,東亞文化之都吧!
06年到泉州上大學,工作!一直到14年離開!泉州地區明營經濟確實發達!但是,泉州一直在走下坡路!如今的大泉州,早已沒有當初的風光和風采!泉州真正鼎盛時期,應該是在04到10年,品牌多,工廠工人也多,產值也高,當時的晉江和石獅,可以占據中國運動的大部分和男裝的半壁江山!!如今,泉州的大品牌倒閉一大批,卻沒有新生出一大批!依託淘寶發展起來了一些本來應該被淘汰的小廠,而那些有較強加工能力,設備先進做工質量優良的大廠,基本倒閉或沒多少工人!連石獅最大的企業富貴鳥,都難逃破產的命運!如今的晉江石獅,有一半以上的廠房空置!!泉州產業鏈豐富,有服裝,鞋子,食品,石材,石雕,衛浴,瓷磚,茶葉,陶瓷等,但這些產業都很容易被其他地方替代!從長遠的角度分析,泉州沒有新興起一些高 科技 或互聯網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感覺泉州如果沒有新的大動作,不僅會被福州超越,甚至會沒落!!!
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幾個縣市的城區顯然已經和泉州中心市區連片了,現在就差行政上的改名而已。所以泉州是有特大城市之實無特大城市之名而已。(包括GDP,且泉州是藏富於民,因為主要是經濟來源於民營經濟,民間是真富而絕非僅是數字好看)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是盲目地擴大市區就能成為第一強市的,要看該地區有什麼產業鏈,我比較看好泉州,畢竟泉州的製造業基礎太好了,轉型還有引入新產業鏈都能實現再次騰飛,泉州目前可以說是同等量級GDP城市中最具有潛力和特色的城市
很明顯是福州,一個普通地級市以後怎麼可能爭得過一個省會?即使現在泉州的GDP略微領先於福州,2020年能不能保住第一的位置還難說。
福州和泉州是福建省GDP排名前二的兩個城市,泉州目前暫居第一,福州暫居第二。題主問的是福州和泉州哪個城市更容易發展成為大城市,我認為肯定是福州。泉州主要有三個方面比不過福州。
福州是一座人文氣息濃厚、 歷史 悠久的城市,不僅是國家 歷史 文化名城還是中國優秀 旅遊 城市。未來的福州將打造成對台往來綜合樞紐、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東南沿海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現代金融中心、文化創意之都、海峽會展之都、總部經濟高地、海洋經濟強市及全國重要 旅遊 目的地。 總之,把海峽西岸的城市群中的城市全部拉在一個群里,福州就是「群主」。
泉州是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也是海峽西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時還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化工業貿易港口城市。除此之外,泉州也是國家 歷史 文化名城,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行區和起點。 但是,如果把海峽西岸城市群比作一個群,泉州只能是一個「群成員」或者「管理員」 ,這就是泉州在政治地位上比福州略低一籌的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各方面的發展,全國各省份強省會和強首府已經是大勢所趨,未來的省會城市作用會越來越突出,致力於成為一個省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福建省的省會,福州的戰略定位也越來越明顯。
在福建省內,除了廈門之外,福州的地位和綜合實力已經算是最強的了,甚至在很多方面廈門是不如福州的。泉州雖然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但是在綜合實力上面還是低於福州和廈門。在強省會的戰略下,未來福州的實力只會強於泉州和廈門。
很多人只看一個城市的GDP的總量,卻忽略了GDP在一個區域內的分布情況。在2020年福建省各市主城區的GDP分布上,廈門排名第一,福州排名第二,可以看到,二者的主城區經濟實力相差不大。
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泉州的GDP排名福建省第一名,但是主城區卻落後於漳州和莆田。因此泉州最大的缺點就是和蘇州一樣,主城區不強,縣域經濟卻強的離譜。所以,對於未來的發展來看各城市肯定是要把重心放在主城區上,因此泉州的潛力也因此略輸福州一籌。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你怎麼認為呢?
泉州比福州差多了。教育、文化、醫療各方面福州都遙遙領先。泉州整個城市的檔次比福州差很多。泉州的產業基本上是低端產業,很容易被替代,近況也不好。
搞笑 ,省會不是應該去跟省會比嗎?政策,福利,教育,醫療,哪個不是以省會為中心?把這些政策給泉州試試?福州帶動了誰的經濟?整個福建不管哪個市得個大病所有人都要往福州跑,重視一下別的城市吧
⑻ 廈門漳州泉州同城化跟福州莆田寧德同城化比,哪個更有發展潛質
這沒得說,肯定是沿海的城市比較有發展的潛力,一個廈門帶動了周邊的幾個城市,福州雖然是省會,可是明顯近些年發展遠遠跟不上廈門。廈門一線城市的呼聲為什麼那麼高,就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廈門已經具備了一線城市的標准。
廈門打造的 旅遊 城市名片已經完全秒過福州,天南海北的遊客爭相到來。相對的,廈門的配套設施也一直在起來,什麼演武大橋觀景台,什麼BRT自行車道,都是全國首創。還有廈門人的文明素質都是一直在提高, 旅遊 城市,廈門真心做得不錯。
還有就是廈門政府官員的執法透明度一直在提升,便民服務也一直在增加,什麼微信辦理居住證之類的,真心都是很棒的一些舉措。
去廈門,往往體驗到的大部分是文明,是城市的氣息。
謝邀! 廈門、漳州、泉州同城化 ,與福州、莆田、寧德同城化比,哪個更有發展潛力?
我認為,如果將福建省比喻成一隻鳳凰神鳥,那麼,廈、漳、泉同城化與福、莆、寧同城化,將是鳳凰的左翅右膀,只有左翅膀,右翅膀同同發力,將帶的福建省這只鳳凰鳥瀚空飛翔,福建將發展的更快更好!
一,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同城化:
首先廈門、漳州、泉州三市是個鐵三角的關系,市與市之間的文化交流,民間往來頻繁 ,並且同說閩南語,這就多了一層認同感,因此三地民間和睦,交流順暢並且互補性很強。廈門市2017年GDP總量為:4351.18億元,廈門緊挨大小金門,與台灣島內交往密切。自從89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沒立100平方公里的海滄台商投資開發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相當有規模,2017滄海區取得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058.88億元,及工業投資額高達431億元人民幣的喜人成績。
而泉州市的GDP最大,2017年高達7548.01億元,泉州擁有福建煉油廠大型石化企業等,工業GDP幾乎佔了三個市的一半還多。
如果說廈門、漳州、泉州同組「城市托拉斯」,徹底同城化,那麼三市中的互補性將更加凸現,廈門、泉州沖在前,漳州卻可以成為三市的後花園。
漳州2017年GDP:3563.48億元,漳州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華僑有70萬之多,並且是台灣的祖居地,台胞中有三分之一是漳州人。如果三地同城這鳳凰之右翅膀是鏗鏘有力的。
二,福州市、莆田市、寧德市同城化:
福州市,本身就是省會城市,帶動莆田、寧德發展是駕輕就熟不費什麼力氣,2017年福州市的GDP是:7104.02億,雖然比泉州市少433.99億元,但福州市GDP排名在福建省省屬地級市中仍處於第二位。而莆田市2017年為:2045.19億元、寧德為為:1793.87億元。
從目前來看福州、莆田、寧德這個「組團」經濟發展弱一些,但是有福州的帶動,肯定會在短期內快速地迎頭趕上。這只鳳凰的右翼肯定也會雄壯起來。屆時福建省的經濟將會越來越好!
廈漳泉同城化潛質比福莆寧大很多。一是廈漳泉中廈門和泉州是福建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其中的兩大城市,福莆寧中只有福州算是大城市。二是廈漳泉屬於閩南地區,通行閩南語,而福莆寧這三座城市則是分別講三種不同的方言,語言的不通阻礙了福莆寧同城化的發展。三是廈漳泉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全面超過了福莆寧。綜上所述,廈門漳州泉州同城化比福州莆寧德同城化更有發展潛質。
個人認為福州莆田寧德同城化比廈門漳州泉州同城化更有潛質,理由如下:
一,福州莆田寧德三城中福州一家獨大,福州是區域經濟龍頭老大,在未來五年後有可能超過泉州的超級存在。而莆田和寧德則相對弱勢,整合後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
二,福州是省會城市,行政級別高,各種資源雲集,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占據絕對話語權。
三,福州與莆田和寧德地理距離很近。 廈門漳州泉州三城中各有千秋,誰也不服誰,由誰來領導同城一體化呢?廈門政治地位最高,即是經濟特區又是計劃單列市還是副省級城市,從常理上來說同城一體化應該由廈門主導進行,事實上這幾年的閩南同城一體化進程確實是由廈門主導,但是成效一般。 為什麼呢?
主要有幾個原因,一,廈門經濟體量太小隻有泉州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比漳州也多不了太多,所以廈門腰桿不硬說話不粗。
二,廈門 歷史 短暫,文化沉澱少,說服力低,泉州早在兩宋時期就是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文化底蘊濃厚,我們說的閩南愛拼才會贏精神主要就是形容泉州。 就算是漳州 歷史 也比廈門長久很多。
總結這幾點由廈門主導的同城一體化行不通。 既然說廈門主導同城一體化行不通那由泉州和漳州主導行不行?答案顯然不行。你見過由行政級別低的城市同城化行政級別高的城市成功過的案例嗎。所以閩南地區同城一體化難度很大。
這沒的比,首先你廈門要有能力帶動泉州與漳州,才有資格與福州比,福州的條件與潛力比廈門大的更多,
福州目前想要擴大市區,閩候、連江與福清三個縣市都等著改區,而你廈門就沒這條件。
現在省里大力支持福州做大做強省會城市,福州想要廈門港,省里就把廈門港劃給福州,想要金龍 汽車 就給金龍 汽車 ,廈門就沒這優先權,你廈門有什麼可比。
再說你廈門特區也幾十年了,除了同安縣改區了,有帶動泉漳兩地什麼了,而福州在這四十年裡至少增加長樂區、福清市、平潭綜合實驗區、連江縣、羅源縣、永泰縣與閩清縣等一市兩區四個縣。廈門有的比嗎?
廈門想要並入漳州還有可能性,但單靠廈門的經濟永遠不夠的,而廈門是副省級所花的錢必須由中央撥款,省里是不負責的,等中央撥款,你廈門就慢慢排隊嗎,而且在廈門境內的省級企業產值還不算廈門的,必須納入福州財政預算。
福州現在面臨著與莆田、寧德部分和南平部分 並組成大福州,三地城市輕軌已開工建設, 並後的省會大福州的海岸線比你廈門的海岸線更長,是名付其實的沿海城市。現在的福州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地給地,要政策給政策,你廈門要什麼去向中央要吧!千萬別比了!
這個問題回答過,再回答一次。 福莆寧和廈漳泉是完全兩種模式。福莆寧福州一家獨大,莆田寧德的經濟總量省內倒數,加起來只有福州的一半多一點,只要福州願意帶動,莆田寧德就願意融入。廈漳泉是城市集群,泉州漳州誰都不比廈門弱,廈門太小帶不動兩位老大哥,想著向當年劃走同安一樣佔便宜,現在泉漳也不肯。光想著佔好處卻不肯付出的同城化,泉州漳州誰都不會接受!因此過兩年福州發展愈發壯大之後福莆寧平同城化,城際輕軌等會逐漸提上日程。而廈漳泉同城化只是空喊同城化的口號,仍行各自發展之實。若沒有勃大胸懷,用什麼去同城化。
當然是廈漳泉,福州莆田寧德同城化根本不能與廈漳泉同城化相比。
1、直接上干貨,2017年福建各地市GDP數據,泉州7548.01億元居省內第一,廈門和漳州分別是4351.18億元、3563億元,廈漳泉合計GDP為15462億元;而福州為7104.02億元,莆田為2045.19億元,寧德為1793億元,合計10951億元; 兩個片區差了4511億元,整整差了一個廈門。
2、 閩南地區人口和財富往廈門聚集的程度已經越來越明顯。 被稱為閩南「金三角」的廈漳泉,語言、文化、習俗等相近,經濟交往、人員往來更是頻繁,要素的密集度、發展的繁榮度、聯系的緊密度,堪稱全省之最,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因應形勢而生。事實上,近些年一直在喊的只有廈漳泉同城化,並沒有大舉推動福州、莆田和寧德同城化。
3、反過來,福州寧德莆田三地沒有在語言、習俗上沒有任何相通的地方,產業結構也很難達到互補的程度,福州加上自己周邊的顯示本身就是很好的資源體,五區八縣都是福州的大後方,不需要再拉上兄弟地市。而莆田就是一個獨行俠,寧德還需理清自己的發展路線,所以這三個城市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根本無法達成同城化。
作為莆田人,我覺得廈漳泉的發展潛力更大!自古以來省會都是吸血鬼!這個不是危言聳聽,寧德就是太依賴福州,弄的一個沿海城市GDP竟然是副班長的等級!要不是莆田比較靠近泉州!也是寧德的命!所以說這個就是假議題!
取長補短兩區塊,
齊力同心八閩間。
自古分家何高下?
其樂融融和氣年。
⑼ 歷史上福州好還是泉州好
應該是泉州好,泉州在宋元時期盛極一時,是中國最大的港口。但後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慢慢就衰落下去了。不過泉州的地理位置決定它不能成為一省之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