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求推薦
福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目前,福州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尤其是鼓山,人說「到了福州沒上鼓山等於沒來福州」。可見其景色獨特秀美之處。
福州旅遊觀賞景點
1
南後街
南後街,據歷史記載自宋代起就是一條繁華市街,它西起楊橋路十字路口,南至吉庇路,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由北向南三坊的順序依次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的順序依次為楊橋巷、郎宮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昔日的楊橋巷已拓展成繁華的楊橋路,吉庇巷、光祿坊也改變了原有的模樣,現在的三坊七巷保留下來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了。
2
福州西湖公園
位於福州西北部,年代悠久,是福州著名的風景區。
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建築子城時鑿東湖、西湖,將東西北諸山的溪流聚此二處,用於灌溉周圍農田。唐貞元十一年(795年),觀察使辟南湖。五代時,閩王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相接,並有河道與閩江相通。其子稱帝,又在西湖湖濱築水晶宮,為歌舞游宴之所。還在自己的住處,修建一條復道,從內城跨越出城外水晶宮,於是西湖成了他的御花園。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又在湖上建立澄瀾閣,此後西湖逐漸成了游覽勝地,並品題出西湖八景。
3
鍾鼓樓
鍾樓上的巨鍾,重兩噸,是清康熙三十五年由金、銀、銅,鐵、錫五金鑄成,上鐫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6372字。撞鍾僧每撞一下鍾,要念108遍佛。奇怪的是該寺不打五更鍾。相傳此為龍潭,寺僧向龍借地建寺, 言稱五更即還。建成後,第一次打五更鍾,就風雨大作,殿角崩塌,只好用御賜經鎮住。自此不打五更鍾。
4
金山寺
金山寺位於福州西郊洪塘鄉附近的烏龍江心的一塊小石阜上,因於這塊阜很像江南鎮江的金山,故名「小金山」。如今,這里仍可尋見古時的金山寺八景:「洪塘古渡」、「石倉秋煙」、「妙高鍾聲」、「半頌純陸洲漁火」、「雲程石塔」、「巴山風帆」、「環峰夜月」、「旗麓斜陽」。如果在金山寺憑欄遠眺,可見碧波盪漾,風帆浮動。福州最長的公路大橋——洪塘大橋就從金山寺不遠處跨江而過。
5
平潭
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亦稱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海域,由以海壇島為主的126個島嶼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島,我國第五大島,素有「千礁島縣」之稱,是著名漁業基地。福建東部,有一個形似神獸麒麟的島嶼「舞動」在台灣海峽,那就是平潭縣主要島嶼。因此,平潭島也叫麒麟島。平潭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海域,福州市東南部海,東臨台灣海峽,距台灣新竹港僅68海里,是祖國大陸距台灣最近的縣份,西臨海壇海峽與福野頃清市隔褲罩海相望,南近南日島與莆田市秀嶼區隔海相望,北望白犬列島與長樂市隔海相望,由海壇島等126個島嶼和近千個岩礁組成,主島海壇島為全國第五大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
境內地勢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積平原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有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腳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6
福州森林公園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是福建省首家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全國十大森林公園之一。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原名福州樹木園,創建於1960年2月,1993年改為「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園內最高處的筆架山海拔643米。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以搜集、展覽福建樹種為主,引進南方的木棉樹,北方的鑽天楊,熱帶的南洋杉,亞熱帶的樟樹,溫帶的油松、銀杏、水杉等全國各地及36個國家2500多種國內外珍貴樹種。園內有多種受國家一類保護的珍稀植物,如曾轟動世界的一枝葉片可換回5噸鋼材的「活化石」--水杉,譽滿全球的「中國鴿子樹」——珙桐,數量很少的「林中巨人」——望天樹。還有1960年才發現的「茶族皇後」——金茶花和世界最古的活化石、人稱古森林遺跡的桫欏以及世界著名的巨樹之一,人稱「萬木之王」的禿杉。
7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END
交通
1
福州交通
福州作為福建省省會城市,交通比較方便,飛機、火車、汽車都很暢通。福州港是福建省內最大的港口,航線發達。
福建省內的公路最為發達,時間短、相對安全、舒適,因此,巴士或自駕是在福建省內遊玩的最佳選擇。
飛機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市區47公里,是全國十大空港之一,是我國凈空條件最好的大型國際機場之一,它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導航設備,至今已開辟國內外航線近50條;機場距市區約47公里,有機場巴士到市區,車程大約1小時。
火車
福州的鐵路交通也很方便,火車可通全國各地。火車站位於市區華林路的最北端,公交5、17、20、26、51、821、905、917、949、951路以及亞細亞專線、西二環專線、農大專線均能到達。
客車
福州的公路交通方便快捷,主要的長途汽車站有三個,即火車站附近客運北站,五一路上的客運南站,洪山橋附近的客運西站。
輪船
福州港是福建省沿海兩大商港之一,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河港和水陸運輸樞紐,也是我國外貿口岸、對外開放港口之一,可達我國沿海及長江主要港口,另外擁有許多國際線路,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港口通航。
2
福州當地交通
公交
福州市公交車以空調大巴為主,小公共汽車為輔。空調大巴實行無人售票制,需要自備零錢,市內無論遠近,票價為1元/人.
主要的公交樞紐站包括:
1、火車站公交總站(火車站廣場西側)
2、公交仁德站(廣達路仁德路口)
3、金山公交總站(金祥路金洲路口)
4、白湖亭公交總站(則徐大道南二環路口)
5、鼓山下院公交總站(鼓山進山口東側)
6、公交鶴林站(三八路)
END
福州美食
1
佛跳牆
特點:傳統閩菜佳餚。為zhengchunfa研創,據傳當年幾位秀才來到juchunyuan要求上一道好菜,hengchunfa便把早年學做的一壇菜送上,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秀才們無不拍手稱奇,吟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此菜因此得名。它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用魚翅、海參、雞、蹄筋、干貝、香茹、鮑魚、筍尖、鴿蛋等20多種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
2
鍋邊糊
特點:鍋邊糊這道小吃在福州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由於配料多樣,質地軟嫩,美味可口,經濟實惠,深受人們的歡迎。將大米用清水浸泡2-3小時,加清水磨成米漿,加精鹽待用。香菇、紫菜水發後,香菇切成細條,蔥切蔥珠,蒜切段。將蔥白、蒜頭下鍋稍煸,再將豬肉糜、水發香菇、紫菜、蝦皮一起下鍋,加清水燒到七成熟起時,在鍋邊抹花生油,用碗舀米漿沿鍋邊均勻澆一周,蓋上鍋蓋,見鍋邊米漿圈起時,用鍋鏟將米卷鏟入鍋中,再摻入適量清水,依上法分3-4次澆完。當澆完最後一次米漿前,調入魚露,煮熟後投入味精、蔥珠、蒜段即可起鍋。
3
翡翠珍珠鮑
福州傳統名菜。以鮑魚、干貝為主料,精工製作而成,形如翡翠,故名。鮑魚為八珍之冠,干貝是八珍之一,此菜營養豐富、造形美觀、味道鮮寐,為宴席上品。
4
雞湯氽海蚌
福州傳統名菜。採用漳港所產的海蚌切成薄片,在開水鍋中氽至六成熟後,用紹興酒等調料腌漬,吃時淋以燒沸的雞湯,現淋現吃。此菜雞湯清澈見底,蚌肉如水中芙蓉,脆嫩鮮美
5
魚丸
福州魚丸是以魚肉做外皮的帶餡丸子,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正宗的福州魚丸,選料精細,製作考究,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6
肉燕
扁肉燕又稱「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的肉燕,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澱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非常爽口。
7
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傳統名菜,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將豬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塊,因剞的深度、寬度均勻恰當,炸後卷縮成荔枝形,裝盤時把鮮荔枝作為裝飾圍邊,送上餐桌,會讓人分不清是荔枝還是荔枝肉在誘你垂涎三尺。
END
購物
中亭街
中亭街號稱「東亞第一室內步行街」,以其中西合璧的獨特風采吸引著來自天南海北的人群,中式的瓊樓玉宇摻進典雅的歐陸建築元素,讓人彷彿置身於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
茶亭街
想買一些小手工藝品,茶亭街是個好去處。
茶亭街南自洋頭口立交橋,北至南門兜,全長6000多米,一律「騎樓」建築。
所謂「騎樓」,即閩南一帶獨有建築風格,一層內置,二、三層如馬首前探,門前通道。過去,茶亭街素有「吹吹打打茶亭街」之稱,顧名思義,這里是手工業一條街。各式作坊與店面不下數百家。
而今的茶亭街,間間店面,戶戶為商。手工製品的范疇除了紙傘、剪刀、稱盤之類,更推及相框、紙制工藝品、鮮花、制衣諸行當,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接。
END
注意事項
夏日來福州旅遊一定要注意防曬,可隨身攜帶傘具、帽子、太陽眼鏡、穿著長袖襯衫等,盡量避免讓皮膚直接接觸陽光。
新火車站已經建好了,外觀挺漂亮的,但建議大夥出了火車站後不要打的,火車站旁有個公交總站,那裡的公交可以達到福州市區幾乎所有的景點,賓館和商業中心,而且火車站的的士司機都很兇,有些司機還不載短途客。
最佳旅遊時節:秋冬最佳。屆時這里陽光明媚,樹木常青,一派南國風光,還有誘人的溫泉,尤其適合北方的遊客。
❷ 三坊七巷資料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
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
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
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
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
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
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
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
」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
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
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
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
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
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
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
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
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
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
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
」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
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
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
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
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
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
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
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
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
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
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
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
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
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
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
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
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
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
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
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
」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
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
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
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
」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
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
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
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
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
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
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
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
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
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
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
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
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
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
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
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 *** 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
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
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
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
「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
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
」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
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
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
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
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
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
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
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
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
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
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
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
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
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
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
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
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
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朴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
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
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
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
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
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
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
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
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
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
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
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編輯本段]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
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當代藝術中心,擬選址藍建樞故居。
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
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擬選址二梅書屋。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
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
「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
「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
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編輯本段]坊巷名人
近代以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銷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 、 「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等,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節點。
從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
林則徐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1785—1850)是揭開中國近代史序幕的傑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
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西方文明成果採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並為我所用的態度,故能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之開風氣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門路有林則徐祠堂。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
沈葆楨(1820—1879)在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中,被推向前台。
他擔任福建船政大臣,負責造船、練兵和人才培養,為組建福建水師、南洋水師而努力,成為早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引進西方科技的先驅,我國近代教育和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之一。
他腳踏實地、不遺餘力地將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
曾宗彥(1850—1972):近代「陸軍之父」。
曾宗彥居於安民巷。
他甫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便於1898年5月,上書光緒皇帝《時艱孔迫,宜用洋操剋期練軍陸軍折》。
他主張:「為今之計,莫若先盡各省已有之餉,練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
」即以新法精練陸軍。
並提出必須「整頓軍隊,各省陸軍一律政習洋操,尤以東三省為急」。
光緒皇帝十分重視,立即下諭:「今日時勢,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尤為操兵第一要著。
惟須選教習以勤訓課,核餉力以籌軍實。
」曾宗彥的奏摺,引發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稱其為「近代陸軍之父」。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冰心 。
「一片冰心在玉壺」。
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
在南後街與楊橋巷交界處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那年(1911年),從山東 煙台回到福州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
這個住址,現在我寫起來還是非常地熟悉、親切,因為自從我學會寫字起,我的父母親就時常督促我給祖父寫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寫。
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
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
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穎絕秀出,為特達奇才。
他追隨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歷時百日,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守舊派殺害,年僅24歲,其英名永載史冊。
林長民(1876—1925):「五四」運動引發者。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報》與《國民公報》上出現《外交警報告國民》的文章,作者林長民驚呼:「山東亡矣,國將不國,願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言辭懇切而沉痛。
事情緣於1918年的巴黎和會: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外交總長陸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會,總統徐世昌特設外交委員會,聘林長民為委員會主任兼事務主任。
日本與英法三國秘密約定,戰後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既得侵略權益;並同曹汝霖約定,由日本出資建設「濟順」、「高徐」兩條鐵路,藉此進一步控制中國。
林長民知後氣憤難平,決定向國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與賣國行徑,遂於1919年5月2日發表文章,並由蔡元培校長告知北大學生及北京各高校學生。
一石激起千層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愛國學生群情激昂地舉行 *** *** ,「五四」運動就此爆發。
陳矩孫(1913—1987):「一二·九」運動組織者。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舉行抗日救國 *** *** ,史書記載,這是「中國 *** 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之後波及全國各地。
北平燕京大學學生陳矩孫時年22歲,參與組織了這次大 *** 。
在 *** 的前一個晚上,是他將參與 *** 的大部分學生匿藏在釣魚台。
在「一二·九」運動前夕,他以學聯幹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動員工作,將燕京大學的革命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中堅力量。
王冷齋(1891—1960):「七七事變」見證者。
王冷齋,家住福州黃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時,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
在日軍攻擊宛平城前,他轉移民眾,避免了更大的傷亡。
事變中,王冷齋調動城內警察積極配合駐軍,堅決反擊敵人,保住了城池。
他還專門舉行了一次記者會,向公眾說明日軍主動攻擊盧溝橋的情形。
自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抗戰勝利後,王冷齋作為「七七事變」的重要見證者出席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
[編輯本段]傳統小吃
同利肉燕老鋪三坊七巷特色菜:
牛滑·紅糟醉香雞 ·雞茸魚唇 ·荔枝肉 ·太平燕 ·佛跳牆 ·白炒鮮竹蟶 ·雞湯氽海蚌 ·香露河鰻 ·一品蟹抱蛋 ·春卷 ·蔥肉餅 ·光餅· 蝦干肉餅·蠣餅 ·七星魚丸 ·燕皮(燕絲) ·芋泥 ·鍋邊(糊) ·線面