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裡有鎮國塔
擴展閱讀
廈門的雨成怎麼樣子 2025-05-25 14:48:31
杭州買樓怎麼搖號 2025-05-25 14:47:53

福州哪裡有鎮國塔

發布時間: 2025-05-25 10:17:00

1.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廟年代特色

法海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羅山。
法海寺創建於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初名「興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來,該寺歷經滄桑,代有興廢。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觀,稱「神霄宮」。此後不久,又恢復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強占為私人別墅。至萬曆年間,才復舊觀。此後又久為俗家所侵佔。直至1928年,圓瑛法師主持雪峰崇聖寺時,才將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創辦「法海中學」,招收貧寒失學青少年,為社會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文革」中,除殿堂建築外,佛像等一切陳設悉遭破壞,房屋被工廠、機關等佔用。1976年後落實宗教政策,寺院交還佛教界,並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閣、弘化樓、客房等。

湧泉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鼓山。
據清代黃任《鼓山志》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當建寺時,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湧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賜額「鼓山白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兩次毀於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御書「湧泉寺」匾額。
湧泉寺現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經樓、印經樓、香積廚等。

西禪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門外的怡山。
西禪寺建於隋以前,原名清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名長慶寺,後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東禪、南禪、北禪、西禪),將長慶寺稱為西禪寺。宋代兩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統二年(1437)、崇禎十年(1637)又兩次重修。清代幾度重修。光緒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時格局重建,並在法堂後新建一藏經閣。1928年又重建明遠閣一座,辟寄園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禪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炸毀。後修復。1956年又進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壞,後由愛國僑僧、居士和華僑等捐款修復。1983年,西禪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西禪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鐵塔天燈」、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禪堂、方丈室、念佛堂、明遠閣、鍾樓、鼓樓、玉佛樓、報恩塔等。

林陽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
林陽寺古稱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該寺創建於後唐長興二年(931)。明初寺廢。萬曆四十年(1612)重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寺宇建築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格局。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
林陽寺主要建築有鍾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堂、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
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894)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後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
地藏寺現有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庫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崇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為「祝聖道場」,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後毀。明末清初重興。後復廢。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並擴建,至此乃具叢林規模。該寺為曹洞宗法脈。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市佛教協會於1957年在寺內創辦佛教安養院,並改為女眾道場。1981年,福建省佛學院女眾班設在寺內,首創當代中國尼眾學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據文獻記載,日本長崎縣建有聖壽山崇福寺,俗稱福州寺,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開放後,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來此尋根認祖。
崇福寺主要建築為鍾鼓樓、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觀堂、觀音閣、庫房、香積廚、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聖寺
位於福建省閩侯縣雪峰。
崇聖寺簡稱雪峰寺,創建於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稱應天雪峰禪院。乾寧元年(894)移寺陳洋(即今址)。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雪峰崇聖寺,當時即有「南方叢林第一」之美稱。明代,該寺列為中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清末,雪峰寺與怡山長慶寺、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象峰崇福寺並列為福州五大叢林。1928年圓瑛法師任住持。此外,該寺勝進法師於1938年到馬來西亞弘法,在怡保建「東蓮小築」,作為雪峰下院,並時時撥款回寺修建。抗戰期間,寺遭炮轟,天王殿也被台風吹毀。1980年後,陸續進行重建。
崇聖寺為佛教禪宗雲門、法眼二宗派的發源地,在佛教史上頗有影響。
崇聖寺主要建築有內外山門、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禪堂、法堂、祖師紀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萬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清縣黃檗山。
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789)。自唐以後,歷代興廢不一,史乘乏載,難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亂,又遭焚毀。萬曆二十九年(1601)復興。萬曆四十二年(1614)賜「萬福禪寺」額。崇禎十年(1637),隱元禪師歸任主持,萬福寺成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剎。1928年,寺被山洪沖毀。近年來,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有計劃地對萬福寺進行修復。
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諸護法,數度聯名邀隱元東渡弘法。隱元遂於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領徒眾三十人離黃櫱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長崎。到日後,又得到後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綱將軍的優遇,在京都宇治賜地建寺。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仍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一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訪。1983年,他們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為紀念。
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廣化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鳳凰山。鳳凰山一名南山,故廣化寺又稱南山寺。
廣化寺創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賜額「靈岩」,並命書法家柳公權題寫,改為「靈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名為「廣化寺」。其後代有興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進行了全面修建,並將小南山和法海寺並入該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撥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眾捐資重加修建。
廣化寺建築規模宏偉,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是藏經樓)、祖堂(上是卧佛殿)、羅漢堂、戒堂、方丈室、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樓、溪聲閣等。
廣化寺有史以來,道風素著,國內外緇素莫不稱譽。寺內現設有福建省佛學院。
1983年,廣化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慈壽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囊山村,俗稱囊山寺。
慈壽寺創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啟二年(886)擴建,賜額「慈壽禪寺」。宋代進行了全面擴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毀於火災。後重修。元末又毀於戰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間(1522—1566)遭到三次破壞。清代一直衰敗。清末民初,陸續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進行修建。1981年後,進行了全面修復。
寺內主要建築為山門、鍾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禪堂、藏經閣、功德堂、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
一名紫雲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據傳開元寺建於唐代,初建大悲閣及正殿,名「白蓮道場」,後易名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始名開元寺。歷五代兩宋,開元寺發展支院一百餘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將支院合成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彈寺」。元末被焚毀。明洪武、永樂年間次第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幾次撥款修葺。
開元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拜亭、石經幢、鎮國塔、仁壽塔、大雄寶殿、藏經閣、五觀堂、功德堂、「弘一法師紀念館」(原為尊勝院)等。
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蜚譽梵林。如唐代匡護、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覺、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靜,元代大圭等。民國以來有轉道、圓瑛、轉物、轉逢等。高僧弘一法師曾住錫弘法,寺內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
1983年,開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龍山寺
位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北的龍山之麓。
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緒五年又重建。千百年來,幾經興廢,屢次修葺,現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築。
龍山寺主要建築有放生池外山門、華表、照牆、鍾鼓樓、金剛殿、天壇、圓通寶殿、大雄寶殿等。
唐宋以來,「海上絲路」的興旺。龍山寺的香火也隨著商賈的足跡遠涉重洋,傳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龍山寺、菲律賓龍山寺等。在台灣省,據傳就有龍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龍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普陀寺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據記載南普陀寺建於唐代,五代時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間(1064—1067)重建,改名為普照寺。元至正年間(1341—1367)寺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擴建。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因寺地處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稱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興建恢復七堂。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其後,相繼重建、增建了許多殿堂。1924年在寺內創辦了閩南佛學院,1 937年停辦。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師又於該寺創辦了佛教養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經閣、禪堂、鍾鼓樓、禪堂、客堂、庫房、普通塔、海會樓、普照樓、方丈樓、教學樓、師生宿舍等。還設有閩南佛學院和養正院。此外,在後山還新建了轉逢、會泉兩法師紀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華藏寺
華藏寺又名支提寺,位於福建省寧德縣支提山西面。
該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賜額華嚴重寺。雍熙二年(985)敕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毀,次年修復。明永樂五年(1407)賜額華藏寺。明萬曆元年(1573)敕令中興,賜額華藏萬壽禪寺。近代重修。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大寺以外在山中還有那羅岩、甘露寺諸岩洞小寺二十多處。
1983年,華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山寺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於唐開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壽寺。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稱南山寺。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近年來又進行了全面維修。
南山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石佛閣、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2. 福建福州、泉州的旅遊景點有那些

很多很多很多啊啊啊。

福建的有:
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武夷山風景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古田會議舊址(1929年)、
2、泉州清靜寺(宋)、
3、福州華林寺(宋)、
4、泉州開元寺(宋至清)、
5、南安市鄭成功墓(清)、
6、泰寧縣尚書第建築群(尚書第)(明)、
7、福州林則徐墓(1826年)、
8、長汀縣革命舊址(1929年)、
9、廈門陳嘉庚墓(1953年)、
10、莆田木蘭陂(北宋)、
11、惠安縣崇武城牆(明)、
12、泉州洛陽橋(宋)、
13、泉州天後宮(清)、
14、莆田釋迦文佛塔(南宋)、
15、泉州清源山石造像(老君岩造像)(宋)、
16、南安市九日山摩崖石刻(宋)、
17、德化縣屈斗宮德化遺址(宋)、
18、泉州伊斯蘭教聖墓(明)、
19、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漢)、
20、莆田元妙觀三清殿(宋)、
21、廈門、龍海青、白礁慈濟宮(宋)、
22、東山縣關帝廟(明)、
23、漳州石牌坊(明)、
24、福建土樓(華安縣二宜樓)(清)、
25、福清市瑞岩彌粗悄勒造像(元)、
26、晉江市草庵石刻(元)、
27、福州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昭忠祠(清)、
28、廈門胡里山炮台(清)、
29、晉江市安平橋(南宋)第五批(2001、6、25國務院批准,共16個,另3個為合並)、
30、福州祟妙保聖堅牢塔(烏塔、五代)、
31、羅源縣中房鄉陳太尉宮(清)、
32、福州馬尾福建船政建築群(清)、
33、福州鼓山摩崖石刻(宋至清)、
34、福建閩侯甘蔗曇石山遺址(新石器)、
35、仙游楓亭天中萬壽塔(宋)、
36、泉州府文廟(宋)、
37、南安蔡資深故居(清)、
38、漳州步文區江東橋(宋)、
39、漳浦趙家堡(明)--詒安城(湖西堡)(清)、
40、漳州文廟(明)、
41、永安安貞堡(清)、
42、建陽水吉黑瓷窯址(宋)、
43、順昌寶山寺大殿(元)、
44、三明三元區萬壽岩遺址(舊石器)、
45、連城四堡書坊建築(明清)

泉州的有:
1.清源山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靈山、九日山三大景區組成,總面積62平方公里,距泉州市區僅2公里,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和旅遊觀光勝地。

2.老君岩 老君岩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位於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雕於宋代,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橘或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3.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是福建省唯一獲得全國漢族佛教重點寺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寺。

4.東西塔 東西塔是我國現在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中兩側,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

5.清凈寺
清凈寺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廟,位於泉州市區塗門街頭中段。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
6.天後宮
天後宮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7.聖墓
聖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位於東湖盡頭的靈山腳下。
8.承天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於南俊路東側,與開元寺、祟福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
9.仙公山
泉州市北郊洛江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距市區35公里,南北朝齊時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
10.洛陽橋
洛陽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岩伍渣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
11.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我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專門性博物館。
12.九日山
九日山位於南安市豐州鎮,距泉州7公里。九日山高80餘米,有東西北三峰環拱,風景秀麗,曾有「三十六勝跡」,被譽為「一似桃源隱,將令過客迷」。
13.鳳山寺游覽區
鳳山寺游覽區位於南安市詩山境內的鳳山山麓。山上的鳳山寺,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閩南古剎。
14.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紀念館位於南安市石井鎮,碑林佔地10畝。其三進宮殿式富有民族建築特色。
15.蔡資深古民居
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位於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現存漢式古建築16座,有序地分布在3公頃的長方形地塊上。
16.草庵寺
草庵寺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位於晉江市華表山南麓,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而得名。
17.安平橋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東石寨
東石寨位於晉江市東石鎮,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市石井鎮隔江相望,素有「南大門」稱譽。
19.永寧城隍廟
永寧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建。
20.黃金海岸
閩南黃金海岸度假村集旅遊、度假、休閑、娛樂於一體,規劃總面積為5500畝,一期工程為2000畝。
21.海洋世界
22.六勝塔
六勝塔,又名萬壽塔,因坐落在石獅石湖村海濱的金釵山上,又俗稱「石湖塔」。
23.姑嫂塔
姑嫂塔又名「關鎖塔」或稱「萬壽塔」,為南宋紹興年年間僧介殊所建,是一座聞名閩南和南洋群島的古石塔。
24.崇武古城
惠安縣崇武古城風景區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
25.清水岩
千年古觀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部的蓬萊山上。
26.志閩(安溪)生態旅遊區志閩生態旅遊區地處安溪與同安交界,距泉州80公里、廈門48公里,是一個集漂流、攀岩、野外生存、野戰、蹦極、滑索、狩獵等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溫泉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溫泉、幽谷、怪石、瀑布、深潭、清泉遍布景區。安溪清水岩、中國茶都、茶葉大觀園皆距此不遠。
27.東關橋東關橋,為古「通仙橋」,垂卧於永春縣東平鄉湖洋溪上,距今800多年。橋長85米、寬5米,有二台、五孔、六墩,用輝綠岩和特大材料構築,是一座長廊屋蓋粱式橋,較完整地保留著宋代橋梁建築的特點,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
28.牛姆林生態旅遊區
牛姆林,又稱牛姆山,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定」而得名。它位於永春縣下洋鎮境內,是閩南地區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體,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是閩南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泉州市目前唯一的生態旅遊區。
29.九仙山
德化縣九仙山,山巒延綿,九峰並峙,故名九仙山,是閩南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九仙山離德化縣城30多公里,海拔1658米,和石牛山、戴雲山並稱閩中三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